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社野老
-
2 # 山東梆韻魯西南
《三國演義》中曹操羽翼豐滿後,於是帶領八十萬大軍南下,兵屯江口,劍指江南,定要滅劉表,清東吳,掃劉備,拉開了赤壁之戰的序幕。
所以說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原因是因為分毫皆無的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利用這次戰爭真正的獨立起來,結束了多年的流離失所,趁著曹魏的失敗,佔據荊襄有了根據地,壘下了蜀漢的的第一塊基礎磚。東吳孫權的戰鬥決心做了都督周瑜的堅強後盾,也增加了周瑜的必勝信心,聯劉備,請諸葛亮,經過充分的準備,以少勝多,打敗了躊躇滿志的曹孟德,東吳也增強了鼎立的資本。
曹操雖然是打了敗仗,失去了打敗東吳,消滅劉備的機會,但是他沒有失去原來的根據地,元氣還存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氣勢還在,所以說真正的三國鼎立是從這次戰役開始的。
-
3 # 水泊之聲
不請自來。
問題:《三國演義》中,哪一場戰役奠定三分天下的關鍵之戰?
對於三分天下,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便是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其中提出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定位,並根據定位設定了戰略目標:先佔荊州,而後佔據益州,而且說的有理有據。
實際上這也是根據劉備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
那麼隨後不久的廣為人知的赤壁之戰是不是就是奠定三分天下的關鍵之戰呢?
赤壁之戰,無論是在影視作品中,還是在現在人們的認知中,對他的印象比起大部分戰役都要深刻的多。
那麼他是關鍵嗎?
第一點:從政治軍事勢力的區分看,主要的三股勢力形成了。
曹操、劉備、孫權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戰役中粉墨登場。特別是劉備,在前期雖然來回奔波露臉刷存在感,也僅僅只是積攢了不錯的路人緣,好不容易到手的徐州也弄丟了,無奈只能寄人籬下。
這場戰役後,和孫權攜手與鯨吞天下的曹操一戰,徹底打出了風采,打出了信心。
在諸葛亮的外交手段下,也佔據了荊州大部分地區。
但剛才也說過,是主要的政治軍事勢力,此時西涼州、交州、益州等地還有軍閥勢力盤踞,且數量不少。
從這點看,其實並沒有看到未來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
第二點:從地盤來看。
漢末軍閥混戰,比較直觀的區分自然就是地盤,但同剛才的政治軍事勢力一樣,此時最重要的蜀勢力初見雛形,隨時都有可能被扼殺在萌芽中,地理條件的劃分也並沒有達成,更不用說三分天下了。
第三點:經濟角度。
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並不被提及,但我們並不能忽略他。
曹魏處於北方,經濟發達,糧草充足,人口眾多,雖然屢經戰火,但基礎設施都還在,從三分的角度看,已經可以作為一角存在。
孫吳處於東南方,隨著北方接連不斷的戰亂,大量人口逃到此地避難,和當地士族一起,此時的實力也不可小覷。
劉備方此時都是靠接濟度日,並不能達成割據條件。
綜上,個人認為赤壁之戰不能作為關鍵之戰,而其後的夷陵之戰個人覺得可以滿足以上基本條件。
夷陵之戰三分天下:
1、地盤劃分在此戰過後見了分曉;
2、三方勢力此後以休養生息,發展內部為主;
3、人心思定,三方之地的人民大部分認同了所屬的統治者;
4、最好戰,口號就是光復漢室的蜀勢力,軍事實力大損,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戰爭。
以上種種,才奠定了天下三分,所以個人認為夷陵之戰比赤壁之戰更具有代表性,是關鍵之戰。
-
4 # 小龍女5505
三國演義中奠定三國三分天下局面的戰爭是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合擊敗曹操,使他再無力向南發展,劉備也有了立足之地、正式也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夷陵之戰是使三國真正成型。
-
5 # 純鈞LHGR
個人以為,真正奠定“三分天下”的,是曹操徵張魯,取漢中。
漢中是三國時期最危險的一個地方,誰取了誰倒黴。因為當時不論多強的勢力,都無法承受長線多頭作戰。
曹操取了漢中,還沒樂呵幾天,就被劉備盯上了。曹操雖然對劉備加以提防,可是漢中離許都那麼遠,畢竟是鞭長莫及。曹操救漢中,孫權就發兵打合肥,雖然逍遙津一役張遼僥倖得勝,但最後還是要靠曹操率大軍親至,才保住合肥不丟。合肥不丟,那漢中自然就丟了。
劉備得了漢中,滿懷欣喜,於是他也嚐到了被兩面夾擊的苦頭。近,實力不足以滅曹;遠,兩面三刀的碧眼小兒派呂蒙白衣渡江,坑死了關羽。同樣的,曹操來不及救漢中,劉備也來不及救荊襄。戰線太長,救無可救。
三分天下,說得好聽些叫“三足鼎立”,用大實話來說,那就叫拉鋸戰,而且是長年不斷的拉鋸戰。漢中雖是個好地方,可惜誰取了誰倒黴,誰伸頭吃肉,就有人打他的屁股。
所以說,得漢中者失天下。真正把三國超級拉鋸戰拉開帷幕的,就是曹操徵張魯,取了漢中。
曹操、劉備,先後取得漢中,看似佔便宜,實則如自斷一臂,硬是把優勢國力拉低到東吳的水平,才使三國的平衡形成。如果沒人去吞漢中這個餌,形不成長年耗費人力物力的超級拉鋸戰,那也就沒有“三國”了。
-
6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以後,連年征戰群雄並起,一個個能人異士紛紛在這樣的舞臺上,將自己畢生的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在一場場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戰役中,強者被弱者打敗的戰例很多,因此每一場戰役後充滿了懸念,也留下了很多讓人稱道的戰役,也正因為這一次次戰役,最終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
第一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曹操在北方有了統治力,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只有袁紹十分之一的軍隊,但是兵多將廣的袁紹還是敗給了寡弱的曹操,也因此讓後世對這場戰爭充滿了爭論。其實在我看來,官渡之戰的失敗,正是袁紹為人的失敗,曹操的成功,正是因為曹操做人的成功。
袁紹把所有的功績都攬在自己的頭上,把所有的錯誤都怪罪於手下的謀臣,他在乎的是虛名。而曹操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自己的頭上,將所有的功績都分給手下,曹操在乎的是實利,也正因為他們兩個做人的區別,讓他們在這場戰役中為此見到了差距。
袁紹為人自視甚高,他的身邊謀臣良將不比曹操少,但是袁紹對於這些人的意見基本都聽不進去,執意分兵去進攻曹操,田豐阻止他,他不但沒有聽從,兵敗後還殺了田豐。對於許攸的意見更是不屑一顧,覺得自己實力出眾,看不起曹操,導致了許攸的叛變。然而曹操對這些謀士不但言聽計從,更是置若上賓,哪怕殺死自己兒子的張繡投降,曹操也不念舊仇,欣然接受。
第二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離統一天下最近的一步,在曹操統一北方兵強馬壯之時,而劉備還寄人籬下沒有根據地,孫權偏安江東,也只有防守的軍力。曹操號稱百萬雄師準備一舉平定天下,但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被諸葛亮和周瑜巧妙化解了,也使得曹操只能留下了終身遺憾。
赤壁之戰的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曹操的北方陸軍,對於和江東水軍作戰經驗的不足,還有曹操對於黃蓋的輕信和他多疑的性格所致。孫劉聯盟雖然實力不如曹操,但是他們唇齒相依,全力抵抗的話,曹操也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火燒赤壁最終成了這場戰爭在小說中最關鍵的一環。
孫權
第三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發起的一場為報私仇不該發起的戰爭,在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陸遜殺死以後,劉備可以說和東吳結下了大仇,而一直以來的孫劉聯盟是曹操最大的威脅,而劉備和孫權撕破臉這無疑是曹操最想看到的,也正因為夷陵之戰的失利,讓劉備在白帝城抑鬱而終,從此蜀漢集團開始江河日下。
劉備
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名將陸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博聞多識,在周瑜死後頂替了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成為大都督統領三軍,也正因為夷陵之戰將他的軍事才能彰顯無疑。而這種戰爭前後,劉關張先後去世,劉備帶領的蜀軍已經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早已經不顧用兵作戰的忌諱,也因此被陸遜看出了破綻,從而導致失敗的後果。
在三國的眾多戰役中,這三大戰役可以說是造成的後果最為顯著的戰役,將天下大勢重新劃分,強弱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其中有惋惜有遺憾,但這才是歷史該有的樣子。
-
7 # 勾起點陳飯
赤壁之戰。曹操在基本平定了北方後,揮師南下,荊州投降,既而順江東下,去打東吳。在赤壁之個地方被周瑜打敗。但曹操北方根基未動,東吳為了抵抗曹操的在次進攻,決定扶植劉備,把部分荊州讓與他。劉備藉機大力積蓄力量,去打益州,打下益州的劉備在也不必看東吳的臉色了,也敢與曹操一決雌雄了。如此,三國鼎立之勢成矣。
-
8 # 廣西隔壁老王
#玩轉生活就要X#
感謝,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孫權親率大軍北攻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等亦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對峙,周瑜另遣甘寧襲取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
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後來反被曹仁兩次突入救出自軍。後雙方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上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頗為重傷,於是退還。後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曹仁於是退回。
另一方面,劉備於是上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南下荊州南部,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投降,拔擢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孫權仼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冮夏太守,全柔為桂陽太守。而周瑜則分公安給劉備屯駐。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三分天下,從這個時間開始。
-
9 # 今生情
是赤壁之戰。我們都知道三國的赤壁之戰,孫權劉備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對三國格局影響非常大,首先我們看,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此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但仍舊佔據著南陽、南郡二郡,劉備則開始揮軍向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陽、長沙四郡發起進攻,孫權則命令周瑜圍攻南郡治所江陵縣。逐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10 # 慈亨
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我國古代三國時期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歸納了三個方面的成因:一是戰略理論基礎。在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有一千古名篇——《隆中對》,在此篇文章中,諸葛亮給劉備闡述了三國割據形成的條件和實現的途徑。這是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理論。二是成功的外交活動。諸葛亮巧妙地促成孫劉聯姻,為孫劉聯盟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此基礎上蜀吳從各自的需要出發,很快結成了軍事同盟。三是成功藉助了天時地利。以長江為天險,利用東風在湖北赤壁對曹魏戰船實施火攻,瞬間“檣櫓灰飛煙滅”。此一戰大傷曹操元氣,短時間無力再消滅東吳和蜀國。所以,對三國分立割據局面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戰役就是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
-
11 # 歷史阿Q
東漢末年以後,連年征戰群雄並起,一個個能人異士紛紛在這樣的舞臺上,將自己畢生的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在一場場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戰役中,強者被弱者打敗的戰例很多,因此每一場戰役後充滿了懸念,也留下了很多讓人稱道的戰役,也正因為這一次次戰役,最終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
第一 官渡之戰
曹操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曹操在北方有了統治力,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只有袁紹十分之一的軍隊,但是兵多將廣的袁紹還是敗給了寡弱的曹操,也因此讓後世對這場戰爭充滿了爭論。其實在我看來,官渡之戰的失敗,正是袁紹為人的失敗,曹操的成功,正是因為曹操做人的成功。
袁紹把所有的功績都攬在自己的頭上,把所有的錯誤都怪罪於手下的謀臣,他在乎的是虛名。而曹操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自己的頭上,將所有的功績都分給手下,曹操在乎的是實利,也正因為他們兩個做人的區別,讓他們在這場戰役中為此見到了差距。
袁紹為人自視甚高,他的身邊謀臣良將不比曹操少,但是袁紹對於這些人的意見基本都聽不進去,執意分兵去進攻曹操,田豐阻止他,他不但沒有聽從,兵敗後還殺了田豐。對於許攸的意見更是不屑一顧,覺得自己實力出眾,看不起曹操,導致了許攸的叛變。然而曹操對這些謀士不但言聽計從,更是置若上賓,哪怕殺死自己兒子的張繡投降,曹操也不念舊仇,欣然接受。
袁紹
第二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離統一天下最近的一步,在曹操統一北方兵強馬壯之時,而劉備還寄人籬下沒有根據地,孫權偏安江東,也只有防守的軍力。曹操號稱百萬雄師準備一舉平定天下,但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被諸葛亮和周瑜巧妙化解了,也使得曹操只能留下了終身遺憾。
赤壁之戰的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曹操的北方陸軍,對於和江東水軍作戰經驗的不足,還有曹操對於黃蓋的輕信和他多疑的性格所致。孫劉聯盟雖然實力不如曹操,但是他們唇齒相依,全力抵抗的話,曹操也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火燒赤壁最終成了這場戰爭在小說中最關鍵的一環。
孫權
第三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發起的一場為報私仇不該發起的戰爭,在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陸遜殺死以後,劉備可以說和東吳結下了大仇,而一直以來的孫劉聯盟是曹操最大的威脅,而劉備和孫權撕破臉這無疑是曹操最想看到的,也正因為夷陵之戰的失利,讓劉備在白帝城抑鬱而終,從此蜀漢集團開始江河日下。
劉備
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名將陸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博聞多識,在周瑜死後頂替了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成為大都督統領三軍,也正因為夷陵之戰將他的軍事才能彰顯無疑。而這種戰爭前後,劉關張先後去世,劉備帶領的蜀軍已經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早已經不顧用兵作戰的忌諱,也因此被陸遜看出了破綻,從而導致失敗的後果。
在三國的眾多戰役中,這三大戰役可以說是造成的後果最為顯著的戰役,將天下大勢重新劃分,強弱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其中有惋惜有遺憾,但這才是歷史該有的樣子。
-
12 # 一夢潤心
當屬曹操和劉備間的“漢中之戰”。雖然《三國演義》對這場戰爭描述得不多,沒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那麼詳盡,但卻是真正奠定“三分天下”最關鍵的一戰。分析如下:
一、此戰規模“漢中之戰”由建安二十二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結束,持續近兩年。劉備忍辱負重幾十年,終於可以與漢賊曹操決一死戰:“請淨首浴足,會獵於漢中”。劉備方投入的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投入的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郃、徐晃、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等。從主將上就可以看出,雙方基本是全力以赴,劉備的“五虎上將”來了四員,曹操的“五子良將”來了兩員。劉備投入的兵力為10萬人,曹操投入的兵力也近10萬人。最終曹操方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殺,導致曹兵軍心渙散,楊修也是在漢中之戰中因為隨意揣度曹操意思,因“雞肋”之說被砍了頭。隨之曹操下令撤軍,不是打不過,是不想為此而形成拉鋸戰,因為曹操是遠土作戰,糧食補給慢,打持久戰肯定是利於劉備的。至“漢中之戰”後,曹操就開始屯田、休養生息。
二、此戰形成與魏吳割據的局面劉備雖勝了曹操,但是漢中一帶的人口都被曹操趕去了洛陽,足足有40萬居民,也就是說劉備得的基本上是一座空城。佔領漢中後,從成都調來10萬人用於補充漢中,以至於後期西川人口一直得不到增長,就是這個原因。“漢中之戰”後,蜀國就以漢中為據點,魏延駐守,可抵抗曹操,在時機成熟時可以順勢而為的進攻曹操,恢復漢室。以荊州為據點,可以同時抵抗曹魏和東吳,兩線基本確定,蜀國才算真正的強大起來,也就有了能與吳魏抗衡的實力,才算真正的“三分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漢中之戰”後基本實現了當初在茅廬的偉大構想。但由於關羽的冒失,忽視了東吳的野心,分兵作戰,導致荊州的丟失。然後是劉備借報仇之名攻打東吳,在“夷陵”被火燒連營,大敗而歸,損兵折將不說,“三國鼎立”的局面雖依然存在,但已從最強大的一方變成最弱勢的一方。
-
13 # 宇宙之光7
縱觀三國,有三場決戰意義比較重大,首先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起家之戰,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淘汰了袁紹,袁紹被除群雄割據的勢力已經不多了,曹操統一了北方。
接下來南下進行的赤壁之戰,曹操旨在消滅孫劉兩家一統天下,哪知孫劉聯營打敗了曹操,曹操元氣大傷閃失了絕對的優勢,給了孫劉兩家發展壯大的機會,從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至於夷陵之戰,是劉備借為關羽復仇而進行的一場戰役,旨在奪取荊州改變割據一方的窘境,由於準備不足戰役時間長,最後孫權反敗為勝,劉備從此一病不起命喪白帝城。夷陵之戰是蜀國開始走下坡路的分水嶺。夷陵之戰之前,已經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夷陵之戰的失敗註定蜀國最終會走向滅亡。
透過以上三場戰役的對比,我認為赤壁之戰才是形成三分天下的關鍵。
-
14 # 渾然天成558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後,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15 # 六扇門人jgy
赤壁之戰,曹操受了重創,短時期難以對孫權和劉備勢力構成威脅,三分天下形勢已定,為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時代奠定了基礎。
-
16 # 永葆江山
赤壁戰役奠定魏、吳、蜀三國鼎立基礎。但在《三國演義》中,我們能看到,三方的行為是“打仗”,目的卻截然不同,曹操為一統天下;孫權為保一畝三分地;劉備為尋安身之處。而我們能從中領悟到歷史給出的哲理。
-
17 # 何營小張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30]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
18 # 肇秋古陶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戰役主要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合肥之戰、雒城之戰、虎牢關之戰、定軍山之戰、上方谷之戰、西涼之戰、五丈原之戰,在這些戰役中,我覺得赤壁之戰應該是奠定三分天下的決定性戰役,透過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完勝曹操,為三分天下奠定了紮實基礎。
-
19 # 厚德載物83860
讀三國演義,品味歷史大事,從中可以學習古人智慧與謀略,古為今用是一種學習模式。從三國的歷史發展看有幾次戰役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這些大的戰役。其中以赤壁之戰為最重要,經此一戰基本上確立曹魏統治北方大部,劉備統治西蜀大地,東吳統治南方。
從三國曆史的三次戰役看,官渡之戰是統一北方的關健之戰,曹操在|此一戰中基本上消滅袁紹的力量,為統一北方打下堅實基礎。而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為對付共同強敵曹魏政權而進行一次戰爭,透過此戰東吳基本上解除北方的危協,劉備也確立巴蜀之地的統治,夷陵之戰最終形成三國局面。
透過三國曆史事件的分析,從中可見任何歷史事件都是一個契機,一個轉折。只要抓住歷史機遇,就會促成歷史大勢改變與發展,一次戰役改變一段歷史走向,從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可以說是一次經典之戰,為後人留下許多學習與談論的話題。
-
20 # 抬頭見喜XY
赤壁之戰,應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此役之前,曹操實力最強,超級大國。戰敗後,傷了元氣,孫劉獲利不小,才得以抗衡曹魏,形成三足鼎立。
回覆列表
在戩滅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以後,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又把勢力發展到了荊襄一帶。劉備潰敗到無處容身,只能寄住在劉琦江夏的彈丸之地。曹操的勢力威脅到了東吳的孫權。曹操大兵壓境志在吞併東吳,這時間曹操根本不把劉備放在眼裡。只要消滅了東吳,消滅劉備不過是順手牽羊的事。
險惡的形勢,迫使孫劉兩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赤壁一戰曹操被打敗,險丟性命,他逃回了北方。
劉備利用諸葛亮的智謀乘勢奪取了荊襄一帶,又向南發展奪取長沙諸郡,有了自已立足之地,終於可以和曹操抗衡了。
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再無力向南發展,孫權劉備聯合著對抗曹操形成了三家鼎立對峙的局面。後來三家先後稱帝,建立了自已的國家。魏、蜀(漢)吳真正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