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老牛彈琴
-
22 # 職場有備無患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研發晶片更難,難的還不只是一點兩點,簡直就是難於上青天。最有力的說明就是目前全球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已經比比皆是,而擁有研發晶片能力的國家卻猶如鳳毛麟角般少的可憐。就連我國這樣屬於五常理事國的擁核主角國家,也才只能製作90奈米晶片,離荷蘭的5奈米晶片差的簡直是路人看到超跑啦!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瞭解到研發晶片的難度,我不得已轉發了抖友的影片,希望抖友不要介意,也請大家擔待我並非不想自做原創,實在是技不如人,就猶如我們實在是沒能研發最先進的晶片技術一樣,只能望洋興嘆。不過我相信在未來的不遠處,我國的晶片研發技術一定會突飛猛進,去追趕全球最高研發水平,畢竟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科學家和科技人才。大家怎麼看呢?
-
23 # 早晚有看點
如果你把它想得簡單點兒,劃分一下應該做晶片更困難。比如核武器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都有了,全球有很多國家可以做。而5nm晶片和光刻機,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做出來的。這樣一比的話,你會不會覺得晶片確實很難。做晶片的難度好比在指甲蓋上蓋別墅,而做核武器的難度相當於一個人舉起來100個人。
再一個核武器是被禁止的,而晶片是開放的,但還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做出來5nm的晶片和能做5nm晶片的光刻機。
但再換個方向思考,也可以說核武器比晶片困難多了,因為核武器投入的資金更大,研發時間更長。而且民營企業是不可以搞的,只有國家才可以搞。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4 # 大秦泰西廷尉府
研發晶片和研發核武器其實都很困難,兩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比性,畢竟領域完全不同。大家之所以認為研究核武器簡單一點,主要是因為我國已經作為一個合法的,持有核武器的國家。我國已經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並且核武器的數量就世界前5。而且核能也已經進行和平利用。
但這並不是核武器能夠容易研發的原因。雖然一些國家在技術上也具備研發核武器的能力。但是對於核武器的研製,並不僅僅在於它的技術上,更在於國際壓力上。這是核武器自誕生那一天起與生俱來的高額成本。而且對於核武器的保有,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是很難維持的。
晶片其實也很難。很多人認為真正掌握晶片製造的國家不多,甚至比核武器的國家都少。所以認為晶片比核武器的研製更難。這麼說自然也有它的道理。但其實晶片的製造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國家而言並不難,可以實現自產自銷,但是它的質量和能力上卻無法與真正的晶片大國相比。而且晶片對於美國而言,似乎也並不是世界真正的領軍者。因為真正的晶片大國是歐洲小國荷蘭。幾乎壟斷了整個世界,高階晶片,精密製造機械。
如果說核武器是大國標配的話。那麼晶片則出現了例外。他可以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壟斷整個世界。這也是未來差異化競爭的一種表現。同時作為一個國家而言,既要研發晶片,又要研究核武器對於中國而言似乎十分迫切。但是這並不是全球化的常規操作。如果一個國傢什麼都會的話,又何必全球化。全球化的質量也是比因為你自己什麼都會做而難以達到預想的目標。是不是現在的大環境並不利於和平發展?這也體現了某些時候全球化和自產自銷之間的矛盾。晶片和核武器終歸會因為當下的現實而成為國家重點戰略考量之一。只不過國家在長期以來似乎都沒有對晶片和核武器的質量達到真正重視的程度。
-
25 # 我的名字怎麼改了
再說說,晶片為什麼研製不出了,因為我們的精密的儀器,還加上國外的技術封鎖,沒有當時頂尖科學家加入,等等種種原因
回覆列表
雖然研發核武器很難,但是研發晶片比研發核武器更難!為什麼呢?
1、用途不同需求不同。
核武器主要是用於軍事領域,核心訴求是爆炸,能爆炸就行,相當於0和1的關係。晶片主要用於民用,核心訴求是執行穩定、快速,光能執行不行,比如手機得經常上網,得影片通話,相當於光考60分不行,得追求90分。
2、核武器研發可以閉門造車,晶片研發卻不行。
晶片產業遵循著名的“摩爾定律”,這個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的,意思是晶片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隔18個月翻1倍,同時晶片效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半。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晶片的更新換代非常快,2年前很牛逼的手機,現在已經落伍了。而核武器的研發就不用考慮更新換代、落伍的問題,看看咱們旁邊的朝鮮,閉門造車也能爆炸。
3、核武器不能公開買賣,不存在產業鏈之說,晶片產業鏈非常複雜。
晶片行業的分工相當成熟,分為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技術門檻,都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華為、高通、英特爾、聯發科負責晶片研發設計,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公司負責晶片生產製造,其實華為在晶片研發設計領域還是相當牛逼的,那為什麼老是被美國卡著脖子呢?因為華為不能生產製造晶片,而且在生產製造環節中國大陸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臺積電、荷蘭ASML公司在生產製造環節是世界一流公司,但是他們都聽命於美國。中國大陸的光刻機研發技術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15-20年。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中國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