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美之星暖通

    垓下之敗,是張良早在2年前“下邑畫策”的最終成果。

    “下邑畫策”是什麼內容呢?

    把陝西以東,即河南,山西,安徽,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作為賞賜,獎賞給能人,讓天下共擊項羽。

    劉邦將河南,河北,山東部分地區許給彭越。命令彭越,以運動戰模式,頻繁襲擾項羽後方,破壞後勤補給。

    將安徽,湖北,江西部分地區許給英布。命令英布,不斷出擊項羽南境,讓項羽頻繁奔波於千里戰線。

    將安徽,江蘇,浙江部分地區許給韓信。命令韓信,北渡黃河,收服其他各路諸侯。

    劉邦大本營,則轉戰於成皋滎陽一線。正面牽制項羽主力。

    這樣就形成了完美的“彈性防禦戰線”。項羽在彈性防禦戰線前,轉戰千里,疲於奔命,後方不穩,糧草不足,屢戰屢勝,屢勝屢弱。

    後來項羽部隊人困馬乏,主動提出和談,想停止作戰,休養生息,劃鴻溝為界,各自撤兵。

    就在合約簽訂的第二天,張良力諫劉邦反戈一擊!劉邦立即整兵,反戈一擊,偷襲了項羽,又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

    萬不得已,劉邦只好號令天下,集結彭越英布韓信大軍。此時兵力高達30萬,養精蓄銳,總指揮是兵仙的韓信。

    而項羽兵力10萬,人困馬乏。大戰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這是一場兵仙與戰神的大戰。戰神項羽雖然戰敗,但是仍然突出了重圍。

  • 22 # 月影卿樂

    最本質的原因:

    彭城之戰,項羽的對手是劉邦.

    垓下之戰,項羽的對手是韓信.

    給項羽100次機會,他能打贏劉邦60次.

    給項羽100機會,他一次也打不過韓信.

  • 23 # 龔柳輝

    彭城之戰,確實是楚漢相爭中以少勝多的一場重要戰役。

    那麼,為什麼垓下項羽10大軍在手卻輸了最後的決戰,這個問題,我可以分兩個戰場來解說。

    一、彭城戰場

    項羽以3萬騎兵,能夠戰勝劉邦的56萬大軍,主要原因有這麼兩個方面。

    其一、項羽的3萬是真真切切的3萬軍隊,劉邦的56萬有虛張聲勢的成分

    劉邦帶領的是諸侯聯軍,除了劉邦的軍隊外,還有各路諸侯的兵馬。

    劉邦討伐項羽的檄文傳到各諸侯國,立即得到不滿項羽的諸侯的響應。魏王豹復書請從,劉邦叫他發兵相助。

    劉邦的使者來到趙國,趙國宰相陳餘,卻要劉邦殺張耳,方肯聽從命令。劉邦不忍殺好友張耳,就從敵軍俘虜中尋找與張耳面貌特徵相似的人殺了,割下首級特示陳餘,餘信以為真,才發兵跟從漢軍討伐楚軍。另一些諸侯則是坐山觀虎鬥。

    這些出兵的諸侯,其實未必會派遣主力軍隊來助陣,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往往虛報軍隊人數,這個其實也是歷史上聯軍的通病,比如苻堅的淝水之戰,苻堅號稱80萬,事實上沒有這麼多的軍隊。

    其二、項羽的3萬是精銳騎兵,而劉邦的所謂56萬多數是步兵

    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徐州的地形比較開闊便於騎兵部隊的展開,所謂一馬平川,步兵往往很吃虧。

    但是項羽也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可能腹背受敵。

    於是項羽留下諸將繼續攻齊,自率精銳騎兵三萬疾馳南下攻漢,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戰術。

    肖縣東南有劉邦數營軍隊駐紮。項羽軍夜間抵達肖縣,利用拂曉漢軍熟睡之時,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大規模進攻,與漢軍展開激戰,中午時已經大破漢軍。

    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反而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達10餘萬人。

    劉邦軍死傷慘重,“睢水為之不流”。項羽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層層包圍,正等待聚殲之時,發生一件怪事,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天昏地暗,狂風猛烈吹打著項羽軍陣營。

    劉邦則趁此混亂之機,僅帶幾名親隨騎兵突圍而去。其父、妻女皆被楚軍俘獲,漢軍也幾乎全軍覆沒。

    經此一戰後,劉邦終於知道楚軍騎兵的厲害,開始讓將軍灌嬰組建漢軍自己的騎兵部隊。

    二、該下戰場

    那麼,後來項羽手裡還有十萬大軍,為何垓下之戰,最終項羽還是失敗?

    天時、地利的問題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失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部隊。

    在垓下之戰中,地形地貌都比較複雜,項羽部隊敢打敢拼的優勢不能發揮,楚軍圍而不攻,消耗楚軍的意志和決心。

    戰略戰術問題

    與此同時,在戰略戰術方面,漢軍採取心理戰,用四面楚歌來瓦解楚軍的心理防線,引發士兵的思鄉之情,進而徹底削弱楚軍的戰鬥力。

    項羽為了擺脫被全殲的命運,只能選擇突圍,所以說項羽還是項羽,楚兵還是楚兵,僅僅是環境不同而已,在不利的地點和不恰當的時候,打了一場不恰當的防守戰,這才是項羽兵敗垓下的真正原因。

    比較彭城之戰與垓下之戰,可以看出前者使劉邦陷入絕境的局面,可以說項羽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而垓下之戰,則是劉邦和韓信採取消耗戰、心理戰、持久戰、包圍戰等各種戰略戰術的一個結果,是韓信等人以多勝少的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成為現實,這就是項羽垓下兵敗如山倒的一些重要原因。

  • 24 # 34個代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這句詩就完美的解釋了兩戰的不同。

    彭城之戰時,項羽的部隊仍然是那支破釜沉舟,百戰百勝的雄師。部隊戰鬥力驚人,士氣高昂,士兵去救的是自己家園,個個奮勇爭先。再說三萬人都是騎兵,騎兵對步兵具有很大的優勢,無論是機動性還是衝擊,三萬騎兵的戰鬥力應不下於十萬步兵,而且項羽確實是戰術高手。

    反觀劉邦一邊,雖號稱56萬,但烏合之眾互不隸屬,劉邦只是名義上的老大,真打起來,其他人不一定聽他的,沒有統一指揮,戰鬥力就要打了對摺。而且聯軍在攻下彭城後,忘乎所以,沒有防備。這種情況下一點被破,就會全線崩潰。所以說項羽只需要打贏一小部分聯軍部隊造成混亂,聯軍自然崩潰。這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

    垓下之圍時,情況已經大不相同,經過多年征戰,項羽帶出的8000子弟兵死的差不多了,新兵增多戰鬥力下降,而且項羽除了打仗之外,內政外交和劉邦相差甚遠,地盤越打越小,士氣自然開始低落。十面埋伏時楚歌一起,士兵就跑了很多。此時的十萬部隊戰鬥力都比不上彭城的三萬騎兵。

    反觀劉邦,此次的部隊雖然也有韓信和彭越的,但本質上都是聽劉邦統一指揮,凝聚力和彭城時大大不同。對項羽來說,敵漲我消,失敗在所能免。這就是時不利兮騅不逝。

    一句詩寫盡了項羽的成敗。自然只能感嘆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落得自刎烏江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否喜歡聽音樂?喜歡到一聽到音樂心情會變得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