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頗要

    問的就有問題,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的問題,就好比坐著說話不腰疼,人往高處走,更古不變的道理。如果非要說討厭,那麼嫉妒的心態更多一些吧。

  • 22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科舉制為貧寒學子底層人員入仕做官開闢了通道;

    從世卿世祿制、察舉徵辟制、到九品中正制,我國古代選拔官員方式雖然也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這些從壟斷、到門閥干預都沒有徹底改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一弊端。隋唐時期推行科舉制之後,就打通了貧寒學子底層人員入仕做官的通道,中底層人員數量眾多,科舉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統治者選拔人才和維持社會穩定兩方面目的同時都達到了,可謂是一舉兩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天下有才學的仁人志士都致力於科舉考試,耗費一生心血去博取功名進入仕途,也就沒有人惦記著這萬里江山,造反動亂。

    古代科舉制度相對而言是一種較為公平的競爭選拔方式,中舉做官是件很隆重的事,不是單純的有了職位俸祿,也是代表身份地位等級的變化;古人常說“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很多人窮盡畢生心血就耗在科舉上面,為了功名(功名這兩字真的很形象),加之歷代王朝統治者的宣揚和推崇,所以參加科舉取得功名備受讀書人尊崇。讀書人的目的就很明確“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二、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和讀書人,共同把科舉推向了一個巔峰;

    北宋時宋真宗趙恆作為大宋王朝最高統治者御製“勸學篇”,這個讀書科舉已經被推崇到什麼地步了?一個國家的高度啊,勸勉世人讀書考取功名;告訴學子你幹嘛讀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六經勤向窗前讀,“黃金屋、顏如玉、車馬簇、千鍾粟”這些就什麼都有。

    北宋時期,作為讀書人的汪洙在幼年時有神童之稱,他就做了一首著名的《神童詩》。當然他後來也高中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神童詩》詩中是這麼寫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科舉時代真的就是這樣的,這條路也被視為“科舉正途”我們今天來看科舉制確實有很多弊端,但誰也不能否認科舉制度確實為中國古代貢獻出許多賢臣、仁人志士以及眾多安邦治國的人才。

    三、讀書人為什麼討厭做官的?

    科舉制數十年寒窗苦讀出身的,能有多少收入?這些年的精力都花在讀書上面,可能平時就幫別人寫寫字、寫寫信,或者教教書等等維持生活,有的甚至要依靠家人親戚度日。他一朝高中他的滿腔抱負,長久被別人的嘲諷,心中所有的壓抑等等,一下子都想要宣洩出來。如果是賢明的君主坐朝,很多讀書人尚能一展胸中抱負;遇上昏庸或者殘暴的君主,加上官場上派別林立,一個人微言輕的新人很難以立足,慢慢的就受官場上那些“老油條”的薰陶,自然也就開始貪汙橫行無忌。而為官任上很多人讀書人起初那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也慢慢消逝。

    古代讀書人在尚未中舉時,察覺官場不良風氣想要改變這種風氣,就是“討厭當官”的人之一;而中舉有了功名,身份環境變了受官場風氣影響,很多人想法也就變了。當然也有很多潔身自好的成了“討厭當官的人”;而貪腐的官吏就成了世人心中討厭的“官”。

  • 23 # 正道行2818

    有個成語叫“功成名就”,也就是說,有所付出,就應該有所收穫;成就功名,就是最好的證明。從古至今,人們都對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表達出敬佩。“金榜題名”、“狀元及第”都是讓人欣慕而讚賞的事。因此,苦讀寒窗,一朝趕考,就寄託著人們的期望,因此對趕考的書生學子就格外看重,心生尊崇。

    古代也有一個成語叫“名落孫山”,說的就是赴考沒有被選拔錄取上。宋時范公偁寫了一篇《過庭錄》,這樣敘述了來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說的是一個叫孫山的才子赴他郡考舉,他能言善辯,言辭流利,與同鄉學校子一同赴考;同鄉考場失意,孫山先行回鄉;鄉人問他考試結果如何?他回答謙遜地回道,上榜名單中,孫山名在榜單最後,賢郎則在我之外了,即名在榜外,沒有考取;於是,民間就有了“名落孫山”一說。讀書人能中舉出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受人尊崇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時至今日,參加高考能考上高等名校的不也一樣令人佩服嗎?

    但在古代尊祟趕考的讀書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符合孝道之禮;古代認為不孝有三,其中“ 不為祿仕,二不孝也”,說的就是要成就功名,吃奉祿,做大官,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孝順之人,自然才能得到社會認可與尊崇。在古代,為官前或家境貧寒,一心苦讀為了改變家境,初為官時尚有憫憐民情之善心,但混跡官場日久,往往就會喪失初衷而行起為虎作倀之事來,站到了民眾的對立面;古代流傳千年的陳世美的傳說,就是這種現象的典型形象,遭民眾唾棄討厭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如包拯這樣的清官在官場中並不多見,因此,討厭為官者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人隨著身處境況的變化而變化,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際體現;人總是嚮往美好的處境,而優渥的生活境遇往前往會改變人的品性,墜入汙濁中;所以,要保持良好品德的初衷,唯一可行的就是要堅持“三省吾身”,如荷出汙泥而不染,始終心繫民眾,切實地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不被人們討厭的好官。

  • 24 # 山東梆韻魯西南

    這個問題的中心思想關鍵在於古代人的思想傾向是什麼。他們明明知道自己所尊崇的趕考的讀書人取得的是功名,也就是做官的資格,為什麼又討厭做官的呢?所以這個古代人不能代表的是大多數的古代人。而是某些人的思想範疇不一致,喜歡的是自己的當官的人,積極的努力尊崇的取得功名的人是自己人,這樣想的話這個問題就不矛盾了。

    遭遇到那些當官的欺詐和壓迫,是古代老百姓的不幸,也是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根源,他們盼望著自己的文化人取得功名後好做一個清正的官員,為他們主持公道,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受了冤枉的話,他們又認為官官相互,天下的烏鴉一般黑,這就是千百年來的老百姓的矛盾心理。

  • 25 # 君一易經大義

    在中國討厭當官是假命題,出將入相,或為官一方,一直是中國人的理想目標;當官從來也不是貶義詞,討厭當官顯然是葡萄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不活潑,這是正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