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21 # 橘子的秋天98019061

    個人覺得 東漢末年 曹操的智慧無人能及,第一曹操想統一天下缺未必想稱帝,第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師出有名,否則必然遺臭萬年!個人最喜歡曹操

  • 22 # 白梓琪

    最近在看《軍師聯盟》,目前為止劇中一直講的是曹操內部之事,並沒有像三國演義或者其他講三國的劇一樣,展現一副波瀾壯闊的三國群雄兼併的場景,更多是描述在三國時期曹魏一國之內勾心鬥角,人心權術之爭。不知道後期會不會有什麼盛大的景象出現。但就是前面這些事情也是足夠精彩的。

    最近引起我思考的一幕是曹操賜點心與荀彧,卻寄了空盒給他,意思是以後我不給你飯吃了,你自己結果自己吧。我在想現在的曹操已經是萬人之上,一人一下了,他為何不直接稱帝了,這樣子的話身邊就留一些忠心耿耿,聽話的大臣,就不會在去顧慮那些漢朝大臣的想法了,什麼與法不容,做許多事情都要有所顧忌,實在是麻煩。

    其實慢慢一思考,曹操的心裡必然有稱帝的想法,辛辛苦苦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誰不想做皇帝。只是局勢不允許,或者說還不成熟罷了。

    首先,朝中漢臣的勢力還是存在的,特別是他所在的河北中原等地,氏族大家的影響力還是具有很大的作用的。原先曹操起義的時候就是為了清君側,還漢朝一片安寧,所以打著正義的旗號才會得到一些氏族大家的支援,得到許多謀士武將的擁護,其中就不乏荀彧等人,這些人深受祖宗之法的薰陶,擁護漢室。並且此時漢朝還有名義上的存在,並不存在其他的政權,人心還是向著漢朝的。此時若曹操廢除獻帝,另立王朝,必然會導致氏族大家的一致反對,致自己於群臣的對立面。

    其次,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算是有正統的血脈了,此時的東吳也並沒有要立馬撕破臉面的意思。此時曹操稱帝,必然引起東吳和劉備的共同討伐,那曹操就是不作就不會死了。

    最後,他現在的位置是最好的位置,雖然名義上是臣子,但實權都在他的手中,不必去奢求一個名稱,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最正確的做法。等到把國家都統一的時刻,沒有了反抗的諸侯了再稱帝也不遲。

  • 23 # 電影最精彩片段

    曹操已實際掌控皇帝的軍政大權,皇帝只是傀儡,但至死不做皇帝,這是什麼呢?

    1、曹操修建學宮灃宮,任命華歆為御史大夫,乘金銀車,套六馬。待遇與稱帝相同,封曹丕為魏國太子。沒有必要稱帝,而引起吳蜀眾怒,而去討伐。

    2,吳國知道如果曹操稱帝,必然會擁漢劉備派將討伐,曹操會陷入兩面作戰危機。

    3,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安撫老漢派,鞏固內部,具有不可想象的作用。

    四4,早年說自己絕無自立的意圖,經常說,突然改,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 24 # 誰是誰的菜

    一代梟雄曹操出身卑微卻胸懷大志,憑藉對權謀與智慧的靈活運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借皇帝之名,行起了皇帝之事。梟雄曹操迅速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宏圖霸業,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曾被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在知天命之年達到了權力的巔峰。然而他最終沒有承應天命,登帝稱霸,給後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後世人對於曹操為何不稱帝的原因也多有猜測,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我認為,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種。

    第一,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王室衰敗而導致天下大亂,但在綱常倫理中,禮義的思想仍然存在於社會主流意識當中。曹操雖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擺脫不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其霸權奪勢的一路血雨腥風中,也是一直冠以天子之師,捍衛東漢王朝的名義進行的。曹操深知如果自己廢除了漢獻帝,登帝位,那他將淪為一個千夫所指的罪人,難逃今生來世,歷朝萬代的唾棄與責罵。這是一代梟雄揹負不起的重擔。曹操也不例外,他一再表明自己絕無稱帝之心,絕不是篡權奪位的奸佞小人,而是忠心輔佐漢獻帝的治世能臣。這足以說明曹操受儒家正統文化的影響是多麼地深,他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第二,經不住群起而攻之

    雖然曹操已經取得了對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仍侷限於北方。東南、西南有孫權和劉備,他倆都非等閒之輩,曹操如若貿然稱帝,必將成為眾矢之的,讓孫權、劉備等人趁機有了一個討伐亂臣賊子的正義之名,繼而帶領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如此一來,他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就如流水般東逝而去,難以力挽狂瀾,不僅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更有可能引發一場空前慘烈的激戰。任曹操再怎麼兵精將廣,一旦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其他諸侯相對抗,那麼他的勝敗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對如此不利的形勢,心思縝密的曹操又豈會為了一時的痛快而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呢?

    第三,看不上虛名而重實。

    曹操為人講求實際,實權與虛名孰輕孰重,他再清楚不過了,能夠從亂世中一路走來,靠的不止是雄心壯志,更多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務實作風。稱帝不過是多得了個名號而已。現在,多好呀,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朝廷的政策由他制定;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這一切足以證明曹操名為丞相,實則皇帝。皇帝的名號此時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會遭受落井下石之罪。要一個虛名頭有什麼用呢?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似乎道出了梟雄曹操的心願,點破了曹操寧為兒子鋪路,也不願意自己稱帝的真相。

  • 25 # 我就是我GT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魏國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地位也開始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又封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沒有停止,從丞相,又當了三公,曹操還想位列王侯,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但曹操卻一直沒有稱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夏侯墩知道這件事後,便馬上去找曹操,並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如果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你了。曹操聽後也非常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便一直沒有稱帝。

    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打著漢獻帝的名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但是曹操拒絕了,並說道自己沒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稱帝了,就會引來吳國和蜀國的攻打,還不如像現在這樣,接著漢獻帝的名號去攻打別人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呢,所以曹操才拒絕了漢獻帝,可見曹操的多麼的高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為什麼會把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過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