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21 # 張延兵

    水是生命之源,是農業之本。旱澇對農業來講,都是一個打擊。

    新中國成立前,農業全部靠天吃飯,只有風調雨順了才有豐收年。如果遇到大旱之年,則是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四處奔波逃荒乞討。

    現在不同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搞水利建設,農田建設。旱有水,澇能排,有力保障了農業發展,農民安居樂業。

    國家十分重視農業發展,每年對農業都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水利方面。每個地區的基本農田有抗旱的機井,莊稼遇到旱時能澆,保證豐產豐收。

  • 22 # 山村老張

    現在農田水利工程都做的比較好,直接從河裡引水到農田,村委會還備用了抽水泵來進行灌溉,基本解決了乾旱問題,我們這屬於南方,雨水天氣比較多。

  • 23 # 男神行走鄉村

    農業灌溉,主要是指對農業耕作區進行的灌溉作業。農業灌溉方式一般可分為為傳統的地面灌溉、普通噴灌以及微灌。那麼幹旱時期農田灌溉方法是怎麼樣的,下面佰佰安全網為大家介紹一下。

    傳統的灌水方法水是從地表面進入田間並借重力和毛細管作用浸潤土壤,所以也稱為重力灌水法.這種辦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主要的一種灌水方法。按其溼潤土壤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畦灌、溝灌、淹灌和漫灌.

    1、畦灌 畦灌是用田埂將灌溉土地分割成一系列長方形小畦.灌水時,將水引入畦田後,在畦田上形成很薄的水層,沿畦長方向移動,在流動過程中主要借重力作用逐漸溼潤土壤.

    2、溝灌 溝灌是在作物行間開挖灌水溝,水從輸水溝進入灌水溝後,在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借毛細管作用溼潤土壤.和畦灌比較,其明顯的優點是不會破壞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結構,不導致田面板結,能減少土壤蒸發損失,適用於寬行距的中耕作物.

    3、淹灌(有稱格田灌溉) 淹灌是用田埂將灌溉土地劃分成許多格田,灌水時格田內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借重力作用溼潤土壤,主要適用於水稻灌溉.

    4、漫灌 漫灌是在田間不做任何溝埂,灌水時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滲入土壤,是一種比較粗放的灌水方法.灌水均勻性差,水量浪費較大.

  • 24 # 寶山一鋒

    我國各地乾旱災害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歸結成三個方面:一是降水方面的因素,一般來說,降水量低於平均值就容易出現乾旱。在我國譏諷氣候區內,不同地區的降水季節變化時形成全國季節性易乾旱地區分佈的基礎。長江以南地區,由於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時間長,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產生伏旱。華北東北地區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連旱特別嚴重。西南地區主要依靠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11—次年4月為旱季。二是水資源方面的因素。我國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這種地區之間水資源的不平衡狀況,是造成我國乾旱災害的重要因素。三是社會經濟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近幾十年來我國工農業生產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國耕地複種指數(一個農業生產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積的擴大,造成農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國北方地區冬小麥播種面積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脅農田面積進一步擴大;其三,我國人口的增加,導致生活用水量的吃去增大,而工業的發展,又造成工業用水量、需水量的增多。

  • 25 # 潤物無聲73

    《農田乾旱怎麼辦?》

    “農田乾旱”需要水。回想曾經涉足過二十餘年縣市水事和若干個水電工程的“水老倌”經歷,見證過“水害”變“水利‘”,農田旱澇保豐收。我真有“水”話道不盡、說不完。現著重談三點粗淺認識。

    第一點,此問題提得非常好。一是解決“農田乾旱”問題,是水利命脈的“硬核”。“水利”要透過人們治理“水害"、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實現。解決“農田乾旱”,離不開治理洪澇災害。旱與澇是“水”的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從一個國家到鄉村基層,戰勝旱澇災害,是奪取農業豐收,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大事。二是當下農田抗旱防澇(也叫防汛抗旱),面臨諸多新情況新矛盾,尤其南方少數地方的小農水利滯後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屏頸。如改革前,有的一個百萬人口的縣每年投入農田基本建設用工二十多萬個(叫“農業積累工”)。改革後農民“自主經營土地”、“自由擇優謀業”、“自覺家業行為”,這個用工沒有投了,“年年修水利,歲歲保豐收”的農耕傳統斷了。若按每個工100元計算,一個縣農民每年投資小農水利建設就缺了兩千多萬元,幾十年就等於少了若干個億的小農水利投資。當然國家投資的“大腿”不斷長粗,但出現了農民自為更生的“短腿”。所積累的小農水利矛盾有的已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潛在風險。三是

    寶貴的水資源和現有基礎設施,是保障人們綠色需求的巨大資產。產業興旺的潛力很大。習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英明論斷,為水利資源轉變綠色產業提供了極大空間。水利還是關乎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共享公益,鏈條長、空間大。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第二點,水利體系的辣手事比較多。具體來講,一是農村農田農業的蓄水保水、供水送水、灌溉用水、抗禦洪水、排澇漬水、防治汚水、降低耕層冷浸水和控制水土流失等,這是水利命脈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專案。既是長抓不懈的戰略之事,又是年年無法脫開的生產當事。若空虛一個節點,就會斷掉一條線,損害一大片。集體生產時,這個水利體系是高度集中水權,高強度管理運作,凡是灌溉範圍跨界生產隊的水利設施,抗旱防洪期間,都是分段包乾負責,逐級接水送水保水下田,一把鋤頭管水到豐收上岸。農田分到戶後,許多村組集體功能懸了空,水利體系就基本散架了。對這個矛盾的潛在風險千萬疏忽不得。二是水利設施老化比較普遍。不少水利設施“先天不足、後天不補”,那種壙庫淤積、渠溝坍塌、機埠損毀、堰圳斷流、水土衝涮等現象,越來越加重,加上原來配套不全,水利設施功能有點歷史性下降,那種“脈”虛“絡”弱、停步難前、趕不上新時代農業步伐的短腿很值得深度改革、高度應對了。三是有的較高型號水庫的防洪與發電功能作用的調節還不太理順,滯洪防洪協調的敏感度和難度比較高。一旦忽略,容易發生“天上下大雨、水庫洩大洪、下游遭大災”的風險。四是水利投工投勞難。世代“耕者種其田、適從風調天、年年修水利、艱辛保豐收”的農耕文化有點斷承,對水利農耕的融入關係和生態迴圈的自然規律缺乏足夠認識和實踐把握!這些應對“農田乾旱”和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矛盾和問題,都迫在眉睫綜合施策,攻堅克難解決。

    第三點,水利灌溉體系呼喚改革變革和創新革新。〈一〉解放思想,深刻農灌“三個轉變”的認識”:一是由“設施灌應界限”的傳統習慣向“水權高度集中、灌溉成本統籌、抗旱承包機制”轉變;二是由“灌溉渠道放長線、不惜成本通到底”向“長藤結瓜、水源保供、就近擴蓄”轉變;三是由“單純解決農田乾旱用水”向“因地制宜調結構、開展水資源綜合利用”方向轉變。如有個大型灌區設計灌田34萬餘畝,供水渠道長達數百公里,而水資源利用僅佔大壩徑流量的5%,若於尾灌區段大規模擴大蓄水設施,大幅度增加蓄水量,就能取得“長藤結瓜遍山野、源源水流季不愁、農田乾旱有保障”的功率。這個改革創新,對於大小水庫灌區都大有文章可做。〈二〉以水庫灌區為依託創新建立水務實體。以小水流為區塊,建立農田灌溉保障包乾承包機制。如果這個責任落地到了企業化運作的水務實體,設施統一規劃、最佳化結構佈局、科學管理配套、挖潛保安增效等責任擔當

    就會得到邏輯性的理順。〈三〉開展水利灌溉設施革新,加強設施與技術裝備。根據不同灌區的輸供水設施規模,實行露天渠道改地埋管道、人工放水閘門改自動化控制、上坵灌下坵、串灌漫灌滿田垌和不惜成本提灌返灌的陳舊方

    式改“分割槽配建水塔、實行噴灌滴灌、節約用水”的高效灌溉體系。〈四〉把農業灌溉保障費用列入水利命脈的正常生產成本。水利是透過不斷投資、設施配建與科學管理實現的,應改變用水不計成本的舊觀念。應認識計劃經濟時期那種農業灌溉依靠集體出勞力“年年整修渠道、段段清淤維修、級級分水送水、灌溉不計成本”的方式,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已結行不通了”的現實。解決這個辣手矛盾的關鍵,在於把農灌保障費用列入糧食生產的百分之五至十的生產成本(即每畝50元至80元)。建議高層綜合施策、列入惠農補助統籌。〈五〉凡“灌溉為主”的水庫功能,必須保持這個定位不變。大壩水力發電、庫區土地整合利用、林木林下經濟發展等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都必須以服務服從農田灌溉、防洪保安為原則。透過統規綜合整合、配套基礎設施和改革變革體制,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經營主體。配置企業要素,擴大資金投入,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尤其要注意處理好發電產效利益與其他利益之間的關係,確保農田灌溉效益發揮和防汛抗旱保障!總之,要深於實際,重在實踐,過硬作風,功辦實事。把人民水利公益共享的天下大事辦出水平和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練習英語口語時嘴特別緊,咬的特別死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