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菲菲不是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是這麼理解的,宏觀上這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個別到整體的 演繹,是人類發展內在規律的體現;微觀上歷史是人的活動的集合,人性是相通的,行為選擇是趨同的,所以結果是相似的。至於學歷史的意義,除了作為文化了解,有人透過學習可以先知先覺,有人只能放馬後炮

  • 2 # 週週真帥

    正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以史為鑑才顯得極為重要,人總不能老是再同一地方跌倒。前人跌倒就是歷史,後人瞭解後不斷嘗試避免,這就是進步。

  • 3 # 甄史楹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這個問題,在略知學問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作答道:歷史是前車之鑑。什麼叫做前車之鑑呢?他們又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為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遠者且勿論。歐人東來以後,我們應付他們的方法,何嘗不本於歷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歷史是無用了麼?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史學大師——呂思勉

    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眾事的,事則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沒有兩件真正相同的,執應付此事的方法,以應付彼事,自然要失敗。根據於包含眾事之理,以應付事實,就不至於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見的,舍事而求理,無有是處。所以我們求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記事實。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於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麼?無疑,是數十年的做官、經商、讀書養成的。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中國的社會,為什麼不同於歐洲?歐洲的社會,為什麼不同於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為深遠複雜了。然則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著呢,安能盡記?社會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報紙所記載的,奚啻億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報紙,業已不可遍覽,何況積而至於十年、百年、千年、萬年呢?

    須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並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統都知道了,記牢了。我,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我?反躬自省,總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嘗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統記牢呢?

    然則要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數記得,只要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就夠了。然而這又難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它的起源,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則我們安能本於既往,以說明現在呢?

    這正是我們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摘自呂思勉的『中國文化史·緒論』

  • 4 # 漫條老兄

    歷史看著風雲變幻,其實最終逃不脫人性和事務發展客觀規律。舉個簡單的例子,大英帝國因為工業革命的成功橫行全球,建立殖民地。等到了美國超越他了以後,對於全球的控制只不過從殖民地變成了軍事基地和文化經濟滲透。本質上還是超級大國控制小國,小的國家工業經濟發展到極致就像韓國,仍然逃脫不了內卷和被美國控制的命運,更何況其他不發達小國了。所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只能透過各種手段去避免去警惕,但是總得趨勢還是很難改變的。

  • 5 # 島主說事

    歷中總是驚人的相似是一句形容的說話,真正相似的事情是沒有的。學習歷史最大的作用就是以史為鑑、學史明理。

    首先,歷史是為後來人指明正確方向的鋪路石。有些人不願意正視歷史,總以為現在的人比先人做得好,現在人比古人聰明,對歷史上的人和事不屑一顧。實際上,這是一種片面和自我陶醉的想法。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分不清歷史的好壞也就不知道當下應該怎麼做,這是相輔相承的。

    其次,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能照亮人們前進的方向。說歷史有驚人相似,就是因為當下所做的很多事,在前人已經遇到過,他們如何應對和如何克服困難的,能確保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同時,對於前人在歷史程序中遇到的人和事,也從不同角度為後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因此,一個擅長以史為鑑的人,必定是一個格局寬大有遠大理想的人。相反,拋開歷史只顧低頭拉車不看路的人,必定是過獨木橋,時間長了必然會掉到河裡。

  • 6 # 二哥說古論今

    這樣就能不斷的驗證歷史的規律,讓結論更加準確嚴謹。歷史既然有相似,也有不同,為何相似,為何不同,這不是幾年就能研究明白,這是一門學問,

  • 7 # 小僧讀史

    我個人認為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歷史,能夠認識民族和世界歷史發展程序,從而有利於對我們人生座標的定位;瞭解各行業歷史發展,從而對本專業形成正確的認知;有利於我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精神品質的培養;盛世修史,我們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需要以歷史的方式總結經驗,記錄當今社會的發展成就;將我國傳統史學傳承發展下去。

    2.學習歷史,瞭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武裝自己的頭腦,借鑑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學習歷史,使你瞭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4.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但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用歷史知識武裝頭腦,不是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華.

    結論:

    歷史是一種客觀存在,這是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所必須的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因此,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歷史都是無法替代的,而且是必須學習的,正如人不能忘本,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當今社會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每一歷史時代的生產及其產生的社會經濟結構,構成了當今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基礎。正是由於這種歷史延續性,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知識結構和社會認知。所以,我們不可能割斷與歷史的聯絡。

  • 8 # 愛喝茶的精靈

    歷史之所以驚人的相似,是因為人類的記憶太差,好了傷疤忘了疼!

    學習歷史,不是為了炫耀知識或者典故,而是為了透過對過去的梳理,發現解決放下問題的線索,更好的指導現在對未來的影響!

    以史為鏡,可正衣冠!能把歷史學習好,人性,規律,社會模型…都在意料之中,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了!

  • 9 # 唐宋元明清壹

    學歷史是為了借古通今,吸取前人的教訓 ,借鑑古人的行為方式,趨利避害更好的處理現在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的事情。那歷史又為什麼總是驚人的相似,我覺得主要還是人性的問題,貪婪,盲目的自信,和有些炒股的人一樣,明知道行情可能已經走完,還不捨得割肉解套。結果越陷越深,最後淪為韭菜。

  • 10 # 磅礴—東北非著名坐家

    首先,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是說一種類似的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重複出現。比如說,歷代封建王朝的更替方式、不同時代的戰爭根源、不同時代的霸權主義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相似的表現形式、重複再現的特點。但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的發展規律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事物的發展呈現出的表面的相似,往往使我們忽略其質的飛躍。其實,歷史從其呈現的相似歷史事件的不斷演繹更迭中實現著從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變化。學習歷史的意義:一是傳承意義。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漸進、完整的過程。不能割裂歷史、否定歷史,搞歷史虛無主義;二是借鑑意義。“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歷史事件為借鑑,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古為今用”;三是警示意義。要從歷史上歷代王朝的興替中吸取教訓,特別是以反面人物和事件為儆戒,防範錯誤,把握大勢。

  • 11 # 點點彈史

    歷史的相似性只能是宏觀上的,《三國演義》的開篇說的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學習歷史對個人的意義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樹立正確的三觀,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盪滌自己的內心。三人行必有我師,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擴大自己的格局,都說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以縱橫千年的史海為格局,必然會有常人難比的世界觀;

    第三,強化自己的內心,李世民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看過了歷史興衰,朝代更替,就不會糾結於個人一時的得失榮辱,就會明白任何時候只要不放棄,就有成功的機會。

    以史為師,和偉人對話,這就是讀史的樂趣。

  • 12 # 李可一說歷史

    如果要問歷史為什麼總是驚人的相似?

    首先我想說,歷史從來不會重複,我們之所以感覺它相似,是因為我們習慣用固有的思維去解讀歷史。

    這就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學習課文時,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一篇課文要分析它的中心思想,再告訴我們應該從這幾個點去分析去總結,那總結來總結去,無非就是那麼幾個點,難免不會類似。

    你想想看,我們把歷史發生的事件,用特有的幾個點去解讀,就像是在大段的資料庫裡用自己定好的標準去分析歸類,歷史長河五千年不止,難免不會找到幾個相似的數值。

    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我們都知道一句有名的話,讀歷史可以知興替。我們都知道,可是事實上卻很少能深切的感受到這句話的深意。

    要我理解的話,學習歷史,有這麼幾個原因:

    更好的應對未來

    學習歷史,學習之前發生的事情,讓我們在瞭解之前的基礎上,更好的去面對未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跟我我們在考試前,要看下自己之前做的習題或錯題集一樣,看看之前都發生了什麼,好警惕我們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學習歷史,讓我們更強大更不容易被打倒

    學習歷史,也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不容易被打垮。

    之前看過一個文章說中華民族為什麼厲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從不忘記學習歷史。

    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信仰不是一天行成的,我們的民族凝聚力也不是一天就有的,是在這麼長的歷史長河裡,一代人一代人滲透下來的。

    歷史這就像一顆大樹的根基,只有根基學穩,才能生長的更大更繁盛。

    歸屬感和安慰

    其實對於個人來說,我覺得學習歷史剛給我們一種歸屬感和安慰。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我們的一生都離不開對歸屬感和認同感 成就感的追隨。

    在這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事情,我們也會迷茫也會不知所錯,每個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新手,學習歷史,就像是一本新手引導手冊一樣。

    你看,這是之前他們經歷的案例,看過這些曾經的經歷,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們正跟我現在經歷的好像…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不是隻有我才這樣。

    亦或者,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混的好慘,再看看歷史,喔,原來他比我還慘,雖然比慘不是什麼好事情,但是從情緒上來說,就感覺有一種被安慰到的感覺。

    為什麼我們學了歷史,還是逃不開歷史?

    我冒昧的猜下,這大概是你想要問的根本吧。

    這就跟那句話一樣,懂得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一生。

    我們沒有過好這一生,不是我們懂得道理沒用,而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道理是不變的,可是人是會變得。

    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讀。

  • 13 # 陌上花開tony

    歷史就是過去的人和事,所以才叫歷史。因為人都有相似性,所以做出來的事也是。所以有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讀史使人明智,現在的人,可以從過去的人和事中學習和借鑑,以免做出相同或相似的錯事來。

  • 14 # 湟水河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完全複製!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正是說明了歷史對於現實的重要借鑑意義!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近代史上的國共領袖人物,都十分重視歷史的經驗,兩人都喜讀史書,尤其是《資治通鑑》。毛澤東對這本史書幾乎是終生閱讀,每讀一遍,都有不同收穫!宋神宗認為此書“有資於治道”故名“資治通鑑”。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一步步走來,從來不曾中斷,已過去的是歷史,正在進行的是現實,尚未開始的是未來!歷史—現實—未來,過去的每一步都是現實中的經驗與教訓!唯有善於注重過去的得失教訓與經驗,才可能在現實工作中避免走彎路,提高效率!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國家都需要以歷史中吸取經驗與教訓,這樣我們才可以走得更穩健!

  • 15 # 齊天大猴

    這個問題怎麼答好,即然都相似,為什麼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的發生?在驚人相似之下卻無人能防,這又何其悲哀,所以學習歷史更顯得重要了。

    第一,歷史是文明的傳遞者。學習歷史,是要汲取人類文明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發展人類科技。讓人類一直處於前進的道路上。歷史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第二,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正得失。歷史五千年,多少帝王為政得失,漢武帝雖有雄風,卻不免窮兵黷武。宋太祖威名遠揚,卻難辭奪權之咎。康乾雖稱盛世,卻也難逃被歷史時代拋棄的命運。

    學歷史就是要從中學的經驗,吸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第三,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尤其是近代史中侮辱的經歷,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如果連國恥都可以忘記哪這個人我也就真和動物沒有區別,令人唾棄了。

    學習歷史,不僅有用,而且很重要。香港學校歷史教育的缺失,帶來的問題不就很嚴重嗎。

  • 16 # 訫旋40726026

    這是一個好問題,學習歷史的最大意義就是。

    高考時可以多考些分數

    還有,喝酒後可以多跟別人吹會牛。

    至於許多人說的瞭解中國啥的,那是專家教授們的事。

  • 17 # 夕惕若厲無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能看到這份相似的人,必定是熟悉歷史的人。還能破解這份相似的人,必定是掌握歷史規律的人。歷史學習的意義就在於此。

    什麼叫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黑格爾說,所有重大的事件都發生過兩次。馬克思補充說,第一次是正劇,第二次是鬧劇。馬克思又說,人們是自己創造歷史,但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能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必須在直接碰到的,既有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也就是說,歷史必須在歷史的條件下創造。

    舉個例子。劉備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召集起一幫英雄好漢,跟自己打天下的。他所建立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季漢,即前漢和後漢之後的第三漢朝。更為滑稽的是,匈奴首領劉淵起兵造反時候,也是打著漢朝的旗號。因為他自認是漢朝皇室的親戚。

    馬克思說,人們在創造新事物的時候,總是希望亡靈來給他們幫助,借用他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些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新的歷史。

    馬克思還說,從前的革命者借用歷史的亡靈,是為了向自己隱瞞自己的內容(即上節所說的)。新一代的革命者一定要讓死者(真正的歷史)埋葬他們自己的死者(借來的語言),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內容。前者是詞藻勝於內容,後者是內容勝於詞藻。後面說的,其實就是歷史唯物論。

  • 18 # 夏天有雨894

    縱觀世界和中國古今歷史,雖然歷史不會重複,但覺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因為歷史是由人重複的行為形成的,歷史是由人來書寫的。受人的思想和社會的限制,歷史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形勢和社會的條件下進行的。歷史是一面鏡子,你對照鏡子,可以發現古今社會人的行為是高度一致的。古人的所作所為可以古為今用,歷史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鑑,我們就可以少犯或是不犯,那些歷史已經證明是錯誤的失敗,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損失。人是需要總結經驗教訓,找出聽犯的錯誤,以便今後不再重複犯這些錯誤。那就必須要翻看歷史,看看古代聖賢明君是如何對待那些問題的,他們是怎樣避免犯錯誤的,怎樣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的。總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以史為鏡,以史為鑑,向更高的目標一人步邁進。

  • 19 # 塞北豪客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這一點讓熟讀歷史的人很氣餒。很多讀歷史的人都禁不住要問:“為什麼以前發生的事情,後來還會發生?”

    而邏輯學的創立者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難道他們說的都是真的嗎?

    他們說的都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讀歷史的人畢竟是很少一部分,而大多數人根本不讀歷史,不信你可以問一百個你周圍的人,有沒有一兩個知道歷史的。

    1)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

    強大的隋朝在隋煬帝楊廣的領導下,變得戰亂四起,民不聊生。最後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塵煙。把強大的隋朝一舉推翻。而楊廣也被親信大臣宇文成都殺死在江都。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經歷了這段歷史,時時以楊廣為戒。楊廣大興土木蓋宮殿,修運河。李世民就與民休息,勤儉節約。楊廣為人殘酷,楊玄感謀反案,楊廣株連幾萬人,一次就殺3萬多人。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只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其餘的蓋不追究。

    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楊廣三徵高麗。李世民後來也領兵親征高麗。結果一樣是無功而返。後來李世民檢討了自己錯誤,立即罷兵回程。

    從這裡看出,李世民是處處以歷史為鑑。檢討自己的錯誤,從而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從而沒有發生“歷史有驚人的相似”,避免了楊廣的老路,創造出一個大唐盛世。

    學歷史不是沒有用,而是非常有用!

    2)“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說明創造歷史的人根本不讀歷史。

    歷史本來是給人做教訓的,長經驗的。但事實上起到作用了嗎?沒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資治通鑑》。

    司馬光窮其畢生的精力,編出來一本《資治通鑑》讓宋朝的皇帝看到前人犯的錯,好有所醒悟。但事實上宋朝的皇帝看了《資治通鑑》了嗎?應該沒有,如果看了,宋朝也不會滅的那麼慘。

    受盡屈辱的北宋公主王妃

    看看秦始皇滅六國時的狀態,把六國的末代君主囚禁在咸陽,把六國宮中的寶物搬到咸陽,把六國皇族的妃子公主全部變成自己的老婆。史書記載秦始皇有一萬多個老婆。

    再看看北宋的“靖康之恥”,皇宮裡的寶物都被金國搬走了,徽欽二宗被金人帶到塞北荒漠裡去放羊,時不時還讓他們跳舞娛樂一下。東京汴梁所有皇族貴族的女人,全部被金人擄走,二十歲左右的有一萬多人,包括皇后,嬪妃,公主,貴族的女人。不是做軍妓就是做娼妓。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吧。

    問題是《資治通鑑》就放在哪裡,幾個皇帝看過,幾個大臣看過。連歷史都不知道的人,怎麼妄談吸取教訓。

    被金人帶到荒漠的徽欽二宗

    現在竟然還有人問:“學歷史有什麼用?”

    讓人簡直無語了。碰到這種人更沒法講道理了。遇到這種人,他們就應該和靖康之恥裡的徽欽二宗一樣,讓他就那樣愚昧著吧。讀史至少可以吸取一下別人的教訓。

    所以說,歷史會有驚人的相似,就是因為後來的領導者根本就是不學無術之人。所以碰到了問題,就束手無策的變成一隻鴕鳥,把頭埋在沙裡面。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過。 既然都知道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作為皇帝,身邊有那麼多文人,為什麼不到歷史書中找相似的呢。還是皇帝本人的問題。有一句話叫:“人懶沒辦法!”他就是那樣的人,喂都喂不活,也只有等著被歷史虐!

  • 20 # 男科高醫生

    因為人性總是相同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的問題,無非是如何選擇,人性相同,選擇總是類似。

    學歷史,就是學習他們面對事情如何選擇,不要走彎路。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均是如此。

    比如李斯在沙丘兵變時,選擇迎合趙高而立胡亥,他當時完全能奉詔立扶蘇。為何,立扶蘇沒有擁立之功,但是忘了立胡亥這等事情,趙高才是主角,且權力的排他性。當然,歷史不能假設。移情換景,如果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情景有可比性),就有了參照,避開李斯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的柴家和宋朝的柴家是一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