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鐵琴書生
-
22 # 遊子dream
一部《三國演義》將魏延推上了歷史的巔峰,他勇猛過人,但因其桀驁不馴的性格,導致人緣薄弱,無人願與之為伍。尤其是楊儀,倆人勢同水火,常常針鋒相對,因此,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魏延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所殺。而演義中卻將其死因歸咎於孔明的決策,因而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不待見魏延,甚至還打壓他,其實不然。
魏延自投蜀軍以後,屢建奇功,特別是同劉備一起平定廣漢郡時,顯示出其高超的軍事才能,戰功卓越的他被升為牙門將軍。後來劉備於關中自立漢中王,令人難以預料的是,竟將魏延提升為鎮遠將軍,並令其鎮守漢中。儘管當時蜀軍上下都無法理解劉備此舉,但值得慶幸的是,魏延並未讓大家失望,在他擔任漢中太守的那段日子,無人敢進犯,進犯亦不得。這也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當然諸葛亮也深知其才。
直至劉備駕崩於白帝城,劉禪繼位,封魏延為都亭侯。諸葛亮則繼承先主遺志,繼續北伐,此時又將魏延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孔明數次北伐中,魏延一直追隨左右,且擔任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他心高氣傲,每次北伐都想獨率兵將,以立戰功,可都被孔明駁回。我們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謀便由其提出,然最終仍未被諸葛亮採用。
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魏延總被孔明壓制,滿身之才不盡其用,殊不知,諸葛亮有自己的打算,他做事向來謹小慎微,從不兵出險招,而魏延恰恰相反,才會使二人意見不能達成一致,令世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在打壓魏延。
總結
魏延有才,但不懂得藏拙,更不知為人處世的道理,最終才導致被人謀殺,對蜀漢來說真可謂是錯殺了一員虎將,實為可惜。
-
23 # 海賊說歷史
劉備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見對其器重,諸葛亮掌權之後,卻各種冷落他,以至於到最後對他起了殺心。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1、識人之術諸葛亮的才能遠勝於劉備,然而諸葛亮終究只是臣子,而劉備是君主,在任用人才方面劉備的能力卻遠勝諸葛亮。無論是小說還是歷史,魏延都是個十足的將才,並且始終都是忠心於蜀漢,可見在看人的方面,劉備的能力比諸葛亮強出許多。
2、反骨魏延是劉備攻取四郡時收服的降將,諸葛亮心高氣傲,一直認為投降的沒有一個好東西。(除了我心愛的姜維)這就導致先入為主的思想控制了諸葛亮的用人思維,他怎麼看魏延都不順眼,甚至還聲稱魏延生有反骨,這就是強詞奪理了。
諸葛亮英明一世,在魏延的問題上確實犯下了錯誤。他一直認為蜀漢無人可用,但其實原因在於他自己太牛了,啥事都自己幹,武將上任用人才要求也苛刻,最終導致蜀漢後期“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而劉備善待並且重用每一個來投奔自己的人,所以他的隊伍才會越來越大,如果只要是降將就不重用,那麼將來攻取城池的時候,哪個將領還願意投降呢?
3、用兵思維不同魏延是武將出身,他性格直爽,敢想敢拼,用兵喜歡冒險。而諸葛亮則不然,他是個搖扇子的書生,不願冒險,一直追求穩中求勝。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無視,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劉備一生都在冒險,多少次失敗都沒有打倒這個“小強”,可見劉備是不怕失敗的,大不了從頭再來,這與魏延的思維不謀而合。
以上三個方面是諸葛亮輕視魏延,劉備卻重用魏延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只是我個人的臆想,聽聽就好。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軍事才能有些許嫉妒,因為一旦魏延的軍功太大,很有可能會把軍權從自己手裡奪走,這個想法影響了諸葛亮的軍事判斷。
-
24 # abr3168094595
魏延在歷史上是劉備的部曲,不是降將,但在演義中魏延變成了降將,腦後有反骨,要被諸葛亮要推出去了斬了,後來是劉備保下了魏延,劉備信任魏延,任命魏延為漢中都督,在蜀軍兵權僅次於關羽。在諸葛亮北伐中諸葛亮沒有輕視魏延,被任命為前部都督,丞相府司馬等要職,魏延在取得陽溪之戰勝利後,更是被封為徵西大將軍,南鄭候,前軍師,假節,在蜀漢軍中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在諸葛亮死後跟楊儀爭奪兵權失敗,而被楊儀派馬岱率兵五幹追殺之,為此諸葛亮為殺害魏延背了幹年的鍋。
-
25 # 歷史日更
從三國演義中看,魏延為降將,諸葛亮認為其有反骨,日後必反,而魏延是有真才實學的,劉備用人是有才能就可以用,諸葛亮則不然。
還是從三國志看,首先魏延並非降將,他是劉備的部曲,部曲就是招收的社會閒散人員將其編入自己的隊伍,魏延打一開始就跟著劉備,因為有才能,一步步被劉備發掘,逐漸擔當大任,但魏延有個毛病,就是性格驕橫,不容於眾,劉備可不管這些,他們桃源三兄弟毛病可大了去了。反觀諸葛亮的用人原則,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德行”,受漢朝舉孝廉的遺風,寧願用德不用才,也不能用有才無德之人,所以魏延就難入諸葛亮法眼了,後期諸葛亮甚至用了資質平平的王平,其實這事也正常,諸葛亮也是人,哪個領導不願意用自己喜歡的,即便相對能力差一些。最後魏延的死,跟諸葛亮沒啥關係,諸葛亮不用魏延也沒有對魏延不好,也沒有刻意打壓他,魏延的死還是自己性格原因,跟楊儀鬧翻了,最後輸給了楊儀而已。
回覆列表
魏延是三國中蜀國良將,但是在後世人們對於魏延卻有很大的意見,主要原因魏延並不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待見,諸葛亮在臨死之前還秘密安排楊儀等人給魏延下絆子,就是為了自己去世後,蜀國的軍政大權不被魏延所掌握。但是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對魏延的描述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將,甚至可以和關羽比肩,為何諸葛亮不待見他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魏延生有反骨
這一點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杜撰,畢竟“反骨”這東西是虛的,也許諸葛亮有他自己的一套識人標準,而魏延的長相併不符合諸葛亮心目中忠臣良將的樣貌吧。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之所以戴著有色眼鏡看魏延,主要原因是魏延殺了長沙太守韓玄。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可以說是劉備的忠實粉絲,在《三國演義》第41回,劉備被曹操打敗,按理說一個敗軍之帥應該人人喊打,但是到了魏延這裡卻主動開啟襄陽城門歡迎劉備入城,但是劉備並沒有領情。後來魏延投降長沙太守韓玄,正好趕上關羽攻打長沙,因為老將黃忠為了報關羽不殺之恩只射中了關羽的盔纓,韓玄便懷疑黃忠通敵,要斬殺黃忠,正是這時魏延挺身而出,帶領部下殺掉了韓玄救下黃忠並且投降了關羽。
但是諸葛亮一到長沙就要殺了魏延,原因竟然是他看出魏延生有反骨,他既然能夠先反劉琮後反韓玄,說不準哪天就反了劉備。因此諸葛亮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才對魏延不信任,但是在追隨劉備之後,魏延屢立戰功,又被劉備委以重任,諸葛亮也不好說什麼,只能明裡暗裡打壓魏延,如此一來,魏延和諸葛亮以及諸葛亮繼任者之間的矛盾激化,就導致了魏延不受諸葛亮待見的局面。
第二,諸葛亮不會用人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軍事政治無一不通的奇人,魯迅都曾經評價過《三國演義》“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拋開演義不談,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卻並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有本事,畢竟人無完人,諸葛亮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主要體現在留守後方治國安民上,對於軍事上的造詣以及識人用人方面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平庸。
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在用人方面遠遠不及曹操的唯才是舉,對於一個人的出身看的很重。在東漢末年,門閥制度森嚴,雖然諸葛亮出身並不多高貴,但是他卻看不起比他出身還低的魏延。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
“魏延,字文長,益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可以說魏延應該是有一定的財力,但是並不是出身豪門,祖上也無功名,頂多是平民地主一個。這也就導致了魏延在看重門閥制度的諸葛亮眼裡並不足以擔當重任。
而且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喜歡任人唯親,楊儀,馬謖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馬謖為人善於紙上談兵,劉備在去世之前早就告誡過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沒有在意,最終讓馬謖丟了街亭,導致北伐功虧一簣。放著魏延這樣的一步步自己拼殺出來的將軍不用,反而重用紙上談兵的馬謖,可以見得,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簡直一塌糊塗,最終也導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延受諸葛亮的排擠,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魏延性格孤傲,情商不高
在《三國志》中對魏延的評價是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個評價和對關羽的評價有些類似,魏延可以和下面打成一片,作戰時身先士卒勇猛過人,所以得到普通士兵的尊重。但是官場不等同於戰場,魏延就是這樣一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在和同僚的相處中,魏延肆無忌憚,所以導致諸葛亮手下大部分人對魏延都有意見,尤其是楊儀,更是和魏延勢同水火。
“唯楊儀不以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所以才導致了在諸葛亮死後楊儀立馬就對魏延動手,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就被馬岱砍下了腦袋,楊儀甚至還踩著魏延的頭大罵道:
“庸奴,復能作惡不?”
由此可見,魏延在平時的人際關係處理過程中,有多麼糟糕,估計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待見魏延的主要原因。但是魏延作戰勇猛,有軍事天賦,諸葛亮還要依靠他打仗,所以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還能平安,但是諸葛亮一死,魏延的仇人又多,沒人壓的住,故此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從魏延的下場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有才能是一方面,處理好人際關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