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掉隊的雲
-
22 # 博士聊教育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可能是職業習慣,在生活中也會習慣性的給自己提問題,然後不停的去找答案。我也是一位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邊在戰術上輔導著孩子的具體科目,一邊又自然而然的會進行戰略上的思考: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看到了題主提到的問題,我想,其實我的問題和樓主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同一個問題。在這正好把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做一個簡短的整理,也可以和大家做個討論。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首先查了“教育”這個詞的來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百·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提及的教育可能更多是一種”精英教育“。在《說文解字》中對”教“和”育“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指的是教知識、教方法,可以理解為現在所說的“教書”;對"育"的解釋是:“育,養子使作善也”。“子”在古代是對有道德、有學問人的尊稱,可以理解為現在所說的”精英"。因此,“育,養子使作善也”可以理解為現在所說的“培育精英,讓精英去改變世界的意思。因此,教育在古代可以理解為“教書育精英”,然後讓精英去改變世界。
在現代,教育不再是單單針對精英的一種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更為廣泛的行為,因此,教育不再是”教書育精英”,而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一是教書,是指知識的傳輸,即傳道授業解惑;另一部分是育人。育人有人說是教做人,我覺得可能不夠準確,如果單單是教做人,其實還是教的層面,應該包含在“教書”裡。我的理解,育人的育,應該是培育、培養的意思,不同於知識的傳輸,更多側重對人的潛能的喚醒和對人的發展的引導。這一點,其實從教育的英文education中也可以反映出來:e+duc+tion, e是out,出來的意思,而duc是引導的意思,那麼education其實就是“引匯出”的意思。
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或者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喚醒並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就好比一粒種子最終會結出桃子還是李子,不是由我們家長或老師說了算的,家長和老師不能一味的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因為我們不能讓本來是桃子的種子長出杏子,也不能讓本來是李子的種子長出桃子。相反,我們要做的是給種子施肥除草,然後耐心等待種子發芽成長,並最終成為最好的桃子或者李子。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總結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真的可能需要用“育”的靈魂去和孩子對話,喚醒孩子的潛能,而不是用“教”填滿了孩子的靈魂,最終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無限潛能。
-
23 # 科技型文盲1
教育的價值,是傳遞有營養的知識。因此,你不能讓學生吃草,因為他消化不了,無法長大。這是一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過程,學生痛苦,老師能幸福嗎?任何人都無法忍受長期勞而無功的折磨。
人生苦短,社會競爭異常殘酷,需要儘快獲得海量的高營養知識來成就自我。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從零開始,開荒、種草、養牛、擠奶,然後吃肉喝奶。來不及的。老師需要給學生甄選蛋白質含量高於3.5%的知識。
曾經站在知識含金量的層面審視,我國勉強能在一百年內出幾個人才。而且,還是社會科學領域。科技領域,除幾個出口轉內銷的,難言人才。教育效率,幾乎約等於零。這不是否認所有人的努力,而是痛恨14億中國人本不應只有這麼點科技貢獻。不但老師無法接受,恐怕社會、民族也無法接受,這無異於向美軍招手,向霸權低頭,向恥辱致敬。
教育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比光刻機還要複雜千萬倍。任何個體都無法構建高效知識體系。這是作為老師的無力感來源,一方面,大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知識體系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在諸多環境壓力之下,也無法開展知識探索,無力改變什麼。只能將重壓轉到學生身上。
我國的知識體系,沒有給學生搭建成功的積木,而是硬塞了幾籮框種子。學生需要花大半生時間找出想要種的那顆樹,然後再用餘生守獲這顆樹。大部分人一生都等不到這顆樹加工成積木的那一刻。
如果沒有軟體工具,你得用幾百人一生時間,才能畫完一幢摩天大樓的設計圖。一部手繪迪士尼高畫質動畫,估計得用盡幾十萬人一生的時間。高營養知識的本質,就是使一切簡單化、模組化、提高知識的使用效率。所以,西方在這方面很努力,開發了無數的知識軟體。反觀我們,甚至連一個很初級的製冷劑物性資料查詢軟體都沒有。凸顯知識體系嚴重滯後。
我們不但缺乏知識工具,知識本身的營養成分也嚴重不足。比如,流體力學領域,最基本的水泵。目前仍然採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相簿與理論。不但產品效能低劣。至今,連可靠的設計理論都沒有。100%靠重複試驗,設計師成為掌握微不足道知識量的繪圖手藝人。
以本人接觸的有近百年曆史的傳統工業而言(鋼鐵、化工、紡織、水泥、造船、蓄電池、內燃機,等等),歐美工藝設計技術成熟度大約35%,國內不到30%。比如,一百多年來,高速內燃機整體效率還在15%(綜合道路與可靠性效率)的範圍內掙扎,簡直令人氣憤。只要稍微提高一點既有知識的含金量,僅需小學三年級的基礎,即可勝任指導世界大師的工作。只需要前進一小步即可領先,
本人用實踐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但絲毫沒有成就感,因為這是完全不該有的局面。浪費了太多人的人生。迄今,我沒有看到任何本質的設計技術進步,僅在加工工藝方面取得一點進步,本質錯誤都沒有糾正。包含汽車的氣動效率、火箭的荷載效率,都低到無法想象。
在整個世界尚未完全意識到構建高效知識體系重要性的時候,作為老師能做的不多。你無法儘可能地將草轉化為牛奶,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將倍感欣慰:始終鼓勵學生質疑,不要崇拜任何科學權威。這些權威不代表真理。只是可敬的先驅。我們要勇敢地站在先驅之上,超越一切先驅。
-
24 # 使用者虎幣勝熊
教育的本質?有官話,也有實在話。官宣,理想,信仰,等等一大堆令人敬仰的君子的冠冕堂皇的論調,說出來連自己都相信是真的。實在話,肯定有擁有師德盡職盡責的。不排除教師無信仰圖利,甚至有些令人不齒。一切以利為中心,而非教書育人。要教育學生為社會,為公益,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做實實在在的人。空洞的無效教育佔居了相當比重。教書育人,應該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為受教育者講授,真實客觀的基礎知識,教育學生怎樣倣人,誠信善良的基本質素,培養學生辯別是非的能力,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不能為利而舍師德。缺少了錢味的教育,無勢利思想的教育,可以培養高素質國民。
-
25 # 陌藝凡
教育一向都是咱們最關心的問題,畢竟它牽涉著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未來。所以,咱們為教育的前進而欣喜,為教育的問題而嗟嘆。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問題到底在哪裡?咱們該何去何從?關於教育,顧明遠是怎麼了解的呢?在他眼中,我國教育有什麼問題?為什麼咱們不能徹底化解教育問題呢?我國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藝凡之前看過一篇文章的題目叫《我國教育路在何方》。現在教育現已是全社會的熱點。 不論在朋友的聚會上,仍是親戚的交往時,總會談到教育問題。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要點校園,但開學之後就發現,孩子在校園被教師告誡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做,她覺得孩子受到許多限制,很難有所開展。於是就想 辦法把孩子送到國際校園讀書去了。
這幾年我國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據瞭解上一年有37 萬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新增,年齡也越來越小。因而我想說說我是怎樣瞭解教育的,以及我國的教育究竟該何去何從。
我對教育瞭解的四個觀念:觀念一: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以前大家不明白什麼叫愛。我覺得“愛”首要是要尊重與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根底、尊重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品格。
有些教師安置作業、對學生體罰,包含爸爸媽媽打罵孩子,看上去如同也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說這是為孩子好,是“愛”孩子的體現。類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無限制的滿意。這看上去也是一種“愛”,可是,那叫“溺愛”。
那麼我瞭解的“愛”究竟是什麼呢?“愛”是尊重孩子品格的開展,不是愛成果。假如孩子分數進步了,可是心思扭曲了,這便不是“愛”。愛孩子是要為他們將來的美好做長遠地考慮。聽到這兒,有的人就要說了:“現在是獻身童年的美好,來換來將來的美好。”我要說的是:“假如童 年沒有美好,那麼將來也不會有美好。”
觀念二: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關於“學業擔負重”這一問題,我覺得其首要源於“心思擔負”: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固然感覺不堪重負。 這時,有讀者就要提問了:“是不是由於國外學生擔負較國內學生輕的原因呢?” 經調查結果顯現,一些國外優質校園,其學生的學業擔負也很重,可是他們與咱們有著不同之處:學生自己喜歡並樂意自動去學習,而咱們的學生是被迫學習。
由此看來,咱們要培育創新人才,首要,需求放棄強迫的手段來促使學生學習。然後,需求培育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思壓力,有空餘的時刻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歡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 公正的教育,把挑選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挑選喜歡的東西。
觀念三: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學生的愛情是適當豐厚的。越是低年級的學生,愛情越是豐厚,一起又很軟弱。所以往往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教師的一句表揚會使學生受到鼓舞,爆發潛在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會將此銘記終身;一起,教師無意中 說的某句傷人的話,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嚴重後果,學生也會記住它。
觀念四:學生生長在活動中 學生的生長並不單單是依託教師的言行說教,而更重要的是依託與學生自己的活動。那麼包含哪些活動呢?“活動”包含他們學習知識,讓他們在參加的活動中自動地學習。在這個程序中體驗到與別人、與社會的關係,思想品格得到鍛鍊,責任感、 溝通才能、合作精神、誠信都能得到培育。
為什麼有些教育問題? 咱們不能徹底化解?這些觀念的出發點均是建立在“教育”的根底之上。可是,就教育論教育並不能徹底化解教育問題,那麼教育仍存在哪些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不能徹底化解教育問題呢?
本質問題: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教育規劃綱要中就說到教育觀念陳腐,教育內容辦法落後。 教育規劃綱要中就說到教育觀念陳腐,教育內容辦法落後。其主首要是由於教育開展不均衡所造成的。 地域之間不均衡,校園之間不均衡。這麼多年來咱們的要點校園問題始終存在。當然,從我國教育開展歷史上看,要點校園制度起過積極的作用,其時全社會亟需人才,要點校園的建造極大地滿意了其時的需求。可是跟著教育開展,要點校園的,負面效果也顯現出來。校園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成了教育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對工作教育的注重度不行。 長期以來咱們從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間校園挑選上都把工作教育看做低人一等。回到歷史上看,我國在上世紀50 時代時仍是比較注重工作教育的。
以前的中專培育了許多人才,我在60 時代下放勞動時遇到不少“文革”前的中專畢業生,我很佩服 他們的水平緩技能。“文革”今後工作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注重,伴隨高等教育擴招,普通高中也得到擴張,工作教育開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國開了工作教育工作會議,才對工作教育重新注重起來。這造成了現在社會上使用型人才極度缺少。 從教育觀念上看,許多學生著手才能很強,他們也不一定喜歡理論的東西,可是現在家長仍是更樂意學生就讀普通高中、普通大學。 咱們教育觀念不行合理。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明,培育人才。
現在在我國的教育中,教育的東西性太強了。是說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為階級鬥爭服務,後來又提出為經濟服務等等,不強調教育是為了人的開展。教育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開展。 教育成了一種東西,是家長為孩子尋求美好的東西,是校園尋求名譽的東西等等,沒有把人看做第一位。教育當然不能脫離政治和經濟,要為政治經濟服務,但只要人得到開展了,才幹更好地為政治經濟服務。
教育問題背面是社會問題。
教育的矛盾是社會問題的反映。 不可否認,現在社會中存在分配不公。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減負”座談會上,就曾呼籲停止奧數班,我說奧數班糟蹋人才,結果當場就有一個學生說:“我不學奧數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 好的大學,上不了好大學畢業今後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麼養家餬口?”這種話出於小學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說明這是一個社會矛盾在教育內的反映。 家長和學生也有許多傳統觀念。 比如“學而優則仕”,覺得書讀得好就應當公務員(課程),就應當白領,我國沒有國外“學而優則工”或“學而優則農”的想法,這也是社會觀念和社會心思的問題。
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國的攀比文明。 我國是人情社會,別人家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長和孩子都覺得沒有體面。這種文明和心態產生了教育的競爭,你讓孩子學奧數我也要讓孩子學,而不論孩子的才能或者興趣。這種攀比體現在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這種攀比不僅存在於個人,甚至上升到一個區域的政績觀。 一個教師從前告訴我,某年由於考試成果優異,他們地方上領導請教師們吃飯,領導要求明年校園升學率持續進步。只需具備知識的人都知道,升學率本來就是一個常數,與整體的教育質量沒有任何相關,一個市升學率的進步必定伴跟著別的一 個市升學率的降低,所以專注升學率,本質是關注政績。
關於教育的重要人物——教師,咱們又應該採取怎樣的進步呢?首要全社會使用實際行動來遍及發起尊師重教。
包含國家發起,不能只停留在標語上,比標語更重要的是要進步教師待遇。 現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蘇浙江等區域,教師待遇已得到進步,可是許多中西部區域待遇仍舊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區域的教師當面向我抱怨,工作20 年了,每月的薪酬仍只要2080元。 其次教育本身要值得人尊重。 我主張首要要強化教師隊伍建造,嚴厲國家考試製度,關於教師資格證書管理,切勿再一次地走過場,教師在考試考完之後還要經過一段時刻調查,教師工作幾年之後還要再調查。
再次是師德問題。 現在出現教師“工作倦怠”的問題,我覺得可能和教師對本身工作知道缺少有關。
教師責任重大,教育事業是很美好、很光榮的事業,教師看到孩子的生長有美好感,由於它涉及到人類的連續和社會的開展。有了這種知道,就能不斷鑽研,不斷進步專業水平,就會感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國教育開展到今日很不簡單,成果 很大。像上海的PISA 測驗就是代表我國教育好與前進的一面。
我覺得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知道到有些問題是社會問題,教育現已承當了不應承當的問題,校園只能儘量做好,校長只能面對現實,咱們也要知道到教育不可能面對所有問題。
教育需求全社會參加,全社會都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即至,需求從實際出發,逐漸地改動。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一名山區教師,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也常常思考,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拙見。
我個人覺得。教育的根本就是生存教育。教育並不是我們看過的漫畫中所有的統一模式下的你、我、她。而是培養可以適應社會並遵守規則的人。它可以具體到以下幾點。
培養身、心健康的人。往往很多時候,教育會忽略這一塊。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這個大家都可以用肉眼可以看出來。並且在學校裡開設的體育,各種運動會,是可以實際去幫助孩子們擁有健康的身體。但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這個是現在教育仍然不被過多關注的一方面。一個人的心理不健康,如果他自己不說,是不會被輕易發現,如果他不主動尋求幫助,那麼很多時候會被忽略,但往往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的結果很多時候是不可逆轉的。像藥家鑫、馬加爵這樣的案例確實不少。高學歷並不能代表一切,一個人的心智健康與否才最為重要。培養有認知體系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要步入學校去學習,那麼除了成績之外,生活中我們與不識字的祖輩他們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學校裡我們接受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知識,從簡單的語文、數學、再到科學、地理等等,這一切知識的學習讓我們有了新的認知體系,讓我們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的現象,原理,或者解決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它是融入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可以點亮你的生活並且給你的生活帶來便捷。你無法讓一個不識字的老人學會發簡訊,但對於你來說就是很簡單的事,更深一點,你理解四季為什麼更替、雷電是怎麼形成的、甚至於你遇到問題需要用哪些法律的武器去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對於這些,沒去踏入過學校的人,如何能認識到這麼多呢?培養擁有規則意識的人。想來大家從小就背過什麼小學生、中學生守則吧!從我們第一天步入學堂,老師第一次教我們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如何坐、如何舉手發言、如何寫作業等等這些課堂要求。我們從家裡走出來,步入學校,就開始了集體生活。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開始學著懂規則、守規則。再到後來,我們學習各種知識瞭解國家的各種體系、法律法規、最後步入社會做一個懂法守法的人,這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作用,但從離開家踏入學校生活的那天開始,我們就開始接觸集體規則了。培養適應社會的人。學校教育不是批次生產。不是說都培養成博士生、教授而是讓每個孩子最終步入社會時可以適應社會並且從事適合自己的職業。三百六十行,每個行業都要有適合的人去幹。並且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全日制的這樣的大學,也可以是多樣的技能學校,讓不適合讀書的孩子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後去學習適合他的技能並且在掌握這個技能後從事相關的工作。最終各種學校向社會輸出人才的同時也要輸出可以適應社會的人,如此才是社會安定的因素之一。最後,不得不說說,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而家庭又是由每個個體構成的。如果這每個個體如果在學生時期接受了學校的生存教育,並且最終輸入到社會中,那麼只要這每個個體是合格的,擁有健康的身心、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擁有足夠的規則意識,有合格的道德底線……那麼謝這些個體在社會上從事各種職業,然後這些個體又構成家庭。構成的家庭因為個體合格所以家庭也相對和諧了。如果每個家庭和諧了,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教育是國之根本。所以,教育不是狹義的讀書認字這麼簡單,雖然素質教育口號喊了那麼多年,但現實就是學校裡一切考核看的就只有成績,所以,很多時候,老師也在教育的路上也越來越糊塗。
最後,學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它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這是我的個人拙見,希望教育的路上多一點真素質教育,讓每個孩子,最終都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並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