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零四四

    好好了解一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句話,殺掉孟獲就等於與所有南蠻部落為敵,要想征服,殺戮更多,損失更多,就算攻下所有,得到了什麼,荒蕪之地。征服孟獲,才能真正獲得南蠻的支援,在北伐戰爭中,部落貢獻了不少糧草。雖然不看好諸葛亮的火燒藤甲的戰術,但是對於整個戰略和長遠來看,諸葛亮的做法沒有什麼問題

  • 2 # 鄧眼看世界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情節,那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還有這麼一個歇後語來說這個事兒,那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收收放放。

    據《漢晉春秋》記載:“建興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諸葛亮在平叛雍闓、朱褒、高定作亂之後,提兵大進,來到了南蠻孟獲的地盤上。此時的孟獲已經得到了自己的同夥雍闓、朱褒、高定先後被斬殺之後,就聚集了各部族商量退敵之策。儘管蜀兵初來乍到,但是在諸葛亮的沉著指揮下,很快就將孟獲與他的幾個手下全部活捉了,如此反覆七次,最後孟獲終於心悅誠服,歸順了蜀漢。

    首先是孟獲的個人聲望夠高。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感覺孟獲的武功不咋的,也沒有什麼計謀,但是這也得看他的對手啊。孟獲自然是逃不出諸葛亮的五指山,但是在自己的同胞蠻夷裡面,孟獲絕對是一個人才,作戰勇猛,深得各族人的信任和敬佩。所以才有了馬謖的“攻心為上”的建議,因為收復一個現有的首領,比重新去扶持一個首領簡單得多,也容易得多。所以,活著的孟獲比死了的孟獲更有利用價值

    其次是孟獲的家族勢力強大,如果殺了孟獲一個,還會有孟獲家族裡面的人出來造反生事,在《三國演義》中,孟氏三兄弟都有出場,孟獲的兄長孟節,自稱“萬安隱者”,這個人一直主張與漢人政權和平相處,並且在諸葛亮打敗孟獲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的作用,但是如果諸葛亮殺了自己的弟弟,心裡面恐怕也不會舒服。至於孟獲的弟弟孟優,本身就跟孟獲在一起對抗諸葛亮的軍隊。所以,要是殺了孟獲一個人,保不準還有其他的人站出來叛亂,而收復了孟獲,憑藉孟獲的聲望,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自然會忌憚三分。

    其次是自古以來中原征服對蠻夷之地的政策,那就是自治,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在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依然秉承了這一傳統。而諸葛亮在收復孟獲之後,採用了不駐軍,不運糧的政策,讓孟獲帶領族人自然發展,比約束和壓制要好得多。其實這樣的政策,不僅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政府,哪怕是現在也照搬了這一套。

    諸葛亮平叛南中的戰爭,收服了孟獲,有了穩定的大後方,解決了自己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抗北面的曹操,也為第一次出師北伐創造了條件。不僅如此,南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糧倉,為蜀國提供了大量的軍需物資,更為後人留下了“諸葛亮七擒孟獲——收收放放”的歇後語!

  • 3 # 闊談龍五

    攻破一個城池容易,收服一座城的人心卻是難上加難。打敗了孟獲,殺掉他,南蠻之地會出現十個百個孟獲,你能出兵一百次來南征嗎?斷斷不能,所以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降服孟獲可以讓南蠻之地歸於正統,不會成為北伐的後方之患。殺容易,服卻是仁者之道。

  • 4 # 心心的剛哥

    “七擒孟獲”是《三國演義》廣為流傳的篇章。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渡瀘水(金沙江),前往南方平亂。

    孟獲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區各族中很有威望,於是諸葛亮就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

    也就有了這一道命令:“只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諸葛亮善用計謀,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人多勢眾,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軍的埋伏。

    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隨即就被活捉了。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裡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軍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對孟獲說:“你看我軍人馬如何?”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咱們來個約定,如果我能再抓到你,你就歸順蜀國,怎麼樣?”孟獲不以為然地答應了。

    孟獲被釋以後,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諸葛亮勸降,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共將孟獲捉了七次。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

    孟獲卻不願意走了。

    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裡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此重新歸蜀漢控制。

    諸葛亮七擒孟獲,要的就是整個孟獲部族的徹底臣服。根據戰爭規則,諸葛亮把孟獲抓住殺了又有什麼不可以,但是為什麼要七擒孟獲?為什麼抓住還要放掉?

    嚴格來講這不是個人行為,是國家行為,七擒孟獲是國家行為,所以這感化的不僅是孟獲,而是孟獲代表的部族。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國在傳統的社會中成為一個所謂的天朝上國,成為一個禮儀之邦,成為一個四方朝貢的地方。

    以上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 5 # 龍嘯九天令

    兩害相逢取其輕。

    孟獲在南方屢屢侵擾蜀國,使蜀國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

    關健是守著還很不容易,少數民族民風彪悍,好勇鬥武,而又以略奪資源為目的,防不勝防。

    蜀國多次出兵都勝了,或者說是都趕跑了孟獲,但毫不影響孟獲再來。

    這種戰法很像我黨的游擊戰,可以想蜀國有多難受。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為了用攻心戰術使孟獲徹底歸附蜀國,如果成功,既可不必派兵駐防,又可借用孟獲兵力為蜀國所用。

    但孟獲也不是那麼容易歸附的,不讓他把能力用完,他也不會死心。可到他完全真心歸降時,蜀國也確實付出了巨大代價。

    諸葛亮的計謀沒有錯,殺孟獲容易,但孟獲死後又會出來第二第三個首頜,都以“為孟獲報仇”為由,則蜀境恐再無寧日。

  • 6 # 賞與罰

    自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後劉備去世託孤諸葛亮,而蜀國只剩一隅之地,如果採取守勢那麼對蜀國不利,只能用進攻的方式才能保住這一隅之地。那就必須北伐。這時蜀南方南蠻入侵,造成前後受敵,諸葛亮審時度勢聽從馬謖意見先平定南方,再北伐更好。這才有了七擒七縱孟獲。

    當時的南方還是一個未開發之地,這裡的人都是一些少數民族佔據。主要頭領是叫孟獲。雙方首戰諸葛亮大獲全勝,被打蒙的孟獲緩過神來,不認輸,諸葛亮心胸開闊,放了孟獲,如此三次都被擒,我們有句俗話“事不過三”。按道理應該殺了孟獲,或者關了扣著人質也行。但是孟獲此人很是頑固,一不怕死,二不投降。當時情況把那裡所有人都殺了,不現實,而那些少數民族又只認孟獲為頭領,最後諸葛亮為讓孟獲輸得心服口服,只好再抓再放,共七次。最終孟獲徹底臣服於諸葛亮。這樣南方從此安定,直到諸葛亮去世,南方都沒有叛亂過。

    七擒七縱除了浪費時間,金錢,同時不必要的死了不少人。為了達到長遠的目的,和戰略目標。當時做出很大的犧牲值得。今天的人們可能不理解,這個七擒七縱在西方文化更是不可能,就像二戰快要結束,美國動用核武器轟炸日本倆座城市。為了減少金錢,人員的傷亡儘快結束戰爭。這些西方人是要計算成本的。這種七擒七縱不會發生在西方國家和西方文化裡,它只會是東方人的智慧,也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 7 # 愛歷史的小學生

    主要是想感化他們,讓他們真心歸順。如果直接殺掉孟獲的話,會結下世代仇恨,要想再讓他們心服口服的歸順就不可能了。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目光看的長遠。

  • 8 # 枕著書香入睡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考量一下這七擒七縱是否真實存在?

    參考陳壽的《三國志》跟諸葛亮的《出師表》,都沒有談到七擒孟獲這一事件。

    諸葛亮《出師表》: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陳壽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七擒孟獲《漢晉春秋》、《華陽國志》才有詳細的記載: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而參考黃承宗《滇元紀略》七擒孟獲的地點,包括了四川部分地區以及雲南大部分地區。看裴松之注《三國志》三月成都出發,五月才到,九月就平定,從成都到戰爭地也花了兩三月,在不同的地點打仗,在以前交通不便,西南多懸崖峭壁,地勢險要,糧草輜重那麼多問題的情況下,想要四五個月還七擒孟獲,顯得尤為困難,基本不可能。

    那麼七擒七縱基本是假的,而《三國演義》把七擒孟獲說的這麼驚心動魄,顯然就是出於一個目的,神話諸葛亮。

    那麼既然是從小說的角度上講,那什麼都是不足為奇的。

    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獲,確實是聽取了參軍馬謖的十六字計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諸葛亮一進入南中,察覺孟獲並不簡單。

    一、當時的孟獲收服了最開始反叛的雍闓的軍隊,聲勢浩大。二、孟獲深受當地人愛戴,擁有一大批“粉絲”,為當地人信服。三、孟獲的部將個個都不是善茬,孟獲老婆祝融夫人,火神後裔。還有一些洞主元帥,統領,這不是隨便能駕馭的。四、西南地區那時候神話色彩濃重。不是漢文化能隨隨便便影響的。

    只要收服孟獲,就能收服南中人民的心。可謂一勞永逸。如果只是殺了孟獲,只會讓更多的南中人反叛,殺了一個孟獲還有千千萬萬個孟獲起來反抗。

    而且諸葛亮的志向是北定中原,如果後方不穩,顯然不能讓他安心地北伐。

    所以為什麼他需要穩定了南方才敢北伐,因為南方是一個南蠻不毛之地,交通極其不穩定,如果在這點上耗費太多的精力,連年平叛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收服人心,七擒七縱。

    至於幹出什麼火燒藤甲軍這種損陰德的事,簡直就是子虛烏有。之所以有這些計策,無非是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智謀。

    諸葛亮在南中的影響評價很高的,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卻有南征,但並一定有七擒孟獲,更不會有火燒藤甲軍之事。

  • 9 # 夏雨風

    孫子兵雲:不戰而勝,上上之謀。

    三國演義,諸葛亮為平定孟獲之亂,採用了馬謖"攻心為上丶攻人為下;攻兵為上丶攻城為下“的"攻心戰術“,七擒七縱,最後讓孟獲輸得服服貼貼,五體投地的臣服於蜀漢政權。從此邊域安定,消除了後顧之憂,諸葛亮可以專顧北伐中原了。

    諸葛亮解決邊疆民族矛盾,並不一味用武力鎮壓,而是用懷柔的安撫與用兵相結合,最後達到和平解決的目的。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民族團結,安定邊域,統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 10 # 小寧嘮歷史

    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北伐中原,匡扶漢室努力著。但是後方不寧,如何能安心北伐呢?想要國家穩定,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必須徹底平息南方叛亂。出兵前,參軍馬謖給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深得諸葛亮之心。

    南蠻地處南方,遠離中土。文化,風俗習慣都有著極大的差異,百姓對於中原王朝的統治從不感冒,時常發生叛亂。向來是打不過就投降,你走了我接著反叛。南蠻地區地勢險峻,沼澤遍地,自古就為煙瘴之地,平叛大軍很容易水土不服,造成極大的死傷。而且他們又非常善於打“游擊戰”,平叛大軍不病死,也會因為後勤接濟不上被他們拖死。

    這樣的戰爭,對於中原統治者來說是噩夢般的存在。而孟獲是南方部落的最高首領,在民眾心中有極高的威望。如果能徹底收服孟獲,那麼南方山區將不是禍患,而是自己最穩定的後方。但是孟獲性情粗野,怎麼可能會那麼容易歸心呢?

    於是諸葛亮就來了個“七擒七縱”,用自己最大的誠意,徹底感動了孟獲。從此以後孟獲再沒有生過異心。並利用自己的威望和關係安撫了許多不穩定因素,諸葛亮得以安心北伐,再無後顧之憂。

    “七擒七縱”看似己方損失較大,但如果當時立刻殺了孟獲,只會激怒其餘部眾更加強烈的反抗蜀國的統治,那將是一場無休止的拉鋸戰,以蜀國那薄弱的家底是根本不能承受之痛。諸葛亮出色的政治手段,收穫了極大的成果。不得不說諸葛亮“高,實在是高!”

  • 11 # 流嶺

    為什麼要七擒七縱,諸葛亮不傻。首先,對待蠻族可以說,他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那時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待蠻族你想直接統治,那是不可能的,你要向他宣傳領袖的政策,得先教他文化吧,教文化得建學堂,建學堂得請老師,等你都準備好了,學生得來吧,這個山頭、那個洞的,怎麼上都是些問題。古代交通不便。所以諸葛亮也沒辦法。

    你殺一個孟獲,還有其他孟獲,對待這群野蠻人,諸葛亮也沒辦法,所以只能威懾,不能直接統治,只能趕緊殺絕,所以也沒辦法,這能嚇唬嚇唬,火燒藤甲軍只是讓他害怕害怕。讓他心服口服,讓他沒有心思防抗,諸葛亮的目的主要是不讓他搗亂,不指望他來幫忙。

    至於孟獲心裡真心服不服那,那不知道,從後來的蜀漢滅亡來看,蠻族也沒多大動作,也沒來幫忙,蜀漢也沒主動向蠻族借兵,拿事實來說,劉禪估計也沒指望,所以蜀漢和蠻族的感情也沒有電視裡演的那麼深。

  • 12 # 葉飄刀

    不殺只打七次,殺了永遠打不完

    諸葛亮或者說蜀國沒有能力佔領或者統治孟獲等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

    這個時候,諸葛亮需要的是一個聽從蜀國安排,不作亂的首領。

    如果殺了孟獲,說不定祝融夫人又反了,殺了祝融夫人,說不定金環節一類的又反了。諸葛亮倒是能打贏,但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所以不殺孟獲,是因為他需要孟獲幫他控制區域,他的目的是要一個穩定的後方,而不是剿滅孟獲就完了。

  • 13 # 十三哥喂

    擊殺孟獲只是戰術上的勝利,但並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意圖。

    諸葛亮的戰略目的是:鎮壓南方,讓南方獲得一段長時間的穩定局面,這樣蜀漢就可以集中精力,銳意北伐。

    如果擊殺了孟獲,還會有其他少數民族領袖站出來,趁蜀漢北伐之際,從背後襲擊蜀漢。

    而利用孟獲,令孟獲心悅誠服的與蜀漢結盟或者稱臣,就可以利用孟獲在少數民族中的影響力制控南方。

    另外,七擒孟獲雖然顯示出了諸葛亮急蜀漢的強大軍事能力,也顯示出了孟獲在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威望,而七次戰役的勝利,也極大的消耗了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有生力量,從而從零一個方面保證了蜀漢南部的穩定。

  • 14 # 不惑之年下南洋

    諸葛亮一生用計謀比較成功的都是用火!因為被火燒死的人是比較悽慘的,有一種說法說是會折陽壽。

    藤甲本身就是屬於油脂植物!一旦起火,根本就無法撲滅,所以滕甲兵的手死亡是特別悲慘的,諸葛亮一生放火,唯獨火燒特藤甲兵的時候,心中懺悔!

    反觀諸葛亮對付曹操的手段是不一樣的。因為曹操及其善用兵也會用人,曹操的智謀也是相當高的,再者,諸葛亮幫助的是劉備,而曹操在他們眼裡屬於漢子,對付曹操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所以無論怎麼對付都不過分。

    諸葛亮為什麼7擒7縱孟獲?因為南蠻畢竟屬於少數民族,而且諸葛亮要和平收復,而非武力解決,南安之人多未開化,不懂任何謀略。諸葛亮對付他們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 15 # 深山放歌

    諸葛亮不殺孟獲,完全是為了得民心。在七擒孟獲過程中,不少蜀將也建議把孟獲殺了,當時諸葛亮也解釋過原由。他認為蜀軍跋山涉水遠征南中不毛之地,必須一勞永逸,即徹底解決蜀漢政權西南邊疆的穩定,確保出兵征討曹魏時無後顧之憂,這應該是他出於一名政治家的考量。因為南蠻反覆無常,民心散亂,對蜀國沒有統一的認識,再加上勞師遠征,水土不復,不宜常年征討,如果把孟獲殺了,雖能得一時平定,卻不保日後再有人犯亂,所以諸葛亮決定讓孟獲這個南蠻地方主要領導者心服口服,不再與蜀國作對,同時也讓南蠻人民知道蜀國是興正義之師而來,由於孟獲的頑固不化才造成當地人民流血犧牲,只有讓人們都意識到這些,則民心可收。至於死了不少人,對於以後的長治久安是值得的。

  • 16 # 秦國那些事兒

    因為他想要達成文化交融,他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後方,而不是一個可能隨時會鬧事的後方。孟獲在南方部落中很有威望,一旦收服了他,也就等於收服了整個南蠻部落,所以諸葛亮寧願費那麼大的勁去七擒孟獲,也不會去殺了他獲得南蠻部落的仇恨

  • 17 # 塞上孤煙直

    首先,諸葛亮當時面對的是雲南少數民族整體不服從蜀國統治的問題,並不是一兩個野心家趁機作亂。他殺掉孟獲當然容易,可是之後呢?當地土人無非再擁立個領袖繼續和蜀國鬥爭,那麼蜀國在南中的統治必然不能穩定下來。

    其次,諸葛亮一直以匡復漢室為旗幟,蜀國的主要敵人北方的曹魏,它的戰略方向在北方,它沒有必要把資源和時間浪費在南方土人上面。

    再者,孟獲的家族在南中稱王已經許多年,勢力在當地樹大根深,只要他能認可蜀國統治必然比諸葛亮換其他人更能讓蜀國儘快穩定南中。

    所以說,諸葛亮對孟獲一連七次的寬容就不難理解了。後來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自此到蜀國滅亡南中的土人再未作亂過。諸葛亮的南征雖然受了些許損失,但比起霸王硬上弓逼迫南中土人臣服蜀國的成本顯然輕的可以忽略不計。

  • 18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安定南中民心,想要南中少數民族地區徹底臣服蜀漢政權,孟獲作為南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諸葛亮才選擇捉住孟獲而不殺。

    劉備死後,北伐曹魏的重任落在諸葛亮身上,要北伐,就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南中一帶的穩定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非常重要。北邊是大敵曹魏政權,南中在有反叛就對蜀漢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了,所以孟獲造反,諸葛亮選擇親征,他認為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服甚難。自己去可以見機行事,恩威並施。諸葛亮這時候打定主意,這一次南征就讓南中和平幾十年,徹底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臨行前馬謖也給諸葛亮分析了南中一帶的形勢,說南蠻倚仗地遠山險,早就有不服之心,你今天打敗他了,等你撤兵,明日又反了,今天我們大軍一到,南兵會被我們打敗,但我們的重點是北伐曹魏,等我們去攻打曹魏,回頭南蠻又反了,這樣就麻煩大了,所以這次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收服南中一帶民心為上策。這一建議和諸葛亮的策略不謀而合,

    在說一下孟獲,他作為南王,在南中一帶是有一定威望的,在那一帶漢人,土人當中有很大影響力。所以諸葛亮七次把孟獲擒住,又七次把孟獲放了,對孟獲手下人也是俘虜後以好言相勸,戰爭中儘量少殺戮,達到了收服人心的目的,

    但既然是打仗就會有傷亡,孟獲請來了烏戈國主帶領三萬藤甲兵來助戰,這藤甲兵穿的藤甲不懼怕刀砍槍扎,正面作戰蜀軍不能取勝,戰勝不了藤甲兵這次南征就以失敗告終了,更別說收服南中,收服孟獲了,所以諸葛亮設下埋伏,火燒了藤甲兵,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孟獲第七次被擒,諸葛亮派一人告訴孟獲,諸葛亮不來相見了,讓孟獲回去招人馬在來決勝負。這時候的孟獲已經徹底服氣了,讓人家七次擒住,又七次放了,哪還有臉面在戰,於是領著自己的兄弟妻子和心腹人等匍匐著去見諸葛亮謝罪,流著淚說道:我的子子孫孫都感念諸葛亮的恩德,南人從此不在反了。諸葛亮征伐南中的目的達到了。

  • 19 # 臥牛說歷史

    題主大概不懂兵事。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若僅從戰爭的輸贏看,我們只會看到事實的一角而非全部。

    我只從史書的角度來分析。史書中有七擒孟獲的記載,卻無火燒藤甲兵的事。題主的問題不是黑諸葛亮,便是故意招黑。

    諸葛亮掌權後只有一個目的:北伐,他所有的舉措——無論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全部為北伐服務。

    我們知道益州看似地盤大,但除了現四川附近人口眾多外,雲、貴兩地可是人煙稀少,而七擒孟獲的南中指的是雲、貴以及四川西南部分,可謂是蜀漢的大後方。

    後方不穩,諸葛亮便無法安心北伐,因此他必須想法平定南中。

    南中的人不服,若諸葛亮逮住反叛就殺,殺的對方害怕,讓他們不敢反叛。說實話,這個辦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會反噬。

    若是征服其他國家(異族、異地,例如西方凱撒等人的遠征),殺人大概是很好的解決辦法,但在自己勢力內卻不行——人心是殺不服的。

    諸葛亮只能採取恩威並施的方法,不僅要打南中,還得打得他們心服口服。

    死了一個孟獲,南中必然還以李獲、劉獲等等,若收服了孟獲,那南中就徹底服了。這也是馬謖給諸葛亮定下的謀略,事實證明馬謖的辦法很好,所以也不怨諸葛亮重用馬謖。

    馬謖對諸葛亮的建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打仗從來就不是輸贏的問題。

  • 20 # 天人嘯劍

    演義裡馬謖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南蠻只能用懷柔的策略,必須要讓他們心服口服,而不是單純地打敗他們或者殺了他們的首領,這樣蠻人會抗爭到底,如果不停地攻打南蠻,就會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戰中,影響北伐大業不說,一次次深入蠻荒之地作戰,漢蠻兩家又會死傷多少將士?要知道現實中,那個被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舉薦的唯一武將,“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就是在諸葛亮去世六年後,戰死在討伐南蠻叛亂的戰場上。這樣的大將之才也不免一死,大量的普通士兵傷亡不是國力弱小的蜀漢能承擔的起。

    不殺孟獲,當然是他聲望高,只要收服他,其他蠻族也就不會叛亂,如果殺掉孟獲,南蠻各部必會和蜀漢結仇,他們會採取騷擾的形式,大軍一來,他們退走,大家撤了,他們捲土重來。別忘了諸葛亮還要北伐,時間、精力、兵馬糧草都不能在這裡消耗。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馬謖最輝煌的時刻,也令諸葛亮非常欣賞,但這也埋下了馬參軍悲慘的伏筆。對此你們怎麼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天上班晚上帶娃,沒時間做其他事情,請問有跟我類似情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