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商業諮詢師佐一
-
22 # 尼古拉斯憶心
“姓”字,一個“女”加一個“生”,寫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現在我們的姓大多數都是從父親那來的,可這個“姓”字為什麼卻是“女”旁呢?不但如此,有人發現,在我們中國,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
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見的姓,可以明確考定的不到30個,幾乎都帶女旁,如姬、姜、好、妃、婭、媧、婢、嬉、姒、嬴、媯、姚,這些多數是上古時代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測,這個“女”旁,與姓的起源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絡。 姓是怎樣產生的?在弄清這個問題前,首先應該說的是名的產生。名的產生遠遠早於姓的產生,在人類剛剛出現時就有了名。“名”是由“夕”和“口”組成的。
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時的《說文解字》上說:“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說,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報名,讓對方知道。《說文解字》是從字形上對“名”的分析,從而推測“名”的產生。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以幾十萬、幾百萬年計算的,而文字的產生才不過是幾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東漢時寫出的《說文解字》,能對“名”的產生提出這樣的結論是非常難得的,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必須由考古學家、社會學家提出更可靠的論據。 現代考古學和社會人類學已經能夠大致勾勒出史前人類的社會面貌,科學家的資料一是來自地下出土的文物,
二是對原始民族的考察。事實證明,人類剛一出現,就有一定社會組織形式,是群居的,單個的原始人是很難面對嚴酷的自然和兇猛的食肉動物長期存活的。既然是有組織的社會,人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沒有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社會組織是無法實現的。使用語言,是人類出現的標誌之一。
使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區別一群人中的各個個體。大家圍攻一隻鹿,有人看到鹿向甲某的位置跑去,就高喊讓甲某注意,如果甲沒有名,他就不可能知道在喊誰,整個圍獵就可能失敗。大家一起抬一根木頭,因人手不夠,需要來人幫助,只要喊某人的名,他就可以過來幫忙,如果誰也沒有名,聽到喊聲大家都得過來,那可不方便了。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具有人名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為了區別個體,以利共同勞動,共同生存,幾乎是在人類社會出現的同時就產生了人名。 最早的人名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可能知道了,但透過一些處於原始社會的民族和文獻資料,可以推測出,當時的人名是非常隨意的,絕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追求典雅、講究內涵,應該是與現在的外號差不多。
在人口很少、活動範圍很小的矇昧時代,人們之間的交際面是很窄的。這時候只要能把周圍的人區別開也就足夠了,但是隨著人口的繁衍,生產工具的改善,這一群人經常要與別的人群發生接觸,區別族群又成為必要的事了。單個人的名,完成不了這一任務,於是產生了整個氏族的族名。
在人類征服自然能力極低、對自然界認識甚少的時候,原始的宗族意識普遍統治著人類的精神生活。這個時候,幾乎每個氏族都把某種動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作為崇拜物,並認為自己就是起源於某種動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認為這種崇拜物是自己的保護者。這種被神話的物叫做圖騰。氏族的名稱,多來自於圖騰。 人們把神化的自然物,刻成藝術品,製成頭飾,編入舞蹈。圖騰是一個氏族最易於區別其它氏族的特徵。以熊為圖騰的氏族,被稱為熊;以狼為圖騰的氏族,被稱為狼。這“熊”、“狼”是氏族名,也是每個氏族成員共同擁有的名。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中記載: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印第安科曼赤人,分為狼、熊、麋、鹿、鼠等氏族。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黃帝驅使熊、羆、貔貅、虎等參加作戰,這些野獸並不可能是真實的野獸,而是以動物為圖騰的一些氏族。現存的姓氏中,有一些是以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一些非生物名稱為姓,如英美常見的姓氏“雷切爾”、“德博拉”即源於“母羊”、“蜜蜂”圖騰;葡萄牙的“拉波孔”(狐狸)、“洛博”(狼)、“卡翁”(狗)“萊奧”(獅子)等姓氏,日本的“龜、熊、虎、豬、鶴”等姓氏,也都同古代的圖騰有關。這種現象反映了姓氏與原始圖騰密切相關。
由圖騰演變而來的氏族名就是姓氏的雛形。據考證,現有的鳳、柏、龍等姓就是源自圖騰。但是,由圖騰轉化來的氏族名,還不能算真正的姓,雖然它具有了區別人群的作用。在人類婚姻關係達到一定的層次,人們對婚姻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姓才產生了。 最早的人類處於矇昧之中,生產力極低,與之相適應,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婚制。度過漫長的矇昧時代,人類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血緣相近的配合,產生的後代體力、智力都很弱。
在人類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有意識避免近親性交時,區別血緣關係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時候,在歷史需要區別血緣關係的時候,姓真正的產生了。有了姓,能否通婚就很清楚了。
對於“姓”,《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因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這個解釋說的是,“姓”是個形聲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讀音,意義是從“女”得來的,“姓”的本義可以理解為: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的共同標誌。
我國古老的姓,如姬、嬴、媯、姜、姚、姒、、等,都有“女”旁,這些古老的姓也告訴我們,人類曾經有過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姓”字,由“女”和“生”組成,意思是,由母親而產生的。後來母系社會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退出歷史大舞臺,有一些帶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字,卻一直留到現在。
當人類進入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社會時,孩子的姓也由母系轉變為父系,這時候,生產力有了較快的發展,生產資料開始有了一些剩餘,私有觀念也隨之產生,為了把剩餘的財產留給自己的後代,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婚姻產生了,姓也有了新的意義——確定財產繼承權。 這個時候,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麼這種排行。
如古書所記孟姜、仲子、叔姬,意即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的大女兒。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孃家的並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被孔子讚譽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衛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呼方式在當今某些農村還能找到。
這是中國姓產生的過程,而在歐洲和其它地區,姓產生很晚,北歐一些國家直到19世紀才使用姓,許多國家、許多民族直到現在還沒有使用姓,但他們採用聯名制和其它方法替代了姓的作用,
-
23 # 岐清路
我們現存的姓中,以男性為中心的姓遠遠多於以女性為中心的姓,只不過殘存著母系社會印記的姓大多以“女”字為偏旁,而以父系社會為印記的姓更多的是以當時男性的職業、封地、諡號等為姓,而這些姓的數量遠多於女字偏旁的姓。
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為了將具有不同血緣關係的人群區分開,姓便產生了。《說文》裡寫道,“姓,從女從生”,即意味著同姓的人群有共同的女性祖先,而為了避免近親結婚造成的後代缺陷,當時實行的是族外婚姻,同姓之間不能結婚。
當歷史逐漸向父系社會轉變時,男性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而原先同姓的族群由於成員的增加,逐漸組成以男性為中心的小氏族,小氏族成員往往以自己或自己男性祖先的某些特點作為自己的氏,主要的氏的產生方法舉例如下:
1、以受封地為氏。鄭姓:周厲王封少子友于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其後代以“鄭”為姓氏。衛姓:周文王之子康叔封於衛,建衛國。康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同樣情況的還有吳趙陳蔣沈韓楊許呂戚謝鄒柏章蘇潘葛範彭魯等。
2、以居住地為氏,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有邱、門、鄉、閭、裡、野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點。比如百里、東郭、南門、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等。
3、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空、司馬、樂正等。
4、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屠等。
5、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
6、以姓為氏,許多部落的後人直接承襲為氏,如姬、姜、姒、姚等。
可以看出,帶有母系社會印記的姓氏在中華民族浩如繁星的姓氏中已極為少見,上古八大姓中姬、姜、姚、嬴、姒、媯、姞,除姜、姚兩姓外,現今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姓都有著濃厚的父系的印記。只不過由於春秋至秦漢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我們才會有種誤解,在重男輕女又注重宗族傳承的古代,男性在姓氏中的體現得如此不明顯。其實,父系社會的特徵已經深深印在了我們姓氏文化的深處,需要我們從姓氏的起源來探索。
-
24 # 李是觀
我認為不是由於重男輕女,造成了“女”為偏旁的字挺多。
我先來回答姓這個字為何是女字旁?
來點證據: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稍後出現了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 統一六國文字,秦末出現隸書 ,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筆畫連續婉轉,到了隸書的筆畫變得橫平豎直,成了純粹的方塊字,便於書寫,成了古今漢字的分野。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來個姓的演變圖
甲骨文「姓」字從女從生,生亦聲。不過,甲骨文用為女性的名字,並不是「姓氏」義。金文的「姓」字最早只寫作「生」,春秋時期〈?鎛〉才加「人」旁分化出「?」字,當作「姓氏」義的專用字。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從女、從生,生亦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所以春秋姓才開始做為姓氏用,為諸侯群雄紛爭時期,並不是母系社會。
再來說說《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字典。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獻給漢安帝)。《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現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註釋本。這是比較早期的字典了。其中說到: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許慎是怎麼解釋的呢?他是這樣說的:“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左氏說聖人皆有父。謹案堯典以親九族。卽堯母慶都感赤龍而生堯。安得九族而親之。禮讖雲唐五廟。知不感天而生。玄之聞也。詩言感生得無父。有父則不感生。此皆偏見之說也。”還有一大段原話,感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看。大概意思是古人都說天子、聖人、神人都是女人感應天地或神生的,沒有父親,沒有男人什麼事,這個肯定是瞎說的,許慎不贊同這觀點。
同樣的,遠古時候就以這種方式給那些天子賜了姓,如《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姒、姬、子、風、贏、己、任、吉、芊、曹、祁、姜、董、偃、歸、曼、羋、媯、隗、漆、允、妘等22個古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
又有《左傳·隱公八年 》左氏傳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春秋·隱公八年》。按,神農母居姜水,黃帝母居姬水,舜母居姚虛,因以為姓。故從女生。
所以從古文來看,姓這個字是女字旁的原因可能是:古人推崇許慎說的這種神話思想,為彰顯天子的尊貴,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生的時候和男人沒啥事),取了女字旁,後面一直沿用了這種書寫方式。
以“女”為偏旁的字挺多我覺得可能是文字的演變過程造成的,中文博大精深,就不深究了。
-
25 # 淡藍色榮譽02
首先,以漢字造字邏輯,造字歷史來說,是由簡至繁的。單體字早於上下結構。而偏旁更多的是用單體結構,甚少甚至不會用複合結構為偏旁。而女字是單體結構,人字是單體結構,男卻是上下結構。(而結合英語man和woman 的區別,哪怕漢字是父系社會才產生的,早期代表男性的,也該是單體結構的人字,而並不是上下結構的男。所以其實以人為偏旁的字,也多的很,甚至比女字旁更多。)ps ,順便一問,男字旁的字有哪幾個?嫐?侽?嬲?第一個其實還應該是女字旁,第二個是人字旁,第三個算是男字旁,但除了這些生僻字,有多少字字型中包括男字?很少了。
其次,中國的姓氏歷史,是世界各國各民族中最早的。姓的誕生,起源於史前母系社會。姓比氏的歷史更早,姓和氏的用途並不一致。而其實姓和氏從前後出現到並列存在到整合為一是分三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姓率先出現。
中國史前歷史經歷了一段屠戮驅逐異族的歷史。比如,東亞幾個標誌性基因。O系基因把D系基因驅逐到高原和海島。D*在安達曼群島,D1在青藏高原,D2在日本,D3 在甘孜藏區。而O系基因也存在史前內戰,比如O2分兩部分,一部分在朝日韓,另一部分在中國長江以南。中國長江以北的廣大華夏起源的核心區域,就沒有O2(小於1%),這是為什麼?這是被O3在史前驅逐所致。
而史前正是重女輕男的母系社會。女性負責採集等輕體力勞動和養育後代,男性負責狩獵這樣的高危險性勞動和戰爭。當男性因為對抗自然,對抗野獸,對抗其他部落而有超高死亡率的史前時代,人類必然是以母系社會為基礎的,一個老祖母帶領一大堆後代的社會結構,女性必然掌權。而男性動不動就面臨死亡,也很難原生的出現對偶婚制。而是群婚制度。男女之間沒有固定的性伴侶,誰都不知道後代的父親到底是誰。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但群婚制的優點,則是保證了後代不會因為父親死亡(原始時代男性死亡率更高),而缺乏族群的照顧而夭折。這就導致了,更有效的族群人口增長。而當族群人數不斷增長,那對外戰爭就不可避免。而當戰爭逐步的被打贏,那麼在母系社會,本身男性社會地位就低,戰敗的異族男性的結局,要麼就是死亡,要麼就是成為沒有繁衍後代資格的奴隸。但是異族被掠奪而來的女性,是有繁衍的機會的,只不過在本族女性和異族女性之間,是否能夠平等?不能。而後代呢?能不能?顯然也不能,而群婚制之下,如何區分本族女性後代和異族女性後代?姓,也就應運而生了。姓,女生也,本來最初就是代表著母系血緣。中國上古八大姓,無一例外,都是女字旁的字。比如,姜姓,姬姓,姚姓,嬴姓等。而當姓的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同姓繁衍的劣勢,也發現了異姓繁衍的優點。從而,因為姓的出現,出現了同姓不婚的制度,避免了近親繁殖,提高了族群素質,那麼,當群婚之後人口數量增長,當同姓不婚之後族群素質提升。那戰爭呢?更容易打的贏,因為,率先出現人口激增和率先提高族群素質的民族,更容易戰勝還未有這些社會變革的部族。那麼D和O2的遠隔千山萬水,就很容易理解了,都是史前母系氏族時代就完成的事情。
第二,氏的誕生,姓氏並列存在的父系先秦時代。
當戰爭因為人口更多,族群素質更高,總能打的贏的時代。更多參與戰爭的男性,社會地位必然提高了,無可避免的由母系社會發展到父系社會。而姓的用途原本是代表母系血緣。在父系社會用什麼代表父系血緣呢?只能是氏。而先秦的氏,代表什麼呢?代表軍功,代表發明,代表封地,代表爵位。可以看看中國的百家姓,除了上古八大姓這樣的,但凡是先秦就出現的姓氏,很多都是從氏發展而來的。
只不過,先秦尤其是周開始到秦這一部分,貴族之中,有姓,也有氏。當時就有這個說法,姓以別婚姻,氏以分貴賤。這一時期,姓的作用只剩下同姓不婚了。因為,姓不再代表母系血緣,而是父系源頭的老老老祖母的姓了。
比如,關於黃帝的記載。黃帝,姬姓,軒轅氏。可以說最晚黃帝開始,已經是父系社會了。還有,黃帝有四妃十嬪,或者說有十四妃。而還有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巧合嗎?非也,十四個妃子的後代,擁有了十四個姓。在這裡姓還代表著母系血緣。而再之後呢?比如先秦時代,姓只是負責同姓不婚的禮法制度,卻不再是因為母親而得姓了,而是父系傳承。
也就是黃帝到秦這兩三千年,姓和氏雖然不同,但也相同,都代表父系血緣。比如,周天子都是姬姓,齊國(田齊之前)都是姜姓,秦國都是嬴姓。
所以,問題來了,姓和氏的基本用途一樣。有姓有氏的是貴族,有氏無姓的是平民(先秦某個諸侯封地,都是公用一個氏的),還有多大並列存在的意義呢?
第三,姓氏合一。
所以,自秦始皇開始,有了姓氏合一的變革。貴族有姓而平民無姓的先秦,姓還是比氏高貴的,所以秦始皇在姓氏合一之後,給自己的姓氏,是嬴姓。而除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都不再用姓為姓氏。比如六國王族本來都有姓有氏,而秦之後,都是大多以國名為姓氏。比如,宋姓,周姓,魯姓,齊姓,趙姓等等,大多都是以國名為姓氏。
其實,也就是說,姓氏合一之後,我們的姓,是複合了姓氏的用途。只不過,漢語還是習慣性的簡稱的。要麼叫某某氏,要麼說姓什麼,很少姓氏二字都提。
回覆列表
古代並沒有重男輕女,古人注重生命的延續,而且女性在其中擔任非常重要的環節,生兒育女。
之所以給你重男輕女的錯覺,一方面是因為文化是雄性表現特徵的傳播,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人的妻妾制度,古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因為妻子如果無法生育,才會引入妾的候補方案,一切為了繁衍生息。
讀一讀道德經就知道了,多次出現以女性力量必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