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安徐正靜

    《論語》不是給皇帝統治者讀的,是給人民讀的,仁,義,禮,智,信。作為統治者學的都是法家,賞罰分明。讓你的子民尊崇三綱五常,你就可以安治天下。

    我覺得人要學法家,做事只要在法律的框架內去做,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住。讀韓非,讀商鞅,比讀論語有用。

  • 22 # 墨點詩韻

    想要了解“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應該從論語本身來思考。

    《論語》的魅力

    我們知道《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主要是記錄孔子師生言行的一本書。

    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人一些做人處事的方法,以及自我修養身心的方法。

    我自己有一段是把論語放在床頭,每天睡前要翻上一翻的,所以我對論語相對比較熟悉,而且裡面的觀點、教導,確實是很經典。

    半部《論語》治天下

    然後,單從這句話出發,我覺得主要體現的不是這個“治天下”而是半部《論語》

    因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當天下人都數讀《論語》,並且能按照書裡的觀點來落實,那麼其實這天下可以說是基本能做到:無為而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論語》,從多個方面教導人,概括來講就是怎麼做好自己的事。

    無論是做學生,做老師,做君主,做平民,做兄弟姐妹,做父母……幾乎都有說明。

    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若是都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那麼真的就可能不存在打架鬥毆、兄弟不睦、學習不專等等問題。

    這些負面的問題都不存在了,那麼自然社會就太平了,也就治理得好了。

  • 23 # 寸文說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放之古代,確實如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精通《論語》即為大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當如此。

    但是,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騰飛,社會變革巨大。人類文明已經跨過了一道分水嶺。再用《論語》治理天下,顯然是不合適的。比如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論語》顯然不能勝任。

    放之當今,我們是在不斷進步的,但是,過去的大改革,摧毀了舊的道德倫理,確是遲遲未能建立新的社會規範。《論語》雖然不足以治理天下,但是依然可以用來重新構建中華民族的社會倫理,道德規範。

    要言治天下,當今還有如此之書嗎?確實也有,那就是《毛選》。《毛選》從人際處事,到社會實踐,再到經濟發展,都給出了一個可以實踐的方案。經濟條件決定上層建築,過去是生產力不足。假以時日,正如先賢所言,我們必將建立“大同世界”!

  • 24 # 賓至如歸2019

    《論語》收錄了孔子以前和以後的所有中國文化。其體系中“以仁、禮、中庸、和”為主要支柱。講究以仁修己,以禮治人,以中庸處事,從而達到和,天、地、人和。以中庸為實踐指導,以和為總則。一個民族的文化屬性是由其經濟、政治、社會、科學等因素沉澱而成。所以淺顯的認為他只是一部關於思想、教育、倫理的綜合是不對。

    一、《論語》中滲透著小到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方方面面知識和方法理念。涵蓋: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為政、為教、為學、修身成人、處世接物、忠奸善惡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在論語中所找到指導。

    二、小到為人處事,中到子女教育家庭管理,大到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具體方法和核心思想的指導。

    1.他關係到個人為人處事、修身成仁原則和方法: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剛、毅、木、訥、近仁”

    “言必信,行必果”

    “既來之,則安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關係到仁人志士的個人修養

    “朝聞道,夕可死”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君子謀道不謀食”

    “道不同,不相為謀”

    “富於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3.關係到人際交往和人員管理

    “舉直錯儲枉,則能使枉者直”

    “克己復禮仁”

    “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巧顏令色,鮮矣仁”

    4.關係到家庭尊敬父母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5.關係到社會道德風尚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也”

    6.關係到行政管理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有格”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爰人,使民以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乎”

    “無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7關係到教人育人

    “有教無類”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文、行、忠、信四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關於如何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 25 # 夏夜讀書

    有句名言叫“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北宋名相趙普的故事。

    據說趙普雖曾任大宋開國宰相,但其實文化水平並不高。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即位,想要請趙普出山,重新擔任宰相一職。

    這時有人出來說:趙普其實並沒有讀過什麼書,大概只有一本《論語》而已。

    宋太宗說我不信,於是他把原話又告訴了趙普。而趙普則這樣回答的:

    “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言行龜鑑》)

    “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這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真正由來。

    但我們千萬不能據此認為:趙普就是沒文化。

    從上面這段話的語境分析,我們反而認為,趙普其實是在故意自嘲:我是沒讀過什麼書,但我用半部《論語》就能幫太祖定天下,現在留下後半部輔佐太宗,足矣!

    但話說回來,趙普真是用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平定天下的嗎?其實也不盡然。

    一、趙普是怎麼讀書的?

    趙普生於五代後唐末年,其曾祖、祖父、父親都曾擔任地方官。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要說他沒讀過書,這肯定是說不通的。

    但與趙匡胤相似的是,趙普也出身于軍旅家庭,他的祖父曾任澶州司馬、父親曾任相州司馬,這些都是武職。

    生長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孩子,一般不會成為書呆子。

    趙普讀書,讀的應該是經世致用之學,學的應該是平定天下的計謀。

    他不會像儒生那樣研究學術,而是要將知識與實踐更好的融匯貫通。

    所以,趙普雖也讀書,但他的基本功是不如書生們紮實的。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乾德年號”事件。

    北宋乾德三年的一天,宋太祖到宮裡的觀文殿閒遊。在一個架子上,他偶然發現一塊寫著“乾德四年鑄造”的銅鏡。

    看到這樣一面鏡子,宋太祖滿腹狐疑:今年才乾德三年,哪裡來的乾德四年銅鏡?

    恰在此時,宦官送來了盧多遜的奏章。宋太祖想到盧多遜是科舉出身,便讓他來辨認此鏡。

    盧多遜說:此鏡乃前蜀所鑄,“乾德”原本是前蜀後主所用年號,用了還不到六年,前蜀就亡了。

    宋太祖聽了,臉色大變,自己原來用了一個短命王朝的年號,真是晦氣至極。

    當他回想起三年前就“乾德”二字徵求趙普意見時,趙普竟是連連稱讚,就更加怒不可遏。

    宋太祖當眾撂下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宋史》)

    宋太祖說宰相一定要用讀書人!這當然是在吐槽趙普水平不行。但由此也可見,在他眼裡,趙普根本不算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

    二、趙普是《論語》的踐行者嗎?

    因為“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趙普的名字永遠與這部儒家經典聯絡在了一塊。可是,他真的是《論語》的踐行者嗎?恐怕並非如此。

    1、犯上作亂

    孔子一生,極其厭惡“犯上作亂”者,他曾經在《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在孔子看來,對父母孝順,對君王忠誠,這是為人之本。但趙普卻是一個典型的犯上作亂者。

    眾所周知,宋太祖是透過“陳橋兵變”而登基建國的。如果說這次兵變的“製片人”及“男主角”是宋太祖,那麼“總導演”的位子就非趙普莫屬。

    憑藉著這場好戲,趙普從一個沒名沒分的“長書記”,一躍成為大宋帝國的開國元勳。

    “天子, 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寧有種乎?”此時的趙匡胤和趙普,與五代時期那些豪橫的篡位者們,沒有本質區別。

    趙普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怎麼會符合《論語》精神呢?

    2、貪圖小利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以這個標準來看,趙普肯定是小人無疑了。關於趙普貪財好利的例項,歷史上有許多。

    比如有一年,吳越國王曾經給趙普送來十個大瓶子。但不巧的是,這份禮物剛到,宋太祖就突然駕臨趙普家。他指著這些瓶子問裡面是什麼,趙普說是吳越國送來的海鮮。

    宋太祖當即命人開啟,發現裡面哪裡是海鮮,竟然全是金子。

    趙普被抓個現行,十分尷尬,馬上跪下來申辯說自己毫不知情,如果發現是金子,肯定原封不動的送回去。而宋太祖則哈哈大笑,讓趙普全部收下。

    後來,趙普又多次以權謀私、受賄舞弊,宋太祖終於將其罷相。

    三、趙普是用《論語》治國嗎?

    趙普既然並非《論語》擁躉,那麼他是否在用《論語》治國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們還可以理解為:趙普只是用一部分儒家思想來治國,而剩下的則留給了法家。

    在趙普的執政生涯中,有兩件事最能體現他的法家思想。

    1、勸宋太祖“強幹弱枝”

    有一次,宋太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天下的帝王換了八個姓,戰亂不止,生民塗炭,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趙普回答:

    在趙普看來,五代之所以會出現幾十年的亂世,根子出在制度上面,正是“君弱臣強”的制度,造成了“帝王凡易八姓”的混亂局面。

    所以,在他的建議下,宋太祖將兵權、財權、行政權等進行了有效的分割,制定了互相牽制、互相制衡的監督機制,這就是宋朝歷史上的“強幹弱枝”政策。

    2、勸宋太宗“立長立嫡”

    宋朝第一次權力交接,是宋太祖將皇位交給了弟弟宋太宗。儘管有“斧聲燭影”的傳聞,但一般認為,宋太祖之所以傳位給弟弟,是怕重蹈周世宗柴榮的覆轍。

    因為雖然宋太祖的兒子都已成年,但宋太宗當時已經大權在握,他們根本不是宋太宗的對手。所以,“兄終弟及”成為了北宋第一次皇權交接的形式。

    後來宋太宗在考慮皇位繼承人時,仍然有這樣的猶豫,於是,他曾經就傳位方式諮詢過趙普。

    而趙普的回答是:“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宋史》)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立長立嫡”比“兄終弟及”更加合法,也更加穩固,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於是,宋朝的繼承製度,重新變回了“父死子繼”的軌道。以上這些行為,都是趙普法家思想的最好體現。

    所以,綜上所述,“半部《論語》治天下”並非反映趙普無才,相反,這說明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而非捧著書本的書呆子。雖然趙普推崇《論語》,但他骨子裡更像個法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反種族歧視我們華人在美國有沒有受到歧視?為什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