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莽傳奇
-
2 # 網鏈課堂
首先劉禪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當時諸葛亮作為權臣把持了朝政。劉禪對此唯唯諾諾,一直順著諸葛亮的意,所以諸葛亮也沒怎麼為難他。後來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很快就收回大權,並且一直掌握大權幾十年,是三國中最穩定的一個國家。而同時期的吳國和魏國都發生了很嚴重的內亂,這樣相比較而言,劉禪的能力實際上也是不差的。
至於後人所說的,因為劉禪能力不行,導致蜀國很快被滅,那恐怕不是他的責任。那是因為蜀漢的實力實在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比起魏國來實在差得太遠了,即使是諸葛亮在世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被滅是實力對比的問題,而不是劉禪本人能力的事情。後主劉禪被弱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葛亮成了人臣的典範,後來的歷代統治者為了吹捧諸葛亮,把諸葛亮神化的無所不能,所以作為劉禪的個人能力自然界就被黑化的不行了。
劉禪不理政事,只顧玩樂,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諸葛亮去辦,其實這樣的話表面是扶不起的樣子,確正好可以達到避免和諸葛亮發生衝突的機會,如果劉禪也每天忙著料理國家的政務,那麼勢必會和諸葛亮發生一些不必要的衝突,從而引出更大的麻煩。所以在治國中劉禪這種有意還是無意的作法,可以稱大智慧。劉禪雖然不如他父親那樣光彩奪目,但能從他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國近30年,且始終沒有再出現諸葛亮式的、可以動搖君權的權臣的事實來看,他在政治手腕上,還是很有一套的。在內部矛盾始終尖銳、蜀國最終必定會滅亡的命運的安排下,能為蜀國續命近30年,也算是盡心盡力了。只是歷史無法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和條件罷了。個人認為,這句話的成王敗寇的意味是蠻濃厚的:劉禪雖然不如他父親那樣光彩奪目,但能從他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國近30年,且始終沒有再出現諸葛亮式的、可以動搖君權的權臣的事實來看,他在政治手腕上,還是很有一套的。在內部矛盾始終尖銳、蜀國最終必定會滅亡的命運的安排下,能為蜀國續命近30年,也算是盡心盡力了。只是歷史無法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和條件罷了。諸葛亮對劉禪評價較高,如贊其“知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而在諸葛亮時期,劉禪對諸葛亮“以父事之”,始終如一,凡事謙讓,表現出大氣的特點。劉禪對諸葛亮大小權獨攬的代政方式,雖有不滿,但以大局為重,始終剋制。對劉禪的評價是一個綜合課題,不可一概而論。從帝業來看,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劉禪為帝之後的事,不能說與劉禪完全無關。劉禪營造了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本身就是巨大貢獻。在蔣琬、費禕時期,劉禪無為而治,維持了國家正常發展。故帝業上不能完全否認劉禪,應該說其不失為中常之君。之所以貶低劉禪,是因為司馬昭破蜀沒有拼死抵抗,而負荊投降。再則樂不思蜀,流連忘返與魏。其實,劉禪經營蜀國40餘年,後期已經是強弩之末,大勢已去,審時度勢,降是上策,沒有必要為一姓之天下,而荼毒生靈。避免川中百姓兵火塗炭,挽救了千萬蒼生,雖然看似少了一些血性,但也避免血腥。
-
3 # 小龍女5505
蜀漢後主劉禪既不是昏君,但也不是一代明君,只能算是中等君王。一代謀臣諸葛亮,歷經劉備、劉禪父子兩朝、位高權重、威震天下、顯赫兩朝,因此諸葛亮既是忠君報國的忠臣,也是蜀漢的一代權臣。
-
4 # 文史好望角
【阿斗不是昏君,諸葛亮是忠臣】這是一個大的原則。具體理由如下:
三國所有稱帝的人當中,劉禪在位時間最長(223年—263年)總計40年,一個內憂外患,能穩穩當當坐在龍椅上40年的人,會是昏君嗎?
後主劉禪忠孝節義,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他謹遵劉備臨終遺言,高度尊敬和重用諸葛亮,稱其為相父,總攬軍政大權,事無鉅細都要丞相定奪。
諸葛亮數次北伐,劉禪雖然不太贊同,但還是全力支援,表現出對相父的尊重,同時可以看出,劉禪的頭腦是非常清楚的,他意識到蜀漢國力和曹魏的差距,所以不贊成北伐,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之所以沒有制止北伐,是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亂的道理,你能說他是一個低智商的人嗎?
後主劉禪善待大臣,因為自己生活奢侈腐化,老臣董允上書,劉禪也無可奈何,只能收斂修正自己,並沒有對臣子大開殺戒,而是以寬容之心對待,這種修為,一般的皇帝還真達不到。
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自相父去世後,後主劉禪在賢臣輔助下又做了30年皇帝,他繼續執行諸葛亮生前制定的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廢除了丞相制,讓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一個管軍事,一個管政務,互相交叉,相互牽制,軍政、內政大權不再由一人一把抓,建立了新的人事任用制度,體現了劉禪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西蜀滅亡時,劉禪為保全城百姓之安危,選擇了投降,因為如果抵抗,一方面實力懸殊,另一方面會換來曹魏的屠城。寧願自己受辱,也要保黎民蒼生,這是一種大愛,大德,大勇氣!
終上所述,後主劉禪不是昏君。
那麼,諸葛亮更不是權臣!
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名成八陣圖,功蓋三分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光復漢室,披肝瀝膽,嘔心瀝血,累死疆場,書寫了一曲忠、孝、禮、義、仁、智、信的人生讚歌,為後世萬民敬仰的典範。
雖有“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的史實,但都是為了蜀漢江山的長治久安,他治國有方,勤政愛民,始終為實現漢室大一統的理想目標而不懈奮鬥著。他視後主劉禪像自己的兒子一樣,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精心輔佐。恪守為臣之道,高風亮節,兩袖清風。
諸葛亮身為丞相,權傾朝野,但他並沒有取而代之,而是殫精竭慮,輔佐後主劉禪,這體現了一個”忠“字。
這樣的人,不算是忠臣嗎?
我認為是忠臣,而不是權臣,忠臣為國,權臣為己!
-
5 # 歷史吃瓜客
一個君主是不是昏君,首先得看他是不是說了算。如果說了不算,想昏也沒法體現。阿斗不僅僅在諸葛亮時代說了不算,就是在蔣琬、費禕和董允時代也一樣。一直到姜維和陳袛時代,阿斗才逐漸親政,開始逐漸說了算。這個時候的說了算也只是相對而言,更關鍵的是他並沒有殘暴百姓。總之一句話,阿斗不能歸之為昏君。我感覺這人似乎對治理國家真的不那麼感興趣。
至於諸葛亮的問題,權臣和忠臣似乎並不矛盾。軍政大權在握,沒法說他不是權臣;如果說他不是忠臣,我只能問什麼是忠臣呢?
-
6 # 古也椿
不是。趙構一類人物。知蜀國力不強,北伐無所作為。但人心可用,蜀相大才,隨他去。而且樂不思蜀故事看出城府之深,厚黑術到家,保身最聰明!諸葛丞不是權臣,權臣一手遮天,但他動不了黃皓,一些人事安排也尊重後主意見。權臣是中性詞,用在偉人上面不妥。
-
7 # 建卯說
先正面回答問題吧:劉禪是否是昏君這個確實存在爭議,主流觀點認為確實是昏君,但也有部分人認為他算不上昏庸甚至還算是明君。
歷史長河之中某位皇帝其人如何這隻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考古學文物佐證這想想也知道基本不可能,所以史學研究也只能是分析史料。而史料呢?白紙黑字寫得人物生平紀事,可是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分析。
舉例來說吧,就說劉禪。他最典型的的故事是“樂不思蜀”,出處如下:
就事情本身而言,你可以說劉禪昏庸無能,棄父親劉備基業於不顧而且胸無大志,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他有沒有可能是為了避免司馬昭猜忌而故意演戲呢?
事實上,這種事情就算髮生在你周圍,都不容易讓人正確評判,何況是近兩千年前的人?
我才疏學淺,或許沒有資格妄加評判一位古代皇帝。我只是想說,這種沒有絕對定論、而且或許永遠都無法定論的事情,不必輕信一家之言,自主思考分析便是。
至於說到評價嘛,我認為最有參考價值的評價如下:
以上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作於《後主傳》結尾的評價。
-
8 # 老樹時光倒流
阿斗是不是昏君,就見仁見智,畢竟他並非是殘害百姓、為非作歹、任意妄為之君,只不過是貪圖逸樂、胸無大志、碌碌無為罷了,說他是庸君卻一點不為過。把先主捨生忘死、辛苦半世創下的基業丟掉,而苟延殘喘,單憑這一點,就連有骨氣的臣子也不如,不是庸君又是什麼呢?
說到諸葛亮,的確是一個權臣,事無大小皆由他定奪,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擁有如此權力的大臣少之又少;同樣諸葛亮也是一個赤膽忠心,日月可鑑的忠臣,臨危受命,為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為延長蜀漢國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不是大忠臣又是什麼呢?
-
9 # 良人執戟2
阿斗連昏君都不配稱呼!他枉自是一國之君,卻無絲毫“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節操。
諸葛亮是忠臣,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赤誠感天動地,化作歷史的永恆。一代炎黃子孫愛戴他,是因為他們從他“受仼於敗軍之際,奉命於為難之間”興蜀漢的業績中,昇華了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
(劉禪)
如果認為劉禪在位四十年中,蜀漢政權屹立不倒是劉禪的政績的話,那也是憑著諸葛亮、法正、蔣琬、費諱、姜維等文臣武將的文攻武衛,他在位四十年,其實就是一個“甩手掌櫃”。
他昏嗎?不昏!他早就對“革命”失去信心,心中早就在問自己:“蜀”字旗到厎能打多久?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憂慮是正確的。
但是作為先主指定的接班人,應該繼承先主遺志,把革命進行到底!
也許先主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這個娃娃以後可能會“違背老子遺願,甚至敗了家業(江山社稷)”,於是明示諸葛亮必要時可以“取而代之!”
(白帝城託孤)
為了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同時也明白先主白帝城託孤那番驚心動魄的囑託,諸葛亮也許有一種緊迫感,於是在劉禪剛剛即位就紛紛叛亂的嚴峻局面中,採取“剿撫並舉,恩威並用”的策略,迅速平息叛亂,並在短時間的準備後就開始了連續的五次北伐。
諸葛亮是想拼了老命把許昌拿下,完成北伐任務,告慰先主。
劉禪是咋個想的呢?
請看劉禪的向鄧艾遞交的降書,據巜三國志.蜀書三》後主傳:“限分江、漢,階沿蜀士,斗絕一隅,幹運犯冒,......”
我簡單用白話文翻譯一下:我們蜀漢因為長江和漢水阻隔,象踡縮在米鬥中生活一樣,觸犯天運,一年又一年,我剛即位,文皇帝(曹丕)向我宣示溫和親密的詔令,給我指了出路,而我愚昧無能,貪戀父親留下的帝位,苟生多年,沒有遵從教導,如今朝庭大軍聲威大振,人神均有向善之理,敬畏王軍威嚴。.....
我自主部下放下武器,脫掉盔甲,把官庫中的資財完整保護,.....我跪在地上想著大魏布恩施救,......生死的恩賜,由你裁處,我抬著棺材前來投降。......
(劉禪兒子劉諶像)
此時姜維正在劍閣激戰,尚有幾萬人馬,足可回援成都,而南方的部隊尚未開始實施增援勤王,戰局大有可為,可惜姜維只能以刀砍石,發洩失望!
因此,阿斗是一個扶不上牆的稀泥,是一個火線投敵的叛逆。
關於諸葛亮
的確他是軍政一把手,劉禪能夠有高招嗎?不見史載。所以事必躬親是諸葛亮的一貫風格,但是,這樣的後果是造成自己身體的傷害,所以丞相不久於人世。
諸葛亮的致命失誤在於沒有給關羽配備一位忠誠得力的助手,協助鎮守南郡,當然是一種對關羽的遷就。
諸葛亮團結蜀中所有三派幹部,委任蔣琬留守丞相府,起用穩健的王平。
他不僅是封建道德的楷模,也是卓越的政治智慧、軍事才能的三軍總司令。
他不象霍光一樣的稱為權臣,他是千古一忠臣!
-
10 # 鄺生24
阿斗不是昏君,是一位有相當智慧的統治者。能夠在位統治一個國家四十多年而不亂,在中國古代君王實為不多。他不象一般皇子富二代,是在戰爭年代出生和成長的,一生受到趙雲很好的呵護和影響,並受過多位良師教育。人們一般印象多為投降和樂不思蜀。想當時諸葛亮六次北伐和姜維的十一次北伐己經使國力財力人力盡喪,再無力抵抗曹軍,投降是唯一選擇,保一國百姓安全並非壞事,舍一己而保百姓平安。後來歷史上也有不少例子,如曰本天皇的投降,當時可保國民姓命,並帶以後幾十年的繁榮,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也是個好例子。
諸葛亮是在三國時期中一位典型的權臣。在劉備,劉禪與諸葛亮之間是利用與反利用,是君臣與反君臣的關係存在著,鬥爭著。最後結局都一樣,在相互利用和鬥爭中存在,也在相互利用和鬥爭中死亡。
在三國戰亂和封建社會,稍有能力的人均是向著權力的頂峰一一皇位爭奪。袁氏如此,孫氏,呂氏,曹氏,劉氏,司馬氏都是如此,社會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宼。
諸葛亮是不會打仗的,劉備在世時沒有參加過什麼軍事戰爭。他的能力是內政內治管理上為劉備作了重大貢獻。
赤壁大戰勝利後,劉備主力退回荊州 ,經部下推薦劉備見過諸葛亮並交談,未見有何特長,但他曾與叔父在荊卅生活過,風土人情較熟悉,也讀過兩年書,算有文化。劉備給他的工作是負責徵糧的小都尉,工作出色得到劉備信任。諸葛亮還得益於跟隨叔父當縣令其間對各政府部門的耳聞目睹•,此後助劉備的政府各部門的管治,包括制度,職能,獎罰等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劉備欣賞和重現,對劉備來說正是尤魚得水。
在過取益卅,四川中,諸葛亮負責後勤糧草兵源補給工作,無誤,出色。劉備稱帝后被封丞相,管益卅。
當諸葛亮不斷做出貢獻,不斷得到劉備欣賞重視的時候,一個人的心理和慾望也徍徍隨之發生變化。其主要方面是逐步凌加在劉備之上,甚至違抗命令,以至造成荊卅之失,關,張,劉之死和劉備的夷陵之敗,完結了桃園結義故事。
例如:當關羽帶著魏延來見劉備投降之時,眾人皆大歡喜歡迎,劉備還拉手扶之起立,而當時諸葛亮卻大叫推出去斬首,說什麼有反骨,不但與劉備唱反調,還凌駕在劉備之上,最後得劉備眾人救僥才罷休,還說什麼今後若有什麼差遲定斬不繞,顯然己完全不將劉備放在眼裡。
最為嚴重的是拒不執行劉備主意,拒還借荊卅東吳的地方,致使孫劉聯盟破壞,造成以後一連串的惡果。孫劉聯盟是劉備敗退到荊州時親自與魯肅達成的結盟,東吳答應借荊州南郡和江陵部分原東吳佔有的地方給劉備,並答應今後歸還。它的最牢固是體現在劉孫聯婚上。劉備從劉琦手上接過荊卅,平定長沙後勢力,地方迅速擴大,東吳要求歸還借地,劉備己有歸還之心,諸葛亮卻從中作梗反對,後劉備取四川稱帝,同意歸還借地 又遭諸葛亮反對,此時連皇上旨意也反了,孫尚香回江東,孫劉聯盟徹底瓦解。有了孫劉聯盟,以長江為守,曹操不敢輕易南攻,長江南北會有相當長時間的穩定,但一旦瓦解,曹操馬上調動五路人馬攻打荊卅,以致造成今後一連串的慘敗。
此後,白帝城託孤,劉備也是對諸葛亮利用和反利用上,利用他內政能力協助劉禪,但真正置心託孤的是趙雲李嚴魏延和馬謖。而這些人都是諸葛亮今後想殺的人。
劉禪時候,諸葛亮時權臣和想當:王:越來越明顯橫行了,最後走上自亡。這些本人以前作過不少論述。編幅太長,不再重複。
-
11 # 帶你看世界W
有學者說阿斗只是在裝傻,因為諸葛亮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嫉才妒能,看不得比他牛逼或是差不多的人。有話說蜀漢很多大人物的隕落就是他搞的鬼。劉禪他是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沒有一定的智商在哪個動亂的年代,根本就不行!當年司馬昭問他思不思念蜀國,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他要是說思念會立馬被咔擦!所以說他智力就算不是太高但也不會太低!
-
12 # 小東來啦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裡面,還是在後世人的傳誦中,劉禪都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總之是無能的昏君一個。但是看劉禪的經歷,他似乎並不是歷史中描述的那樣的人物。
首先劉禪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當時諸葛亮作為權臣把持了朝政。劉禪對此唯唯諾諾,一直順著諸葛亮的意,所以諸葛亮也沒怎麼為難他。後來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很快就收回大權,並且一直掌握大權幾十年,是三國中最穩定的一個國家。而同時期的吳國和魏國都發生了很嚴重的內亂,這樣相比較而言,劉禪的能力實際上也是不差的。
至於後人所說的,因為劉禪能力不行,導致蜀國很快被滅,那恐怕不是他的責任。那是因為蜀漢的實力實在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比起魏國來實在差得太遠了,即使是諸葛亮在世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被滅是實力對比的問題,而不是劉禪本人能力的事情。
後主劉禪被弱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葛亮成了人臣的典範,後來的歷代統治者為了吹捧諸葛亮,把諸葛亮神化的無所不能,所以作為劉禪的個人能力自然界就被黑化的不行了。
劉禪雖然不如他父親那樣光彩奪目,但能從他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國近30年,且始終沒有再出現諸葛亮式的、可以動搖君權的權臣的事實來看,他在政治手腕上,還是很有一套的。在內部矛盾始終尖銳、蜀國最終必定會滅亡的命運的安排下,能為蜀國續命近30年,也算是盡心盡力了。只是歷史無法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和條件罷了。個人認為,這句話的成王敗寇的意味是蠻濃厚的:劉禪雖然不如他父親那樣光彩奪目,但能從他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國近30年,且始終沒有再出現諸葛亮式的、可以動搖君權的權臣的事實來看,他在政治手腕上,還是很有一套的。在內部矛盾始終尖銳、蜀國最終必定會滅亡的命運的安排下,能為蜀國續命近30年,也算是盡心盡力了。只是歷史無法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和條件罷了。
其實,劉禪經營蜀國40餘年,後期已經是強弩之末,大勢已去,審時度勢,降是上策,沒有必要為一姓之天下,而荼毒生靈。避免川中百姓兵火塗炭,挽救了千萬蒼生,雖然看似少了一些血性,但也避免血腥。
-
13 # 小文章大視野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是有著一定的神奇色彩的。他出生時是滿屋紅光,又有仙鶴相鳴為慶;趙子龍在曹軍營中衝殺,連人帶馬陷入坑中,也是靠著劉禪體中發出的一道紅光才得以全身而退。按照古時通俗的說法,天生異人必有異象。劉邦睡覺時有真龍盤體相護;孫權出生時其母夢見月亮撲入懷中,這樣看來,劉禪以後必定會有非同尋常的際遇。但是結果呢,他靠著他老爹劉備的功績登上了皇位,但之後的表現卻麼有任何的亮點,後期甚至寵信宦官,敗壞朝政,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投降曹魏後,在宴席上甚至還有“此間樂,不思蜀”的名言。這樣的君主,不是昏君還是什麼?
至於諸葛亮,自然也是忠臣。其實自古忠臣,尤其是重臣,與權臣難以區分。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同樣的大權在握,獨斷專行,以致於君主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退讓和妥協。最直觀的例子:西漢的霍光、東漢的曹操、蜀漢的諸葛亮、明朝的張居正。這四人在當時的朝中無一不是位高權重,甚至都有自己的黨派勢力,在他們掌權時,在位的皇帝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從表面上看,確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不過,如果從結果來看,這樣的區別就很明顯了。霍光一心為漢,廢立之事雖然頗多議論,但是卻無私心,自是忠臣。而曹操則幾乎是權臣的代表。他掌權時雖然也對中原之恢復和發展有所貢獻,自己也有匡扶海內之心,但是說到底只是為了自家的功業,而不是為了漢家江山。他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幾乎迫不及待地廢掉了漢帝,自己坐了江山,而朝局幾乎沒有什麼動盪,這便是曹操打下的基礎了。
至於諸葛亮,自從劉備去世後,他幾乎一肩挑起了蜀漢。不管是軍事政治,還是一般民政事無鉅細,他都親自過問。他的相府和劉禪的皇宮幾乎有著同樣的地位,他自己也在《出師表》中提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應有所異同”,而後期蜀漢的大臣,諸如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幾乎都是諸葛亮的摯友和門生。在他當政時,蜀國內部只知道丞相,而不知道還有一位天子。但是,他所有的心血,都貢獻在幫助這個弱小的國家發展強大,最後完成劉備的“興復漢室”的理想。諸葛亮死後,家無餘財,而且其子孫也並沒有什麼重爵重位,單從這方面來說,就足以證明孔明的忠心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樣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老臣,是不容得玷汙的。
(全文完)
-
14 # 整理歸納師——孤音
繼劉備之後的蜀國皇帝劉阿斗他在世的所有所作所為到底是對是錯?或者說他到底是不是昏君,這有待考證。我認為劉阿斗是昏君。
我認為他是昏君的第一個證據是。他在位的幾十年內蜀國國庫幾乎所剩無幾。諸葛亮在世時為蜀國幹了許多好事。減少宮廷開支以及是國庫裡的錢越來越多,這就是其中的一件事。但是諸葛亮死後,劉阿斗四處揮霍國庫裡的銀子。修建皇宮一共自己為樂,用了一大筆經費。以至於國庫中的銀子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所以抄東大城的工資就越來越少。這也是蜀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他是昏君的第二個證據是他不會治國。在這方面他有幹了哪些壞事呢?他私自改變稅收,為了給自己的國庫掙錢,他就把人民的稅收提高了很多。這是腐國滅亡的原因之一。他對朝中大臣的工資經常剋扣。還有他私自挪用人民的田地,修建宮殿。把國家變好,只用改變兩件事情就得了。一是軍事,二是經濟。就這麼兩件事情,劉阿斗一樣也沒辦好。諸葛亮在世時,蜀國的軍隊一共有90萬人。而劉阿斗舉手國家之後,他的部隊裡只有30萬人。假如說諸葛亮在世時,蜀國每年宮廷能掙100萬兩銀子,那麼說劉阿斗接管皇室以及國家後之後每年只能掙20萬兩銀子,甚至還遠遠不夠。這時候再看看北方的魏國。為國當時一共有300萬人的軍隊。以及專門兒設立的虎豹騎等特種部隊。戰鬥力遠遠超出蜀國的下三濫部隊。魏國宮廷每年都掙至少1000萬兩銀子。這之中的差距顯而易見。所以說蜀國不滅亡這真是奇了怪了。
劉阿斗是昏君的三個證據是他沒有做皇帝的膽量。做皇帝的膽量都有哪些呢?第一個敢做的事情就是敢於面對強國師還在擴充自己的軍隊。第二個敢做的是奪回自己之前失去的所有土地。第三個敢做的是你被滅國的危險去經營自己國家。先說說面對第一件事情,劉阿斗是怎麼做的。上面對魏國的強勢下劉阿斗選擇了示弱。他就裁軍,其實他裁軍根本沒什麼用。因為本來就打不過,如果用自己原本有的90萬兵力硬扛的話,其實可以給蜀國和吳國爭取到幾年的時間。而現在只有30萬兵力而且都是一些老弱病殘。不要讓根本不用打。而且曹操的目標不是區區佔領整個北方。而是佔領整個曾經的漢朝的領土。再來說說面對第二件事情,劉阿斗是怎麼做的?劉阿斗選擇的是我不出兵。當初諸葛亮七出祁山,為的就是奪回漢中。漢中以前就是蜀國的領土。而且蜀國的邊疆離漢中也不怎麼遠,在漢中也其實沒多少兵力。但是劉阿斗卻不選擇出兵。他十分的膽小,因為他以為我去奪回漢中,曹操就會出兵攻打蜀國。他想的其實就是對的。當時整個魏國的一半的兵力都在合肥等一代與吳國抗衡。但即使是這樣魏國地界還有150萬兵力。第三件事情,我都不用說了。假如他也願意跑國家治好,他也沒這個實力。
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認為劉阿斗是個昏君
一、政治上:首先諸葛不取代劉禪。是因為諸葛受劉備大恩,忠心不二(不要拿今天的眼光審視古人,他們確實是有氣節的)。諸葛輔政期間,有近十年時間推行修養政策,使蜀國很富足(後來全被打仗敗光了)。諸葛後期不能肅清朝堂,比如黃皓,他殺不掉,按理說,一個輔政大臣、丞相、相父,要想殺掉一個皇帝身邊的宦官太容易了,我只能有一個猜測,就是諸葛在朝中尚不能像司馬那樣完全左右朝政。
二、軍事上:蜀國受國力限制,加上後期人才凋零,實際上一直是偏向於技術型軍隊,比如靠木牛流馬、靠戰車等等。這樣一支軍隊,不可能戰勝魏國,但是諸葛卻一直出祁山,為什麼?我還是偏向於古人的氣節(當然當中包涵了政治因素,打仗可以轉移朝廷內部的矛盾)。而且靠著這樣一支軍隊還取得了多年的勝利,維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諸葛的戰略和戰術能力你能不肯定?
三、用人上:任何政治人物,都肯定不乾不淨,諸葛也不是包容永珍的人,上面說了,諸葛對於益州的豪族(法正、李嚴為代表)比較親近,他的體系裡,如馬謖、蔣琬、費禕,有不少原來的荊州士族和益州當地計程車族吧。對於像魏延之流,諸葛就不待見了。劉備的眼光應該還是要比諸葛高一籌(識馬謖、辨魏延)。雖然是這樣,但是不得不說諸葛還是以大局為重的,你見過諸葛為了政治迫害過誰嗎?
大概就麼多了,不管哪一點,諸葛都是鞠躬盡瘁的。反正說到底,一句話,一個忠臣、一個有氣節的漢臣,這樣的人就算有些許瑕疵,也應該能被我們接受。現在好像流行反權威,要故意說出一個人怎麼怎麼不好,才顯得自己高階,不能這樣,該讚美的我們就該讚美,現在太缺諸葛這樣的人了。你想想遍地司馬這社會什麼樣?(沒有貶低司馬的意思。)
劉禪怎麼昏庸無能?魏延被楊儀逼得北走,最後被殺,無辜而死,劉禪牽扯到魏延的家人了嗎?諸葛輔政這麼多年,軍權、政權都在他手裡,能怎麼辦?你看看漢昭帝還不是處處順著霍光的意思?黃皓是劉禪的人,諸葛也有他自己的體系,劉禪在政治鬥爭上表現一點不差。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越來越喜歡黑諸葛亮。
-
15 # 小刺蝟的馬鈴薯
根據《三國志》中的一些史料記載,可以判斷出,阿斗不完全是個昏君,諸葛亮是個忠臣,在此和大家做一探討。
諸葛亮是忠臣。諸葛亮秉承儒家思想,就算有了極高的權力,也是不敢做皇帝位的。在先主劉備的永安託孤之中,尤其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可以感受到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信任,甚至賦予了諸葛亮極高的權力,而諸葛亮也表達了極大的忠心,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其實自從赤壁之戰之後,諸葛亮就更多的做的“後勤”工作,似乎被先主所“遺忘”,但他依舊是兢兢業業。雖說在輔佐劉禪時,諸葛亮看似集權於一身,但根據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也能瞭解到諸葛亮一是受先王所託,二是未成年的劉禪還不熟悉行政事務,這才總攬全域性。他的內心初心並未改變,一心想要恢復漢初的朝政制度。所以說諸葛亮是個忠臣。
對於阿斗,大家都被一句“扶不起的阿斗”所矇蔽,都認為其昏庸無能,智力低下。其實諸葛亮曾評價過劉禪“智量甚大”,說他非常聰明,其中表述可能有一些誇張,但是劉禪還是有才能的。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二人的角色相互交叉與制衡,這裡面體現出了劉禪的才能。當然,他還是做了很多昏庸的事情,輕信和重用小人,不戰而降,在亡國之後到了洛陽更是有了樂不思蜀的笑話。所以說,劉禪是有才能的,並不是一個完全的昏君。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個忠臣;對於阿斗我們要看到昏庸的一面,同時也要肯定其有才能的一面。
-
16 # 霄峰Max
回答下這個問題。劉禪絕對算一個聰明的帝王,不算睿智,但是聰明。不輸於漢獻帝。而諸葛亮是個秘書型的好領導,忠臣。但是無王者之氣。
首先來看劉禪。我們評判一個帝王的優秀之處是看他是否能控制住政治局面。所謂政治,核心來說,就是團結最多數的人,打擊最少數的人。
劉禪接手的劉備的江山其實算不上好遺產,內憂外患。外有魏和吳聯手打擊自己蜀漢;內有劉備新敗,軍力大減。國內丟掉了荊州,喪失了最富裕的土地和人口。而在四川和漢中區域。都是新平定的土地,蜀地有劉璋的舊部,漢中有張魯的殘餘。
而劉備留下的舊部,真正嫡系的關張已經故去;馬超、馬岱是西涼勢力的代表;
彼時真正是內憂外患。
當然有諸葛亮坐鎮朝中,制衡左右。但是作為諸葛亮他就面臨到兩難。要麼做權臣,類似曹操、司馬昭這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可以自己隨意調配,權衡局面。但是諸葛亮的性格和他的基本道德不允許他這樣行事。那麼諸葛亮做輔佐的大臣,就需要劉禪有自己的佈局和政治主張。
這個時候,就看出來劉禪的帝王智慧。
我們可以分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 蜀國立國初始;
立國之後,劉禪開始任用諸葛亮管理朝廷,拜諸葛亮為相父;這個時候在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劉禪採取的是聽任諸葛亮調配朝政。果然,在諸葛亮的運作下。調和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調和益州內東川勢力和西川勢力;調和西涼舊部和荊州舊部的軍頭勢力。種種調和穩當,才奠定了蜀漢立國之初的種種困局。
第二 諸葛亮北伐時期;
諸葛亮為了能確保手中僅有的荊州老兵可用,在蜀漢立國穩當之後,就開始不斷的5次北伐。這期間,其實劉禪開始任用東川和益州勢力。不斷壓制諸葛亮的風頭。如任命李嚴。雖然最後被諸葛亮用貽誤軍機之由,貶李嚴為庶人,但是諸葛亮也自己辭去相權,遠去漢中屯田練兵。劉禪開始能控制朝堂。
第三 諸葛亮病逝後的時期;
諸葛亮留下了三個輔政大臣。蔣琬、費禕和董允。蔣琬和費禕都是荊州派系;董允算是益州派系。這個時期之後其實蜀漢再無可能的權臣。一方面是諸葛亮如此佈局,政治平衡;一方面也是劉禪開始干預朝政。直到蜀漢末期,姜維掌權。劉禪就開始任用黃皓宦官干政。要知道,歷史上大凡皇帝要干預朝政,打破平衡或者是樹立平衡。那就一定是任用宦官。宦官代表著皇權。所以,在黃皓干預朝政的時期,實際上姜維作為蜀漢的軍權獨掌的重臣,沒有發展成權臣。也是劉禪的干預和控制中。
如上,劉禪其實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權力一直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算不上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
而諸葛亮,是否是權臣還是忠臣。
只能說以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報復,他更愛惜自己的羽毛和身後之名。如果他的目標是輔佐劉禪統一天下,成就一番霸業。實際上諸葛亮應該像一個權臣一樣,做一個假皇帝。如此這樣,在三出祁山的時候,最好的軍事局面。就不會因為李嚴弄權,劉禪下令班師回朝而乖乖的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返回蜀地。如果是權臣,就應該自己控制局面。一鼓作氣,成就霸業。
但是諸葛亮的個人性格和他的人生底線不允許他這樣做。即便是知道這樣做的代價和後果。
可嘆,最好的機會之後。司馬懿開始控制軍權,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之後的北伐。諸葛亮就再無機會可言。
選擇了忠臣,就放棄了霸業。
-
17 # 通史悟心
諸葛亮是權臣,劉禪大智若愚。
首先,應該先回答諸葛亮是權臣。
劉備死前和趙雲說了一句話: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意思是:時刻看護好我的孩子;別出差錯。
這句話是兩段,交託了兩件事兒!
1.劉備雖有對諸葛亮託孤,但給了趙雲生殺大權。諸葛亮膽敢篡位,殺之!
2.這句話又表達了,劉備早已把趙雲當成了繼關、張之後的兄弟,我死後江山由你來坐,護佑劉禪。
所以,以劉備知人善任的眼光來看,諸葛亮必定是一個野心勃勃之輩。
諸葛亮多年無後,也沒絕了心思,他把自己的侄子當養子。
劉禪小時,諸葛亮不教導他治國之道,且暗中培養心腹。
劉禪長大,諸葛亮不放權,事必躬親,對權利更是牢牢把持。
要不是有趙雲、魏延在,諸葛亮早把劉禪弄死了。
阿斗不是昏君,是智者,大智若愚!
趙雲再傻,即使劉備嚥氣時,他沒懂裡面意思,後面也應該想的通。
趙雲肯定在劉禪懂事的年級,給分析了形勢。
1、召魏延回都城,逼迫諸葛亮交出政權
2、讓諸葛亮繼續掌權,坐等三國結局,若蜀漢成,最後趙雲幫他殺諸葛。若蜀輸,投降保命!
劉禪選了後者!
-
18 # 蟲孚蟲斿YOU
我的回答:劉禪是昏庸之君!但不是暴君!
前言:評價一個君主是否昏庸,從他的行政期間的功績進行評價。至於他的個人喜好、言語、樣貌、為人,都與之無關。
劉禪223—263年,約40年的國君生涯。期間223—234年,丞相諸葛亮處理蜀漢軍政務;234—252年,劉禪開始親政,政務主要依靠蔣琬、費禕、董允;252—263年,劉禪全面執政。
252年劉禪全面執政後的蜀漢變化:
1,國家制度開始混亂;
2,姜維開始頻繁北伐,蜀漢國力急劇下降;
3,親信黃皓,258年光皓干政;
4,生活奢靡,亂下政策。蜀漢百姓更加勞苦;
5,軍事反應慢,魏軍大兵壓境才防禦,鄧艾出現江油,舉足無措。
-
19 # 歷史輪迴
對於阿斗,必然昏君,理由如下:
為人君者,有三點最為重要的,一是守住江山社稷(能夠拓展更好了),二是務使百姓安居樂業,三是確保政局和諧穩定。其實,對君王而言,是否貪圖享樂,是否人畜無害,是否仁慈善良,都不太重要,因為這些是私德。李世民私德有瑕疵,他仍然是偉大君王。因此,從這方面來看,阿斗沒守住江山,治下百姓窮困,政局也不穩,很難說他不是昏君。
對於諸葛亮,必然忠臣,理由如下:
白居易曾雲: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諸葛亮是真忠臣無言,他用他的一生證明這一點。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實際上成為了蜀漢最高統治者,大權在握,無人可比。他沒有稱王,可以說是有巨大阻力,需要遵守漢代的制度。但他並沒有學曹操,將權力傳遞給自己的後代,這一點可以說是大賢秉高鑑,在公不謀私。
-
20 # 知常容
阿斗的資質平平,諸葛亮死後,他廢掉丞相位置,由大將軍蔣琬,還有費禕二人合作主政。這樣的目的顯然是表面自己想插手蜀漢具體的事務。特別是蔣琬休養生息幾年這後,他還特意下令蔣琬準備北伐,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想主政的意思。
問題是這個傢伙幹了幾年之後,發現太累了,所以就懶得幹,又扔回給費禕和董允,陳祗等人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資質的確是平庸,但他不昏庸。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有古代帝王少有的對臣下的信任,很多帝王水平很高,能力很強,但不信任部下,最典型的就是項羽,當然也有盲目信任部下導致內亂的,這個最典型的當屬梁武帝與侯景。
劉禪這一點很好,諸葛亮主政之時,他沒有過多幹涉,後來蔣琬,費禕等人主政他也沒有過多幹涉,到了姜維主政時,他對姜維有些不信任,所以用黃皓去制約姜維,但也沒有主動針對姜維,只是維持了一個權力平衡。
他平庸的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死後,他選拔人才居然只在世家中挑選,導致蜀漢後期人才凋零。
諸葛亮他是權臣,因為他領益州牧,當時蜀漢真正有的地盤也就這個州,簡而言知,當時作主就是諸葛亮。所以《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書經常會出現這麼一句話:政出葛氏。
孫權在諸葛亮死後,就問現在沒了諸葛亮,你們能搞定嗎?這也突出諸葛亮的權勢。《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記載的人物的死或被廢或許或少與諸葛亮都有關聯,這算是陳壽弄的諸葛亮的黑材料吧。
諸葛亮是權臣不假,但是他又是忠誠蜀漢,主要表面在哪裡呢?
李嚴曾經建議他加九錫,這其實就是權臣奪位的前奏,諸葛亮拒絕了。諸葛亮至於的爵位都沒有封公,王,只到侯,這個也是諸葛亮忠臣的表現。
諸葛亮一生清廉,約束自己子弟,這些都是忠臣的表徵。
所以忠臣和權臣是不衝突的。
另一個忠臣是司馬懿,他最後也沒有讓魏給他加九錫,同時也沒有封公,問題是他的後世子孫在他的基礎上最後奪得了魏國的皇位,所以司馬懿在後世的形象也不再是忠臣了。
歷史的確很巧合,如果諸葛亮的兒子在他死時已經成年,或者繼子諸葛喬不死,或許歷史怎麼走,誰也不知道。
就像王莽不奪位,估計又是一個霍光式的人物。當權臣走出那一步就不再是忠臣了,沒有走出去,那自然就是忠臣。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諸葛亮很好的執行了託孤重任。他嚴格要求自己,也時刻鞭策劉禪。《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所作的傳世名篇,其中多次提到先帝(劉備)如何做,可以說諸葛亮是以先帝的口氣來教導劉禪如何做。中國人歷來喜歡用古人壓今人,這是封建社會中僅有的幾種鞭策皇帝的方法之一。這就會令君臣產生隔閡。諸葛亮權勢再大,身份還是臣子;劉禪哪怕不直接施政或者說就是個蓋章機器,身份還是皇帝。不過,在諸葛亮生前劉禪還是很尊重諸葛亮的,他的肚量應該還是寬大的。試想我們是劉禪的話,會怎麼做呢?
有人說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替代劉禪來領導蜀國。但是以諸葛亮的性格而言,他應該是沒想過做皇帝,他只想兢兢業業的找到一位好老闆,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忠於先帝,以教導好劉禪為己任。這是後世帝王推崇諸葛亮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權勢很大,但是他以身作則過著清廉簡樸的生活,凡事都依照法令來執行。斬馬謖,貶李恢等,自己上書要求劉禪懲罰自己。他的一系列做法,不得不說令人敬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功賞,有過罰。這是後世官員、百姓信服的原因之一。
劉禪一生的“汙點”就是投降了晉國。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他能夠審時度勢的放棄帝王之尊,率領蜀地百姓投降,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讓百姓免受戰火之苦,刀兵之災。他“樂不思蜀”也是投降後自保的手段,不應該嘲笑他。有多少投降之君王能夠善終的,畢竟最後以身殉國的皇帝也不多(印象中也就崇禎帝朱由檢吧)。
所以說,劉禪只是一位普通的皇帝,他沒有很長的時間獨立執政,無法評價他的執政能力。諸葛亮既是權臣也是忠臣,他手握大權沒有取代劉禪。忠誠的執行著託孤重任,所以帝王將相,文人百姓都對他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