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洋周易

    當然是有原則之說了。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做,而是按照自然規律的發生發展去做事情。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那就是道德經的原則。

    對於人的一個規則而言:它是出世的,告誡人不受世俗框框的影響,但一定要遵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不違背規律不等於說無原則,這是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明白的地方。

    當我們認為無為而治就是什麼也不要管,不管不顧去做事兒的話,這就是沒有理解道德經的真正含義。他說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是非常道呢?就是不按常規的方式做事情,不按世俗的方式,不按人為的規定去做事情,迴歸自然、迴歸自然規律。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理解了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如果你有時間把下邊的影片看完,你會對,道德經有更深刻的理解。

  • 2 # 江貳郎創業筆記

    處理事情是否應該有原則的前提,在於你這個人的底線就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基於這個底線再去看事情。

    在我的認知世界裡,凡是從長遠來看,如果當下有原則對未來有力,那就遵守原則。如果當下遵守原則,對未來沒有利,就可以放棄或者是變通原則。

  • 3 # 金卯刀上刀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外國人說我們古代沒有哲學思想體系!其實,道德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外國人研究幾代人都不可能到達其高度和境界!原則,用外國工業革命以來的科學觀解釋,就是方與不方之別!原則,用中國古代社會科學《道德經》的境界來解釋,就是:方與圓的關係!

    所謂圓,人們普遍解釋為圓滑、就是沒有原則!其實圓在《道德經》裡的概念,已經超越出了圓本身的意義!它不僅已經囊括了方的全部、而且已經昇華到圓的內涵而且超越了圓!

    舉一個例子:天人合一!這個觀點所闡述的原則,就是人與環境相處的最高生存原則!就是:人是環境的所屬物!而不是工業革命解釋的環境是人的所屬物!

    工業革命的原則是改造環境來適應人的存在!而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原則是讓人的生存來適應環境!

    最後總結:工業革命是破壞環境,而《道德經》是保護環境!

    只是,中國乃至人類現狀已經全部融入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改變,回不到《道德經》裡的精髓啦!

    所以說,《道德經》所堅持的原則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所謂原則的起點,是向兩個不同方向背道而馳的兩個原則!要講哪一個原則更符合人類發展生存,我覺得還是《道德經》裡所蘊含的原則更加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只是按照現在的現狀來看,要想回到《道德經》所堅持的原則已經基本沒有這種可能性啦……

  • 4 # 四川袍哥老胡

    道德經到底是說人要有原則還是無原則?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無論是《道德經》《三字經》,這種古代書籍的作者,孔子,老子都已經說得很明白,只是我們自己沒有讀明白,沒有理解明白。

    第二、道德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我們從中學習到什麼?告訴我們人要有原則還是無原則?我認為,道德經既沒有告訴我們人要有原則,也沒有告訴我們無原則,古代大師的智慧是絕對超過現代人的智慧,只是古代人的生產力和科技限制了他們的發揮。

    第三、我們如果留意從古至今的典籍,例如道德經,論語等等,你會發現,書本傳達給你的是一個載體,是在當時條件下的一種思維或者是一種嚮往,書中所著的在當時也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只是他們的一種願望罷了。

    第四、透過學習《易經》你會發現,《易經》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事,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意義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件事,一件物、一種情況、一種思想是不變的,都是要變的。

    所以,我們搞不懂道德經是說要人有原則還是無原則,因為老子深知,沒有什麼是不變的,只是沒有點破而已,這就是古代大師的智慧,沒有點破的原因是這也許只是他們內心的願望而已,至少在當時他們是做不到的。

    老子在道德經裡既沒有說做人要有原則還是無原則,這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樣東西,一件事情是不變的。

    該有原則時必須要有原則,不講原則時就沒有原則可講。

  • 5 # 如你所講

    變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

    我們在生活中是要有彈性的,一切事物皆不是非黑即白,它是有灰色地帶的。

    《道德經》等十四章

    無狀之狀:…其上不嬓,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說明“道”是看不見的、聽不到的、摸不著的。

    總之,“道”乃一體之“道”,卻又能夠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變化都是本源於“道”的。

  • 6 # lx1林

    道德經的本意很難用言語去描述清楚。

    比如說你這個問題到底是有原則還是沒有原則?這個問題本身它就是一個2選1,你或者選擇有原則或者選擇無原則,總之你要選一個。但是你一旦用這種清晰的對立方法把它描述清楚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領悟到道的本意。道德經第1章講得很清楚:有無同出而異名。在這個問題上就是有原則和無原則同出而異名,就好比物理學上面薛定鄂的貓又死又活。在西方哲學史上把這一類的問題統歸於叫悖論,而中國的哲學思想就是告訴我們悖論的統一才是世界的本質,而邏輯上的對立只不過是世界的現象。

    所以道德經上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為語言承載著思想,思想是邏輯的表達,邏輯的本質是對立,道的本質是矛盾的統一。

    所以你這個問題的答案道德經上面就是:即有原則,也要無原則。聽起來像廢話,可是道德經上面就是這麼講的:有無同出而異名。

  • 7 # 江南詩丐

    所謂《道德經》本身沒有完整的理論,只是抽相地從文言文中提出一些社會的道德規範,那麼請問,哪一個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應用過《道德經》了,在中國封建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應該沒有吧?所以《道德經》只是在一個統治階級中士大夫文化的生存法則,並且以此對統治者的一種理論貢獻,其他還有什麼可以說明什麼道可道的解釋嗎?

  • 8 # 眾妙之門中

    這個問題,在於人,而不在於《道德經》這本書。關鍵在於,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我覺得《道德經》是要教給我們,人一定要有原則。

    我們從原文中,來分析和探討一下,到底是有原則好?還是沒有原則好?給我們的人生和生活,帶來哪些啟發和幫助。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段話的意思是,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個更重要?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個更有害?

    過分的索取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過多的貪慾,必定會遭致慘重的損失。

    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實際上我們遵守原則真的很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發展的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方向發展。

    我們過多的追求財富,沒有原則性,我們可能會招來禍事。

    我們就拿《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的失敗者,他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把握好這個度。

    我們透過《道德經》來延伸他的解釋,人類要將道、德、仁、義、禮作為格局的組成部分,這五種品質缺一不可。

    道之尊,德之貴。德包含仁、義、禮。

    今天講的是原則性,我們透過“義”來舉例。

    什麼是義?義者,人之所以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義,既人所遵循的與事理相適宜的原則。義要求人獎賞善行,懲罰惡行,以此建功立業。

    提到“義”,人們想到更多的是鋤弱扶強,俠之大義,為國為民。其實並不是只有為俠者才有義。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可見義是堅持原則,是堅持正確的事。有時在一件小事上堅持原則,同樣是義。

    這就是張三對原則的堅持,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和無賴無疑。

    透過以上的論證,和舉例說明,道德經是教我們一個人要有原則,如果沒有原則,你就得不到

    別人的信任。

    師長,如果沒有原則,是非不明,令學生無所循;父母如果沒有原則,賞罰不分,則令兒女無以學習,居上位的人,我沒有原則,朝令夕改,則下屬無所適從。

  • 9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個問題很好,顏小二為您解答。

    關於“原則”,道家並未否定它,但也未對它進行絕對肯定,《老子》一書更多是在告訴我們,當人上達理想境界時,“人在主觀上是無原則,而客觀上亦是存在原則的”。什麼意思?請繼續往下看。

    根據老子“為道日損”觀點,我們知道,在人達到上述境界之前,人需先形成主觀原則,然後在修習過程中,不斷內化,將“原則”於己合二為一,將“原則”變成如“呼吸”一般生來就有的存在,這種時候,就大抵達到了老子所言的與道合一之“主觀上無原則,客觀上有原則”的理想狀態(這種狀態可以參考儒家孔子晚年時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道家《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核心觀點之一,屬“道法自然”,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有叫人“不強作為”之意。於是,許多人便會出現疑問,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總是有一套行為規範,我們會時刻提醒自己遵守這套“原則規範”,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我們離不開對“原則”的依循。既然依循“原則”才能好好學習、生活,那麼這是不是有刻意作為、刻意依循原則的意味呢?這是不是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相違背呢?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以簡單的否定或者肯定作為答案,而顏小二的答案,在開頭第一段話便已經點名,在此不浪費篇幅進行重複。

    為了讓答案更飽滿些,下面我將首先闡述“道”的特點,於此幫助我們基本理解“道”與“原則”的關係;而後再從道德修習層面綜合闡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內涵,繼而進一步就人的處世層面,來看《老子》一書到底是叫人有原則,還是無原則。

    1、“道”的特點以及“道”與原則的關係

    關於“道”,當前學界不同學者各自有各自的解讀,以我們此處的議論範圍來看,這裡不得不提一提學者肖玉峰的解讀,他說: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指出人類應效法天地萬物,透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體悟發現蘊含其中的“自然”之道,並將其作為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準則。

    也就是說,就學者肖玉峰的理解來看,“道”是有跡可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跡可循並不意味著,這個“跡”是僵化固定的。

    《老子》一書中,對於“道”的特點,還有這樣一段描述: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知道,萬物因“道”的迴圈往復,得以有其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對立面。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道”有“道”的規律,萬物因為“道”的規律,而在規律性變化中生長、發展。同時,這個“規律”是動態的,並非一成不變的。所以,人才應當透過“觀察”去“法自然”,而且還需避免僵化。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總結,首先,人類並非完全無法追尋“道”,“道雖然難以把握,但卻能多少尋到一些“蹤跡”;其次,“道”化育萬物的背後,是萬物的“循道而生”,這之中有一個以“迴圈往復”為大輪廓的“道”之抽象規律。而此時,我們為了儘可能理解這個“規律”,便會去觀察自然,繼而有了“法自然”一說。於此,此處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原則”,但“道”的內在含義絕不止步於此。

    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到底是要人有原則,還是無原則?

    理解道家思想,切忌望文生義,因為《老子》一書本就有“正言若反”的行文風格,同時更不能僵化套用其中理論,道家之“道”屬於貫穿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本就有靈活性的特點,所以在理解道家思想的時候,就要抓住道家學派基礎性核心觀念的特點進行分析,往往會更有收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道家一個經典的理論,這裡從道德修養方面進行議論,會更加方便理解一些。

    首先,我們來說說“為學日益”。

    比如,我們呱呱墜地,對於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而後我們學會說話,學會行走,再然後進入學堂。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接受教育,從書本上的文字中汲取作為一個合格“社會人”的道德規範。就道德修養層面而言,我們心中的“道德知識”或者說“道德原則”會隨著學習的深入而越來越多,這個時候,便是“為學日益”階段了。

    但是,人類的複雜就在於,人可以在行為上按照“規範原則”去做,思想上卻可以不認可這個“規範原則”。而道家思想所謂“道法自然”之“無原則”,放在道德修養層面,便可看成是針對這種“言行不由心”或者說“偽裝”的情況,而為道日損”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體現。

    下面,我們來具體理解一下“為道日損”。

    我們知道,就“道德修養”層面來說,我們進行知識性學習,我們開始和“原則規範”認識,但是並未和它“合二為一”。這個時候,我們在為人處世時,“原則規範”就好似一個客觀的“監督者”,它時刻在腦子裡提醒我們“不能撒謊、要尊老愛幼”等等。“原則規範”對人的“心”(內在自我)來說,還是“客觀”的,它對人生髮的作用,有一種“限制”與“被限制”的關係。

    而“為道日損”所減損的,直觀上看,是與人之真實內心面對面的那個知識性“客觀原則”,生動點說,就是減損客觀原則對真實自我的限制。

    如何減損?吸收它即可

    當我們不用提醒自己去刻意做到誠信、尊老愛幼等等時,這些美德卻猶如天性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表現在我們身上,這個時候,我們與“道德原則”便屬於合一的狀態,並無主客之分。此時的人,無被束縛之感,舉手投足間皆是順心順意的舉動,而且不逾越客觀存在的原則規矩,這便是“為道日損”所達到的效果。

    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總結:“為學日益”指的是人認識“原則”的過程,這個時候,“原則”與“人”屬於主客對立關係;而“為道日損”便屬於“內化原則”的過程。當“為道日損”狀態“完成時”,外在原則已經和內在自我合二為一,並無主客之分。

    3、道家並非否定“原則”,道家的態度是為:“客觀上是存在原則的,但人於主觀上無原則”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道”並非是無跡可尋的存在,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更是在告誡世人,可以透過觀察自然,尋求為人處世的原則,繼而幫助人在物慾浮動的塵世中把持自我。而這之中,實則也是在隱晦告誡我們,“道”於人世屬“有跡可循”的存在,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一些“原則”。但是“道”特點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迴圈往復的,是動態的。所以“循道而為”亦要注意,形而上的“道”下落到具體事物上時,這個“原則”亦非一成不變,它也是講求靈活性的。

    而從道德修習層面議論“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知道,在道德修習層面,道家思想指出,人於此達到的理想境界應當是在“客觀上存在原則,但人在主觀上無原則”。而在達到這個理想境界之前,人需要認識原則,進行“為學日益”的過程;隨著學習修養的逐步深入,人漸漸內化外在知識,於是進入到“為道日損”環節,此環節中,外在的道德知識不斷減損,和真實自我合二為一,以至於最後,舉手投足間無半點道德規範、原則束縛之感,皆為從心所欲,但卻不會逾越規則、規矩。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道家並非否定“原則”,而道家學說之於原則,更多追求的是那種“客觀上雖存在原則,但人主觀上無原則”的理想境界。

  • 10 # 賓至如歸2019

    道德經是主張要有原則且主張堅持原則。但並不未要求人們固板刻意的墨守成規不懂靈活運用的死守原則。而是要因時因事因人因地,在變化中矛盾中權變用運。

    一、順道而為,當惡則惡,當善則善。

    道德經關於堅持原則,仍為順道而為。即有所為有不為,無所為無所不為,當為則為。對待敵人惡人壞人,當惡則惡,而不是滿口仁義道德,以惡治惡,無須講善。

    二、認清本源,對症下藥首先得解釋清楚原則的本意,原:即為萬事萬萬物之本源,以原為綱,遵循萬事萬物本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說的就找到事物本質事即道,道即事,道事一體不二。認知萬事萬物先得知道其存在的狀態,以"物、象、精"狀態存在真真切切,信信實實,知其本源。從上述可見敵人惡人壞人的本質你得看透識明,惡到骨子裡已無可救藥和改良的惡人,怎麼處置?惡和壞在形但內心向善自願改過的惡人壞人,怎麼辦?透過懲戒改造的惡人,怎麼辦?對待不同惡,用不同方法,靈活堅持原則。三、遵循規律,在萬事萬物變化中,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因時而為。其次:則是規則、規律。做事做人制物應識其本質知其規律。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同於失者,道失之。”解析順應萬物本性,萬法歸一,具有親和包容。不破物之形之性之本,因勢利導,實現目標。綜述處理人、事、物,應站在發展變化的角度,站在矛盾對立統一的角度,站在萬物一體的角度,多維度、多角度;橫看過去、當下和未來的發展;縱看外在和內在、表象和本質、區域性和整體表現。不同的人、事、物用不同方法原則處之。尤如“沒有永遠的敵人,亦沒有永遠朋友,只有永遠利益”就是講萬事萬物因時間因態勢而發生關係變化,發生屬性變化。這一切皆因“萬物一體”的目標而在動態變化。尤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無論某一時某個事如何對立,但最終萬事萬物以“和合共生”存在。所以因地制宜的待人處事應物,變化組合的堅持原則。最後認識事物本源,掌握事物規律。按原則按規律辦事,順物應物順天應命。順應同化順勢而為。實現天地人和,大道統一。當美則美,當惡則惡。

  • 11 # 有德司契

    老子《道德經》就是以“道”為核心為宇宙觀為模式治國的寶典。沒有原則怎麼能“道者同於道”地治理好國家呢?

    如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有”就是指原則或規則,而這個“有”(即原則)就產生於這個無形的道。

    如這個天賦平等的人權原則,就是產生於在“道”(這個造物主)的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所以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總之,老子《道德經》就是主張以道的各種定式定規(即“有”)為原則立世處世及治世的學說。

  • 12 # 耒水湘人

    道德經,個人理解各不相同,直接說道家思想,無為而不為,道家主張因勢導利,以柔化萬物,居山林而潤天下,“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以行”意思是,大丈夫有機會就上,沒機會就跑,不強求,平時修身潛伏,可進可退……

  • 13 # 公子小白的知識筆記

    你好,我是公子小白。

    關於“道德經到底是說人要有原則還是無原則?”應當從《道德經》中的“道”來加以理解。關於“道”的界定《道德經》中的“道”,大概可以有三個層次的劃分,即:形上之“道”;自然之“道”;與社會人生之“道”。

    一、形上之“道”是心靈外馳的極點。

    老聃形上之“道”的設定,有如下三個特徵:

    (1)實存性。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2)萬有之源。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3)萬化之歸。如:“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第三十二章)

    很明顯,以上三個方面都可以說是是非實證性的直覺結論,不可以作真理解。它是心靈向外延伸的極致。

    二、自然之“道”是對自然世界運動變化的信念。

    同樣也有三個特點:

    (1)對立統一性。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第二章)

    (2)相互轉化性。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章)

    (3)迴圈往復性。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

    三、社會人生之“道”是人生智慧的極點。

    它也有如下特點:

    (1)貴柔、守雌、謙下、不爭

    (2)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3)致虛靜

    (4)慈、樸、儉、……茲不備舉,請參閱《道德經》。

    大凡這些品質,在人生、社會的層面上均可被表術為“德”。

    總之,上述三個層次是對“道”,亦即所謂原則之概述,形上之“道”為自然之“道”設定了一個起點,而自然之“道”又為社會人生之“道”打通了一條向上的理路,而“道”的實質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社會人生。

    所以,“道”的焦點與歸宿是生命之“道”。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道”乃是生命的智慧,它不同於知識,那是向外求索的結果,它是生命試煉所得的生存之妙門,它與生命同在,已超越了有限的學識;得“道”,乃是生命原則的獲得。

  • 14 # 陰陽沖和

    道德經到底是說人要有原則還是無原則?

    這句話本身容易誤讀誤解《道德經》!

    一,《道德經》的內容 : 通用本道篇37章,德篇44章,共81章。簡言之,道體德用 : 道體之道,指宇宙萬物之本體本原本源及總規律; 道,又分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和人道(人之道為而不爭)。德用之德,可謂按道之規律去踐行: 最高之德即“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與“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道德經》的主題 : 大道包容宇宙萬物,亦即宇宙生成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乃宇宙萬物之來龍)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乃宇宙萬物之去脈)。

    四,《道德經》的活用 : 道法自然之“大詞小用”,即融會天時地利人和,審時度勢,該幹啥就幹啥(該積極就積極,該消極就消極) : 如該讀書就讀書,該工作就工作,該成家就成家…

    五,《道德經》的影響 : 發行量已超《聖經》居世界第一,美國頂級哲學家威爾杜蘭專著《世界文明史》中說: “或許,除了《道德經》,我們將焚燬所有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去尋找智慧的摘要”。

    六,《道德經》的學用 : 這部五千言的真正的漢字文化經典,亦即鳳毛麟角之聖人元典,是值得終身反覆學用的經典。“酒逢知己千杯少”,“書除經典半句多"!

    七,《道德經》的誤解 : 僅侷限在“有原則"和“無原則”的概念裡,不僅立意太低,更是作繭自縛!不利於學用《道德經》。

  • 15 # 虎嘯金鐘

    道德經,只講明白了兩個字,《道德》,告述人們,明道才能知德,明道才能有德!

    宗聖曾子,在《大學》中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即是說,人世間,最大的學問,是明白什麼是《道》,而後才能明白什麼是《德》!

  • 16 # 如日處虛空

    老子是公認的聖人,得道的聖人,因為得道的道字最初便是從老子的嘴裡講出來的,可見他是真正的道祖。可老子為什麼要講道,他在什麼情況下講了道,咱這裡不妨道一道。

    沒聽說老子一生搞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老子只是愛讀書,他在周朝當過管理圖書的官,這個官不管人,只管書,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之類。老子不光有學問,而且特別有智慧。

    光有學問是讀不懂書的,懂也是假懂。

    老子真把他管理的那些先人書籍讀懂了,同時他也把他周圍的人讀懂了,甚至把這個世界也讀懂了。在他看來,整個人類歷史整個人類社會,只有兩個字——折騰。

    老子看破了世間相,除了管好他的書,履行他的責任,其他沒有做過什麼事,甚至連著書立說也不為,在老子眼裡,如今像趙文竹這小子這樣不知深淺地誇誇其談可笑至極。

    老子老了,很老很老了。據說一百六十多歲了,當然這是後人說的,他自己未必拎得清。老子對歲月一點也不上心,他若對此很上心,他就活不到那個年齡。歲月在老子眼裡只是草青草黃、寒暖往來而已。老子也沒有養生保健這一套,他只是恬淡地活著,和天地萬物一起呼吸。

    那些想盡方法欲求益壽延年的人們都死了,因為他們妄想太多,欲求太多,活得焦慮,因此很難長壽。老子把自己忘了,把身體忘了,把歲月忘了,把生死也忘了,他常常經年累月地忘記吃飯和睡覺,他恍兮惚兮常常以為自己是一縷風或一片雲,任運優遊於天地之間。

    由於老子沒有絲毫的妄想和執著,因此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經絡都是放鬆的,整個身體像嬰兒一樣柔軟,通身每一個毛孔都能暢通無阻地吸納天地精氣,他的口鼻呼吸器官幾乎休息。對了!就是休息。

    我們俗人念頭粗濁,耗能很重,身體毛孔也堵塞。需要大口大口地喘氣,心也累,肺也累,因而命短。老子這種聖人心態平穩,念頭很淡,清淨自如,呼吸是極其輕微的,那叫息,如果一個人真達到天人合一,不起心不動念,那他的息也沒有了,那就叫休息。

    有人要問啦,連息都休了,那不就死了嗎?

    不是這樣的,我們全身的毛孔都是可以和大自然交換能量的,我們凡夫之所以證不到這一點,是我們太執著這個身體,弄得肌肉緊張,汗毛孔功能退化了。

    閒話少敘。一百六十多歲的老子隨緣而行,這天來到函谷關,他要過關西行,要出國界了。有人說老子要離開人間昇天了,其實他在哪裡都可以脫殼飛昇,用不著走那麼遠。也有人說老子西去流沙不知所終。甚至有部《老子化胡經》則有鼻子有眼地說老子去印度轉世投胎變成了釋迦牟尼,要度化印度人。

    其實老子沒那麼複雜,沒那麼多目的性,他只是隨緣任運西行而已。這種說法是後人臆造出來的,因為印度出了個釋迦牟尼佛,影響比老子還大,有人就有點不太平衡,那麼一個大聖人怎麼會出在外國呢?那一定是我們中國的聖人過去投胎變化的。

    這種民族主義情結可以理解,但畢竟顯得有點狹隘。聖人是屬於全人類的。聖人無國界,出生在任何一個方位和國度都一樣,也都有可能,拜外國的聖人就覺得沒面子那還是凡夫之見。

    話說老子騎一頭青牛,顫顫悠悠向函谷關而來,隔著幾十公里就被函谷關的尹喜發現了,尹喜是鎮守函谷關的最高長官——關令,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關尹子。

    這關尹子有很深的道根,也有一些被如今人稱之為特異功能的特殊感知能力,一大早天矇矇亮他站在關上向東眺望,見有一道沖天的紫氣向這邊飄移過來,他就知道今天非同往常,有大聖人過關,這就是“紫氣東來”這個成語的由來。

    於是這尹喜就讓守關兵卒們灑掃關口,整齊衣冠,恭候聖人光臨。說話間老子來到關口,但見兩排兵將列隊旁立,迎面那尹喜盛裝相迎,對老子行起了三拜九叩大禮。

    這老子一看,奇了!我這裡正怕關兵刁難索賄,怎麼這官員模樣的人卻向我老頭子行起大禮來了呢?使不得,使不得!

    尹喜:您老人家是聖人哪!

    老子:我啥時成聖人了呢?

    尹喜:錯不了,您老就是大聖賢!

    老子:老子就笑,那好,你說我是剩閒我就是剩閒,滿世界的人都在奔忙,就剩下我這麼個閒人了,你搞得這麼隆重,我一個老頭子能為你做什麼?

    尹喜:我等愚昧,生不知哪來,死不知哪去,天為什麼不見頂,地為什麼不見底,世界憑什麼安立,生命依什麼轉換,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有個什麼在支撐在主宰?

    望您老發發慈悲為我等道一道。

    古人講話,不叫講不叫說,叫道。

    老子:你小老弟問得還挺玄,什麼支撐?什麼主宰?道個什麼道?

    你們給我讓個道,我就過去了。

    那不行,您老不給我們道,我們就不讓道,今天無論如何也要請您道。

    當然,能留下墨寶更是求之不得。

    這也是一個大事因緣,老子觀察這尹喜的確不同俗輩凡胎,是個弘法利生的好材料,於是就答應在此小住幾日,

    老子:這個 “什麼”實在恍兮惚兮,非有非無,不可名狀,你們非要叫我道,我從哪裡開口道呢?

    這個道若可以道,就不是道了,給它個名字就不是它了,不可名不可道,你非要叫我給個名,叫我道,那好,咱就假名之為“道”吧。

    就這樣,這世上就有了個“道”的提法,用這個“道”字來指代那個生天生地、運星河轉太極的宇宙本體。

    一個“道”字,從此把世人弄了個滿頭霧水,多少人南跑北奔,巖邊泉下地尋找這個“道”,想得到這個“道”,有些人想“道”都想瘋了,越整越迷,其實人家老子真沒有那麼多事。實在是讓尹喜逼急了,才勉為其難地道出這麼一個道來,其實真是不可道不可名,一開口就多了個東西,讓世人生大執著。

    沒辦法,這世界上的人太複雜了,妄想紛飛,分別執著,其實你只要停止顛倒妄想分別執著,連那個什麼“道”也扔到九霄雲外,只是飢時食困時眠,做一個老老實實渾渾噩噩的本分人,你就得道了。

    其實,得道真的很簡單。如今的道人真麻煩,左一個法,右一個功,在玄之又玄上再加個更玄,都是折騰。道不是折騰出來的,你如果真把老子道德經頭幾句話聽懂了,你就不折騰了,也不分別執著了,那你就得道了。真的很簡單。

    各位聽到這裡又要起分別啦!你趙文竹盡瞎說,如果真的這麼簡單,老子道德經就到此為止了,就沒有後邊那四千多個字了。

    諸位,請莫起分別。你可以好好體會一下老子的道德經,那後邊說了半天,和沒說差不多,讀盡道德經,找不到一個實在的字。引經據典很累也太費腦子,咱還是說故事,這樣輕鬆易懂。

    其實道德經都是老子對尹喜的各種問題的解答,過去用竹簡編書,字數要一簡再簡,若像趙文竹這樣囉囉嗦嗦,那一部道德經十大車也拉不完。

    尹喜當年都問了些什麼問題呢?

    在這裡聊舉幾例,聽聽老子的答覆,就知道老子真的沒有事了。

    尹喜問老子,

    我等愚昧呀!

    怎麼才能使我們的智慧增長呢?

    老子:大智若愚,你若肯守愚,你就會有大智慧啦!世間人為什麼總是吃虧,就是太狡詐,太聰明啦!機關算盡,反誤了性命,歷代知識分子為什麼總是歷盡坎坷,就是讓知識害的,你若少些思量分別,你的心就清明瞭,你的本來智慧就現前了。

    尹喜問老子

    怎麼能把大自然改造地更美好,更合理呢?

    老子:你覺得大自然不美好麼?不合理麼?

    天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大美是絕倫的,任何人為的雕琢都是多事鬼的瞎折騰,任何的包裝和粉飾都只會傷害自然。

    如果有一天河水臭了,天空灰了,生態失衡了,那肯定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所謂偉大的好心人們乾的。

    尹喜問老子:

    怎麼能增強我們的言論辯才呢?

    老子:

    世智辨聰,有害無益,大辨若訥。學會沉默,勝過一切理論,因為一切理論言說都是對本真的歪曲。

    尹喜問老子:

    怎麼才能把自然界那些珍貴的寶物開發出來為人類服務呢?

    老子:

    萬物平等,各有其用,人為地去強調什麼珍貴只會引發人們的貪戀佔有之心,即便稀有之物也莫以為貴,以免盜賊產生。

    尹喜問老子:

    您能教給我們趨吉避凶、遠禍招福的法術麼?

    老子:

    福禍相倚,福是禍根,禍是福根,有福必有禍,有禍必有福。

    從這個意義上講,福就是禍,禍就是福,吉凶的關係也是如此。

    趨什麼吉?避什麼兇?遠什麼禍?招什麼福?都是顛倒妄想,你能只要手心不要手背麼?

    尹喜問老子:

    怎麼才能祛病健身,長命千百歲呢?

    老子:

    我們有大患,就在於有這個身體,我們若沒有這個身體,哪裡又會有病呢?你執著於這個身體幹什麼?

    這個身體本身就是塊病呀,我們長生久視的那個真命不是這個身體呀!

    尹喜還問了老子許多問題,老子都一一解答,但每一個解答都和沒說一個樣,因為老子總是告訴尹喜這些所謂的問題其實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

    尹喜聽了,當下心開意解,得大自在,不由得讚歎道:太殊勝了!太稀有了!您老人家真是大大的聖賢呀!我一定要把您老人家的道法弘揚到每一個眾生的耳根中去。

    老子說:說了半天,你硬是沒聽懂,我分明說天地間沒有個什麼可以執著,你卻又得了個道法,我什麼時候說過什麼道法來著?

    什麼聖賢,再強調一遍,我老頭子就是一個“剩閒”,滿世界人都在忙,都在爭,就是剩下我一個糟老頭子是個閒人。你再去過多地強調什麼聖賢之學,還是會讓世人徒增束縛困擾。

    不尚賢,則民心樸厚不亂。

    把那些是呀!非呀!聖呀!凡呀!得呀!失呀!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放下,休息吧!

    你看老子多簡單,多平實,哪有那些神神道道,高深莫測的。尹喜好心,還是把老子的話語傳下來了。一部《道德經》,乾乾淨淨,利利落落。

    可後來的人聽不懂老子的話,硬是把老子的話解釋地雲山霧罩,又弄出些五花八門的奇怪法術,什麼趨吉避凶,推步盈虛,占卦算命,符篆咒術,三花五遁,都說是從老子那裡學來的,那些山精水怪、江湖大仙們也都自稱為老子的學生,老子又能說什麼呢?

  • 17 # 六爻君

    道德經講:無為而無不為,又說:道可道,非常道,我理解是:以無成見之清靜心,去順應萬物的本性,而不違心傲物,以達到所追求的和諧平等之境界,應該是有原則而不拘泥於原則,自身與外物平等的一種相互依存,或許就勉強稱之為原則吧

  • 18 # 易聯環境設計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很高深,道理不是普通人能夠掌握和運用的;其中的道,老子把它描繪的很玄虛,這就給它貼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離我們很遠,與我們的生活無關。但老子又說“道法自然”,這一描述,拉近了我們和道的距離;其中的道和自然不是獨立存在的,自然,指的是以自我滿足,獨立自在的狀態。“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遵循自我滿足,獨立自在的法則。這個法則,蘊含著做人的大原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摘自道德經第37章)

    第37章,它提出了《道德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修道的原則,或者說是智慧的基本的原理,叫“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基本的規律,是道自身的一個根本的法則。道本身是無為的,它是完全自然的,道法自然的,道是非人格的,無意志的,它不是要這樣、要那樣,沒有任何人為的意志、人為的安排在裡面,是完全無為的。就像陽光一樣,本身是自然地普照萬物,它沒有去特別地照哪個物,但是萬物自然而然地在陽光的照耀下生機勃勃地成長。所以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萬事萬物從道中演化而生,道具備無窮的妙用、無窮的可能性,所以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

  • 19 # 一品文宣天之大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也很有新意,應該說道德經老子講的就是原則問題,對人的原則就是遵從自然,尊道貴德,尤其重要一點是,人要知其常,方可以做到明。

  • 20 # 蘭州易道王

    簡單而言,老聃教人,應尊道貴德,即遵守宇宙的最終之本原的運動規律,相比之下,一切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都可以放下,得了大道以後,一切的一切,該有的都會有的。但為得大道,必先修大德,修大德非仁義之屬,而要超越自我,解放"不我"。所以說,老子要求人們遵循宇宙萬物都必遵循的最高的終極原則,放棄個人之間的小是小非。大原則管小原則,總原則管大原則,終極原則又管各個方面的總原則。據此觀之,一個人必須首先有崇高的科學信仰,有理想,有大志,有道德,其次,還要懂科學,有技術,才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同時,也就有了謀生的本事了。這就是做人的正道,光明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20歲高中畢業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留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