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不稱帝?
16
回覆列表
  • 1 # 春熙路街拍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看一下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麼說,他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在一條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進著。如果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曹操在這方面的努力還只是一種不動聲色的鋪墊,那麼從建安元年起,他就開始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將獻帝變成了自己手中的一個傀儡和一張王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來因為袁紹不滿,曹操才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袁紹,自己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並從此開始主持朝政。

    隨著實力的增強,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也越來越嚴密,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獻帝詔令曹操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學宮灃宮。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就這樣,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 2 # 二哥說古論今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自己的嫡系將領跟隨,也有漢朝大臣依附,這是他的有利條件。他不可能把這有利條件給破壞掉。

  • 3 # 愛影片影院

    1、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2、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3、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

    擴充套件資料: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將獻帝變成了自己手中的一個傀儡和一張王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優勢。

    隨著實力的增強,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也越來越嚴密,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獻帝詔令曹操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

    建安二十二年五月,曹操修建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學宮灃宮。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

  • 4 # 迂娛與遇

    曹操作為三國的主要人物,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接納謀士荀彧的意見,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自此,曹操依靠天子這張王牌,曹操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開始了他爭霸三國的霸業。

    但在此期間,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甚至只要他願意,無論是群臣還是漢獻帝都只能同意他的取而代之。但整整 25年之內,曹操稱魏王,但始終沒走那最後一步,究竟為何?

    第一,從名聲考慮,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曹操憑藉著“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是以朝廷的名義行曹魏之事。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並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

    “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魏氏春秋》

    從這一段曹操與夏侯惇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曹操還是想作為一個漢臣被記錄於歷史之上。至於稱帝之事,就交給他的後人了。當然,他兒子曹丕並沒有讓他失望。而在千年之後,曹操的這一舉動也是得到了不少的讚譽。

    相反的例子就是袁術,在獲得了玉璽之後沒多久,那顆稱帝的心就蠢蠢欲動起來。在他還未稱帝之時,袁氏四世三公,受人敬仰。而他稱帝之後,就成為了天下人人慾得而誅之的物件。從而最終在曹操,孫策,劉備的聯合打擊下敗亡。從這一點來說,袁術給曹操打了預防針。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在中國北方,南方仍有劉備與孫權兩股勢力割據,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曹操作為漢臣,此時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曹操陣營內部新一輪的軍閥割據。這樣的局面對於曹操來說風險太大,這一點,曹操非常清楚。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魏略》

    孫權上書稱臣,順道勸曹操稱帝。而曹操的反應也十分明確:這貨是要坑我啊!他深知這一步會帶來的後果。

    而在曹操稱魏王后,以荀彧為首計程車族集團也開始了各種反對的聲音。這也讓曹操意識到了除了外部環境不允許之外,自己陣營內部依然有著強大的漢臣群體。只有這些人真正願意奉己為帝,那一切都有機會。事實證明,直到曹丕才透過九品中正制,實現了曹氏與士族集團利益交換。最終才能夠成功稱帝。

    總體來說,曹操在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漢王朝的統治,在實際上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既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而他這個周文王,實至名歸啊。

  • 5 # 封魔谷

    曹操不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當皇帝,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曹瞞傳》和《世語》都稱尚書桓階"勸王(曹操)正位,夏侯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由此看來,曹操並非只是一心一意匡扶漢室,其實他還是想當皇帝,只是蜀、吳未定,他坐不穩這個寶座。

    還有,曹操在看完孫權勸其稱帝的信後,曾經無可奈何地發出了一句感嘆:"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沒等滅掉殷紂王就去世了,其子姬發後來滅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說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換代,只是自己身體有病,已經來不及了。還有人以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實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輕而易舉把漢獻帝搞掉,他也只能做個控制一方的草頭王,做不成統一全國的真皇帝,而且還要背個"篡漢自立"的萬世惡名,倒不如只要實惠,不要虛名,所以才一直"謙虛"著不稱帝。

  • 6 # Zh上善若水W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魏國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地位也開始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又封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沒有停止,從丞相,又當了三公,曹操還想位列王侯,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但曹操卻一直沒有稱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夏侯墩知道這件事後,便馬上去找曹操,並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如果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你了。曹操聽後也非常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便一直沒有稱帝。

    這件事說明了曹操還是想稱帝的,只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沒有到最佳機會。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對自己的形象不好,也是怕吳國和蜀國兩家藉此機會來攻打自己,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而且還有一事,也說明了曹操非常的擔心。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孫權便趁機拍曹操的馬屁了,說曹操現在是萬眾矚目,實力又很強大,應該稱帝才對啊。曹操聽後便在心裡說,孫權這個人,是想把我往火坑裡推啊,這是想害死我啊。曹操這句話中,說明了曹操當時覺得謀權篡位是不行的。其實孫權給曹操的這封信,是想試探一下曹操,而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都是由他來掌管。

    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這也說明了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打著漢獻帝的名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但是曹操拒絕了,並說道自己沒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稱帝了,就會引來吳國和蜀國的攻打,還不如像現在這樣,接著漢獻帝的名號去攻打別人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呢,所以曹操才拒絕了漢獻帝,可見曹操的多麼的高明啊。

    然後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對他來說都是浮雲。最後,年齡問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65歲了,考慮自己年紀大了,就想模仿周文王,打下了天下,自己不稱帝卻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這也可能是他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由此可見,曹操終其一生也不稱帝,完全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做法,他彰顯了作為卓越政治家深遠而明智的謀略。

  • 7 # 盤古愛女媧之大秦帝國

    曹操是很讓人著迷的一個歷史人物,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詩人文學家,很了不起,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北方,東漢名存實亡而曹操沒有稱帝,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天下還沒有統一,曹操也不需要透過稱帝才能掌控朝廷,二是曹操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做皇帝,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假如一統天下,是稱帝呢?還是功成名就,退隱江湖

  • 8 # 俠客隨談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魏國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地位也開始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又封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沒有停止,從丞相,又當了三公,曹操還想位列王侯,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但曹操卻一直沒有稱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夏侯墩知道這件事後,便馬上去找曹操,並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如果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你了。曹操聽後也非常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便一直沒有稱帝。

    這件事說明了曹操還是想稱帝的,只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沒有到最佳機會。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對自己的形象不好,也是怕吳國和蜀國兩家藉此機會來攻打自己,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而且還有一事,也說明了曹操非常的擔心。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孫權便趁機拍曹操的馬屁了,說曹操現在是萬眾矚目,實力又很強大,應該稱帝才對啊。曹操聽後便在心裡說,孫權這個人,是想把我往火坑裡推啊,這是想害死我啊。曹操這句話中,說明了曹操當時覺得謀權篡位是不行的。其實孫權給曹操的這封信,是想試探一下曹操,而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都是由他來掌管。

    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這也說明了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打著漢獻帝的名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但是曹操拒絕了,並說道自己沒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稱帝了,就會引來吳國和蜀國的攻打,還不如像現在這樣,接著漢獻帝的名號去攻打別人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呢,所以曹操才拒絕了漢獻帝,可見曹操的多麼的高明啊。

  • 9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我來回答!

    要說曹操想不想稱帝,這其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曹操做丞相還是簡單的君臣關係的話,後面的加九錫、封魏公、魏王就算是嚴重的逾制了。能欣然接受這些封號的曹操,打心底已經不把自己當漢臣了。所以,一心想要讓大漢王朝重振旗鼓的荀彧會在曹操受封魏公的時候就表示強烈反對。曹操不稱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應該說曹操是位手段非常高明的政治家,透過他的不斷積累,為曹丕後面的稱帝之路,掃清了絕大多數障礙。

    曹丕繼位後,一方面有曹操為他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他大權在握。另一方面他又頒佈了對士族集團極為有利的“九品中正制”,從而籠絡了他們,使其不再反對曹丕篡漢。

    於是,在曹操死後不到一年,曹丕便登受禪臺稱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魏國。

  • 10 # 穿越歷史的星空

    一代人有一代人功業

    曹操的功業就是掃滅群雄,穩住曹家的霸業,

    曹操論實力可以稱帝,但沒有必要,政治家考慮事情很多都是權衡利弊後決定的

    曹操若稱帝,會加速內部分化,且曹操又需要穩定自己接班人的事情;外部,孫和劉的敵對意識,也會強化,漢家的旗幟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中將喪失作用。

    所以,貿然稱帝,只會讓魏國的內部形勢更加複雜;不易於後期權力的穩定交接。

    正如曹操自己所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作為一位務實的政治人物,不會為了務虛名而處實禍。一言以蔽之:趨利避害爾!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如果曹操統一了三國,那時稱帝,我想曹操也會有過此想法。

  • 11 # 月影卿樂

    曹操不稱帝,而曹丕稱帝.

    很多人從戰略思維,當時的局勢,以及曹操和曹丕手下戰鬥力強弱等因素來分析.都是老掉牙的劇情了.

    並非說這些人分析得不正確,而是想說,他們沒有抓住重點.

    因為真正的重點是人性.

    第一.曹操不稱帝.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長期號稱自己是漢朝的忠臣,早就立了牌坊.

    曹操打袁術之前說袁術是反賊.袁術確實是反賊,但曹操也是,但曹操不承認,曹操說自己是漢朝的忠臣,是幫漢朝皇帝打袁術.

    曹操打劉備,也說劉備是反賊,等等.

    可見,曹操早就給自己立了漢朝忠臣的牌坊,並且一直在重申,在加強.

    如果曹操稱帝,就是自己抽自己的耳光,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既要當那啥,又要立牌坊.

    太不要臉了!

    我認為曹操多少還是要臉的,他是臉皮厚,不是不要臉.

    第二.曹丕稱帝.

    曹丕稱帝,並不是因為他比曹操強,也不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更好,而是因為他沒有立牌坊.

    曹丕沒有號稱自己是漢帝的忠臣,他甚至連臣都可以不號稱.

    曹丕是魏王曹操的臣,繼任魏王也是世襲制.

    曹家為了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只需要曹操一個人立牌坊就行了,子孫後代沒必要跟著立.

    曹丕沒有牌坊,就好做.

    第三.劉備稱帝.

    順便說一下,劉備稱帝是因為曹丕稱帝在先,劉備必須稱漢帝,要不然漢朝就沒了.

    另外,蜀漢一詞是曹丕侮辱劉備的,劉備稱的是漢帝,國號依然是漢,不是什麼蜀漢.

    如果劉備自稱蜀漢,就等於汪精衛自稱偽軍,就等於大日本帝國皇軍自稱小鬼子.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因此,不管劉備是不是好人,但他稱帝實際上是正義的,是有臉面的.

    曹丕廢了漢獻帝,但漢朝還在,我劉備就是新任漢帝,你曹丕是反賊.

  • 12 # 白龍赤子

    曹操,東漢末年最傑出的政治家,在那一時期的歷史上留下了最重要的痕跡。他參加了“十八路諸侯”的討董活動、領導了官渡之戰、徵烏丸,基本統一了北方,成為了那個時代中華大地上最有權勢的人。就是這樣一個有為的政治家,他想當皇帝是易如反掌的,但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曹操早年的志向

    根據其作品《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描述,年輕時期曹操只想做一個地方官員,教化一方百姓。他提道:“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可以看出,早年的曹操並不是志向特別遠大的人,因為劉邦、項羽和劉備早年就想當皇帝了,只是結果不同而已。要論志向,曹操不及以上三人。所以,我認為以後的曹操也未必想做皇帝。

    (曹操)

    曹操自身的強大

    建安元年(196),楊奉帶領漢獻帝劉協逃到了洛陽,這時的楊奉後勤補給明顯不足,恰恰曹操就在附近。曹操和荀彧、毛玠等人商量後,決定救濟楊奉,迎接漢獻帝進入許昌,也就是曹操的大本營。實際上,曹操巧妙地控制了皇帝,遂演變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曹操權勢發生質變的事件還是官渡之戰的勝利,因為此時的曹操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實力,地位達到了空前的地步,我認為曹操的“挾天子”只是一個陪襯而已。

    所以,在那個亂世,即便你已經控制了漢獻帝,但實力的提升還在於自己的努力,因為當時沒有幾個人把漢獻帝放在眼裡。

    (袁紹)

    袁術稱帝帶來的麻煩

    建安二年(197),天下局勢一面混亂,曹操、袁紹、劉表、袁術、韓遂和馬超皆佔據一方,袁紹最為強大。這些人中,最沒遠見的可能就是袁術了,當時袁術召集部下說道:

    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十功輔臣,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

    大家能看出來,此時的袁術想自立為帝,但是沒人敢迴應他。於是袁術一意孤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是漢末大亂第一個稱帝的人,成為了眾矢之的,先是被呂布打敗,接著又被曹操打敗。

    於是,在三國鼎立前沒人再提稱帝之事,可見稱帝具有很大的風險,曹操那麼敏銳的政治家當然懂得這個道理。

    (袁術)

    結語

    曹操是東漢末年最傑出的政治家,一生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但是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沒有稱帝,與他早年的志向和自身實力的過硬都有著重要的關係,曹操是一個務實的人,不在乎稱帝的虛名。另外,當時稱帝有著很大的風險,想必曹操心裡非常清楚。

  • 13 # 不想長大的陳同學

    聽易中天的一個觀點,三國之前是門閥貴族的時代,各大家族靠互相舉孝廉做官,壟斷仕途,東漢末年的亂世導致曹操(太監的孫子),劉備(前好幾代就沒落的貴族)等軍閥登上歷史舞臺,特別是官渡之戰軍閥還大勝了門閥。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寒門子弟沒有上升通道的話,軍閥治國還得依靠門閥的支援,曹操一生都沒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沒稱帝。他兒子曹丕最後為了稱帝只能用九品中正制向門閥妥協,換取門閥的支援。最後稱帝的後果是讓門閥重新掌權,司馬家族把曹家廢了。緊接著的東西兩晉又是門閥大族的天下,,直到隋發明了科舉制,才讓寒門子弟逐步取代世襲貴族,讓官僚階層取代門閥掌權。

  • 14 # 令狐大俠客

    事實上,曹操不稱帝的理由很簡單。曹操一生都不斷強調自己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如果在晚年突然翻臉,否定自己以前說過的一切,顯然對他的聲譽和歷史評價會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曹操是個講實惠的人,與其為虛名而導致天下人側目,還不如無帝王之名,而享受帝王之實。

  • 15 # 艾中誠

    一個聰明人應考察周槽合種因素,有利的、不利的,如何利用,如何適應?不是一朝權在手,便不顧一切隨意而行。曹操是個聰明的智者,你說呢?

  • 16 # 大羊說股事

    曹操當時的地位除了沒有皇帝的稱號跟做皇帝已經沒有任何的差別。

    曹操當時稱帝只是一個稱號,因剛開始拉起隊伍是以匡扶漢室,剿除漢賊為口號,當然當時的曹操確實是想那麼幹的,只是後來權利越來越大,勢力越來越強,才會想自己當家做主。

    如果稱帝,第一,立下漢馬功勞的功臣都晉封,那麼到了曹丕即位的時候就無法再加封了,以曹丕的本事及事蹟,老臣就很難臣服於他。

    第二,曹操的追隨的老部下也是有反對稱帝的,也有漢朝的忠臣,就像荀彧,曹操只是自封了個魏王,就氣的臥床不起。

    綜上,曹操沒必要也不能稱帝,為了曹魏的將來,也為了自己不篡漢的名聲

  • 17 # 無謂大叔

    曹操在處理同漢獻帝關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從本集團的全域性利益出發,始終

    堅持實行不稱帝的政策。他最後之所以能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是同堅持這一政策

    分不開的。曹操與那些日思夜想著當皇帝的地方軍閥不同,他胸有韜略,即使在權

    勢遮天、炙手可熱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全域性、權衡利弊,堅持不稱帝的策略。公元

    219年孫權襲殺關羽之後曾上書曹操,歌功頌德,勸其稱帝,曹操讀罷此信後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當時文武大臣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也

    追茲

    曹操稱帝,但他還是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

    秋》)也就是說,即使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給兒

    子。

    曹操堅持不稱帝,是不是真的不想當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當皇帝

    不能說明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稱帝乃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著想。

  • 18 # 百曉大神

    曹操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大漢四百年天下,在老百姓心裡,大漢朝的權威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即使暫時的兵荒馬亂,可還是有復興的那一天,說的更明白一點,當時無論是士大夫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非常希望漢朝能夠重新振興起來,即使漢獻帝平庸無能,可是漢室宗親還有不少,比如說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就連當時四處逃亡的劉備都有資格坐上皇帝的寶座,所以當時的大環境不允許曹操這樣做,袁術擅自稱帝,結果被群起而攻之兵敗生死,曹操的勢力雖然強大,但如果遭到圍攻,只怕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不稱帝反而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這麼一塊金字招牌,可以讓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完全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和方針,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何樂而不為呢?

  • 19 # 清風鑑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2、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3、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將獻帝變成了自己手中的一個傀儡和一張王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優勢。

    隨著實力的增強,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也越來越嚴密,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獻帝詔令曹操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

    建安二十二年五月,曹操修建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學宮灃宮。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

  • 20 # 悠風風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計程車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後人說曹操跟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們都是漢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盡心竭力輔佐漢室。其實縱觀全域性他們都處於三國最鼎盛的時期,想要完成霸王之業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想要符合眾人的口味更是難上加難。

    無奈二人都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諸葛亮選擇了一路走到底,而曹操卻換了一條路來走罷了。畢竟當時是群雄追逐的時代,很多人都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做到這樣已經是很不錯了。另外我們也不能僅憑藉一兩點資料就輕易的去評價一代偉人,後人撰寫的書籍總歸還是帶有一點戲劇色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為什麼會把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過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