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蟲洞
-
2 # doime
眾所周知,楊廣和李世民一個被千夫所指,一個被萬人敬仰,兩人是中國歷史上暴君與明君的代表。但是,如果翻開他們的人生履歷,會發現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
相似之處:
1.兩人都能文能武,在位期間一統中華,也有名篇佳句流傳於世;
2.兩人都是第二任皇帝,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登基;
3.兩人都有對父親、兄長不忠不孝的劣跡;
4.兩人都讓北方的遊牧民族俯首稱臣;
5.兩人都開疆擴土,拓展華夏版圖;
6.兩人都親自征戰過高句麗,而且都無功而返;
7.兩人都因為“讖語”殺過大臣;
8.兩人去世時年齡相仿,都是50歲左右。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楊廣和李世民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李世民是楊廣的翻版。但是,兩人的結局卻天壤之別,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其中固然有“短命王朝多暴君”的歷史因素,也有“亡國之君名聲差”的人為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爭取民心方面,這是兩人不同的地方。
楊廣是怎麼對待百姓?他限制了新都的完工時間,要求短時間必須完成,工程量更大的運河、長城也是如此。至於為何這麼做,有的說這樣是為了消耗北方人口,達到去胡漢化的目的,這些暫且不論,結果卻是對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三次東征,徹底激活了反隋怨氣。
平心而論,隋煬帝的歷史功績並不遜色於唐太宗,但是他在鞏固大隋的同時,給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因此大隋王朝二世而亡。這方面,李世民與楊廣截然相反,他意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開創了“貞觀之治”。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太宗本紀》
2.《隋書·卷三·帝紀第三》
-
3 # 雄辭
嬴政和劉邦做的事情似乎也差不多。
楊廣和李世民要做的事情私戶差不多,但處的的環境卻不一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西安。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這個時期和個人認為和始皇帝就很相似,雖然天下統一了,但初定而未穩。各方勢力萎縮,但中央集權還不夠穩固;兼併而來的各地思想和生活的統一也需要時間。新的統一王朝進行的各種新政也刺激到原有階級的利息。所以才出現“天下苦隋久已”,但秦、隋兩朝都很短暫。
而李世民和劉邦面臨的環境就有著這樣的類似,在經歷短暫大一統的不適應,從而爆發了全面的、殘酷的、深度的全國性統一戰爭,國家和人民都渴望有一個統一的完整的中央集權政府,並且各種內部敵對勢力在統一戰爭已經完全被整合成一股勢力。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順天意。
-
4 # 我愛逸想天開
楊廣和李世民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二人皆是文武雙全;都是第二任皇帝;都是弒親奪位;都曾開疆擴土;也曾因讖語殺過大臣;甚至連去世時的年齡都相仿,都是50歲左右。但二人的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
誠然,成王敗寇!造成二人不同結局的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二人在對待百姓,爭取民心方面有著巨大差別!
楊廣是怎麼對待百姓的?造運河,修長城,三次東征,勞民傷財,對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徹底激活了反隋怨氣!
李世民和楊廣截然相反,他意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開創了貞觀之治!
故,得民心者得天下!
-
5 # 大道有心
主要是能力問題!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廣開言路,減徭輕賦。國家休養生息,國泰民安。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
而楊廣自己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是自己志大才疏,貪圖享樂。國家的國力是一定的,在全國各地大肆修建宮殿,徵用民夫二百餘萬。不能很好的平衡建設國家與個人享樂的關係。
對外,三徵高句麗,發動上百萬眾,卻次次慘敗而歸。耗盡了隋朝的底蘊與氣運。
-
6 # 經典守望者
楊廣和李世民之間有親戚的關係,楊廣算是李世民的表叔,這兩個人在作為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曾經攻打過高句麗,而且都失敗了。可是楊廣卻導致江山覆滅,李世民雖然鎩羽而歸但是仍然無損他千古一帝的輝煌。其中的緣故主要如下:
首先,在國政上李世民已經開創了貞觀之治,經濟政治民生等各方面都很穩定,兵源也非常的充足。這樣的背景之下,高句麗之戰就是錦上添花之役,勝利也罷,沒有勝利也罷,都不會對國家內部的各種情況有根本性覆滅。經濟也不會受到大的影響,以至於民間的百姓生活並沒有受到過多地影響。這就很有效的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可是楊廣在位時期,重用奸臣,小人當道,國家內部經過開皇之治數十年積累下來的政治威望和民生指數被他全部破壞。所以,當他率兵攻打高句麗時,為了逃避兵役出走他方的豪傑非常多,這就造成了地方上勢力的增強,中央的力量無法抑制住地方時,動亂就發生了。
其次,凡事都有界限不可強求。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一而再再而三,屢敗屢戰,這就造成民力的三度傷害。而唐太宗在位時期對外戰爭的次數控制在了一個界限之內,基本上不會對於軍備和兵源有過多的消耗。無論是北征東突厥還是討伐薛延陀,都是控制在了一個範圍之內。同樣,高句麗也是如此,雖然敗了,可是並沒有大興兵戈再度雪恥。而是由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完成了滅亡高句麗的任務。
-
7 # 糊了個逗
說起隋朝就不得不提一下唐朝,這兩個朝代有很多的巧合,例如,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他們都曾經先立自己的長子為太子。隋朝的太子當初是楊勇,唐朝是李建成。可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成為皇帝,這個時候有人就會問,難道是這兩個人沒有能力嗎?其實並不是,相反他們兩個人在民間或者是一些史學家的口中評價還是較高的。可是就算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再高,他們同樣都栽在了自己的二弟身上。楊勇的弟弟是楊廣,李建成的弟弟是李世民。他們同樣都被自己的弟弟被殺了,不同的是,楊勇是被成了皇帝的楊廣賜死的,李建成是被李世民給斬殺的。楊廣殺楊勇是被局勢所迫,成為了皇帝的楊廣,當然無法留著前任太子楊勇。
楊勇的存在,對於自己的皇位一直有潛在的威脅,所以楊廣才會把楊勇給賜死。雖然楊廣為了皇位賜死自己哥哥的行為並沒有多麼的高尚,但是比起李世民親手射死自己的哥哥而言,楊廣對待楊勇的手段好像變得溫和了許多,這也更加顯得李世民六親不認,心狠手辣的性格。不管怎麼說,楊廣和李世民兩個人的皇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於是他們都想為自己證正名,楊廣和李世民成為皇帝過後,都曾積極的為自己正名,可是到最後只有李世民成功了,而楊廣卻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兩個一個成了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君,一個則成了百姓後人口中的暴君,最後連自己的國家都被覆滅了。
那咱們就來看看,他們二人各自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為自己正名的。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他們在稱帝過後是怎樣擺正自己的位置的。
咱們先看楊廣,楊廣在成為皇帝過後,他的內心非常的浮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1個就是楊廣,假借楊堅的名義賜死了楊勇。
第二個就是,他好搞了很多工程,還主動發起戰亂,原因就是他想透過這些成就來證明自己,凸顯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他也想要得民心,受到百姓的擁戴。其實楊廣做這麼多隻是想要透過這種方式來為自己正名,讓眾人忽略他的皇位是奪來的。
可是楊廣太過急躁,把事情搞得更糟糕。首先楊廣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已經成為皇帝了,就該穩坐皇位,先認可自己。其次看清自己的不足,虛心請教別人,善待子民,還有一點就是要比楊堅更加的賢明,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讚賞。
咱們再看看李世民,楊廣犯的這些錯,李世民全都避免了。李世民該強勢的時候就強勢,但是論謙虛他又比任何人都謙虛。所以李世民很快就收到了大臣和百姓的擁戴,李世民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迅速從奪位的陰影中走出來,他立志要做一個明君,所以就按照明君的標準來做,結果顯而易見。第二個方面就是怎麼樣做一個好皇帝。楊廣是希望透過顯著的成績來掩蓋自己奪位之事,他新建立了洛陽,然後又建了大運河。再看看李世民,他並沒有做過如此浩大的工程,可是李世民直接甩了一個貞觀之治。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楊廣為了建立這些大工程,他調動了百萬的民夫,完全不顧百姓的疾苦,雖然大運河造福了後人,可是對當代百姓並沒有什麼福利可言,相反他這個做法讓百姓們哀聲怨道。最後導致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不斷的反抗,隋朝也在這種亂世中走向了滅亡。可是李世民並沒有搞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他腳踏實地,做了很多可以算得上是小事的事,可偏偏這些事情就讓他成為了一個令人讚賞的好皇帝。
第三個方面就是他們的私生活,楊廣在位期間,他的生活非常奢侈。
例如楊廣曾經帶著浩大的隊伍,幾次三番到南方旅遊,而耗費了巨大工程建造成的大運河也成了他享樂的渠道。總而言之楊廣的生活極盡奢靡,在晚期的時候楊廣非常的好色,只要是宮中長得稍微好看的宮女,他都會佔為已有。反觀李世民,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愛情令後人讚賞。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徵發生了矛盾,長孫皇后知道後並沒有直面的勸李世民,而是穿的非常正式,跪在李世民的面前,祝賀李世民能有這樣一個敢於直言的諫官。李世民的怒氣全消,沒有再生魏徵的氣,反而對他重用有加。
楊廣的皇后,蕭皇后本身也是非常賢惠的,早期的時候,楊廣有些行為上的過失,蕭皇后提出意見楊廣還是會聽她的,可是到了後期楊廣變得非常的殘暴,蕭皇后也不敢再勸阻他。這些都是楊廣和李世民的不同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能成功而楊廣卻失敗的原因。
總結:
最後我想說,無論他們怎麼奪取皇位的,但是他們都是極具才華的人,甚至我認為李世民和楊廣在某些地方很相像。並且最後唐朝基本都是延續隋朝的制度,科舉等也一直延續下去,李世民也一直在削弱世家門閥。
-
8 # 七年逝
李世民和楊廣要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二者在實施時,卻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了李世民的成功和楊廣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軍事上二者都想君臨天下,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二者的戰略眼光和實施手段卻大相徑庭。比如在面對北方突厥時,李世民和楊廣的做法不相同。
楊廣在位時,對突厥並不加以限制和打擊,反而大加賞賜,其程度甚至超過了隋朝的諸侯王,以至於後來終究釀成大禍。大業十一年,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將隋煬帝包圍在雁門。後來由唐王李淵率軍解圍解圍。但突厥的勢力範圍卻由漠北拓展到了中原地區。
而李世民則大不相同,唐在建國初期,受楊廣對對突厥勢力的放縱影響。唐王朝受突厥的威脅極大。被迫在長安附近的渭水簽訂城下之盟。但自此李世民暗自發力,終於在貞觀四年抓住機會,由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統領六路大軍徹底消滅了東突厥。而西突厥則不斷分化,最終由蘇定方徹底掃平西北,設立北庭都護府。
其次是在政治上。楊廣制定嚴厲的刑罰,詔令天下盜竊罪以上,不論罪行輕重,不必等待上報朝廷,都處斬。後又因為盜賊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爛的刑罰。大業九年,又詔令做盜賊者沒收其家眷與財產入官。從此各路盜賊大規模興起,各郡縣的官長又作威作福,對人的生殺任意而為。
李世民則與之大不相同。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政治上任用房玄齡、長孫無忌、等,軍事上重用李勣、李靖等。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透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
在經濟上-唐夢迴長安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的負擔。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同時受到安西四鎮軍事上的保護,絲綢之路成為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與之相對比,楊廣在經濟上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其實兩個人的經歷都差不多。。二者在繼位以前,也都是南征北戰的悍將。楊廣統兵滅掉了陳國,李世民在隋末的農民起義中,消滅了其他的割據勢力,完成唐帝國的統一。同樣作為皇帝的次子,透過非常的手段取得王位。
楊廣和李世民要做的事一樣但又不太一樣,施政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君王的戰略眼光決定了楊廣的失敗和李世民的成功。
-
9 # 小瑩講歷史
隋煬帝楊廣與唐太宗李世民,在後世的評價是天差地別,一個昏君,一個明君。但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一模一樣。也許這就是天才與瘋子的那一線區別才造就不同歷史影響。楊廣和李世民,同樣是弒兄奪位,為何後世評價相差甚遠?
楊廣和李世民,都很厲害,一個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一個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他倆不僅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具有很深的淵源。人生的前半程,他們步調極其一致,只是後半場走散了,同路殊歸,最後的命運天壤之別,讓人驚愕。
楊廣比李世民大二十九歲,他們是親戚。李世民是楊廣他姨哥的孩子,因此李世民管楊廣叫叔。不僅如此,楊廣還是李世民的人生導師。李世民當了皇上後,整天把他楊廣叔的畫像掛在大殿上,讓大臣幫他從上面汲取失敗教訓。如果沒有楊廣這個鮮活的反面教材,可能李世民也不會有那麼大作為,開創一個大唐盛世來。
兩人家庭環境高度相似他們兩個都屬於關隴貴族集團子弟,祖輩位列八大柱國,且父親是開國皇帝,他們都是第二任。楊廣祖籍弘農華陰人,出生地是長安。李世民祖籍是隴西成紀人,出生地是陝西武功縣。
他們都擁有一個非常賢惠厲害的母親。楊廣的母親孤獨皇后能管住老公,不讓他有沾花惹草的機會,這一管就是一輩子。直到孤獨皇后去世了,一代雄主隋文帝楊堅才敢找妃子。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周武帝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當楊堅篡奪北周宇文家江山後,竇氏立馬跳下床,憤憤地說:“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嚇得她父親急忙捂住她的嘴。楊廣弟兄四個,他是老二,有個哥叫楊勇。李世民也親弟兄四,也是老二,有個哥叫李建民。
兩人同為少年英雄他們兩個不僅顏值高,而且聰慧陽剛,文韜武略,這是現在熒屏上那些小鮮肉所無法比擬的。大業十一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就孤身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表叔隋煬帝,此後一直隨父親李淵在山西和突厥人征戰。晉陽起兵時,年僅十九歲的李世民率領右三軍攻入長安。
此後四五年的時間,二十出頭的李世民作為元帥親自指揮四場大戰役,先後西、北、東三面出擊,破薛舉,大敗宋金剛、劉武周,殲滅王世充、竇建德,重創劉黑闥、徐圓朗,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李世民領兵打仗,不僅僅是運籌帷幄,更是衝鋒陷陣,往往是第一個衝向敵陣,他集諸葛亮的智謀、周瑜的儒雅、張飛的勇猛於一身。
楊廣二十歲時,被任命為南征大軍主帥,率領五十一萬八千人馬,揮兵南下。何等意氣風發。戰線橫亙數千華里,東接東海,西接巴蜀,旌旗連線,船艦相銜。不到半年時間,一舉滅掉陳國,包括陳國皇帝陳叔寶在內的所有俘虜被押解去長安,隊伍延綿五百華里,從而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估計曹阿滿和周郎組合在一起也只能望其項背。
兩人都是文藝範楊廣的代表作之一,《飲馬長城窟行》中有“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一句,雄邁高遠,千古佳句。他既有文人的浪漫,也很硬氣,譬如生命最後看到大勢已去,對著鏡子對蕭皇后說:“大好頭顱,任誰斬之”。
李世民也喜歡文學,經常寫些詠物、贈人、言志的作品,譬如貞觀九年給宰相蕭瑀的寫了一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雖不能和李白杜甫一流詩人相提並論,但在非專業隊伍裡也屬佳作,比那個乾隆皇帝要高出許多。李世民喜歡書法也是出了名的,據說“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成了他的陪葬品。
兩人獲取王位的手段一樣他們皇位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獲得的,而且手足相殘,充滿血腥味。原罪感是他們後半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成為他們的政治動力。儘管兩人能力超群、功勳卓著、群眾基礎超好,且深受父皇的厚愛,可這都抵不過嫡長制繼承傳統。第一任太子都不是他們,楊廣被封為晉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然而楊廣會“裝”,欺騙父母,買通權臣,騙得太子的位子,揹著弒父的嫌疑登上龍椅,以致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楊堅死得不明不白。李世民在生命收到威脅時絕地反擊,發動玄武門之變,搶到太子的位子,一代開國之主李淵不得不讓出皇位,過上太上皇的囚禁生活。他們倆詮釋了中國古代政治的含義,殘酷無情,凡對於自己有威脅的人物絕不手軟,哪怕是自己的兄弟、父子,這叫斬草除根。
楊廣和李世民都有雄心壯志,志向高遠,他們不想當一個平庸的皇帝,秦皇漢武成為他們的偶像,於是開疆拓土,東征西討,為建設一個強大的帝國不懈奮鬥著,不辭辛勞,努力工作。客觀地講,他們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楊廣完善科舉度,改進人才選拔機制;修建大運河,開拓絲綢之路;攻滅吐谷渾,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此外調兵遣將,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大大擴張華夏疆域,亦是東漢之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可謂功在後世,利在千秋。
李世民更是帝王的典範,開闢的貞觀之治,把大唐帝國推向歷史的高峰。《劍橋中國隋唐史》對李世民如此評價:“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兩人缺點也很類似如都曾三次發動徵高麗的戰爭,起初都戰果輝煌,最後卻損兵折將,沒有完全解決高麗問題。楊廣荒淫無度,有點變態,世人皆知,也成為他最大罪狀。其實李世民這樣的英主也非常好色,而且也是打破常規,如納弟婦、收隋煬帝的蕭皇后,後宮裡還有一位妃子,就是楊廣的女兒,此外到了晚年,他又想採選幾個美人,其中之一便是武則天。所以後人稱髒唐。
前半程,他們走同一條道,似乎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而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中分道揚鑣,南轅北轍。李世民被後人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甚至他的汙點也常被人有意忽視。然而楊廣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代表,李密訴說隋煬帝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一句,從此成語罄竹難書因他而誕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評價他的歷史功績。
統治天下的方式不同楊廣李世民同路殊歸,這是為什麼?這需要從李世民兩句名言中尋找答案。一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是李世民對魏徵的讚揚“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李世民的民本思想超越了歷代統治者,帝王不是去奴役人民,而是肩負著讓天下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重任,這恰恰是楊廣所缺乏的。
他更看重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個人功勳和歷史定位,而不顧人民的死活,終究被人民拋棄。李世民成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能夠聽取不同意見,而且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在古代皇權專制的封建社會非常難能可貴。與他截然相反,楊廣聽到不同聲音便勃然大怒,後來只能被一群佞臣圍繞,結果拒諫亡國喪命,把一個勃勃生機、制度健全、富庶威武的大隋帝國折騰地七零八落,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在封建專制社會里,專門設定諫官一職,非常難能可貴,不僅體現統治者的氣度,更關乎國家存亡。前提是諫官要發揮作用,不能只是擺設。
兩人貢獻不同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在做出的貢獻上。隋煬帝繼位之後雖然修建了大運河,而且還遠征了高句麗,但是民眾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多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被推翻的原因,天下真正的掌權者依舊是民眾。
李世民雖然也是透過這種方法奪取了皇位,但是他繼位之後,懂得虛心接受意見,對大臣們的意見都非常重視。其次他也很重視人民的生活貨質量,只要人們能夠吃飽喝足,又有誰願意去造反呢?這兩點李世民做的都很好,讓大臣和民眾都滿意,基本上就已經把人心收買了。
李世民在位時期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在這種環境下生活,還會有什不滿足的地方呢?在百姓們的心裡,判斷一個皇帝是好是壞,根本沒有那麼複雜,只要皇帝能讓他們吃飽穿暖,誰當皇帝,皇帝做過什麼事,他們是根本不關心的。因為李世民做的功績比較多,所以他被稱為是一代明君。
-
10 # 生活茁壯
人和,天時地利人和。楊廣因為內部派系沒有理順的情況下大興土木,新開戰事,雖然做的都是對後世有利的事但不能集中幹,弄得統治集團內部分化,百姓稅重所以楊廣的下場很正常。好大喜功,姿態太高,對於一個新王朝來說楊廣還不夠謙虛。
-
11 # 小太拾
李世民只是守成而已,如果楊廣跟李世民一樣老實做一守成皇帝也不會比他差,只是楊廣的目標是做超越所有古今帝王的千古一帝。
而李世民目標卻僅是漢文帝,但是處政能力比漢文帝差的太遠了。
-
12 # 池漢66
楊廣是隋朝第二個皇帝,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兩個皇帝都雄才大略,不同的是,隋煬帝楊廣是個亡國之君,而李世民南征北戰,東成西就,是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帝二代,打破了二代亡國的魔咒,開創了二代帝王的神話。
一、楊廣功過。楊廣公元604年繼位,公元618年被大臣宇文化及所殺,共14年。繼承皇位後修建東都洛陽,且遷都洛陽,修建大運河,利在千秋,西征吐谷渾、開通西域通商要道,東征朝鮮。楊廣在短短14年內所做的事,鮮有帝王能做到,楊廣的錯在於急於想成就霸業,操之過急,使得勞民傷財,導致民不聊生,烽火四起。
二、一代明君李世民。李世民作事張弛有度,玄武門事變繼承皇位後,聽取大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新紀元。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天可汗”尊稱,為大唐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三、隋煬帝楊廣從小聰慧過人,也經常帶兵打仗,很少有戰敗的情況。做事獨斷專行,聽不進去別人意見。唐太宗李世民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掌握政權後,首先修生養息,解決百姓吃飯的問題,之後才是東征西戰,開疆拓土,貞觀之治開闢了大唐百年盛世。
四、在野史中有隋煬帝弒父篡位之說,唐太宗殺死兄弟後逼父退位,繼承皇位。隋煬帝霸佔了母妃,唐太宗強佔了兄嫂弟媳。卻也有相似之處。
-
13 # 楊建榮
楊廣和李世民雖然都是篡位繼承皇位,但楊廣被史傳是弒父篡位,在封建禮制中屬於大逆不道,是“犯上”!況且繼位大統之後又把謀臣都殺了,歷史傳說隋煬帝荒淫無度,橫徵暴斂,獨斷專行,導致眾叛親離,離心離德,所以在位只有短短14年左右隋朝就滅亡了。但關於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史學家們有很多爭論哈!是被汙名”千古一帝“!他開科舉,修大運河,開絲綢之路……等等!但我記得我們讀書時歷史教科書上對隋煬帝就是如上評價的。至於對真實的隋煬帝的該如何評價那就屬於史學家們的學術爭論範疇了。李世民雖然也是奪嫡篡位,但那只是手足相殘,這在以往的歷史記載中奪嫡之爭是有點司空見慣的!但唐太宗繼位後沒有弒父,而且繼位後統一了全國,休養生息,廣施仁政,忠言納諫,出現史稱的“貞觀之治“!正是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唐朝才會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所以雖然兩位皇帝繼位有點血腥殘忍,但在史書上卻褒貶不一哈!
-
14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老楊做好了,老李跟著就省事了。當年,老楊太著急了,也沒太多考慮群眾的力量。還有集團內部出了問題,上下不順暢,結果桃子讓老李給摘了。再說,人家老楊是老李的親表叔,有血緣關係,兩代人想銜接,也是有歷史邏輯的。
-
15 # 小王老師講歷史
首先,隋煬帝是暴君而不是昏君。大興土木修建兩京;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這些都是對鞏固中央政權,促進社會發展大有好處的,但是,好事湧在一塊幹,就不一定是好事啦。
隋場帝即位後第二年,即營建洛陽,每月役使二百餘萬人,長達十個月之久,死者十四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東都的皇城及宮殿,動用一百萬民工,隨後又建西苑,周圍二百多里,內有人工海。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煬帝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死者十五六”。次年,又“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谷而東”,這些工程,都成為人民的沉重負擔。隋煬帝為了巡遊江南的方便,還徵調民工二百萬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全長四千餘里。大運河的開鑿,在客觀上適應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要求,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開挖過程中,隋煬帝濫徵民力,男夫不足,徵及婦女,督工又急,許多民工死在工地上,開鑿運河超過了人民的負擔能力,耽誤了人民的生產時間,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破壞。
公元598年(開皇十八年),朝鮮半島北端的高麗曾進攻遼西,隋文帝發兵三十萬反擊,後高麗王請和罷兵。煬帝即位後,籍口高麗王不入朝,連續三次發兵進攻高麗。第一次,是在公元612年(大業八年)。公元611年即開始了對高麗軍事行動的準備工作,隋煬帝下令在山東增置軍府,掃地為兵,各地陸軍到涿郡集中;又徵發江淮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三萬人,組成水軍到東萊(今山東掖縣)集中,水陸軍隊共計一百一十三萬餘人,運送器械糧食的民夫約二百萬。在東萊海口造戰船三百艘,督工緊急,造船工人“晝夜立於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無不生蛆,死者十三四”。一切準備就緒,陸軍從涿郡出發,是主攻軍隊,水軍由東萊進攻,接應陸軍。戰爭中,由於高麗人民頑強抵抗,隋軍土氣低落,不願作戰,逃亡者很多,結果隋軍大敗。隋軍渡過鴨綠江者三十五萬餘人,生還者僅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喪失無遺。第二次進攻高麗在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軍剛剛開赴前線,國內就爆發了大貴族楊玄感葬兵反隋事件。
-
16 # 人生若4有如果
楊廣雄才大略文武雙全,才能不在李世民之下,區別是李世民以民為天。而楊廣想在幾十年完成上百年的事,加劇了人民的負擔。
-
17 # 小羊羊在港漂
自古成大事者無不在乎天時,地利,人和。功績和名利都是由勝者決定,楊廣錯在急功近利,一步錯滿盤皆輸。李世民能夠順應民意,接納良言,最重要的是藉助當時楊廣的基礎發揮。前者的開拓後者的發展,功名利就。
-
18 # 萬重山老師
隋朝完全被門閥控制了,楊廣想打破這樣的現狀,但是他太急了,手段也差一點。
李世民是馬上皇帝,他既控制了軍隊,也大力提拔寒門,採用手段不斷削弱門閥對國家的控制,手段高明,所以他成功了
-
19 # 古今那些趣事兒
楊廣沒有考慮民眾的承受能力,李世民則注重休養生息,考慮了人民的承受能力,“以人為本”。
楊廣是李世民表叔,隋滅後李世民又娶了楊廣閨女,親上加親,老楊就升格為老丈人了。楊廣是楊堅第二個兒子,隋朝第二個皇帝,李世民是李淵第二個兒子,唐朝第二個皇。都是狠人,都是幹掉兄弟,逼迫老爹登上的帝位,楊廣幹掉了大哥楊勇,逼迫(一說弒殺)楊堅,李世民則幹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
楊廣:在位期間修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李世民執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是懷著同樣的目的,幹著同樣的事,只不過一個幹成了,一個玩脫了。
唐承隋制大獲成功,開科舉還是楊廣發明的。說到打仗,說楊廣窮兵黷武,其實李世民把楊廣打過的吐谷渾,高句麗挨個打了一遍,還把高昌,龜茲,突厥,薛延陀都揍了一遍,打得人家沒脾氣,只能下跪叫大哥(天可汗),這事幹好了,設了安西四鎮,所以叫“開疆拓土”;楊廣就比較丟人啦,三徵高句麗不下,在雁門還被始畢可汗圍得水洩不通,還得靠16歲的表侄李世民來救,活幹成這樣,只能叫“窮兵黷武”了。
-
20 # 夜雨秋燈
有兩個原因:1、世民有個好爸爸。李淵在正史中被他兒子貶的一文不值。實際上,李世民是隻負責打仗和招攬豪傑的。而更多的國事和後勤以及對大局的把握都由他老爸和哥哥分擔了,打的再遠也不用擔心後方出亂。楊廣則不同,他頭腳出征高句麗,楊玄感接著就抄他後路,讓楊廣疲於奔命.2.楊廣命不好,別人造反也就罷了,李密這個天下人精,作亂專業戶造起反來確實無人能及,無人能治。偏偏這個李密還很爭氣,把楊廣的天下攪得大亂,接著又因為情商不高,稀裡糊塗的敗給了王世充。把勝利的果實和瓦崗軍中眾多優秀的將領不計成本的送給了李世民。事實上隋朝是被別有用心的人造反拖累滅了國。大唐接手後發展多年都沒有超過隋朝當年的盛況。再加上楊廣和漢武帝一樣,都是太想建功立業,做事不想穩紮穩打,想著畢天下之功於自己一人,這個是不實際的。山長得快會崩,中庸思想永不過時
回覆列表
很榮幸能回答有關李世民的問題,
首先,要知道李世民身後是一片太平治世,貞觀之治,而且是古往今來的學習榜樣!然而,到了楊廣這裡,確實雖有百般武藝,卻無奈丟了江山,其實後人史筆記錄往往是這樣的,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演繹歷史,亡國之君就一無是處,太平聖主,就幾乎完人!
我在前幾日的的一篇回答中,就詳細的闡述了,楊廣的歷史功績,這些功績不單單是隋朝的,不單單是封建社會的,更是我們今人學習效仿的典範,起義中,不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