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俄羅斯小先生
-
2 # 老嚴摩旅
以前魏延就是殺了自己的主投靠劉備的,所以諸葛亮就覺得他不忠誠,說真的我覺得魏延是三國裡死得最冤的將軍,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被諸葛亮安排的親信殺了。
-
3 # 鐵血金戈
三國魏延,為何劉備重用,諸葛亮打壓他?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後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後來又被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也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可以說魏延鎮守漢中近10年,又屢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功績卓越。
劉備對魏延的重用,從讓他當漢中太守就可以看出來。要知道,當時蜀國最為重要的兩個門戶城市就是荊州和漢中,尤其是前者已經交給關羽去把守的份上,大家都以為張飛會去管漢中,畢竟都是劉備的兄弟,重要的地方當然要交給最為重要的人去把守。但是最終魏延出乎意料的去漢中當了太守,從這個角度說,劉備對他的信任是很高的。
劉備在魏延的身上看到了對於蜀國非常重要的兩種精神,其一就是軍事才能。當時蜀國剛建立不久,北方的魏國軍隊就來討伐過一次,被魏延給擊退,沒有花費什麼力氣。並且魏延相當的自信,認為只要敵軍的數量不超過10萬,他都可以把對方全部吃掉,如果超過10萬,除非他戰死,不然漢中這個門戶之地也不會丟。
魏延身上具備的冒險精神,更是劉備非常看重的。當時雖然成功的建立蜀國,劉備也當了皇帝,但是這不是他想要達成的夢想,劉備一生想做的事情,就是完成統一,光復漢室。因此,蜀國和東北的孫權以及北邊的曹操,遲早都是要打仗的,魏延的作用到時候就會得到充分的體現。有的人會說,劉備不是已經有諸葛亮這個萬能的謀臣嗎?有他去指揮就可以了啊,幹嘛需要魏延去輔佐。
其實大家誇大了諸葛亮的能力,客觀的說,在治理國家這塊,蜀國就屬諸葛亮最為厲害。但是從他過去的經歷你可以看出,他在一些時候顯得太保守了,缺乏一定的冒險精神。當時蜀國的實力,比起曹操的魏國是處於下風的,比起東北的吳國也不佔優勢。蜀國要從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一些劍走偏鋒的軍事戰鬥,就像郭嘉曾經幫助曹操那樣,蜀國也需要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軍事戰鬥,魏延無疑是符合之人。
就是劉備之後的統率能力,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是魏延對此獻計無數,對他說很多的有用之詞。怎樣去進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諸葛亮卻還是沒有完全的對此放開心,覺得魏延提議說帶著五千精兵去襲擊長安大有風險。其實,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處理事情上很是小心,沒有真正的做到唯才是用。諸葛亮總是將魏延當做衝鋒陷陣之人,卻從未看到他真正的才華,有統一將領的本事,卻得不到重用。
自己的能力一直都得不到欣賞,沒有人能夠明白,劉備已經去世之後,再也沒有過施展的地方。所以,雖然說諸葛亮很是一位曠世奇才,只是很多時候也會出錯的。況且最後諸葛亮也並未完成劉備的夙願,還是未能做到匡扶漢室。但他卻錯失了一位人才,劉備當初卻是將其當做寶的人才。
魏延,有兩個地方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一方面就是他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面,魏延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身為丞相的諸葛亮,需要擔負起國家的重任,軍事才能不是他的強項,管理朝政,管理地方百姓,需要他傾力傾為,嚴於利己。這也是為什麼劉備重用魏延的一個最大的原因。
-
4 # 新釣的魚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派關羽攻打長沙時,韓玄認為部將黃忠通敵而欲斬之,魏延大怒,一刀殺死韓玄,獻城投降,因為此舉而被諸葛亮認為其不忠不義,同時被指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但劉備愛惜人才,仍將魏延收留。
就此事來看,從劉備的角度來講,魏延不但不能殺還要重用,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投靠。
而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講,殺主獻城之人,雖然獻城有功,也得除之,以防後患。
在三國志中魏延卻是一個忠臣,並沒有謀反。
-
5 # Zh上善若水W
縱觀古今,名聲口碑對於一名將領來說,莫過於是最重要的事。一位名將忠於自己的祖國,絕對不可以在戰場上背叛自己的君主,而不管在哪一個朝代,如果最終背叛自己君王,甚至在戰場上投降的將領,都會遭到後人的唾罵,名氣不保。而在三國時期,曾經有三名將領向蜀國投降,但是其中兩位都流芳百世,青史留名,被後人傳頌,唯有此人遭到後人的唾罵,遺臭萬年。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漢中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魏延能獲得此重任,可見劉備對他的器重。魏延僅僅追隨劉備十年,就從一個小小的牙門將軍升任為鎮北將軍,這升遷的速度堪比坐飛機,同時也直接證明了劉備重用魏延。
我們先看看《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出場,“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是不是感覺有些和關羽相似,其實在性格上,魏延同樣有些高傲。
在《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點起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的時候,魏延闖入營帳打翻了燈盞,導致武侯喪命。儘管這完全有可能是羅貫中杜撰的一個故事,但最少反映了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不睦。諸葛亮帶著有色眼鏡看魏延,魏延自然對諸葛亮產生很多不滿。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文化程度低,雖然有一定的打仗經驗,而缺乏系統的章法韜略。在蜀漢陣營甚至整個三國圈子,諸葛亮以學識淵博、善斷能謀著稱。他特別喜歡研習過兵家典籍、腹有韜略的那些人。比如在劉備眼中,“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可擔當大任。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他看好馬謖的那套說辭,委以鎮守街亭的重任。
從武勇過人的小卒子一路走來,魏延跟隨劉備定廣漢、克雒城、圍成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引起了劉備的關注,並得到賞識。而要讓諸葛亮激賞魏延,似乎沒有可能。因為在諸葛亮眼中,魏延雖然勇猛,但卻少智慧,是一個只能謹慎使用的人物。魏延個性鮮明,這很讓諸葛亮不舒服。“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成為魏延反覆被人詬病的理由,也成為諸葛亮不能大膽放手的重要原因。
劉備剛剛佔領漢中後,必須立即安排漢中守將。當時,大家普遍覺得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有劉備的信任,魏延有點飄飄然,甚至口出狂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妄言至此,誰心裡都不會舒服。
性格就是命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為人粗俗而孤傲,是一個很難駕馭的人物。一旦戰事吃緊,魏延劍走偏鋒,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諸葛亮更偏愛的是趙雲、姜維、廖化等這樣兢兢業業、低調踏實的武將。
魏延孤高自矜,與人結怨,諸葛亮認為魏延必然招禍取咎,惹火燒身。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作為作戰前鋒。戰事還沒有完全拉開,諸葛亮生命垂危。在謀劃身後之事時,諸葛亮與蜀漢大臣楊儀等人商定,讓魏延做戰略撤退時的斷後總指揮。
諸葛亮去世,蜀漢猶如失去了定海神針。魏延和楊儀分別給劉禪上書,互訴對方謀反。形勢一邊倒,大家都認為魏延很不靠譜,魏延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最後,楊儀在漢中殺了魏延。
諸葛亮發現魏延的腦後有反骨,認為魏延在日後必定會起兵造反。而且,魏延一直都是張魯的手下,本應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但是魏延卻拿著張魯的俸祿,背叛了張魯,這是魏延不忠的表現,而這也正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的原因。但是劉備出於仁慈之心,還是魏延給留了下來,只是警告魏延將來不許造反。
總結:劉備死後,諸葛亮不重用魏延,首先和蜀漢內部的矛盾有關係,這就是魏延的性格導致的;另外一點,諸葛亮和魏延站的高度不一樣,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魏延是沒有搞好和領導的關係,也沒有搞好和同事的關係。儘管有才,也沒有施展出來。
-
6 # 故紙堆大雜燴
魏延沒有被諸葛亮打壓,恰恰相反,諸葛亮很重用他。諸葛亮數次北伐,魏延總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是自帶一路,魏延帶一路,歷次北伐,魏延都是督前部。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打了勝仗,直接封官。所以,諸葛亮對魏延夠意思了。
其實魏延最大的問題就是處不好同事關係。“建興十年,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亮責劉琰,琰作箋道歉。”,魏延跟同事鬧矛盾,諸葛亮還是向著魏延說話。諸葛亮還是護犢子的。他要是打壓魏延,乘著機會就該處罰魏延,不會這麼護著。
魏延與楊儀不合,諸葛亮也很痛心,實際上,諸葛亮從沒想過殺魏延,他臨死前安排事務,“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沒有說殺他的話,他就是怕魏延不聽令,阻撓大軍回成都,才用這個安排,讓姜維、楊儀先走,魏延一個人掀不起大浪,也只能撤軍回去。只是他也沒想到魏延這麼大膽子,領軍跟楊儀正面對抗,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諸葛亮魏延二人最大的不合就是子午谷奇謀,其實子午谷奇謀這個計策實在是風險太大,“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了,長安這麼好打下來麼?夏侯楙死守怎麼辦?十日後大軍未至怎麼辦?但凡有一個失誤,就是魏延孤軍頓于堅城之下,完全是死地。蜀漢本來底子就薄,經不起折騰。萬一失敗,魏延這一支部隊鐵定是全軍覆沒。蜀漢實在是擔不起這個風險。後世張獻忠就走過子午谷出漢中,結果直接送裡面了。以古代的軍事條件,子午谷的難度太大。
-
7 # 天晴愛睡覺
會騎馬的人覺得馬是最聰明的動物,不會騎馬的人則覺得馬長得百無一用!
諸葛亮為什麼不聽的打壓魏延?
因為諸葛亮控制慾超強,他要把手下人都按部就班照他的指示行事,要把一切掌握在手中!主見太強的人是不受諸葛亮的喜愛的,也是得不到重用的!
當別人不聽話久了,他就會想辦法把別人剷除,說白了就是嫉賢妒能唄!
-
8 # 沉睡的天堂
縱觀古今,名聲口碑對於一名將領來說,莫過於是最重要的事。一位名將忠於自己的祖國,絕對不可以在戰場上背叛自己的君主,而不管在哪一個朝代,如果最終背叛自己君王,甚至在戰場上投降的將領,都會遭到後人的唾罵,名氣不保。
而在三國時期,曾經有三名將領向蜀國投降,但是其中兩位都流芳百世,青史留名,被後人傳頌,唯有此人遭到後人的唾罵,遺臭萬年。
而被後世唾罵的這個人就是魏延,其實剛開始魏延投降過來的時候,劉備對他是很重視的,可是諸葛亮一直都對魏延心存芥蒂。
書中寫道,諸葛亮有一套獨特的識人方法。他認為認識人的本性並不難,完全可以透過七個方面而知其全貌。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窮之以辭觀其變
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行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諸葛亮識人用人之能力毋庸置疑,可是魏延真的如諸葛亮所說的那樣有反骨嗎?
從他的經歷來看,諸葛亮對其應該是有相當的信任的,不然也不可能讓他做漢中太守,鎮守巴蜀門戶。但魏延後來的遭遇主要是由於與諸葛亮選定的繼任者楊儀不和,再加上楊儀此人心胸狹窄,於是陷害。
其實,早在魏延投降劉備之前,諸葛亮就一直不同意,因為在諸葛亮看來,像魏延這樣的背主謀逆之人,將來一定是蜀國的禍患,但劉備慧眼識才重用了魏延。
而諸葛亮之所以不想留下魏延,告知外人的一個理由竟然是魏延長有反骨,且不說魏延真的長有反骨,即使長有反骨,難道諸葛亮憑藉肉眼就能看出來嗎?那麼,劉備看好的魏延,諸葛亮為何要刻意打壓,其實是因為一個人!
據《三國志》記載,為向劉備表功,魏延殺了韓玄,也就是因為他殺了韓玄,諸葛亮才斷定了不能重用魏延,以至於臨死之際也不忘要殺了魏延。
而魏延殺韓玄時也曾遭到黃忠的反對,雖然韓玄在性格上有“平生性急,不以人為念,眾皆惡之”的缺陷,但他對魏延絕對沒什麼錯處,當時魏延襄陽造反,蔡瑁、張允必然恨之入骨,魏延也必然成為曹操一派欲追輯的“逃犯”,隨著荊州的投降,韓玄所在的長沙也成為了曹操的地頭。而在這時候一個殺人造反的魏延前來投奔,韓玄最應該做的是把魏延斬立決,可是韓玄卻收留了這個“逃犯”,這對於魏延可謂“再造”之德。可魏延卻不感激韓玄,還對韓玄來個傲慢少禮。
大刀一揮,把個韓玄砍成兩段。砍下人頭,報功領賞。如此這般不報知遇之恩,狼子野心的人諸葛亮自然是想早日剷除了。
但是魏延的功勳戰績也是不能被抹殺的,他參與了整個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五虎將逝世以後,更成為北伐的中流砥柱,這讓諸葛亮也不得不對他忌憚三分。
總之所述,諸葛亮盡心盡力智謀用盡,為蜀漢天下貢獻了自己,從魏延被劉備破格重用那一刻起,似乎就註定了最後的結局。於能力,驍猛善戰焉。於生命,催人惋惜。
-
9 # 帶你看世界W
簡單來說,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在性格上他是有一缺陷的,那就是妒嫉別人的才華,不允許別人的能力比他強,就算是差不多的諸葛亮也是難以容忍。所以總是處處排擠別人。《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被嚴重的神話了,層級有人分析過其實蜀漢集團很多大人物的戰死比如關羽很有可能是他和劉備的借刀殺人。或是被諸葛亮妒忌被排擠走的。魏延的能力是非常大
諸葛亮深知魏延的能力,他害怕日後威脅他的地位所以處處找魏延的麻煩
-
10 # buyi布衣
諸葛亮在出山前從未出仕任何軍閥,不輕易押注,一直在等待心中的明主出現,性格可見是極其慎重甚至是保守的。東漢末年很講究口碑和家族出身背景,魏延是荊州小世家出身又是武將,自然是得不到諸葛亮這用自比管仲、樂毅計程車人所看重,尤其是魏延是劉備在攻打長沙郡時殺太守韓玄投靠的,屬於叛殺上官半路入夥的,在人格上就被否定了,所以就更加得不到諸葛亮的看重,當諸葛亮大權在握時打壓魏延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
11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提到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們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蜀漢大將魏延在隨同諸葛亮北伐時提出的著名軍事構想。在《魏略》中,魏延向諸葛亮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延請求領兵五千,從地勢險要的子午嶺趕到長安,隨後與諸葛亮裡應外合,佔領關中西部。
魏延的這個計策雖然很有創意,可諸葛亮卻十分乾脆地拒絕了。這是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一個典型案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便著手籌備北伐事務。當時蜀漢陣營人才奇缺,可以使用的戰將少之又少。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出幾個釘子,沒辦法,諸葛亮只得任用驍勇善戰的魏延為前鋒。但是,諸葛亮卻始終不放心魏延。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看好魏延呢?
關於諸葛亮和魏延的恩怨,史書和民間故事都有著許多記載和描寫,人們反覆談論這件事情。
在《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點起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的時候,魏延闖入營帳打翻了燈盞,導致武侯喪命。儘管這完全有可能是羅貫中杜撰的一個故事,但最少反映了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不睦。
諸葛亮帶著有色眼鏡看魏延,魏延自然對諸葛亮產生很多不滿。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文化程度低,雖然有一定的打仗經驗,而缺乏系統的章法韜略。在蜀漢陣營甚至整個三國圈子,諸葛亮以學識淵博、善斷能謀著稱。他特別喜歡研習過兵家典籍、腹有韜略的那些人。比如在劉備眼中,“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可擔當大任。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他看好馬謖的那套說辭,委以鎮守街亭的重任。
從武勇過人的小卒子一路走來,魏延跟隨劉備定廣漢、克雒城、圍成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引起了劉備的關注,並得到賞識。
而要讓諸葛亮激賞魏延,似乎沒有可能。因為在諸葛亮眼中,魏延雖然勇猛,但卻少智慧,是一個只能謹慎使用的人物。
魏延個性鮮明,這很讓諸葛亮不舒服。“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成為魏延反覆被人詬病的理由,也成為諸葛亮不能大膽放手的重要原因。
劉備剛剛佔領漢中後,必須立即安排漢中守將。當時,大家普遍覺得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有劉備的信任,魏延有點飄飄然,甚至口出狂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妄言至此,誰心裡都不會舒服。
性格就是命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為人粗俗而孤傲,是一個很難駕馭的人物。一旦戰事吃緊,魏延劍走偏鋒,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諸葛亮更偏愛的是趙雲、姜維、廖化等這樣兢兢業業、低調踏實的武將。
魏延孤高自矜,與人結怨,諸葛亮認為魏延必然招禍取咎,惹火燒身。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作為作戰前鋒。戰事還沒有完全拉開,諸葛亮生命垂危。在謀劃身後之事時,諸葛亮與蜀漢大臣楊儀等人商定,讓魏延做戰略撤退時的斷後總指揮。
諸葛亮去世,蜀漢猶如失去了定海神針。魏延和楊儀分別給劉禪上書,互訴對方謀反。形勢一邊倒,大家都認為魏延很不靠譜,魏延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最後,楊儀在漢中殺了魏延。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或許閃射著智慧韜略。而作為統籌全域性的主心骨,諸葛亮必須考量計劃的可行性,對部隊的戰鬥實力,奪取長安的路徑,以及攻守後防做出全面衡量。
生性謹慎的諸葛亮絕不至於完全不聽魏延的建議,他在斟酌之後,沒有采納魏延的意見。“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人不可能事事都順著自己,魏延因此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與其說諸葛亮不看好魏延,還不如說魏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
12 # 小濤歷史課
劉備在奪取漢中後,自封漢中王。漢中不僅是蜀漢的門戶,而且是劉備進攻中原的重要根據地。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鎮守漢中的人選至關重要。當時人們都認為此職位非張飛莫屬。然而劉備卻偏偏選擇了魏延,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蜀漢集團,魏延也從一個雜號將軍(衙門將軍)升為鎮守一方的大將。在任職前魏延曾說過一句氣勢如虹的話,“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兵來攻打漢中,我就將他拒之門外。如果曹操派一個副將率領十萬兵馬攻打漢中,那麼我就替大王消滅他”。魏延一語氣勢磅礴,震驚了整個蜀漢集團。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魏延傳》
時間證明了劉備的選擇的正確性。從公元219年魏延鎮守漢中到公元234年魏延被殺的十五年中,雖然蜀漢與曹魏的戰爭不斷,但是曹魏勢力始終未能踏入漢中半步。
為什麼不選張飛?漢中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夠鎮守漢中的人必須是好勇鬥狠、有勇有謀之士,從各個方面看張飛似乎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但是張飛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並不體恤士兵,經常鞭打、刑殺士兵,更要命的是他將處罰過計程車兵繼續留在身邊。劉備經常告誡他,這樣做必然會招來禍端,但是張飛不知悔改。最終,張飛被手下張達、範強砍了腦袋。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三國志·張飛傳》
與張飛相反,魏延經常與人吵架,只要爭吵不過,魏延就會拔出佩刀嚇唬文官。雖然眾人都不待見他,但是他愛兵如子,在軍中有著大批的心腹、威望頗高。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魏延傳》
諸葛亮時期的魏延劉備去世後,蜀漢正式進入諸葛亮時期。諸葛亮多次在制定北伐戰略時,魏延都提出要單獨領兵,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就出自這個時期。但是,生平謹慎的諸葛亮屢屢不同意魏延賭博式的作戰方案。魏延就常常說:“諸葛亮太過膽怯,自己的才能不能發揮”。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
對於魏延的言論,胸懷寬廣的諸葛亮不以為然,但是當時的長史楊儀並不願意遷就他,魏延就經常與楊儀吵架,兩人水火不容,每當兩人爭吵全靠費禕從中調解。正是由於費禕的存在,楊儀和魏延可以被各用其才。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三國志·費禕傳》
對於諸葛亮來說,楊儀和魏延無疑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也經常恨二人不能團結共事,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偏向誰都不對。
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楊儀傳》
結語在劉備時期的魏延可謂順風順水,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從一個出身卑微的小卒,青雲直上最後官至鎮北將軍。劉備知人善任,破格提拔魏延,魏延也用畢生保漢中安定。
劉備在稱帝后只封了三個名號將軍:車騎將軍張飛、驃騎將軍馬超、鎮北將軍魏延。
諸葛亮時期的魏延難免有些居功自傲、狂妄自大。但是諸葛亮對魏延還是非常的倚重,對於魏延的一些言論也都是隱忍不言。如果諸葛亮想打壓魏延,以他當時的權力,消除魏延的兵權、職位也不是不可能。
諸葛亮死後,魏延將蜀國大軍置於險境的做法罪不可恕,就算是與楊儀的恩怨再深,也不能置數十萬大軍、蜀國的命運與不顧,就這一條就足夠處死魏延。
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態度可以說是”又愛又恨”,究其本質還是兩人在性格上差異過大。 諸葛亮更喜歡步步為營,而魏延則更喜歡冒險,這也是劉備喜歡魏延的原因之一。
-
13 # 蹭熱點的胖子
1.魏延有汙點,殺了韓玄,獻了長沙給劉備!2.諸葛亮雖有才智,卻眼裡容不下有才智將領,而魏延確是蜀國陣營中為數不多有才智,能打仗的將領!
-
14 # 白海豚思維
縱觀古今,名聲口碑對於一名將領來說,莫過於是最重要的事。一位名將忠於自己的祖國,絕對不可以在戰場上背叛自己的君主,而不管在哪一個朝代,如果最終背叛自己君王,甚至在戰場上投降的將領,都會遭到後人的唾罵,名氣不保。而在三國時期,曾經有三名將領向蜀國投降,但是其中兩位都流芳百世,青史留名,被後人傳頌,唯有此人遭到後人的唾罵,遺臭萬年。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漢中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魏延能獲得此重任,可見劉備對他的器重。魏延僅僅追隨劉備十年,就從一個小小的牙門將軍升任為鎮北將軍,這升遷的速度堪比坐飛機,同時也直接證明了劉備重用魏延。
我們先看看《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出場,“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是不是感覺有些和關羽相似,其實在性格上,魏延同樣有些高傲。
在《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點起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的時候,魏延闖入營帳打翻了燈盞,導致武侯喪命。儘管這完全有可能是羅貫中杜撰的一個故事,但最少反映了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不睦。諸葛亮帶著有色眼鏡看魏延,魏延自然對諸葛亮產生很多不滿。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文化程度低,雖然有一定的打仗經驗,而缺乏系統的章法韜略。在蜀漢陣營甚至整個三國圈子,諸葛亮以學識淵博、善斷能謀著稱。他特別喜歡研習過兵家典籍、腹有韜略的那些人。比如在劉備眼中,“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可擔當大任。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他看好馬謖的那套說辭,委以鎮守街亭的重任。
從武勇過人的小卒子一路走來,魏延跟隨劉備定廣漢、克雒城、圍成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引起了劉備的關注,並得到賞識。而要讓諸葛亮激賞魏延,似乎沒有可能。因為在諸葛亮眼中,魏延雖然勇猛,但卻少智慧,是一個只能謹慎使用的人物。魏延個性鮮明,這很讓諸葛亮不舒服。“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成為魏延反覆被人詬病的理由,也成為諸葛亮不能大膽放手的重要原因。
劉備剛剛佔領漢中後,必須立即安排漢中守將。當時,大家普遍覺得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有劉備的信任,魏延有點飄飄然,甚至口出狂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妄言至此,誰心裡都不會舒服。
性格就是命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為人粗俗而孤傲,是一個很難駕馭的人物。一旦戰事吃緊,魏延劍走偏鋒,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諸葛亮更偏愛的是趙雲、姜維、廖化等這樣兢兢業業、低調踏實的武將。
魏延孤高自矜,與人結怨,諸葛亮認為魏延必然招禍取咎,惹火燒身。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作為作戰前鋒。戰事還沒有完全拉開,諸葛亮生命垂危。在謀劃身後之事時,諸葛亮與蜀漢大臣楊儀等人商定,讓魏延做戰略撤退時的斷後總指揮。
諸葛亮去世,蜀漢猶如失去了定海神針。魏延和楊儀分別給劉禪上書,互訴對方謀反。形勢一邊倒,大家都認為魏延很不靠譜,魏延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最後,楊儀在漢中殺了魏延。
諸葛亮發現魏延的腦後有反骨,認為魏延在日後必定會起兵造反。而且,魏延一直都是張魯的手下,本應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但是魏延卻拿著張魯的俸祿,背叛了張魯,這是魏延不忠的表現,而這也正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的原因。但是劉備出於仁慈之心,還是魏延給留了下來,只是警告魏延將來不許造反。
總結:劉備死後,諸葛亮不重用魏延,首先和蜀漢內部的矛盾有關係,這就是魏延的性格導致的;另外一點,諸葛亮和魏延站的高度不一樣,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魏延是沒有搞好和領導的關係,也沒有搞好和同事的關係。儘管有才,也沒有施展出來。
諸葛亮在出山前從未出仕任何軍閥,不輕易押注,一直在等待心中的明主出現,性格可見是極其慎重甚至是保守的。東漢末年很講究口碑和家族出身背景,魏延是荊州小世家出身又是武將,自然是得不到諸葛亮這用自比管仲、樂毅計程車人所看重,尤其是魏延是劉備在攻打長沙郡時殺太守韓玄投靠的,屬於叛殺上官半路入夥的,在人格上就被否定了,所以就更加得不到諸葛亮的看重,當諸葛亮大權在握時打壓魏延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
15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劉備是用魏延的大將之才。諸葛亮用的是聽話的部下,且魏延沒有處理好與文臣武將的關糸,加上心高氣傲,自然被人詬病。諸葛孔明必然壓制不聽話而又沒看好的魏延。才會產生救命燈被滅,魏延被殺的後果!
-
16 # 文史學徒夢九霄
魏延可以說是三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名將,尤其對於國力衰退的蜀國來說,魏延被劉備重用是因為劉備有識人之能,看到了魏延的過人之處,諸葛亮打壓魏延也是在劉備去世之後,主要因為諸葛亮的用兵思路和魏延有很大不同,以致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沒有善終,成為了三國曆史上最冤的猛將。
一、魏延的能力值得劉備重用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魏延是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加入劉備陣營,並非什麼韓玄那的降將,不過追隨劉備的時間沒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時間長罷了。
但是魏延這個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這樣的優點隨著跟隨劉備時間的增長,被劉備都看在了眼裡,當劉備取下漢中之後,所有人都以為張飛將被任命駐守漢中的重任的時候,劉備卻選擇了魏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當時劉備手下最牛的武將關羽已經被派往鎮守荊州,漢中作為益州的屏障,也是戰略要地,劉備選擇魏延不可不謂是用人不疑,慧眼識英才。
史料記載,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的回答也是氣吞山河:“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的事實證明,魏延的能力被劉備充分呼叫,關羽沒有守住荊州,但是魏延在任漢中的時候,曹魏沒有一個士兵可以越過魏延的防區,魏延也算不負劉備所託。
二、諸葛亮的個人特點註定打壓魏延諸葛亮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謹慎,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任的一群人, 尤其以荊州幫為主,比如馬謖,楊儀都是諸葛亮荊州的老班底。
諸葛亮的特點在後期管理,行政治理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帶兵打仗過於保守就和魏延的性格有了衝突,尤其北伐的時候魏延還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這個很大膽的想法在諸葛亮那肯定過不去,直接就被謹慎地諸葛亮給排除了。
當時的蜀漢魏延絕對算的上除諸葛亮之外的第二號人物了,有勇有謀又同樣對蜀漢忠誠的魏延,肯定不願這樣憋屈打仗,有意無意也總流露出對諸葛亮的不滿。
作為實際政權的一把手諸葛亮肯定要打壓魏延,在加上魏延本身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情商略低,就被諸葛亮利用派系直郵,一直壓制了。
總結:魏延臨死還被按上了造反的帽子,這對忠勇的魏延是很不公平的,但是魏延雖然有勇有謀,卻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加上同荊州派系關係不容恰,自身用兵和諸葛亮的用兵理念又不吻合,最終被諸葛亮一直打壓,成了三國曆史上最冤的猛將。
-
17 # 書劍談
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網路的普及,一般讀者的的閱讀深度和廣度逐漸擴大。早年間我們大多來自演義小說中認同的三國人物的功過是非都發生了一些改變和爭議。
對於諸葛亮這個千百年間幾乎是智慧化身的人物,在魏延的使用上,這些年也是有了不少的爭議 ,有不少認為其實諸葛亮有打壓之嫌。
其實,這種爭議其實不止於用人,而在於對於神壇智商諸葛亮本人的真實水平的質疑。
魏延受劉備重用的原因以史書而論,劉備對於魏延的重用,只體現在一件事情上,這確實是出人意料的。《三國志.魏延傳》對劉備的任用有如下記載。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顯然,這此任用,“一軍盡驚”。很顯然,作為蜀漢的重要戰略突出地,荊州軍區司令為關羽,理所當然,漢中軍區司令應該就是張飛。然而,劉備卻用了魏延,張飛也靠邊站。
這就是所說的劉備的重用,顯然這樣的重用顯示了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有一席之地,他的識人、馭人之數也是有著獨到之處的。
在這件事上,劉備對於魏延的任用有沒有與諸葛亮進行商量,諸葛亮對於這樣的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看見的是,劉備白帝城託孤與諸葛亮,其輔臣的安排疑似有對諸葛亮有掣肘之意,當然以退為進讓諸葛亮如果看到劉禪羸弱無能,就取而代之更是見劉備的高明。
可見在魏延任用上,是劉備憑藉識人鑑才的能力,自己主張的,事實上,這樣的決定很正確。也從這點來看,魏延絕對有實力,有智有力,值得劉備這樣重用。
諸葛亮打壓魏延?諸葛亮識人用人在馬謖的使用上可謂是最為失敗的,這體現了諸葛亮剛愎自用的一面,而其在其思想中又存在不敢放心大膽使用的猶疑。有意思的是,對於馬謖,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特意提出這個人,諸葛亮卻單單不聽。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
這就有意思了,劉備不看好的,諸葛亮重用,劉備看好的,諸葛亮該怎麼做呢?
比如魏延的使用,諸葛亮還真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不過在實際上,諸葛亮這點做得並無明顯行為。
魏延其人,三國志卻又如下評價。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可見,魏延偏偏是個喜歡跟下面打成一片,但偏偏不善於但在官面同事處理關係,也許在某個時候還得罪了蜀漢的官方認定的解夢師趙直。
這與諸葛亮喜歡的馬謖誇誇其他顯然是兩個極端 。因而,因為魏延不善鑽營的性格,諸葛亮不喜歡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但要說諸葛亮在世時對魏延使壞那到也是沒有。畢竟在大的戰鬥行動中,魏延往往都諸葛亮手中重要的一支戰略力量,並沒有因此忽略他的作用,其實並不存在明顯的打壓之意。
結語諸葛亮在三國志中記錄的臨死安排,是不是諸葛亮的陣陣用意還很難說。畢竟他身邊的楊儀可是恨極魏延,其他幾位輔將對魏延也是觀感不好,在楊儀主導的殺魏過程中不置可否,這些都是導致魏延悲慘結局的重要原因。
當然,魏延的有些狂妄的性格無意得罪的解夢大師趙直也是導致魏延之死的重要原因。
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正是趙直兩面三刀,對夢的反向解讀,在歷史時期對於占星解夢都很迷信的蜀漢君臣對於魏延的不信任感是一個極大的催化作用,了魏延之死的過程。
人言可畏,也許才是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對諸葛亮來說,在魏延有生之年,刻意打壓卻也不存在。
-
18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劉備重用魏延,原因是劉備深知魏延有才。他為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立了大功,是劉備的愛將。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魏延是降將,性格非同一般,諸葛亮對他是不放心的。二是諸葛亮的妒忌魏延的才華,可又說不出口,只能找藉口打壓。三是諸葛亮心中的繼承人是姜維,若姜維做統帥,不一定能統得了魏延,若魏延得到了軍政大權,那麼諸葛亮精心培植的人馬,就得不到實權了,這是諸葛亮所擔心的。所以諸葛亮編造謊言說魏延腦後長反骨,日後會謀反,於是,定計把魏延殺死。殺魏延是一大錯誤,他是將才,削弱了蜀國的人才力量,可惜。骨頭不是人的思維器官,與謀反沒有本質聯絡。自魏延死後至今,2000年了,誰知道歷史上有幾個長反骨的人謀反的?
-
19 # 林宋IF
單從歷史上來看,諸葛亮確實有打壓魏延的跡象,但肯定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戰略思想不同,實際上,諸葛亮非常欣賞魏延,魏延也確實有才能。
從魏延在荊州跟隨劉備以後,就深得劉備信任,入西川,打漢中,劉備都帶著魏延,並且也確實立下了大功,表現出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由於後來蜀國沒有史官,導致蜀國很多人的事蹟在三國志中都非常簡略,所以這期間魏延究竟表現出了多麼出眾的能力,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但可以確定的是,打下漢中這塊戰略要地以後,劉備當著百官的面,任命魏延總督漢中,負責蜀國的北大門,其重要程度不亞於關羽鎮守的荊州,而後來魏延鎮守期間,漢中始終非常穩定,足以說明魏延的軍事才能。
他在漢中採取了分兵據守險要,戰時堅壁清野的戰法,在後來曹爽率軍七萬進攻漢中的時候,王平就是用這種辦法擊退了魏軍。
後世多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以守為攻的策略,但我認為不全是,比如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進攻意圖是比較明顯的,魏延和諸葛亮其實都想到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只不過諸葛亮的進攻方向在西方,而魏延則偏東,主張直取長安,諸葛亮則想要先攻取隴右,穩固之後再沿著渭水東下長安。
因為這種分歧,本來大家推薦的先鋒是吳懿、魏延這樣的宿將,但諸葛亮選擇了自己更信得過的馬謖,結果敗於街亭。
實際上魏延獻計不是一次,而是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時候,他都要出來請求獨自率領一支人馬作戰,而諸葛亮作為蜀國的當家人,他知道蜀漢擔不起這個損失,不是他不願意去試一把,而是蜀國全國的軍隊幾乎全部集中在北方,除了重要據點的防禦,糧草的運輸,機動作戰部隊本來就不多,何況騎兵還少,把本就處於劣勢的蜀軍再分兵,這是一件在統帥看來很愚蠢的事,憑藉幾千步兵殺到關中平原的長安城下,還要一舉拿下,太過理想化。
所以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打壓他,而是他的想法,諸葛亮實在沒法用,但是諸葛亮是清楚魏延的能力和志向的,所以對魏延還是很照顧的,甚至魏延跋扈的時候,諸葛亮都往往是批評別人,而不是魏延,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魏延已經是徵西大將軍、南鄭候,地位最高,本來他認為按照資歷和職位,都是自己接班,統領全軍北伐。
說實話,回成都輔政他也沒那個想法,他就是想接過軍權繼續打仗。可惜諸葛亮並沒有把權力交給他,主要還是怕他把蜀軍投入與魏軍的大會戰,那樣即使勝了最多重創曹魏,敗了就直接滅國,所以,看來諸葛亮打壓的只是魏延冒進的戰略,並不是他個人,如果別人老是提出和魏延一樣的策略,諸葛亮恐怕也是不會用的。
-
20 # 生活情感日記
魏延的能力值得劉備重用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魏延是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加入劉備陣營,並非什麼韓玄那的降將,不過追隨劉備的時間沒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時間長罷了。
但是魏延這個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這樣的優點隨著跟隨劉備時間的增長,被劉備都看在了眼裡,當劉備取下漢中之後,所有人都以為張飛將被任命駐守漢中的重任的時候,劉備卻選擇了魏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當時劉備手下最牛的武將關羽已經被派往鎮守荊州,漢中作為益州的屏障,也是戰略要地,劉備選擇魏延不可不謂是用人不疑,慧眼識英才。
史料記載,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的回答也是氣吞山河:“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的事實證明,魏延的能力被劉備充分呼叫,關羽沒有守住荊州,但是魏延在任漢中的時候,曹魏沒有一個士兵可以越過魏延的防區,魏延也算不負劉備所託。
若魏延得到了軍政大權,那麼諸葛亮精心培植的人馬,就得不到實權劉備重用魏延,原因是劉備深知魏延有才。他為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立了大功,是劉備的愛將。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魏延是降將,性格非同一般,諸葛亮對他是不放心的。二是諸葛亮的妒忌魏延的才華,可又說不出口,只能找藉口打壓。三是諸葛亮心中的繼承人是姜維,若姜維做統帥,不一定能統得了魏延,若魏延得到了軍政大權,那麼諸葛亮精心培植的人馬,就得不到實權了,這是諸葛亮所擔心的。
三國志卻又如下評價。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可見,魏延偏偏是個喜歡跟下面打成一片,但偏偏不善於但在官面同事處理關係,也許在某個時候還得罪了蜀漢的官方認定的解夢師趙直。
這與諸葛亮喜歡的馬謖誇誇其他顯然是兩個極端 。因而,因為魏延不善鑽營的性格,諸葛亮不喜歡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但要說諸葛亮在世時對魏延使壞那到也是沒有。畢竟在大的戰鬥行動中,魏延往往都諸葛亮手中重要的一支戰略力量,並沒有因此忽略他的作用,其實並不存在明顯的打壓之意。
回覆列表
劉備重用,是因為主子在,劉備死後,魏延本性暴露,不再畏手畏腳,而諸葛亮觀人像,洞人心,生性謹慎,恐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