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示兒》,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死於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陰曆,即公元1201年一月二十六日。卒年八十五歲。這首《示兒》詩,是他死前的絕筆。這是以詩的形式,作為對兒子們(他有六個兒子)的遺囑,但他隻字不提家事,而提的是國家大事,這在古代文人中是罕見的。

    本詩是他一生愛國思想的總結,偉大的人格,崇高品質的寫照。

  • 2 # 微遊棗莊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作為遺言的方式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抄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

    從25歲正式開始寫詩,陸游的作品中大多展示了他憂國憂民和渴望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

    詩人在臨終之前的悲愴之感,並不是為了個人的生死之事,而是對國家依然處於羸弱狀態,以及尚未統一的悲痛和傷感。這首七言律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卻有一種生命走到了盡頭,但還有心願沒有達成的遺憾與悲涼。他希望自己的後世子孫,能夠幫助自己完成這個願望,只有這樣才能夠安心的埋入黃土之中。

    在陸游寫的這首詩的70年後,宋朝和元朝發生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戰役崖山海戰,在這場戰役中,宋軍大敗,南宋滅亡。這個戰役發生後,陸游的孫子陸元廷是憂憤而卒,他的曾孫陸傳義是絕食而亡。他的玄孫陸天琪是親自參加了崖山海戰。因為不肯屈服投降於元朝,是投海殉國。所以說,陸游的這首《示兒》詩其實也是一種家風的彰顯。陸氏家族可以說是滿門忠烈。這種浩然正義一直充盈於天地之間。”

  • 3 # 黑山大帝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 4 # 塞北鯤鵬

    旅遊這首《示兒》即使在現在也經常被人引用。比如有國家情懷的人會藉以在臺灣問題上說出這樣一句話。也經常在中國足球與世界盃中稍作改動以抒發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渴求與希冀。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千古絕句: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詞的大意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都已經學過。現在基本上有多一半人都能背誦。

    此詩所傳達的是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也表達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成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這樣的詩句必將流傳千古。

  • 5 # 鹿野書院

    陸游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生前的最後一首詩。他生逢北宋滅亡之際,一生所求就是收復失地,但憤憤一生,卻始終未能如願,值得帶著遺憾離世。最終他仍然抱著後人能收復失地的希望,如果收復,讓自己的兒子焚香燒紙告訴自己。

    要想理解詩句的感人之處,還要從陸游平生說起

    陸游生於1125年,兩年後就發生了靖康之恥。他父親在朝為官,想來他從小就聽到父親因為國家領土分裂而發的長吁短嘆。後來,他師從王安石,勵精圖治,為的就是報效朝廷,收復失地。

    他在外為官多年,一回到京師,就提出了“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等建議,希望皇帝採納,以振興朝廷。

    結果卻是一次次的被人重傷,罷黜。不僅如此,沒過多久,朝廷還和金“嘉定和議”,這一恥辱協議,讓南宋更加沒有了和金抗衡的籌碼。

    憂國憂民老夫心

    陸游不是孔子,在君王不賢時能夠“卷而壞之”。他一生都把復興國家當成自己的己任,文韜武略,鞠躬盡瘁,無奈一身本領,卻最終被邊緣化。他的不甘心和痛苦,只能是付諸於詩詞。就算不再朝堂,他也依舊操碎了一顆忠心,和辛棄疾見面時,不忘將自己的想法都告知對方,希望辛棄疾能成為收復失地的那個人。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盼而不得,盼到最後一口氣,最後一眼,仍然看不到曙光。結合陸游的一生,你會發現,詩句裡充滿了詩人一生的期許,但又帶著絲絲絕望。

    一個風霜滿鬢,已經知道自己時間不多的老人,用已經渾濁的眼神看著這個世界,顫巍巍的用筆寫下這最後的詞句,如何能不讓人動容呢?

  • 6 # 江湖夜雨孤影行

    一個八十五歲,鬚髮皆白,形容枯槁的老人,一直臥病在床,這天,他感覺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就把兒子叫到床前,斷斷續續的說到:“人死了,就什麼也沒了。但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看到國家統一,如果那天統一了,祭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說完,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帶著遺憾離開了。

    《示兒》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催人淚下,發人深省。

    《示兒》這首詩“悲壯沉痛”、“可泣鬼神”,歌頌陸游愛國精神光照千秋。用筆曲折,行文多變,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明朝胡應麟在《詩藪》寫到:“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

    清代賀貽孫《詩箋》記錄:“率意直書,悲壯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我們為什麼感動?

    因為我們都愛自己祖國,讀到這首詩就會想到為祖國統一而犧牲的先烈。現在祖國統一大業尚未成功,更加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 7 # 西門青雲

    當一個頭發花白,病床上垂死掙扎的八十五歲高齡的老人,口中輕輕的吟誦著: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此詩一點也不難理解,就算是一個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從字面意思理解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

    不要說話,也不要去理解,只需要跟著詩人的詩句,輕輕的吟誦,一遍又一遍,其義自見。而且此時的陸游在彌留之際,寫的這首絕命詩,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常人來說,在彌留之際,擔心身後子孫的安危,擔心家族的榮辱興衰,擔心死後墓穴被盜的風險,想著念著在不甘中離去。反觀陸游,心心念唸的是死後看不到九州同,看不到國家的一統,囑咐子孫們的是,我大宋王者之師,北伐安定中原之日,你們在舉行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告訴我啊。

    如此赤子之心,拳拳愛國之懷,字字千斤之語,是一個彌留之際八十五歲的老人,口中輕輕吟出,讀來不得不令人潸然淚下。八百年後,小子我時時吟誦,汗顏至極,肅然起敬。

  • 8 # 拼命紅燭

    前兩天寫部編七年級下冊古詩精講,正好寫了陸游的《示兒》,把裡面的章節貼到下面,供題主參考:

    陸游支援的韓侂冑北伐最終還是敗了,辛棄疾病逝了,陸游聽聞這兩大噩耗,悲痛欲絕,一病不起。1210年,85歲的陸游與世長辭,留給子孫後人一首泣血的詩: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語言樸素、平淡,但感情卻真摯、熱烈,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詩中寫滿了自己一生的憤恨!

    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雖然屢遭磨難,但初心從未改變。怎奈造化弄人,陸游終究是沒能得償所願,這種死不瞑目的遺憾痛入骨髓!

    二是,詩中閃爍著一個不朽的靈魂!

    陸游把自己畢生的願望,和生、死聯絡在一起,生前汲汲追求,死後在九泉之下依然熱切盼望。他心中的這份愛國情感,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願望,而是化作一種精魂,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鑑於這兩點,我們再讀這首詩,體會到的是兩種調子:

    一個是悲痛。

    悲壯的結局、悲愴的心情、悲涼的一生。詩人沒有見到“九州同”,也不可能聽到“王師北定中原”的好訊息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從來不會為某一個人而改變軌跡!

    一個是激昂。

    哀而不傷的陸游,對人生信念是執著的、堅定的,在他心中,即使今生無果,但還有後世之人!

  • 9 # 芙蓉舫

    讓人感動的不止是《示兒》,還有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一生留給後人的關鍵詞很多,有他與唐婉悽美的愛情故事,有他活色生香的生活情趣,但是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那顆憂國憂民的心。若是比憂國憂民,古往今來文壇上除了杜甫,恐怕就是陸游了。

    陸游一生中作品實多,留下了9000多首詩詞。迄今為止,這個數字還找不到第二個人,而他的詩詞當中多以憂國憂民居多。他少年時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28歲的陸游去杭州參加針對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時,主考官陳子茂閱後取陸游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壎位居第二。這可把秦檜給激怒了,從此便把陸游視作眼中釘肉中刺,讓他在朝中不被重用。

    直到陸游33歲時,秦檜病逝。他才得以被朝廷任用。可後來的幾年級由於自己那不吐不快,嫉惡如仇的詩人加憤青氣質讓他得罪了不少人,浮浮沉沉的。在他40多歲再次被貶官時,臥病在床的他寫下了《病起書懷》

    病起書懷

    [ 宋 ] 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這裡最為後人所動容的恐怕就是這句“位卑未敢忘憂國”了吧!歷來都是名家大師所敬仰,效仿的境界。

    陸游堪稱是宋代最長壽的詩人了,在他耳順之年之時仍不減熱血,揮筆寫下《書憤》,詩人的拳拳報國情只能揮灑在紙上,是何等的寂寥啊。

    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回首自己年輕的時候,年少無知,不知世事艱險,仕途不順。仍沒有替國家收復山河,卻發現白鬢也爬上頭來。是何等的不甘心啊!不由地想起諸葛亮,有誰能像他一般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到了暮年時期,垂垂老矣,無可奈何花落去。有太多的遺憾,有太多的抱負,太多的意難平湧在心頭。直到臨終前的最後時刻陸游給兒子寫了一首詩,也就是這首《示兒》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放翁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就像他所熱愛的梅花一樣高潔孤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永遠有著自己執著的堅守。堅守的是那顆至死不變的愛國心。對於後人來說,陸游就是塊精神豐碑,是無數赤子的精神歸宿。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動?不讓人敬佩?

  • 10 # 驛客

    示震撼千古的遺囑——《示兒》

    追溯至公元1209年,一位86歲的老人在臨終前,寫下了震撼千古的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人,他就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陸放翁。 詩言志,詩是心聲。在陸游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陸游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

    《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陸游出生第二年,北宋淪亡,宋室南遷,國家分裂,金兵南侵,民不聊生。陸游二十歲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三十四歲出仕便堅決主張抗金復國,卻一直受到朝廷投降派的壓制,多次被貶職、罷官,然而他矢志不移,統一國家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  

     陸游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詞,其中大量的是抗金復國的詩詞。許多詩詞佳句至今讀來還是讓我們熱血沸騰。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  

     “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我們敬仰陸游,是因為他深愛自己的祖國,用一生踐行愛國之志。 南宋朝廷昏庸,主和派佔多數,朝廷偏安江南,苟且偷生,不思抗金復國。但陸游一生都主張抗金復國,是堅定的主戰派。他曾在南鄭軍中任職,南鄭是南宋的抗金前線,他親自參加巡邊,曾與金兵遭遇激戰,但不久他就被朝廷調成都任職,被迫離開抗金前線。他多次上書朝廷獻上經略中原之策,但未及用上,壯志又化泡影。儘管人微言輕,但他對祖國愛得那麼深沉、那麼執著,用詩用詞抒發了對祖國的愛,對統一祖國的期盼。從青年到壯年到老年,他始終不渝;及至86歲,垂垂老者,給兒女留下了《示兒》詩。  

      陸放翁的《示兒》確是震天動地,憾人心魄。一個86歲的老人在臨死前想到的仍是祖國的統一,境界多麼高尚啊!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附錄原詩: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 11 # 何老師的筆耕花園

    《示兒》這首詩是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絕筆詩。陸游一心想為國效力,收復失地。回顧自己的一生,重病生死之間感慨萬千,將一生的壯志未酬、憂國憂民之情訴諸於筆端,讀來情深意切,憂思萬端,情動千古。

    陸游(公元1125年—公元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出生宦官之家,靖康之亂時隨家人南遷,從小在父輩的愛國教育之下,一心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收復失地。十二歲即能為詩作文,因長輩有功,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之職。二十八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於秦檜之孫前而招嫉於秦檜,仕途不順。秦檜死後,才有所升遷。

    1209年秋,因感國家內憂外患,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

    臨終之際,陸游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第一句中“萬事空”,人死如燈滅,生死之間,什麼事都是空的,不重要的,“元知”二字給人感覺臨終時好像還是有沒交待完的事,還有“不空”的。“但悲不見九州同”,悲傷所在的是看不到國家的統一,人死了,還記掛著祖國的山河。如果一個人沒有切入肌膚的愛國深情,怎麼會在臨終這樣的牽掛。“王師北進中原日”,陸游一直相信國家有信心、能力收復失地,統一山河,相信宋朝的軍隊能收復前朝故地。“家祭勿忘告乃翁”,給兒子安頓有好訊息一定要祭祀時給他說。

    這首詩歌的真是動人悱惻,情動千古,一生為國效力,想收復失地的陸游仕途不順,宦海沉浮。在生死之間,仍然牽掛祖國的統一。想到自己時日不多,看不到祖國統一,在彌留之際交待兒子祖國統一的一天,祭祀一定要告訴九泉之下的他。可惜,宋朝沒有收復故地,沒有北進中原,後人也沒有“告乃翁”,這也成詩人永遠的痛,也是世人永遠的痛,永遠的遺憾了,也就牽動著後人讀者的情感,欽佩和歎服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流傳千古。

  • 12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大詩人愛國情懷,死不瞑目,令人動容,告訴兒子,如果北定中原,一定要告訴你死去的父親,拳拳愛國之心,溢於言表,詩人愛國之心,流傳千古。

    丘逢甲《春愁》,同樣愛國之心,同樣的憂國憂民,。

    余光中的《鄉愁》,對淺淺的海峽,無限的傷感,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都有愛國之心。

    大詩人陸游《示兒》,激勵了無數後人的愛國情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靠的就是愛國之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指日可待,中華民族統一勢不可擋,無數的仁人志士,泉下有知,都等著這一天的到來,統一大業完成後,家祭無忘告乃翁。

  • 13 # 暖暖HHH

    《示兒》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題目為示兒,也相當於遺囑了。

    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

    “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祖國統一的那一天,不要忘記燒香告訴遠在黃泉之下的我,我方能放心離去。濃濃愛過之情躍然紙上。

    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示兒 宋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陸游這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鬥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之心。

  • 14 # 梧棲鳳悅

    很幸運回答這個問題。陸游的《示兒》是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絕筆,表現了作者至死不渝、死猶未已的愛國深情,其感人之深的原因很多,我個人體會有如下三點:

    一、至死不渝的家國情懷。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面臨死亡的遺言本身就容易觸動人心,訴說終身遺憾本身就容易扣人心絃,《示兒》就是這樣的臨終遺言,也是表達這樣的終身遺憾。陸游給後人的臨終遺言念念不忘國家統一,遺憾未能活著看到國家統一,叮囑兒子如果國家統一了,家祭時一定別忘了告訴他。這是何等深厚的愛國之情,凡為人者,怎不深受感動?

    二、明白如話的家常囑託。《示兒》全詩通俗易懂,明白如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是一位老人臨終囑託兒子:我本來知道死去萬事皆空,只是悲恨沒有實現國家統一。到王師北定中原那天,家祭時別忘了告訴我啊。《示兒》抓住臨終囑託兒子這一經典細節,卻將國家統一的宏大話題引入家祭的身後事,說明愛國情懷已透入骨髓,還要傳之後世,怎不令人深受感動?

    三、顛撲不破的核心價值。愛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核心價值,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理念,因此愛國詩人絃歌不絕,歌頌家國情懷和國家統一是中國千秋萬代的優良傳統,自屈原以降,凡大詩人無不有愛國詩篇傳世。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欺辱,維護國家獨立與統一是長期的歷史任務,至今尤未完成,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完成國家統一的。因此象《示兒》這樣的愛國詩篇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多少人帶著未能實現祖國統一的悲恨離去了,《示兒》詩會激勵中華兒女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可以想見,每當收復一塊領土,人們都會回顧《示兒》,這是飽經苦難的偉大民族的共同記憶,怎不感動人心?

    我認為愛國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示兒》是愛國詩歌的最強音,你怎麼看?

  • 15 # 勝利的曙光即將呈現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摯愛自己的國家,看到當時的社會情況,金人大舉南下,中原地段被無情的戰亂禍害的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大宋王朝首都南遷。陸游,看到戰爭給人民和國家,民族造成的巨大創傷,萬分憂心,終於積勞成疾,臨走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示兒,意思父親生前看不到國家的統一,只好含恨離世,把國家統一回歸的那天,千萬向爹爹告訴一聲,好讓我含笑九泉,地下有知。

  • 16 # 思樂林

    陸游寫這首詩已是86歲的高齡老人,但他沒有顯露一點暮氣沉沉之感,相反,他的愛國之情深深感染了我,給我們久居安逸大環境中的年輕人更多思考。

    縱觀陸游一生,出生時就遭逢南渡之痛,隨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等長大科舉之時,又遭秦檜排擠,不受朝廷重用,仕途坎坷、婚姻不幸。他勤於創作,一生寫詩六十年,儲存下來詩作近萬首。詩中報國抗金作品,風格豪放,氣魄雄渾。

    就是這樣的陸游,一生堅持抗金,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們生存在極其安逸的大環境中,每天呼吸著雨後清醒的空氣,朝著遠處大山大喊呼氣,陽光極好,世界真好,珍惜這樣美好的時光,珍愛這樣安逸的時代。想想那些動盪不安的時代,我們應該慶幸。相反,陸游生活在那樣的時代,卻在臨死時還想著恢復中原,而我們呢,香港的部分市民呢?

  • 17 # 孤竹國人1

    傑出的愛國詩人為祖國歌唱了一生。燃燒在詩人心裡的那一支愛國火炬,始終是吐射著赤熱的光焰。直到臨死的前夕,詩人還寫出了一首至為感人心《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首詩寫得慷慨淋漓,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出色的絕筆。在宋代詩壇上,他是顯得特別傑出的一位詩人。

  • 18 # 東方宏言

    這首詩是陸游寫給兒子的一份遺囑。充分表現了詩人臨死都不忘祖國統一極高的愛國情懷。

    詩的起句似乎很自然,對於死,是每個人意料之中的事。第二句一個"但"字,突顯了詩人無限不甘和惋惜,沒有見到國家統一的那天。第三句,詩人寄望於王師能收復國土,還百姓以安寧。第四句,寫詩人對國家統一充滿信兒及堅信。

    詩詞雖短,詩人憂國憂民企盼統一的情懷,感人至深。所以,千百年來,激勵著中華兒女熱愛祖國,保衛國土完整

  • 19 # 鼎玉軒轅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也可以說是遺囑和遺願。臨死才知道,什麼事情都是一場空,但是悲憤的是,至死都沒看到全國統一,囑咐兒孫,等到國家收復失地,一統天下時,不要忘了到墳前告訴一聲。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看不到國家統一而遺憾,至死都渴望國家可以收復失地,表達了詩人殷切的愛國情懷!沒有統一,死不瞑目的絕筆情懷!

  • 20 # 筆有所思

    感動人的並不僅僅是詩詞本身所傳達的情感,還有陸游的生平往事。

    陸游年少得志,與表妹唐婉相親相愛,卻礙於家族的干預而分開,抱憾終身的你來我往《釵頭鳳》便是感情遺憾的千古佳作。

    事業上陸游因愛國抗金,收到秦檜的排擠,仕途不順也是絕大多文人的同病相憐。

    從小耳聞目染讓陸游擁有一顆愛國的赤誠之心,經歷過北宋的滅亡,又處在南宋的孱弱,北伐復國是每個人的願望,南宋代表的文人投軍就是陸游和辛棄疾。這顆愛國的心,想要收復失地的願望,陸游一生都沒能達成。《示兒》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陸游沒有在遺憾面前難過的死去,而是把愛國的心用家族目標的方式傳承下去,“只要還有一個人,都必須抗擊到底!”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讓華夏有了上下五千年的傳承,也是當今世界只有中國能夠有不間斷的傳承。其他的文明古國都已經改頭換面了。

    感動人的不光字裡行間,活著的不滅的精神是更偉大的。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都是四十多歲了,還需要擺酒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