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迂娛與遇

    首先是後方以及糧草問題。

    劉邦兵分三路向彭城進攻,將肖、碭地區的楚軍在被徹底的殲滅之後,劉邦才選擇才進入彭城,要知道劉邦當時在彭城的守兵極為稀少,城中盡是一些老弱病殘,在進入彭城之後,只是在下邑,梁地以及滋陽一帶派兵駐守,以暫時的掩護住彭城的安全。隨後便是與眾位將士飲酒高歌,而項羽則是因為齊國尚未平定,楚國又被劉邦攻佔陷入了兩難境地,糧草問題更是沒有保障,但是也正是這樣,使得項羽決心拼死一搏,攻其不備,劉邦則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在獲取彭城之後只是安於享樂,因而項羽依靠三萬兵力獲取勝利。

    在垓下之圍前,韓信就已經將北方平定,為自己與項羽的對決創造了有利的後方條件,而且在糧草方面更是源源不絕,項羽方面因為連年的戰火,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使得後方極為不穩定,繼而使糧草成為了大問題。

    其次是人員以及士兵戰意方面。

    彭城之戰時,項羽正是處於鼎盛時期,在謀略方面,范增為其獻計獻策,武將方面,季布、鍾離昧等人為其戰場拼殺,而且戰爭的地點更是在楚國的國都,一旦項羽兵敗,便面臨滅國的風險,而劉邦方面的軍隊本來就是諸侯聯軍,各個勢力都懷著不同的心思,更是沒有武將,謀士為劉邦拼命,無論是在人員,還是戰意方面,兩者差的都不是一點半點。

    垓下之圍劉邦有了張良,韓信,樊噲等人,而項羽方面要麼是身死,要麼是叛變,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優勢,在戰意方面,因為韓信的對於軍隊的運用,使得劉邦方面的軍隊軍心穩定,而項羽則是因為帶領楚軍到處征戰,而且沒有做到賞罰分明,使得將士厭惡戰爭,整體戰鬥力更是每況愈下。

    我認為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區別使得項羽在兩場戰鬥中表現出了不同的結局,同時也使得後世對於項羽指揮的這兩場戰爭的不同結果有興趣。

  • 2 # 茗心

    《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戰爭,要想贏得勝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垓下之戰,項羽便敗在了這三點上。

    天時指的是機遇,地利指的是條件,人和是指綜合實力,是成功的關鍵。

    一、人和

    在人和方面,項羽早已完全敗給了劉邦。相比於劉邦四方招攬賢士的做法,項羽卻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更不善用人。在他眼裡,幾乎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堪重用。致使他的部下走的走,反叛的反叛,能用的大將越來越少。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重用韓信,結果韓信投靠劉邦,從而為他的楚漢之爭設定了最大的障礙。

    二、天時、地利

    眾所周知,項羽至少失去了兩次改寫歷史的機遇:一次便是因為輕視韓信,致使其懷恨在心,最後棄楚投奔劉邦。項羽沒有重用韓信或者沒有乾脆殺掉韓信,等於把得天下的機遇拱手讓給了劉邦;另一次就是“鴻門宴”,項羽完全可以除掉劉邦,而得天下,但因他的性格、為人原因,最終錯失良機。大好時機失去之後,戰爭的格局便開始反轉,此時劉邦開始反擊,而項羽漸漸處於被動應戰的境地。等到垓下之戰時,主動與被動的反差就更加明顯了。

    垓下之戰經過: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劉邦也未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合圍。於是雙方以戰國時魏國修的運河為界訂立著名的“鴻溝協議”: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正當劉邦準備帥軍西返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協議,趁楚軍東退,放鬆戒備的時機,從背後進行偷襲。張陳二人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劉邦採納了建議,違背鴻溝協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戰。

    韓信、彭越在得到封地後也揮軍南下,同時劉賈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就這樣,五路大軍把項羽重重圍困在固陵。四處受敵的項羽打算退回彭城,無奈彭城已被灌嬰攻下,西楚群臣皆被俘虜,只好繼續南撤。項羽打算撤到舒城,憑藉淮河之險和巢湖糧草,與漢軍繼續周旋。可令他絕望的是舒城守將、楚大司馬周殷已被淮南王英布誘降。這就意味著南撤的路已被截斷,形式進一步對楚軍不利。

    楚軍被迫向東南撤退,至垓下時,(此時楚軍10萬,漢軍60萬)再次被漢軍重重圍困。戰役如期打響。韓信採用非常陣法,層層疊疊,多線結陣,很好地消耗了項羽的衝鋒之勢。等到項羽衝破數重陣線之後,韓信下令撤兵,給項羽造成錯覺,以為勝利在望,便連忙奮力追擊,從而拉長戰線,陷入了韓信的戰術圈套。漢軍兩翼部隊從左右雙向夾擊,韓信又適時反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最終楚軍戰敗,僅剩兩萬精兵。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軍心渙散,再無勝利的可能。

    縱觀楚漢之爭始末,項羽先是失掉了“人和”,而後又喪失了“天時”,讓自己淪為被動,淪為不利的境地,再加上“糧盡彈絕”,自然也就失去了“地利”。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 3 # 萊恩校尉

    這個問題曾做過回答,垓下之戰項羽不能贏的主要原因是他失去了與後方大本營的聯絡,軍中缺糧,缺糧的原因是他被包圍了,而在軍事態勢上他也處在了不利位置,所有的行動都在對方的監控下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只能是硬拼,可硬拼他的實力沒有對方強。

    彭城之戰他能憑著3萬人馬打敗60萬諸侯聯軍是因為他處在進攻位置,在軍事態勢上他能隱藏自己的進攻意圖,可以透過意外打擊憑著擊垮其中的一部分人造成對方全軍潰敗!另外是他的部隊不缺糧,他即可以從楚國就地補給也可以從齊國掠奪,可以靈活選擇。

    最後最重要的是戰爭是一群人的戰爭不是一個人的戰爭,一旦形成潰敗之勢人越多就會輸的越慘,原因是彼此不可能完全信任,人也不可能誰都想打仗,有機會脫離戰爭都想跑,跑起來就約束不住了。

    給你一把刀讓你去跟別人對砍你什麼心情當時的士兵就是什麼心情,能不打就沒有人願意打,能逃就都想逃。願意上陣廝殺的人是為了搶功勞搶好處去的不是為了奔著死去的,光榮都是被逼無奈的選擇,更多的人想要的是活著享受勝利的果實。

    所以項羽憑著三萬人搞突然襲擊他可以擊潰60萬大軍,但他被包圍以後哪怕是有十萬大軍在手也打不贏了,因為不管他怎麼激勵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此時的他們缺糧,楚國計程車兵也不見得都願意給項羽賣命,多數人還是能降就降的,項羽大勢已去,人心已經在私底下背叛了他了,還有就是此時的項羽和他計程車兵是圍著他的所有人眼中的鈔票和功勞,是絕對不會放他們跑了的。

  • 4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秦朝被滅之後,接下來就是諸侯分封了,項羽作為最具實力的諸侯,自然而然的成了盟主。在他的分封下,諸侯王陸續帶著人馬離開咸陽前往各自的封地。但項羽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他以為延續春秋戰國的分封模式,自己作為盟主來維持秩序,就可以天下太平了。事實上,當時的沒過多久齊地便開始出現叛亂,項羽便急匆匆的召集人馬前去齊地平亂。

    由於齊地的情況複雜,戰爭一時之間難以結束,以至於項羽一直被齊國的戰事纏住。而機敏的劉邦發現彭城有漏洞,就召集令眾諸侯一起攻打項羽的老巢。由於彭城的守兵不多,被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很快就給攻破了。當劉邦一眾人等沉醉在勝利的喜悅當中時,項羽猶如天降神兵帶著3萬人殺回彭城。最終項羽以3萬戰勝了劉邦56萬,所以說項羽是一代戰神,這一點都不誇張。

    可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垓下之戰項羽率領著10萬精銳,最終卻敗了。這時候項羽明明擁有遠比彭城之戰時更多的兵力,為何卻不能繼續創造傳奇了呢?主要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決定了項羽必敗無疑。

    其一,戰鬥力不同。雖然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劉邦集團的兵力都差不多是五十幾萬人,但是兩次的戰鬥力卻有著天囊之別。彭城之戰的時候,雖然聯軍有56萬,但大都是烏合之眾,很多都是湊人數的新兵,基本上沒什麼戰鬥力。也就說名義上劉邦聯軍有56萬,但真正具備戰鬥力的遠不到這個數。

    再者彭城之戰雖說諸侯聯盟反抗項羽,但是聯盟根本不可靠,諸侯大都處於觀望狀態,猶如牆頭草。這一刻可以轉向劉邦結成聯盟,下一刻也可能背叛劉邦轉向項羽。如塞王、魏王豹等人皆是如此,所以當諸侯見項羽親率大軍殺回彭城的時候,都不願意與其死拼消耗實力,於是如一盤散沙都忙著各自逃跑。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以極少的兵力便能取勝。

    而垓下之戰卻截然不同,劉邦和諸侯為了對付項羽,都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且此時劉邦集團的優勢已經很明顯,而項羽相對於劉邦完全處於劣勢。諸侯的立場已經之他們最終的選擇,所以當他們選擇劉邦之後,就會竭盡全力地對付項羽。

    其二,指揮官不同。彭城之戰是以劉邦為主導在指揮,而面對幾十萬聯軍,劉邦卻沒有排程指揮的能力,也就說劉邦指揮個幾萬人或許沒問題,但是要他指揮五十幾萬大軍就茫然無措了。因此面對聯軍的散亂,劉邦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聯軍潰敗,最終連他自己為了活命也不得不駕上馬車趕緊逃。

    而垓下之戰的指揮者是韓信,韓信是天生的軍事家,他一上手就可以跳過所謂的逐漸升遷,而直接當大將軍指揮千軍萬馬。只要他經手的戰役從未敗過,在一路幫助劉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等。而項羽面對的對手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角色,這是他從未遇到過的情況。項羽之前打敗章邯威震天下,而此時韓信的能力遠在章邯之上。雖說項羽此時仍有10萬雄兵,但是相對韓信手上的幾十萬兵力仍是捉襟見肘。若此時的對手是劉邦,項羽或許還能再創奇蹟。但如今對手已換成了韓信,項羽是必敗無疑的。

    其三,糧草。彭城之戰因戰時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什麼糧草的問題。而垓下之戰中,項羽大軍被韓信裡三層外三層的團團圍住,根本沒有辦法從外界補充糧草。而糧草是一支軍隊的根本,若將士連最基本的糧食都得不到滿足的話,那就只能捱餓,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因此,在缺少糧草的情況之下,楚軍的鬥志嚴重下滑,原本戰鬥力強悍的楚軍,最終也變得銳氣全無,所以,最後也只有走向吃敗仗的結局。

  • 5 # 沉睡的天堂

    項羽之所以是霸王,乃是因為項羽的戰鬥力異常彪悍。

    霸王項羽擅長以少勝多。

    一戰成名的鉅鹿之戰中,項羽指揮不足10萬兵的楚軍,把曾令天下聞風喪膽的秦軍兵團衝得七零八落。秦之名將,王離、涉間、蘇角,或被俘,或戰死,或自殺,駐守在荊原的名將章邯,也很識時務地投降了。

    再比如說漢二年的彭城之戰,劉邦趁項羽不在都城,率56萬兵殺入項羽都城彭城,遠在齊地的項羽聽聞都城已破,僅率3萬兵回援,就把劉邦打了個大敗,劉邦逃跑途中,為了活命,多次狠心地將一雙子女踹下馬車。

    然而,這麼彪悍的項羽,在垓下之戰中,擁兵10萬,卻輸給了劉邦。

    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項羽沒能在垓下再創奇蹟呢?

    為什麼項羽沒能在垓下再次上演以少勝多的奇蹟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鉅鹿是鉅鹿,彭城是彭城,垓下是垓下。

    在鉅鹿和在彭城的時候,項羽和項羽計程車兵,心中都懷著巨大的仇恨,都抱著必勝的信念,而與他們對戰的秦軍或漢軍,要麼是人困馬乏,要麼是毫無防備,這等形勢下,兩軍對壘,項羽能夠取得勝利,也就不算什麼特別的了,更何況,項羽本身就是個悍將,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所以項羽自然而然地就勝利了。

    但垓下則不同了。

    項羽在垓下時,雖手握10萬兵,但這10萬人經過3年多個苦戰,已是人困馬乏,歸心似箭,毫無戰鬥力了。

    垓下當時的所有人,無論是項羽所率領的楚軍,還是劉邦所率領的漢軍,以及韓信、彭越等諸侯所率領的諸侯聯軍,都清楚地知道,這一戰,楚軍必然大敗,區別無非是楚軍敗的速度。

    項羽也深知這一點。

    所以,那個四面楚歌的深夜裡,項羽從夢中驚醒,喃喃自語,嘆天絕人路,飲酒賦詩,最後痛哭失聲。

    痛過,哭過,項羽仍舊不甘,點了800名騎兵,向南突圍而出,項羽本打算,回到江東故土,重整旗鼓,繼續和劉邦及諸侯聯軍死磕。

    然而,大勢已去,縱使英雄如霸王,也是無力迴天了,也只能慘然面對“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自刎於烏江岸邊。

    連項羽本人都沒有必勝的信心了,那10萬兵,就更可想而知了,楚漢戰爭打了3年,越打,項羽的弱勢越明顯,任何一人都清楚地知道,項羽不行了。

    沒有必勝信心的隊伍,最終必然要失敗啊。

  • 6 # 哈士不是奇

    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以圖推翻秦朝的統治。按理來說,憑藉著秦朝強大的軍隊,起義軍的獲勝機率很渺茫,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秦朝四十萬主力被數萬起義軍擊潰,秦朝也因此滅亡。

    而擊潰秦軍主力的人就是項羽,那場決定雙方勝負的戰鬥則被稱為“鉅鹿之戰”。

    事實上,這不是項羽第一次以少勝多,彭城之戰中,劉邦號稱56萬大軍,卻被項羽用數萬楚軍擊敗。

    從這兩場戰鬥其實就能看出,項羽似乎十分擅長以少勝多的。

    可是,在關乎其命運的垓下之戰中,項羽擁兵十萬,為何卻打不過60萬的劉邦聯軍呢?

    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勝利,和敵人狀態不好有關

    韓信和項羽,雖都擅長以少勝多,但側重又有所不同。韓信擅長攻心,就是透過擊潰敵人的心理防線來達到自己以少勝多的目的,而項羽則擅長以力破敵,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是對項羽最好的描述。

    不過,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中,項羽雖勇冠三軍,但他只做一能夠以少勝多,和敵人的狀態不好有很大的關係。

    先來說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中,史書上記載,秦軍有四十萬,但是秦軍的四十萬並不是駐紮在一起的。王離軍20萬,攻打鉅鹿,章邯軍20萬則駐守糧道。

    項羽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場勝利,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秦軍主力的分散,給了項羽各個擊破的機會,再加上鉅鹿城內的幫助,這才能擊潰王離軍。

    第二個關鍵則是秦朝內部的人心惶惶。項羽擊敗王離以後,章邯尚有20萬大軍,此時章邯想要擊潰疲憊的項羽,並非沒機會。可是章邯卻偏偏遭到了胡亥的指責,還有趙高追殺其使者的事情,這才令章邯倒戈。

    因此,鉅鹿之戰的勝利,除了項羽的勇猛以外,還和秦朝內部的矛盾有關。

    再來說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的起因,是因為劉邦趁項羽被齊地叛亂拖住的機會,攻陷了項羽的老巢。項羽不得已率領幾萬精兵回援,一舉擊潰了劉邦號稱的56萬大軍。

    此戰劉邦的失敗,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劉邦所謂的56萬大軍,不僅有自己的軍隊,還有各路諸侯的。所謂的各路諸侯大家應該也有所瞭解,劉邦勢大就投靠劉邦,項羽勢大就投靠項羽的牆頭草。這種人,選擇來援助劉邦本身就是心懷鬼胎的。

    就像戰國時期的合縱伐秦運動。合縱伐秦屢屢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諸侯彼此之間心懷鬼胎,這裡也是如此。

    第二個原因是劉邦等人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劉邦等人擊潰項羽都城以後,就認為大局已定,軍心渙散。

    史書上記載: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主帥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手下呢?

    因此,彭城之戰的失敗,既有項羽的英勇,又有劉邦等人的懈怠。

    垓下之戰不同

    垓下之戰,可以說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決戰了。

    上面說過,劉邦等人彭城之戰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侯之間心懷鬼胎。而能夠使諸侯們齊心協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益。就像戰國時期的五國伐齊,合縱伐秦屢屢失敗,合縱伐齊卻一次就成,利益起了關鍵的作用。

    因此,在垓下之戰前夕,劉邦就對韓信、彭越等人許下重利。而有了利益的劃分,韓信和彭越等人自然就十分賣命了。更別說兩人都是當時排名前列的猛將了。

  • 7 # 天晴愛睡覺

    戰爭的勝負影響因素有很多,無外乎:兵馬的強盛,後勤的供給,主帥的戰略戰術;

    咱們就這三個方面說說,為什麼項羽能在彭城之戰以少勝多,卻在垓下之戰身死道消!

    第一,兵馬的強盛情況。

    項羽攻齊時,劉邦集結了所有人馬偷襲項羽的老家彭城;這一戰項羽千里奔襲,士卒都歸心似箭打的劉邦亂竄,項羽帶的3萬人都是精兵,是精銳的騎兵;劉邦的人馬是虛報的,伙伕都算在內步兵居多;所以劉邦的失敗是註定的!

    垓下之戰時,項羽的土地縮減,所謂的10萬兵馬也是強行拉壯丁湊起來的,可以說兵士是不想打的!戰意全無!

    第二,後勤的供給。

    彭城之戰時劉邦雖說是56萬人馬,但是戰線太長,後勤供給肯定是難以為繼的,所以打了敗仗!

    垓下之戰時,項羽土地皆失,哪來的糧食養十萬兵啊,古代養一個兵需要十戶的賦稅;請問哪裡來的百萬百姓供養他們!

    第三,主帥的戰略戰術

    項羽打仗靠的是勇猛,是身先士卒,靠的是兵鋒銳利,韓信曾說劉邦最多隻能帶十萬兵,彭城之戰劉邦帶56萬就是自亂陣腳,結果被項羽打敗很正常!

    垓下之戰,項羽碰到的是步步為營的韓信,陰謀詭計大把,項羽的勇猛根本無從發揮;如同長竹子入窄巷,施展不開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幾次不能突破,項羽也就沒銳氣了!

  • 8 # 九品左侍郎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5萬擊敗20萬秦軍精銳,一戰成名。遠奔彭城,以3萬大敗56諸侯聯軍,追得劉邦丟兒棄女。戰場上所向披靡,令對手聞風喪膽,何等的英雄氣概。

    然而垓下一戰,不可一世的項羽卻被韓信打得無還手之力,最後逃至烏江,引劍直刎。項羽一向以少勝多,這次為何兵敗韓信呢?

    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漢和談,雙方簽訂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向楚地撤軍,同時劉邦也欲西返。

    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謀士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東返之機向其背後發動襲擊。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劉邦約集韓信、彭越二人隨後揮兵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楚軍的合圍。

    韓信、彭越、英布、劉賈、劉邦總兵力達50多萬,十二月在垓下將項羽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排兵佈陣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剛開始交戰不利,韓信開始向後撤退,再由兩翼漢軍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則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四面楚歌

    楚軍被困,為了減少傷亡,夜裡,韓信讓漢軍唱起楚歌,楚軍以為楚地盡失,士氣崩潰,開始向四面逃竄。

    項羽率領八百精銳騎兵連夜突圍南逃,被漢軍追至烏江。此時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嘆道:“此乃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然後自刎而死。

    項羽兵敗原因:

    一、對手是兵仙韓信:項羽曾5萬破20萬秦軍,3萬敗56萬劉邦諸侯聯軍。然對手韓信也以3萬敗20萬趙軍,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擅長大兵團指揮作戰,又善於攻心為上。此時同樣以少勝多兩大高手對決,50萬對10萬,韓信除了兵力上優勢,同時在排兵指揮井然有序,輪番出戰消耗了楚軍實力。

    二、項羽不善於兵團大戰:從破釜沉舟到彭城大戰,項羽都是率領精兵一鼓作氣、以勇猛快速襲擊對手。而此次帶的最多也是唯一的一次十萬大軍,正面對敵,缺乏大兵團排兵佈陣、迂迴戰略戰術,只求一味強攻,而對手又是領兵多多益善的韓信。

    三、天時地利人和:此時這三樣,項羽一樣不佔,缺衣少食、冰天雪地、士兵思鄉心切、無心戀戰。每一項因素對於項羽都是致命打擊,然而三個不利因素同時降臨在項羽身上,豈有不敗之理。

    項羽的垓下之敗,是對手太強悍加上環境因素導致,但也是必然的結果。項羽一向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決定了他無法坐穩天下,所以兵敗只是遲早的事。

  • 9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漢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他雖然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願意相信身旁亞父范增的勸誡誅殺劉邦,而是將劉邦打發到遙遠的漢中地帶將那裡畫地為牢,將劉邦困拘一地不得東出。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早已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劉邦得到韓信相助後一舉東出開啟了與項羽之間的爭奪天下的拉鋸戰。

    兩軍在簽訂鴻溝和議之後,劉邦突然中途撕毀了合約,他率兵奇襲項羽。在韓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萬大軍將項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項羽自己的殘部與劉邦部隊展開了一場廝殺,最終一路逃到江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而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他的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殲滅,剩下的部隊已經沒有餘力與劉邦的部隊抗衡,此時劉邦的軍中再唱起楚歌,使項羽身邊的將士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佔領,軍心渙散,紛紛逃離。此時項羽可以說是敗局已定。而在整個垓下戰役的過程中,項羽做的唯一正確的決定,應該也就是率著800個騎兵,趁夜逃出包圍。劉邦軍發現項羽逃跑後,急忙派著灌嬰率兵前去追擊。

    此時的項羽已經料想到自己不能夠脫身了,於是就跟率領的部下說,從我領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這中間經歷了大小70餘場杖,但凡是跟我交過手的敵人都被我打敗了,而今天我被困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我不會打仗了,而是因為天要亡我了。

    項羽從江東,率了8000子弟過江,再返回時只剩下26人,到了烏江邊,亭長曾經勸過項羽,將這個26人留下,獨自過江,這應該是當時能夠保全項羽性命最合理正確的建議。

    但是項羽但骨子裡卻有一種江東男兒的血性,他寧願和26名江東子弟,戰死在烏江邊,也不願意潰逃回江東,面見家鄉的父老鄉親。項羽的戰馬,追隨項羽南征北戰,直到臨死之際,項羽因為不捨得將馬殺死,於是轉送給了烏江亭長,自己下馬與漢軍交戰,接連斬殺漢軍百餘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幾處傷口。

    此時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呂馬童也在與項羽交戰人員之列當中,他曾經是項羽帳下的將軍。而今兩人相見,項羽兵敗走到末路,見到呂馬童,長嘆一聲說:“既然已經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將頭顱贈送你,讓你去領功了去吧。”說完項羽自刎而死,呂馬童拿項羽的頭顱,劉邦封他為中水候。

    就這樣,一位血骨錚錚的英雄,最終在殘酷的戰爭中以悲劇收尾。

  • 10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項羽打了一輩子的勝仗,唯一的一場敗仗卻將自己推入萬丈深淵;而劉邦打了一輩子敗仗,最後卻贏得了江山。這種諷刺意味十足的話語卻在歷史上真實上演!

    公元前203年八月,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二分天下,不管是項羽求著劉邦議和還是劉邦主動向項羽求和那都不重要了。

    合約既已達成,項羽領十萬楚軍飲馬東撤。張良和陳平卻在劉邦拔營啟程之際吹起了耳邊風:“漢王您已有天下大半,且諸侯紛紛歸附,而項羽這小子此刻兵少糧盡,如若不趁機剿滅,怕再也沒有機會了。

    張陳二人的話點醒了劉邦,剛剛在合約上按下手印的劉邦反悔了,他斷然撕毀了合約,引兵東追項羽。 10月中旬,劉邦率主力追擊項羽到固陵,兩軍遭遇,面對劉邦的背信棄義,本就一腔怒火的項羽又一次把劉邦的軍隊打的落花流水,劉邦不得已只好挖塹築壁轉入防守。

    此時,又是張良向劉邦建議可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讓他們速來增援。

    這招確實終有效,在受到冊封之後,韓信率精兵數萬出齊地,攻彭城、挺蘇北、佔豫東,直插到項羽的背後,與劉邦一起對項羽形成夾擊之勢。

    與此同時,彭越、英布、劉賈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參與進來,五路大軍在垓下對項羽形成包圍態勢。 此時劉邦軍50萬,項羽軍10萬。

    按理說,對於項羽來說以少勝多向來是他的拿手好戲,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他自然也是毫不畏懼。但是,偏偏這個時候,劉邦聰明瞭起來。

    劉邦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領兵打仗的確不是一塊好料,在權衡利弊並又一次諮詢了張良之後,他毅然把軍事指揮大權全權交給了韓信。 此時,事情很明瞭了,被五路大軍圍困於垓下的項羽即將展開與對方的大決戰,而對方的指揮者卻已不是自己的老對手劉邦,而是百戰百勝的韓信。

    結果在這個時候已經註定,數倍於項羽的兵力,且天時、地利、人和佔盡的韓信,如果還不能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那麼,韓信也就不是韓信了。

  • 11 # 國史春秋

    彭城之戰是項羽的一次高水平發揮,當時他用3萬騎兵將劉邦56萬大軍打的滿地找牙。因此,彭城之戰又成為項羽繼鉅鹿之戰後又一次創造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然而分析項羽取勝的原因不外乎三點:

    一、騎兵優勢。彭城被劉邦佔領後,項羽憤怒到了極點,所以他精選3萬騎兵火速回兵。當時劉邦雖然有56萬大軍,但幾乎為青一色的步兵,所以很難抵擋項羽騎兵的衝擊。

    二、戰術巧妙。項羽從齊國回兵,劉邦是有防備的,但項羽並沒如劉邦預料的那樣直接攻打彭城,而是迂迴到彭城西邊的蕭縣發起攻擊。因此,劉邦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進而潰不成軍。

    三、劉邦的軍隊沒有凝聚力。劉邦的56萬大軍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如同三國時期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一個性質。既沒有統一協調指揮性,也沒有組織紀律性,有利時可圖時,一哄而上,遇到危險後,四散逃命。

    結果正如預料,當楚軍發起進攻後,56萬大軍一觸即潰,最終在項羽的追殺下灰飛煙滅。

    顯然,彭城之戰時的項羽正處於巔峰狀態,劉邦則是外強中乾的“虛胖”。彭城慘敗後,劉邦收拾殘部捲土重來,但此後他與項羽在滎陽、成皋、廣武一線形成對峙。劉邦以守為攻,項羽突破不了其防線,於是才有了長達近三年之久的拉鉅戰。

    從表面上看,楚漢對峙雙方均沒有作為,但實際上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劉邦傾斜。因為劉邦透過四個步驟瓦解了項羽。

    一、命彭越打游擊戰,一方面斷項羽糧道,另一面又項羽首尾難顧。

    二、命韓信北上,將代、魏、趙、燕、齊國佔領,挖空項羽的後方,並對其形成圍堵之勢。

    三、使用反間計除掉范增,同時讓項羽同部將之間產生間隙,進而軍心渙散、離心離德。

    四、策反九江王英布,形成斷項羽左臂聯盟。

    面對劉邦的圍堵,項羽也曾作出反制,結果事與願違、雪上加霜,致使自己的戰略空間越折騰越小。

    鴻溝義和之前,項羽原本有30萬兵馬,但是為了防止韓信從後方偷襲,於是派龍且率20萬大軍阻擋韓信。結果澭水一戰,龍且殞命,20萬大軍損失殆盡。如此一來,項羽頓時失去三分之二的家當,韓信也由假想敵變成最現實的威脅。另外,龍且是項羽的左膀右臂,他的戰死讓項羽第一次產生恐懼。既然沒有破解方法,所以當劉邦提出議和時,項羽只能做順坡下驢的妥協。

    就在項羽向東南撤退的時候,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劉賈、周殷等幾路大軍同時逼盡項羽,一張十面埋伏的大網已經罩在項羽的頭上。而項羽只能坐視劉邦使用狼群而無可奈何。因此,垓下之戰時,項羽已經沒有了戰略優勢,註定走向滅亡。所以,垓下之戰於項羽來說,不過是換了一塊墓地罷了,10萬兵馬也不過是一堆陪葬品而已。

  • 12 # 明心真人

    劉邦恃德,大得人心。

    項羽恃暴,大失人心。

    得人者昌,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暴者亡。

    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神靈所在,天命所歸。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 13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項羽垓下之戰失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垓下之戰時,楚軍的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滎陽之戰,陳平使用離間計,用金錢買通楚國士兵,讓他們在楚營裡散播范增,鍾離眜等將領和漢營私通的流言蜚語,項羽本就疑心很重,對手下將士有了猜忌之心,有的將領因此被殺,有的將士逃離了楚營,最後陳平借項羽使者出使漢營的機會,成功的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因為項羽的不信任,范增鬱鬱而終,項羽失去了唯一的大謀士。

    韓信攻破齊國之後,項羽派大將龍且帶二十萬人馬前往增援,和韓信在濰水對峙,韓信命人用袋子裝沙土堵塞了濰水上游,然後假裝潰敗誘使龍且渡河追擊。韓信派人挖開上游堵塞的袋子,大水淹沒了龍且的大軍,龍且也在這一戰被殺。

    龍且,和范增的死,使項羽失去了左膀右臂,而且將士也離心離德,戰鬥力在以後的戰鬥中大打折扣。

    在之後的廣武山之戰,項羽率領的楚軍已經不能攻破劉邦的防守了,無奈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了出來,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烹了。以項羽的個性,是不屑使用這樣的流氓手段的,可見因為楚軍戰鬥力下降在戰場上對劉邦已經無可奈何了。

    2:戰場形勢已經向劉邦的漢軍一邊倒,項羽已經無力迴天。

    韓信趁劉邦和項羽對峙,把趙國,魏國,齊國都收入囊中,項羽的盟友已經被消滅殆盡。而且英布,彭越在項羽的後方攻城略地,項羽已經是被合圍的態勢,沒有了後方的楚軍糧草斷絕,這時候項羽也知道打下去沒有勝利的希望,才答應釋放劉太公,呂雉和劉邦議和。但形勢利於漢軍的情況下劉邦果斷撕毀合約追擊撤退的楚軍。項羽最後一次打敗劉邦後被增援來的韓信,彭越等包圍,形勢急轉直下。

    3:垓下之戰漢軍的統帥是有兵仙之稱的韓信,而且對項羽還非常的瞭解。

    韓信打了許多的勝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之戰;濰水之戰等,都堪稱經典,可以說韓信是用兵的奇才。韓信還在項羽手下當過執戟郎,開始想為項羽出謀劃策,可是項羽不聽,韓信苦於自己的才華不能施展,才投奔劉邦。韓信對項羽用兵特點和手下將士非常瞭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手握重兵六十萬,項羽想重複彭城之戰的輝煌怎麼可能呢?

    所以項羽雖然還有十萬人馬,垓下之戰也不可能象彭城之戰那樣以少勝多取得勝利。

  • 14 # 孫哥評論

    項羽雖然武力世界第一,也有一定智謀,但是他不識人,也不會用人,他當時有最好的軍事參謀范增,可他卻被劉邦的離間之計,讓范增告老還鄉,范增被氣死,項羽等於自段一臂,項羽還把開始投奔他的韓信不當人才,只給個小官,韓信一個大材怎麼能一直當個小官,後來又轉投劉邦,項羽還不重視後勤補充,雖然他很神勇,一直打勝仗,可是兵越打越少,劉邦雖然一直打敗仗,可是後勤補充好,兵力充足,軍糧充足,所以雖然一直打敗仗,可兵力越打越多,加上韓信加入,所以項羽一定會失敗。

  • 15 # 先驅者雷神

    項羽是兵家勇派代表,韓信是兵家謀派代表,項羽在帶兵上不輸韓信,韓信用兵比他高了點檔次,就是把天氣,人的情感。因素比項羽高明。正面打項羽3萬子弟兵能把韓信10萬兵打殘,韓信知道項羽勇猛,不能正面打,用困獸的方法慢慢把項羽拖死耗死。從心理上瓦解項羽的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還是四面楚歌的作用大,一夜吹散項羽的兵,就是這樣項羽還是突出重圍。足以證明項羽天下無敵。項羽的失敗是天註定,非戰之罪。

    用現在的話說項羽清高孤傲,一生看不起任何人,沒有失敗過,經歷一次失敗心裡就承受不了,劉邦經常打敗仗,輸了沒感覺。通俗點就是項羽臉皮薄,劉邦臉皮厚造就的歷史。性格決定一切。

  • 16 # 梅落肩香

    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子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垓下之戰,項羽毫無應戰防備,而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早已佈下天羅地網,請君入甕,因此項羽必然會失敗。

    一、彭城之戰項羽獲勝的原因。

    劉邦奪取彭城後,一改以往的假仁假義,早將入關時親自制定的“約法三章”拋到了九霄雲外,露出了貪婪的本性,他將項羽的財寶美人一併囊獲,酒色沉迷,夜夜笙歌。劉邦自顧得意忘形,可他低估了項羽的實力。

    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史記》

    項羽在得知彭城被劉邦佔據後,立即進行周密的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回彭城。

    劉幫的隊伍是諸侯聯軍,毫無凝聚力,而項羽的所率領的3萬騎兵乃久經沙場的精兵強將,不等開戰,便陣營大亂,諸侯紛紛逃竄,彭城之戰,即使韓信指揮戰鬥,也不可能取勝。

    項羽率3萬大軍,僅半日之內便打敗了劉邦56萬聯軍,這樣短平快的戰鬥,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二、項羽性格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有勇無謀,錯失了爭奪天下的先機,最終導致英雄末路,慘敗垓下。

    1、劉邦先項羽一步入關,項羽違約自立為王(楚懷王約定,先入關者為王),項羽恢復了分封制,封劉邦為漢王,入主漢中,劉邦雖不服氣,敢怒不敢言,實力不允許啊!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歸鄉彭城。楚漢割據,諸侯分封權益不均,心懷怨恨,劉邦當殺不殺,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2、項羽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迷惑,對其放鬆了監管,劉邦的實力漸漸的壯大起來。項羽殺義帝謀皇位的行為,引起了諸侯們的不滿,劉邦藉機蠱惑煽動,促成諸侯聯合反叛,項羽只好親自率軍平叛,劉幫趁機奪取了關中,贏得了天下大勢。

    項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自認為以己之神勇無所不能,因此身邊缺少謀士,他錯失韓信、彭越,英布也被劉邦“挖走”,最終都成了索他性命的幫兇。

    3、劉邦背信棄義毀合議,項羽大意遭圍困。

    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單方撕毀了與項羽簽署的和平協議,率軍追襲東歸的項羽。項羽無心設防,因而僅率兵十萬,其中還包括家眷,而劉邦的兵力是三十萬,兩軍力量懸殊。

    項羽和劉邦、彭越,幾次交戰後,帶著疲憊的將士又落入了韓信設計的十面埋伏。楚軍四面楚歌,糧草也被叛徒英布切斷了,因此軍心大亂,戰鬥力減弱,失敗是必然的。

    三、項羽的英雄本色。

    項羽即使身陷困境,仍不失英雄本色,他帶領28名騎士奮力殺出了重圍,項羽一人殺敵過百,原本是可以逃脫的,卻被一農夫騙入沼澤地,奈何天意教消亡,項羽兵敗自刎烏江,死的何其悲壯!

    假如項羽在被合圍之前,帶著幾萬騎兵衝殺出去,韓信根本無法攔住他,即便是被包圍後,他如果像劉邦那樣的狠心腸(被項羽追殺時把兒子丟掉),項羽完全可以不去營救步兵和家眷們,直接帶著幾萬騎兵殺出合為,儲存實力,然後回彭城重整旗鼓,再與劉邦爭天下。

    總結,項羽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他能征善戰,驍勇無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只垓下一敗,便以身殉國,他俠骨柔腸的秉性,最終使他喪失了捲土從來、東山再起的機會。

    正因如此,太史公尤其偏愛項羽,司馬遷認為:“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項羽被寫入“帝王本紀”。

  • 17 # 香茗史館

    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到垓下之戰項羽烏江自刎,劉邦與項羽上演了一出極為精彩的“楚漢爭霸”大戲,在這場持續數年的爭鬥之中,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可以說是影響力最大的戰役之一。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軍隊大敗劉邦56萬大軍,然而僅僅數年之後,垓下之戰時,親率10萬大軍的項羽卻再也無力翻盤,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天下形勢大變,戰略天平嚴重傾斜

    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雖然面對項羽屢屢戰敗,但從戰略全域性來看,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開始,戰略天平其實一直在不斷向著劉邦傾斜,到垓下之戰時,項羽已經再難有回天之力。

    △彭城之戰前形勢

    1、彭城之戰:戰略天平已經開始倒向劉邦。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連同項羽共十九位諸侯),這一時期西楚的勢力可以說達到了頂點,其中項羽本人的西楚佔地最廣,又封自己的部屬英布為九江王,英布的岳父吳芮為衡山王,同時封原楚軍陣營共敖為臨江王。

    然而,各地諸侯王返回封地不久,天下便再度大亂,先是田榮一統三齊自立齊王,公然對抗西楚,緊接著陳餘也殺回趙地趕走張耳,同樣公然對抗西楚,而劉邦也趁機重新殺回關中,一統三秦之地,並先後攻滅殷王司馬卬和河南王申陽,迫降西魏王魏豹。

    與劉邦勢力大肆擴充相對應的,項羽的陣營卻在縮水,項羽由於追殺義帝熊心,導致臨江王共敖和九江王英布離心離德。此後,劉邦的56萬大軍雖然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擊敗,但戰略天平其實已經開始逐漸倒向了劉邦。

    △垓下之戰前局勢

    2、垓下之戰:戰略天平已經全面倒向劉邦。彭城之戰後,劉邦在正面戰場上始終處於劣勢,劉邦自知無法在正面戰場擊敗項羽,於是在穩住正面戰場,與項羽在滎陽對峙的同時,開闢其他戰場,再度“偷發育”,不斷壯大自身勢力。

    一是派韓信、張耳率兵,攻佔趙代之地,又迫降燕王臧荼,進而攻陷齊地,從北部對項羽形成半包圍之勢。二是張良南下,勸降衡山王吳芮,進而使得除臨江王共敖左右搖擺不定之外,天下大半已經落入劉邦手中,或已經倒向劉邦。

    原因之二:軍隊構成不同,戰鬥力天差地別

    天下大勢固然是影響戰局的重要原因,但軍隊的戰鬥力才是決定戰爭結果的最直接因素,而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兩場戰役中,楚漢雙方的軍隊戰鬥力,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1、彭城之戰:雜牌漢軍VS精銳楚軍。彭城之戰時,劉邦統率的大軍雖然多達56萬,但卻是由本部軍隊和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等諸侯的軍隊組成的聯軍,雖然兵多將廣,但卻因倉促組建、互不統屬等原因,戰鬥力極為有限,尤其是五大諸侯麾下軍隊,本就是戰敗之後被迫跟隨劉邦作戰,戰鬥力和忠誠度都極為有限。項羽則不同,其軍隊本就較少,回援必定率領的是精銳部隊。

    在攻陷彭城之後,劉邦命令彭越、樊噲率漢軍主力駐守彭城外圍,而令各諸侯聯軍駐守彭城和肖碭地區,而項羽的突襲顯然是掌握了這一情況,徑直繞至彭城外圍,直接對諸侯聯軍發動了進攻,結果導致漢軍大敗。縱觀整個彭城之戰,漢軍主力的損失其實並不大,不僅西漢開國功臣,一百四十多個列侯無一傷亡,就連已經六十多歲的酈食其也得以毫髮無損的撤回了滎陽,而這也是劉邦面對追擊,最終能夠穩住陣腳的主要原因。

    △垓下之戰形勢

    2、垓下之戰:漢軍精銳VS西楚疲軍。彭城之戰時,漢軍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劉邦本部兵馬,韓信軍團,彭越軍團和英布、劉賈軍團,與彭城之戰時不同,此時的漢軍雖然同樣由多股力量組成,但卻均為經歷了長期戰爭磨礪後的精兵,再加上雖統屬不同,但卻均屬漢軍一脈,因此戰鬥力自然有所保證。

    而項羽所率的十萬楚軍也與當年不同,當年的楚軍乃是精銳之師,而如今這十萬軍隊,卻是跟隨項羽在前線作戰長達數年的疲兵。此外,項羽與劉邦議和撤軍,乃是因糧道被斷,彭城又遭受灌嬰威脅,這才不得不退兵。此時的楚軍,與彭城之戰時相比,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原因之三:項羽麾下已無人可用,劉邦卻是人才濟濟

    由於性格原因,項羽麾下本就人才稀少,在與劉邦對峙的數年之間,楚軍的人才隊伍更是日漸稀薄,而劉邦一方卻是人才濟濟,這同樣是項羽落敗的重要原因。

    對於項羽來說,其麾下可堪一用者本就不多,結果龍且在濰水之戰中戰敗,被漢軍騎將丁復所殺;項羽又因中了離間計,導致范增心灰意冷離去(後死於途中),鍾離眜也失去了項羽的信任(垓下之戰時逃離);英布、陳平、韓信則全部投到劉邦麾下,周殷也在垓下之戰前倒戈。其餘丁公、季布、虞子期、利幾等則雖為將,但卻難獨當一面。

    反觀劉邦手下,文有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叔孫通等,武有韓信、英布、夏侯嬰、曹參、灌嬰、周勃、樊噲等,不僅兵多將廣、人才濟濟,而且其中不乏獨當一面者,張良、蕭何、韓信便是其中的翹楚。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劉邦的人才隊伍比項羽簡直高出了不止一個檔次,更難能可貴的是,劉邦對於自身的定位很是清楚,因而對於一些好的建議總能及時採納。

    原因之四:製造輿論優勢,項羽已是人心盡失

    在不斷換取戰略優勢的同時,劉邦還及善於把握天下人心,例如劉邦在彭城之戰前,便打出了“為義帝報仇”的旗幟,以此來收攏人心。而在滎陽對峙期間,劉邦更是歷數項羽十大罪狀。

    “當初我與你同受懷王之命,相約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你卻違背了約定,讓我遠去蜀漢為王,此一罪;你假託懷王之命,謀殺卿子冠軍宋義而自任上將軍,此二罪;你奉命援救趙國,本當回報懷王,你卻擅自劫持諸侯軍入關,此三罪;懷王要求入關後不準燒殺搶掠,你卻焚秦宮,挖始皇帝墳墓,私吞秦朝財物,此四罪;秦王子嬰已降,你卻將其殺死,此五罪;你坑殺秦朝降卒二十萬,封賞降將為王,此六罪;你分封諸侯將領好地方,卻遷走原來的諸侯王,使得他們的臣下為爭相反叛,此七罪;你將義帝逐出彭城,自己卻建都於此,又奪韓王地盤,據梁、楚之地為已有,此八罪;你派人秘密殺害義帝,此九罪;你為人臣卻弒君,殺降,為政不公,信約不守,不容於天下,大逆不道,此十罪。”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這十條罪狀,樁樁件件均是實情,項羽根本無法抵賴,而這無疑讓劉邦最大程度的爭取到了天下人心。關於這一點,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垓下之戰後,項羽率兵突圍,卻在途中迷路,結果在向一位老農詢問時,卻被故意帶進了沼澤之中,導致項羽被追兵追上。要知道,為項羽指路的可是楚地百姓,就連楚地百姓都如此對待項羽,可見當時的人心向背。

    如上所述,彭城之戰項羽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只是源於當時劉邦的戰略優勢並不明顯,而項羽又精準的抓住了漢軍的弱點;而垓下之戰時,劉邦已經佔據了全面優勢,而楚軍又是疲憊之師,即使項羽再勇猛無敵,也無法扭轉局勢了。

    正如項羽自己所說,他的敗亡“非戰之罪”,但在戰場之外,項羽卻敗的一塌塗地。

  • 1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垓下之戰中,項羽確實嘗試了多種方法,試圖複製彭城之戰的奇蹟。

    可惜,項羽的招數被一一化解,終未能如願。

    固陵之戰,漢軍的進步使項羽的戰術勝利無法發展成戰略勝利

    前203年8月,項羽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妻子,退軍。

    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擊其暮歸,決心殲項羽於撤退途中。

    當項羽撤退到固陵時,發現劉邦追來了!

    此時,韓信、彭越等軍並未如期而至!

    這正是標準的“殲冒進之敵”的機會呀!項羽遂停止撤退,反身猛攻劉邦!

    沒有意外,劉邦再次大敗!

    如果劉邦軍像彭城之戰時一樣,在項羽的猛攻下陷入崩潰,後面的歷史又難說了。

    可是,劉邦已不是當年的劉邦。

    漢軍雖敗,但沒有崩潰,他們轉入堅壁狀態!

    劉邦一面相持,拖住項羽,一面派人與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談判,爭取合殲項羽。

    如此,固陵之戰,項羽雖然一如既往的猛,但因漢軍在多年戰爭的錘鍊下已經成熟,項羽難以將戰術勝利發展成戰略勝利。

    相反,隨著韓信、彭越等人的抵達,項羽陷入徹底被動。

    不再明顯的騎兵優勢,使項羽難以“用奇”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抵達後,項羽東撤到了垓下。

    此時,項羽地盤已盡失,遂決心轉入決戰!

    當年,彭城之戰時,項羽地盤也丟得差不多了,但主力決戰取勝,一切不都扳回來了嗎?

    項羽,需要複製一次彭城之戰的奇蹟。

    垓下附近的地形,與彭城戰場有相似之處,都是河網縱橫。

    彭城之戰時,項羽就是在這種類似地形中,以騎兵優勢,從薄弱點猛擊聯軍,製造了一場軍事災難。

    可是,如今,項羽恐怕沒有這個條件了。

    1、漢軍已有強大的騎兵力量。

    彭城之戰中,劉邦吃了騎兵的虧,痛定思痛,也開始發展騎兵部隊。

    劉邦以灌嬰為中大夫,選擇秦騎士李必、駱甲協助,組建了一支騎兵隊伍。

    這支騎兵元件不久,就在滎陽東大敗楚軍,隨後又隨劉邦、韓信多方爭戰,戰鬥力已經非常了得。

    2、項羽的騎兵被削弱了。

    韓信破齊後,項羽派龍且前往救齊···全軍覆沒。

    龍且所率,多騎兵,其中,包括了最精銳的樓煩騎兵。

    由於騎兵優勢不再明顯,項羽很難將騎兵拉出去,在漢軍側翼、背部尋找薄弱環節制造殺機了!

    如此,項羽只剩下一條路徑:正面決戰!

    中央突破:韓信用四平八穩的五軍陣化解。

    項羽還有一招必殺技:中央突破!

    沒有人能擋得住項羽的衝擊!項羽只需率少量精銳為箭頭,衝散敵軍大陣,一樣可以製造混亂!楚軍後續部隊可以跟進實施屠殺!

    對此,韓信也是很清楚的。

    韓信有應對之法。

    韓信,這輩子一直在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現在好不容易打起富裕仗了,決心“安穩”一點。

    韓信佈置出了五軍陣。

    他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劉邦在韓信後面,周勃、柴將軍在劉邦後面。

    韓信的企圖很安穩:以大縱深來逐漸抵消項羽的衝擊力,以兩翼夾擊來制約項羽後續部隊的跟進。

    為了保證安穩,韓信親自指揮與項羽迎頭相撞的軍隊,保證大軍進退自如,避免混亂。

    決戰:無可奈何的項羽

    開戰後,一切如韓信的預期。

    項羽的正面衝擊一如既往的猛,韓信的三十萬大軍失利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項羽的進攻,應當是箭頭衝擊,即重點打擊韓信軍的某個部分。但是,韓信的撤退是全軍有序撤退!

    如此,韓信軍的後退,不會引發陣列混亂,而有續後退,能夠逐漸削弱項羽的衝擊力。

    隨後,當項羽後續部隊跟進時,孔將軍、費將軍從兩翼夾擊而來!而韓信又指揮中軍重新前進,三面合擊項羽軍!

    如此,項羽“中央突破製造混亂,後續部隊跟進擠壓”的戰術徹底失敗!

    楚軍損失慘重,項羽無可奈何,只好退守垓下。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不肯過江東···

    垓下之戰的結果,只是楚漢這些年綜合表現的最終攤牌。

    項羽的戰術還是那幾套,而漢軍,已不是當年那個漢軍了。

    歷史一再表明:勝利者,未必是那些一開始就很強的選手,而是更善於學習,進步更快的一方。

  • 19 # 哀公問宰我

    項羽在龍且死後怎麼都打不過劉邦了!!!!劉邦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大包圍,除非韓信自立,項羽才有機會,這就是項羽為什麼拼命遊說韓信的原因。

    項羽戰術是高機動,出其不意的進攻,劉邦在吸取教訓後,謹小慎微,一步一步壓縮項羽的戰略空間,項羽機動不起來,優勢發揮不出來,加上又無糧草,輸了很正常了。

  • 20 # 望月dai曉

    楚漢爭霸,風雲際會,以少勝多戰役層出不窮,項羽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韓信指揮的背水一戰,題主問題是項羽為何垓下之戰沒能再創輝煌,所以咱們先具體說一下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各位請看:

    1、鉅鹿之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8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擊敗了項梁軍隊以後,認為楚國的兵力不足為慮,於是引兵渡過黃河攻打趙國,佔領趙都邯鄲後,把趙王圍困在鉅鹿城。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餘北上以解鉅鹿之困。

    楚軍行到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進。項羽對宋義說:“我聽說秦軍在鉅鹿圍住趙王,我們應該儘快帶兵渡過黃河,楚軍攻打他們的外圍,趙軍在裡面響應,必定可以擊破秦軍。”宋義說:“不對,拍擊牛身上的虻蟲,不可以消滅毛裡藏的蟣蝨。現在秦國進攻趙國,打勝了,軍隊一定疲憊,我們可以趁他們的疲憊之機;打不勝,我們就率領大軍,擂鼓長驅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讓秦趙相鬥。披甲冑,執兵器,宋義我不如你,但坐下來運用策略,你不如我宋義。”於是給軍中下達命令說:“勢如猛虎,違逆如羊,性貪如狼,倔犟不聽指揮者,一律斬首。”

    當時天寒大雨,士兵凍餓交加。項羽說:“正當合力攻秦,我們卻久留而不前進。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窮困,士卒只能吃芋頭、豆子,軍中沒有存糧,卻大宴賓客,不肯引兵渡黃河從趙國取糧食,與趙國合力攻打秦國,卻說‘趁著他們疲憊’。憑秦朝的強盛,攻打新建立的趙國,勢必破趙。趙國破滅,秦更強大,還有什麼秦兵疲憊的機會可乘?”項羽早晨去見上將軍宋義,就在帳中斬下了宋義的頭,在軍中釋出命令說:“宋義與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掉他!”這時,諸將都畏服,不敢有異議,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又派桓楚去向楚懷王報告。懷王於是傳令讓項羽擔任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項羽屬下。12月,項羽先派人截斷秦軍的糧道,然後再親自領軍渡過黃河。過河後,下令燒燬軍營,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日糧,以示誓死決戰的決心。

    破釜沉舟完畢,項羽立即率領楚軍進至鉅鹿城下,將王離軍團團包圍,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向敵人猛撲過去。楚軍將士們奮勇死戰,“無不一以當十”,“呼聲動天”,將王離麾下的秦軍殺得潰不成軍。章邯率部援救,也敲楚軍英勇擊退。項羽指揮楚軍連續作戰,不給秦軍以任何喘息的機會,九戰九捷,終於大敗秦軍。那些交戰伊始時,恐懼秦軍如虎而作壁上觀的諸侯援軍,這時見楚軍勝局已定,也乘勢衝出壁壘,參與對王離軍的圍攻。這場驚天動地大鏖戰的結果是,秦將王離被俘虜,秦軍副將蘇角身首異處,另一名副將涉間走投無路,被迫自焚而死。楚軍取得輝煌的勝利,鉅鹿之圍遂解。

    2、彭城之戰

    劉邦進軍關中,定三秦時,項羽正率主力攻齊,知悉關中的情況後,項羽在回師擊漢還是繼續攻齊問題上舉棋不定。就在項羽猶豫不決時,劉邦讓張良致信項羽,表示:漢王失職(未得關中王之位),欲得關中,如約(楚懷王與諸將之約)即止,不敢東。以麻痺項羽,並將田榮、彭越反楚書信送給項羽,聲稱:齊俗與趙並滅楚。項羽果然上當,不再疑慮劉邦,繼續全力攻齊,僅命鄭昌為韓王,領少量兵力防備劉邦東進。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楚軍在城陽(今山東鄄城東南)大破齊軍,田榮敗退到平原,被當地人殺死。項羽另立田假為齊王,繼續進軍北海。楚軍沿途燒夷齊城廓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民相聚而叛之。四月,田榮弟田橫收編數萬殘兵,立田榮子田廣為王,佔據城陽一帶,在齊地百姓的支援下,與楚對抗。楚軍接連失利,陷入困境。

    此時,劉邦已奪取了三秦絕大部分地區。十月,劉邦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東進,河南王申陽投降,繼而又迫降韓王鄭昌。三月,劉邦將關中軍務全部交給韓信,自領大軍由臨晉東渡黃河,魏王豹未作抵抗即歸附劉邦,並協同漢軍攻下河內地區,殷王司馬卬也歸降劉邦。接著,劉邦又南渡黃河,到達洛陽新城,在這裡,他接受了董公的建議,為義帝發喪,號召諸侯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四月,劉邦率5個諸侯的聯軍共56萬人,直撲彭城。在外黃,彭越率3萬人歸漢,劉邦命他略定梁地。聯軍沿途未經戰鬥,乘虛佔領了彭城。劉邦入彭城,滿足於已得勝利,盡收項羽宮中貨寶美婦,整日飲酒高會,疏於戒備。

    項羽聞彭城失陷,大驚,命諸將繼續攻齊,自率3萬精銳騎兵急馳還救彭城。楚軍由魯南出胡陵,進至蕭,首先擊潰漢軍一部。接著又繞道至彭城西、南兩面,切斷了聯軍歸路。拂曉時,楚軍由西向東猛襲聯軍側背,聯軍亂作一團,自相踐踏,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至中午,聯軍大敗。楚軍將聯軍壓縮於谷水、泗水,斬殺十餘萬人,接著南追潰敵至靈壁以東的睢水之上,又殲滅十餘萬,睢水為之下流。聯軍被楚軍緊圍重,劉邦無法逃脫。突然大風猛襲而來,一時間飛沙走石,亂軍中,劉邦率十餘騎終於突圍而逃,奔至滎陽。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其父及妻子呂雉都被楚軍俘獲,眾諸侯也紛紛背漢向楚。項羽在這一戰中,充分表現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飛兵千里,以少勝多,幾乎全殲劉邦軍。但是,項羽沒有乘勝窮追劉邦,使劉邦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項羽都以少勝多,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的奇蹟。那麼,在垓下之戰,項羽為何未能繼續創造神話奇蹟呢?

    漢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經過大小百餘戰的劉、項兩軍,均已精疲力歇。於是,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達成和約。合約達成,項羽遵照合約引軍東撤!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劉邦則採納謀士張良、陳平的建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然後劉邦聽取了張良,陳平的建議,率軍追擊項羽,並派人請韓信、彭越南下合殲楚軍。

    10月,劉邦率軍追至陽夏,卻不見韓信、彭越之兵前來會合,只好也停止不前。項羽得知劉邦背約追擊,即率十萬大軍反擊,大敗劉邦軍。

    劉邦率軍退入壁壘堅守,再次派使者前往韓信、彭越處,劃以封地。韓信、彭越立即出兵攻佔楚地數城,直逼項羽背後。

    項羽軍遭到漢軍前後夾擊,力不能支,於11月退往垓下。漢軍窮追不捨,兩軍於是在垓下對峙。韓信親自領兵進攻,初戰失利。項羽引兵追擊韓信,被漢軍左右夾擊,大敗。韓信趁勢命三十萬漢軍把項羽軍團團圍住。

    項羽軍久困垓下,兵少糧盡;韓信又趁機展開攻心戰,命漢軍將士夜唱楚歌,使項羽軍軍心動搖。項羽無奈,率八百騎士突圍南逃,韓信派兵追擊。項羽逃至烏江,自刎而死,楚漢戰爭遂告結束。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為何沒有再次以少勝多,創造軍事奇蹟!

    古代戰爭十分講究陣型,《孫子兵法·十陣》把陣型分為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行之陣、鉤形之陣、玄囊之陣、火陣、水陣等十種。此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才五行陣、諸葛亮的八卦陣等等。這些陣法,在實際戰爭中各有不同的作用。

    在《孫臏兵法·八陣》中:孫臏還認為,佈陣要遵循三分原則,即把全部兵力分成三份。作戰時,用三分之一的兵力直接交鋒,突破敵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機動,聚殲敵軍。如果敵軍爭鬥力弱且陣勢散亂,可派精銳部隊作為前鋒,直接破陣殺敵;如果敵軍戰鬥力強且陣勢嚴整,就應該用己方戰鬥力弱的兵力作為前鋒,以引誘敵軍,再設法殲滅。

    《史記·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居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

    根據這一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在垓下之戰中,韓信先前用以攻打項羽的前鋒部隊,極有可能是戰鬥力較弱的誘敵之兵,而漢軍用以圍困項羽軍的是五軍陣。

    五軍陣也可叫做八陣或九陣,劉邦之軍在中央,前後左右各有一陣,此為五軍陣;前後左右分別有正兵和奇兵,是為八陣,加上位於中央的劉邦之陣,即為九陣。這種一陣八體的陣型,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方陣,可以做到“四頭八尾”,相互照應,一處受敵,幾方可救。

    鉅鹿之戰與彭城之戰,項羽雖然只有幾萬兵力,但章邯、王離的秦軍以及劉邦與諸侯的聯軍,都未能密切配合,沒有保持適宜的陣型,故而在項羽騎兵的衝殺下迅速潰敗;而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雖有十萬精兵,但劉邦的漢軍卻有適宜的適宜的陣型,因此可以把項羽的楚軍團團圍困,令項羽無法再次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蹟。

    而且韓信的漢軍有60萬軍隊,是楚軍的6倍,而且漢軍糧食充足,決戰之時是大冬天,項羽自從鴻溝議和撤退之後,沒有補給,士兵大多是春夏時期的裝備,寒冷的冬天,楚軍士兵又冷又餓,而漢軍有穩固的大後方,不斷地為前線士兵輸送補給,漢軍士氣旺盛,士兵精力充沛。《左傳.曹劌論戰》有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便是如此。

    項羽戰敗後逃到烏江最後自刎,這也許是他最好的宿命,就算他過了烏江,到達江東,也已經遠遠不是劉邦的對手。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否喜歡聽音樂?喜歡到一聽到音樂心情會變得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