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
2 # 家傳紅
“恕”詞意一般為寬容、原諒...。
儒家“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恕”從字面上理解:如自己之心。
-
3 # 明貞
恕即如心即愛心正能量,寬恕不是原諒錯誤而是用愛引其進化!古希臘聖人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世人養馬為了騎,馴馬師養馬用愛使其進化!人是有劣根性的,並被其奴役而不自知!那根本的劣根性是什公?私慾和小我,人控制奴役和被控制奴役即因於此!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無為即無私慾無以為即無小我,上德即無私慾小我,下德無私慾有小我!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仁有私慾而無小我!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即有私有我了!這是老莊反對仁義的根由!孔子是智者君子和老子佛祖蘇格拉底也差不多同時代,但境界較他們為低,尚未達德之高度!不過他的仁恕也是較高檔次了!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國傳統文化未徹底斷代有他的功勞,他的理論在近代被人批判也有其必然性,但他的愛心正能量也勿庸置疑,不過仁恕八條目理應有所進階,始能在當代大放異彩!
-
4 # 太極權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恕”是一以貫之的具有綱領性作用的內容。《論語·里仁篇第四》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禮記·大學篇第四十二》還把這個意思發揮成“絜矩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這裡所體現的“恕”的精神也是從上下左右的關係來考慮的。總地來看,孔子的“恕”,主要是要求“君子”——貴族卿大夫及士一類的人,把對家族的愛推廣到整個天下,同時也提醒這些人應該自重自愛。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5 # 荷齋
指的是同理心。意思是當我們跟任何人相處時,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為對方著想一下。這就是“恕”。
比如在職場中,我帶新人的時候,會多一種同理心對待,自己曾經受過的“款待”,會不希望嫁接到別人身上。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和立場給予他們幫助和關心。
比如我在分享會上也好,課堂上講茶課也好,把學生當朋友,沒有上下之分,希望他們學會。她們的反饋也有利於我更新。是相輔相承的關係。
只有時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才能共贏。關係才能良性互動。這也是為人處世重要的一點。
比如在公司裡工作,我們既要照顧好自己,也要有主人翁的心態,任何行為都需要為公司為老闆為同事著想,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自私自利。大家都不容易。你想要別人如何對你,那麼你先要如何對別人。
-
6 # 段華為
日常生活中,狀態不佳時的言行冒犯,人皆有之。須臾之不能忍,相互攻擊,傷人傷己,破壞關係。儒家提倡忠恕之道。恕,從字面來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推己及物為恕。如心為恕,會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傷害你,自己不以為意,好象沒有這回事。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你呢?以直報怨,還是以德報怨。借他人之傷害,磨礪自己的德性,增加自己的心量。他日老死不相往來,不足取。能幫則幫,有共同利益共謀之。
人的一生修得是受量和平衡。
寬恕原諒他人,放過自己,增加心量,有益健康。刀槍利劍來時,及時躲避,不和別人發生正面衝突。能量充足之時,表達感受。時機不對,和感受在一起,慢慢消解。此乃避災養生之道也。
-
7 # 遁世迷糊人
做事如心,待人如心。
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這個字不做寬諒來解,一件事做的心中難放何言寬諒?一個人做到眾怒難平何來寬諒?一些事我可以理解動機立場,但是傷痛不是理解就能撫平,得看實際。施暴者即無心改錯,受害者又何來寬諒之談?
理解是理解,但越是理解越知道那個度,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天王老子來了做事過了度、失了當就是過失!不過看是大過還是小過,知過改過亦是恕,理解動機只是說明你方向正確,但是做事的方式、方法和評判的度量絕不會因為立場改變而不同,過猶不及就是過失。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大於沒理由的寬恕。過錯仍在就不可能寬恕,只能以直處之。
-
8 # 一芹一脂
所謂忠恕之道,忠和恕都從心,所以要聯絡起來看。中心為忠,不偏不倚,有中庸之意。如心為恕,就是要如其心,如其志,如其人,我的理解是做人做事要表裡如一,不要摻假。
-
9 # 山河先生看手相
首先,與傳統的解釋認孔子之道為“忠恕之道,”從而強調“忠”的天道、天理性質不同,我以為孔子之道是建立“恕道”理論基礎之上,隱含著恕道優先的原則。這一恕道優先的原則充分展露出孔子之道從一開始乃人間之道的特色。這一特色與基督教道德金律的神道優先的特色形成鮮明的對照。基於這一理解,傳統儒家的“忠恕之道”理應重新命名為“恕忠之道”,因為“忠”作為定位個人與群體關係的德性,只有在“恕”,即群體內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愛回關係的基礎上方能成立和有效。這也就是說,在相互關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群共答同體乃是“忠”得以施行的前提條件。
-
10 # 曉侃
如心為“恕”。《論語·衛靈公》講: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那就是“恕”道,孔子進一步解釋說,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
11 # 使用者老窩
儒家的“恕"是指推己及人,恕而行之,德之則也"。這意思就是我們說話做事都要換位思考,客觀地看待人和事,人心如我心,不要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而去強加於人。儒家的"恕"應該是指做的意思吧!
-
12 # 平平ZGP
人們常說,忍忍忍,恕恕恕,忍字沒有恕字高,恕是需要有肚量,有胸懷,要自己承擔痛苦,承擔損失的來原涼對方所範的過錯,包括大的過錯。
-
13 # 國學苗大仙兒
什麼叫做“恕”呢?
如果說道家的最根本思考方式是逆向思考,那麼儒家,則是換位思考。而作為此一思考方式的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恕”道。
儒家關於“恕”道的論述很多,僅舉四書為例:
《大學》傳之九章,“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學》傳之十章,“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中庸》十三章:“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論語·里仁篇》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顏淵篇》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子路篇》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衛靈公篇》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論語·衛靈公篇》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
綜合四書裡有關“恕”道的論述,可以發現,無論是《論語》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中庸》裡的“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其最終落腳點,都在朱熹為它下的定義上:推己以及人。
《中庸》把這一思考方式叫做“絜矩之道”。此一思考方式為“恕”道基礎,而又一體兩用之。
一方面,是“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是“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另一方面,它也是“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也不這樣做。)
朱熹在批註這一條時寫道:“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
朱子的註解比翻譯更為精當。求,責也。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要求別人行善做好事。雖說是好事,但有前提條件——有善於己——你得自己先做到這件“善”。
-
14 # 氣球飛走了845
恕,拆分開“如”在這裡是比如的意思,就是相互比較、“心”是內心的想法。合起來意思就是比較內心的想法,和誰比較呢?當然是把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比較。計較內心的想法什麼目的呢?就是看看別的想法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既然是比較想法首先就要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要有容人之心。如果別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就要去思考別人為什麼會不一樣,所以有理解別人的意思。儒家恕就是要寬容理解別人。
-
15 # 何處秋風悲畫扇
簡單來說,“恕”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去推度別人的心,將心比心,從而諒解別人不周或不妥之處,正確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儒家的“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愛就是自己站得住腳,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腳;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行得通。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希望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表達了對別人的尊重。③寬厚待人。即充分理解他人體諒他人,與人為善。
寬恕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學會寬恕自己,寬恕他人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寬恕自己,會有自信和安全感,做事就會得心應手很多;寬恕別人,人際關係會緩和很多,能夠贏得他人的真誠。
希望大家都能學會寬恕,讓我們得生活充滿溫馨。
-
16 # 靜一號普洱茶
恕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 shù 。一般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的解釋。"恕",從字面來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1) (形聲。從心,如聲。本義:恕道,體諒) 同本義 [kind-heartedness]。
恕,仁也。--《說文》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以心度物曰恕。--《聲類》
以己量人謂之恕。--《賈子道術》
恕,明也。--《墨子經上》
忠恕違道不遠。--《禮記·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2) 又如:恕直(寬仁正直);恕心(仁愛之心);恕實(忠實,老實);恕道(寬仁之道)。
(1) 饒恕,寬恕 [forgive;pardon]。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戰國策·趙策》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 又如:恕諒(寬諒,原諒);恕免(饒恕;寬免);恕辭(開脫或原諒的言辭)。
每個人透過對自己的"心"的觀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進而據此推斷他人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自己喜歡什麼,而成全別人的喜歡,這就叫"忠"(為其一部分含義),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自己不喜歡什麼,而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什麼,因而不願意將這些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恕"。
從心,從如,如亦聲。本義為恕道,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謂"如心"。《說文》:"恕,仁也。"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本義引申為原諒、寬恕,如"恕罪"、"饒恕"。金文、《說文》古文均為從"心"、"女"聲(但戰國金文文例用如"怒");小篆為從"心"、"如"聲;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恕"。
-
17 # 顧隴桃園廣
恕心上一個如,如是如意、順應自然的意思。恕的本意就是泰山崩於前而不驚,麋鹿興於左而不瞬。心靜如止水,一念融世界。沒有那麼多的計較,多寬容,海納百川。心裡沒有放不下的事,裝不進的人,淡定從容。
-
18 # 考槃之樂
子貢問孔子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解讀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朱熹解讀忠恕: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
19 # 苗族中醫
儒家的“恕“和我心中的”寬恕“
“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說,“恕”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去推度別人的心,“以心揆心”、“忖己度物”,將心比心,從而諒解別人不周或不妥之處,正確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心為恕,“如”,就是順從的意思。順從本有的仁愛之心去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就是“恕”。《說文》中這樣描述:“恕,仁也”。段玉裁解釋說:“為仁不外於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朱熹註釋說:“推己之謂恕”。 “恕”就是寬容、諒解和厚宥,不把自己的意志、愛好和憎惡強加於人。
-
20 # Kevincomeon
“恕“是儒家思想裡面非常重要的內容,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說,“恕”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去推度別人的心。
回覆列表
恕必須先知道仁,仁者親也,親近,人與人應相親近。恕是實踐仁的,以己心度他人,寬容原諒他人。恕也是修身養性的要求,認識人性剋制人慾近乎禮,恕是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