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
2 # 歷史茶樓
單純從軍事方面來講,完全是可以的,當時的德軍可謂是所向披靡,僅用幾十天時間就把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打敗投降。把大英帝國從海上趕到本土,更不用說去奧地利,波蘭這種歐洲小國家了,二戰初期,德國黨衛軍的鐵騎幾乎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無人能擋。
排除蘇聯的原因,德國可以輕而易舉的佔領西歐,最大的阻力就只剩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英國是美國堅實的鐵桿盟友,如果英國真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刻,美國應該會出手相助。不過自一戰起,美國在國際局勢和戰爭上的政策就特別聰明理智,從來不在美國本土發生戰爭,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派遣軍隊去歐洲,最多也就是對歐洲盟國資源上的幫助。
二戰時期,英國馬上就要淪陷,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立馬就去美國尋求支援。不過最開始美國政府的態度讓他有些心灰意冷,美國政府不願趟這譚渾水,認為戰爭永遠也波及不到美國本土,所以一點也不著急。再有就是美國一直在抬價,想要爭取到更高的利益,不會去做虧本生意。最後經過丘吉爾費勁心思的去給美國政府闡明德國發動戰爭的利害關係,再加上戰爭時機也要到了,美國才同意參與戰爭,同英國保全了歐洲,否則,至少大半個歐洲都會成為希特勒的領地了。
-
3 # 流星淺月
實話實說,如果排除蘇聯和美國這兩大不穩定的因素,理論上來講是可以的,但是事情壞就壞在這兩個國家上面。
美國是肯定不希望德國在西歐一家獨大的, 開始的時候他還可以坐在那邊吃瓜,他樂意德國削弱西歐各國的力量,但是絕對不會希望西歐統一,美國肯定會想辦法加入二戰中,然而德國又不能很快的滅亡英國,因為德國的資金導致它只能在海軍與陸軍中重點發展一位,德國的海軍能否穿越英吉利海峽,這是一個未知數,在這一段時間,美國有充足的時間整頓軍備,等到日軍偷襲珍珠港,他就師出有名,可以正式對軸心國宣戰,美國的參戰會大大影響德國軍隊的戰勝率。
蘇德雖然有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斯大林也不樂意看到西歐的統一,當然除了他自己,我們先不扯大雷雨這樣扯淡的計劃,光從政治的眼光來看,肯定就要阻止德國的行動,蘇聯肯定會用租借法案,甚至直接參戰的行動來幫助西歐,具體可以參考之前斯大林樂意建立一個歐洲的共同的防禦體系。
由此看來,德國統一西歐會觸及到各方的利益,所以即使德國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蘇聯也會介入其中。
-
4 # 記錄歷史人生
從字面意義來說,要統一歐洲,那是必須把蘇聯趕zd回烏拉爾山脈以東的,戰略上,為了資源人口和防禦縱深,拿下蘇聯一大塊地是必的,不然納粹會失敗的更快,題主問題已經點到重點了,美國。而美國的態度在版真實的歷史中已經很明確了,加班加點生產武器裝備武裝資本主義的敵人蘇聯了,目的就是讓蘇軍打不贏德軍也要放多點血繼承英國攪屎棍戰略的大攪屎棍美國,能坐視歐洲完成統合?真是如此怕是羅斯福信了九頭蛇。反正我要是羅斯福,看著權納粹高歌猛進,日本人不來打我自己把白宮炸了也要全國動員啊
-
5 # 淺夢微醉
如果二戰德國不打蘇聯,集中精力對付西歐,會有兩種情況1、美國沒參戰,不參戰的話征服西歐是沒有問題的。法國已投降,只剩下英國在苟延殘喘,其餘國家要不中立,要不附庸,要不實力太弱,根本無法對德國形成威脅。不打蘇聯,空軍可以集中轟炸英國工業區,這樣英國遲早崩潰。2、美國參戰,英國會得到不斷的援助,可能會出現長時間僵持,但是隻要美國不派軍隊登陸作戰,英國遲早還會失敗。所以美國必須發動類似諾曼底的登陸戰,一步步蠶食德軍的地盤,才能打敗德軍。
-
6 # 清風鑑史
1940年5月10日,就在法國、英國還在為如何逼迫德國放棄佔領波蘭之時,德國這頭獅子猛然轉頭撲向了2者,一時間整個西歐槍聲、炮聲響成了一片。
在德國進攻之前,英法其實很早就設定了預防設施,英國組建了數十萬的遠征軍,囤積在比利時、荷蘭一線嚴陣以待,法國則依靠一戰經驗,構建了自己口中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遇到了希特勒這個膽子大上天的“賭徒”。在比利時、法國、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個阿登山區,該地道路異常崎嶇,理論上是難以支援大規模軍事行動。
強行在該地行動,若防禦方發現及時,僅用極少的部隊,就可以讓進攻方完全癱瘓,所以阿登山區,一度在德國、英法的指揮官眼裡,是不能用之地。
德方認為風險大,英法想著德國沒有這麼“傻”。然而事實是德國真的有這麼“傻”,德國幾乎將全部裝甲部隊,集中在阿登山區突防,作為進攻法國的主攻方向。比利時、馬奇諾防線防線僅進行適度的佯攻。
由於未能料到德國真的要冒險翻越阿登山區,英法在該地幾乎沒有主力部隊,跑出山區的德國裝甲部隊,立馬就是一馬平川的平推進法國腹地。
如此一來英法構建的防禦體系瞬間坍塌,突入法國腹地的德國主力,消滅了在邊境線佈防的英法部隊的幾乎所有後勤。
1940年5月26日英國人為保證主力不被殲滅,集中舉國之力在敦刻爾克進行大撤退,事後統計撤走了32.4萬人,6月18日法國政府宣佈停止抵抗,至此整個西歐都落入德國之手。
至於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德國若繼續轉身不進攻蘇聯,可不可完成一統歐洲的“妄想”。小袁的觀點是絕對不可能,最少有2方勢力不會坐視不管。
第一個是蘇聯,雖然它在二戰中是被動參與戰爭的受害者,但是從後期揭秘的檔案可知,蘇聯人這個被動中帶著一絲絲的主動情緒。
1993年初一個叫丹尼洛夫的俄羅斯上校,釋出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揭露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大雷雨計劃,且這個計劃還得到了最高領袖斯大林的批准。
該計劃基於的認知是,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後,就算不像一戰一樣陷入僵持,也會元氣大傷,畢竟法國可是號稱歐洲陸軍最強國,而這無疑是蘇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
至於如何“打劫”?蘇聯會集中約152個師,準備在1941年7月對德國東線全面進攻,最少會吃下整個波蘭。且為了在華沙閱兵,6月10日蘇聯還組建了波蘭人的紅軍。但遺憾的是德國人在1941年6月22日搶先進攻了, 且因為未能料到對手會先攻,蘇聯在戰爭前期一度全面崩潰。
第二個則是英國,英國是個傳統的海洋大國,出於維護自己利益,在二戰之前的數百年,英國都執行大陸平衡政策,即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必須是四分五裂。
這樣英國才能在各國之間進行周璇,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保證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可以挑戰自己的海上霸主之位。
所以當希特勒無限接近一統歐洲大陸之後,就算它不向英國作戰,英國也會主動進攻,扼殺希特勒就像扼殺當年法國出現的拿破崙一樣。
綜上可知德國在不解決英國、蘇聯的狀態下,幾乎不可能安穩的一統歐洲大陸,而歷史的結果即為,德國在解決蘇聯之時,讓自己走向了滅亡。
-
7 # 飛哥說史
1940年5月10日,就在法國、英國還在為如何逼迫德國放棄佔領波蘭之時,德國這頭獅子猛然轉頭撲向了2者,一時間整個西歐槍聲、炮聲響成了一片。
在德國進攻之前,英法其實很早就設定了預防設施,英國組建了數十萬的遠征軍,囤積在比利時、荷蘭一線嚴陣以待,法國則依靠一戰經驗,構建了自己口中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遇到了希特勒這個膽子大上天的“賭徒”。在比利時、法國、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個阿登山區,該地道路異常崎嶇,理論上是難以支援大規模軍事行動。
強行在該地行動,若防禦方發現及時,僅用極少的部隊,就可以讓進攻方完全癱瘓,所以阿登山區,一度在德國、英法的指揮官眼裡,是不能用之地。
德方認為風險大,英法想著德國沒有這麼“傻”。然而事實是德國真的有這麼“傻”,德國幾乎將全部裝甲部隊,集中在阿登山區突防,作為進攻法國的主攻方向。比利時、馬奇諾防線防線僅進行適度的佯攻。
由於未能料到德國真的要冒險翻越阿登山區,英法在該地幾乎沒有主力部隊,跑出山區的德國裝甲部隊,立馬就是一馬平川的平推進法國腹地。
如此一來英法構建的防禦體系瞬間坍塌,突入法國腹地的德國主力,消滅了在邊境線佈防的英法部隊的幾乎所有後勤。
1940年5月26日英國人為保證主力不被殲滅,集中舉國之力在敦刻爾克進行大撤退,事後統計撤走了32.4萬人,6月18日法國政府宣佈停止抵抗,至此整個西歐都落入德國之手。
至於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德國若繼續轉身不進攻蘇聯,可不可完成一統歐洲的“妄想”。小袁的觀點是絕對不可能,最少有2方勢力不會坐視不管。
第一個是蘇聯,雖然它在二戰中是被動參與戰爭的受害者,但是從後期揭秘的檔案可知,蘇聯人這個被動中帶著一絲絲的主動情緒。
1993年初一個叫丹尼洛夫的俄羅斯上校,釋出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揭露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大雷雨計劃,且這個計劃還得到了最高領袖斯大林的批准。
該計劃基於的認知是,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後,就算不像一戰一樣陷入僵持,也會元氣大傷,畢竟法國可是號稱歐洲陸軍最強國,而這無疑是蘇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
至於如何“打劫”?蘇聯會集中約152個師,準備在1941年7月對德國東線全面進攻,最少會吃下整個波蘭。且為了在華沙閱兵,6月10日蘇聯還組建了波蘭人的紅軍。但遺憾的是德國人在1941年6月22日搶先進攻了, 且因為未能料到對手會先攻,蘇聯在戰爭前期一度全面崩潰。
第二個則是英國,英國是個傳統的海洋大國,出於維護自己利益,在二戰之前的數百年,英國都執行大陸平衡政策,即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必須是四分五裂。
這樣英國才能在各國之間進行周璇,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保證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可以挑戰自己的海上霸主之位。
所以當希特勒無限接近一統歐洲大陸之後,就算它不向英國作戰,英國也會主動進攻,扼殺希特勒就像扼殺當年法國出現的拿破崙一樣。
綜上可知德國在不解決英國、蘇聯的狀態下,幾乎不可能安穩的一統歐洲大陸,而歷史的結果即為,德國在解決蘇聯之時,讓自己走向了滅亡。
-
8 # 吉山客
其實這種如果想想都挺可怕,就像二戰德國如果不出兵打蘇聯,基本可以一統西歐,再像日本如果佔了東三省以後,把住山海關開始休養生息,緩圖關內,抗日戰爭就不知道要打到何年何月了。關鍵就在於是什麼造成了沒有這種如果,其實軍國主義都是這兩個國家的原罪,軍國主義促成這兩個國家迅速取得巨大戰果,但同時也催促著他們不能止步,推著他們像瘋狗一樣往前猛衝,無法剎車,直到最後全面崩盤。
-
9 # 家裡有礦666
答案是不能。德國大部分地處平原地區,沒有任何屏障,周邊強國環伺。德國在一戰的時候就吃過兩線作戰的苦頭,希特勒的軍事素養還是非常高的,他並非不明白兩線作戰是不可取的。
在戰術層面他選擇了閃電戰,透過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對手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消滅對手,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在戰略層面希特勒首先攻打波蘭,然後與蘇聯瓜分波蘭,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解決後顧之憂,以便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西歐諸國。此時的蘇聯也沒空搭理德國,正忙著擴張領土,打芬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忙的不亦樂乎,當然斯大林也有加大戰略縱深,防範德國的意思。
所以,那個時候德國和蘇聯都知道彼此會成為對手,但都還沒準備好,待到德國推進到英吉利海峽,被大海阻擋不能完全征服英國時,希特勒內心是非常著急的,他不能等到蘇聯完全做好準備再去攻打蘇聯,那時將會非常困難。希特勒認為英國已沒有還手之力,整個歐洲除了蘇聯已沒對手,他可以全力以赴的對付蘇聯了。以當時蘇聯的擴張勢頭,即使德國沒有先入侵蘇聯,等到蘇聯完全做好準備也肯定會攻打德國的,這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
10 # 遲到的成功者
二戰時如果德國不打蘇聯,是否可以統一西歐?不可能,一道英吉利海峽就可以將德國的精銳拒之門外,另外從戰略層面上蘇聯不可能看著德國人在歐洲座大,唇亡齒害的道理蘇聯人是懂得的。德國必境是個中等國家,戰略縱深,人口資源等情況制約著戰爭的延續。德國發動的是不義之戰,盟軍加入戰爭是遲早的事情。綜上所述德國統一西歐是不可能的。
-
11 # 歷史新檔案
只能說有可能,當時美國國內是反戰的。英國獨木難支。蘇聯剛剛跟德國瓜分了波蘭,跟德國好的穿一條褲子。如果希特勒不作死,進攻蘇聯。西歐洲大陸就會一直在他手裡。不過蘇聯有了幾年的和平發展期,等蘇聯默默的完成了三五計劃、完成戰前擴軍計劃,自身強大起來之後,在當時的那種背景之下,你覺得蘇聯不會找希特勒麻煩嗎?再一個就希特勒的性格來看,他是不可能不去招惹蘇聯的。
-
12 # 吉林市清風圍棋
統一不了:
1、西線進攻英島本土己經失利。
2、原油儲備己不足以擴大戰爭及持久戰。攻蘇一方面也是為了原油。
3、有些地區名義上己佔領,如法國、波蘭等,但反抗戰爭從未停止。佔領不會長久。
4、美國是不會容忍一個強大到足以威脅到自己的對手存在的。
5、德本身領土、人口、經濟沒有足夠的體量。
6、戰爭的非正義性致使失道寡助。
-
13 # 飛揚145131626
我們說德國處於四戰之地,就是說德國地形決定了一旦開戰,就會面臨對手的四面圍攻,二戰爆發前德國就面臨蘇聯和西方國家東西夾擊的困境,只不過以英法為首的西歐國家不僅忌憚德國,更恐懼實力強大的蘇聯,因此利用綏靖政策挑動德國去進攻蘇聯,這樣使得德國能夠重新武裝。
希特勒正是利用了西方國家的這種心理,一步一步擺脫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讓德國重新走向了強大!為了迷惑蘇聯,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與蘇聯妥協,但德蘇雙方都明白兩國遲早要進行戰爭,故雙方都在在為戰爭做準備!
假設德國不進攻蘇聯,在西歐不斷髮動戰爭,滅掉英法,那美國和蘇聯一定會提前介入戰爭,這是一定的!而德國也會最後敗亡,但戰爭的走向和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發生些變化,這都是非決定性的!
因此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根據邏輯推演,它也無法統一西歐!
-
14 # 故址
這種跟真實歷史不相符合的話題當然需要開腦洞,不過開腦洞之前還要有些史實基礎。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爆發時間是1939年,以納粹德國夥同蘇聯入侵波蘭開始,隨後英法對德宣戰,歐戰正式爆發。
1940年,滅了波蘭的德國回頭西向閃擊西歐,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紛紛淪陷,義大利也加入戰團對英法宣戰,同英軍在北非開打,美國保持中立。 希特勒在歐洲大打出手的時候,斯大林也沒有閒著。除了入侵波蘭東部,蘇聯還進攻芬蘭,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收入囊中。 不過這之後歐洲戰場就陷入了僵局,納粹德國並沒有能力入侵英國本土,大英帝國也沒有能力登陸歐洲擊敗軸心國,此時和談,似乎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1940年7月19日,在德國國會發表的演講中,德國元首希特勒呼籲和平。戰爭販子丘吉爾領導下的大英帝國拒絕和談,在接下來五年的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同盟國擊敗了納粹德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為勝利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英國經濟崩潰,失去了帝國以及戰前的國際地位,美國取而代之。從大英帝國的角度來看,繼續戰爭對英國得不償失。
1940年5月10日,就在法國、英國還在為如何逼迫德國放棄佔領波蘭之時,德國這頭獅子猛然轉頭撲向了2者,一時間整個西歐槍聲、炮聲響成了一片。
在德國進攻之前,英法其實很早就設定了預防設施,英國組建了數十萬的遠征軍,囤積在比利時、荷蘭一線嚴陣以待,法國則依靠一戰經驗,構建了自己口中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遇到了希特勒這個膽子大上天的“賭徒”。在比利時、法國、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個阿登山區,該地道路異常崎嶇,理論上是難以支援大規模軍事行動。
強行在該地行動,若防禦方發現及時,僅用極少的部隊,就可以讓進攻方完全癱瘓,所以阿登山區,一度在德國、英法的指揮官眼裡,是不能用之地。
德方認為風險大,英法想著德國沒有這麼“傻”。然而事實是德國真的有這麼“傻”,德國幾乎將全部裝甲部隊,集中在阿登山區突防,作為進攻法國的主攻方向。比利時、馬奇諾防線防線僅進行適度的佯攻。
由於未能料到德國真的要冒險翻越阿登山區,英法在該地幾乎沒有主力部隊,跑出山區的德國裝甲部隊,立馬就是一馬平川的平推進法國腹地。
如此一來英法構建的防禦體系瞬間坍塌,突入法國腹地的德國主力,消滅了在邊境線佈防的英法部隊的幾乎所有後勤。
1940年5月26日英國人為保證主力不被殲滅,集中舉國之力在敦刻爾克進行大撤退,事後統計撤走了32.4萬人,6月18日法國政府宣佈停止抵抗,至此整個西歐都落入德國之手。
第一個是蘇聯,雖然它在二戰中是被動參與戰爭的受害者,但是從後期揭秘的檔案可知,蘇聯人這個被動中帶著一絲絲的主動情緒。
1993年初一個叫丹尼洛夫的俄羅斯上校,釋出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揭露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大雷雨計劃,且這個計劃還得到了最高領袖斯大林的批准。計劃基於的認知是,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後,就算不像一戰一樣陷入僵持,也會元氣大傷,畢竟法國可是號稱歐洲陸軍最強國,而這無疑是蘇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
至於如何“打劫”?蘇聯會集中約152個師,準備在1941年7月對德國東線全面進攻,最少會吃下整個波蘭。且為了在華沙閱兵,6月10日蘇聯還組建了波蘭人的紅軍。但遺憾的是德國人在1941年6月22日搶先進攻了, 且因為未能料到對手會先攻,蘇聯在戰爭前期一度全面崩潰。
第二個則是英國,英國是個傳統的海洋大國,出於維護自己利益,在二戰之前的數百年,英國都執行大陸平衡政策,即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必須是四分五裂。
這樣英國才能在各國之間進行周璇,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保證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可以挑戰自己的海上霸主之位。
所以當希特勒無限接近一統歐洲大陸之後,就算它不向英國作戰,英國也會主動進攻,扼殺希特勒就像扼殺當年法國出現的拿破崙一樣。
綜上可知德國在不解決英國、蘇聯的狀態下,幾乎不可能安穩的一統歐洲大陸,而歷史的結果即為,德國在解決蘇聯之時,讓自己走向了滅亡。
以上是歷史事實,現在開一個腦洞,如果1940年大英帝國接過了希特勒遞過來的橄欖枝,事情會如何發展呢?
-
15 # 宮道非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德國是否與蘇聯開戰,第三帝國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對歐洲大陸的統治(除英國和蘇聯部分)。詳細分解如下:
1、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
2、1939年德國發動波蘭戰役,將波蘭滅國(與蘇聯共同瓜分了波蘭),蘇德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3、1940年,德國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並於6月22日迫使法國投降,直接佔領法國北部,在法國南部成立的貝當政府奉行於第三帝國合作政策,向第三帝國繳納稅收,並充當德國戰時工廠和資源供應地。同時英國軍事力量被驅逐出西歐大陸,困守英倫三島。
4、北歐國家芬蘭與蘇聯因邊界問題爆發蘇芬戰爭,實際上成為德國的盟友。瑞典和瑞士雖然名義上是中立國,但在整個二戰期間瑞典向德國供應鐵礦石等資源,瑞士協助德國處理銀行外匯和資金問題,不論何種原因,他們可以認為是德國的合作國家。
5、南歐的義大利和西班牙本身都是法西斯政權,義大利直接加入軸心國陣營,西班牙名義上中立,實際也是第三帝國的支持者,在德國入侵蘇聯期間還提供了大量自願軍作戰。
6、1941年4月,德國入侵東南歐,希臘抵抗了56天,南斯拉夫抵抗了11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加入軸心國陣營。
綜上所述,德國在二戰期間基本佔領統治了歐洲大陸,有直接佔領區域和與德國結盟合作的國家。放眼整個歐洲,幾乎就剩英國在孤軍奮戰。若不是希特勒錯判蘇聯,挑起蘇德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參戰,二戰的歷史可能就如美劇《高堡奇人》一般了。
-
16 # 胡臨沂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中,保持住既得利益,與蘇聯和美帝縱橫捭闔,三分天下,放棄兩個豬隊友,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
17 # 一點兒厲史
可以一統西歐而且還會很牢固,雖然當時蘇聯發展迅猛德國很忌憚,但是德國不應該那麼早的進攻蘇聯。
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蘇聯,難道只是因為仇恨蘇聯和覬覦蘇聯的資源?從二戰一開始德國就知道他們要解決的主要敵人就是英法兩國,這兩國都是工業大國如果能為德國所用實力會大增,所以在打完波蘭戰役之後德國就揮師西下,並且41天就打的法國投降英國陸軍空軍大殘,而且在之後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也損失不小,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讓英國物資短缺,那時候只要跨過英吉利海峽登入英國本土,就能取得戰略上的勝利,而就在付出巨大代價的勝利來臨的時候,德國卻停止了對英國本土的進攻開始籌劃進攻蘇聯,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德國把到嘴的鴨子放飛了?答案就是斯大林的胃口,原來早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說好一起出兵的蘇聯卻按兵不動,等到德國在波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蘇聯才出兵搶功勞,這就讓德國極其不滿,但是為了對付英法這兩個真正的敵人德國忍了。之後蘇聯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並且取得勝利,志得意滿的蘇聯看到德國和英國的戰爭打的如火如荼,要求德國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這個德國就不能忍了,因為德國的原油主要來自羅馬尼亞的油田,如果讓蘇聯控制那德國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加上之前蘇聯的不守信用讓德國高層一致認為,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變著花樣的挑戰德國底線,必須對蘇聯發動戰爭制止他,為此甚至願意放棄征服英國的機會。
為什麼說晚些進攻蘇聯德國能一統西歐而且還會很牢固首先蘇聯的國土縱深太大,很難真正的佔領,而且蘇聯的動員能力很強,有數量超過德國的飛機坦克重炮,最關鍵的是直到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德國的石油問題都沒有解決,石油的產量沒有增加使用量反而幾何增長,這就直接導致在戰爭後期德國無油可用,機械部隊戰鬥力大打折扣。
如果德國能推遲進攻蘇聯先把把英國的產油區中東拿下來,把石油的問題解決,有了石油戰爭機器就能全速運轉,坦克想開多遠開多遠,飛機能飛多高飛多高,進攻英國防禦蘇聯都會遊刃有餘,並且還可以用石油振興歐洲經濟,這對一統西歐來說有很大幫助,但德國沒有這麼做,而且進攻蘇聯的前期勝利,讓德國以為蘇聯好打,幻想著佔領蘇聯的巴庫油田彌補石油不足的現狀,但蘇聯的頑強抵抗讓德軍始終沒有踏進巴庫一步。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蘇德之間的戰爭是無法避免的,雖然蘇德有過20年的蜜月期,德國幫助蘇聯實現工業化,蘇聯幫德國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但是他倆都是野心極大地國家,當一方的擴張野心觸到另一方的底線戰爭就無法避免。
-
18 # 學生族藝德
其實德國的戰敗跟蘇聯的關係不是太大,因為曾經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迫使德國向美國宣戰,當時希特勒痛罵日本是愚蠢者,因為在希特勒心中一站的失敗,跟美國的參戰是有直接的關係呢,所以即使德國不打蘇聯但日本也同樣會去招惹美國! 其實蘇聯之所以能堅持到二戰的勝利,跟美國的援助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也不可能那麼快取得勝利,其實二戰同盟國的勝利跟個別國家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因為當時世界都聯合在了,一起去反抗法西斯,如果想取得勝利的話,必須靠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勝利!總而言之,勝利是與世界各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向全世界為反對法西斯戰爭付出生命的人們致敬!
-
19 # 聚事堂
德國主要是陸軍厲害,空軍和海軍都不行。
所以德國只能對英國遠端打擊,無法大規模度過英吉利海峽。英國投降的可能性又極小,幾乎可以說不可能,所以德國可能可以統一歐洲大陸,但是肯定沒法征服英國。況且英國還有廣袤的海外殖民地。
德國之所以進攻蘇聯是因為德國和蘇聯早晚必有一戰。德國經過幾次戰爭,希特勒膨脹了。蘇聯也是大意了,雖然防著德國呢,但還是沒想到這麼突然被進攻。
德國和蘇聯拼的才是真正的國力,就像日本跟美國拼的也是國力,中國跟日本也是國力之拼。不過彼此差距都比較大,蘇聯佔領的是綜合國力制高點,德國佔領的是高科技制高點。如果沒有美國的加入,雖然德國失敗是早晚的事,但是蘇聯也會被打殘。英國更是直接半身不遂了。
-
20 # 草莓哈比
確定可以100%統一西歐!若非深井冰(希特勒)急功近利,前蘇聯也可能會戰敗!依在下愚見:如果先統一西歐,前蘇聯再緩而圖之,蓄勢待發只等戰備物資充足,恐怕1949年就打到中國來了!
回覆列表
很多人分辨不清的一個問題是,單說戰爭,二戰中的轉變本質,並不是所謂的德國有沒有攻擊蘇聯,更不是所謂的日本偷襲珍珠港。
這一切的原因,只是加速了軸心國的滅亡。
而他們輸掉戰爭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從一開始肯定是打不過同盟國的,為什麼?因為二戰軸心國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支撐到最後。(不只是石油,包括錢,糧食,人口等等。)
日本為什麼打珍珠港?美國封鎖,他沒有資源了。
德國為什麼要到處平推?他需要資源。
二戰和一戰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對資源的重度依賴,不是一戰可以比較的。(一戰中消耗了3600萬噸石油,二戰三億多噸,相近十倍!)
下面是關於德國液態燃料的統計。
年份 石油總產量 其中的合成燃料
1939年 830 220
1940年 1560(含繳獲的880萬噸) 320
1941年 810 390
1942年 750 420
1943年 1000 500
1944年 470 200
看得到的一點是,40年的時候,他們繳獲了大量物資,而那年他們確實打了很多勝仗。
1940年:
4月9日 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丹麥投降
5月10日 德軍入侵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投降
5月14日 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國王宣佈投降
6月10日 德軍佔領挪威全境;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佔領巴黎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有了這些之後,對於德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為何?因為資源依然是滿足不了德國的那麼多坦克飛機等等東西,因為如此,他們選擇了進攻蘇聯。
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佔領了蘇聯,德國真的甚至有機會贏,然而,蘇聯成功抵禦住了他們,這個是他們沒有想到的,而這個也就造成了他們的戰爭資源加速消耗了。
1942年,英軍嚴密封鎖北非德軍的油料供應線,造成德軍500餘輛坦克因斷油、不能機動而被殲。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和同盟國軍對德國80幾個煉油廠和石油供應線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轟炸,使德軍油料供應嚴重不足,大批飛機、坦克不能作戰。
沒有了資源之後的德國,坦克動不了,飛機飛不了,一切的一切,其實已經結束了。
而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不說蘇聯是否會反攻德國(事實上蘇聯已經準備加入同盟國),這裡假設即使蘇聯不動手,單單靠他自己的資源,是萬萬支撐不了跟英美戰爭的。而進攻蘇聯是他的必要選項。
蘇聯在戰爭中,年產超過1800萬噸的石油(自己可跟前面的德國生產比較,可以看得出來差距了。)
不進攻蘇聯,或許不會那麼快死,但是依然是慢性死亡,只要英美封鎖了德國,那德國就如同困獸猶鬥,該輸還是要輸的。
——————
其實,從一開始德國就知道資源會不足,在他們的眼中,是要以戰養戰的。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用德國小的本金,發出了更大的果實。
然而,最大的壞處在於,他們只要一次進攻失敗,那麼對於他們的打擊就是巨大的。因為在戰爭中如果沒有獲得資源,那麼就會出現資源的斷層,最後導致無法施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