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21 # 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

    春秋五霸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外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實打實的稱霸了,其他的幾位或多或少都帶點水分。其中秦穆公是稱霸了整個西戎,而沒有稱霸整個中原。在春秋時期判定稱霸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舉行諸侯會盟,一個是得到當時的周天子的認同。比如說齊桓公在稱霸時舉行了葵丘之會,因為霸主國的使命是“尊王攘夷”,因此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就為宋襄公稱霸注入了水分:

    1.圖謀稱霸的過程及其失敗的結果

    齊桓公死後,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國和楚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宋襄公卻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以攻取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2.以“仁義”彪炳史冊的宋襄公的結

    其後的故事就是宋襄公帶領著他的“仁義之師”展開了泓水之戰,然後一敗塗地,最終命喪黃泉,這段故事前面也都講過,在這兒就不贅述了。

    通過了解宋襄公圖霸的過程,我們發現,他也舉行過諸侯會盟,雖說只有幾個小國支援,到最後還讓人家在會盟上坑了一把,但說到底還是會過盟,當他幫助齊孝公奪回王位的時候也得到過周天子的認可。因此稱霸的兩個條件他都具備了,雖然這兩個條件裡水分多多,但也勉強合格。因此歷史上也就將宋襄公放進五霸之中。如果用一個班級形容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話,春秋五霸算是一個尖子班,其中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算是班級裡的優等生,而秦穆公算是中等生,但是宋襄公只能算是末等生,就差那麼一點就進不了尖子班了。

  • 22 # 甄史楹

    新解: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首先,我們來看看下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春秋時代,列國混戰,霸主更迭,歷來都認為當時曾經出現過“五霸”。

    孟子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說:“五霸,桓公為盛。”(《孟子·告子》)《商君書·更法》也強調:“五霸不同法而霸。”《漢書·諸侯王表序》更明確指出:周王室衰,則“五霸扶弱”。

    然而,春秋“五霸”所指究竟為誰,孟子也沒有交代,商君也沒有表明,班固亦沒有細說。所以五霸究竟為誰,眾說紛紜。

    還好,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相關典籍找到對春秋五霸的解釋:

    (1)《荀子·王霸》稱:“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所謂信立而霸也。”《荀子·議兵》又說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墨子·所染》也謂上述五君,“所染當,故霸諸侯”,

    (2)《風俗通義·五霸》曰:“《春秋》說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五霸也。”《孟子》趙岐注也以上述五者為五霸。

    (3)《白虎通·號》記:“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人闔閭也。”

    (4)《漢書》顏師古注云:“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在上述四書中,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是眾所公認的二位霸主,大家都沒有異議,其餘三霸則是各有殊異。

    成書距離春秋五霸時期最近的《墨子》和《荀子》中,所列出的五霸皆是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宋襄並不在春秋五霸其中,這說明戰國時期的知名大家、知識分子並不認為宋襄公可以稱得上春秋的五霸之一,闔閭、勾踐倒是可以。

    其後在班固撰集的《白虎通》中,春秋五霸的榜單有所變化,勾踐下去了,楚莊王上來了,但宋襄公依然沒有上榜。

    再後來,到了東漢末年,應劭的《風俗演義》說《春秋》中所指的五霸應該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同時期的趙歧在註解《孟子》中也這樣認為。這時,宋襄公才逐漸被認可到春秋五霸之中。到了唐代,顏師古在為《漢書》做注時,亦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此時只要我們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春秋五霸本義其實有兩種含義:

    一種指孔子編纂《春秋》中五霸;

    另一種則是指後人對春秋人物整體的看法而得出的五霸。

    孔子作《春秋》,其時雖處於春秋末期,但春秋並沒有結束。距離三家分晉還有幾十年,春秋的一切還尚未蓋棺定論。闔閭、夫差、勾踐和孔子生活的時期相仿,或稍早,或稍遲。被孔子記為春秋五霸的可能性較小。

    所以後世學者認為《春秋》中所指的五霸更有可能是孔子之前的人物,而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的事蹟與之相宜。。

    因此宋襄公被列為春秋五霸,其實應該更正為《春秋》中的五霸。

    (至於宋襄公為什麼有這個資格,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裡就不一 一贅述了)

    如果就春秋人物整體而言,宋襄公被稱為五霸之一的水分還是蠻大的,以他的實力很難擠進春秋五霸之中。

    至少,生活在臨近春秋的戰國、秦漢的人士是這麼看的。

    所以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這多虧了《春秋》、孔丘老師以及他的後世弟子。

  • 23 # 付凱91458867

    本名

    宋茲甫

    別稱

    宋襄公

    所處時代

    春秋(宋國)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地

    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

    去世時間

    前637年

    主要成就

    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各諸侯國相互征伐,上演了無數你上場把我登場的好戲。而當時實力強大的諸侯,有個統一的稱呼:春秋五霸。對於春秋五霸,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齊、晉、秦、楚都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大國,但是這個宋襄公,貌似不怎麼夠格!那麼他又是如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呢?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齊、晉、秦、楚是東、北、西、南方向的大國,而宋國,則在中部眾多小國的包圍環繞之中,難道是為了湊夠五個之數,才矬子裡面挑將軍選中了宋?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宋襄公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淵源

    宋國是殷商時期帝辛的哥哥微子開的後裔,武王滅商之後封於宋。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他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叫目夷。桓公病重,襄公作為太子,表示願意讓位給自己的哥哥。於是桓公將此話告訴了目夷,目夷聽後也不肯接受,並逃到衛國,以躲避弟弟的讓位。後來桓公死後,襄公即位,襄公就把目夷封為宋的相國,輔佐自己處理政事。

    平定齊國之亂

    當時齊桓公約各國諸侯會盟,於是宋襄公也前去相會。會盟時宋襄公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齊孝公)的囑託,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

    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齊國太子昭爭位不成,逃到宋國來求宋襄公幫助。宋襄公也遵從當初的約定,盡力去幫助太子昭即位。於是宋襄公知會各路諸侯,要求護送太子昭回齊國即位。但宋國在當時只是一個效果,並沒有什麼號召力,結果只有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小國派了少量人馬來相助。襄公帶領四國兵馬前往齊國,說來也巧,當時齊國國內動亂剛剛平息,實力遭到削弱,同時國內公卿對於太子昭也有同情之心,就這樣讓襄公把事情做成了,太子昭正式即為,為齊孝公。宋襄公也為自己爭得了名氣。

    圖謀霸業

    助齊孝公即位之後,齊孝公感念襄公恩德,襄公就想像齊桓公一樣,號召諸侯會盟。當時目夷勸諫他說,宋國只是個小國,要以宋國之力匯合諸侯,一定會給宋國招致大禍。但上了頭的襄公並不聽自己哥哥的話。

    於是襄公就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襄公以盟主自居。後來又在盂地會盟,要求各國都不能帶軍隊,結果襄公這次被楚國耍了,楚成王不滿意襄公做霸主,就埋伏軍隊把襄公給捉回楚國囚禁起來,並想要攻打宋國。之後後來在魯公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回國。

    泓水之敗

    宋襄公回國後,並沒有吸取教訓。聽說鄭國要支援楚成王做霸主,就去攻打鄭國。鄭國無奈向楚國求助,楚國派兵攻打宋國來救鄭國。於是兩國軍隊在泓水相遇。

    楚軍要打宋軍,就需要渡過泓水。當楚軍正在渡河的時候,目夷建議襄公趁楚軍渡河之機消滅他們。結果宋襄公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能趁楚軍渡河時候攻打楚軍。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又勸襄公趁機攻打楚軍,宋襄公又說:“我要等他們列好陣再打”。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強宋弱,結果可想而知。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

    助力晉文

    泓水兵敗後,襄公終於想明白自己終究沒有王霸之才,宋國也並沒有實力去爭霸,於是想要得到晉國的援助。當時晉國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路過宋國,宋襄公就隆重接待了重耳,並贈送給他八十匹馬。這一舉動也為後來晉國相助宋國奠定了基礎。

    一年之後,襄公因為腿傷去世。

    五霸還是笑話?

    縱觀宋襄公的一生,他的最大成就應該就是助力齊孝公歸國即位。至於後來的泓水之戰,則使他直到今天仍然貽笑大方。這樣的成就真的能稱得上五霸之一嗎?相對來說,更像是一個湊數的。畢竟想要稱霸,首先要有對應的實力。宋國在春秋時期並不是什麼強國,只能算是一箇中小國,並沒有如齊、晉、秦、楚那樣的實力,僅憑仁義道德,又如何能夠在諸侯相征伐兼併的春秋時期服眾?最終只能落得個自取其辱的結果。這樣的教訓,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鑑。你覺得宋襄公稱得上五霸嗎?

  • 24 # 使用者103636069932

    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齊桓公過世了。如果僅僅是齊桓公過世,這並非是宋國爭霸的機會。因為就算齊桓公死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任然在。以當時宋國的國力,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事實力,都是很難與齊國相抗衡的。

    只要齊桓公能夠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就當時中原諸侯國的實力,除了南方強大的楚國,沒有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但機會偏偏給了宋襄公。

    因為齊桓公死後,齊國的政權交接是非常不穩的。齊桓公在世的時候,什麼都考慮到了 偏偏沒有考慮到兒子的接班問題。

    他非常寵愛公子昭,更曾託付宋襄公讓他日後幫助公子昭登位。可是在他死後,他的五個兒子都想登位。因為登位不僅意味著做國君,還意味著做霸主。在這樣的局面下,矛盾就產生了。

    齊桓公生前的三個寵臣分別擁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間打來打去,天下無敵的齊國軍隊自己開始窩裡鬥。這場內戰持續了近一年之久,公子昭不敵其他幾個王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國。

    公子光想到想起當年齊桓公對宋襄公的託付,就請求宋襄公幫他奪位。對公子昭,宋襄公一開始的接待很熱情,但是對出兵幫助公子光的事卻顯得很冷淡。公子昭是個聰明人,見這個局面後,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麼,對宋襄公承諾說:“只要我能夠登上國君的位子,一定會以盟主之禮來對待叔叔。”

    也就是說,為了能夠登上國君位子了,公子昭願意讓出父親為之奮鬥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這個許諾,宋襄公像打了強心針一般,立刻號令天下,要求各國派兵護送齊國王子回國奪位。

    宋襄公畢竟不是齊桓公,齊桓公活著時候,大家拿他當“老二”,現在齊桓公不在了,誰還買他賬。

    結果只有三個小國帶著一點軍隊過來,這一點軍隊對付強大的齊國哪裡夠?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整頓了國內幾乎所有兵馬,外加三個小國人馬,就這樣浩浩蕩蕩殺向齊國。

    沒有想到來的早不如來的巧,這個時候的齊國經過長時間的內亂,各方勢力已經打的精疲力盡了。宋襄公的軍隊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僅僅經過幾次小規模軍事接觸,各路齊國就做鳥獸散了。公子昭就這樣順順利利地做回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齊孝公。

    這時候的齊國經過這場大規模的內亂,其國力損失極其嚴重。

    以當時國都臨淄為例,當時臨淄大約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燒燬,國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齊孝公因此聽從了宋襄公號令。在宋襄公眼裡,稱霸就水到渠成了,齊國是各國盟主,現在齊國聽我的,那就是盟主了。

    當了這麼多年老二,現在總算熬到老大了。

  • 25 # 靜一號普洱茶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是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的次子,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衛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茲甫是嫡子。

    茲甫還有個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親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茲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

    主要成就

    政治

    宋襄公即位後,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升。

    民族

    據班固《漢書·地理志》的劃分,宋國是周朝十三個民俗區之一,具有獨立的民俗和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

    外交

    在國際上,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完成了齊桓公的囑託;宋襄公試圖聯合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稱霸,又實行重楚輕齊的外交策略,於是舉行了鹿上之盟,盟主沒有當上,卻在盂之會中成了楚成王的階下囚。

    宋襄公晚年去世之前,善待了流浪列國的晉公子重耳。

    軍事

    宋襄公被楚國釋放後不知收斂,不聽目夷的勸告,發動了宋楚泓之戰,戰鬥中,沒有采取目夷的正確主張,終於招致失敗,自己也受了致命傷,霸業成空。

    人物評價

    總評

    宋襄公是歷史上頗富爭議的一個人物,讚美者認為他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批評者認為他虛偽殘暴,是假道學的典型。

    宋襄公雖然被後人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但是他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讚頌的。

    歷代評價

    成得臣:"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

    司馬遷:"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李宗閔:"若乃誦前聖之言,守已行之制,遭變而不通,得時而不隨,夫如是,可謂王莽、宋襄公之言,不足為有道者也。昔者王莽嘗為德化矣,不問可否,語必援經,不量人心,動必據古,於是天下煩潰,從而喪之。此不知變之禍也。昔者宋襄公嘗為仁義矣,楚人尚詐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興商道,霸諸侯,一戰而為敵所執,再戰而身死國削,為天下笑。此不知時之禍也。"

    錢時:"無義師之實而欲假義師之名,慮敵之不周,防患之不密,以致身殞國喪,如探籠阱而屠之,遂使流俗之論謂王者之兵真無用於後世。後世非詐謀不可,皆宋襄公、成安君之徒實誤之也。"

    蘇軾:"宋襄公,疑於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後世,苟《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

    蘇轍:"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死之不暇,雖竊伯者之名,而實非也。"

    毛澤東:"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釣魚調幾目的漂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