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影卿樂

    項羽自刎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不贏韓信,自殺比較有面子.

    韓信比項羽強太多.

    不要用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來美化項羽,也不要用井陘之戰,垓下之戰來美化韓信.

    我們透過一箇中介即可判定:韓信比項羽強.

    這個中介就是田橫.

    項羽率領楚軍全部精銳(至少十萬大軍),攻打田橫,曠日持久,沒打贏.

    韓信只用了三萬士兵,一次攻擊,就把田橫徹底端了.

    你可以說田橫被項羽消耗了,讓韓信撿了便宜,但問題是,項羽繼續在那耗著,也一樣打不贏田橫,而韓信一次出手就把田橫徹底端了.

    田橫是項羽人生中的勁敵,而韓信把田橫當成一隻蚊子拍死了.

    而且項羽用的是十萬精銳楚軍,韓信只用了三萬民兵(韓信自己招的,實力很普通的農民).

    所以,項羽如果不自刎,下場就是被韓信弄死.

  • 2 # 忘川666

    首先,項羽的下場是必死無疑。劉邦太務實,關鍵問題上不會為了那些虛名犯傻。

    項羽已經沒有機會了,其一,江東地區是無法與當時中原地區抗衡的;其二,劉邦手下韓信、彭越、英布已蠶食楚國大部分地方,其三,戰爭不是一個戰爭,劉邦的文武大臣,單單一個韓信就夠項羽喝一壺了,更別說張良、這樣的謀臣了。韓信破龍且於濟水就決定了項羽的失敗。

    如果項羽成功渡過烏江,大抵跟章邯的結局類似,先是組織力量迎戰劉邦的漢軍,結果不敵,敗走;只好再度組織力量對抗漢軍,再次失敗,最後走入最支援他項羽的魯城,負隅頑抗,而此時,漢軍已略定西楚除了魯城外的全部土地,項氏族人都被俘虜或被擊殺,劉邦在楚地再高了一次大赦罪人的政策來收買人心,最後引水灌魯城,魯城降,項羽自殺。

  • 3 # Y路程

    項羽名將項燕之後,楚國貴族出身,一身傲氣。當面秦始皇南巡至會稽(今蘇州一帶)。聲勢浩大,眾多百姓圍觀,項羽也在其中,出身貴族的項羽不禁說到“定可取而代之”。足見項羽之氣魄和雄心。

    天下苦秦久已。亂世之中,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後,會稽太守曾約項羽反秦,但項羽不肯屈居於人下。以一人之力殺了太守,召集其部下,撐起反秦的正義之旗幟。

    決戰鉅鹿,破釜沉舟,從此天下分為楚河漢界。

    公元前203年漢軍和楚軍對峙至糧盡,劉邦未能及時調離軍隊對楚軍進行包圍。漢楚雙方進行了史上著名的“鴻溝協議”。奈何劉邦出爾反爾,命韓信在九里山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設伏夾擊項羽,史稱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夜悲歌吹散八千子弟兵。只剩十餘騎。

    最後項羽隻身一人突出包圍,那是何等的淒涼。最後逃至烏江邊,江邊已有船伕等候,船伕勸項羽返江東,以霸王名義,東山再起,奈何虞姬身死,三千江東子弟兵也戰死,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

    可悲,可嘆,可氣……

    要是項羽退一步海闊天空,重返江東,東山再起,來日再戰,楚河漢界盡歸楚。

  • 4 # 楊醫生講健康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在垓下上演最後決戰。一向自居實力派的項羽,終被屢敗屢戰的劉邦聯軍擊潰。無奈之下,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邊,一代英雄就此灰飛煙滅。

    面對霸王往事,詩人杜牧揮毫寫下:“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也感慨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少人都認為,項羽如果重回江東,還是會有機會捲土重來的。

    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假如當年項羽渡江東歸,他真的有機會重振霸業嗎?

    垓下戰役:楚漢之爭的分水嶺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以項羽和劉邦為代表的兩支義軍,在推翻暴秦之後,為爭奪勝利果實,由此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帷幕。

    在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們進行了殊死搏鬥。據統計,楚漢間曾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雙方僵持不下。

    由於長時間對持,雙方都非常疲憊,公元前203年8月,劉邦派人去楚軍陣前談和,項羽同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

    根據雙方協議,“楚漢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這一協議,也就是象棋中“楚河漢界”的由來。

    同年9月,項羽率十萬楚軍由固陵方向撤軍,而劉邦也欲西歸。但這時,劉邦手下的兩大謀士張良、陳平卻建議劉邦撕毀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從其背後發動偷襲。

    此二人認為,此時劉邦集團已經佔領了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等天下的大半勢力,但項羽集團只佔領著蘇北及河南滎陽的小部分土地,並且項羽軍遠離蘇北,不但退路被切斷,糧食也已用盡,正是“天要亡楚”絕佳之機。

    劉邦雖然不善領兵打仗,但他卻能聽從下屬建議。於是,他果斷撕毀和約,遂向楚軍發起追擊戰,還約集韓信、彭越共同合圍。

    哪知,韓、彭未如約出兵,孤軍作戰的劉邦集團又一次在固陵被項羽軍打敗。劉邦連忙率軍退入陳下(今河南淮陽縣)。

    對於劉邦這種毀約行為,項羽大為惱火,立即率十萬楚軍又一次包圍了劉邦軍隊。

    這一結果讓劉邦措手不及。而張良認為,韓、彭二人之所以不出兵相助,是因為沒有利益相許。於是,劉邦再次聽從建議,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

    就這樣,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又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合圍,五路大軍60萬共同伐楚。

    終於,項羽率十萬楚軍在向南撤退至垓下時,被層層漢軍包圍,這便是史上的“垓下之戰”。四面楚歌的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趁著黑夜率精銳騎兵突圍。最終逃到烏江(今安徽和縣的烏江浦)邊時,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隨後,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即位皇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作為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混戰局面,統一了中國。這次戰役,劉邦集團可以說羽翼已豐,項羽再沒有實力與之抗衡。

    可如果我們做個假設,項羽過江逃到了江東,劉邦會放過他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項羽逃得了一時,逃不過一世,劉邦遲早還是會追殺過來的。且做為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以多打少的圍殲戰,不要說六十萬的五路大軍,僅擅於征戰的韓信率十萬大軍也足以把江東踏平。項羽想在短時間內翻身,根本沒可能。

    捲土重來:江東子弟卻“傷不起”

    但是,項羽也不是沒想過捲土重來。

    作為司馬遷比較喜歡的人物,《史記》中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紀”的規格來描寫項羽的生平事蹟。尤其是對他生命的尾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據司馬遷記載,項羽被圍攻時,曾率精兵成功突圍,這說明,他本身是打算捲土重來的。

    可是,為什麼最終項羽又選擇自刎了呢?

    鏡頭再回到那個年代。垓下之戰被圍攻時,項羽深感大勢已去。在送別虞姬後,趁著黑夜,他從大軍中抽調了800精銳騎兵突圍。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子弟,可由於黑夜,再加上急於奔命,騎兵隊伍渡過淮水後,只剩下一百多人。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立即派遣五千騎兵快速追擊。項羽一行人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時,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遂即又突至東城。當到達烏江邊時,項羽手下僅剩28騎軍士。

    應該說到這個時候,項羽也還沒有放棄。根據《項羽本紀》中“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一節記載,項羽本身是打算渡過烏江的。然而,看著身邊僅數幾名狼狽不堪的殘兵敗將,他又萬念俱灰、感慨萬千,開始感到猶豫。

    此時,烏江亭長勸他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十萬人之多,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唯獨我有船,漢軍即使趕來,也沒辦法渡江。”

    從項羽與烏江亭長這段對話來看,此時,追兵距離還遠,項羽完全可以在亭長的幫助下,渡江後跨馬東去。不過,項羽從被圍後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別美人虞姬、帶八百將士潰圍出逃,再到烏江邊遇烏江亭長,他內心的思想鬥爭是持續不斷的。而烏江亭長言辭誠懇的一段勸話,竟起了反作用,讓項羽徹底認清形勢。他深感大勢已去,氣數已盡,於是,瞬間做出了拒絕過江的決定。

    更加無奈的是,項羽其實也確實沒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

    首先,烏江亭長雖說江東有民眾數十萬人,但如果依據秦末戰亂時的人口結構,十萬之眾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戰能力的青壯年估計不會超過2萬人。

    更何況,能征戰沙場的將士們,當初早已都被項羽帶到戰場上廝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相當嚴酷,基本上是靠硬實力來證明。可以說,垓下之戰以後,項羽軍隊傷亡過重,在戰鬥力方面,他已不再有與劉邦決戰到底的資本。

    其次,當初項羽起軍時,是打著“滅秦復楚”的旗號,大批江東子弟背井離鄉追隨他征戰,自然是眾志成城,所到之處才有“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大好局面。

    而此時的現狀是,秦政已滅,項羽沒有反秦這面“大義旗幟”,出師無名,難以得到民眾響應。

    此外,平心而論,垓下之戰中,項羽幾乎“全軍覆沒”的敗局實在太過悲慘。正如項羽所言,如果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還江東,百姓會心寒的,他又有何臉面去面對鄉親呢?

    更何況,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還有妻兒老小要扶養,即使項羽想再東山再起,江東子弟會聽從他的號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並且,由於連年作戰,江東的經濟實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溫飽都成了問題,項羽即使能召集一批軍隊,後勤供給也是很大的難題。

    天時地利人和都大勢已去,如此看來,項羽的不肯過江東,也是無奈中的必然之舉。

    兇狠殘暴:喪失民心的楚霸王

    當然,這還不是壓倒項羽東山再起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較於劉邦出身草莽,項羽是帶著“復仇”角色登場的,這也註定了他的歷史使命——反秦復楚。在戰爭中,他不是坑殺屠城,就是燒殺擄掠,這種兇殘使他喪失大好民心,更失去了壯大的機會。

    公元前207年,項羽集團軍在鉅鹿之戰大勝,降俘20萬秦兵,也鑄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威名。原先,秦軍對楚國百姓百般欺侮。如今,復仇的奴役者翻身做了主人,為了發洩當年的屈辱,他們也隨意侮辱秦國降卒。

    尤其當勝利的隊伍行至新安時,被俘的秦軍將士想到很快就要進入函谷關回到家鄉,心情格外複雜,不免感慨戰爭勝敗之多變,發出一些悲憤情緒。

    這下可好,楚軍耳目認為,此舉代表秦軍仍意欲謀反。生性多疑的項羽因此怒不可遏,隨即做出一個“皆坑之”的可怕決定。

    而想要坑殺20萬兵士,恐怕沒有人會坐以待斃。根據《史記•秦楚之際》的描述,最後項羽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矇蔽秦軍兵士,將其殘忍殺之。

    據說,楚軍先以勞役作掩護,趁著黑夜把秦軍趕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裡,而後又澆上火油進行燒殺。可以想象,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並瘋狂地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在一起,慘絕人寰的血腥之光撕裂長空。

    要知道,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計,如果每一降卒有至親四、五人,這一坑殺事件就使項羽與百餘萬秦人結下血海深仇。

    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據《項羽本紀》記載,除了坑殺20萬秦軍降卒,項羽還犯下好幾件滔天罪行:

    進軍襄城時,久攻不下,項羽就威脅說,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後來,楚軍果然付諸行動,將數萬秦軍全部殺光;

    進兵咸陽後,又殺秦降王子嬰,併火燒秦宮室,三月不絕;

    攻打齊國時,殺田榮,坑降兵,還擄婦女,毀城燒房屋無數。

    這些事例表明,項羽對戰敗國從不會有一絲仁慈,他對百姓生命極端蔑視也導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但反觀窮苦百姓出生的劉邦,則大不一樣。

    比起項羽的殘暴,劉邦更喜歡打“感情牌”。比如,入關後,劉邦深感民間疾苦,每每行事,總是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不但約法三章撫慰百姓,還封存國庫,重用前秦賢才,深得民心。因此,四方豪傑來拜,劉邦隊伍由弱變強,不斷壯大。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不變規律。賈誼在《過秦論》中認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暴政。但項羽非但沒吸取教訓,反而重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如此看來,即使過了江東,也註定他不可能東山再起。

    剛愎自用:謀略不足終失敗

    當然,還有一個疑問是:楚漢之爭中大小戰役數以百計,項羽幾乎百戰百勝,劉邦則是屢戰屢敗,但為何形勢大好的項羽,最終還是被劉邦給滅了呢?

    前人公認,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驍勇善戰。“攻定陶”、“拔襄陽”、“殺宋義”、“攻鉅鹿”、“霸咸陽”等,這些無疑顯示出他的豪氣和神勇。然而,他的致命弱點正是他的優勢——過分崇尚打仗。

    項羽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卻不懂謀略之道。他雖然在戰場屢屢獲勝,但除了擄奪一些戰利品外,基本沒有太大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他甚至狂妄自大到認為,只有項家軍才能打勝仗,其他雜牌軍是在“拖後腿”。

    試想,大小戰役中俘秦將士保守估計也有50萬人,項羽如果將這些俘兵收編、分流到自己麾下,這樣的戰鬥力想要取得天下,將何其容易。然而,項羽卻對俘虜選擇了不是坑殺,就是流放。

    至於劉邦,在推翻暴秦之後,項羽自認為霸業已定,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以至於鴻門宴上幾次錯失殺掉劉邦的機會。甚至連身邊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已紛紛背楚歸漢時,項羽也仍然沒有意識到劉邦已成為自己的勁敵。

    直到楚漢兩軍在滎陽會戰,漢軍奪取了齊地,項羽這才感到劉邦的威脅,但也為時已晚。

    這裡還有一個歷史細節充分體現了項羽的剛愎自用:

    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推翻暴秦之後,殺了子嬰,燒了秦宮。正當他擄寶貨婦女要東歸時,有人曾勸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可項羽卻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大為吃驚,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這句話徹底觸怒了項羽,他不但不聽勸,還殘暴的把勸說者活活烹殺。

    事實上,這個時候正處於楚漢之爭的關鍵時期,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心讓他錯失良機。由此看來,性情浮躁的項羽確實目光短淺,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復楚”看作自己主要的歷史使命,而對“平天下”卻缺少政治眼光和謀略。

    這也間接的顯示出項羽領導才能的薄弱。《史記》稱,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士兵有了病,他也很關心,甚至痛哭流淚,但對有功將士,項羽卻非常吝嗇,不願獎賞。不少人認為,項羽領兵打仗可以,管理團隊不行。

    出身名門的項羽身上有講義氣、重信用等優點,然而他年輕氣盛,好面子,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為,這種個性是戰場大忌。

    相反,劉邦起初表現平平,但他求賢若渴,善於用人,不拘小節。胸懷大志的他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始終不服輸,從不放棄任何一次追求目標的機會。因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即便項羽捲土重來,最終還是會輸給劉邦。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曾從用人之道上加以總結。在洛陽南宮的一次宴會上,劉邦與王陵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

    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為我擒也。

    對此,司馬遷也作了較為中肯客觀的評價:

    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伐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

    一場楚漢戰爭,劉邦以其勝利而登上了政治舞臺,項羽卻以其失敗而戴上了蓋世英雄的桂冠。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霸氣形象至今令人難以釋懷,尤其他在烏江邊的悲愴自刎的壯舉,更讓人們對他捲土重來充滿想象。

    然而,功過是非雖自有人評說,但歷史終究會作出公正的判決。項羽雖說武功蓋世,但他急躁易怒、兇猛殘暴、目光短淺、缺乏管理團隊的能力,這些客觀事實也註定了他在爭霸戰爭中的失敗。如此這般,既便當初過了江東,又能如何?

  • 5 # 飛魚CX

    如果項羽沒有自刎,那麼他就能渡烏江回江東,項羽對江東士族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他有可能東山再起,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已收天下之兵。一個江東是很難阻擋他統一的步伐的。再者說項羽身邊已無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反之劉備軍力強盛,有張良為首的謀士集團為其出謀劃策,也有韓信等武官集團為其衝鋒陷陣。所以項羽的敗亡是必然的。劉備也不會讓其繼續活下去。畢竟彭城之戰項羽三萬大破56萬諸侯聯軍也是事實。

  • 6 # 白秋畫嘮

    當年項羽要是烏江沒有自刎,結局估計可能會更悲慘!當年十面合圍,項羽手下死亡殆盡,就連當初一舉兩得的3000弟子,也一個不剩。就算他聽那個船伕的話,也只不過和喪家之犬一樣,四處逃避劉邦的追捕!根本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因為從性格上來講,第一、他不像劉邦那樣,是有一個標準來引領自己。項羽是看見好的東西,他就想要搶過來!就如當年他和劉邦一起,看到秦始皇的反應。劉邦說:“大丈夫就應該如此”這是給自己找了一個人生標準。而項羽說:“我將取而代之”!這明顯就是想要搶的心裡。

    第二、做人方面很有問題,項羽可能並不是很講義氣,當初會嵇太守,要他叔叔一起起義反抗秦朝,他反而將太守給殺了。還有義帝楚懷王熊心,也被他殺了。而他的第一謀士范增,最後也被他攆走。可以說他是個不忠不義的人!而且分封各路諸侯的時候,跟他關係好一點就封的好一點!導致各路諸侯也跟他關係不好!

    第三、不守信用,當年先入關著為王的約定也被他打破!

    第四、沒人道,喜歡屠城!

    第五、不重視人才,韓信在他手裡,他根本不用,范增的計謀也不採用!

    所以確切的來講,項羽只是個將才,而且不會禮賢下士!如果當初,他不是楚國貴族世家的身份,光一舉怕是不能兩得把!而且,劉邦取得天下後,他可不是胡亥,秦子嬰。項羽是很難累積資本!再個各路諸侯都圍攻過他,誰也不想他活著。最終,是一個人流竄各地!要麼躲起來,要麼給劉邦抓了,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所以結局更悲慘!

  • 7 # 天才講歷史

    項羽要是沒有烏江自刎,結局也不會好到哪去。正所謂“成王敗寇”,與劉邦之爭,他已經敗了,就算他暫時留下了性命,就憑劉邦那多疑的性格,也會囚禁他,然後置他與死地。他是劉邦的死對頭,劉邦是不可能留著這個威脅的。他始終是劉邦頭上懸著的一把劍,他必須得死。

    少年時,項梁叫他認字、耍劍,可他都不願意學。就算是他感興趣的兵法,也只學了個大概,不肯深入學習。他空有一身膽和凌雲之志,但是沒有城府和膽謀,這也是他與劉邦之爭失敗的原因。

    在鴻門宴,也能看見他單純的心思。本來他有絕對的機會殺死劉邦,卻因為他的單純,不僅把安插在對方的奸細給出賣了,還讓劉邦給逃走了。鴻門宴上他沒有殺死劉邦,自己卻讓劉邦逼死在烏江。

    但縱觀項羽一生,他是一名光明磊落的英雄!

  • 8 # 人文說歷史

    當年如果項羽沒有烏江自刎,那麼依然也是以失敗而告終,具體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項羽烏江自刎,已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而且在史料中記載,項羽是因,無顏以對,江東父老,而自刎於烏江邊。即便項羽沒有烏江自刎,而是回到了江東,又有多少江東兄弟?願意陪項羽東山再起。

    2.從歷史的觀點看,起初起兵對抗秦國時,可以說項羽帶領的軍隊是最為強悍而且數量最多的一隻。而且面對全國主力軍的,就是項羽的這一支軍隊。而劉邦為什麼最先到達咸陽,那是因為劉邦從秦國的背後直逼斜陽而迫使秦國滅完。從這點看出,其實當時的項羽,要比劉邦強大很多。但是為什麼到最後留在項羽身邊的將領越來越少?

    3.從項羽和劉邦兩個人個人因素考慮,劉邦身邊的很多將領,當初都曾項羽的帳下服役。也就是說項羽的用人能力是沒有劉邦強的,如果項羽會用人,那麼也不會導致他失敗。

    4.歷史客觀原因。從六國統一,到推翻秦朝,人民們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戰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百姓已經不想在發生戰爭,只想安穩的過日子。所以就算項羽到了江東,百姓們也不願意為了讓他當皇帝而發生戰爭。

    5.兵敗如山倒,如果項羽真的有能力做皇帝,那麼他也不會失敗。不可能說他到江東以後,就能夠東山再起。

    總結:從以上的各種觀點分析,即便項羽到了江東,也不可能有機會推翻漢高祖。

  • 9 # 冷藏車灑水車隨車吊

    項羽已經人心盡失,再苟延殘喘的活下去也不過是作困獸鬥,多活幾天而已,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以劉邦的個性,只會殺之而後快,以絕後患。

  • 10 # 天晴愛睡覺

    霸王烏江自刎,惹得江東子弟唏噓,英名散播於天下,被後世所稱頌!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刻意寫了一首詩來讚頌他: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切都是因為項羽死了,名聲沒有受到折損!如果項羽烏江沒有自刎,那麼結果有兩種:

    第一,被劉邦捉了,被殺死;連韓信和蕭何都被殺死和猜忌,作為死敵的項羽落入劉邦的手裡能指望恩赦?做夢吧!

    第二,回到江東,再敗一次;項羽的大將龍且、鍾離昧都死了,謀士范增也死了;當年文武濟濟尚且打不過一隅之地的劉邦,現在文武喪盡,能打的贏佔有天下的劉邦嗎?做夢吧!

    虎死威名在,後人尚且瞻仰!可是這虎如果死前打一場敗仗,就會變得被人嫌棄!

  • 11 # 老呂說文史

    首先我要說的是,項羽在烏江邊是一定會自刎的,這是由於他的性格缺陷決定的,項羽的性格太過於高傲,天下沒有他看的起的人。無論是劉邦、韓信、英布等等人,在項羽的眼中都是土雞瓦狗一般。

    其次,項羽對自己的指揮能力太過於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戰神,而且也確實是這樣,自從項羽出道以來,在戰場上就沒有戰敗過,即使是在劉邦撕毀鴻溝協議後,項羽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劉邦反攻,依然將劉邦的三十萬大軍打的丟盔棄甲,堅守不出。

    也正是因為項羽從來沒有失敗過,所以他承受不起失敗,這一點可以從垓下一戰的四面楚歌看出來,在手裡還有十萬兵力的時候,項羽居然認為楚地都被攻陷了,拋下大軍,只帶了八百輕騎連夜突圍。

    到了烏江邊上,眼看大勢已去,才憤然自殺,並不是無言見江東父老,而是項羽被一直讓他壓著打的劉邦給打的只剩下二十八從騎,這對項羽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按照項羽那種高傲的性格,是承受不了這種失敗的,因此在發洩式的斬殺了漢軍幾百人以後,自刎而亡。

    其次,我們再說說項羽如果不自刎會怎樣。這裡還要說從項羽的性格說起,剛愎自用,我行我素是項羽性格中的一大缺陷。實際上,項羽心裡邊明白,只要回了魯地支援他的人還是有的,而且重新拉起一隻軍隊對於他來說也很容易。

    但是項羽為什麼寧願自殺也不願意過江,最大的因素就是在最後時刻,項羽看到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自己的性格只適合做一員武將,衝鋒陷陣、斬將奪旗、十蕩十決沒有人事自己的對手,但是到了大戰略上,這個性格就不合適了。

    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都曾經是他的手下,但是最後都是被他自己給活活的逼走的,唯一的一個全心全意為他謀劃的范增,最後也被他給逼死了。即使是過了江東,獲得了魯地的支援,他的這種性格不改變,最終還是失敗一條路。

    只不過是能夠苟延殘喘,讓失敗來的晚一點而已。其實真正害死項羽的並不是戰場上的失利,真正害死項羽的正是他的這種性格。而且項羽這種性格是天生的,根本改變不了。因此,他很明白即便是過了江,對於他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最後一戰,自刎後還能給自己留下名聲。

  • 12 # 一條沒有情感的魚

    一樣是窮途末路。

    項羽的悲劇,在鴻門宴的時候就已經是敗局,不是他沒有誅殺劉邦,放虎歸山,而是他的缺點和謀略在鴻門宴上暴露無疑。

    一、明明是誅殺劉邦的局,卻不信范增,而信項伯。

    先看鴻門宴眾人的座位安排:

    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亞父就是范增,這樣的座位安排,說明項伯的地位是高於范增的,也說明項羽更信任項伯,而項伯是主張不殺劉邦的。

    二、項羽出賣了自己派在劉邦身邊的臥底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劉邦極其精明,他先說自己為什麼要駐軍霸上,佔據先機,讓項羽出於被動狀態,劉邦說這都是誤會,一定是有小人惡語中傷,傷了我們兩兄弟的和氣。

    項羽反駁,是你們的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怎麼叫你來這裡?

    項羽這個憨憨,傻得可愛,都不維護自己的人,而是輕易把自己的人出賣了(哪有這樣當大佬的?小弟在敵營刺探軍情,你這邊馬上就暴露了他臥底的身份,無語)。所以劉邦回到自己的軍營,第一件事就是把曹無傷殺了。

    三、被蠅頭小利收買了,眼光短淺

    樊噲進門以後,張良和他唱了一去雙簧,就把項羽給騙了,順便送項羽白壁一雙,范增一臉不屑,但項羽就高興地收了。

    一雙白壁,項羽就放走了劉邦,被眼前這點蠅頭小利吸引了,他並沒有想到縱虎歸山的後患,目光短淺,不具備帝王的遠見。

    四、當兵敗烏江時,他第一想到的是無臉見江東父老,比起江山,他更愛面子

    當項羽拿下咸陽之後,並沒有把都城建在咸陽,而是回江東,他覺得自己成了帝王,鄉親們都不知道,沒面子。

    在他四面楚歌的時候,他從夢中驚醒,問虞姬,江東都被佔領了嗎?

    這時候,他展現出他軟弱無力的一面,原來這個自稱“所擋者破,所降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的項羽,也會害怕,也會迷茫,在這時候,他把自己的虞姬給殺了,因為他害怕自己死後,自己的妃子落入劉邦手中被他玷汙。

    可能相比於天下,美人,他更愛自己吧!

    綜上所述:

    一、項羽不信有謀略的范增,是不會用人

    二、出賣自己的臥底,擾亂的是軍心

    三、沒有遠見,容易被眼前所得滿足

    四、比起江山,他更怕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即使沒有烏江自刎,結局也是一樣的。

    也許他是一個滿分的將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 13 # 一米八的皮卡丘

    首先可以肯定,只要不死就有希望。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江是烏江,江東是長江南岸。秦攻百越之戰,此時的江南早已不在是之前的荒蠻之地,正在與中原文化接軌中。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當年帶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一路攻城略地,奪得天下。而今卻被劉邦逼至吳江邊!

    江東是項羽的家鄉,他在那裡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可以招兵買馬,以待時機。越王勾踐還有臥薪嚐膽的逆襲事蹟呢,更何況楚霸王項羽。

    此時江南地區已經在慢慢的與中原文化接軌了,過了江東,有了人馬,先不要急於決戰劉邦,可以適當往南發展下根據地,畢竟戰爭起,糧草是關鍵,誰讓百姓吃飽肚子,百姓就跟著誰,誰讓百姓有尊嚴的吃飽肚子,百姓就擁護誰。

    劉邦集團在大敗項羽之後,暫時會穩定後方,過江南侵可能性極小。如若過江後方必定會出現大量相應項羽的軍事力量,因為項羽就是他們的信仰。暫時的勝利也會讓劉邦集團原有的矛盾擴大化,尤其是劉邦與韓信之間的矛盾。劉邦是覺不會實現諾言讓韓信做齊王的。改做楚王或其他王,都與齊王相差太遠,韓信必定心生怨氣。之後的事不敢在去想了,哈哈。

    項羽渡江後可以靜待時機。劉邦與韓信的矛盾必定會有爆發的一天,這就是項羽的機會,也可能是一部新的三足鼎立局面……

  • 14 # 熊貓2190918

    天晴愛睡覺

    霸王烏江自刎,惹得江東子弟唏噓,英名散播於天下,被後世所稱頌!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刻意寫了一首詩來讚頌他: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切都是因為項羽死了,名聲沒有受到折損!如果項羽烏江沒有自刎,那麼結果有兩種:

    第一,被劉邦捉了,被殺死;連韓信和蕭何都被殺死和猜忌,作為死敵的項羽落入劉邦的手裡能指望恩赦?做夢吧!

    第二,回到江東,再敗一次;項羽的大將龍且、鍾離昧都死了,謀士范增也死了;當年文武濟濟尚且打不過一隅之地的劉邦,現在文武喪盡,能打的贏佔有天下的劉邦嗎?做夢吧!

    虎死威名在,後人尚且瞻仰!可是這虎如果死前打一場敗仗,就會變得被人嫌棄!

    天晴愛睡覺

    343粉絲 · 2411贊

    搜尋

    項羽真實長相復原

    劉邦晚年後悔殺韓信

    殺死項羽的人的下場

    項羽的後人下場

    劉邦最經典的名句

    劉伯溫是劉邦後人嗎

  • 15 # 小羽聊歷史

    即使項羽沒有自刎,而是選擇回到江東,結局也將難逃滅亡,畢竟爭奪國家和打贏一場戰役不一樣,打贏一場戰役只需要勇將、士兵、天時、地理、人和,其實也就是說強大的軍隊與一個好運便決定了戰爭的成敗,但是爭奪國家不一樣,考慮的因素太多,比如民心、經濟、將士與主公的關係等等,但這些似乎都對項羽不利,最終還是會滅亡的。

    1、失去民心

    項羽雖然英勇,但是為人正直,在謀慮上比不上無賴劉邦,劉邦運用厚黑學,讓天下的百姓都支援他,越來越多的壯年都參加他的軍隊,反觀項羽卻不一樣,失去民心,便缺少民眾基礎,即使回到江東還是很能再次白手起家的。同時,透過那個農民欺騙項羽陷入沼澤地,使得項羽最終自刎可見,當時的百姓已經厭倦戰爭,希望天下能夠太平,如果項羽沒能自刎,而是回到江東的話,當時百姓厭倦戰爭,自然不會幫助項羽,因此,從民心的角度來說,項羽已經失敗了。

    2、劉邦志在天下

    劉邦的目標是整個天下,他絕不會容忍有一個敵對勢力存在,即使項羽能夠回到江東,劉邦也絕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沒等項羽重整旗鼓,劉邦自然會打到江東,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的。

    3、經濟基礎不足

    即使項羽回到江東,江東無論是經濟還是糧食都無法和中原比,同時,江東地方狹小,四周又有強敵,即使劉邦不打拼過來,可是四周又有強敵,憑藉江東的經濟與糧食,根本支撐不住長久的戰爭。

    4、軍隊、武將

    在這個時期,項羽手中已經沒有多少軍隊,甚至連自己的范增以及手中的大將都離自己而去,龍且也已經戰死,但是反觀劉邦手下,謀士,武將,軍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可見滅亡是必然的。

  • 16 # 小僧讀史

    我是windygao. 我來回答此問題:

    項羽不過烏江自刎,有歷史的偶然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

    偶然性表現:

    項羽起兵江東。當年落難之時,是江東父老保護了他。在起兵時,是八千江東子弟跟隨著他,打下了江山。他從內心對江東有著一種深厚的感情,他有保護江東的義務。垓下之戰,項羽雖然進行了奮戰。可是戰鬥不利,四面楚歌,軍心已亂,項羽已經敗局已定。再打下去已經沒有了意義。這個時候,虞姬也自殺明志,項羽也沒有了什麼生望。

    必然性表現:

    在秦帝國崩潰後,當時天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反思秦朝滅亡教訓,改革秦朝行政弊端;二是化解秦朝暴政所造成的各類社會矛盾;三是妥善解決新興的各路諸侯紛爭,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從劉邦統一天下之後的施政舉措來看,都是圍繞這三點進行的,他順應歷史潮流,所以漢王朝能興盛百年。但項羽顯然卻沒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在在政治上沒有戰略規劃,隨意分裂天下,延續亡秦暴行,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會遭受失敗。

    結論:

    即使項羽東渡烏江再起兵,即使江東才俊子弟再多,以項羽淺薄的見識和微弱的政治能力,是無法再捲土重來的。項羽的悲劇性格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他至死還自恃勇力,表演突圍、斬將、砍旗,讓部下知道“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實在可悲可嘆。兩千年前司馬遷在為他寫傳時已對他做出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可謂一針見血.

  • 17 # 鹹魚談歷史

    項羽沒有烏江自刎,結局仍然會失敗。

    要知道,當時天下已經是劉邦的了,僅僅依靠江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同劉邦的勢力抗衡,而且劉邦還有韓信這樣戰神級的軍事家,更還有張良,蕭何,陳平、周勃這樣千年難遇的謀臣武將,無論哪一方面,項羽都沒法去比,所以歷史即便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也一樣是一敗塗地,即使過了江東,仍然不會東山再起。

  • 18 # 新莽傳奇

    他打仗的能力確實高超。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那時的項羽是何等的意氣奮發。一連串的勝利讓項羽覺得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覺得不需要耍陰謀詭計、暗箭傷人,這使得項羽不信任謀士,沒有完整的戰略規劃,這就是他政治上的幼稚。也正是這種幼稚導致了他在楚漢爭霸的後期步履維艱。

    由於戰爭的節節敗退,讓他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了捲土重來的勇氣。

    即使他逃回江東重整旗鼓,是否可以在二次楚漢戰爭獲勝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因素一,個人性格。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他是否會信任謀士,採納建議。因素二,政治思想。他能否在政治上成熟起來。奪取天下時戰爭是手段,但是成熟政治主張更能獲取民心。因素三,民心指向。百姓嚮往和平年代,百姓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就一直生活在戰亂中,本以為秦統一後,生活可以安定下來。哪知道,秦的徭役過重,法律太嚴苛,生活和之前差不多甚至更差。接下來的秦末戰爭、楚漢戰爭,太苦了。因素四,劉邦集團的情況。劉邦此時已經取得壓倒性優勢。項羽翻盤的可能性極低。畢竟不是打遊戲。

    綜上所述,項羽即使不自刎,也很難再獲得最終的勝利。那麼彼時的結局更難看。後來的史書記載還是同情他的居多。

  • 19 # 小學僧阿宇

    就算是不自刎,敗局已定,也難逃惡運。

    當時北方生產力先進,南方還未大規模開發,是蠻荒之地。就算是去南方召集人馬,東山再起,也打不過強大的漢朝。頂多算是草寇級別。劉邦也不會放過項羽,會想盡一切辦法追殺他,他沒有生存空間。

  • 20 # 潦草人生不負韶華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以上是杜牧對於項羽的看法,個人是比較支援這種論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被人打不還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