-
1 # 今天可樂加冰
-
2 # 一果2021
我們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所組成。它有個大的輪廓:《百家姓》。分為單姓和復姓:單姓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復姓有“公皙、南榮、諸葛、尉遲、公羊、南宮、司馬、宇文、”等等。不同姓氏的人,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繁衍生息、從慢長的歲月走到今天、走到蘩榮昌盛。
每個姓氏都有它的歷史,都有著它傳奇的故事。如我們“支姓”人家:在宋版《百家姓》排名163位(虞萬支柯)。2014年新版《百家姓》排名311位。
據“支”姓宗親網不完全統計:它已遍布全國25省、市、自治區, 400多處居集地,人口約17.3萬(不算國外),江蘇省“支”姓人數排名第一位。
“支”姓家族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中之一,“月支族人、月支國”,(秦、漢)時期的“月氏國”。
-
3 # Casey郗郗郗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是佔中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複雜。
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
-
4 # 諸葛軍團領頭人
招姓祖籍姓氏由來:通志氏族略:春秋晉步招之後,以名為氏。漢有大鴻臚招猛,明有招奇佐,清有招子庸等名人。
郡望堂號:南海郡 歷史名人:招猛, 招奇佐, 招子庸
補充:招姓來源有兩支,除了晉國步招後裔外,更重要的一支相傳是出自春秋時陳國,由陳侯的弟弟招而來。招因捲入一場內亂被放逐到越國,從此在當地居住下來,他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為姓。 羅氏發源地在河南羅山縣。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
姓氏起源:
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後裔的封地羅國(河南羅山),屬於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羅國(河南羅山)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失國後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汩羅地區。
-
5 # 16雪山
查姓氏祖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一、通過互聯網查找
這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方法,互聯網上有很多熱心譜牒事業、續譜的人,他們手裡有很多資料,如果包括有資料那就非常幸運了,如果找不到,那就要自己親自去尋找。
二、線下查找方式具體有以下幾個:
1、查族譜.如果你們有祖祠,有族譜的話就最好了,看一下你屬於哪個分支.現在這個保存很少.
2、查系譜,從自己家裡往上查;同一姓氏 查輩分順序最靠譜,同一個祖宗,輩分系譜表是一樣的.
3、辨鄉音.雖然你祖上遷居他處,但是有一些鄉音會流傳下來.特別是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和罵人的話. 例如四川一代有的地方管外祖父祖母叫"呷呷", 而湖北利川一代也這樣稱呼,除此之外,其他地方沒這樣叫的.可以此辨出兩地人同源. 臨海各個地方口音差別很大.
4、考證祖輩傳說.祖上一般會流傳下來,老家什麼地方有個什麼山頭之類的特點.比如北方一直流傳的元朝遷徙,老家有大槐樹的傳說.
三、實在不行,如果財力夠的話,只有查DNA了。
-
6 # msd888
艾姓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布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和江西修水一帶。
秦漢以後,有艾氏族人遷徙到今甘肅臨洮、天水和河南平輿、洛陽等地,逐漸成為當地的望族。
北魏時,在漢化改革的推動下,由去斤氏改姓而來的艾氏族人遷徙到北魏新都洛陽(今屬河南),與當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葉茂,鼎盛一時。
隋唐時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諸省。唐末五代之際,艾姓族人為躲避戰亂向南遷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並有遠徙到今福建者。
宋元時,艾姓族群在今南部省份繁衍開來,今四川、雲南、廣東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均有艾姓人人遷。明初,艾姓族群作為洪洞大槐樹(今屬山西)遷民最大的族群之一,被分遷到今陝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
嗣後又有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艾姓人遷徙到台灣。
清朝時,今山東等地的部分艾姓隨“闖關東”的風潮前往今東北三省謀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
民國時,艾姓人在全國分布愈廣。
-
7 # 李秀機
余姓,重要來源於姬姓,東周年紀時代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世界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成果表現,中國大年夜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度統計局統計數據。另2016年公安部統計數據約有近700萬),約佔華人口總數的0.41%,昔時排名第41位。人口分布重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發源地據考來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證的得姓鼻祖以姬姓餘氏為多。
-
8 # 用戶544203875015
姓氏的籍貫色彩相當鮮明。如果仔細的研究一個姓氏的由來,幾乎就可以斷定我們每個姓氏祖先的誕生地,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祖籍。這個祖籍不是說我們作為後代的出生地,而是我們同一姓氏的祖先的出生地。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你知道你的祖籍和你們的姓氏圖騰嗎?
-
9 # 邱天不回來7I4y
百家姓之邵姓氏起源、來歷
姓氏:邵
姓氏祖宗:姬百
姓氏起源:
邵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根據《尚友錄》上的記載,周如公姬百的後代,加邑旁為邵氏。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召、邵原本是一姓,召本來是一個地名,是周如公的食邑,齊國有召忽,漢代有召歐,又有南陽太守召信臣。而根據《千家姓查源》上記載說,召、邵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庶子姬百,曾受封於召這個地方,號稱召公,後來建立燕國,他的子孫中就有的用受封地名“召”作為姓氏,也有的加邑旁以“邵”作為姓氏,這就是邵氏的起源。古代的召邑就在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的西南部。望族居於博陵郡,即現在的河北省保定縣一帶。
姓氏郡望:
1、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2、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3、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姓氏堂號:
1、安樂堂:宋時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讚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2、邵姓又以博陵為堂號。
姓氏遷徙分布:
主要分在布在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
10 # 哈爾濱梅子
①先秦時期,邵姓起源地在河南、山東地區,
②秦漢,邵姓從起源地已擴散到江蘇、安徽。
③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
④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
⑤清初邵姓進入台灣。
邵氏的起源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邵姓起源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布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布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
11 # 用戶7379573145046
朱氏家族祖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時期,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
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
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
12 # 河南墨香居士
答:我是河南人 ,在我們河南省新鄭市有一個黃帝故里,每一年都會有很多全世界的炎黃子孫來這裡祭拜先祖。
從黃帝故里那裡的記載來看,黃帝故里應該就是百家姓的發源地。
從網上全國姓氏分佈圖來看我的姓氏在河北分布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並不等於那裡就是祖籍。
-
13 # 林中漫步147619987
答:我通過學習和多方考證,查到我們姓徐的族譜是從古代戰國時期的徐國開始記算的,徐國城的首都城牆就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的半城鎮一帶,徐氏家族在這裡的泗洪縣人裡特別多,這裡的縣城南郊有一個古徐國城遺址,每年不斷都有徐姓人來參觀學習。
-
14 # 開心小煩
姓俞的祖籍是山東省。
商周時期在今山東省西部有一個古俞國,俞國的國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國位於今山東省梁山縣一帶,西周以後又北遷到今山東省夏津縣,所以山東省是俞姓祖籍。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
-
15 # 木子建軍
李 祖籍: 隴西
祖宗: 利真 郡望: 隴西郡
分類: 以官為氏李氏氏族之盛,人數之眾,遠超於他姓之上。李氏的來源是從以官為姓到以樹為姓。《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出自贏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繫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之子皋陶,也作咎繇,作了堯帝的理官。
-
16 # 安逸鯨魚1h
我姓陳,陳氏起源地祖籍在今河南淮陽。
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于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
17 # 觀世臺
我的姓氏王姓,終查祖籍在中國山西省洪同縣,明朝洪武年間遷到今天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西南二十五公里處的清漳河流域的丘陵山區黃沙一帶,在那裡繁衍生息,耕讀傳家四百多年。發展至今已終四十多代,人口約十幾萬,香火綿延不斷,人丁興旺。
-
18 # 用戶7013472089264
我姓孔,是孔子的後代。孔子的祖籍就是我們孔氏的祖籍。孔子說:“丘也,殷人也”(《禮記·檀弓》)。意思是說我孔丘的老家在殷地。而中原河南省,正是殷人的發祥之地。
孔子祖籍歸德府,河南豫東重鎮歸德府,即今商丘市,是孔子的祖籍老家。商丘,是四千年到一萬年以前,商族部落帝嚳代替顓頊為天子以後,把他的兒子——契,封於商丘,為商族部落的領袖。契是其母簡狄吞玄鳥蛋而生,《史記·殷本紀》記載,簡狄“有?氏女之女,為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蛋而生契,自然契的父系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子姓氏族。
當時商和夏是兩個同時並存的部落。部落之間形成廣泛聯盟,契幫助夏禹治水有功,帝嚳把他封為司徒(官名)。爾後,原始社會的禪讓,為奴隸社會的家天下所代替。夏禹王傳子以後,居住在商丘一帶的商族,就成了夏王朝的臣屬之國。同樣,也成為傳子的家天下了。因此,司徒契,是殷商傳子的第一個始祖。
商丘一帶,古時統稱亳地,商湯始居南亳,即今虞城縣谷熟集;後遷徙北亳,即今商丘北部蒙牆寺一帶,古稱蒙縣;商湯滅夏建國後,遷都西亳,即今河南偃師縣內。傳到仲丁,遷都於囂,即今鄭州附近。孔子祖上並不姓孔。孔子的遠祖應自殷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啟開始。
微子啟因庶生,由其弟紂王承繼王位後,受封於微。微,國名;子,爵名;啟,本名。因諫紂王不聽,預感殷國將亡,憤而出走。周武王伐殷滅紂,封紂子武庚於朝歌(淇縣),使續殷祀。但武庚於周公相成王時發動叛亂,事敗被誅。成王乃封微子啟於商之故都商丘,為宋公,來管理殷商的臣民。
微子啟在商丘建立宋國,成為第一代宋君,仍襲子姓。微子啟死,其弟微仲衍繼為宋公,其後經四傳至弗父何,是為孔子的第十代祖。弗父何生宋公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成為宋國名臣。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為字,嘉為名。其地位由卿降為大夫,是孔子第六代祖。
自弗父何至孔父嘉已歷五代,按照《孔子世家譜姓源》所言:“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異子姓,而以字為姓,蓋成孔姓之始。”所以,在孔父嘉前孔子的先世都姓子而不姓孔。子姓始自殷商,殷商發祥于歸德府,即今河南商丘市,孔子既為其後裔,因此不數典忘祖,乃自稱:“丘也,殷人也”
-
19 # 用戶5970182038213
是源於河南的大姓之一。許姓出自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由姜姓,炎帝神農氏是其遠祖,因堯舜時代的著名賢人由己得姓。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帝位讓給他,他推遲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
-
20 # 用戶1564646755081
我姓張,祖藉是湖北麻城孝感的,只是聽老人們說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來的。當時遷來有八大弟兄,大概都在瀘州市。
回覆列表
山西太原。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居地-今山西省太原巿為王姓發源地。
“王”字,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