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是《道德經》中最容易搞錯,導致老子陷於不義的片面之辭。這樣斷句本身就歪曲了老子的本義。老子的原話是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這裡常是指普通人或一般人所看到的虛假現象即"無為",而表示轉折,意思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道無為,而是無所不為。表明道實際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只不過是常人不知而已!這段話是說道的作為不被常人理解,(常人)以為道什麼也沒有作,可實際上道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只是由於它為了普度眾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就象陽光雨露一樣生養了萬物,可是萬物並不知道它所作的工作,故而才被無知之徒理解為道什麼也沒有作,出現了常無為的偏見。老子講這段話的目的是讓統治者發揚普度眾生,一心為民,大公無私,為民排憂解難的奉獻精神(高尚的道德)來化解社會矛盾,並不是讓統治階者無所做為,坐享其成!請想想如果一國之主什麼都無為豈不天下大亂嗎?怎有可能"無為而治"呢?如此英明偉大的哲思卻被後人誤解了2000多年,這難道不是國人的悲哀嗎?
26
回覆列表
  • 1 # 我叫獅子

    有能力做到的,叫有為。做不到的,叫無為!

    老話說,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這才叫明智。這種明智,就是無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從能力方面去講的。

    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二傻子,不是什麼勇敢和進取!

    道家所說的為與不為,指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就做,有逆自然規律的就不做,跟以上所說的為與不為沒有任何關係,這一定要分清!

  • 2 # 覺子

    無為,是指做事情的時候,心中沒有一個“我”去做的意識,只是事來則應,事過則忘,自自然然隨緣而化的生命狀態。就像太陽普照光明,雨露滋潤萬物,沒有一絲刻意,沒有一絲分別,更沒有一絲執著的向大自然佈施自己。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合乎道的狀態,應物自然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命若水般流動,遇方則方,遇圓則圓,無常態而順一切態,看似“無為”,而“無所不為”,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 3 # 老哥火榮

    懶惰無性,好吃懶做,壞事幹盡,這種人叫無為之人。

    勤奮做事,勤儉節約,不辭勞苦,為人忠厚,這種人叫有為之人。

    奮發讀書,功名利祿,這種人叫大有作為之人。

    無不為,這是感情用詞,無樂而不為,無為而不樂,高興來不及。

    有人幫忙做事,認為沒做好,表示欠意,對方說,做得好,無樂而不為。

  • 4 # 每日簡報

    老子《道德經》第48章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悅讀國學譯文

    用心做學問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了解,一天比一天增加。

    一心體悟大道的人,慾望、雜念以及主觀的認知和判斷,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私心不斷的放下,妄念不斷的減少。漸漸的,就達到了無為的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無為,也就是不會輕舉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

    解讀

    管理者應該依據清靜無為的原則,儘量不要頻繁的出臺制度,以減少對群眾正常工作的干擾,如果三令五申的出臺各種制度和章程,群眾會無所適從,這樣是管理不好團隊的

    把人為的思辨都放下,一直到無為的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用一句話解釋無為:按規律規矩做人做事,別亂來,這就是無為。注意,無為不是啥也不幹,聽之任之,也不是躺著睡大覺,無所作為,啥也不幹是活死人,不是無為,躺著睡大覺是混吃等死,也不是無為。

    無為是該幹什麼幹什麼,但是完全客觀,完全公平公正 ,沒有一點自我的偏執妄想,人心死,道心活。人為的干擾沒有了,大道會順理成章的促成一切,因為有自然法則在,有客觀規律在,所以,一個人無為了,地球不會因此不轉,太陽不會不再升起,反之,沒有了偏執妄想,客觀世界會更加井然有序,富有生機

    主觀上清靜無為,但是,在客觀上,讓萬物都接受大道的正確支配,都按照自然法則正常執行,主觀上沒有什麼訴求,但客觀上,最該做到的做到了,該有的結果也都有了,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一個人運氣好壞,不需要預測,就可以推算的八九不離十,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大致走向,只需要看一看自己的品行,就知道了——現在的你,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有沒有違背客觀規律,有沒有對抗自然法則,能不能做到為自己謀求的同時,不損害別人的利益?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於可以為別人帶來多大的便利和好處,給別人帶來的越多,他自己的成就也就越大。

    放下主觀判斷,才能遵循客觀法則,你主觀的認知越多,自我的意識越強,難免在心裡面產生人我之分,就會很容易,和群體發生對立。當自己的利益和公眾的利益不能一致,自己的觀點和大眾的想法不能一致的時候,就會產生對抗,牴觸,甚至做出錯誤的舉動。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自我意識就是衝動的根源。

    只有無我,才能無為,無為,才是真我。

  • 5 # 隨河入海

    是修養境界的改變在人事上的體現,

    原文 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句話的主語是道,萬物生在天地間,毋庸置疑,皆蘊含道而生,無為是道的角度來說的,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並不是要去做什麼,只是有引力等作用,這就是無為,但地球繞太陽轉的結果,形成了穩定的系統,使地球上誕生了生命,產生了萬事萬物,產生了人類,而且整個大自然自有其規律,和生態平衡,萬物也在發展,變化,這是無不為,歸到人生哲學和人生修養上,不是透過什麼無為達到有為,或者無為而自然有為,人本身並不是道,要是這麼牛叉,人就是神仙,只動動念好了,道歸於無為,也就是讓我們在人生修養上要做到心時常清靜,虛無,關鍵在於你怎麼理解這個靜,怎麼達到這個靜,當你有這個修養,我覺得你的人生境界就有提升了,以清靜集中之心再去做事,在做事做人方面也會有很大變化,,

  • 6 # 大風範家

    無為,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都是對著“道”來說的,本質上說的是人與道之間的應然關係,人為與不為的標準均在於“道”。

    道不為者,人不可妄為,一無所為,是謂無為;道所為者,人循道而為,無所不為,是謂無不為。

    人應該以道為標準檢驗自己的行為,去除非道的行為,是謂“為道日損”,是謂無為;凡言凡動均以道為標準,是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是謂無不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道而行,合於道之自然,即是無為而無不為。

    因此,無為無不為的途徑在於:知道、體道、修道、行道、得道,合道抱一,逍遙無極。

  • 7 # 專注分享讀書的婉婉

    無為而無不為可分三方面理解。

    1.“無之為用”核心問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無”和“有”的辯證關係。無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係。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所以,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

    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呢?只有始終保持虛無的態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這樣才能達到“以無為有”的境界。因為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會瞬間化為烏有,只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所以,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

    2.“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個是“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的發展運動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走。一個是“弱者道之用”,“道之用”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用弱而不用強,就是因為“反者道之動”,用弱反而能強,反之,用強則反而變弱。第三點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如此說來,道的德行指的就是無的狀態。人處在宇宙之中,就好像滄海中的一粟,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而我們樂於誇大個人存在的價值,這是一種虛妄的表現。人一旦產生妄想,就會違背自然規律而恣意妄為。恣意妄為是一種公然叛逆大道的行為,這種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如汙染環境、亂砍濫伐、肆意捕殺等等。如果人類認為自己是強大的、睿智的,就會犯下妄自尊大的錯誤,這也是一種不自知的表現,其結果必將是自我毀滅。如何才能避免自我毀滅的結局呢?這就需要人們清醒地評估自己,及時地反省自己,順應自然之道,明曉生死皆自然的道理。做到這些,才能避免因妄想而導致的自我毀滅。

    3.“無為而成”從實踐上講,是順道而行,不主觀妄作,所以好像什麼也沒幹,就成功了,這就是“無為而成”。所以要堅決排斥人們的盲目行動。他認為,行動的跨度越大,所獲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大的行動,便能獲得正確知識。

  • 8 # 走出來的哲理

    此句應該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僅僅一句失去主語的無為而無不為就已經失去了意義。

    道法自然,人在天地間做為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去遵循自然,順從自然,在此基礎上再參與到自然社會當中去做自然邏輯該做的事。

    人生存的自然是創造自然的自然創造的,被創造的自然要去順應創造自然的自然,國應該去順應被創造的自然,民要去順應國。此順當無為。

    人,國,被創造的自然應在順的基礎上必須去做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去做自然邏輯該做的事情。此必須做為無不為。也就是人無不為,國為不為,被創造的自然為不為。

    常說的聽天命,盡人事,代入下理解。

    聽天命(創造自然的自然,無為)

    盡人事(參與到自然的所有一切,無不為)

  • 9 # 弘羲妙易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出處。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而不是單純的“無為而無不為”,是建立在“道常”的基礎上。

    道是自然的,不會因為某個人,某件事而改變,他的執行規律就像太陽和月亮,陰陽交替,永不停歇,也叫做“常道”。就是不能也不用想去幹涉規律的執行,因為無濟於事,要遵循著自然法則,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冷了穿襖,熱了穿T恤。這樣就不用考慮到人會不會出問題。若是反著走,那就要不冬壞,要不熱壞了

    若是作為人來說,又有所不同。“無為”和“無不為”其實是一種互補關係,也就是說只有“無為”才能達到真正的“無不為”。

    “無為”可不是簡單的理解成啥也不做,而是一種看起來逍遙自在,每件事都會順應社會,不去強求的狀態。有機遇就爭取,沒有機遇就等待。這樣才能用敏銳的思維,去撲捉道更好的機會。天天你掙我奪,總是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裝滿腦海,哪有心情考慮大事,也沒有抓住機遇能力。沉著冷靜換來的是好的機遇。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就“無為”得到的“無不為”。

  • 10 # 公子姓譚

    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的思想其實是針對統治階級而言的,而並非斷章取義的去理解。老子的“無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特別地去做什麼,不為了任何一個特殊目的而去做什麼。在這一前提下,他什麼都可以做,這就是“無不為”。“有為”也並非指有所行動,而是指特別地去做什麼,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去做。“無以為”就是並非有意的意思。這是對“無為”的進一步強調,或徹底化,即連“不特別做什麼”也是自然的,而非特別要這樣。“無以為”與“無不為”應該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補充。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那是十分荒謬的:作為一個人,他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做呢?例如不吃不喝?老子的思想應該還沒有膚淺到如此地步。他只可能要求一個人在無論做什麼的時候,都不要特別地努力去做,而是順其自然地去做。  

    梁啟超在評價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時說,“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是講道的作用。但內中有一句話可以包括一切,就是‘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喜歡講無為,是人人知道的,可惜往往把無不為這句話忘卻,便弄成一種跛腳的學說,失掉老子的精神了。”( 梁啟超:老子哲學,梁任公近著,民國叢書第五編·91,上海書店影印版,p。25)我認為梁先生的概括是十分精到的,而對人們的提醒至今仍然有著警示作用。  

    在當時人們特別是統治者太“有為”的情況下,老子的這一思想有著解毒劑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誤解。而且這一思想本身也並非無可挑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結底是“人法自然”。人也應該貫徹道的精神,“自己這樣”。但什麼是人的“自己這樣”?天、地的執行似乎都沒有目的、沒有意識,但人也應該這樣嗎?人的“自己這樣”是否應該不同?人是否應該有目的、有意識的行動?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我相信他也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寫出來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目的、完全無意識地去做什麼事情,除非他退回到極其低階的生命層次中去,甚至變成無生命物。因此,我想,“無為而無不為”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依據老子的句式,更好的說法是否可以改成“有為而無有為”。這意思是,人首先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動物,同時也要時時注意自己的目的、意識必然會有的侷限性。

  • 11 # 殺牛一刀仙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沒有什麼目的想實現,完全是無心而為,然而萬物井然有序都是出自道的所為。人應該效法道的作為,以無心的態度順其自然。

  • 12 # 雲水禪心

    無所求而無所不求,你看這句話跟你問的問題一樣,最好是自己理解,自己悟出的東西才是自己的見解,別人解釋出來的都是我執,因為有個人的見解,自己去讀書,慢慢的體悟

  • 13 # 小小書童133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講的是大道至簡,大道自然,自然而然,迴歸真樸。

    無為講的是人的境界達到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應合大道,所以人無為。也就是“不違”,不違反大道。

    無不為,意思是大道自然,自然中的規律,邏輯和沒有規律的規律,沒有邏輯的邏輯都是大道的一部分,順應大道這種的自然狀態也就是達到了無不為的狀態。

    我們看似生活中的巧合,其實都是大道的一部分,看起來很巧,比如你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這種沒有規律的,其實也"道法自然",道的一個狀態。

    到我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聖人就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後”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自己幹什麼都是符合大道,在不經意間所做所為。

    所以一切順其自然,當然別誤解這個順其自然不是等,我們不是聖人,達不到那種境界,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只要不違反道德,這就是大道。

  • 14 # 佛子詩文創作釋出中心

    無為,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都是對著“道”來說的,本質上說的是人與道之間的應然關係,人為與不為的標準均在於“道”。

    道不為者,人不可妄為,一無所為,是謂無為;道所為者,人循道而為,無所不為,是謂無不為。

    人應該以道為標準檢驗自己的行為,去除非道的行為,是謂“為道日損”,是謂無為;凡言凡動均以道為標準,是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是謂無不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道而行,合於道之自然,即是無為而無不為。

    因此,無為無不為的途徑在於:知道、體道、修道、行道、得道,合道抱一,逍遙無極。

  • 15 # 勿忘無我

    我這樣理解,一顆小小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其中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艱難挫折,但它沒有去‘為’,沒有要去努力奮鬥的主觀思想,是內在的生命原動力驅使它成長,而成長的過程中它也接受陽光吸收養分抵擋風雨抗拒病蟲,而又‘無不為’。

  • 16 # 尚本谷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原文如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的作用方式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是指道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道法自然),而不會有意的去設計什麼,“無不為”是指道所達到的效果而言,因為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所以“淵兮似萬物之宗”,萬物都會在道的影響覆蓋之下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作為一方國君的侯王如果也能守道自持而不失,也會發揮道這樣的效果,“無為而無不為”,域內的芸芸眾生也都會在守道聖人的治理下發生變化。(只就侯王而言,前面章節已有分析,主要是強調既要有德,還要有位。)

    變化的過程中,又會帶動慾望的產生,如希望快速見到效果,但實際上“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可能會產生自見、自是、自矜、自伐的心,這對於道來說就是“餘食贅行”,那麼對於行道來說,就需要把這些欲給壓制下去,壓制下去的辦法就是守樸。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為天下谿、為天下式、為天下谷。有了“無名之樸”的統領,就可以讓化生的萬物都以“樸”為根,從而讓天下形成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所謂“大制不割”,也就是“自正”。

    所以“無名之樸”是“子帥以正”,“天下將自正”是“孰敢不正”。

    “無為”是“致虛極”,“無名之樸”是“守靜篤”。

  • 17 # 唯天為大

    “無為”其實是表達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無為而無不為是說:看起來他什麼都沒有做,但其實他什麼都做了,是一種“不折騰”也就是不顯露的作為,老子可能非常欣賞這種深藏不露的作為方式。放在人身上應該是這種形象:一個家庭中寬容卻言語不多,但對家人孩子處處做到關懷的父親,做官的人對待百姓應該也是一個道理。但其實我覺得老子說的是上天。

  • 18 # 閒處讀書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其中“無為”不是現在沒有作為的意思,而應該是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事,而不強求的意思。一個人如果能夠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去做了,那自然是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好了。

  • 19 # 榴彈小鑽風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無為而無不為”翻譯成現代白話,應該是:

    “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無為:不妄為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天天做黃粱美夢的懶漢,更不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寄生蟲。在《道德經》中,“無”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不同於今天我們所講的“不”,“無為”也不是主張“不為”。但是,很多人誤解、曲解老子的“無為”思想,總是拿老子的無為作為自己懶惰的擋箭牌。

    老子所講的“無為”經常和“自然”二字放到一起連用,也就是“自然無為”。這裡的“自然”就是自然規律。所以老子的無為就是要求不以個人主觀的慾望來破壞自然發展的規律。做事情盡人事聽天命,不要強求,違背自然,再努力終究還是功敗垂成,順應自然,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同時,無為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為所欲為,什麼事情都有其規律性,都要尊重實際,順其自然。

    因而,無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無為教我們的是做事方法和手段,而目的就是達到無不為。同時,無為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人生境界,當一個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的從容自然。

    無為:在無形中為

    老子的無為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在無形中為,在不知不覺之中為。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把握規律,循序漸進地為。比如說,地球在不斷地自轉,它無聲無息地都在做著它該做的事情,但是你能感覺到它的自轉,能感覺到它巨大的力量嗎?不能,可是,地球自轉的力量勝過所有人力的總和,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和逆轉。

    無不為

    無不為就是無所不為,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無不為是目的,透過“無為”來實現“無不為”。用取消人的主觀努力的辦法來實現人的主觀目的,這聽起來有些自相矛盾,但正是在這看似矛盾的言辭後面,蘊含了老子的大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長都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但結果又合乎某種目的;大自然並不有意識去追求什麼,但卻無形中達到了一切。水流花開,鷹飛魚躍,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們不想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無為而無不為”正是老子對自然界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總結出的人生大智慧。

    小結: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天天做黃粱美夢的懶漢,更不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寄生蟲。在《道德經》中,“無”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不同於今天我們所講的“不”,“無為”也不是主張“不為”。但是,很多人誤解、曲解老子的“無為”思想,總是拿老子的無為作為自己懶惰的擋箭牌。

  • 20 # 星樹

    無為無不為 這是道家的概念 換言之 不能用常識判斷去理解 否則就會偏離道家的範疇

    好像我們看待一篇專業的科學論文 文字我們可能都認識 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了

    道家的這句話也這樣的情況

    無為 指的是道家修行的過程中 不能過多的用自己的意識干涉修行過程 否則可能會出錯

    清淨 自然 無為 這些都是一體的 講的都是不可將自己的意識代入到修行之中

    人心常清淨 天地悉皆歸 意思就是修煉的時候 不要起心動念 修行的過程 自己會開始 自己運作 不需要外力干涉

    所以就是你不著意 反倒把什麼都幹了

    這在道家的修行中 是重要的一點

    如果把這句話套用修行之外的社會生活裡面來九是教條主義了 社會上的問題 人生現實層面的問題 是要具體分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man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