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三鄉傳奇
-
22 # 石洞溝
這步棋夠狠。
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的話說:“聯盟將變得更好,更強大。”
這句話的諷刺意味很濃啊!
美國說的是從德國撤離近12,000名美軍,還將將美國歐洲司令部總部從斯圖加特遷至比利時,此舉旨在透過將部隊轉至歐洲其他北約國家來重新部署其部隊,以增加俄羅斯的威懾力。美軍人數從36,000人減少至24,000人,一架F-16部隊將被轉移到義大利。
而事實上,大約有6400名士兵將返回美國,而5400名士兵將被轉移到歐洲已有美國部隊的其他駐地。
特朗普說“不想繼續當傻瓜”,德國不想支付軍費
這是美國給德國的一個下馬威,直白的說,你不跟老子混,老子就孤立你。
1、是從政治角度,因為我們都知道最近一段時之間的美德關係出現了一些裂痕,特別是德國總理默克爾不斷地批評特朗普總統在地區事務在跨大西洋關係的所作所為,所以特朗普心存不滿,那麼使出這一招來說的話,就是要向德國默克爾政府施加壓力。
2、給歐洲國家敲響警鐘,進一步收攏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知道,他美國一直幫你們看著德國,現在我把他脖子上的繩子放鬆了一些,他可能會咬人的。而其他國家大多數和德國是對立了2次世界大戰的,內心難免會有恐懼,從而更加靠攏美國,無論在亞太問題、俄羅斯問題、中東問題和德國問題。美國就正在實現了美國防長埃斯珀聲稱的那樣,調整在歐洲的部署計劃。
-
23 # 青巖談書
青巖來答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29日宣佈,將駐德美軍裁減1.19萬人。其中大約有6400名軍事人員將會直接返回美國,還有將近5600名人員則會調往義大利和比利時。美軍歐洲總部也將從德國斯圖加特遷往比利時。裁撤駐德美軍,對世界各大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且聽青巖慢慢道來:美國人為什麼要拿德國人開刀蘇聯解體以後,歐盟各國沒有了紅色帝國的威脅,對於美國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美國為了保住“北約”,利用輿論不停向歐盟各國灌輸“俄羅斯”威脅論,企圖引起歐盟對於“紅色鐵流”的恐懼。但歐盟認為俄羅斯根本不是敵人,而是歐盟應該拉攏的能源夥伴。歐盟的離心離德,並沒有引起美國的警覺。美國還像以前一樣利用“美元霸權”不停在世界各國身上“薅羊毛”。對於美國的強盜行徑,歐盟自然想要反擊。1999年1月1日歐盟各國實行了統一貨幣政策,2002年7月歐元正式在歐元區流通。歐元自推出伊始就是美元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對於歐盟這種近似與背叛的行為感到十分惱火,開始不斷的在國際上為歐盟“使絆子,冒壞水”。美國和歐盟在國際事務中分歧越來越大,以隱約有對立之勢。而德國作為歐盟的核心,自然成了美國打擊的首選目標。
德國人恨美國人,恨的“牙根癢癢”1德國工業基礎雄厚,伊朗則資源豐富,而兩個民族又同是雅利安人後裔。血緣上的親情與利益上的互補,使得伊朗成為了德國最可靠的能源貿易伙伴。而特朗普上臺以後,公然撕毀《伊朗核協議》,威脅所有同伊朗進行貿易的國家。這等於變相的截斷了德國的石油供應。
2由於美國在中東不斷地進行攪局,難民們為了遠離戰火只能遠走他鄉。歐洲因為與中東既非常近,就成了難民首先目標。而對於挑起戰火的美國,因為隔著廣闊的大西洋,所以對於中東難民選擇了視而不見。這下可坑哭了自己的歐洲盟友,光德國就接納了將近100萬難民。而安置難民的費用估計會高達100億歐元。
美國裁撤駐德美軍,可不是要錢這麼簡單特朗普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所推行的每一項政策,都是經過精心謀劃的。特朗普在上任之初,就計劃聯合俄羅斯一起來制裁中國。但俄羅斯總統普京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對於特朗普的拉攏視而不見。軟的行不通,特朗普準備對俄羅斯來“硬”的。特朗普透過不斷地向德國政府和“北溪-2”專案參與企業施加強大的政治壓力,希望德國能夠放棄北溪2號線工程,截斷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特朗普的這一招還真是狠毒啊。如果俄羅斯向美國屈服,那中國就將陷入美國與俄羅斯的夾擊當中。如果俄羅斯不屈服,北溪2號工程被美國人攪黃了。以德國為首的歐洲盟友就只能繼續購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可特朗普小看了德國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沒用俄羅斯出手。德國總理默克爾直接表示:“北溪-2”專案符合德國利益,對本國能源供應安全至關重要。德國不願接受美國的長臂管轄。特朗普一看德國不吃這一套,馬上裁撤了1.19萬駐德美軍,就是為了給德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裁撤1.19萬駐德美軍,對於牽涉其中的各國是好事還是壞事?美國在德國境內的美軍基地中大概有35000名美軍士兵。別看美國輿論嚷嚷的厲害,美國人是不會將所有的駐德美軍都撤走的。只要美國的基地還在,駐軍還可以慢慢的漲回來。駐德美軍就是美國人架在德國人脖子上的刀,美國人是一定不會把刀從德國人的脖子上拿下來的。所以裁軍只是美國人為了表達不滿,而裝的一種樣子。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這只是一種政治手腕,根本談不上好事與壞事。美國裁撤駐德美軍對於德國政府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蘇聯解體以後,德國本土的威脅基本都已經解除。如果美軍能夠全部撤回,對於德國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特朗普只是撤走了駐德美軍的一小部分,德國境內大約還有2萬多美國士兵駐紮。3多萬美軍與2多美軍對於德國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美國人是不會把自由還給德國人的,像這種趕都趕不走的“客人”,德國人只能無奈的表示“好走不送”。
特朗普裁撤駐德美軍對於俄羅斯當然是一件好事。這說明美國掌控歐洲的能力正在下降。如果沒有美國從中作梗,俄羅斯依靠自己的資源優勢,肯定能同歐洲各國達成更深層次的能源貿易合作。然後透過慢慢的互相瞭解,說不定俄羅斯就能達成多年的夙願,融入歐洲。
特朗普的裁軍計劃,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件好事。自特朗普上臺以來,就和中國處處作對,中國對外貿易受到很大影響。而俄羅斯與德國人牽上線後,無疑會使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戰略互信大大增強。歐盟如果能夠接受俄羅斯,形成的合力遠遠不是1+1=2這麼簡單。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干擾俄羅斯與歐盟的深度合作。此時的美國人將會陷入兩線作戰,而疲於奔命。
-
24 # 屬馬姓楊
美國國防部部長埃斯珀週三(29日)宣佈,撤出近1.2萬駐德美軍。目前,美國在德國駐有36000人的部隊,人數之多居北約成員國之首。本次撤出美軍人員,使駐德美軍人數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撤出的美軍約5600人將移防至北約其他國家,另外大約6400人的部隊將返回美國。與此同時,美軍在歐洲的指揮部將從德國斯圖加特搬遷到比利時的蒙斯。
當初美國在德國駐軍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源於二戰結束後對戰爭發動國德國的軍事佔領,鼎盛時期曾經有7萬多美軍駐紮德國。
後來兩德統一,為了對抗紅色蘇聯,成立北約,德國成了西方國家反蘇的橋頭堡,以及本身德國軍事力量的削弱,必須需要美國駐軍的保護。再後來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俄羅斯成為北約的首要目標。近些年隨著俄羅斯國力衰弱,北約加緊東擴,德國已經不是對抗俄羅斯的最前沿,壓力逐漸減小。
在整個北約體系內,美國與法國和德國矛盾最大。隨著英國的逐步衰弱,德國和法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然成為歐洲大陸並駕齊驅的兩個領頭羊。正是由於實力的增強,德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並不願意一直扮演美國跟班小弟的角色,有的時候還跟美國唱反調。
另外今年美國因為德國軍費問題不斷抨擊默克爾政府,同時特朗普也是公開批評有些國家搭順風車,將必要的防務支出省下來的錢用於國內建設。並威脅德國,如果不滿足美方要求,不惜提出撤軍威脅。
其實有些時候美國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美國也不希望看到歐洲分裂,不希望自己的盟友跟俄羅斯越走越近,不希望自己做無休止的付出而受益國無動於衷。德國固然希望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但是在短時間內還是需要一個像美國這樣的強力領導才能夠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
看來美國真的是說到做到,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美德兩國雖小摩擦不斷,但雙方不會翻臉,兩國在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上存在共同利益。
美軍離開歐洲最開心的應該是俄羅斯了,減輕了部分軍事壓力。對我們來說,是希望更多的美軍留在歐洲,因為這樣就能減少美軍部署亞太對我們形成威脅的可能。
-
25 # 不客觀不嚴謹動漫雜談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沒什麼區別,美國雖然要在德國撤走部隊,但是肯定要轉移到波蘭或者烏克蘭繼續圍堵俄羅斯,但是美國和老歐洲之間的裂痕確實是越來越大了,特朗普確實在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回覆列表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29日宣佈,派駐德國的美軍將裁減1.19萬人,削減的部分兵力將重新部署至義大利和比利時。與此同時,美軍歐洲總部將從德國的斯圖加特遷往比利時。
軍費分擔談不攏,是美國撤走1.2萬軍隊的主要原因:軍費分擔是北約內部一直糾纏不清的問題,自北約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長期以來美國認為自己分擔的北約軍費過多,主張把軍費與國民經濟收入相掛鉤,指責一些國家分擔軍費太少。
特別是德國,美軍在德國現役軍人有3.5萬人,按照美軍在日本和韓國駐軍軍費標準,德國明顯是佔了美國的“大便宜”。於是,美國要求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不能少於GDP的2%,德國嘴上答應,心裡不滿,行動遲緩,2020年的軍費預計將提高到約503億歐元,只佔GDP約1.42%,美國極為不滿。
自認為是北約“帶頭大哥”、“世界第一”,現如今美國經濟衰退,硬氣不足,下面小弟不聽話,不交“保護費”,以特朗普商人性格,撤軍成了美國最好的選擇。
從德國撤軍後,美軍重新調整了部署,加強了對俄羅斯的防範:目前在德國的美軍基地,是美國向中東及非洲地區開展軍事行動的重要樞紐,駐軍主要針對中東及非洲,美國在中東及阿拉伯地區的顏色革命非常成功,非軍事力量成果要遠高於軍事威懾,減少這一地區的軍事部署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完成調整後,派駐德國美軍部隊將剩約2.4萬人。調防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北約東南側黑海附近的部署。俄羅斯一直是美國軍事力量的勁敵,此次調整,明顯加強了對俄羅斯的防範與壓力。
傳奇點評:
美國是世界上海外駐軍最多的國家,有近20萬海外駐軍,其中歐洲、亞洲駐軍最多,到底是在維護世界和平,還是遏制俄羅斯與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還是處處找茬,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