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鴻鵠迎罡
-
22 # 狼叔瞎嗶嗶
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覆:“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中國儒家所傳習的忠恕之道,或單提一個恕字,稱為“恕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寬容精神。伏爾泰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稱為“人類的法典”。這句話不僅被寫入了1793年的法國憲法,也被寫進了1993年的《全球倫理宣言》。
“欲”字即是“願”的意思,《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論語》中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裡的“加”是強加之意,意思就是:我不想別人強加給我的,我也不會強加於別人。
孔子把“恕道”當作人們和睦共處的指導。孔子的恕道,是中國人應對公共生活的方法,更是一門藝術。它意味著人們不再是勾心鬥角、機心巧算,而是儒雅謙和、道法自然;它意味著我們能容忍不同聲音,而不用擔心誹謗、迫害和壓制;它意味著強勢者行為不再淫威大棒、盛氣凌人,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溫情,與弱勢者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它意味著個體與個體、團隊與團隊能共同相融共濟,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體會到個人的尊嚴和安定。這便是孔子追求的“仁”的境界。
作為聖賢后人的我們,應從內心真正理解和信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以包容、寬恕、博愛和慈悲之心對待生命中相遇的每一個人。
-
23 # 弘毅國學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就是這個恕道。其中包含兩方面意思:
【1不要太苛求圓滿】
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人也是想要的。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不要太苛求圓滿,對於他人也不要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是人就有缺點,事情結果未必都能讓大家滿意。換做自己去做,也未必比別人強。“恕”就是不要太苛求。
【2包容原諒別人】
現代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拆開來,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饒恕別人的毛病,容忍別人的錯誤,這個就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苛求圓滿,包容原諒別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回覆列表
儒家思想由先秦時期大聖人孔子所創立,是孔子根據當時的普世價值體系,再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總結出來的一套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主流意識而存在,對社會各方面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概括起來,儒家思想體系包括: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
“恕”在儒家思想體系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跟“忠”處於並立的地位,都跟人的內在心理活動意識有關,是內在美的體現。
“恕”的意識可以透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別人看到後,可以透過這些行為了解到這個人的內在修養和人格魅力。
簡單來說,“恕”是指寬恕、恕免,對內表現在尊崇自己的內心,對外表現在對萬事萬物都要有仁愛之心,能以博愛情懷去原諒別人。
明白自己的喜好,也明白別人的喜好,能真心實意去成全別人,不做出讓別人反感的事情,就叫作“忠”。
自己不喜歡一些事物,同時也明白別人不喜歡這些,卻能以寬容之心去善待別人,不強求別人去喜歡,就叫作“恕”。
儒家思想最核心的觀點是“仁”,人們常說“仁者無敵”,當一個人以慈悲之心對待萬物眾生時,他的內心就不會樹立敵人,可見,“仁”是感化一切敵人的強大武器,是人生況味達到高境界的自然流露。
實際上,不論是“恕”還是“忠”,都是對“仁”的進一步細化,從不同側重點闡釋了“仁”的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