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熊餅乾的生活日記

    清朝敗就敗在是異族統治,如果是漢人朝廷的話,估計不會這樣,這叫崽賣爺田不心疼,異族統治就是這樣。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是強力鎮壓,但是漢人朝廷就不一樣了,絕對會與時俱進,吸納新鮮事物。引領世界潮流也未必不可能。

  • 2 # 小太拾

    敗在制度,雖然主張的是滿漢一家,但是行使的卻是滿蒙優等制度,而且也沒有進行完全漢化改革,反而強令漢人剃髮、易服等方式臣服於自己。

    所以你這樣一個統治國家只要出現衰落之勢,就必然會出現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樣不停的動亂髮生,直到滅亡。

  • 3 # 禿頭阿睿帶你看身邊

    其實縱觀世界當時的歷史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滅亡是必然的,只是關鍵在於新的政體是怎樣建立的?

    參考英法歷史,他們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依靠的是其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到後來本國發生資本主義革命,來推翻封建統治或者逼迫封建貴族妥協。

    而清朝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完全限制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過渡的追求農耕發展和閉關鎖國。閉關鎖國不僅限制了我們與世界貨物的買賣流通,也限制了我們與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文化、思想的交流。這個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緊接著清朝的第二個問題是神化了資本主義的力量,一味的對資本主義勢力進行妥協,並且還嚴格鎮壓國內新思想的萌生與發展。就算後來有了洋務運動,也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質還是封建社會。

    最後一個原因也就是:統治階級的過於愚昧,社會體系的過於僵化。同時期和我們共同遭遇外來侵略的日本,卻能在外壓下推翻幕府統治,開展明治維新,最後脫亞入歐。

    雖然我們也有太平天國運動,但實質也只是封建農民運動。而我們始終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甚至幻想著大天朝的崛起。

  • 4 # 冬至73920733

    清朝主要還是敗在封建體制上。

    當西方列強甚至日本都已經完成工業化革命,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清王朝還是閉關鎖國的封建農業國。

    當西方列強透過堅船厲炮開啟清王朝的大門後,慈禧仍苟且偷安,稱:寧與外夷,不與家奴。她認為洋人不過是想透過貿易賺錢,不會推翻她的統治,而太平天國是要她的命,改革派是要她的權。於是她對外割地賠款,對內殘酷鎮壓起義軍和改革派,使中國墜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悲慘境地。

    清王朝徹底喪失了最後的改革機會,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中轟然倒塌,中國由此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走向軍閥割據的時代。

    綜上,表面看是慈禧斷送了清王朝,其實是封建統治已不適應世界的發展,必將走向沒落與滅亡。

    大家認為呢?

  • 5 # 史學蟲洞

    清朝的最後失敗,不是八國聯軍,不是外敵入侵,我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是不會被那些所謂的八國聯軍打倒,打敗自己只能是自己人,

    當然,我們說割地賠款,那是因為,我們中國和西方列強軍事水平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要戰敗,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我們是割地賠款,所謂的談判,也只能是,飲鴆止渴!除了軍事,沒有其他的原因能導致八國聯軍等以後的失敗,

    但是八國聯軍入侵,也直接誘導了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發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割地賠款,而獲得短暫休息時間,引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也是一件好事兒

    大清朝失敗,在與內部發生了瓦解,敗給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讓清朝地方勢力逐步做大,類似歷史上的蕃鎮割據!是地方勢力逐步做大,中央出現瓦解,清廷所以依靠的李洪章,曾國藩等人,但其後來發現不行,所以才訓練新軍,這支新軍卻徹底的斷送了清王朝!

  • 6 # 靜心聽月1975

    大清的衰敗,從入關以後對八旗子弟的縱容,都已經埋下了伏筆,經過幾代人的折騰,不亡國才奇怪呢!鐵桿莊稼造就了幾代人的無知和狂妄,號幹了國庫,涼了民心,是大清從芯已經壞了!!

  • 7 # 亦雪童

    大清朝晚清皇朝敗在思想迂腐,制度腐敗,胡亂理政,沒有危機意識。讓大清最終失去河山的人應該是掌握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的實權的慶親王奕劻。

    一.1894年慈禧太后任奕劻為總理衙門大臣,正是人才好用而不好用,奴才不好用而好用。

    在袁世凱告發譚嗣同圖謀兵變圍剿頤和園時,奕劻知情甚早。可以說是戊戌政變的實際操盤手。慈禧要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奕劻馬上跳到前臺勞軍。慈禧要對義和團痛下殺手奕劻趕緊磨刀霍霍。

    他不管正事,忙著宴請賓客,忙著把麻將引到皇宮推廣。忙著加派女兒去逗慈禧老佛爺開心。慈禧明知奕劻是個草包,還委以軍政大權。只是因為奕劻懂事聽話可心。

    這個清史上最後的鐵帽子王,權位漸崇,自1884年至青亡27年間,其庸碌無為,一手新政,一手撈錢,瘋狂貪腐,明碼賣官。

    其誤國程度足以讓地下有知的諸王捶胸頓足。

    二.末代皇帝儀在《我的前半生》寫到: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200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只認錢至於朝廷並不放在心上。他得到了袁世凱三百萬兩銀子,就幫助袁世凱勸慈禧太后,同意清帝讓位。這也足見錢財在奕劻心裡遠重於國家。他臨陣倒戈,自是得了袁世凱的好處。

    民國六年1917年一月,79歲的奕劻病死在天津租界。末代皇帝溥儀不給封諡,後在親貴力爭之下,才賜“密”字。密者,“追悔前過”之意。

    溥儀對奕劻,滿滿的恨意,大清王朝已去。

  • 8 # 宇中殘影

    遠了說是乾隆培養了太多地方勢力,導致中央政府力量過於弱小;

    近了講就是太平天國運動讓地方勢力能夠明目張膽的增強軍事實力,而地方勢力沒有遠見,全是一盤散沙,無法傾全國之力抵抗和發展,導致國破人亡的局面。

  • 9 # 亂七八糟記錄

    大清朝還是敗在閉門鎖國,把們關起來不與外界溝通,外國開始發展進行工業革命,而大清朝還是一成不變。

    再有有權者開始腐敗,兩級階級明顯,當時的統治階級也一味的貪歡作樂不管大眾死活,只滿足自己的利益不受干擾,自然就會引起不滿,再受外國入侵甚至割地賠款,只想保全自己,最終導致滅亡

  • 10 # 阿印MA

    清朝的滅亡並不是由最後幾代皇帝和慈禧造成的,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責任,如果清朝在建立之初就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加強往來貿易。那麼等到中期的時候,國家的發展肯定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如果從康熙乾隆時期就開始學習歐洲的工業技術。那麼等到晚期的時候。清朝的軍事力量絕對不至於那麼落後。以至於被人入侵。

    乾隆時期有歐洲的使者來到中國,乾隆就一種非常傲慢的口氣和別人說話,姿態高高在上,並且自稱天朝,那個時候的中國確實不比歐洲差。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真正的差距才慢慢的拉開。

  • 11 # 喬生桂鄉村頻道

    我個人認為,大清朝是敗在封建體制上,當西方列強在大搞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仍然閉關鎖國。如果大清朝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就是說能跟上西方列強大搞工業革命的步伐,另外對腐朽的封建體制進行改革的話,那麼大清朝就不會失去河山。

    我個人認為,如果大清朝改革腐朽的封建體制,造福於廣大的百姓,那麼就不會出現太平天國。說到底,大清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由太平天國的出現造成的。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那麼就不會出現地方軍閥,清朝就不會這麼快滅亡。

    另外,如果清朝不是閉關鎖國,而是緊跟西方列強大搞工業革命的步伐,那麼,就不會出現八國聯軍攻進北京。要知道,如果清朝緊跟西方列強大搞工業革命的步伐,就憑清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八國聯軍要想打敗清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同等的軍事裝備的情況下,清朝的人員力量是要超過八國聯軍的。按照清朝的實際情況,組織起幾十萬的部隊是不成問題的。在同樣的軍事準備的情況下,幾十萬軍隊對付幾萬軍隊,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清朝在南方的軍隊是有不少的,但是那些軍隊都是隔岸觀火,根本不支援北京,由此可見,清朝對地方的統治已經力不從心了。後來,清朝又訓練新軍。由於對新軍的掌控不力,結果新軍葬送了清朝。曾經有人說,是慈禧太后葬送了清朝,其實,就算沒有慈禧太后,清朝腐朽的體制也會將清朝葬送。

    綜上所述,清朝的滅亡是其體制造成的,清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

  • 12 # 非帥的雜貨鋪

    首先,清朝是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它承襲了前朝——明朝的制度,更是把中央集權做到極至。

    很多人看了很多清宮戲,就認為清朝的皇帝是多麼勤政愛民,天天天不亮就上早朝,晚上批閱奏摺到深夜,最典型的就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帝,是滿清王朝最勤奮的皇帝吧。其實,反過來就能證明,皇權最大化會導致權力機構的僵化。如果類似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位執政能力非常卓越的皇帝是沒有問題,可是後期的皇帝水平有限無法超越這幾位皇帝。

    其次,清王朝大一統之後,到乾隆時期,“大小今川”戰役之後,就沒有大規模的戰役了。

    此時的清王朝開始了安逸地統治階段。八旗子弟是世襲制,所以開始了提籠架鳥的紈絝子弟生涯。八旗兵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到了近代咸豐帝時期,這戰鬥力直線下降,後面的戰爭都要靠著綠營兵去戰鬥,打敗仗是分分鐘鐘的事。

    接著,乾隆時期的英國,透過工業革命,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了現代工業社會。

    而我們的百姓還生活在小農經濟,靠天吃飯,我們的百姓大部分時間還是生活在貧困線上,饑荒、旱災還時不時地提醒清朝統治者,我們的生產力還是如此有低下。乾隆還很喜歡西洋鍾,但只是喜歡而已,而且認為是“奇技淫巧”。

    最後,清王朝還在用“文字獄”禁錮人的思想,妄圖去除反清復明的人士。結果這種愚民政策,導致當人們看到英國列強的堅強炮艦,彷彿遇到天兵天將般驚訝。

    失去這山河,必需讓清王朝統治者負責。這大河好山被各國列強分割,真的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每個華人心中的痛!

  • 13 # 經典守望者

    實際上大清朝是完全敗在了嘉慶皇帝的手裡。嘉慶一朝幾乎可以說的上是清朝的隱形時代,很多人對於這一時期的瞭解基本上僅限於嘉慶帝初登基處置了和珅,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諺,在此之後幾乎就沒有任何的深入瞭解。事實上他在位二十四年,有很多不解之謎。乾隆盛世的餘暉,和珅的鉅額財產好像在這幾十年內都離奇蒸發了。等到他的兒子道光繼位時,整個朝廷上下必須厲行節儉,道光帝本人的衣服上都有補丁(雖然一件破衣服補丁的造價比新衣服還高),可是這證明到了道光時期,國家確實不再寬裕了。

    在嘉慶時期,貪汙成風,內部的腐朽已經開始出現問題。嘉慶皇帝雖然有心整飭吏治,可是總是不見成效。後人將之歸結於嘉慶皇帝的平庸。可實際上,嘉慶皇帝的內部開銷依舊很大,他對於戲曲的鐘愛很可能給了身邊的人可乘之機。和珅的鉅額財富去了哪裡,史書上沒有明言,但竟然沒有進入國庫,那很有可能就是又進了貪官們的私庫了。

    外有賊寇作亂。嘉慶四年,白蓮教作亂,持續多年才被平定。嘉慶十八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下詔罪已,這足以看出他在外事問題上的軟弱。

  • 14 # 雨畦說歷史

    大清朝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我們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如果軍事力量不強大,那就只能坐等捱打。理由如下:

    第一,清朝末期已無可戰之兵。

    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當年入關之時八旗子弟兵英勇驍戰,把明朝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不管是鰲拜還是其他文武大臣,縱然有種種內部矛盾,但是都是一等一的戰士,打起戰來毫不含糊。

    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為什麼會持續如此之久?不是因為太平天國有多牛,而是在當時清朝的八旗子弟已經養尊處優多年,早已忘卻了老祖宗留下的諄諄教導。上馬拿弓箭都拿不穩,馬都不會騎了,拿什麼去打仗呢?

    曾國藩的軍隊全是靠募勇而來,美其名曰為協助朝廷搞團練,說白了就是建設兵團,需要自力更生。而八旗、綠營在清朝中期時就已經腐朽不堪,在打白蓮教和鴉片戰爭時就以募勇打先鋒,通俗講就是“正式工”天天在那養大爺,需要找一批“臨時工”來賣苦力

    第二,打仗打的是國力。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力量再怎麼強大,如果沒有糧草支撐那就相當於無水之源。清朝的財政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國富力強,所謂的康乾盛世跟其他朝代無法相提並論。

    在明朝時期中國已經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緊接著就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我們知道抗倭英雄戚繼光的事蹟,正是因為有倭寇的長期存在,實在是不堪騷擾,又幹不掉對方。怎麼辦呢?

    據史料記載,清朝最牛的康乾盛世時期,其財政年收入也不過是4000萬兩白銀,根本就不夠幹啥的。鴉片戰爭之後,隨隨便便一個割地求和的賠償都支付不起。越打越窮,越打越完蛋,越打暴露的問題就越多。

    綜上,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清朝猶如一個瓷瓶,只要“一摔”,立馬就碎。山河已失,還好吾輩當自強,即使長達百年之久的屈辱史都沒有被外國完全統治,從而成為了世上唯一一個文明延續的國家。這是民族之魂。

  • 15 # 湟水河畔

    大清朝敗在過度自信上!失去河山的人是載灃!自乾隆帝開始就自我迷信,過度膨脹了。乾隆自稱“十全老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朝”!當英國的通商使臣來北京時,乾隆固執地認為他們是來朝貢的!自認為大清是世界的中心,大清全球最先進!所以英華人提出的有些合理的建議,乾隆也是完全閉目塞聽!

    這種自信一直持續到咸豐時代,割地賠款都是小事,大清有的是地和銀子,關鍵是外國使臣絕不能長駐北京,面見清帝必須行跪禮!

    到了末代攝政王載灃時代,滿洲人的自信格外明顯!各地請願活動,載灃一概充耳不聞!張之洞臨終時,好言相勸,希望他收攬民心,不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卻說,不怕,有兵在!好一個不怕,有兵在!載灃走後,張之洞滿含淚水,悵然若失地自語道,大清危矣!果不其然,一年後武昌炮響,清廷土崩瓦解!

    想當年,大清正盛時,康熙,雍正廣開言路,禮賢下士,謙虛謹慎,方有大清二百年天下!到了後期,這幫年輕氣盛的小爺們,忘記了祖宗的教誨,自以為大清是鐵打的江山,聽不進任何善意之言,終致亡國!

  • 16 # 酸儒胖老師

    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把清朝的敗亡,歸結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從鴉片戰爭開始,二鴉,甲午,八國聯軍,這些侵華戰爭,以及戰後的處理,使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但把全部原因歸結於此也是不準確的。

    且聞人言“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必是清王朝自身出現了問題,才會招致列強的染指。那就是當時清朝落後的執政制度和經濟模式已經不適應世界主流的發展,幾乎成為一具龐大的殭屍。

    這具殭屍的始作俑者,不是經歷了鴉片戰爭的道光,不是避難熱河的咸豐,也不是庚子國難西逃的光緒甚至是慈禧,他們只是這場化學反應的催化劑而已。

    那麼是誰?我認為反倒是引導清朝走向巔峰的“康雍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雍正乾隆這祖孫三人。

  • 17 # 誰會記得爆爆

    公元1210年,正月。85歲的南宋詩人陸游,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給兒子們寫了一首遺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人死了,一了百了,但我還是會心痛,痛心看不到國家統一。如果有一天,朝廷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家祭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告訴我,你們的老父親。

    陸游的出生,趕上了北宋的末世。他兩歲時,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滅了北宋,飲馬淮河。

    終其一生,陸游都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愛國情緒飽和在他的整個生命裡。但是,在他生前死後,南宋均無力“北定中原”,告慰一顆沸騰的愛國心。

    然而,最愛君想說的是,包括陸游在內的幾乎所有南宋人,都以北宋的疆域作為大一統的目標,但事實上,無論是宋之前的唐朝,還是宋之後的元朝,都不會認同宋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整個宋朝都不能算統一時期。我們知道,北宋時,西北有西夏,北方有遼國,至少是三國對峙的情況;南宋時,則是宋金南北對峙。

    所以,歷史學家把唐朝滅亡到元朝建立中間這段時間(公元10—13世紀),即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這大約400年,稱為中國的第二個“南北朝”。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程序。

    1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根據史書記載,“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國,佈列於五千里內”。

    意思是說,夏商周三代,如今的中原地區一帶,小邦林立,最多時有“萬國”(數字肯定有誇張),後來慢慢吞併、兼併、合併,但到西周,還分出了1800個小國。

    可能現在一個縣的規模,就是當時的一個國。

    到春秋時代,滅國的數量越來越多,頻率越來越快。據統計,楚滅掉43國,晉滅掉34國,秦滅掉23國,這三家是春秋滅人國排行榜的前三。其他諸如,齊滅10國,魯滅9國,宋滅7國等等,還有很多。大家不約而同走上兼併崛起的同一條道路。

    進入戰國時代,就剩下我們熟知的戰國七雄,以及十幾個小國了。

    照這個趨勢看,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統一是必然,由誰來統一則是偶然。

    公元前651年,在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召集的葵丘之會上,參會的諸侯國達成一條盟約,叫“無曲防,無遏糴”。

    什麼意思呢?就是各諸侯國約定,不得修建有礙鄰國的水利工程(比如不能以鄰為壑,把洪水排洩到鄰國去),不得在天災時人為阻礙糧食的流通(因為國家小,一受災可能就需要“進口”糧食)。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歷史學家黃仁宇統計,在2117年間,官方有記錄的水災1621次,旱災1392次。

    尤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氾濫成災。治水,一直就是古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

    葵丘之會的盟約,相當於想建立一個歐盟,共同應對當時的公共議題。但畢竟不是一個國家,自我利益至上,盟約很快遭到破壞。

    領土大一些的國家,還好一點,可以在自己的國家內實現資源調配,降低風險。領土小的國家,就真的很渴望形成統一的大國,共同治水和抵禦天災。

    梁惠王曾問孟子,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孟子的回答,像乾脆面一樣乾脆:“定於一。”就是要大一統,天下才能安定。

    這是很有見地的一種觀點,在當時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國君加入領導統一的行列,都想做“秦始皇”。

    美國曆史學家魏特夫,有一個著名的“治水理論”,說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最重要的一環,但要興建、管理和維護水利工程,需要一個高效、集權、統一的政府來實施。

    因此,是治水和抵禦災害的共同需要,促使古代中國從諸侯林立走向了大一統。

    2

    如果要我說出,對中國統一大業和疆域形成影響最大的朝代,我會選擇——秦漢、隋唐、元清——這三組六個朝代。

    具體來說,秦、隋、元均完成了中國分裂時期的統一大業,按帝國分期的話,這三個朝代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的開端。而漢、唐、清三朝,則是各自所處帝國時代開疆拓土,實現疆域最大化的朝代。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大一統,雖然有我前面所說的那麼多時代大趨勢的助攻,但這臨門一腳射得漂亮,拿個最佳射手,實至名歸。

    不僅如此,他還透過構建一系列制度,打造一系列工程,讓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常態。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和郡縣制的推行,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強。後來對中國統一作出貢獻的歷朝歷代,都沿著秦朝確定的制度,做有益的創新。比如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元代創立的行省制,都有利於國家鞏固統一。

    秦朝統一後,為了維持中央集權的局面,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這些政策的重要性,可以這麼解釋一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文化差異不會比現在的歐洲小,車軌、衣冠、法律、語言、文字等等,都不一樣。秦朝將這些統一後,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地區間的溝通障礙,到漢武帝時推行獨尊儒術的措施,進一步減少列國時期形成的文化差異,從而在中國內部塑造出共同的文化心理。

    所以,梁啟超說,中國自“秦漢以降,以統一為常軌,而分裂為變態”。

    此外,秦始皇修馳道,鑿靈渠,加強地區間的交通和聯絡,從而促進統一。後來的隋朝開鑿大運河,元朝修建全國性驛道系統,道理一樣。這些全國性的交通工程,把各個看似獨立的經濟區粘合在一起。

    史學家許倬雲有個論斷,他說:“中國經濟體系,一旦編製成形,可以擴張,卻難以裂解。如果分成幾個地區性的網路,仍會回到整體大網。因此,中國歷史上,國家分裂時,經濟的重新整合,常早於政權。”

    當然,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秦朝統一的疆域大約僅相當於今天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多一點。大約在漢武帝、漢宣帝時期,中華第一帝國的統一疆域才達到極盛。

    漢朝的極盛年代,不僅擁有秦朝全部疆域,而且擴充套件到北韓半島北部和越南的大部分。凡是當時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漢朝幾乎都建立了行政機構。與今天中國的領土相比,除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東北大部分,漢朝都有了。

    歷史學家葛劍雄說,中國的主體民族稱為“漢人”,就是因為漢朝對中國歷史極其重要,它奠定了中國統一疆域的基礎。

    西漢後期版圖(綠色部分)。

    3

    西漢大一統的局面,在此後的中國歷史中,成為所有王朝比附和參照的物件。每一個統治者,覺得最能誇耀於世、名垂青史的政績,肯定有一條,就是自己統治的疆域能夠超越前代。

    但有些時代,統一與分裂,非人力所能控制。

    秦漢以後,中國大概2000年的歷史中,仍有兩次漫長的分裂時期,各有400年左右時間。這就是中國的兩次“南北朝”:

    第一次,從公元189年,董卓入長安,東漢政權瓦解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文帝平陳,重建大一統王朝為止,整整四個世紀,除了中間西晉大約20年的短暫統一(從280年西晉滅吳到301年八王之亂爆發),中國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

    第二次,就是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公元10—13世紀,恰好也是四個世紀左右的分裂、對峙期。

    為什麼在大一統的思想和實踐都很成熟的情況,仍然會出現分裂?我在前面引用許倬雲的話,說經濟的一體化會早於政權的大一統。反過來,如果出現分裂局面的反覆,一定也是經濟先出現問題。

    就中國古代來說,決定經濟好壞的關鍵要素是人地比——人口與土地的比例。侯家駒在《中國經濟史》中強調,中國兩千年來都處於治亂迴圈,其關鍵因子主要是人地比例。

    一般王朝初期經過戰亂後,人口損失嚴重,地廣人稀,勞動力的邊際產量較大,這時,從事盜匪、起義等暴力行為的成本也較大,導致從事生產的人口多,從事暴力的人口少。政府從事暴力鎮壓的支出就少,稅收相應減輕,因而出現良好的政局。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數量增加,人地比減小,邊際產量相應減少,越來越多人會鋌而走險,從事暴力行為。這進一步增加了政府的防暴開支,加重民眾稅收。累積到一定程度,中央集權政府財政破產,王朝分裂的局面由此產生。

    這個過程,一個小週期就是一次改朝換代,一個大週期則是上面提到的兩個400年。

    當然,導致人地比減少,除了人口增加、土地兼併等常規因素外,氣候變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農業社會,平均氣溫下降一兩度,就足以摧毀整個社會的生產基礎,極大地削弱國家的經濟實力,連鎖產生各種社會問題。

    最典型的例子,是歷史上幾次遊牧民族的南侵,均與全球氣候變冷有關。氣候變冷,使得遊牧與農耕的分界線南移,壓縮了中原可耕地面積,激化人地比,從而引起上面所說的中央集團財政崩潰,王朝陷入分裂。

    而且,由氣候變冷促發的戰爭與疆域分裂在全球都是一樣的。公元1世紀以後,東方的大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都受到各自邊疆遊牧民族的南下侵襲,這之後,兩個帝國均無法應對而崩潰,疆域陷入分裂期。

    所不同的是,羅馬帝國輝煌的文明,隨著帝國滅亡而消失,歐洲進入漫長的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羅馬文明才重新影響歐洲歷史;而中國在歷經400年的分裂與動亂後,由隋朝再次完成大一統,從而保持了文明的延續。

    612年,隋朝版圖(土黃色部分)。

    在這個意義上,隋朝對於中國歷史、文明與疆域的正面影響,怎麼估量都不為過。但因為隋朝短命,很多人看不起,或認識不到這個流星朝代的重要性。

    實際上,隋朝是中華第二帝國的締造者,中國成長為有別於分裂式歐洲的統一性世界帝國。隋朝承上啟下,功不可沒,上承秦漢,下啟大唐。

    最愛君以前寫過重新評價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文章。在我看來,隋朝兩個皇帝都很有作為,隋文帝在政治、軍事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但這種統一是相對機械和脆弱的,如前所述,真正有機和牢固的統一是經濟上的統一。這時,隋煬帝修大運河的奇想和魄力,就能印證他的雄才大略。

    大運河的修築,不但溝通了南北,而且深刻影響了之後一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格局。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有一段話說得很精闢:

    中國第二次大一統帝國出現時的客觀形勢,和第一次大一統時有些不同。當第一次大一統的時候,全國軍事政治和經濟的重心全在北方,問題比較簡單。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統帝國出現的時候,軍事政治重心雖然仍在北方,經濟重心卻已遷移到南方去了。因此,和第二次大一統帝國出現的同一時間,便發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把這已經南移的經濟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軍事政治重心連繫起來,以便這個偉大的政治機構能夠運用靈活,儘量發揮它的作用。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交通線,是那溝通南北的運河。

    741年,唐朝版圖(綠色部分)。

    4

    陸游是一個悲情的人。終其一生,整個時代都未能走出第二次“南北朝”,他也未能看到祖國大一統的那一天。而且,他的子孫,肯定也無法履行他的臨終叮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因為,平定中原、統一中國的軍隊,不是來自他奉為正統的南宋,而是來自“野蠻”的蒙古人。

    他的南宋,同樣滅於蒙古人的鐵蹄下。

    我很理解陸游的痛苦,還有那些在南宋亡國時拼死抗爭的英雄的痛苦。但我們對英雄精神的推崇,和對歷史的認識應該區分開來。

    從中國統一的脈絡來看,宋朝從來就不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不僅現在的史學家這樣認為,當時人就已經這樣認為。

    北宋版圖(綠色部分)。

    修端強調,按照歷史實際情況來說,金朝平遼克宋,佔有中原三分之二,坐受四方朝貢百有餘年,南宋對金稱臣侄,已經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讓給了金朝,所以“自建炎之後,中國非宋所有”,應以金朝為《北史》,宋為《南宋史》。

    公元1208年,中國境內對峙的政權。

    後來元朝修前朝史,接納了這個觀點,《宋史》《遼史》《金史》三史並立,說明這三朝都是正統,而不是狹隘地僅把宋朝當作正統。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元朝本身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所以它有需要,也有意識去推行這樣一種觀念:“正統”是天下公器,不是某一個族群所私有,無論哪一個民族,只要它奉行中國的政治、社會、倫理價值與秩序,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

    而宋、明這兩個漢人建立的王朝,仍然堅持“華夷之辨”的正統論。這種狹隘的大漢族正統論,在當今顯然是過時的。我們一直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這一定位的形成要仰賴元、清兩個朝代的貢獻。

    與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國經過一輪興衰就全部覆滅不同,中國是唯一延續了數千年文明、歷經多輪興衰仍不致斷裂的文明古國。為什麼中華文明如此特別而幸運?

    我們以往單方面強調,這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涵化作用使然,不管征服者是誰,我都能把你同化了。但還忽略了歷史上進入中原的征服者,他們本身也認同中國的大一統觀念,並願意加入對正統性的爭奪,而不是我一來就另起爐灶,把中華文明消滅掉。

    公元24年,更始帝劉玄派人出使匈奴,要匈奴向其稱臣。匈奴單于不僅拒絕了,還說漢匈本為兄弟,當年匈奴內亂,漢宣帝助我們平亂,所以匈奴稱臣尊漢;如今漢亦大亂,匈奴出兵助漢打王莽,所以輪到你們稱臣尊匈。

    可見,從匈奴人開始,邊疆遊牧民族就有進入中原爭奪正統的觀念。後來的所謂“五胡亂華”,也是各民族加入爭正統的序列,跟亂不亂華其實關係不大。匈奴人劉淵直接假託劉氏後裔,建立漢政權,氐人苻堅出兵百萬,發動淝水之戰,以及後來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漢化改革,都是意欲爭正統,統一全中國。

    如果我們的歷史敘述能夠跳脫漢民族視角,從多民族統一中國的角度重新切入,就會發現,少數民族進入中國的歷史,與漢民族政權出擊邊疆統一中國的歷史,根本就是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

    德國著名漢學家傅海波有一段話說得很到位,他說:

    10至13世紀建立征服王朝的民族,無論契丹、女真還是蒙古,都不是新來者或局外人。他們很久以來就是中國體系的一部分,在建立一個帝國的前後,其政治上、文化上的成熟都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他們也絕對不是純粹的遊牧民,不是所謂的遊牧帝國,他們從事混合經濟,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本身都是多種族、多語言的聯盟,其中漢人是重要的組成。

    1280年,元朝版圖(綠色部分)。

    5

    按照傅海波的觀點,明清易代也應當理解成中國體系內部的改朝換代,而不是外來者對中國的征服。否則,我們現行的多民族政策就無法解釋歷史上的這一幕。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明粉,喜歡黑清朝。但我們如果真正對歷史感興趣,就要學會客觀分辨明、清的歷史貢獻,不要人云亦云,或者抱著強烈的民族情緒去代入這段歷史。

    我之前寫過很多明清時期的文章,如同對明朝皇帝的一些做法不敢苟同一樣,對清朝皇帝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做法,比如當時的文字獄、思想控制,也多有批判。我們研讀歷史,是為了更加客觀地認識和解讀歷史,而不是為了更加主觀地去認同和吹捧某段歷史。所以,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一種理性、中立的態度,批判該批判的,同時肯定該肯定的。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體察到。

    單從對中國大一統疆域的貢獻來看,明朝遠不如清朝。

    明朝皇帝很得意本朝的疆域,自視為大一統王朝的極盛期。但因為缺失了對北部草原地區和西域的有效管轄,這個大一統王朝明顯名不副實。

    1582年,明朝版圖(土黃色部分)。

    相反,清朝不僅在明朝的基礎上,實現了更大範圍內的大一統,而且在統治方式、統治理念等諸多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開疆拓土方面:

    在南方,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兵入臺,鄭克塽降,清朝設定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在北方,康熙先後三次與噶爾丹部激戰,噶爾丹兵敗自殺,內外蒙古完全統一於清朝。此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與俄國訂立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雍正五年(1727),進一步明確了中俄中段邊界線。

    在西北,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斷征伐,清朝最終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了準噶爾部,鞏固了對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的統治。兩年後,清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最終統一了天山南北。

    在西藏地區,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軍入藏,結束了和碩特及準噶爾等蒙古勢力統治西藏的歷史,正式將西藏納入清朝版圖。

    全盛時期,清朝陸地總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里。在全國設定了18個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5個將軍轄區,以及駐藏大臣、西寧辦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

    統治方式方面:

    根據邊疆地區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機構,設定了不同的行政管理體系。

    在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度下的旗、民分治。

    在蒙古地區,實施盟旗制度,對蒙古諸部分散編制,分而治之,並透過封授爵職、政治聯姻、朝貢互市和藏傳佛教等,加強滿蒙之間的關係。

    在新疆地區,設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並推行軍府制度為主,郡縣制、盟旗制和伯克製為補充的統治制度。

    在西藏地區,透過設定駐藏大臣,頒佈《欽定西藏章程》,創立“金瓶掣籤”制度,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

    在西南地區,一開始沿襲明代的土司制度,利用地方民族上層實施間接統治;雍正時期起,實施“改土歸流”,用流官取代土司,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版圖,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

    1820年,清朝版圖。

    正因為清朝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統治者很在意統治的合法性問題,嚴厲反對“華夷之辨”,主張“天下一統”“華夷一家”。雍正寫《大義覺迷錄》,其中就在批判“華夷”觀念不利於民族和睦。也正是在清朝,長城才真正失去了遮蔽農耕與遊牧族群交流的功能,加速了邊疆、內地“一體化”的歷史程序。

    清朝統治者觀念的變化,以及邊疆統治的經驗,最終促成了大一統中國疆域的形成。

    如今,歷史學家界定中國的歷史疆域,基本都是以極盛時期的清朝疆域為標準。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清朝,我們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會推遲到什麼時候。

    1840年以後,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清朝被拖入割地賠款的境地。這是晚清史淪為痛史,清朝最終被黑的主要原因。但平心而論,中外對戰落敗的結局,是中西兩種歷史模式在近代相遇的一個結果,不因統治者是不是滿清而改變。

    而清朝在應對這個淪喪的過程中,確實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努力。在保衛邊疆方面,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允許人口遷徙,極大地加強了邊疆民族與漢族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據統計,從清初到道光朝中葉,中國內地大量移民進人邊疆地區。關外東北地區至少有移民150萬人,蒙古地區約計移民100萬人,新疆地區約計遷入50萬人,雲南、廣西合計約遷入200萬一300萬人之間,臺灣約遷入150萬人。至鴉片戰爭前後,內地共約有700萬一800萬人遷移到邊疆各地、海島。

    這麼大規模的移民,意義重大。正如葛劍雄所說,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日本侵略者面對的是我們在東北的3000萬同胞,只能扶植了一個傀儡,建立了偽“滿洲國”。要是東北還是沒有人,或者人口稀少,會是什麼結果?

    臺灣也一樣,在1895年日本侵佔前十年,大批移民遷入臺灣,確保了臺灣在日本殖民50年後,仍能平安迴歸中國。要是沒有清朝的鼓勵移民,被日本殖民50年,臺灣會是什麼結果?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希望大家可以更冷靜地評價一個朝代的功與過。

    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中國的大一統,這歸根到底是對歷史的交代。

  • 18 # 徳川幕府

    我個人認為,大清朝是敗在了政治體系,失去河山的是華夏民族,國家不是個人的,而是當時四萬萬華夏兒女的共同家園。

  • 19 # 皆得歡欣

    縱觀歷史,每朝每代都會有繁榮時期,也避免不了衰敗的時候,今天我們來說說大清朝敗在哪裡,我認為失去河山的人應該是這個人責任重大。

    改革這是每個朝代都會做的事,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主動力。 到了清朝時代,國家也自然不斷地進行改革,因為統治者試圖維持清朝的繁榮。 對清朝來說,成在改革上,也敗改革上。

    清朝初期,也就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他年輕時統一了女真族部落。 到了後期,清太祖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將都遷到瀋陽,佔遼東。 清太祖透過這些個的改革,為以後清王朝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清朝也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統治時期,因為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和哥哥到處爭戰,清太宗愛新覺羅在清太祖新覺羅努爾哈奇去世後,繼承了皇位。

    之後,起用了漢民族大臣,改革了老一輩的滿文,之後開始變更為新的滿文。 到了後期,清太宗徹底突破了明朝的戰略防線。

    清太宗在入關前夕,雖說因突然地猝死,但之後的清軍入關也成為了必然趨勢。 清太宗利用這些個改革,加速明朝衰退,加速清軍進入中原。

    到了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時代,清軍正式進入中原。 但是,由於清世祖幼年即位,國家的權力由多爾袞一人掌握。 在這個時期,滿清和漢族的衝突也非常激烈,多爾袞採取保守戰略、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等奴隸制的滿族政策。

    儘管如此,在清世祖時代,實行重用漢將,重視漢臣,推進漢民族的政治制度。 但是,還是留下了很多惡習,就像剃髮易服一樣。 大體上,這是清朝前期的狀態,改革很多,但效果那麼明顯。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位時,他的前期情況仍然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差不多,從小即位,政權初期,國家權利基本上在老臣手中。 清聖祖年輕時打敗鰲拜,正式掌權後,開始了真正的親政之路。

    清聖祖是中國歷史上功績卓越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糾正了清世祖時代的惡習,全面實行了漢化政策。 在政策上強化中央集權,再利用漢臣,使朝廷清明。 他重視民生,透過減稅使民眾休養。

    最終,清王朝在清聖祖的改革下步入繁榮,為之後的“康乾盛世”打好了基礎。

    到了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禧的時候,由於清聖祖晚年留下的眾多問題,清王朝的遇到了財政危機。 這個時候,清世宗廢除了檔籍制度,並且開始大力整頓財政, 並採用攤丁入地制度,進一步發展經濟,逐步解決國家危機狀況。

    而在朝廷軍政方面,清世宗開辦軍機所,發展皇權專治,完善密摺制度。 這一系列的改革,使清王朝得到了更加堅實的發展,清世宗也得到了後世人們的讚揚。

    到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時期,國家在清聖祖和清世宗的基礎上,清高宗對國家進行了很少的改革。 總的來說,他沿襲了前朝的政治制度,雖說邊疆的狀態也完善了,但整體上沒有大的變化。 清高宗時代,清王朝正式走向全盛時期。

    此時的清朝,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但是,到了清高宗晚年,國家弊端逐漸顯露,官員腐敗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這些個與清高宗沒有進行改革,沒能及時發現清王朝的內部問題,不能與時俱進有關。這也可以說是清朝後期衰退的開始。

    並且,在之後的嘉慶、道光、咸豐這樣的皇帝的時候,他們雖說國家也有調整,但加上內憂和外患,他們更是無力無法挽回大局。 到了同治時期,雖然實施了洋務改革,但結果看不到任何效果,到了光緒時期,清朝更到了末路。

    光緒的時候,他雖然下定了改革的決心,但苦於沒有實權,最終導致了改革的失敗。 之後,慈禧也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確實做了一些行動,但最重要的問題是政體的改革。 在這一點上,慈禧雖然嘗試了,但最終卻失去了人心,清朝不能回到以前。

    縱觀清朝的整個治世,雖說前期的改革沒有什麼效果,但後期在開國和盛世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康、雍時期,由於更大的改革,清王朝達到了全盛期。 只是後期,乾隆不隨時代進步,結果導致清朝的沒落,成為歷史。

  • 20 # 詩竹意夢

    大清朝敗在體制和守舊!

    當年的日本也是封建王朝,當自己的國門被西方列強輕而易舉的開啟後,日本開始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軍事武器的落後,經過十年的明治維新,讓日本跨進了亞洲強國序列,反觀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滅亡,也就搞了一些什麼洋務運動,以及光緒支援的戊戌變法,但是在慈禧的打壓下迅速被撲滅,再與列強戰爭中割地賠款,導致民不聊生!慈禧的那句話《量我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意思就是隻要我大清朝有的,你洋人只要看的上的我都可以給你,完全就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賊!

    這個是國策,還有一個人為,這個人就是乾隆,乾隆一生都在效仿自己爺爺康熙,自己又是好大喜功,這也不要緊,誰讓人家有一個愛攢錢的老爹雍正呢,但是乾隆給清朝埋下了一個炸彈,就是閉關鎖國!

    認為天朝什麼都有,不需要跟野蠻的洋人打交道!這樣就導致了清朝後面的一百多年直接給世界脫軌,當西方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依舊走遠門靠騎馬和划船!1840年鴉片戰爭當英國的戰艦開到清朝海岸線,官員看到後說了一句,清朝的災星到了……關注我,為您解答更多的歷史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定投很好,為什麼堅持下來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