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可超
-
2 # 石曉33
日本人有一句名言,要向打不過的敵人學習!美國人的處世原則是要和比自己強的敵人做朋友,中國人的觀念是把侵略者趕出去!
-
3 # 人間四月天5
先說說日本這個民族,是個知道自己不足善於學習的民族。日本歷史上曾兩次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及制度。
一、 大化革新
645年6月發生的古代日本政變。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隋唐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大化革新以前,蘇我氏等大貴族控制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麼實權。經過變革天皇掌握實權,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初見雛形。
二、 遣唐使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明治維新
1863年薩摩藩與英軍之間的薩英之戰讓日本上層意識到了再不變革可能真要被動挨打了。
1、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
2、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
3、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4、教育方面,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教育機關頒佈《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5、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
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快速崛起,躋身西方列強行列,從而為之後外侵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
反觀清朝就不同了。
一、百日維新
以沒有實權的光緒帝為主導開始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支援新政的光緒推行速度過快,因此變法被相對保守勢力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因為沒有實權,被慈禧太后絞殺。浩浩蕩蕩的維新運動以光緒帝被囚宣告失敗。
二、洋務運動
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地方上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使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政府統治。師夷長技以制夷只學習先進的工業不學習先進的制度。孰知先進的工業需要先進制度才能得以發展強大。只學皮毛不革新自身,註定是改革最終失敗。
對比清朝和日本,日本崛起是理所當然的,相比清朝註定是失敗的。這才是為什麼一個崛起,一個腐敗滅亡的原因。
-
4 # A000賈
首先,我不同意以上其他觀點,
19世紀初清朝末年經歷過屈辱的割地賠款,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只不過在當時新思想的變革下,被推翻了。
洋務運動很成功,清朝新軍的樣子。並不是電視劇裡的樣子,不要被矇蔽了!!這都是後期民國迅速崛起的底子!
以及甲午戰爭,李鴻章還是很厲害的!
-
5 # 周身刀
清朝是遊牧民族的政權,閉塞與保守是其血脈裡的基因,帝國連綿的群山更加遮蔽了他們本不寬廣的視野。而日本作為海洋民族的國家,被大海鑄就的民族特質一旦被喚醒,很容易產生與西方的強烈共鳴,從而義無反顧地走向變革維新之路。
海風讓日本人精神振作,敞胸露臂,卻使渾渾噩噩的老滿人用勁裹緊他們的羊皮袍子……
-
6 # 弗曉晨曦
據史料記載!明朝中後期中國科技就已經落後西方。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延續明朝既定國策,明朝中後期沿海地區經常遭受倭寇搶掠,朝廷不得不從國庫拿出庫銀剿平倭患,為了防止倭寇繼續侵襲騷擾沿海居民,朝廷不得不關閉沿海通商口岸。明朝滅亡後清廷政府同樣關閉了沿海地區大部分通商口岸,海關只保留一條通往世界的進出口。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海盜劫掠商船,每年朝廷又要拿錢剿滅海盜,如此一來開銷甚大。統治者經過再三權衡輕重利弊而做出的抉擇。
隨著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英國走向了對外擴張的殖民統治道路。先後擊敗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艦隊,隨後又將魔爪延伸世界各地,利用自己的船堅炮利,轟開了各個封建王朝的國門。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以及在世界各國建立殖民統治。據史料記載,其殖民統治區域遍及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賠款讓西方國家嚐到甜頭,接踵而來的便是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反侵略戰爭,後期大量的賠款和割地。然而當朝統治者也想著崛起發展自己的新式武器,因此便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然而洋務運動幾十年裡並沒能使清政府成為軍事強國,其根本之所在,只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統治階級沒有深刻領悟西方政治思想制度進而推行革弊異新的體制建設。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想讓處於風雨飄搖的沒落王朝給予一絲的希望,但是由於思想過於超前,觸及統治階級利益,遭受頑固派的一致反對,最終變法流產,皇帝軟禁。
十九世紀中期日本仍是一個閉關鎖國,封建落後的國家,天皇大權榜落,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不甘於平庸的明治天皇藉助外國勢力推翻了幕府政權,並於1868年推行了的政治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過後的二十多年裡,日本的海軍規模不斷擴大。先征服朝鮮,後在黃海大戰打敗了北洋艦隊,並且索取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鉅額的賠款使得日本的軍事力量更進一步加大擴進。在建立軍事力量和發展國民經濟與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總結:雖然清朝的閉關鎖國也被西方的先進武器給打醒,但是清廷政府內部體制早已腐敗不堪。吏治昏聵,民心麻木,毒品遍國,饑荒遍野,餓殍千里,食不果腹,面黃枯瘦,人賤如畜,販賣成物,積重難返,病入膏肓。唯有徹底的推翻和瓦解這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才有了我們今日的和諧、平安、幸福的每一天。
-
7 # 中華春秋
因為日本閉關鎖國沒有意義,日本這個國傢什麼都沒有,閉關鎖國有什麼意義啊。
清朝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閉關鎖國可以全域性掌控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中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術,一切都可以自給自足,對外界的需求並不大。
而且清朝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許多社會矛盾必須加以小心控制,對外來文化比較敏感,不會由著外來文化肆無忌憚的在國內宣傳,以免動搖民心,給國家的穩定帶來禍患。在過去,很多農民起義都是用宗教凝聚人心的,所以不得不防。比如太平天國不就是打著外來信仰的旗號造反的嗎?
而對於日本來說,沒有什麼文化和技術是自己的,一切都是跟中國學來的,所以日本人在學習別人文化的方面沒有思想障礙。道理很簡單,跟誰學不是學啊,有用就行。
而且日本由於國家的地理位置不佳,處於貧瘠之地,經濟非常外向,根本無法做到自給自足。所以閉關鎖國對日本來說是一條憋死自己的路。
所以綜上所述,面對外來的侵略者,清朝選擇了戰略防守,維持自己國家的穩定。而日本選擇了全面學習新的強勢文化,再配以日本民族中的擴張性格,終於走上了一條武力擴張的發展道路。可惜他忘了,世界終究是大國舞臺,小國的野心很難得逞。就像當年古代日本的擴張被唐朝毀滅一樣,近代日本的擴張被美國給毀於一旦。
歷史證明,閉關鎖國是一條慢性自殺之路,但是全面開放也是飲鴆止渴,看著過癮,必死無疑。中國只能在掌控全域性的情況下有條件的開放,做到既有利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還能維護自己的民族企業。最終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國家實力,決不能本末倒置,白白給別人做了嫁衣。
-
8 # 藍天白雲228139326
完全閉關鎖國不好,但是完全對外開放也不好。對外開放政策,應該實行有選擇的對外開放,對國家有利的可以開放,對國家不利的事情,就不能開放,必須掌握分寸。
-
9 # 蝦滿蟹肥
日本強蕃運動,打到了幕府,主導了改革,然後矛盾外移,加上人家向來就學習海外知識並應用的傳統,自然順風順水!清朝經兩次鴉片戰爭,同樣對外學習開始,但內部儒教一方面接受不了科學的斤斤計較,嚴謹邏輯,更恐懼民智開啟,其治國虛假的根基一朝淪喪,再有資本主義重商傳統下,士人就是商人的奴隸,成為一個打工者!加上科舉競爭激烈本不易,再新增西學,仿若如今高考再增加文綜理綜體育等!同樣朝堂將工匠同臺爭論……一系列對儒教天塌地陷環境,而遭絕大部分儒生集體反對(可以對比朝鮮,將朝鮮模擬為漢人治國就行),剩下不反對的儒生都是學了西學本想以此擠進朝堂人物,但實際上對西學應用推廣並不熱心(說白了一次產業革命的人對二次產業革命成果都不咋正眼瞧)。官僚主義(匪過如梳,兵過如蓖,官過如剃,你啥能發展起來?)封建主義(拒絕一切不打糧食的東西,安心耕讀傳家,少東奔西跑不正經事,打歪主意!等等……)
-
10 # 新農村跟時尚
綜觀歷史,個人認為清朝是一個最封建最保守最固執一個朝代,應該承認,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憑著八旗子弟,馳馬綜橫天下,無人能敵,因此當權者認為天下不管到何時何代,他們永遠是天下第一,無人能敵,不接受新生事物。一直叫幾個小國幾條槍幾尊大炮打的東跑西竄也不承認自己落後,不加改革。反觀日本既是一個貪心的國家,又是一個虛心的國家,在這樣背景下,國家怎能不變法怎能不發展呢,怎能還捱揍呢。
-
11 # 明天,你好。
這就是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的區別,大陸國家是小富即安,海洋國家更喜歡探險。就像一個日本人說的,中國人再這片大陸上生活了幾千年,豐衣足食的生活,早就磨滅了他們的鬥志。
-
12 # 阿龍95724416
中國到現在還有一大批人視西方文明為洪水猛獸,逢西必反,可以想象在幾百年前這種愚昧落後的思想是多麼勢力強大,只有把這種頑固不化的腦袋撞在堅船利炮上,才可能清醒,真正理解現代文明的意義!
-
13 # 秦川大叔
從兩國曆史上看,中國從秦漢開始,將近兩千年的時間,大多數時候都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強大國家,包括由盛轉衰的清朝前期,還有”康乾盛世”。清朝乾隆對當時來中國請求通商的英國使臣馬戈爾尼說的曾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以通有無。”顯示了乾隆的自大和愚昧無知。這種心態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經過長期的閉關鎖國後民眾的看法。
乾隆接見英國特使而東瀛日本,自古以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位於太平洋的島國,颱風和地震頻發。再加上資源貧瘠,只有硫磺和銅。所以,日本是一個危機感極強的民族。像最強者學習,是日本一直以來的作法。古有派“遣唐使”到長安學習大唐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創造了日本封建王朝。近代有透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學習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等,一躍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
日本明治維新還有一個原因是兩個國家的體量相差太大。清朝末年的中國,可以說是積重難返,或者船大難掉頭。所以,中國需要用百年的時間,幾代人艱苦卓絕地努力奮鬥,追求強國富民之路。而日本相對來說,應對危機,變得更快一些,而且是更主動地學習先進,不固步自封。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
14 # 中上行
兩者思維上的不同,一個是資料量化思維,一個是諸葛亮式主觀謀略思維。從中曰戰爭看出,日本人重單兵戰術,裝備。看似打呆仗卻步步緊逼。中國人總是想著士兵的勇敢岳飛上身。從戰略戰木上想著有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最後被別人逼得步步後退。又把希望寄託於英美外交解決,國際輿論未解決問題。那知日本鬼子吃錯藥連英美一塊兒揍。如果不是日本鬼子發動珍珠港事件。我們還真麻煩。
-
15 # 寶哥v5
首先是性格問題,日本人骨子裡就是服從強者,誰強服誰,唐朝在朝鮮日本和大唐大戰一場,日本大敗後面日本全面學習大唐,服服帖帖夾起尾巴派了幾十批譴唐使來學習,老實了600多年,後面就是大明跟日本在朝鮮大戰,被打敗後也老實了兩三百年,再有就是眼前的美國,美國丟原子彈逼降日本,日本不但沒人恨美國人還全面學習美國,日本人隱忍服從強者的性格是在骨子裡的。
再有就是我們中國了,幾千年的傳承造成了意識裡面自我為中心,天老大我老二的思想一直在每個人的心裡,統治者也是如此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後面的洋務運動也是小打小鬧的小外科手術,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況且歐美列強已經爬上來吃到甜頭,已經變得貪得無厭根本沒機會再次全方位改革了。總之是一個朝代發展到後期利益階層已經固化。這些人都是改革的絆腳石,畢竟改革改革改的是自己的錢包革的是自己命。
-
16 # 萬歲1148858845
簡單,其實就是集權與分權的成與敗,日本明治維新透過倒幕戰爭,版籍奉還,西南戰爭,俸祿改革,公祿金債,租稅改制達到了中央集權,從行政,軍事,財政,金融都實現了權力資源的集中高效管理,反觀滿清在太平天國戰爭的時候把財權如厘金,軍權如湘軍,淮軍,行政如大量的湘軍進入行政體系,金融如大量向列強借款,全部或分散到地方,或拱手交給外人,朝廷是缺錢少兵,上令不能下行,如同殘唐之末,只能苟延殘喘
-
17 # 魔影三重奏
窮別人瞧不起,弱肯定被欺負,清朝兩樣都佔了,科學不進步,朝廷又腐朽不堪,能跟科技領先的日本比嗎?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蛋糕,哪個國家不想切一塊嚐嚐鮮。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中國造反勢力又起啟彼伏,一浪又一浪。這麼好的機會等都等不到。只有國家興旺發達了。就能避免列強貪婪的非分之想。
-
18 # 陳述歷史
就清王朝統治者而言,草原民族確實是打天下的好手,但治理天下他們就差遠了。
不過,比元朝統治者要強的多,至少沒有退回去繼續放羊,甚至清朝的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各有千秋,他們也曾勵精圖治,但卻沒有阻擋了走向衰弱的頹勢。
其實,明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封建社會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彼時極度的中央集權、腐敗、朝政紊亂……
再加上,在清王朝統治者眼裡,我大清地大物博,不需要和蠻夷小國打交道,可以賞你們一些絲綢、茶葉、陶瓷什麼的;反觀日本,歷來資源匱乏,他們的愛學習也是被迫的,經常受到地震、海嘯的威脅,他們必須隨時向大自然、強國學習。
白江口海戰後日本向中國派遣留學生,那時叫遣唐使,當時大唐絕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當時,大唐也是最開放的,好多外國留學生就來了就不願意回去了。
總之,大清總以為自己是最先進的,確實是,在當時比GDP體量,大清是NO1,而工業國家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突變,大清統治者由於閉關鎖國聞所未聞,更是難以想象的。
一言以蔽之,日本是濱海國家,對開放歷來有極大的包容性;而大清總體上是農耕國家,長期的自給自足,覺得開放可有可無,即使被迫開放,也只能“有限開放”,凡涉及對皇權的影響免談。
-
19 # 以往知來
其原因如下:
1.日本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尤其明治時期,實行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科技知識,大力發展工商業;
2.清朝,尤其清朝中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為維護清朝統治,實行嚴酷的“文字獄”,摧殘文化,扼制科學、民主等先進思想的傳播,同時認為西學中源或中體西用等,清朝統治內部的昏庸、腐朽,導致清朝末期一直被西方欺辱。
-
20 # 雷劇搞笑盤點
一方面,客觀上,中國相比其他大部分國家,疆域遼闊,物產豐盈,完全當得起地大物博這四個字,有狂妄自大的資本另一方面,主觀上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時刻是以強者的姿態凌駕於其他周邊國家的。之前蒙古,朝鮮半島,越南,琉球都是中國附屬國,最近的例子,一直到1895甲午中日戰爭,都是因為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清政府請求派兵協助,此時的朝鮮仍是屬國。在這樣長期的一種高姿態下,想轉變角色不是那麼容易的。就好像你整天被人大哥大哥的叫,突然有一天來個人說要你當小弟,你肯定接受不了。還有一個方面,日本的情況不同於中國,日本閉關鎖國是德川幕府的政策,開啟國門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的天皇君主立憲時代,中間經歷了政權的更替。而中國閉關鎖國時期清政府一直把控政權,因此即便有改變,也是不痛不癢的改革,觸及頑固派利益就被立即終止的那種。所以清朝不是一直沒醒,是不願意醒。畢竟,醒來就得面對中央集權的削弱,這是掌權者們所不能接受的。
回覆列表
首先所謂閉關鎖國這個概念本身只是相對應的,中國和日本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鎖國。還是保留了一些港口和通商渠道 ,只是並沒有大面積開放。所以與世界也不是完全沒有接觸。這是當時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決定的。也符合當時的歷史階段。
其次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沿襲大明朝的政策,在當時看並不是壞處。反而可以控制沿海地區穩定,應為在明朝時由於沿海經常受到海盜的騷擾。在當時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面對這種局面疲於奔命,空耗國力,不能及時應對,面對這種情況,根據國家現階段所採取的相應政策,開放一些主要地區用於商貿和人文往來。以便集中力量便於控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看,大清一統天下,周邊全是附屬國。基本無敵手,自詡天朝上國,所以也並不太主動和外部世界有多麼深的交流往來。反觀日本在歷史上從沒贏過中國。心裡多少有些忌憚,加之日本內部軍閥混戰,更不用說別的了。這就導致了中國和日本逐步落後與世界的發展潮流。慢慢被工業化西方所超越。
為什麼日本改革成功而清朝失敗了呢!主要是清朝體量太大。大船想掉頭不是輕而易舉的,反觀日本小船好掉頭。在著,當時清朝鴉片戰爭戰敗。割地賠款,內部又經過十幾年內戰,外部勢力湧入中國,可謂是千瘡百孔,經濟實力與國力大幅遭到削弱,加之內部矛盾激化,所以當時清朝根本不可能調動全國力量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國防。對於清朝首要問題是解決內部問題。在看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家從新統一,日本權力高度集中,幾乎沒有內部問題,再加上日本急於對外擴張所以可以全力對外發展。沒有後顧之憂最終甲午一戰戰勝中國,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