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21 # 晞寶的親子游戲

    個人建議可以從人的六覺出發(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知覺)來針對性的鍛鍊提升,比如親子科學小實驗,就是以六覺為基礎來有意識的培養。

  • 22 # 育兒經001

    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應根據兒童觀察能力的特點進行有目的的培養,不要急於求成,要引導兒童、培養兒童在觀察事物時從無意識的方向向有意識的方向發展,從籠統的觀察向精細的觀察發展。因此我們可從四個方面來對兒童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從小養成觀察的習慣

    人一旦對某一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從內心產生對他的嚮往,從而自覺的去觀察它、研究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強制。興趣在幼兒的觀察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要從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入手。孩子觀察習慣養成後,對周圍的事物就不會視而不見了。

    興趣是孩子觀察的起點,只有抓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才能樂意參與觀察。例如:幾乎所有的孩子小時候都能提出生活中他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都可以說是個小觀察家。像秋天樹葉要落,冬天結冰;魚兒在水中游,鳥兒在天上飛等,這些現象都是接近幼兒生活且幼兒感興趣的。

    又如:幼兒喜歡觀察活的、動的物體,喜歡顏色鮮豔的東西,喜歡觀察擺放位置明顯的東西。如:花園裡美麗的鮮花,以及各種玩具、餐具、傢俱、小動物等。孩子們有了觀察的興趣,那我們就應該將其看到的、聽到的、觸控到的告訴他,並提供多種實物及觀察的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這樣他們的觀察習慣就會一步一步地養成。

    二、循循善誘,引導幼兒正確觀察

    觀察力的培養需要貫穿於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幼兒的觀察是在教師的培養下發展的。幼兒的觀察興趣濃了,引導他們正確觀察。首先,讓幼兒懂得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人到物,或由近到遠。這樣的指導經常堅持,日積月累,幼兒的觀察就不至於雜亂無章了。

    其次,幼兒觀察事物比較粗略、籠統,不善於區別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他們常常易把相似的數字圖形等混淆起來。我們就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所要分辯的物件,透過認真比較,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兩者間的細微差別,自己去認識它們各自的特點。實踐證明,幼兒記憶自己發現的知識,比記憶老師灌輸的知識牢固得多。

    三、在具備觀察力的前提下,引導幼兒將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孩子們有了觀察意識之後,還應讓幼兒懂得如何將觀察與思考相結合。譬如:街上一位不注意環保的叔叔,隨手將垃圾扔在街上,小朋友觀察到了,但要經過思考,這種做法對嗎?倘若不經過思考,一味模仿,那豈不是罪魁禍首了嗎?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樂。我們在培養幼兒觀察力的同時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同時在孩子提出為什麼的時候,我們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給孩子講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大人在不願回答孩子問題時,斥責孩子:“你煩不煩?”、“你哪來那麼多問題”、“別說了”。其不想,幾句不耐煩的話,給孩子在觀察後興奮的神經潑了冷水。孩子會因大人不喜歡而誤認為自己做得不對,放棄對觀察的興趣和思考的積極性。

    孩子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是觀察思維的必然結果。如果孩子觀察了事物,對事物的一切無動於衷,這個觀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尤其是鼓勵他們觀察後思考。在孩子沒有觀察思考的習慣時,我們應主動向孩子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剛剛觀察過的事物,直到他們能夠主動地從中提出問題。

    四、指導幼兒透過現象看本質,去發現事物間規律性的東西。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教兒童觀察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悟出一些規律。例如:在一節科學活動中,取同樣長的兩隻蠟燭,將其點燃後分別用兩個大小不同的杯子罩住,請幼兒觀察哪隻蠟燭先滅。經過觀察、思考幼兒提出了蠟燭燃燒需要空氣,當空氣用完之後就會自動熄滅。在此基礎上,部分幼兒還總結出燃燒需要空氣的道理。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只要我們去發現我想孩子們敏銳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一定能發揮出其創造性。

  • 23 # 兩個兒子的奶爸

    有一年寒假,我帶著9歲的兒子去廈門。對於習慣了北方的兒子來說,這裡一切都是那麼地新鮮。那幾天裡,我們每天繁忙的穿梭在廈門的街頭巷尾,我讓兒子一邊遊玩一邊觀察,感受著南北不一樣的冬天。而我則用手機忙著幫他記錄,關於這個城市的氣候,關於這個城市的環境,關於這個城市的建築,關於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有以下幾點分享。

    首先父母要有觀察力意識,這樣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意識有目的的啟發引導孩子去觀察,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千萬別忽略了父母的角色。

    其次,觀察的培養是隨時隨地。無論在家還是外出,一張圖片,一種動物,甚至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新的環境,都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去觀察去發現。

    最後就是和孩子一定要有足夠多的親子時光。我們不敢指望孩子的觀察力是與生俱來,也不敢奢望孩子的觀察力會自我成長,我們只有用我們的堅持和努力,讓孩子在愛心的陪伴下,陪他們一起成長。

  • 24 # 曉得心理

    1、有觀察的物件

    培養觀察力,就需要有觀察的物件,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如海洋館、動物園、公園等地,讓孩子觀察樹木花草的顏色形狀、動物的肢體動作,表情等。經過某個商店的櫥窗時,可以讓寶寶仔細觀察一下櫥窗裡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他說出剛才櫥窗裡看到的都有什麼東西,什麼顏色的,什麼樣子的等等。 家長買完菜回來,可以讓寶寶仔細的觀察這些蔬菜,找出蔬菜的共同點以及各自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這樣不僅能提高寶寶的自然觀察智慧,也能讓寶寶更好的記住這些蔬菜。

    2、培養觀察興趣

    主動去觀察自然是比被動觀察的作用要大的,家長要培養孩子觀察興趣,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問孩子知不知道家裡的花園中什麼花先開花,什麼樹樹葉先長?如果他答不上來,可以帶孩子去實地觀察。有些孩子對動物感興趣,可以問他金魚和鯽魚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孩子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也是培養觀察力的一種方式。

    3、回憶口述觀察到的事物

    一般來說,只看看、說說,與用筆記錄下來,效果是不大一樣的。觀察得到的每個細節、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表象,都有研究和儲存的價值。不過,這時孩子不會識多少宇,你可以讓他對你說,讓他回憶觀察到的情形,你幫他記錄下來,這也是很有意義的,

  • 25 # 圩鑫法務

    觀察力,絕非與生俱來,而是在生活和學習中逐步培養,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

    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01 釐清觀察和觀察力的深刻含義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客觀因素佔比較大,其包含認識和獲取的過程。

    對於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魯迅曾經指出:如果要創作,第一去觀察。

    科學家巴斯德則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要給自己的熱心找一個不可分離的伴侶,這個伴侶就是嚴格的觀察。”

    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

    它要求孩子不只是用視覺去完成,最好用多種知覺形式,比如聽覺、觸覺或其他知覺形式去觀察事物,並明確此物與彼物的不同之處。

    它要求孩子在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能把觀察到的外界的事物經過大腦的加工,使孩子產生愉悅或者理性思維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說,觀察力的培養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一種重要的能力培養。

    02 注重觀察力明確的目的性和細緻的條理性

    1)要明確捕捉目的,併為達到目的,下決心去用心搜覓。

    特別是對於學習範圍內的或者是感興趣的事物,要讓孩子努力去從中捕捉那些新鮮且有特點的東西,為學習或者為這些小探究創造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請記住,若是盲目地觀察,則會一無所獲,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教學小案例:

    有一次,上自然課---“如何釣上來毛毛蟲?”

    我把孩子帶到校外農田的田埂上,按照之前我們預定的方案,孩子自覺地按照自己的小方案,就地取材。

    如何從外觀上選擇毛毛蟲藏身之所,怎麼用小草的莖深入毛毛蟲的洞口,怎麼去誘導毛毛蟲去咬噬釣鉤(小草最下面的非常嫩的部分)……,(一系列的具體細節都和孩子們做了詳細的預案)

    孩子們觀察的過程,細緻而有條理。“觀”得入微,“察”得周密,。每個同學都真正琢磨出其中的門道,就怕自己的動靜大了而驚動了毛毛蟲而不吃“鉤”。

    孩子們大部分做得都非常精心、到位、投入。有幾個很調皮的同學,東張西望、走馬觀花,只看熱鬧,結果不僅淺顯而且搞出漏子來了。

    最後90%的孩子都釣上了毛毛蟲,他們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

    課程結束後,每個同學都用文字表達出了自己釣毛毛蟲的細緻的過程和細膩心理感受,寫得好極了!

    所以,目的明確,條理細緻,是培養觀察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03 堅持長期性,要同時加強對文化基礎和日常生活知識的學習

    1)只有堅持長期的觀察,才能夠發現事物各自的規律,才能對不同事物的規律進行比較和鑑別,從而達到創造許多事物。

    每觀察一次,都有一次收穫。而前一次觀察中已知的東西,又能夠促進後一次觀察的深入。

    當已知的東西同新的觀察現象結合起來的時候,則會促進孩子們的深思。

    在教學中或日常生活中,我們讓孩子看到很多的物體或者是物品。

    但對不同物品的觀察,孩子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即使在一個學期裡,隨著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加深,孩子們對在不同時間內同一個物體的看法和感覺都有所不同。

    比如,對同一個物體

    只用眼睛看,僅僅可以知道它的形狀、大小、顏色當用手觸控過,就知道它的材質、手感親自使用過,還可以知道它的功能、用途深入探究過的話,對它的來歷就會弄得清楚。思考過,明白它的原理,懂得它存在的意義

    上述這個過程,是由淺表性到深層次性的過程,它伴隨著長期性並要有更多的思想加工。

    2)孩子對文化課知識的掌握和平時對日常生活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事情的推理。這對觀察是起指導作用的東西。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上述知識和一定程度上的理論知識,觀察中就不會發現“新奇”。

    “見怪不怪,奇怪自敗”,看不出名堂,觀察也便失去其意義了。

    結束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寫有關大自然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