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風a飄揚

    可以的!那時候都不會爆發甲午海戰了!因為還沒等到他準備好!就他打敗啦!估計那時候整個清朝都不會對日本抱有幻想!只有決議死戰!

  • 2 # 鐵血真男

    時空轉換了!不好說!大清用軍迷!軍迷只是迷!專業知識深淺未知!能否知己知彼?倭奴國用人方面可是不會讓外行指揮內行吧?

  • 3 # 青樓自管絃

    很遺憾,我覺得不能!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天地將法!無一例可以與外國抗衡,故必敗無疑

  • 4 # 太陽暖暖月亮清清

    不能的。甲午戰爭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和體系的落後,而不是指揮失誤,戰術不當等區域性問題。現在的軍迷雖然懂得不少指揮和戰術常識,但處於當時體系的環境氛圍下,個人的優秀改變不了整個戰局。何況軍迷不等同於將領。

  • 5 # 東東讀史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現在最好的軍迷甚至最好的軍事專家去統領大清的北洋水師,從獲勝機率上來說也是非常渺茫的。

    從戰爭準備來看,日本籌劃將近十年之久,做到了知己知彼。而大清方面自由散漫,倉促應戰。所以從戰爭哲學上而言是不可能獲勝的。

    戰爭的關鍵

    一場戰爭之中,統帥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士兵。就如同籃球上,教練是很重要,但是真正上場廝殺的是隊員。

    大清計程車兵管理混亂,毫無戰鬥力,這才是失敗的關鍵。而其管理混亂也不是一朝一夕。如果有現在的軍迷能夠讓這些清兵聽軍令,一往無前,那麼他就成功了一半。

    將在外

    將在外,君主在內。為將打仗,不可能不考慮君主的意見,即使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也是酌情考慮的。

    歷史上有太多,前方激戰正酣,後方卻搖尾乞降的勢力集團。而甲午海戰則是如此,吃了敗仗,後方不想方設法打回去,卻想著求和。任憑哪一位都無力迴天,即使能拼死獲勝,到最後可能還會落得個各地賠款。

    要是想打勝,除非掌握各個時間節點,並且有慈禧太后的統治力,才可能有一勝。

  • 6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讓現在的軍迷去統領北洋水師,甲午戰爭是不可能取勝的。

    第一:軍迷不是軍事家。沒有實戰經驗。軍迷喜歡看軍事文章,在論壇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沒有上過戰場,軍事能力怎麼能和鄧世昌,丁汝昌這些將領相比,這就像現在的太極大師雷雷,馬寶國,他們停留在講手的階段,你怎麼攻,我怎麼守,怎麼打敗你,說起來理論上可以,但上擂臺都會被秒殺,原因是他們這些招數太理想化了,真打起來人家不會按你的套路出牌,你沒有按照實戰去鍛鍊是不可能成為搏擊高手的,想真正能指揮打仗,那就得上戰場鍛鍊,恐怕軍迷沒有這個機會。直接穿越去指揮甲午戰爭,怎麼能打贏,在說就算穿越成功也不能改變歷史吧。

    第二:甲午戰爭的時候大清已經腐敗透頂,這個改變不了,誰去指揮也不能取勝。大清政府的實際掌門人是慈禧太后。甲午戰爭前,慈禧正在修建頤和園,需要大量的金錢,北洋水師也需要購買槍炮子彈,更新裝置,沒有錢什麼也辦不了。大清政府經歷了那麼多的賠款,財政困難,沒有錢怎麼辦呢?按正常思維,國家困難,頤和園是玩樂的地方,不應該修,可那是慈禧太后要建設的,她老人家還要去那享樂,你停建頤和園,老佛爺不高興誰擔得起,官員們權衡利弊,還是奏請從北洋水師軍費里扣吧,於是就導致北洋水師軍備從此沒有更新過,炮彈也買不起了,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贏。

    第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成功的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國力已經不是大清能比的。日本被西洋列強打開了國門,認識到自己的落後,於是進行了明治維新,使其成為一個強國,實力大幅膨脹,日本雖然國小,但日本民族統一,社會組織能力強,工業比中國發達,而當時的中國就像一盤散沙,國民素質也是不如日本的,沒有組織力,工業基礎薄弱,綜合起來不是日本的對手。

    綜上所述,讓現在的軍迷統領北洋水師,也是不能打贏甲午戰爭的。

  • 7 # 無想山

    贏得機率比較大。如果軍迷當上北洋水師統帥,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穿越回到了清朝。1881年,李鴻章奏準“以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當時北洋水師在亞洲屬於海軍老大,但十多年後的甲午海戰卻被日本打敗,原因有以下幾點,北洋水師噸位比日本大,但裝備陳舊,日本雖然船小,但都是新船。而那個時期又正好是海軍裝備變革最快的時期,防禦由鐵甲變成了鋼甲,防禦力大幅度提高,黑火藥變成了苦味酸火藥,攻擊力提升,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航速的提升,魚雷逐漸成熟,給了日本以小博大的資本。

    如果軍迷穿越回去,最大的底氣是瞭解未來,可以提前做好防範。對內可以結交未來的新貴,如袁世凱等人,對外可以藉助西方列強的勢力,最簡單的來說,可以按照三灣改編建立新的軍事制度,建立新軍或者軍事學院培養人才,可以提前購買甚至是研製新式武器,那個時間也是科技人才輩出的,如果趁機招募幾個,發展中國的軍工科技,甲午海戰一樣可以取得勝利。

    但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避免甲午那樣的悲劇,還需要我輩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才能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 8 # 汐於子

    不會贏。

    畢竟,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天皇就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宣稱要以武力“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維新之後日本雖然建立了西式軍隊,但是在其軍隊當中仍然盛行著其傳統的武士到精神,且士兵對於天皇是絕對的忠誠,可為其而死,所以其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的強悍的,而且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日本早已垂涎中朝兩國的豐富的資源,於是日本製定了一個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

      同時大力發展海軍,從1890年開始拿初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建立和發展近代的海軍,其宗旨是以超越北洋海軍為目標的 ,到甲午戰爭前,這一目標已基本達到。

      可以說日本對於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他們不懼怕戰爭甚至渴望戰爭,因為這一戰不但可以掠奪殖民地搶奪資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機取代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大國!此戰日本可以說是以國運相賭,若勝便是羽化成仙,若敗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來的,他們不是來挑起戰爭的,而是來拼命的!

      反觀中國,此事中國古代官場的土特產品------黨爭,再領風騷,帝后二黨鬥得是不亦樂乎,根本舊無暇顧及日本,或者說根本就沒把這些倭奴放在眼裡。統治集團內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響了戰局的。

     清政府的軍隊主要分為三種:八旗軍、綠營軍以及後來的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等。八旗軍自不用說,擁有著鐵桿莊稼的八旗大爺們當兵不過是走個過場,哪有人去拼命啊,同樣的老牌軍隊綠營軍也是自甘墮落,戰鬥力低下,而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崛起的湘軍和淮軍等地方團練武裝雖說當年戰鬥力十分的強,是什麼所謂的“反革命的急先鋒馬前卒”,但是三十多年的風雨洗禮他們變了,戰鬥力低下,而且軍官們剋扣兵餉,士兵怨聲載道,畢竟當兵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嘛,而且在湘軍中產生了早期的哥老會,這更加的影響了其戰鬥力!

      而且清軍營務廢弛,疏於操練,當兵之人多為市井之徒,插科打諢一個頂倆,打起仗來卻是一群熊包,畢竟戰場上你面對的是受到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的職業軍人啊,而在街上用鋼管和砍刀鬥毆的伎倆是對他們沒有多少殺傷力的!

      當然了,清軍並非全部如此的頹廢,當中雖有幾支善戰的軍隊,但是沒有兄弟部隊的任何支援或者只是在精神上給與支援這是明顯不夠的!戰爭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只有全方面配合的好才能賞心悅目的藝術,但可悲的是,清軍一方似乎並沒有這樣的藝術家。

      反觀日軍,他們大部分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無論是射擊還是肉搏,以及其它的軍事技術上都是十分的精湛的,而且當中有許多人世代都是武士,他們自幼接受嚴格的武術訓練和體能訓練,雖說日本武術大部分是借鑑中國的武術,但是經過幾代日本人的不懈努力,日本武術已自成一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軍人擁有著濃厚的武士道精神,以殺身成仁報效天皇為至上榮譽,一群亡命之徒前來拼命,估計即使常山子龍復生心中也難免生懼。而正是由於這種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軍官深受其害,每每衝鋒在前,這樣難免死傷,但是事實證明,將領們喊著:給我衝,和跟我衝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群不怕死的軍官,領著一群不怕死計程車兵,來和個把不怕死的清軍掐架,先甭說別的光比人手都嚇死你,一經接觸便知道什麼叫做兵敗如山倒了!

    這些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是當權者腐敗所導致的,你就算是再厲害,但是其他人和你離心離德,你怎麼可能打得贏呢?再說了武器上差距也很大,再者人員素質差距也很大,還有對方指揮官也不見得很弱,與其說大清和日本交戰,還不如說是大清中一部分人和整個日本在交戰。

    因為在戰爭開始之前清政府派大臣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斡旋,把自己的家事寄希望於外人來解決。這就和岳飛一樣,你再有軍事才能,也無法改變當權者的意志。

  • 9 # 兵家冢史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軍迷就是軍事迷或者軍事愛好者,發燒友的群體。軍迷也是分群體的,因為學習水平的不同對軍事知識的掌握也是有高有低的,根據學習領域的不同,例如有的愛好全面,有的愛好槍械,有的愛好空軍有的愛好海軍。如果籠統的說讓軍迷統領北洋水師有點不合適。所以,我們這設定讓軍事知識水平比較高而且是海軍發燒友來統領北洋水師。

    總體來說,現代海軍迷對軍事歷史和海戰戰術比較瞭解,所以北洋水師在戰術層面應該會佔優勢,起碼不會像1894年大東溝海戰那樣敗的那麼慘!但就全域性來說,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在戰術層面的勝利根本改變不了全域性的失敗。因此,就算讓現代的軍事指揮官統領北洋水師也改變不了甲午戰爭的結果,這場戰爭是國家制度,軍事,科技等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清政府已經沒有任何一點優勢,必敗無疑!

  • 10 # 戰爭那些事

    很有意思的問題啊,只能說有希望取勝。

    戰爭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也不是單純的列陣衝殺。戰爭涉及到一方兵力情況、後勤補給、武器裝備以及戰略戰術,同時也要保證士兵計程車氣。

    如果讓一個現在的軍迷,穿越回到過去,統領北洋海軍和日軍進行決戰。首先就有幾個不利之處需要面對:

    第一個問題:大清朝硬體設施不行

    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早已停止為北洋海軍購買新式武器彈藥,海軍裝備的軍艦,也大都是服役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老舊艦船。在那個時候雖然號稱亞洲實力第一的海軍,但實際上,北洋海軍早已不是剛成軍時的戰鬥力了。

    現實的情況是,1894年9月17日,中日大東溝海戰爆發的時候,日本人軍艦配備的火炮,最快40秒可以發射10發炮彈。而北洋海軍則是,10分鐘,1發炮彈!!且軍艦航速快。

    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打在日本人一艘軍艦上,艦長被打死了,桅杆打斷了,但是炮彈愣是不給力,日艦就是不沉。反之,日本軍艦很快就擊沉了北洋海軍4艘軍艦。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也在這次海戰中犧牲。雙方最終戰況是:

    大清:沉沒四艘,重傷四艘。

    日本:重傷四艘(其中一艘是由商船改造)

    第二個問題:清政府戰爭準備不足

    日本早在開戰前幾年,就開始往中國內地以及沿海地區,派遣大量間諜,賄賂清政府官員,刺探軍情,測繪地圖。當時的清政府最開始出兵幫助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日本人也會出兵。在情報以及戰爭準備方面被日本全面碾壓!

    第三個問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態度不同

    日本是全民備戰,全國都在支援。而北洋海軍,後面只有整天催促著,儘快與日軍決戰的清政府,全然不管北洋海軍的實際戰備情況,也不能給予有力支援。

    軍迷的有利之處:一:“現在的軍迷”,包含兩個資訊。

    一是現代人,知識以及觀念上更加全面。

    二是軍迷,普通人通常也會知道一些關於甲午戰爭的資訊。軍迷的話,肯定了解的更加清楚,熟悉戰爭發生的過程、細節以及戰敗的原因。有了這些資訊就可以提前進行防範和佈置,彌補了情報方面的不足。

    二:不直接指揮部隊,在旁引導

    軍迷統領北洋海軍的話,因為不一定具備指揮海軍作戰的能力,所以具體指揮權還是留給北洋海軍原來的指揮官,他只需要在關鍵地方下達命令即可。比如,可以預先在日本軍艦的必經之路上埋設水雷,最大程度擊傷日艦。

    另外,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作戰的時候,是犯了幾個錯誤的,失去了幾次好的戰機,如果由軍迷統領,可以彌補這些失誤。

    三:擒賊先擒王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跟隨的有一個日本海軍軍令部長,且就在由商船改造的“西京丸”號,艦隊指揮官坐鎮在“吉野號”,軍迷可以選準機會,助攻這兩艘軍艦。

    所以,讓現在的軍迷統領北洋海軍,是有希望取勝的。但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清政府能否做出改變,能否給予更多支援和配合。否則,海軍打的再好,大後方不給力,一切都白搭。

  • 11 # Lihongjiu99

    這個問題我們不從甲午戰爭本身的戰鬥過程來分析,只看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的表現情況,就知道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必敗。

    1875年5月清廷決定成立北洋水師,任命李鴻章為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總管北洋水師。

    成立之初北洋水師走的基本上就是對外購艦之路。1879年11月,北洋水師向英國訂造的第一批軍艦,、“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蚊炮船回國。加上兩年後回國的“鎮中”、“鎮邊”,這六艘船的排水量都只有440噸,航速10節,每艘花了15萬兩白銀。1881年,從英國訂造的撞擊型巡洋艦“揚威”、“超勇”號加入北洋艦隊。這兩艘艦排水量1350噸,航速15節,每艘造價65萬兩。後來李鴻章發現從英國訂造的軍艦價錢偏高,因而轉向造艦質量更高、價格更加低廉的德國訂造軍艦。1880年12月,大清斥巨資340萬兩讓德國打造兩艘巨型鐵甲艦, “定遠”號和“鎮遠”號。同時花費68萬兩白銀訂造了一艘巡洋艦“濟遠”號。1885年11月三艘艦一起到達天津大沽港。1885年,李鴻章再次以170萬兩白銀向英國訂購“致遠”、“靖遠”號,以174萬兩向德國訂購“經遠”、“來遠”號。至此,外購的軍艦全部到位。 主力艦“八遠“中除了“平遠”號是由福建船廠建造之外,其餘全是英、德建造的艦隻。

    1885年10月,清廷下令設立海軍衙門,醇親王奕譞總理海軍衙門事務,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頒佈《北洋水師章程》。艦隊司令部設在威海衛軍港之內只有3.15平方公里的劉公島。乍看起來,這種定位非常高明,威海衛與旅順“勢成犄角,互為聲援”,扼守渤海通道,拱衛京畿重地。但從實際戰略定位上來看,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一開始就用在了看家護院上了。李鴻章曾經這樣形容他的北洋艦隊:“以之攻人尚不足,以之自守則有餘”。相反,同期建軍的日本海軍追求的是制海權,崇尚進攻。仗還沒打,北洋水師在氣勢上已經輸了一籌。

    大清國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帝師翁同龢和李鴻章有殺父欺兄之仇,加上光緒和慈禧之間的矛盾,後黨首領李鴻章和帝黨頭頭翁同龢簡直到了一見面就眼紅的地步。1888年,戶部尚書翁同龢藉以籌備慈禧大壽慶典為名,大幅度削減北洋水師經費,嚴禁北洋水師再新增新的“艦、炮、軍火”, 經費的大幅度削減令北洋水師處境尷尬。

    首先是燃煤問題,北洋水師的用煤來自於開平煤礦,煤礦的五槽煤質量很好,煙少火白,為其他國家所罕有的上品煤,但開平煤礦總辦張翼只給北洋水師提供糟糕的八槽煤,五槽煤被他留著賣到外國賺錢。丁汝昌曾向張翼寫信求助,張翼根本不予理會。張翼和朝廷大員多有瓜葛,很多高官都持有開平煤礦的股份,醇親王奕譞就是張翼的直接後臺,據說張翼還多次“捐”錢給太后修頤和園,慈禧因此很高興地批示“此人很會辦事”。別說丁汝昌這種水師提督之類的“小官”,就連李鴻章拿張翼也沒辦法。

    其次是鍋爐問題,北洋水師的軍艦艦齡較長,在甲午戰爭前夕,大部分軍艦的鍋爐已經到了報廢的年限。丁汝昌多次申請更換維修鍋爐,但是由於戶部削減經費的政令,此事基本行不通。還有就是由於缺錢無法對外購彈,李鴻章只能透過天津機械局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供應炮彈,這些炮彈大多是實心彈,“穿而不炸”已經見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者無法使用。

    1890年,海戰的又一進攻利器速射炮問世,日本開始在軍艦上大量地加裝速射炮。甲午戰爭之前,日、清速射炮的比例是192:27。丁汝昌曾經多次要求在艦上加裝速射炮,其中“定遠”、“鎮遠”各添置120毫米速射炮6門,“濟遠”、“經遠”、“來遠”各2門,總計18門,預算費用是白銀613040兩。戶部給的答覆是:“恕難以籌措。”戰爭中日本戰勝北洋艦隊的第一利器恰恰是速射炮。真沒錢嗎?為了讓慈禧高興,在頤和園到紫禁城沿途建造的 “點景”就耗去白銀240萬兩。

    除了速射炮,北洋水師還缺乏快速巡洋艦。當時北洋水師的平均航速是14節,而日本聯合艦隊是16節,差了2節。“攻擊力、防護力、機動性”是檢驗海軍艦隻效能的三大要素,機動性主要就指航速。當時軍艦的航速普遍較慢,所以這2節的差距就顯得更加明顯,在戰場上無疑是致命的。北洋艦隊的購艦時間基本集中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而日本艦隊則在90年代中前期。也就在這幾年間,高溫高壓鍋爐問世,使得艦船的速度提高了3到4節。

    甲午戰爭開戰之前,日本曾向中國訂購了一部分大米和煤炭。開戰之後曾有人建議李鴻章停止供貨,李鴻章卻說“訂貨在失和之先”,於是30000噸優質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樣運往日本。就這樣日本聯合艦隊吃著李鴻章的大米、燒著大清的優質煤炭把李大人的北洋艦隊送入海底的。

    清政府為了購艦共撥款4600萬兩。除去購艦的費用,有多達1580萬兩白銀不知去向。連李鴻章都說,大清之銀能真正用到關鍵地方的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拿這些失蹤的銀子去買“定遠”的話,一艘170萬兩,能買8艘。北洋水師還透過弄虛作假博得上司的歡心。李鴻章檢閱北洋艦隊時,劉步蟾等人在靶船上事先埋好火藥,等艦炮一響,便點燃火藥以示命中,真是百發百中。見此情形的李鴻章大讚:“攻守多方,備極奇奧,發16中15”。

    在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規定除了提督丁汝昌外,各級軍官必須常年住在艦上,不得在岸上買房子。但這一規定基本上形同虛設。 “濟遠”艦艦長方伯謙就在威海、煙臺、大沽、上海等擁有多處房產。丁汝昌不僅在劉公島上蓋了自己住的房子,還修建了大批商鋪用於出租。方伯謙發現了這個發財機會,也搞了不少出租房出租。在劉公島北洋水師的周邊,有一排排娛樂場所,包括賭館、鴉片煙館、茶樓、妓院等等,這些娛樂場所家家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再看看日本海軍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建校之初就與地方政府劃定,方圓多大範圍不能出現娛樂場所,從這裡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洋艦隊的最後命運。

    早在1875年,日本從英國訂購的三艘軍艦,3717噸的鐵甲艦“扶桑”號,2250噸的“金剛”、“比睿”號就已經下水服役。之後的1885年,3709噸的“浪速”號、“高千穗”號高速巡洋艦回國。日本海軍初具雛形。但之後發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大大加快了日本海軍的建設步伐。那就是“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人。事件之後不到一個月,日本明治天皇就頒發敕令:“立國之務在海防,一日不可緩。”隨後睦仁立即從自身做起,撥出皇宮經費30萬日元作為海軍的補助金,在此後六年之內皇宮每年均拿出30萬元作為海軍的購艦經費。全國文武官員拿出十分之一的薪水全部作為購艦、造艦費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號召全體國民節衣縮食,為海軍的建設捐款捐物。日本還發行1700萬日元的海軍公債,全部用於海軍的建設。隨後,著名的三景艦馬上納入購艦和建造日程。這三艘艦的主炮口徑320毫米, 三景艦的前兩艘“嚴島”、“松島”由法國建造,而“橋立”號更是由日本橫須賀造船廠自主建造。

    對於海軍的建設,中國和日本一開始都是準備走“買造並舉”的道路。可惜的是,急功近利的大清很快就拋開了造只靠買了,日本則從“買造並舉”逐漸發展到“自主建造”。1991年,排水量達到4238噸的“橋立”號下水。在甲午戰爭開戰之前,日本的造艦技術已經接近或達到了世界水平。1891年,日本在英國訂造的2439噸的“千代田”號回到日本。1893年,由英國設計,日本自主建造的3150噸的“秋津洲”號駛出日本橫須賀造 船廠。1893年,時速達到23節的世界第一快艦 “吉野”號加入日本艦隊。傳說這艘艦原來是中國向英國訂造的,最後因為沒錢付被英國轉賣給了日本。北洋水師在1888年成軍到甲午戰爭開戰的1894年,沒有添置一艘軍艦。與此同時日軍卻加速造艦、購艦,雙方的實力迅速拉近。到甲午戰爭打起來時,日軍參戰的主力艦隻為37000噸,北洋水師只有30000噸。日本一線主力艦都是新艦,航速快,火炮數量特別是速射炮的數量、彈藥威力都遠遠超越到了北洋水師。僅僅幾年時間內,強弱易位。

    在戰爭指揮上,日本於1893年就成立了海軍軍令部,開戰之前就將所有的海軍力量集中起來成立了聯合艦隊。日軍還設立了集陸海軍參謀和決策為一身的統帥部——大本營。天皇在戰前親赴前線,統一對陸海軍進行指揮。反觀大清,海軍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互不統屬,從宣戰到罷兵,清廷始終未設立統帥部,四支水師各自為政。相對於北洋艦隊而言,其餘三支水師雖然實力較弱,但如果使用得當,至少可以起到一些牽制或掩護作用。在歷時大半年的戰爭過程中,除廣東水師三艘軍艦隨北洋水師一起作戰外,大清其餘水師均坐視北洋艦隊覆沒。甲午之海戰,實乃“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凡此種種,北洋水師焉有不敗之理,而且是未戰已敗。別說是軍迷了,就是 由軍事家 統領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大清也是必敗無疑。

  • 12 # 歷史的重負

    清軍將領都是熟讀《孫子兵法》,很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購入的都是i7級別的鉅艦:定遠,鎮遠!反正大清國有的是錢,可日本人窮啊,買入的都是i3級別的,好不容易搞到了i5級別的“吉野”,誰都沒想到,黃海海戰,日本人都發瘋似的超頻了……

  • 13 # 歷史諮詢室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是必然的,不是說更換一個能打仗、會打戰的主帥就可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何況軍迷只是對軍事感興趣,能比得上實戰經驗豐富的北洋艦隊主帥丁汝昌嗎?能比得上殉國的鄧世昌將軍嗎?

    一、清政府最高統治者畏戰,北洋艦隊不是戰而敗,而是避戰而敗。甲午中日戰爭前,中日都有著十多艘戰艦,海軍實力旗鼓相當,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5艘戰艦,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中也損失了5艘戰艦。但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兩艘主機戰艦還完好無損可以在戰,可清政府最高領導者卻命令北洋水師退港避戰,最終讓日本海軍掌控了黃海的制海權,抄了北洋水師的後路,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二、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主義制度的勝利。按照歷史潮流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有其必然性。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政府透過明治維新從封建制度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而我國還是封建制度,所以說必敗無疑。

    三、強國對弱國的勝利。日本政府透過明治維新為日本國內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資本主義開始快速發展,國力大幅提升,是強國;清政府雖說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國內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發展,但是由於封建制度的阻礙,是清政府國內經濟發展過慢,讓日本實力開始超過自己,成為弱國。強國打弱國,在加上先進的制度,能不贏嗎!

    四、蔑視日本,準備不足。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後就開始把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付諸行動,集中力量發展軍事力量。而清政府高官認為日本乃“彈丸小國”,不足為慮,更是為了給慈禧太后過壽削減軍費,面對日本突然發動的戰爭,只能倉促應戰,怎有不敗之理。

    當然,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還有清政府軍隊素質低下、日本準備充足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 14 # 種花家的苗啊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對外抵抗侵略的又一次徹底失敗的戰爭。此戰打破了中日雙方長期的軍事和平,也徹底改變了中日雙方在亞洲的格局,形成了中國長期的戰略劣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日本因此躋身世界強國。因此對於甲午海戰的研究一直是一個膾炙人口的話題。

    那麼如果讓現在的軍迷統領大清北洋水師能否戰勝日本改變歷史呢?

    一、國家整體實力方面對比

    清朝:當時的清王朝正面臨著世界列強的威脅,一個傳統的封建農業大帝國,面對著其它眾多的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強國,這無疑是處於極度劣勢的。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使得清政府在軍事技術方面一度向西方學習,軍事力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於1888年籌建的北洋水師,更是稱為亞洲一大軍事力量,但是由於清政府的改革未能脫離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仍然是以封建制度下的不徹底的變革,所以富國強兵的道路上清政府實際是沒有太大的進步。此時的中國社會仍然是貧困、中國人民處於封建勢力、以及外國勢力的雙重壓迫,加上國家統治階級派系林立,爾虞我詐的局面日益嚴重,軍事方面呈現的是外強中乾,軍備鬆弛的現象

    日本:日本透過“明治維新”,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蕞爾小國,隨著日本的改革,社會已經是呈現西化的,並且伴隨著國內的工業革命,日本的軍事和政治制度已經是亞洲國家中十分先進的了。在政治制度上是以天皇為主內閣為輔的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已經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國家內部空前的團結,與清政府形成鮮明對比。對於急需進行商品輸出以及資本輸出的日本來說,正急於對外發動戰爭來改變這種現象。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是必不可少的了。

    二、雙方軍事力量

    日本方面經過明治維新,國家財政幾乎百分之六十都是用於海軍、陸軍裝備。為了能夠縮小差距,以清政府為假想敵,天皇自上而下到普通民眾,無不是緊衣縮食,以補充造船買船經費。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擁有了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經過洋務運動初見成效的清政府,面對周圍國際形勢變化的政治嗅覺是不敏銳的,對於日本更是輕視。因此,清政府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時期,軍備意識是不足的,紀律鬆弛,軍備鬆弛是最真實的寫照。這一點可以從史料中看到,自1888年建軍以來,北洋水師再也沒有新增任何新的戰艦,軍事武器越來越老化,甚至是落後於世界水平,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三、政府內部對戰爭態度

    日本政府一直以清王朝為趕超進攻的目標,自天皇到民眾無不熱血沸騰,以打敗清王朝為目標,實現了空前的團結和國內的戰爭動員。因為日本深知其國小勢微,若能一戰定乾坤,那麼日本將改變亞洲格局,形成以日本為中心的霸主地位。

    反觀清政府內部,其派系林立,主戰派以及主和派各自意見不一,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軍事上的協同對外,無法充分發揮大國優勢,沒有進行很好的民眾動員。儲存實力,為了各自利益而形同一盤散沙,這就是清政府的各級官員。甚至慈禧老太后害怕戰鬥持續下來,影響了自己的慶典,而傾向於議和,根本沒有長遠的政治眼光,純粹為了一己私利。

    四、軍迷統領北洋水師侷限性

    一方面指揮系統做不到協調統一。

    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海軍陸軍是協調不一的,李鴻章個人也不會放手把權力交給指揮官,更大程度上北洋水師是其私人武裝,是其政治籌碼。如果放手交與一人指揮是不可能。陸軍方面更別說指揮了,不戰而逃數不勝數,先不說能不能調動起來協助海軍達成戰略目標,且清朝陸軍一向是紀律渙散,軍備鬆弛,戰鬥力根本不是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對手,即使能夠調動起來,對於戰爭全域性也是形同一盤散沙。從根本上來說,戰爭仍然是北洋水師一方對抗日本全部部隊。

    二的一方面是軍事素質和實戰經驗。

    軍迷朋友大多隻是已既有的事實來為參考,面對近代已經腐朽到了極點的清政府,如曾國藩、左宗棠等大佬級別的人都會受到朝廷掣肘,且漢奸眾多,民眾民心軍心渙散。僅僅憑藉軍迷指揮,是根本不現實也不可能改變戰爭結果。沒有實戰經驗,和紙上談兵是一樣的,當時的環境以及軍事力量上,北洋水師已經是落後的了,再加上其他客觀原因,戰爭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即使有現在的軍迷統領北洋水師,從根本上一是清政府本身政治腐敗無能,決策不當,二是軍事力量對比懸殊,三是軍迷朋友本身能力有限,一人改變全域性的可能性不大。最終結果只能說甲午海戰的贏得勝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個人觀點,喜歡的謝謝點贊!

  • 15 # 劍魂帝宮

    不要低估北洋水師的官兵的素質,畢竟是職業軍人,作為軍迷連日常訓練都沒經歷過,只知道一點點書面東西,基本就是去瞎指揮,紙上談兵而已。

  • 16 # 楊秦學歷史

    林彪是公認的軍事大家,以他寫的如何做好一個師長來說明怎樣指揮作戰。

    1.要勤快2.要摸清上級的意圖3.要調查研究4.要有個活地圖5.要把各方面的問題想通想透6.要及時下決心7.要有一個好的團結的班子8.要有一個好的戰鬥作風9.要重視政治,親自做政治工作。

    林彪的這些軍事指揮的要點講得通俗易懂,看起來普普通通,卻是總結了多次的指揮作戰總結出來的精華。

    這裡大略總結為三點吧:

    1、勤快與調查研究需要好的體力。

    2、懂地形地圖、有好的戰鬥作風需要有良好的軍事素養。

    3、摸清上級意圖、團結班子、做士兵的思想工作需要懂政治。

    以林彪的標準來比較軍迷與李鴻章指揮作戰的能力

    【體力】指揮作戰是一件高強度的腦力體力運動,年輕力壯者精力體力佔優勢。

    軍迷大都是青壯年,甲午戰爭時的李鴻章垂垂老矣,年近七十左右。

    軍迷在體力精力方面完勝李鴻章。

    【軍事素質】軍迷們身處和平年代,有骨灰級軍迷可能對軍事史戰爭史極為了解,也有部分資深軍迷參與過現代戰爭。

    李鴻章先是在湘軍做幕僚,後建立淮軍親自指揮多次戰鬥,經驗豐富。

    軍事素質方面李鴻章應該要強一些。

    【政治能力】軍事鬥爭是政治的延續,不懂政治很難做好軍事指揮。軍迷限於年紀出身,從政經歷應該不太多。

    李鴻章先在官場歷練過幾年,後跟隨曾國藩這種老江湖潛心學習,任北洋大臣後又與各國使臣多次打交道。

    政治能力方面李鴻章完勝軍迷。

    綜合三大要素得出結論:軍迷總體軍事指揮能力不如李鴻章,把軍迷放到李鴻章的位置上,甲午戰爭還是慘敗。

    甲午戰爭慘敗,主要還是政治原因。官員腐敗,軍費不足,軍備廢馳,士無鬥志,還有好多勢力不想李鴻章打贏甲午一戰,多方掣肘。就算把當時軍事能力最強的左宗棠放在甲午戰爭時的李鴻章位置上,基本上也是無力迴天。

  • 17 # 子魂魄兮為鬼雄

    如果軍迷現在領先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就不可能贏

    首先,軍迷不是軍事戰略家。沒有實戰經驗。軍迷喜歡閱讀軍事文章,在論壇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他從未去過戰場。他的軍事能力如何與鄧世昌和丁汝昌?等將軍相比?這就像現在的太極大師雷蕾。馬寶國,他們停留在說手的階段。你怎麼進攻,我怎麼守,你怎麼打?理論上沒問題,但是他們會在上層被殺死。原因是他們的把戲太理想化了,當他們真的打架時,他們不會按照你的常規玩牌。沒有實戰鍛鍊,你不可能成為一名戰士。如果你真的想指揮戰爭,你必須在戰場上鍛鍊。恐怕軍迷沒有這個機會。你怎麼能直接穿越去指揮甲午戰爭?呢?據說即使你成功穿越,也無法改變歷史。

    第二,清朝在甲午戰爭是徹底腐敗的。這是無法改變的,沒有人能透過指揮來贏得勝利。在甲午戰爭, 慈禧修建頤和園,之前,清政府的實際首腦是太后慈禧,而需要很多錢。北洋水師還需要購買槍支和子彈,更新裝置。沒有錢,什麼也做不了。清政府經歷瞭如此多的賠償,以致陷入財政困難。如果沒有錢怎麼辦?按照正常的思維,這個國家是困難的,頤和園是一個好玩的地方,不應該修復。然而,它是由慈禧,太后建造的,她老人家會去那裡玩得開心。如果你停止建造頤和園,老佛爺百貨公司,它會不高興,誰能負擔得起呢?官員們權衡利弊。或者打請扣從北洋水師的軍費,這導致北洋水師的軍備從未更新過,而且炮彈也買不起。這樣一支軍隊怎麼能贏?

    第三,明治維新後,日本成功地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其國力已無法與清朝相提並論。日本被西方列強開啟國門,認識到自己的落後,於是進行了明治維新,使其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實力也大大增強。雖然日本是一個小國,但日本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和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當時工業比中國,發達,而中國就像一顆鬆散的沙子,國民素質不如日本.沒有組織,工業基礎薄弱,不是日本的對手

  • 18 # 物來則應

    如果讓現在的軍迷穿越回去,統領大清北洋水師和日本一戰,我們會贏麼?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當時的北洋水師,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很多人把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歸納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指揮甲午海戰的指揮官指揮不當這兩大原因上來,那麼細節和真相又是什麼?

    首先咱們簡單說一下北洋水師的配置。

    在1881年,清政府從德國購買了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世界一等鐵甲艦,又在1887年從英國和德國買回了四艘巡洋艦,從艦隊配置和船員素質來看,在1888年以前,北洋水師堪稱亞洲第一。

    正因為北洋水師的強大,日本才把自己多年的假想敵沙俄換成當時的清朝,在日本天皇本人的親自帶領下,日本全體國民節衣縮食,把所有的財力都拿出來。用來打造當時的日本海軍。

    哪怕日本此時已經砸鍋賣鐵,但是他們打造出來的海軍,其實並不比北洋水師強大多少,只有幾艘主力艦的航速比北洋水師快兩到三節,火炮射速比北洋水師快一些。

    大家要注意這個細節,雖然日本海軍的火炮比我們發射的快,但是北洋水師的火炮依然對日本海軍有很大的殺傷力,打的慢不代表打不死你。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甲午海戰的結果。

    中日甲午海戰結束,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極其悲壯,那麼日本海軍就沒什麼事麼?

    實際上日本海軍雖然沒有一艘戰艦被擊沉,但是所有船艦都傷痕累累,主力戰艦吉野號僅剩軀殼,赤城號重傷,西京丸號幾乎被打沉,旗艦松島損傷過重,半年都沒修好,整個日本海軍其實也是半報廢狀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最後咱們說說甲午海戰的過程。

    先說前因,日本海軍在三年的時間裡突飛猛進,清朝官員是看在眼裡的,李鴻章多次向清政府和慈溪申請增加北洋水師的軍費,用來提高北洋水師的戰鬥力,震懾日本。

    可惜,這一提案被李鴻章的政敵們駁回了,理由是國庫沒錢,在1891年,清政府批准了戶部關於停購北洋水師軍火的奏請。

    慈溪也害怕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勢力過大,所以對於其他清朝官員對於北洋水師的壓制,她是支援的。

    清政府沒錢買軍火,但是有錢給慈溪過生日,拿出六百多萬兩白銀給慈溪修建頤和園,可以說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擊潰,慈溪這個敗家娘們是第一助攻。

    再說清政府對於日本發動戰爭的決心估計不足。

    在日本天皇的帶領下,日本老百姓三年買不起新衣服,砸鍋賣鐵湊出來的艦隊,如果不是為了戰爭,為了掠奪實際利益,那日本天皇是瘋了麼,日本窺視清朝已經許久了,所以找準機會發動戰爭是必然的,而清政府卻準備不足,沒有想到日本說打就打,一開始非常被動。

    在前期的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過程中,北洋水師跟日本海軍奮勇廝殺,北洋水師的發炮命中率在後來的統計中發現,竟然還高於日軍,有此可見,那些鼓吹北洋水師大炮都打不出炮彈的言論是荒唐的。

    然而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上至清政府的領導者慈溪,下至清朝官員,特別是李鴻章的政治對手,這時候卻畏戰,怕戰,一心想和日本和解,在作戰過程中,積極給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穿小鞋,不但不提供物資供給,還總拖後腿,這時候可以說是李鴻章一人跟日本全國掰手腕。

    李鴻章為了保全北洋水師,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那就是命令北洋水師收縮防守,退回內港,想要依靠港口的炮火震懾日軍,可惜港口炮臺的大炮太舊,射程短,根本打不到日本軍艦。

    結果被日軍堵在威海,一頓狂轟濫炸。如果一直在外海跟日軍作戰,北洋水師還有翻盤的機會。

    戰後清朝積極給日本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簽訂《馬關條約》,讓日本一下子吃撐了,光這些錢就相當於日本近二十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讓日本一朝暴富,用這些錢打造出更強大的海軍,都能跟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平分秋色。

    由此可見,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我們的刀不快,而是國家領導者的短視,官員的不作為,和最後收縮防守指揮錯誤共同造成的。

    就算軍迷穿越回去,也改變不了清朝的政令,改變不了慈溪的敗家,改變不了官員的不作為,最好的結果就是帶著北洋水師跟日本海軍在海外同歸於盡,想要打贏,基本不可能了。

    憑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不能戰勝一國的,李鴻章不能,軍迷同樣不能。

  • 19 # 小黃文史說

    當時戰爭限制眾多,很難說用現在人的軍事理念是否能打贏,戰爭的勝負不是將領個人之功,也得依靠強大的國家體系作為支撐。否則也只是夢幻泡影一般的沙盤推演而已

    停留在炮管上的鴿子

  • 20 # 吐槽能

    當然可以!

    其實當年也沒輸。兩艘重甲戰列艦是不死之身,已立於不敗之地。讓現在的軍迷打,可以直接到日本本土,把它港口給封鎖了……出來一艘打一艘,不但海戰勝。它朝鮮的陸軍,得不到增援和補給,也得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說, “隨便是什麼意思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