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哨聲
-
2 # 歷史春秋網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最名不符實的霸主。宋襄公為什麼成為霸主,緣於齊桓公留給他的遺言。齊桓公是春秋五霸第一霸,葵丘之會上,他委託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後照顧自己的兒子太子昭,宋襄公答應了。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不負前言,在齊國諸王子爭位內亂之時,率領宋國、衛國、曹國、邾國組成的“聯合國軍”擁齊孝公公孫昭繼位,無虧、豎刁被殺,易牙被驅,宋襄公認為自己立下大功,德高望重,爵位又高,理所當然應該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任霸主。
但宋襄公想當霸主的想法只是一廂之願。楚成王第一個提出挑戰,宋襄公先是在盂地會盟時被楚成王設計活捉,成為宋國之辱,接著在泓水之戰中又被楚成王擊敗受傷,最後不治而死,成為諸侯中的笑話。宋襄公這個所謂的霸主,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承認,其他大國是不承認的。當時有兩大集團,一是以宋襄公為首的宋、衛、邾、曹、滑集團,一個是與宋襄公爭霸的楚、齊、鄭、陳、蔡等聯合國集團,事實證明宋集團不如楚集團。但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把春秋五霸列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後世便延續這一說法了。實際上宋襄公最名不符實。另一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個確實是真正的霸主。實際上應該為春秋六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他們都是響噹噹的霸主。
-
3 # 君山話史
說到春秋五霸,一般給出的答案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種提法,見於《白虎通義》。然而,在《白虎通義》裡,其實還有另一種答案: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關於“五霸”是誰比較合適,眾說紛紜。古代文獻至少有七種提法,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是公認的霸主,無論哪種提法,這兩人都不可缺少。其餘三霸裡,秦穆公與楚莊王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鑑於這兩位君主的傑出成就,入選並不意外。選擇宋襄公為五霸的並不多,偏偏被大家記住了。
宋襄公的功業,與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四位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何也被列為五霸呢?這裡就必須說明,春秋時代的“霸”與今天我們說的“霸主”,還是有所不同的。《白虎通義》裡說:“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伯就是“伯侯”,或者“方伯”,意思是諸侯之長,在諸侯中當帶頭大哥的。
那麼宋襄公是不是當過諸侯們的帶頭大哥呢?應該說有過。
在齊桓公稱霸時,宋襄公一直是當中原諸侯聯盟的二把手。在齊桓公主持的十五次諸侯大會中,只有宋國每次都參加,宋襄公因此成為齊桓公霸業最忠實的助手。不僅如此,齊桓公還把自己的兒子、繼承人公子昭送到宋國,託付給宋襄公。應該說,宋襄公是深得齊桓公信任,而他也用實際行動不負所托。
易牙、豎刁等奸臣害死齊桓公後,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宋襄公糾集宋、曹、衛、邾四國聯軍,發動討逆戰爭,擁公子昭為齊國國君,是為齊孝公。由於齊孝公長期生活在國外,在齊國根基甚淺,很快被其他公子趕下臺,灰溜溜回宋國。宋襄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宋國軍隊二度進入齊國作戰,擊敗了反政府軍,齊孝公得以復辟。
由於晉、秦等國與中原諸侯不結盟,一時間,宋襄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領袖,平定齊之內亂更使他聲名遠揚。這時的宋襄公,的確可以算是中原諸侯的帶頭大哥。
為了樹立威信,他幹了三件事:其一,找了個藉口,逮捕滕國國君滕宣公;其二,他以鄫國君主的血來祭祀。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宋襄公殺了鄫國國君,另一種說法是割破鄫國國君的鼻子,把血塗在祭品上。其三,出兵攻打曹國。
這時侯的宋襄公頗有幾分霸主的樣子。但是,隨著楚國勢力深入中原,宋襄公“帶頭大哥”的方伯地位就保不住了。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水。宋軍大敗,宋襄公也捱了一箭,次年箭傷復發去世。
如果用“伯”的標準來看宋襄公,勉強可以算得上。在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能安定齊國,扶立齊孝公,這確實算得上是一樁豐功偉績。同時,由於齊國霸業凋零,他狗尾續貂,濫竽充數地當了一回中原盟主。
不過,《白虎通義》把他列為“五伯”之一,主要原因是:“宋襄伐齊,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宋襄公打仗是比較文明的,不會殺掉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髮蒼白的敵人,不對沒擺好陣勢的敵人發動進攻。這點有人說他迂腐,但另一角度看,他是有人道主義精神的,而且有古代中國武士的道義與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
4 # ww3721王建文
宋襄公是窮講究仁義的人物,被歷史釘死在恥笑柱人才。他是有雄心勃勃圖霸,卻不是幹真事,愛搞花架子的蠢才。
在齊桓公死後,齊國內發生動亂,宋襄公率領衛曹邾四國人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讓人讚揚後。就以為自己了不起想學齊桓公,但不研究自己的實力和條件。一味地將究仁義道德。和強大楚國大軍叫真硬拚。還是用仁義那一套,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一個蠢豬式仁義道德假典故人物,是司馬迂最錯誤的結論之一,給封得春秋五霸之一是假的。被歷史定為最愚蠢君主是真的。
同代楚國軍帥成得臣道,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
蘇軾論他,宋襄公疑於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求諸候,比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窮取其名以欺後世,苟《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辛而為偽也。
蘇轍也說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之不暇。雖竊伯者之名,而實非也。
是實為古人中最為讓人可笑可恥君主人物。並非真有霸業的假仁義的蠢驢。齊桓公死了,宋襄公勢力很薄弱,只有衛邾許叫他指揮,卻與要想和楚齊魯鄭陳蔡邗狄諸聯合抗衡爭霸。明顯不自量,無思想。仍夢懷妄想,想當齊桓公留下盟主空缺之位自己去座。
人家都假意允許結盟,在盂開會結盟。他還以為心想事成,不帶兵赴會。楚國乘機把他抓獲起兵伐宋。魯僖公,代宋國向楚國討饒。楚國在薄地方在楚國的主導下結盟,才把他釋放回國。宋公被玩弄以後,因鄭伯到楚國朝貢,又要匯聚小兄弟衛許滕小國聲稱伐鄭想滅鄭國。
楚王哪裡由他胡想,起兵伐宋救鄭與宋開戰。大臣勸道老天爺丟棄商國已很久了,你硬要重興祖業恐怕是不容易的事情吧“。宋公不聽,起兵在泓水迎戰楚國。宋兵少,楚兵多,敵不過。乘半渡擊之還有勝利機會。宋公仍是不作。結果大敗。
他股上受了重傷,戰士死得很多。國人都抱怨他,他卻叫道,君子不殺己經受傷的人年老的人,乘機壓迫敵人是不合古人行軍之道的。我國雖是亡國之餘,也決不肯攻擊尚未列陣的軍隊。宋襄公就是這樣一個愚蠢的仁義的人物。為愚蠢笨蛋幹古恥笑人物。不是真有霸業的英雄人物。假的霸主。
宋國是商王朝的的後裔建立諸侯國。都城在商丘。國姓子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有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十萬平方幹米的沃土地。
是周公平叛商紂王兒武庚後,又把紂侄兒微子啟繼承於商的國家祀續香火,宋國得以續商朝宗祀,揚周公之道,”興滅國,繼絕世“的仁義。
微子啟以後宋園在經濟發達,善於經商,繼承發展殷商文化,功不可沒,文化繁榮昌盛。城市發展更成規模有商丘,陶丘,彭城在春秋時代繁華大城市。宋國更是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發源地,禮儀之邦,名家輩出,墨子,莊子,惠子。孔子的祖宗也在在宋國。
齊桓公曾將公子昭質在宋國,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把齊子昭有意扶持為齊國國君。和小兄弟國大家發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國接替王位。還真辦成了。昭成齊孝公。齊孝公父親齊桓公是霸主。宋襄公幫昭登上齊國君位。宋公就漂了起來,也想當繼承齊桓公霸主之位。自已沒有實力,就決定拉攏大國,借大國的聲威去壓服小國服從。首先想把南方楚國弄來,和大臣一說,他兄弟目夷首先反對說宋國國力微弱,無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招災惹禍。他不聽勸。
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齊孝公和其它小國發出邀請在宋國的盂(雎縣)召開諸侯大會,討論訂立盟約的事情。宋襄公很是高興辦成了開會事情。兄弟目夷讓帶夠軍隊以防萬一。“大王要多帶些兵馬,以防楚王不懷好意”。宋公說那哪行,我們開會是為免除打仗帶那麼多兵馬乾什麼“。會是開起來了。宋國勢力小公然和楚成王爭當盟主。雙方爭執不休,楚國強大,附和眾多諸侯。
結果楚成王怒火沖天。用帶來將兵抓捕宋襄公並威脅進攻宋國。帶諸候到另地後,人家當上盟主。經魯國與齊國對楚討繞,才放解放得放宋襄公回國。
憋氣回來宋襄公,恨楚成五生生搶去盟主地位。更恨鄰居鄭國不幫助自己,還同楚國和同氣又跑去向人家進貢。決定討伐攻打鄭國,次年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五帶兵直攻宋國。兩國在隔泓水對峙。楚軍在北,宋國在南。楚軍強行渡河,目夷對宋襄公說,楚軍渡河過半,趁楚軍還未全過河。現在我們衝殺過一定能勝利。可愚蠢宋公說不行,我們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結束來我們就殺過去,還算得上是仁義國家嗎。過一時,楚軍上全部上岸,亂作一團正準備擺陣。目夷又說,趁現在楚軍立足未穩,我們殺過去不然我們就很危險了。宋公卻罵道,你太不仁義了,人家的隊伍還沒排好,怎麼可進攻呢。話還沒有說完。楚軍大量震天衝殺過來,宋軍那是人家對手,紛紛潰逃跑散。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中了一箭,在目夷等大臣保護下才得性命。
宋國大敗訊息傳遍全國,人們議論紛紛,埋怨宋公不該和鄭國作戰,引來楚國。更不該那樣打仗。宋公聽到後說,打仗也要仁義一見到頭髮花白的就不要抓他作俘虜,大家和宋大臣都氣憤說,打仗就要消滅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你何必打仗。如果頭髮花白的不抓,乾脆你去讓他把抓走。
宋襄公過了一年,就死了。根夲沒有機會當霸主。宋國卻在楚晉中間地帶,人家長期打爭霸戰爭,使宋國成作戰場戰禍連年不斷 。
一百多後,宋國大夫向成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打得疲憊之時,由宋國權臣,大夫有歷事昭,文,共,平公四尹的四朝元老。掌握國政,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刺客,人質,戰將,古琴”繞樑“之音不絕於耳的琴師於一身的華元。在強敵如林,諸侯紛亂的時,為宋國獨撐大廈的絕對高才。在公元前546年發起了和平大會,倡議”弭兵大會“最終受到各國響應。在宋國召開了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的有勢力大夫參加了大會,參加公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霸主。平分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都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使宋國有十多年和平時間。弭兵會盟是春秋戰國諸侯之戰爭,從原先已征服以進貢為主。到以後諸侯之戰爭卻以兼併為主,各國社會正醞釀改革,而宋國無所作為。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朕合楚,魏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遠逃,使城池沒人去守。齊軍抓獲並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土地。使號稱“五幹乘之勁宋“在早從歷史上消失。而宋襄公卻成了歷史上最為愚蠢的君主,卻永遠可恥留傳下來。
-
5 # 妖鬼雜談錄
春秋五霸最為標準的是齊桓公與晉文公,如果再擴大一下楚莊王也沒問題,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點不標準,至於宋襄公更是有人稱其為“偽霸”,那為何宋襄公會被評價為五霸之一?
霸主的標準:會盟諸侯,天子承認五霸中最沒有問題的兩位,齊桓晉文兩位一個召集了葵丘會盟,一個召集了踐土會盟,不僅召集了諸侯會盟而且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並賜予象徵性的“大輅”、“彤弓矢”,享有徵伐的權利。
楚莊王打敗晉國後中原諸侯紛紛背晉向楚,所以楚莊王也是五霸中史籍認可度比較高的一位。這是靠實力贏得霸主地位
而其他如秦穆公、闔閭、夫差、勾踐等等,只是區域一霸,或者沒有得到周天子認可等,都存在一些爭議。甚至不如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等人
宋襄公為何會被評為五霸之一?以上面提到的幾點來說,宋襄公勉強符合了一點,即召集諸侯會盟。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霸業,先是糾結衛國、曹國等四國攻打齊國,立齊孝公繼位,讓宋襄公聲名鵲起。
宋襄公第一次在鹿地會合諸侯,結果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不滿;第二次在盂地會合諸侯,結果齊國沒來,楚國倒是來了,楚成王一生氣把宋襄公給扣留了。
雖然結果會盟失敗,雖然實力也不高,但是宋襄公畢竟也算召集過諸侯會盟。
而諸侯會盟也算承認其召集者身份
史記中提出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
傷感於禮儀崩壞,所以宋襄公以其“仁義”得以位列五霸之一。
對於五霸來說,除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他幾位都有一些爭議,秦穆公雖然獨霸西戎,但是大部分時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兩個條件都不符合,但是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五霸之一;
勾踐雖然召集諸侯會盟,也得到周天子人“賜胙,命為伯”,但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戰國了,所以勾踐也有點疑問
-
6 # 談笑閣
你說宋襄公蠢豬一樣的仁義,是指半渡而擊的事情吧,但我個人理解不能這麼片面。
也許此次戰役宋襄公確實比較死板,但遵循了那個時代的道德準則,爾虞我詐並不是春秋時代的道德準則。
你也許覺得遵守道德準則是蠢豬,但你沒有看到破壞這種道德準則帶來的惡果,那就是群起滅之。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很多,例如日本對珍珠港的突襲、德國進攻蘇聯,都是單方面撕毀條約,引起盟國群起攻之。
例如日本軍人對美軍醫護人員開槍,假投降等,往往遭來報復性殺戮。
規則還是要遵守的,因為破壞規則後果很嚴重,所以宋襄公不是蠢豬式的仁義,而是遵守了那個時代賦予的規則。
-
7 # 大腳汽車
以前的貴族確實是專門一臺車全程專門監視另外一臺車,入泥要專門幫助對方抬起,奴隸自由民野人在商鞅變法當兵階層出現後野蠻起來爭奪戰利品,他是貴族戰爭的結束,之前絕對合法而且是唯一做法,不如此會剝奪貴族身份繼承權力的
-
8 # 尋根拜祖
春秋五霸,除了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外,其他兩位是誰,說法不一,一般是指鄭莊公、秦穆公、楚成王和宋襄公中兩位。按照稱霸的標準,要會盟諸侯,並在諸侯們的推舉下成為霸主,並且能領導諸侯“尊天子以令不臣”,才標誌著霸主地位的形成。也就是說,既需要會盟諸侯的形式,還需要尊王攘夷的號召力。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對照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地位受到質疑的原因1.會盟諸侯的形式
宋襄公第一次會盟諸侯,是在幫助齊孝公即位後,參加會盟的國家只有衛、邾、曹、滑這幾個小國。大概覺得與會國過於寒酸,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在鹿地再次會合諸侯,這次齊、楚兩個大國與會了。
盟會由宋襄公發起,他也就不謙虛地以盟主自居,舉行了相關禮儀,會盟結束,他還宣佈秋季舉行再次會盟。
也就是這次會盟,宋襄公遭遇了恥辱性的結局。會前,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告誡,對楚成王過於信任,不帶軍隊出席會盟,結果被狡詐的楚成王帶兵俘虜,楚成王不但搶了盟主位置,還直接把宋襄公抓到楚國。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國。
從表現形式上看,宋襄公的盟主有點勉強,第一次連自己都不好意思說,第二次雖然有齊和楚兩個大國,但數量不夠。第三次數量和質量都不錯,但為別人做了嫁衣,自己被弄成個笑話。
2.“國際行動”的號召力
這方面宋襄公更蒼白,第一次會盟,他令邾國國君把鄫國國君當祭品,扔進睢水,談不上“國際行動”。唯一一次能體現他價值的“國際援助行動”,是他應齊桓公生前之託,率領衛、曹、邾及本國人馬,平定了齊國內亂,協助齊孝公登基。
不過,這次行動是在他圖霸之前。
如此看來,宋襄公稱霸,有打了折扣的儀式,無霸主的實際作用。從形式上勉強算霸主,從實質上根本算不上霸主。這就是長期以來,宋襄公春秋五霸地位受到質疑的原因。
宋襄公的“仁義”表現對宋襄公的“仁義”,歷史上爭議頗多,我們先來看看宋襄公的“仁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1.推讓繼承權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但不是長子,長子是目夷。但目夷是庶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宋襄公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但宋襄公對父親說,請立哥哥目夷為太子,因為目夷比我更“仁”。目夷說,要說仁,哪有讓君位的弟弟“仁”吶。於是目夷乾脆逃到國外,堅持不受。
在這種情況下,宋襄公才繼位為君,而後他立刻召回哥哥目夷,委以國政。
2.忠於所託
在葵丘會盟上,宋襄公見到了當時的天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非常賞識宋襄公,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臨分別,齊桓公竟然囑託宋襄公一件事:幫他照看齊太子昭。這件事背後的含義很深,齊桓公等於把齊國的未來,託付給了宋襄公,可見,齊桓公對宋襄公的信任度有多深!
宋襄公真沒辜負齊桓公的託付,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太子昭逃往。宋襄公向各諸侯國發出救齊扶立太子昭的號召,除了衛、曹、邾三個小國,竟沒有一個大國響應。就是這種情況下,宋襄公依然決定率兵入齊,對抗強大的齊國新君無虧。
在齊國人的幫助下,宋襄公完成了使命,助太子昭順利即位。
3.會盟如約
就是那次使他被俘的盟會,他不顧目夷的勸阻,堅決不帶兵,理由是:這是會盟的條件之一,不能背信棄義!結果人家楚成王不管這一套!
4.正義之師
宋楚“泓水之戰”,楚國人半渡之際,宋襄公認為這是不仁義的行為,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河,沒來得及集結編隊時,目夷再次建議趁亂髮動攻擊,宋襄公堅持等對方布好陣型再戰,否則“不義”。
結果,本來兵力就不如人家,等對方修補完所有弱項,宋國大敗,宋襄公中箭負傷,第二年箭傷發作薨世。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仁”說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這是毛主席的評語。不過,毛主席這句話是在特定的語境所言,是有所特指,不能簡單理解為就是毛主席對宋襄公的全面評價。
1.以現代戰爭的觀點,宋襄公很愚蠢
戰爭歷來講究詭詐,無所不用其極,宋襄公將仁義用在最不講仁義的場所,不合時宜,說他愚蠢一點不為過。事實上,當時公子目夷就對他表示出了質疑,但宋襄公堅持己見。
有意思的是,宋襄公即使戰敗後,還固執地說:不打受傷的人,不打老人,這是仁德的君子該保守操守;即使宋國滅了,我也不會趁人家沒布好陣就攻擊人家!
是宋襄公愚昧透頂,無藥可救了?其實,還真冤枉了他。
2.宋襄公代表的是春秋“貴族精神”
春秋跟戰國截然不同,跟現在更是沒有可比性。春秋時期的戰爭,很講究風度,雙方很有劍客的“俠氣”,絕對不會幹出乘人之危的事。打之前客客氣氣,甚至雙方還得互相致敬。打完了,勝利的一方也不會窮追猛打。甚至在晉楚戰爭中,還出現過戰敗方車子陷在泥裡,勝利一方不但不追殺,還幫對方把車子拉出來。
這就是春秋的貴族氣質,就是“仁義”的表現,所以,不能以此譏笑宋襄公,後人譏笑宋襄公,是因為春秋的貴族精神消失了,這不是宋襄公的錯!
那麼,宋襄公就沒錯嗎?也不是!
宋襄公的錯宋襄公最大的錯是,忘了自己的實力,做不切實際的事,以為耗子腰裡有杆槍就成了老虎。這杆槍是誰給的呢?正是前任霸主齊桓公。齊桓公的信任,及宋襄公的大義,竟然是他做成了扶立太子昭的義舉,從而是他名氣大振,就像耗子得了杆槍,從此膽肥了!
目夷曾警告他,小國爭霸,早晚是禍,宋襄公已經沉迷於霸主的夢幻,不可自拔。這才是宋襄公迷失的根!
春秋末期,貴族精神已經不合時宜,他還不能適應詭詐的時局。就相當於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本來底子差,還非往汙濁的環境裡鑽,那不就是找死嗎?
所以,宋襄公的春秋霸主就是個不自量力的笑話。他的愚蠢不在固守“貴族精神”,而是無視自身實力,妄自尊大,自尋死路!
-
9 # 歷史詩人
春秋宋國本是彈丸之地,宋襄公憑什麼崛起,全靠蠢豬式的仁義?
時勢造英雄,但歷史上也不乏“跳樑小醜”。紙上談兵的趙括是,毛遂自薦的毛遂也是,只因為他在自薦後,很快就被敵人打回了原形。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點愚人愚己都不好。春秋時期的宋國,本是一個人口不足五千乘的彈丸之地的小國家,卻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那宋襄公憑什麼崛起的呢?難道全靠“蠢豬式的仁義”?
在春秋五霸之中,宋國的軍事實力最弱,總人口還沒有今天一個縣城的人多。如此人口,即便全部參軍,又能對周圍國家,造成多大的威脅呢?事實證明,宋襄公確實是個人才。歷史上,人們對宋襄公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特別是他的“仁義”。有人認為,他的仁義實在愚蠢至極,例如,主席對他的評價就是“蠢豬式的仁義”。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身有大義的人。
在《春秋公羊傳》中,公羊高對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表現,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泓水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為了討伐鄭國,與鄭國的老大哥楚國在泓水進行了戰鬥。面對強大的楚國,這場戰爭幾乎已經板上釘釘了。於是,就有人建議宋襄公在楚國軍隊渡河的時候,偷襲他們。宋襄公聽此大怒,做人要講道義。宋國的國風,特別講究契約精神。
等到楚國順利渡河之後,楚國果然如大象踩死螞蟻一般,將宋軍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也因此身受重傷。戰後,宋襄公還安慰國人,“仗雖然打敗了,但我們卻成了不乘人之危的君子。如此,我們還有什麼遺憾呢?”在《吳越春秋》中,則對宋襄公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宋襄濟河而戰,春秋以其多義:功立而名稱,軍敗而德存。”也就是說,宋襄公是一個富有德行的人,但卻不是一個好領導。
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臨大事而不忘大禮”的人,他就是劉備。趙雲為救阿斗,在長坂坡殺了七進七出。劉備的第一反應就是“摔阿斗”。不過,這一切,無非是劉備為了收買人心。正史中,也並未記載此事。春秋宋國本是彈丸之地,那宋襄公是憑什麼崛起的呢,全靠蠢豬式的仁義?也不盡然。宋襄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並非全靠“蠢豬式的仁義”。
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泓水之戰就是證明。他能夠崛起,全靠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其本人也是很有才能的。宋襄公崛起於世界霸主齊桓公逝去之後,宋國周圍的國家都是一些力量相對薄弱的小國,於是,在打敗了齊國之後,宋國就開始真正的崛起了。不過,對於一個人口不到五千人的小國而言,想要稱霸世界談何容易!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邀請齊、楚兩國會盟,並有意擔當“霸主”之位。楚王見此,先是假裝同意,卻在會盟當天擒了宋襄公。一直到下一次會盟,才將他釋放。對此,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中,做出樂精確的評價:“小國爭盟,禍也。”暫且不論宋襄公是真的仁義,還是愚蠢。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身的位置。其次,才是道德。同時,宋襄公的事例,也告訴我們,仁義是相對的,它並不能對敵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善用才是。
-
10 # 德全不畏
宋襄公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相信你能從本文找到答案。
一,宋襄公版本的宮鬥。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茲甫。父親是宋桓公,母親是國後,所以茲甫是宋桓公的嫡子。茲甫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因為目夷的母親是側妃,故而目夷只能是庶子。
茲甫從小渴望成為齊桓公那時的霸主,稱霸諸侯。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茲甫處處向齊桓公學習。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維護諸侯的秩序,站在道德的至高點,為天下人所敬仰。茲甫也對自己的道德休養要求很高,盡力向齊桓公看齊。
同時茲甫也明白宋國沒有齊國的雄厚實力,不能象齊國那樣用實力爭霸。既然如此,茲甫決定乾脆把自己的爭霸重點放在仁義上,以仁義爭霸天下。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垂危,按禮法要正式立嫡子茲甫為太子。茲甫卻堅決的推辭掉太子的封號,懇求桓公道:我的兄長目夷公子,比我年長。長幼有序,理應讓目夷做太子才對。
宋桓公無奈,只好私下約見目夷:“你的弟弟茲甫要你做太子,你怎麼看此事的?”
目夷當時有些懵:茲甫怎麼把太子的封號讓給我呢?目夷當時沒有表明態度,回家後仔細想想就明白了:這個太子自己不能做。茲甫身為嫡子還禮讓自己,這絕對是“仁義之舉”。並且茲甫的“仁義”之名是已經傳出去了。如果自己真犯傻答應做太子,怕是滿天下的人都會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的。
於是目夷“有感於弟弟的仁義”,為了讓仁義的弟弟名正言順的做太子,就主動流亡他國。茲甫再無推辭的理由,只好做了太子。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茲甫繼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繼位後立即接兄長目夷回國,讓他做了國相。
經過推辭“太子”封號,然後封目夷做國相的事,宋襄公的“仁義”之名傳遍了天下。
二,宋襄公為齊桓公料理後事。
宋襄公繼位後,迫不及待的派使者向偶像齊桓公示好。不久在齊桓公主持的一次諸侯會議上,宋襄公見到了齊桓公。兩個人甚為投機,成了忘年之交,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據史載,在這此會面中齊桓公託付宋襄公,要他將來照顧自己的太子。這為以後的事情,埋下了伏筆。8年後,也就是公元前643年,齊國內亂。
齊桓公晚年英明不在,重用易牙等小人,使得朝政混亂。齊桓公大病期間,五個兒子爆發奪權的內亂。
內亂中,齊桓公被囚禁起來。被囚禁起來的齊桓公沒人照顧,活活的餓死也沒人知道。齊桓公死後近兩個月之後才被人發現,並草草埋葬了事。
齊國內亂中,公子無虧(齊桓公給兒子起的名字真好,無虧,哈哈。)做了國君,壞蛋易牙也如願做了大官。
太子昭逃往宋國尋求幫助,宋襄公接納了他,並答應出兵幫他奪回繼承權。
宋國是小國,想要武裝干預強大的齊國的內政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宋襄公毅然決然的要出兵。宋襄公發帖子,要會盟諸侯共同出兵。結果只有邾國、曹國、衛國派了一些兵前來宋國會盟。
宋國朝堂上,目夷等人力主放棄對齊國的討伐。因為宋國和其它三國的兵力實在是不夠給齊國塞牙縫的,打不贏。宋襄公力排眾議,決定帶著這隻數量不多的軍隊征討齊國。
宋襄公兵臨齊國時,齊國朝堂驚呆了。齊國已經知道宋、曹、衛、邾盟軍數量太少,覺得他們是不敢伐齊的。現在見聯軍突然來到,還以為宋襄公又找到了新的援軍,有了足夠的兵力才來伐齊的。
無虧公子、易牙等人害怕不已。齊國貴族一方面不想打仗,另一方面也反對無虧公子和易牙的胡作非為。於是齊國貴族與宋襄公講和,殺掉公子無虧、趕走易牙,迎回太子昭繼位。新繼位的太子昭,被稱為齊孝公。
三,宋襄公失敗的稱霸。
宋襄公在齊孝公繼位後,仁義之名更盛。內心也開始膨脹,連天下最強大的齊國都被自己搞定,還有誰有力量敢和自己為敵呢?
齊桓公死後,霸主之位便成了諸侯覬覦的物件。宋襄公覺得自己仁義之名遠播,又扶持齊孝公繼位而有了齊國支援,就決定爭奪霸主之位。
宋襄公在朝堂上說了爭霸的主張,目夷為首的大臣立即反對:爭霸憑的是實力,齊、楚這樣的大國才行,宋國這樣的小國沒有這個實力啊。可是,已經感到“霸主之位”在向自己招手的宋襄公哪裡聽得進去。
公元前641年,藉口東夷的事情,宋襄公拿比宋國更小的國家開刀。先是扣壓騰國國君,與曹、邾兩國會盟。會盟結束後,因為曹國不服,出兵迫使曹國屈服。
齊楚等國見宋襄公折騰不止,心生厭煩,就以齊國為首另組聯盟,把宋襄公排除在外。
然而宋襄公仍然不願放棄爭霸的理想,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與諸侯會盟。
此時,齊國和楚國最強。其中齊國經過齊桓公之後的內亂,已經無心爭霸。
楚國此時已經領土遼闊,兵源充足,糧食產量也夠用。並且據有了湖北隨縣一帶的銅礦,兵甲精良、銅錢這種硬通貨也不缺。有錢、有糧、有兵,好戰的楚國就打算稱霸中原,體驗一下做霸主的感覺。
在會議上,楚國的楚成王依靠雄厚的實力,極力爭奪霸主之位。宋襄公卻指出楚國的文化、道德禮儀落後於中原,尚屬野蠻之邦,楚王因此不能做霸主。
楚王大怒,發兵扣押了宋襄公。宋襄公無力反抗,只好就範。(因為中原諸候會盟時,按規矩不能帶兵,所以宋襄公沒有軍隊的護衛。楚王卻不守規矩,提前埋伏了軍隊。)
後來魯國出面調解,楚國覺得扣押放宋襄公沒有什麼作用,還讓人覺得有失厚道,就放宋襄公回國。
四,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遺憾。
回國後,宋襄公繼續在爭霸的道路上前進。
公元前638年,因為鄭國支援楚王稱霸,宋襄公大怒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打不過宋國,向楚國求救。楚王派楚軍前來救鄭,力量佔據優勢的楚軍,懶得跑到鄭國去作戰,直接奔宋國襲來。(這應該是最早的圍魏救趙了吧。)
宋襄公得知楚軍要攻打本土,只好回師。與楚軍在泓水遭遇,並打了一仗。
宋軍當時已經排兵佈陣完畢,嚴陣以待。楚人居住在南方邊境地區,常年與南越作戰,勇敢指數高於宋軍,並且楚軍兵力遠超宋軍。很明顯,常規的作戰方式宋軍是打不過楚軍的。
所以楚軍渡河剛渡過一半時,目夷請求宋襄公下令攻擊:“我們比楚軍少,不如趁楚軍半渡時進攻吧!”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就應該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半渡而擊,那我們還是仁義之師嗎?”
目夷等人只好閉上了嘴。楚軍全部渡河完畢,正在結陣時目夷又說:“我們如果等楚軍結陣完畢,獲勝的可能性就太小了。不如趁楚軍未結陣完成之時,主動出擊吧!”結果,宋襄公又以仁義為理由拒絕了。
楚軍結陣完畢,仗著人多勢眾直接衝殺過來。人數處於劣勢的宋軍大敗,宋襄公本人也受了嚴重的箭傷。
五,宋襄公結交公子重耳。
宋襄公兵敗,在養傷期間,晉國的公子重耳流浪到了宋國。宋襄公此時仍然不忘爭霸大業,但他已經意識到宋楚兩國的實力差距。要對抗楚國,只有藉助外力才行。
重耳的來到,讓宋襄公看到了藉助晉國對抗楚國的希望。宋襄公隆重的接待了重耳,又送給重耳很多盤纏。最後又送50匹好馬給重耳,這在那個時代算得上一份重禮了。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帶著沒有實現的霸主夢離開了人世。值得欣慰的是,宋襄公投資的重耳回國後成功繼位,這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出兵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停止在中原的稱霸戰爭。
-
11 # 百里不奚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他一生以推行仁義為己任。那麼具體哪些事體現了他的“仁義”之名呢?
1.讓國之美
周襄王元年,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宋襄公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他要把太子之位讓於庶出的哥哥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講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可是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廢嫡立庶不合制度,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
周襄王二年,宋桓公去世,宋襄公繼位。宋襄公封哥哥為相,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還沒等宋桓公下葬,齊桓公就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穿著孝服前去相會,齊桓公很感動,委託他照顧自己的兒子太子昭,宋襄公答應了。
周襄王九年,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位,兄弟相殘,互相攻打,同年,齊桓公活活餓死。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並答應宋襄公只要自己回齊國即位,就擁立宋襄公為霸主。
於是,周襄王十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只有衛國、曹國、邾zhū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君臣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
2.泓水之戰
宋襄公回國後,為了報仇,一雪被囚之辱,就決定攻打依附於楚國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兩岸相遇。
大司馬公孫固說:楚國這次率兵前來,不過是為了救鄭國,我們馬上從鄭國撤兵,楚國也會撤兵的,我們還是講和吧。
宋襄公說:楚國雖然人多勢眾,但他們不是仁義之師,我們宋國雖然兵少,可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仁義之士,以不義之兵怎麼能夠戰勝仁義之師。
宋軍已經列陣完畢,楚軍正在渡河,公孫固說:“渡河未半,擊其中流。”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等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公司固又說:楚軍還沒有布好陣勢,我們抓住機會趕快發起衝鋒,或許還有取勝的希望。宋襄公斥責他說:對方還沒有布好陣勢,我方就發動突然襲擊,這是仁義之師乾的事兒嗎?
等楚軍列好陣勢之後,宋襄公剛要下令擊鼓進軍,不料楚軍已經潮水般的衝了過來,宋國士兵倉皇逃竄,潰不成軍。宋襄公想穩定軍心,身先士卒衝了上去,結果大腿中了一箭,宋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奮力衝殺,才把他救了回來。宋軍損失了十有八九,兵器糧草全部被楚軍搶走了。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說:"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攻打頭髮已經花白的老人。古人作戰時,從來不憑藉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但我還是要講仁義,決不能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否則就算贏了也不光彩。眾人無力反駁。
第二年,宋襄公腿傷發作,卒。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義乃是虛偽做作;這就要回到春秋時期社會的大背景中去。雖說宋襄公沒有稱霸的絕對實力,反而還敗於泓水之役;但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宋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擊敗的伏筆。現今 的很多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朝,按照中原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並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而楚國屬於半蠻族諸侯,不把中原的禮儀放在眼裡,自然也不會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禮仁義。
所以,不少人對宋襄公是同情的態度,實力不夠,“仁義”來湊,勉強算他一個“五霸”。
-
12 # 佑豐
春秋五霸兩個版本,一個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我記得我們中學課本上就是這個版本;另一個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公認為霸主沒什麼異議,其餘四位卻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宋襄公,宋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稱霸沒得到大國的認可,但是宋國的地理位置是中心位置,秦穆公,秦國只能在西方稱霸,東進之路卻被晉國死死扼制,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吳越兩國都是位於長江以南,遠離當時政治中心。所以又有春秋七霸的說法。
-
13 # 開心無窮大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其一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而絕對不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以後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裡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於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
14 # 時間不轉彎
宋襄公被認為是霸主的理由是:
1.宋國地位高。宋國是商的遺族,國君世襲公爵,是除周天子之外,爵位最高的國家。(爵位是一國“國際地位”的重要評測要素)
2.宋襄公時期,國力強盛起來,軍隊實力相對較強。齊國內亂,宋襄公用武力扶持齊太子昭上臺。(宋襄公受齊桓公之託照顧太子昭,這也有他“仁義”的一面)
3.霸主地位出現“真空期”。當時的霸主齊國內亂,迅速失去了霸主地位,中原地區,兩大強國中的齊國,晉國,同時內亂不止,秦國雖然相對強大,但那是東進受阻,無法逐鹿中原。中原霸主地位“真空”,宋乘機圖霸。
4.宋襄公“仁義”美名遠播。宋襄公受周朝的傳統倫理思想影響,特別“仁義”,受到中原諸國的尊敬,“國際”聲譽很好,有利於他的圖霸。
宋襄公雖然圖霸的主觀性很強,在當時的聲望和實力也相對較強,但作為小國,他並沒有意識到“小囯圖霸,禍也”的道理,況且一味的想以“仁義”圖霸,真正的軍事實力不夠強大,面對強大的“南蠻”楚國的攻擊,不堪一擊,圖霸迅速失敗。
-
15 # 歷史是個寶
春秋五霸: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
“霸”是什麼意思?
霸,即“伯”,又稱州伯、方伯,職位是“諸侯之長”,可以“召集諸侯”、“朝天子”,其實就是“諸侯”裡的老大!
說法不一的“春秋五霸”!
《史記索隱》齊桓 宋襄 晉文 秦穆 楚莊
《荀子》齊桓 晉文 楚莊 闔閭 勾踐
《辭通》齊桓 晉文 秦穆 楚莊 鄭莊
《四子講德論》 齊桓 晉文 秦穆 楚莊 勾踐
《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 晉文 秦穆 宋襄 夫差
《鮚崎亭集外編》齊桓 晉文 晉襄 晉景 晉悼
除以上之外還有其它的說法!
春秋五霸評選標準是什麼?1.替周天子行使王道
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等
2.“諸侯會盟”被推舉為“盟主”
齊桓公、晉文公、夫差、勾踐等
3.區域性霸主
秦穆公、鄭莊公等
沒有爭議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爭議較大的“宋襄公”!所有的史書和史學家對齊桓、晉文的霸主地位都認同!而“宋襄公”就有些尷尬!
以評選標準來看,“宋襄公”似乎一條也沒有!那他為什麼會被“司馬遷”評為“春秋五霸”之一呢?我來分析一下!
1.“宋襄公”自己想稱“霸”的意願特別強烈!而且爵位尊貴,以仁義著稱!
2.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是“宋襄公”擁立了“齊孝公”!屬於“霸主”接班人!
3.“宋襄公”有滕、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奉他為“盟主”!
4.“宋襄公”在“鹿地”會合諸侯自封“盟主”,當時沒有人明著反對,稱“霸”了有半年!半年後就被“楚成王”抓了!
5.“宋襄公”雖然實力不行,但是他“品德高尚”足以“稱霸”諸侯!符合“春秋”時的道德禮儀標準!
6.“五方五霸”,齊桓公(東)、秦穆公(西)、晉文公(北)、楚莊王(南)、宋襄公(中)!
7.司馬遷願意!(這是最重要的)
-
16 # 設計師講歷史
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志在稱霸的宋襄公廣約曹、騰、邾、鄫等東方小國會盟於曹國南鄙,共謀仁服東夷之策,卻沒想到各國都非常不賣面子,不來的不來,遲到的遲到,宋襄公的“霸主“顏面全無,一怒之下竟殺了鄫國國君祭神。這雖是身為殷商後裔的宋人舊傳統,但仍遭到了國際輿論的廣泛批評。正如一千多年後蘇軾評論宋襄公之言:
宋襄公執鄫子用於次睢之社,君 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十年前葵丘之盟,齊桓公首創“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即只宣讀盟書,而不殺犧牲之牛以歃血,非常之人性化。如今宋襄公竟殺死一國之君祭神,此乃殘酷野蠻之舉,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然而,宋襄公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中,仍一錯再錯,意圖挽回自己的霸主顏面,是年秋,宋襄公因曹南盟會時曹國不肯致餼(即為盟會提供飲食),而大舉圍攻曹國,對其展開軍事懲罰。
然而這次,事情依然沒那麼順利。
宋襄公號召以仁義稱霸,主要是糾纏在一個“禮”字上,但他的哥哥同時也是宋國重臣目夷卻認為,必須更看重一個“德”字,這種政治觀念上的根本分歧,必然導致兩人的爭論沒完沒了,果然,公子目夷又開始唱反調了,他說:“文王伐崇,崇軍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復伐之,因壘而降。今君德無乃有所闕乎?胡不退修德,無闕而後動。”目夷認為宋襄公“德”不夠,甚至有些“缺德”,應該回去再修修思想品德課,修完了學分再來打曹國,那樣就可以像周文王般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宋襄公本對目夷的話不以為然,繼續圍攻曹國。然而這年冬天,陳穆公突然站出來牽線,約齊、楚、魯、鄭、陳、蔡六大國會盟於齊,以勿忘齊桓之“德”,並修齊桓之舊好。
忽聞此信,宋襄公頓時傻眼。
一直以來,諸侯間凡有盟會,宋襄公總是每會必至,表現得最為積極,然而這一次六大國盟會如此重要的活動,竟然將宋襄公拒之門外。宋襄公頓時就明白了,此次盟會名義上是懷念齊桓公之“德”,向齊桓公致敬,實際上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對宋襄公進行批評與否定,要他好好反省,知難而退!
宋襄公不是傻子,對種種外交訊息並非不懂分析。於是,一股莫名的羞恥與尷尬湧上心頭,他的自尊嚴重受創,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終於,一聲長嘆,率領宋軍退出了曹國。
小國都不聽他的,大國更是不鳥他,一個被孤立的國家如何才能在亂世中生存?宋襄公哭叫著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跌跌撞撞,頭破血流,血淚模糊了雙眼,逆流成河。
宋襄公回到宋國後,閉門思過,日夜忙於國事,勵精圖治,整整一年沒有參加任何國際事務,公子目夷還以為他真的在修德,心內非常欣慰。宋國地處中原的心臟,水陸道路四通八達,是一個交通樞紐,宋人又有殷商的經商傳統,所以只要稍稍努力,宋國的國庫就會滿出來,錢這麼多幹嘛用,稱霸啊!
第二年年底(公元前640年),修完德的宋襄公終於跳了出來,向天下大聲宣佈:你們開會不帶我一起玩兒,我就自己開會請你們一起來玩兒,然後一起推選我做盟主,你們講好不好哇!
他哥目夷當場跌倒,趕緊一盆冰涼的洗腳水澆下去,大呼:“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
目夷把形勢看得很清楚,認為一個小國,卻要爭盟稱霸,那基本是找死!
魯國的著名君子臧文仲聽到了也嘆:“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意思是說:將自己的意願順從別人,可實現雙贏。強迫別人順從你的意願,多半就不行了。
看來臧文仲也是個有識之士,不愧是與當時周內史叔興、晉國荀息、鄭國叔詹、宋國目夷齊名的智者,只不過目夷看得是形勢,他看得是人心,他就像中國的弗洛伊德,非常懂得分析人類的慾望。
總之一句話:做人做事必須以己度人量力而為,一廂情願自不量力恐怕只會惹禍上身。
可惜,宋襄公已經沉浸在追求理想的狂熱之中,再多冰水也無法澆熄。原來,他想了一個好辦法,派人向齊楚送出重禮,讓這兩位大佬支援自己稱霸。有這兩位大佬點頭,其他小國還能不俯首稱臣嗎?當年齊孝公是靠他出兵才登上君位的,現在寡人有求於他,他好意思不答應嗎?而楚國雖然強大,地位卻不高,楚平王的王位是他自稱的,實際爵位只是一個子爵,他想要介入中原事務,也得靠我這個公爵吧!如果他不願意,大不了多給他些錢,我宋國有的是錢,拿錢砸死他!
這個邏輯,就好像是那個著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齊楚就是老虎,宋襄公就是那個狡猾的狐狸,只要大家不說破,宋襄公的計謀就能得逞!
自齊國霸業中衰後,楚成王藉此良機,重又將其魔爪伸向中原,將原先歸附於齊的蔡、許、陳、鄭等國陸續拉攏到楚國陣營之中,現在只要再搞定宋國,則中原之形勢,則盡其掌握中矣!所以他也想趁此機會去見識一下這個宋襄公,看看這位被齊桓公管仲看重的年輕人到底是啥貨色!
至於齊孝公,乃宋襄公扶持上位,欠他好大的一個人情,自然也不能不去。而且在齊孝公看來,齊國屢經內亂,當務之急是穩定政局恢復元氣,勢必不能再貿然稱霸招惹禍患,如今既然有宋襄公不知天高地厚的強出頭,他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也欣然前往,並在會上表現的謹小慎微,態度低調。
齊孝公或許不是一代雄才,但他絕對是個聰明人,而且是個懂得審時度勢有自知之明的聰明人,管仲與齊桓公何等眼光,他們是不會亂挑繼承人的。
宋襄公沒想到齊楚兩大國居然真這麼給面子,於是一咬牙,當即提出要以公爵之位執牛耳為盟主,齊侯次之,楚子居末,歃血為盟。
在宋襄公看來,楚國國君是子爵,當年還是給周王盟會看燎火的,根本沒有入盟的資格,如今讓他入盟已經是很看得起他了,敬陪末座也是理所當然。這就是“禮”,宋襄公他畢生尊奉、寧死也不敢稍有違逆的“禮”。
楚成王肚子都快氣炸了。什麼禮不禮的,我堂堂楚王,幹嘛要去守周禮?他媽的就算是周天子親至,我楚王都不一定賣面子,你宋公算個屁啊!
但是在表面上,楚成王還是收起灰太狼的狼牙,披上喜羊羊的羊皮,裝出了一副食草動物的溫順模樣。他心想這裡畢竟是人家的地盤,真鬧起來恐怕得吃虧,不如暫且嚥下這口惡氣,等有機會再來秋後算賬。
宋襄公的虛榮心得到了莫大的滿足,他開心壞了。誰說荊蠻都不懂禮、不講理的,你看楚子就很守禮,也很通情達理的嘛!看來寡人“仁”名遠播,足以感化萬邦,千秋霸業,便自今而始。
就這樣,三大巨頭表面和諧、各懷鬼胎的在鹿上之會親切會晤,重申召陵之盟三國友誼,提出應繼續加強三國在政治、經貿、文化等各方面領域的合作,並就當前國際國內焦點話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達成普遍共識。宋國領導人宋襄公最後還在會上提議:為了促進華夷各國的睦鄰友好關係,宋國願意再次作為東道主,邀請天下各國來一場衣裳之會,大家不帶兵車,不置武裝,坦誠相待,友好相會,打破長久以來的華夷之間的隔閡,一舉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與爭端,共同謀求世界和平。
對此,齊楚兩國領導人均表示同意,並對宋襄公尊崇仁義,熱心國際公共事務的行為表示了讚賞。宋襄公客套了一番又提議:由於齊楚兩國在諸侯間威望卓著,各國諸侯的邀請工作就由兩國領導人分別來進行,宋國會盡全力做好一切招待事宜,到時希望兩位領導人能聯合各國諸侯,共同尊奉寡人為盟主,如何?
說完,宋襄公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檔案,率先簽上自己的大名,然後讓楚成王和齊孝公也來籤。
面對這份燙手的檔案,齊孝公謙虛地表示:“吾流離萬死之餘,幸社稷不隕,豈復先君之威而得諸侯之重耶?吾心有餘而力不足。”
齊侯不肯強出頭,宋襄公還以為他真的是在謙虛,於是也不計較,心想中原這些諸侯我自己請也是一樣的,關鍵還是楚國那邊的諸侯,於是轉而又去問楚成王。楚成王又好氣又好笑,心想你這個公爵那麼能耐,幹嗎不自己去請,現在卻來求我這個子爵,真是狐假虎威欺騙寡人的智商,鄙視你!
然而,楚成王最後卻一口答應了,大筆一揮簽上自己的大名,如此之爽快,連宋襄公都覺得有些訝異。
簽字儀式結束後,三國領導人又一同攜手觀看了主題“仁義之聲”大型歌舞晚會,商周禮樂依次登場,晚會氣氛友好而熱烈,詳情不再贅述。
至此,大會圓滿成功,宋襄公的霸業完美升級,只要一小步,就能達到巔峰。
說起宋襄公能成為五霸之一,大部分也是恰逢其時也並不是真正的實力!按司馬遷的話只要政治正確,就算弱國也可以成為五霸之一!但事實上宋襄公後期的霸道導致大敗受傷而死了!
-
17 # 文淵閣007
一、司馬遷所站的立場
司馬遷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當時社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人們評判某事某人都會打上仁義道德的烙印,宋襄公在春秋時期謙讓王位與哥哥目夷,收容齊國公子昭,同楚國交戰時不乘人之危等,正好符合儒家倡導的“五常”思想(仁義禮智信),所以在司馬遷的筆下,宋襄公得以成為霸主之一,主要考慮到的就是他的仁義之師和道德模範,不管當時宋襄公是偽裝的,還是真實的,只要在西漢時期符合統治思想的宣傳就足夠了。
二、宋襄公的主要事蹟一次不大高明的試探:宋桓公在位時考驗宋襄公與他的哥哥目夷誰來做下一任國君時,宋襄公是嫡出卻主動提出不當國君,讓庶出的哥哥來當,說明當時宗族秩序依然起到極大的規範作用,宋襄公敢讓,目夷也不敢接受,這只是一次試探而已。
帶領附屬國幫助齊國平亂: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自己認為實力強大,於是糾集衛、曹、邾四國軍隊幫助齊國平定內亂,將公子昭扶上位成為齊孝公,之後儼然以春秋二哥自居 ,這是司馬遷評價他是霸主的原因之一。
想當霸主的曹南之盟: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於是在齊國穩定後,要求衛、曹、邾等小國在曹國南部會盟,尊宋襄公為首領,為了有儀式感,還殺了兩個小國君主祭祀,宋襄公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這又是成為霸主的必備因素之一。
盂之會成為階下囚:曹南會盟後,讓宋襄公自信心爆棚,想要南方的楚國,東邊的鄭國、齊國也以他馬首是瞻,當時楚成王覬覦中原已久,當然不會答應,於是假裝答應,暗地裡部署軍隊,想將宋襄公抓起來樹立權威。宋襄公自信能得到大家的支援,於是無所準備就去了,最後被楚成王劫到楚國。
三、王圖霸業終成空楚國將宋襄公抓起來,感覺價值不大,於是將其放回,來一次真正的較量,用武力來凸顯自己的實力,好讓其他諸侯國看清楚誰才是真正崛起的霸主,宋襄公回國後發誓要報仇,於是統領軍隊與楚軍在泓水決一雌雄,最終的結局是宋襄公被打敗,還受了重傷,史書再次將宋襄公的仁義旗幟打出來,說他不願趁楚軍未列隊時攻擊,想要一次公平對決,於是將宋襄公塑造成擁有仁德之心的高大形象,這無不是儒家正統思想在作怪,其實宋國之所以會敗,還是因為實力不足造成的,將戰敗的責任推給宋襄公無可厚非,但是強加一個仁義的旗號未免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因為宋襄公幹過殺人祭祀,攻打別國的事情,泓水之戰的第二年,宋襄公舊傷復發死去,臆想的霸主夢隨之破滅。
結語:宋襄公在位時宋國實力不強,在春秋時期之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霸主,主要是儒家思潮的推動作用,儒家人士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卻贊同仁義的戰爭,以前的史書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了順應封建儒學的霸主地位,所以宋襄公被抬到很高的地位。 -
18 # 盜帥夜留香YE
其實春秋五霸是沒有定論的。
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齊、晉、楚三位霸主沒有爭議之外,其餘兩位霸主是不怎麼確定的,原因就是相比於前幾位前面三位,後面的兩位並沒有做到實質性的稱霸天下。
所謂的“春秋五霸”之名,多少有點後人牽強附會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在諸多的春秋君主之中,偏偏把宋襄公挑選出來了呢?
在我看來,不外乎有兩點原因。
擁立孝公春秋首霸齊桓公晚景淒涼,重病纏身,無人照料,竟活活餓死。
桓公死後,齊國五位公子忙於爭位,沒人為桓公收屍,任由其屍首停放了六十七天之久。直到第二年年初,勝出的公子無虧當上了新國君,這才為桓公處理了後世。
爭位失敗的太子昭逃出齊國,到臨近的宋國請當時在位的宋襄公幫忙。
宋襄公此前受過桓公恩惠,又一直以桓公為榜樣,便毫不猶豫得對太子昭伸出了援手。
當時的宋國比較弱小,於是襄公又召集了周圍幾個小國,率領著聯軍護送太子昭返回齊國。
齊國剛剛結束內亂,齊國的貴族們不敢與宋國發動戰爭,便只能將信上位的齊王趕下臺,擁立太子昭為新任國君。
這就是齊孝公。
這件事做成之後,宋襄公在諸侯間聲名鵲起,逐漸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圖謀稱霸之所以會把宋襄公也列為五霸之一。
那就是宋襄公有稱霸的野心,並且也真正去踐行了這一目標。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也總比很多諸侯有賊心卻沒賊膽要好多了。
結果到了會盟那天,宋襄公剛到盂地,就被早已埋伏好的楚軍扣押了起來。
雖然後來經過魯國的從中調停,宋襄公被釋放回國,但從此顏面掃地,宋襄公所謂的霸業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至於說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非要等到楚軍全部過河再與之交戰,結果卻慘敗於楚軍之手的故事,很多答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也就不再贅述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宋襄公之所以能名列五霸之一,並不是因為宋襄公真得當上了霸主,而是有霸主的野心,並且也為之努力過了。再加上宋襄公頗有仁義君子之風,讓後世人感到惋惜,便將其列入了五霸之一。
-
19 # 天晴愛睡覺
春秋有除了五霸還有“春秋三小霸”,為什麼有人會被稱為“小霸”,因為霸主是有標準的:
第一,要會盟諸侯,宋襄公會盟諸侯重立齊國公子即位;
第二,要天子承認,宋襄公也得到了天子承認!
宋襄公雖然是個窩囊廢,但是恰好符合這兩條標準!
-
20 # 永不芳棄宇笑豔然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春秋時期歷史人物。老實說小編並不怎麼相信春秋五霸這種說話了。首先春秋時代不只有五個霸主;其次,所謂春秋五霸這種說法不過是後世儒家學者根據他們自己的政治信條創造出來的歷史術語。依照儒家學者的想法劃分春秋五霸的首要依據就是看這個君主是否忠於周王室,其次才看這個諸侯國的國力。所以連被楚國揍的不行的宋襄公也可以被評為五霸之一。說白了依照司馬遷說法,只要政治正確 就算這個諸侯國很弱,也可能被評為五霸之一。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茲甫,《史記》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齊桓公過世了。如果僅僅是齊桓公過世,這並非是宋國爭霸的機會。因為就算齊桓公死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任然在。以當時宋國的國力,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事實力,都是很難與齊國相抗衡的。只要齊桓公能夠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就當時中原諸侯國的實力,除了南方強大的楚國,沒有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
但機會偏偏給了宋襄公,因為齊桓公死後,齊國的政權交接是非常不穩的。齊桓公在世的時候,什麼都考慮到了 偏偏沒有考慮到兒子的接班問題。他非常寵愛公子昭,更曾託付宋襄公讓他日後幫助公子昭登位。可是在他死後,他的五個兒子都想登位。因為登位不僅意味著做國君,還意味著做霸主。在這樣的局面下,矛盾就產生了。齊桓公生前的三個寵臣分別擁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間打來打去,天下無敵的齊國軍隊自己開始窩裡鬥。這場內戰持續了近一年之久,公子昭不敵其他幾個王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國。公子光想到想起當年齊桓公對宋襄公的託付,就請求宋襄公幫他奪位。對公子昭,宋襄公一開始的接待很熱情,但是對出兵幫助公子光的事卻顯得很冷淡。公子昭是個聰明人,見這個局面後,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麼,對宋襄公承諾說:“只要我能夠登上國君的位子,一定會以盟主之禮來對待叔叔。”也就是說,為了能夠登上國君位子了,公子昭願意讓出父親為之奮鬥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這個許諾,宋襄公像打了強心針一般,立刻號令天下,要求各國派兵護送齊國王子回國奪位。
宋襄公畢竟不是齊桓公,齊桓公活著時候,大家拿他當“老二”,現在齊桓公不在了,誰還買他賬。結果只有三個小國帶著一點軍隊過來,這一點軍隊對付強大的齊國哪裡夠?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整頓了國內幾乎所有兵馬,外加三個小國人馬,就這樣浩浩蕩蕩殺向齊國。沒有想到來的早不如來的巧,這個時候的齊國經過長時間的內亂,各方勢力已經打的精疲力盡了。宋襄公的軍隊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僅僅經過幾次小規模軍事接觸,各路齊國就做鳥獸散了。公子昭就這樣順順利利地做回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齊孝公。
這時候的齊國經過這場大規模的內亂,其國力損失極其嚴重。以當時國都臨淄為例,當時臨淄大約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燒燬,國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齊孝公因此聽從了宋襄公號令。在宋襄公眼裡,稱霸就水到渠成了,齊國是各國盟主,現在齊國聽我的,那就是盟主了。當了這麼多年老二,現在總算熬到老大了。在齊國內亂平定後的初期,宋襄公開始耀武揚威。先是當時的曹國國君在宋襄公發文請天下出兵勤王的時候,不買宋襄公的帳,這事後宋襄公秋後算賬,將曹國國君斬首.滕國國君過去在小事上得罪過宋襄公,這下也被宋襄公睚眥必報,硬是被殺了祭神。在齊國內亂被平定的最初日子裡,宋襄公確實這麼威風八面,幾乎到了見誰滅誰,說打誰就打誰的地步,貌似已經是天下霸主了。實際上,還遠著呢。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公園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軍在泓水開戰。楚軍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軍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中而死。
回覆列表
宋襄公為什麼能夠成為春秋五霸?這個原因如果僅僅從宋襄公這裡來看,說得到的答案是不足夠的。必須要從作為殷商後裔的宋國曆史說起。
周武王取得牧野之戰勝利後,封微子開於微。周成王時擊敗三監之亂後,把微子開從微遷移到宋,並把商國貴族遷移到宋,作為殷商貴族後裔聚居之地,對商國進行分而治之。
在整個西周時期,宋國由於是殷商後裔而受到其他西周分封諸侯的歧視和排擠,因此宋國在西周時期基本上是低著頭做人,沒有什麼影響力。
西周滅亡,東周開始。由於周平王和周攜王之間的戰爭,使得豐鎬成為廢墟,周禮制度也丟失了。於是宋國提出幫忙恢復周禮,從而取得了在東周中和各個諸侯國一樣的平等地位。
雖然宋國不再受到各諸侯國的排擠,但宋國選擇了和同樣具有東夷風俗和文化基因的齊國進行長時期的聯姻,彼此達成聯盟,因此才有齊桓公的首霸,以及次霸宋襄公。
也就是說,齊桓公和宋襄公這春秋五霸中的二位霸主,其實是齊國和宋國聯盟的結果。
題主說宋襄公好謀無斷是正確的。齊桓公一死,宋襄公不動聲色,主動召集會盟成為了春秋霸主之一,不打一仗,不死一人。這都是靠宋襄公對形勢善於謀劃和判斷。
無斷,僅僅是指宋襄公軍事上能力不足。宋楚的泓之戰,楚軍多宋軍少,只要是正常開戰,宋國打輸是必然的。宋軍的作戰經驗,比起楚國自然不足,西周時期宋國基本上就沒有開展。
宋襄公是宋國自建國以來第一位主動和各諸侯國爭權的君主。宋國軍力不強,自然不是常年對外作戰的楚軍的對手。
但在這裡想要提醒大家一句的是:即便宋襄公聽從目夷的話,取得泓之戰的勝利,就不代表宋國就能戰勝楚國。正常作戰,宋國還是要輸給楚國——因為宋國土地小,人少,不能和楚國比。
雖然宋國的霸主地位時間不長,被楚國奪取,但宋國很快就培養晉國作為楚國的敵手,並在春秋時期作為重要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