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韓先鋒
-
22 # 時光如筍
宋是一個重文輕武,自我封閉的朝代,和大唐的開放包容,相容幷蓄相比,宋朝差的何止是十萬八千里,在那個時代,真正全面繼承了唐朝制度,文化精髓的是立國比宋早的北方遼朝。遼的國土是宋的快兩倍,國中和朝堂上生活,工作著包括漢,契丹,女真,回紇等的眾多民族,遼的商路直通歐洲,文化上,到今天俄語中的中國還是契丹的音譯,馬可波羅遊記也把中國稱為契丹。
以下是蕭觀音(1040年-1075年),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寫的一首詩。
《伏虎林應制》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
一個遼國女人都有這樣的雄心壯膽,豈是整天就知道填詞狎妓,窩裡鬥,排擠前線武將狄青、岳飛的宋朝君臣能比的!這樣厲害的遼國被金滅亡了,面對如虎似狼的金人,大宋亡國不是遲早的事嗎!
科技上祖國北方現在仍儲存著很多遼代建築,質量槓槓的。
看圖瞭解一下遼的科技,經濟,文化。
-
23 # 愛妮品歷史
宋朝的經濟可以這麼發達得益於重文輕武。漢武帝時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實力空前,但是他一生窮兵黷武,所有家底都敗光了。而宋朝,除了宋太祖、宋太宗打了幾場,其他的都是被迫防禦。歷史證明經濟要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不折騰,即不打仗,與民修養。時至仁宗時期,士大夫從政達到巔峰,那是文人的天堂,宋朝的輝煌,一個明顯特點是不打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宋朝的軍事弱,宋朝的軍事其實很強,要不然不可能在大遼、西夏的攻勢下居然環能生存。在古代甚至現代,打仗基本上是幾個甚至一個人在左右戰局,好的將領能直接導致一場戰爭的走向。宋朝後期基本沒有可用回的武將,這是導致宋答滅亡的原因。為什麼會沒有武將可用呢?因為重文輕武,因為空間的經濟規模,把宋朝人養成了羔羊,同樣的問題也在大遼出現。所以宋朝滅亡的根本在與制度。
-
24 # 錦江春色
我想主要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的。國防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怎麼能夠輕視呢。再有,就是遭到異族攻擊時,不是象漢朝和唐朝那樣想辦法戰勝對手,而是一味納幣求和,實際是資助敵人進攻自己。這正應了一句古語:忘戰必危。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是不能用以德服人的策略的,只能戰勝敵人,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以德服人,在歷史上常常被投降派用作打壓主戰派的理由,我們不能被它麻痺。
-
25 # 衡陽明哥
既然說到這個問題,我就來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了。首先宋朝的建國就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自己主子的皇位。建國後,怕這種事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在一次酒宴上,對自己的幾位心腹大將說:我今天能坐到這個位置,完全是在坐各位的功勞,但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勸你們黃袍加身,你們會不會順從呢?眾大將個個防恐不安,跪倒在地,連忙叩拜。眾大將大表忠心:陛下,我們對你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看在我們跟隨你多年的份上,還望陛下跟我們一條生路。趙匡胤見眾將惶恐不安,厲聲到:爾等追隨我多年,我深知爾等勞苦功高,但我天天做夢都夢到眾位,像我一樣黃袍加身,我也是不得而為之啊!沉默良久,趙匡胤冷冷道:爾等何不捨棄兵權,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富翁呢,那樣豈不快哉?我也不必天天做噩夢。眾將聽到此話也無可奈何,紛紛說道:謝主隆恩。第二天眾將紛紛解甲歸田,這段歷史始稱,杯酒釋兵權。從此以後兵權牢牢掌握在宋朝皇帝的手中,武將再無實權,調兵遣將都要經過皇帝的特許。而且武將都是今天在這個軍營任值,過段時間又到別的軍營任值,這就大大縮減了武將對軍隊的控制,軍隊戰鬥力也大不如從前。再說一下宋朝時期遊牧民族戰鬥力也是異常的彪悍,期間出現的西夏,契丹,遼,金,軍事實力也是槓槓。更不要說後來的蒙古族鐵木真了,那簡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橫掃歐洲,天神一般的存在。所以說經濟實力再好,國防軍事實力落後,那也只有被人吊打的份。謝謝各位看官的訪問,如有不同意見,請在下方留言,謝謝!!!!
回覆列表
雖然宋朝的科技和經濟遠超唐朝,最終還是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慘遭滅國。是由諸多因素導致的。
杯酒釋兵權
先說軍事因素:終宋一朝(北宋和南宋),為了防止武將干政,造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宋朝一直奉行著“重文輕武”的策略,在地方上,削弱廂軍(地方軍)的實力,將有戰鬥力的編入禁軍,將災民和流民編入廂軍。形成“幹強枝弱”的局面。在中央上,限制武將的權利及地位。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武將的權利受到了大大的限制,逐漸喪失了統兵權和指揮權,重要的軍中重要職位大多以不懂軍事的文官擔任。武將升遷也受到了限制,至多升到各軍的指揮使(北宋除了個“異類”狄青,從小兵一直升到樞密副使,但是由於是武人出身,遭到以文彥博為首的文官彈劾,在位不到半年,便被撤換,不久就驚懼而死)。“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句話就是從宋代傳到現在的。
狄青
在外交方面,自從宋太宗慘敗於高粱河以後,幾乎損失了宋初軍隊的精華,打掉了中原王朝的脊樑。從那以後,中原士大夫就認為北方蠻族不可敵。每次的對外作戰最終都是以簽訂合約,繳納歲幣的方式贏得和平。雖然這樣從經濟角度看是很划算,但是這樣會導致一個思維慣性,認為任何的對外衝突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習慣用錢來購買和平,對軍事也就越來越不重視。
檀淵之盟
到了南宋時期,宋高宗在逃亡的時候經歷過一次兵變,對武將及其不信任,錯失了北伐中原的機會。為了穩定政權,殺害岳飛,和金國達成協議。這種以金錢買和平和仲文抑武的思想一致延續到南宋末年。直到忽必烈採用大迂迴戰術,繞過了長江防線,最終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