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李彬文

    共鳴!應該是詩歌最高的境界。

    沒有讀者認可的詩歌,只能是夢話,終將被一風吹去。

    在一個民族覺醒過來,為實現實現思想上或制度上有益改革而進行的戰鬥中,詩歌應該是最可靠的先驅、夥伴、追隨者。譬如:【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等。

    讀者是詩歌存在的基礎。可惜多數寫詩的人,太情緒化了,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於是便有了曲高和寡。

    網路詩歌的普及,草根詩人,特別是女性詩人的出現,為詩歌大眾化舖平道路。

    讓詩歌走進校園、走進工廠、走進社群、走進群眾,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 22 # 五溪一葉帆

    詩乃心之聲,聲出眾人聽。

    或抑或揚衷情述,箇中原與因。

    家國大情懷,世事小民生。

    鎖碎點點吟成文,汩汩悄然傾。

  • 23 # 六點山泉

    詩歌還是大眾化好,唐詩所以千古流傳,就是在於大眾化,兒童能朗朗上口,成人能津津有味,文人也能搖頭愰腦。

    我讀過賀敬之的回延安:

    白羊肚頭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我們高中課本中也有一生難忘的詩句:(廬山頌)!

    放眼大江東去

    昂首萬里雲天

    啊廬山

    革命的山

    戰鬥的山

    勝利的山

    這些詩語言是大眾化,藝術也是一流。

    趙樸初的詩深奧,憑心說又有幾個人讀得懂。

    如一個人的詩寫出來,讓讀詩人放個字典,詩典,辭海在那些,讀詩如走亂石地,寸步亂行,這些詩幾個愛讀。

    讀詩追求的是爛漫,情趣,心靈的昇華,如果負擔太沉重,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不然,我們黨為什麼不斷提出:文藝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 24 #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發表與否作者自作主(隨筆)

    自我認為作者寫的詩歌,是寫給平民大眾看的,並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傳播的廣度越大越好,傳播的時間越久越好。這就是古今中外的作者,要將文字作品發表出的原因。古時沒有報刊等傳播工具,就把詩作刻於竹片或石頭上,也把詩畫寫畫到牆上,供遊客過路人百姓閱讀欣賞。

    並以口說唱誦歌舞的方式廣傳,在聚公式的人多地方流傳,官方與民間,城市與鄉村。等到有紙張與筆時,就有了可傳播的工具了,可用於發表詩書畫印,大都在上層社公傳閱,民間仍以老傳統的方式傳閱。發表詩作一是可顯示人的能力文化水平,二是可以揚名立身於後世春秋,三是可以混得點利益有碗飯湯飽肚日子。

    如此大多數作者都願意,使自己的作品發表出來,供大家學習參考指點生活,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娛樂心情。當然也有作者不願拋頭露臉,常寫些詩作權當自娛自樂,這也是他自我生活的樂趣,也是自我欣賞的體現無可厚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孩子班主任遮蔽了朋友圈,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