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tud白丁
-
2 # 行者要行萬里路
袁紹四世三公,可以說背景極好,更是討伐董卓時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而此時曹操只是小小一方諸侯,並且出身宦官之後,那麼為什麼袁紹打不過曹操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自身原因,袁紹喜歡繁文縟節,表面上寬宏大量內心裡則是比較多疑;想的很多但做事優柔寡斷經常貽誤戰機;是非不分賞罰不明並且喜歡虛張聲勢並且不懂得兵法。而相比較來說,曹操順應自然不拘泥於小節;禮賢下士,量才而用,用人不疑;做決定果斷高效並且應變力比較強;除此之外,曹操深通兵法打仗很多時候都是以少勝多。
其二:客觀原因,曹操名義上是在扶漢,而袁紹是反叛;曹操管理上全軍上下都依法行事而袁紹管理或許寬鬆,不能形成震懾力;曹操手下齊心協力,袁紹手下爭權奪勢,讒言四起。
因此,雖然袁紹的出身和勢力都遠強於曹操但是這些都不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戰爭歸根到底還是人的戰爭,無論是從個人的胸襟、膽略、性格、管理制度還有軍事策略上來看,曹操都是遠勝於袁紹的,因此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
3 # 宣染歷史
袁紹和曹操自少年時代便相識,可謂是知己好友,二人少年時在一起遊玩,曾經還和其他同伴搶過別人的新娘。所以二人對彼此都互相瞭解。
他們同是官宦子弟,又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而且袁紹是曹操的上級,當時宦官亂政,袁紹和曹操等人成立了一個反閹同盟。
二人雖然是少年好友,但隨著日後各自的壯大,袁紹逐漸看不上曹操了,這也和二人的出身為人有關。
袁紹這個人好謀無決,見小利而忘命,幹大事而惜身。愛名利,從討伐董卓時,為了當盟主,不惜自己大量的錢和軍糧。而且獨斷專行,自大,不聽逆耳忠言,偏聽偏信,田豐的建言換來的是牢獄之災,聽信郭圖讒言殺掉田豐,執意讓高覽張合出兵導致被圍攻,最後投降,不懂得識人用人,郭嘉,許攸,趙雲都曾經投身袁紹帳下卻不得重用。反而是顏文兩位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深得信任。而且猶豫不決,膽小多疑,註定不能成大事。
而曹操不同,此人聰明透頂、愚不可及,狡猾奸詐、坦率真誠,豁達大度、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心胸狹窄。 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體現出大氣,將各種臉溶於一身。 曹操的遺囑“分香賣履,留戀妾婦”體現出曹操的大氣與自負,他在殺了呂伯奢後更是說出流傳千年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名句,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
4 # Zh上善若水W
在三國那樣的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連綿不斷的戰爭,而這些戰爭呢,能夠代表不同勢力的強弱,和那些勢力領導者的強弱,也可以這樣說要展現一方勢力到底厲害不厲害,也是得看在戰場上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在三國的初期,曹操和袁紹,一個是因為藉著天子的名聲發展的勢力,另一個則是在一方領土發展了多年的勢力,那麼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呢?
袁紹出身於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如此顯赫的身世,給袁紹帶來了很大的資本,同時也養成了一副紈絝子弟的通病。
其實,袁紹幕僚出現兩派意見很正常。兩派人分別列舉了自己的觀點,分析了打與不打的利弊。最終如何抉擇,考驗的是領導人物的決斷能力。然而袁紹表現出來的卻是猶豫不決,可見他是一個缺乏魄力的領導。
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袁紹最終在許攸的建議下,決定攻打曹操。訊息傳到曹操這邊,曹軍幕僚議論紛紛,很多人開始焦慮擔憂。
官渡之戰,其實,當時曹操和袁紹的實力相差懸殊,如果不打一仗,哪知道誰勝誰負?然而情勢危急之下,如果連曹操本人都被袁紹嚇破了膽,還有誰敢幫助曹操對抗袁紹?所以曹操故作鎮定,穩定了軍心。正如領導學所說: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領導要讓部下保持鬥志,並且看到希望。在這一方面,顯然曹操遠勝於袁紹。
劉備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的謀士分為兩大派:荀彧認為劉備是個英雄,早晚不是池中之物,應該早早除掉;郭嘉則是認為這個時候不能殺劉備,如果殺了劉備,天下賢才寒心,以後不敢來投靠曹操。曹操權衡利弊,最終採納了郭嘉的意見。
同樣遇到一個問題,部下分成兩派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兩種意見分別分析利弊得失。有能力的領導可以從中權衡利弊,選擇最佳的方案。能力平庸的領導,面對不同的見解,只能被弄得暈頭轉向。
外寬內忌的袁紹官渡之戰前夕,田豐認為時機不到,極力反對攻打曹操。袁紹一怒之下,把田豐關進地牢,打算勝利之後再來處理田豐。
結果袁紹大敗而歸,獄卒趕來向田豐賀喜。頭腦簡單的獄卒認為,袁紹沒聽田豐的建議,導致戰敗,這回應該釋放田豐了。
誰料田豐聽聞袁紹戰敗,即刻預測到自己死期已至。田豐太瞭解袁紹的性格,假設袁紹得勝歸來,一高興,說不定會原諒田豐,如今袁紹大敗,無顏面對田豐,肯定痛下殺手。結果也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很快派人賜死田豐。
晚年的曹操雖然以殘暴亂殺人著稱,然而他殺的都是政敵和絆腳石。面對故意找茬的禰衡,曹操沒有痛下殺手,而是把他遣送給了劉表。劉表又把禰衡派給手下黃祖,最終黃祖和禰衡發生衝突,把禰衡給殺了。曹操對於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刺頭,他是採取借刀殺人的策略。袁紹的不納忠言,自毀長城,和曹操差遠了。
不善於籠絡人心的袁紹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領兵攻打曹操。曹軍將領無人能敵,損失慘重。於是曹操讓關羽出戰,斬殺了顏良。
袁紹聽聞斬殺顏良的武將赤面長鬚,和關羽很像,於是要問罪劉備。劉備說天下赤面長鬚者那麼多,如何確定斬殺顏良的武將一定就是關羽?袁紹耳根軟,放過了劉備。
袁紹很快又讓大將文丑領兵出戰,關羽又把文丑斬殺了。這次袁紹軍中的人看得很清楚斬殺文丑的人便是關羽,劉備百口莫辯。誰料劉備這個危機處理大師靈機一動,他跟袁紹說,你損失了兩員大將,我只要給關羽寫一封書信,保證他馬上來投靠你。袁紹聽後,喜出望外,激動地當場說,得到一個關羽,遠勝於顏良文丑兩人。
顏良文丑跟隨袁紹多年,屢立戰功,關羽目前還是一個敵人,剛剛造成袁軍的損失。袁紹如此喜新厭舊,肯定讓很多幕僚心寒。本來袁紹的軍隊謀士眾多,要是能多加善用,剿滅曹操還不是手到擒來?但是袁紹卻不懂得管理,搞得手下很是不團結,整日不是都在算計某個隊友,就是還沒想到怎麼算計自己的隊友,來謀取袁紹的青睞!
袁紹是敵不過曹操的,其實這裡面有很多原因的,袁紹與曹操相比真是有太多的缺點,他沒有什麼主見也分不清哪些人是忠哪些人是奸,而且疑心太重這就收買不了自己的手下,對於賢臣的建議還聽不進去,這就容易導致一些決策上的錯誤,在用人方面袁紹也是有問題的,糧食重地還不派賢臣去駐守,所以說兵敗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袁紹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他面對幕僚的意見分歧,無法有效地權衡利弊。因此,袁紹內部派系林立,明爭暗鬥,這和他的個人能力關係很大。曹操的團隊同樣龐大,然而曹操有能力駕馭這個團隊,所以能夠維持內部團結一致。
-
5 # 歷史緣來有此
三國演義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
三國曹操是一代梟雄,袁紹也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梟雄,而且袁紹四世三公,背景也是非常好,在漢末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袁紹聲望最高勢力最大,若以其實力而論本可以稱雄於世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可他為什麼打不過曹操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哪些原因導致他失敗?
一、自身抱負不大,只想稱霸而不稱“王”十八路諸侯解散後,袁紹設法搞定了盤踞在河北地區的其他諸侯,只想做割據一方的霸主,沒有當天下之主的想法,更不敢篡位漢朝。如果不是謀士極力地勸阻,如果不是劉備邀請他們一起攻打曹操,袁紹是不會主動打曹操的,只想過個安逸的日子。
二、個人格局觀和目光短淺袁紹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想當割據稱王的梟雄。從一開始,他就失去了不少機會,沒有派兵追殺董卓、沒有迎接漢獻帝、沒有偷襲曹操的許昌等等。從袁紹的角度看,既然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都已經擺平了,兵多將廣,糧餉充足,已經知足了。
三、用兵格局優柔寡斷,用而疑之逼得許攸反水。沒有許攸的反水,也沒有烏巢的大火。他坐擁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可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如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
四、一意孤行猶豫不決,不聽勸諫不聽沮授勸諫,讓顏良文丑獨自領軍,因而先折兩員大將。既不徐圖發展以耗垮曹操,也不速戰速決,而是拖拖拉拉出兵,等到袁紹人到地方,曹操麾下大將樂進于禁早已大破袁紹別軍,兩大猛將顏良文丑也被曹操殺死,失了銳氣。自己不太懂兵法,只能聽手下謀士的,但是又不知道該聽誰的,猶豫不決,導致手下謀士吵來吵去。
五、內部矛盾兒子起內訌兄弟不團結,各自為了爭奪世子大位互相敵對甚至最後反目成仇,在那種群雄割據的亂世年代,不團結一致對外,而是兩個兄弟徹底反目。來回幹了幾架,把老爹袁紹留下的人財光了。
六、對手太過於強大,不可同日而語曹操也確實厲害,軍謀韜略可稱三國翹楚。手下能人如雲。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夏侯淵曹仁張遼樂進于禁都是當世奇才,有遠見格局,用兵格局也不像袁紹那樣。
綜合來看袁紹的大敗的原因除了歸於自己的主觀原因以外,更多的原因是在於自己用人方面的失誤,其中最失敗的用了郭圖和淳于瓊這兩個人,在與曹操的交鋒中,他一敗於官渡,再敗於倉亭,遂使百萬雄兵,土崩瓦解,英雄事業,付之東流,自己落了個吐血而亡的可悲下場。
-
6 # 淺夢微醉
袁紹還真不是打不過曹操,與其說是被曹操打敗的,不如說是被自己打敗的。官渡之戰,手握巨大優勢,兵力,地盤,天下人心全在袁紹這邊,居然打輸了。一方面自己的性格,剛愎自用,外寬內忌,逼死了田豐沮授等良臣,也逼反了許攸,張郃高覽等人。直接造成了戰略被動,人才流失。即使到這一步,袁紹還是佔據優勢的,可惜他沒有解決好繼承人,也沒有平衡好謀士間的關係,內部派系林立。在袁紹死後立刻大亂,袁譚袁尚分家相互攻伐,給曹操機會分而滅之,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
7 # 年華似水0418
一 袁紹戰術上藐視曹操。曹操擁兵七八萬,而袁紹七八十萬。認為曹操不可怕。
二 袁紹集團內部分裂,謀士互相爭寵,不團結。而袁紹本人目光短淺,優柔寡斷,所以做決定的時候猶猶豫豫,耽誤戰機。
三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三個兒子立功心切,並沒有一統北方的決心。上下心不齊。
四 官渡之敗。不聽謀士許攸的建議,反而誣陷侄兒貪財,妄圖殺害許攸。許攸認定袁紹不會成大器,於是投奔曹操,幫助曹操打贏官渡之戰。自此,曹操勢力強於袁紹。袁紹後病死。
-
8 # 碧山手藝人
袁紹一生都在打勝仗,幾乎沒有敗績,為何單單不是曹操的對手,最後輸給曹操?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讓給曹操一份大禮。
由於受《三國演義》電視劇的影響,大部分人對於袁紹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官渡之戰:少謀,無斷,聽不進忠言,一個失敗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縱觀袁紹的一生其實都在打勝仗,可唯獨官渡大敗於曹操,隔了兩年病死了,就好像一個人打架,贏了99次,可卻在第100次被人意外的打殘了一樣,結果前程盡毀。
袁紹雖然頂著四世三公的光環,可剛起兵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馬,照樣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可是袁紹憑著自己的雙手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最初袁紹寄於冀州韓馥的籬下,結果袁紹用計輕易的讓韓馥主動讓出冀州,獲得第一塊地盤。而後,袁紹率軍擊敗青州的黃巾軍。接著親自率軍以少勝多擊敗公孫瓚。
不久後袁紹又與袁術,公孫瓚同時開戰。在曹操的幫助下徹底擊敗北方的豪強,最後剩下唯一的對手曹操,結果在官渡被曹操大敗。袁紹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幾乎沒有敗績,難道是靠運氣嗎?顯然不是,袁紹是有實力的,並非庸才。那他為何偏偏就不是曹操的對手呢?
這是因為此時天上掉下了一份大禮,可袁紹竟然將這份大禮拱手讓給了曹操。導致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份大禮到底是什麼呢?公元195年,正當袁紹所向披靡,志得意滿,橫掃諸侯,如日中天的時候。漢朝的皇帝漢獻帝劉協正在四處東躲西藏,逃避董卓餘孽追捕,苦苦的尋找一個避難之所。
而此時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收留皇帝,路過呂布的地盤,呂布因為糧草不足不敢收留。此時袁紹的謀士沮授立即提醒袁紹這是份上天掉下的大禮,應該趕緊接著,將天子接回,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一統天下。可袁紹不同意,他認為漢朝已經完蛋了,這個時候接天子回家就是個累贅,毫無益處,還得事事請示天子,麻煩。雖然沮授屢次提醒,袁紹依然不採納。
結果曹操聞訊,趕緊派人將皇帝接回家,名正言順的奉天討賊。可以說漢獻帝這份大禮是袁紹活生生主動讓給曹操的。這個舉動雖然只是微妙的變化,卻徹底改變了局勢。大漢綿延400多年,天下士子之心依然心向漢室,很多名士投奔曹操,實際是忠於漢室的。譬如曹操最重要的謀士荀彧,所以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稱帝也有這個原因。
曹操得到皇帝,立即就站到了正義的一面,格局瞬間就變了。這股凝聚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視,劉備就是最好的例子,藉著漢朝的名義從草根走向皇帝。只可惜袁紹不懂手握天子的重要性,硬生生的將這份大禮讓給曹操,結果因為這個重要的原因大敗於曹操,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9 # 山谷吹風
說袁紹打不過曹操太片面。準確的說是袁紹活不過曹操,袁紹和曹操年齡相仿,但是比曹操早死了18年,袁紹死之前,和曹操在官渡一戰失敗,並不表示袁紹的勢力就沒有了,實際上,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還佔據冀、幽、並、青四州地盤,地盤還是最廣,勢力還是最大、謀士忠臣還是很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大概47歲左右),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袁紹一死,幾個兒子內訌,曹操才各個擊破,掃平北方。這和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道理是一樣的,假如袁紹官渡之戰勝利,也許就能統一中國了,姓袁的做皇帝就不是袁世凱了,而是要提早1800年。
-
10 # 小學丶數學課代表
別拿家世說話,單論他倆雖不能說萬全對等但是真差不多少,不同是袁家主外,在外面有兵有地有家世名望,發展的的順風順水,曹家是在天子腳下,只要沒徹底造反哪能趕得上天高皇帝遠的袁家,袁紹官渡沒打過曹操這純粹是運氣問題,一個不慎讓曹操抓住機會好牌也打爛了,那個誰說袁紹命短,命短就沒翻盤的機會了
-
11 # 憤怒的小Q
袁紹和曹操兒時本是孩子王和小跟班的角色,到後來反目成仇,兵戎相見,再到最後官渡之戰袁紹的失敗,都是比較奇幻的。袁紹能打敗曹操有幾個因素:
1.擁有青,幽,冀,並四州,地盤天下最大。
2.四世三公的背景,人才最多。
3.兵多將廣
但偏偏輸了,原因有幾個
1.背靠北方少數民族,能動用的州只有2個,並沒有想象中的強大。
2.性格,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袁紹這個人優柔寡斷,而且自負,賞罰不明,這也是許攸投靠曹操的原因。
-
12 # 老實人侃歷史
曹操到底為什麼能打敗袁紹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知彼知己。曹操之所以敢以兩萬人馬迎擊袁紹的十萬人馬,是因為他早已看破的袁紹的優缺點。曹操說過: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由此可見,曹操對於袁紹的為人處世、智力志向都有所瞭解,而且對於袁紹的將帥士兵的戰鬥力也有所研究。這是曹操之所以能戰勝袁紹的首要原因。
第二:曹操善於用人。在官渡之戰中,謀臣許攸是個非常關鍵的人物。許攸曾經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可是袁紹不予採納。真不巧,那時候許攸家中有人犯法,被他的政敵給捉了。許攸感覺不得志,一怒之下跑到曹操那邊,並提出了火燒袁紹糧草的計策。曹操當機立斷,大膽採用許攸的計策,親自帥兵去火燒糧囤,讓袁軍幾乎崩潰,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點。
另外,張郃、高覽兩位將軍,本來是去攻打曹操的,但是袁紹對他們兩起了疑心,所以他們直接投降了。對於袁紹來說是損失了兩位大將,對於曹操來說是增加了二將。將軍陣前投降,在那種形勢之下,對於雙方戰鬥力、士氣,都有著重大影響。
第三:曹操將帥一心,袁紹內鬥嚴重。袁紹為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論個人能力,都比曹操的兒子要強不少。可是他們內鬥嚴重,各個都想當下一個皇帝,超級不齊心。他們都企圖讓自己強大而削弱另外兩個,窩裡鬥已經搞得三敗俱傷!另一方面,郭圖暗算張郃,說他的壞話,使曹操對張郃起了疑心。逢紀與田豐也各懷鬼胎,謀士的陣營也在互相陷害!
曹操這邊團結一心,袁紹那邊一盤散沙。袁紹有強大的陣容也打不過曹操,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
13 # 小牛000
1.曹操奸而心細,他深知袁紹的弱點在哪。2.袁紹本人優柔寡斷,手下謀士眾多,信你一句信我一句,且手下謀士意見並不統一,袁紹不能分辨哪一位意見是對的。3.在曹操攻打徐州時,劉備去借兵,袁紹居然因為小兒子病重而喪失大好良機,沒有去偷襲曹操,使得曹操越來越強大。4.袁紹的兒子們都是一些酒囊飯袋,沒有真正的才能,只會吹噓自己,而且幾位公子只顧著互相爭奪權力,沒有大局意識。5.最後是許攸的神助攻,許攸對袁紹實在是失去信心,最後獻計於曹操,使得袁紹徹底敗下陣來。
-
14 # 富元製作
首先是袁紹的內部派系林立,整個集團不能形成團結協助,反倒是互相勾心鬥角,直接導致許攸張郃高覽投奔曹操集團,重要謀士田豐沮授被囚禁。
其次袁紹個人好謀無斷,多次錯失消失曹操的絕好機會。反過來是曹操能夠迅速抓住戰機,迅速控戰局
-
15 # 寂寞消防員
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曹操戰爭開始之前,也是猶豫不決,因為各方面實力相差太大。想想失敗的都是自己。是郭嘉的”十勝論”使曹操下定決心,並且堅決的執行下去。對於前期的一些失敗並不氣餒,還時刻鼓舞士氣。袁紹官渡失敗後,元氣大傷,但未傷其根本,底蘊還在,若能痛定思痛,重整旗鼓,大事可期。但是袁紹卻氣吐了血,很快就死了,使袁家陷入內鬥,分崩離析,最後為曹操所滅。
二 ,曹操知人善用,能根據謀士的諫言做出正確的選擇,袁紹見異思遷,而且太喜歡聽拍馬溜鬚的話,田豐忠心諫言反而被下獄,官渡失敗之後不反思不總結不自省,反而惱羞成怒,殺害田豐,自斷臂膀,反而幫了曹操的忙。
三,曹操集團實力雖小,但是團結一致,就是平時有矛盾的,也等打完了仗再說。袁紹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內鬥不止,袁紹有點勢力就想玩平衡之道,沒想到玩呲花了,把許攸這麼一個重要人物硬生生的逼到了曹操那裡。導致官渡失敗,葬送大好局面。
以上是個人觀點, 其實郭嘉的曹操“十勝論”袁紹“十敗論”就是很全面的說明
-
16 # 檸檬萌爸
袁紹的格局沒有曹操大,這是很多人都清楚的。袁紹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想當割據稱王的梟雄。從一開始,他就失去了不少機會,沒有派兵追殺董卓、沒有迎接漢獻帝、沒有偷襲曹操的許昌等等。在袁紹看來,能有河北地區那樣大的地盤已經是很知足了,不想再得到太多,否則他會很累的。
-
17 # 一頁歷史
兩個利益集團在戰鬥時,誰也很難想出什麼取勝之道。
這就需要等待,等待對方犯錯誤首先保證自己內部不犯錯誤,就要把自己內部穩穩團結在一起,等待敵方的變化,此處的變化,主要就是人的變化。
袁紹在官渡之戰時為什麼失敗?
有時,等待環境的變化,伺機而動,才能減少成本,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相持日久,難分勝負。
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是個大蘋果,曹操是個小蘋果,這兩個蘋果裡都有蟲子。
曹操手裡雖然捏著漢獻帝這張王牌,但無奈實力相差一些,所以有好些手下開始暗中向袁紹示好,表示想過去,這樣他們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管他呢!那是曹操和袁紹的事情,只要保住命就好了,但是袁紹這個蘋果,早已經被蟲子咬的千瘡百孔,五臟六腑也給壞了。
直接從蘋果裡爬出來的就是許攸。
有一天,許攸抓到曹操的一個使者,瞭解到曹操沒糧食了,大喜,哈哈,立功的時機來了,興沖沖的馬上告訴袁紹老大,曹操沒飯吃,咱們趁晚上天氣好火速分一路兵去攻打許昌,許昌一破,天下就是您的了,快!
袁紹依他多年的軍事鬥爭的經驗及對曹操的瞭解,想了想說,曹操這個人啊,詭計多端,那個使者一定是誘敵之計,萬萬不可上當,許攸一聽,還想再說什麼,要不抓住這機會,以後就沒了,但袁紹就是不聽。
其實,袁紹雖然做的不太高明,但也是沒有什麼錯的,因為曹操的手段他也不是不知道,況且自己兵強馬壯,曹操糧食一完,等他回到許昌,到時候再攻擊他也不遲啊,一下把許昌圍死,那才爽呢!
但是突然,審配的一份信來了,說許攸和他的兒子和侄兒子們有灰色收入,袁紹一聽急了,說許攸啊許攸,你是不是害我啊,我知道你小時候和曹操玩的好,是不是想裡應外合,現在先把你的頭暫放在脖子上,趕緊滾,我不想再見到你了。
許攸還是想再說點什麼,已經被袁紹的手下拖到了外面,他仰天長嘆了幾聲,就想自殺,幸虧手下攔住,許攸想開了,不自殺了要投靠曹操!
曹操嘛,正缺糧食,早就想燒袁紹的糧草了,但,苦於不知道袁紹的虛實,一聽許攸來了,高興壞了,一聽計策馬上行動,只引五千軍馬去燒糧草,結果大勝。
一個小小的許攸,真是天大的叛徒,害苦了袁紹,但卻是他袁紹自己的問題。
接下來,另一個蟲子出現了,他沒有爬出蘋果,而是在內部亂攪合,叫郭圖。
郭圖吧,挺聰明的,但當時不知怎的,欺負人家曹操人少,還是無智謀,好幾次建議袁紹去劫糧草,張郃卻說,曹操是有腦子的人,他打過多少仗啊,連這個都不知道,那怎麼可能呢?
還讓袁紹兵馬分成兩路,每一路力量都不大,結果都大敗而回,郭圖知道自己小看曹操了,自己怕擔責任,但又殺不了張郃和另一個武將叫高覽,便一面告訴袁紹,兩人不盡力,先召回,再殺之,另一方面,又暗使人告訴他們,袁紹要殺他們兩個,於是,張郃和高覽便投到曹操手下。
郭圖這隻蟲子又使袁紹失去兩員大將。
有個疑問,張郃,高覽,為啥會果斷離開袁紹?他們一定是知道袁紹的內部情況,問題很大啊。
有一隻蟲子小出現了,叫逢紀。
袁紹手底下有個謀臣叫田豐,早就告訴袁紹不要出兵,結果袁紹敗了,在獄中撫掌大笑,固不出我所料,逢紀一瞅,機會來了,趕緊告訴袁紹,袁紹便殺了田豐。
還有,蟲子們早已各自拉幫結派。
審配,逢紀輔佐袁紹三兒子,辛評,郭圖,輔佐大兒子,各為其主,內部分裂,袁紹沒處理好接班人問題。
最後,小蘋果把滿是眼的大蘋果給碰碎了,袁紹大敗。
其實,有關袁紹的這些謀臣,荀彧早就有一個評價,紹兵多爾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但是,無論是袁紹帳下,還是曹操營中,謀士們都會有矛盾,缺點,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袁紹無法駕馭那些謀臣,導致悲劇發生。
袁紹敗後,獄吏說,人們都為你高興,但田豐卻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則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我不望生矣,這是袁紹集團破產的根本原因。
反觀曹操,取勝之後,在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之書,身邊的人都說,可以一個一個點姓名,收而殺之,曹操說,當時袁紹強的時候,我還不能自保,何況是其他人呢?於是把那些書信都燒了。更不再問。
要用這件事說曹操大度,那是胡扯,因為曹操不可能那麼寬宏大量,投降反叛可不是小罪。
如果與袁紹暗通之人是少數的話,曹操說不定會小殺一場,以振軍威,但人實在是再多了,人心惶惶啊,只有把書信燒掉。才能給眾人一顆定心丸。否則,一旦內部紊亂,後果不堪設想,袁紹當時實力還是很大,鬧不好會翻盤。
所以由此可以直觀曹操與袁紹的區別,曹操修於內,攻於外,袁紹毀於內,敗於外。
-
18 # 清風鑑史
袁紹出身於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如此顯赫的身世,給袁紹帶來了很大的資本,同時也養成了一副紈絝子弟的通病。
優柔寡斷的袁紹
其實,袁紹幕僚出現兩派意見很正常。兩派人分別列舉了自己的觀點,分析了打與不打的利弊。最終如何抉擇,考驗的是領導人物的決斷能力。然而袁紹表現出來的卻是猶豫不決,可見他是一個缺乏魄力的領導。
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
袁紹最終在許攸的建議下,決定攻打曹操。訊息傳到曹操這邊,曹軍幕僚議論紛紛,很多人開始焦慮擔憂。
其實,當時曹操和袁紹的實力相差懸殊,如果不打一仗,哪知道誰勝誰負?然而情勢危急之下,如果連曹操本人都被袁紹嚇破了膽,還有誰敢幫助曹操對抗袁紹?所以曹操故作鎮定,穩定了軍心。正如領導學所說: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領導要讓部下保持鬥志,並且看到希望。在這一方面,顯然曹操遠勝於袁紹。
劉備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的謀士分為兩大派:荀彧認為劉備是個英雄,早晚不是池中之物,應該早早除掉;郭嘉則是認為這個時候不能殺劉備,如果殺了劉備,天下賢才寒心,以後不敢來投靠曹操。曹操權衡利弊,最終採納了郭嘉的意見。
同樣遇到一個問題,部下分成兩派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兩種意見分別分析利弊得失。有能力的領導可以從中權衡利弊,選擇最佳的方案。能力平庸的領導,面對不同的見解,只能被弄得暈頭轉向。
外寬內忌的袁紹
官渡之戰前夕,田豐認為時機不到,極力反對攻打曹操。袁紹一怒之下,把田豐關進地牢,打算勝利之後再來處理田豐。
結果袁紹大敗而歸,獄卒趕來向田豐賀喜。頭腦簡單的獄卒認為,袁紹沒聽田豐的建議,導致戰敗,這回應該釋放田豐了。
誰料田豐聽聞袁紹戰敗,即刻預測到自己死期已至。田豐太瞭解袁紹的性格,假設袁紹得勝歸來,一高興,說不定會原諒田豐,如今袁紹大敗,無顏面對田豐,肯定痛下殺手。結果也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很快派人賜死田豐。
晚年的曹操雖然以殘暴亂殺人著稱,然而他殺的都是政敵和絆腳石。面對故意找茬的禰衡,曹操沒有痛下殺手,而是把他遣送給了劉表。劉表又把禰衡派給手下黃祖,最終黃祖和禰衡發生衝突,把禰衡給殺了。曹操對於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刺頭,他是採取借刀殺人的策略。袁紹的不納忠言,自毀長城,和曹操差遠了。
不善於籠絡人心的袁紹
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領兵攻打曹操。曹軍將領無人能敵,損失慘重。於是曹操讓關羽出戰,斬殺了顏良。
袁紹聽聞斬殺顏良的武將赤面長鬚,和關羽很像,於是要問罪劉備。劉備說天下赤面長鬚者那麼多,如何確定斬殺顏良的武將一定就是關羽?袁紹耳根軟,放過了劉備。
袁紹很快又讓大將文丑領兵出戰,關羽又把文丑斬殺了。這次袁紹軍中的人看得很清楚斬殺文丑的人便是關羽,劉備百口莫辯。誰料劉備這個危機處理大師靈機一動,他跟袁紹說,你損失了兩員大將,我只要給關羽寫一封書信,保證他馬上來投靠你。袁紹聽後,喜出望外,激動地當場說,得到一個關羽,遠勝於顏良文丑兩人。
顏良文丑跟隨袁紹多年,屢立戰功,關羽目前還是一個敵人,剛剛造成袁軍的損失。袁紹如此喜新厭舊,肯定讓很多幕僚心寒。
劉備在這方面高明很多。趙雲在長坂坡為了救阿斗,衝殺敵陣,七進七出,險些喪命。劉備見到趙雲抱著阿斗過來,接過阿斗,隨即想把阿斗摔在地上,還好趙雲接住了阿斗。趙雲看見劉備的恩情,肯定感激涕零,以後更加賣命。在收買人心的功力上面,袁紹和劉備相比,又是差了一大截。
總結
綜上所述,袁紹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他面對幕僚的意見分歧,無法有效地權衡利弊。
因此,袁紹內部派系林立,明爭暗鬥,這和他的個人能力關係很大。曹操的團隊同樣龐大,然而曹操有能力駕馭這個團隊,所以能夠維持內部團結一致。
-
19 # 朝文暮史
先說觀點:我認為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袁紹慘敗主要原因在於團隊指揮和團結問題,尤其是袁紹的優柔寡斷,造成一再失去戰機,最終失敗。
下面我們從領導者及戰爭本身的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看一下官渡之戰。
領導者對比袁紹之敗,荀彧已經預測的很清楚了,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起兵攻伐曹操,爭奪中原地區最後的歸屬。訊息傳到許昌後,曹魏集團開展了討論,荀彧給曹操充分分析了這件事情,提出了“四勝四敗”論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套論述。
《三國志-荀彧傳》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荀彧認為兩雄爭霸城池和人口等硬實力的強弱不足以決定勝負的走向,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就是很好的例子。現在曹操、袁紹與當年的劉邦、項羽爭霸是一樣的情況,並且這個袁紹還不如當年的項羽,袁、曹兩人的對比從四個方面來看如下。
荀彧綜合了袁紹和曹操的能力對比,所以從領導者能力上袁紹肯定是不如曹操的,這是袁紹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下面我們看一下官渡之戰的情況。
天時天時即天道,袁紹發動官渡之戰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討伐曹操,隨人又祭天又誓師的,但是他有一點沒法越過,即這時漢朝雖然傾覆,但皇帝還在,朝廷設在許昌,在曹操手中,天下還有大批的有識之士對大漢依舊忠心,心向漢帝,所以無論袁紹怎麼說,還是大罵了了曹操祖宗十八代,都沒法收服天下人心,大家還是認為他是在攻擊朝廷,這場戰鬥從最開始就不佔理,非人心所向。
從漢獻帝劉協角度來看,命途多舛,一生經歷的各路軍閥搶奪,歷經坎坷,在許昌可算過了幾天穩定日子,曹操對他可比之前的董卓等強多了。當年他逃到洛陽,下詔天下勤王,袁紹壓根沒理他,所以從他的內心和朝廷諸臣的角度根本是不向著袁紹的,他們不知道袁紹要是勝利了會對他們怎麼樣,所以他們從當時道德的制高點上是抵制袁紹的。
這導致袁紹上得不到皇帝支援,下得不到士者傾向,此戰從開始就不佔天時。
地利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戰場的選擇和排兵佈陣將對戰鬥的結果產生重大影響,袁紹先和曹操見面就打了一仗,仗著自己人數兩倍於曹操,戰敗了曹魏,但沒有趁勢追擊,反而選擇在官渡這地方和曹操對峙,失去了最佳的戰機,在此失去了第一次有利的時機。
兩軍對峙期間,袁紹還是佔據絕對的優勢,曹操糧草不足軍心不穩,沒辦法持久戰,曹魏都要愁死了。袁紹則兵精糧足,後顧無憂,可偏偏在這麼重要的時刻,袁紹將糧草大營集中放在了烏巢這個地方,並且派了一個酒囊飯袋的淳于瓊守烏巢,給了曹操可乘之機。之後就有了火燒烏巢,一下形式逆轉,優勢互換,失去了最重要的戰機。
兩次在戰場上關鍵位置的選擇錯誤,導致袁紹戰鬥的失敗,可見排兵佈陣袁紹遠非曹操對手。
人和管理團隊是一個政治集團的根本,曹操的管理團隊是三國時最為強大和團結的,文武合力矛盾極少,尤其是武將多為曹氏家族成員,內部矛盾極少,且武將對荀彧、郭嘉等文臣謀士極為敬重,所以效率極高。反觀袁紹管理團隊,文臣中許攸、田豐、郭圖三個核心人物就意見不合,互相看不上眼,袁紹也沒有好好的調節三人的關係,往往決策討論起來各執一詞,沒法形成統一意見,時常延誤戰機。
武將就更別提了,顏良、文丑被關二爺砍翻後也沒啥拿得出手的領軍大將,袁紹將主要軍隊分別給三個兒子統帥,這三貨一心想著爭功奪得世子大位,明爭暗鬥,互相擠兌,戰鬥時根本形不成合力。
兩方爭霸時,團隊是決策的核心,團隊內部分崩離析,沒法形成高效的指揮系統,如何能戰勝曹操呢。
綜上所述,可見袁紹團隊文武都不合,戰鬥時沒法發揮很好的組織領導作用,所以團隊PK上也敗於曹操。綜上所述,袁紹無論是在個人能力、社會輿論、軍事部署還是在團隊協作上均不足曹操,佔優勢的僅僅是人數和錢數上,所以最終沒法戰勝曹操,官渡之戰打敗,頗有些千里送BUFF的意思,好好的將自己的四個州全部送交到曹操手中,一把好牌打稀爛可悲可嘆啊。 -
20 # 高釣馬
袁本初志大才疏,外寬而內忌,自己親兄弟尚不能容,況外人乎?更有因為幼子患病而心緒不寧,白白浪費掉殲滅曹操的絕佳機會。
曹孟德一代梟雄,睥睨天下,用人老道,兵法嫻熟,故上下一心,致以寡破眾。
兩相對比,本初焉有不敗之理?
回覆列表
個人因素為主,官渡之戰靠一定運氣。
曹雖然出身寒門但格局宏大,而且做事果決,善於用人。袁除了起點比曹高,其他都不如曹。
敗了就是敗了,反推原因總感覺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