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文玩匯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也。

    ===更新

    這句話,敏而好學,且不說了,因為聰慧的人,本身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好學不奇怪;關鍵是第二句,不恥下問,能夠做到的太少了。

    我家人不少都是做老師的,老師這個職業,很特殊,面對的都是某一方面比自己差的人(否則就不需要教師了),所以特容易自信心爆棚,語文老師或許語文很厲害,但是天長地久就會覺得自己數學也很厲害,英語也很厲害。

    當時的經歷就是一個語文老師,固執的認為”鯨魚就是魚“,甚至堂而皇之的在課堂上教一年級小學生分類的時候,把鯨魚分類到魚裡面,還對提出質疑的幾個小朋友責罵。

    其實她問一下自己正在上初中的女兒,就不會出現這種錯誤了,可是她覺得自己是母親,是老師,自己不懂還問女兒,簡直就是一種羞恥!

    於是,就這麼錯了好幾年,一直到某次聽課,被教研員發現,當堂批評!

    所以,不恥下問,善於下問的人,才能夠避免更大的恥辱啊!

    不是嗎?

  • 2 # 白米48

    《論語》中的哪一句話,另一感觸頗深?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回答。

    我不能一一做解答,這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當別人不瞭解你的時候,你不發怒、沒有怨氣,這不是君子嗎?我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也時刻關注著環保。每次外出攝影,我都會帶一個夾子,隨手將掛在樹上的塑膠袋取下來。有些應用不太理解,認為我有點太理性了,剛開始我對他們很不滿,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太差勁了……讀了這一句,我懂得了,不能拿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別人,甚至憤怒別人。

    2、“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的意思是,用花言巧語,假裝討好的面容,這種人很少有仁德。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很會說話,也就是花言巧語的那一種,滿臉堆笑,卻不做實事,點頭哈腰的,原來覺得這樣的人很有城府性,很成熟。我現在我都遠離他們,因為一切都是假的,我交往的朋友中都是能夠說真話,雖然有時覺得不好聽,但是關鍵的時候都能衝在前。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我15歲有志於學學問,到了30歲能在社會上立足,到了40歲遇到事情不在疑惑,到了5O歲的時候知道什麼是天命,到了60歲的時候,聽別人的話就能明辨是非、明辨真假。70歲的時候便隨心所欲做任何事情不超出規矩。用這些方法來對照自己,看看自己到了,50歲,知不知道天命,如果在這個時候還不認命,說明你自己白活了。當你到了,6十歲的時候,你還聽不出來哪句話是真的、那句話是假的,那你也是白活了。等到了70歲的時候,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就OK了。

    4、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學習知識不能去思考它,那你就會迷惑,只是空想卻不學習,你就會疑惑。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不必讀很多的書,每當讀一本書,就要去很好地思考,將一些有意義的文字付諸行動,使自己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很清楚,不迷惑不疑惑。

    你上次自己生活中的點滴體會,需要說的還很多暫說到這兒。淺見!

  • 3 # 使用者Lamp路燈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對照應用日常工作生活,基本可以從容應對!

  • 4 # 五木聽濤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

    這句話內涵深刻而且實用的指導性很強,每每讀之發人深省。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資訊量大,導致人們漸漸的失去了思考的習慣,有一句諺語:“愚人天天感到無聊,智者時時都在思考。”思考確實能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在處理事務上更具系統和條理性,使人臻於完善,善於思考的人更接近成功。曾子所說的“三省”非常符合我們現代的職場人,“為人謀而不忠乎”是說對待工作的態度,有沒有敷衍、拖沓甚至欺瞞,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到位;“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說對家人、朋友、同事、客戶,約定的、安排好的、答應了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有些時間衝突的是否與對方重新約定了;“傳不習乎”是說用到的知識是否掌握,知識的更新是否跟上,發現了薄弱環節是否加強等等。真是妥妥的方法論,絕對的職場精英養成指導手冊。

    不得不慨嘆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

  • 5 # 無一說

    《論語》國學經典。每一章都值得品味。就說《學而篇》 第一章的第一句吧!也是《論語》開篇第一句。

    認真體味這句內容也是很豐富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家喻戶曉的一句話,意思也不難懂。解釋為“學習後再常常實踐,內心不也很喜悅嗎?”也有人把“習”解釋為“溫習”的,這個解釋有很多人有爭議,其實我看沒必要,看應用的場合,應用場合合適就很合理的。其實,無論把習解釋為“實踐”還是“溫習”都會感到一點不理解,想想自己讀書時學的某些知識,一定有不喜歡的吧,你是不愛溫習,也不愛實踐對吧?為什麼孔子說這是“喜悅”的呢?這應該是這句話一直存在爭論根本原因。其實這就是我們要理解這句話的重點之處,孔子為什麼說溫習知識或者說實踐知識這是“喜悅”的?那我們就考慮一下孔子說的“學”是學什麼?孔子一直教育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那我想他說的“學”,一定是“仁義禮智信”等這些聖賢思想。因為學習聖賢教育是提升自己內在修養,是發自內心的改變自己,當自己內在修養提高了,一定發自內心的想去例行或溫習這些聖賢教育,例行或溫習之時,這時內心一定是喜悅的。誰會拒絕自己內心思想境界的提升呢?這也許是孔子本意吧!

    古籍經典,有些語句自古各家解釋就不是完全一樣,這個也不用太糾結於此,只要合理就沒錯吧?

  • 6 # 詩人孫慢慢

    論語中深刻的句子太多了,就拿開篇的幾句來說,就非常重要。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在說學習的重要性。也是追求真理的重要性。透過學習,讓自己變豐富。透過學習,實現生命的愉悅。

    怎麼才是以學為悅,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學習並非是坐在課桌前,看看課本就叫學。悅也不只是哈哈一笑就叫悅。

    它強調的是真正的學與真正的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第二,是講樂,同樂,共樂。

    因為朋友一是志同道合,二來,他會合而不同。朋友就表示包容性,多元化。

    朋友像知識一樣,都是可以讓人生更加豐滿。

    反過來,知識也像朋友,是可以依賴的。

    因此好學與結交朋友有沒有相通的地方?

    應該是有的。

    最終都是可悅,可樂。

    第三句叫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與前兩句聯絡仍然很大。

    世界上不只有朋友,不只有懂你,瞭解你的人。

    怎麼辦?就是一個態度,人不知而不慍。不生氣,淡然,坦然,自然。

    世界上有人知道真理,但是更多人不知道,對這些無知的人怎麼辦?不慍。淡然,坦然,自然。

    孔子說,做到這樣的話,那就可以算君子了。

    這是對包容性與多元化的進一步闡釋。

    這三句話,開宗明義,寓意深刻。弄懂這三句話,對搞明白中國文化是有很大幫助的。

  • 7 # 文發揚

    實話實說,讀《論語》沒有讀《毛著》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對這句話,我思考了好久,不知何意。後來知道,這是說,流水就是這樣的啊。

    後來又知道:逝去的時間如流水一樣啊。

    後來又知道:發展也如流水一樣向前啊。

    後來又知道:人生也如流水啊。

  • 8 # 若水無爭yy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論語》中令我感觸頗深的一句話。

    當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去賞春踏青,走到江岸邊,看著奔流不息的江水,聖人心中感慨萬千,隨口而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啊,看看這江水,不分晝夜,奔騰不息,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是多麼無情啊!而這奔流的江水也正如流逝的時間,不管你是誰,英雄?美女?帥哥?通通都會被時間在臉上、身上刻以年齡的印跡。

    鏡前理紅妝,每次發現自己頭上多長一根白髮,臉上多出一道皺紋,都會感慨時間的無情,曾在一首古詩詞裡看過這樣一段話:“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人生在世,除去煩惱,留給我們的還有什麼?為了功名利祿,真正的快樂時間又有多少?

    時間是無情的,可時間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公正的,它對任何人都一樣, 不會因為你身份高貴而停留,也不會因為你身份卑微而快進,世界是自己的,珍惜當下,努力生活,過好現在,才是我們此時應該做的。

  • 9 # 以風為馬12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越到後面越覺得,我們常常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壓到別人身上。從不反省自己,卻常常責備他人。

  • 10 # 紅孩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 11 # 大任說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部《論語》修自身。

    《論語》中的儒家思想對於現代人的意義,老任認為重點是在「修身」。實話實說,我僅僅學習了點《論語》的皮毛,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坎坷的生活經歷告訴我,心中奉行“恕”道,於己於人都是有利的,“恕”正是修煉自己習性的關鍵所在!

    一、修身是重中之重

    孔子的學生曾子有一篇著名的畢業論文,後來被列為四書之中,名為《大學》。曾子在書中高度概括如何進德修業的流程,廣為流傳,即是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核心,像一顆樞紐承前啟後。按照儒家的思想體制,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必須自身的德行素質能夠與功業地位相匹配,這樣才名副其實,長久永安。

    怎麼樣才是修身?我認為是修煉自己的習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差別不大,逐漸擴大人與人之間差別的是後天的習性。

    所以,擁有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的習性,至關重要,是成功的法寶。猶如現代成功學雞湯講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一個人實現成功。

    千萬不要把古人想象得那麼高不可攀,他們也是人,就會有人好的習性和不好的習性。千百年來,人與習性的鬥爭,一直處於迴圈之中,有些人戰勝了不好的習性,他們就成了聖人。

    因此,我讀《論語》最深的感觸是一定要修身,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性。但習性也因人而異,比如我自身易怒,脾氣爆,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別人身上,所以我才會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印象深刻。

    二、恕道,生活給的一記狠狠的耳光

    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是那種碰到事容易用憤怒去解決,可能和原生家庭的有很大的關係,但這也無法改變,當我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非常晚了,大學二年級。說來也巧,正是我的一位對《論語》等國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學幫我走出習性的盲區。

    比如,在大學期間,我常常會因為跟同學的意見不統一而怒色滿面。是的,我是一個喜怒哀樂全掛在臉上的人,尤其是憤怒根本藏不住。長此以往,我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漸漸惡化,以至於常常會覺得全世界都在與我作對。

    其實,根本原因是出在我自己身上,但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像是鑽進牛角尖的無頭蒼蠅,到處亂撞,直到我那位同學的點撥。當時,我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我就信了他說的話,覺得和他交談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而且他給我講的《論語》中的道理恰好正是我苦苦追求的東西。

    後來,在同學的領導下,我開始對《論語》《道德經》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始終堅信,古人的大智慧指引我走得更遠。

    三、己之所欲,亦勿施人

    孔子教學因材施教,他的學生分別問他「仁」是什麼,而他每次回答的內容都不一樣,為什麼?

    以我拙見,孔子真是擁有大智慧的老師!每一個學生的習性不同,所以孔子給他們的答覆也不同,目的是幫助他們解決自身具體的習性問題,而不是千篇一律,子路來問是這,子張來問是這,子貢來問還是這,那孔子就不是萬世師表了。

    廢話不多說。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後,我慢慢留心在這方面下功夫,不勉強別人做自己也不想做的事。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經常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也強加到別人身上。認為蘋果對身體好,所以常常強迫孩子吃蘋果;認為學鋼琴將來有用,所以強迫孩子週末也要去參加鋼琴興趣班,等等諸如此類。

    慢慢地我發現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是我喜歡的,而是他喜歡的,他想做的,這才是他的興趣所在,而我所做的像是一把枷鎖牢牢地囚禁了他的自由。

    「己之所欲,亦勿施人」也是恕道,更深層次的恕。

    結語

    不經歷生活實踐的名言對一個人來說都是虛無縹緲的。

    《論語》中的大智慧需要在生活裡去運用,去歷練。

    希望,我的經歷可以幫助需要他的人。

  • 12 #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論語》中的哪一句話令你感觸頗深?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回答?

    《論語》是值得人們用一輩子來讀的書!其中的許多言論也耐人尋味。

    在人生的不同的年齡段,或有了一定的經歷後,人們對它的領悟和體味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會有變化的!

    如果說其中的哪一句話令我感觸頗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的是:不怨天,不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意思很明顯,很簡單,就是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別人。

    生活中遭遇困難、身處逆境,是常有的事情。然後人們往往習慣於抱怨,推卸責任,歸咎於客觀環境不利。

    可總是這樣,不單于事無補,也很難會有成就。可這肯定不是我們期待的。

    如此一來,就要求我們在困難、挫折面前,學會應對!不怨天,不尤人,就變得十分必要。

    不怨天,不尤人,首先是一種念頭,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一個人,只要心存此念,就不會給自己找藉口,也不會推卸責任!這樣,也就擁有了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

    擁有了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才能反躬自問,才會在問題出現後,從自身找問題的原因,認真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一個良好習慣,會讓我們面對任何事情時都把心態放平,讓自己變得不惱怒,不遷怒,變得冷靜、理智,如此才更易於思考,自然也方便了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的好心態,好習慣,就演變成了一種修養,形成一種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從容不迫,理智面對,君子之風漸成。

    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就不愁好心態、好習慣和良好修養,如此一來,人生的高境界就會不期而來!為人自然就雲淡風輕,"也無風雨也無晴"了。

    當然了,一個人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肯摒棄推卸責任的毛病。還要有擔當,長於自省,勇於審視自己,知恥而後勇。並且要有或培養自我有糾錯的能力。

    做到了這些,離君子風範也就不遠了!不想自己變成一個牢騷滿腹、長慼慼的人,就學著從不怨天,不尤人開始吧!

  • 13 # 小馬甲的日常

    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

    關於這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很多次,我們就不多說了,主要是對於一個君子,何為“不器”?

    我認為,這裡的“器”,應該做“器皿”解釋。

    器皿有什麼特點呢?第一,只能用來裝東西,第二,裝的東西是有限的。

    所以,“不器”的意思就是,不應像裝東西的器皿一樣,用途單一且有限。

    引申到君子的作為,就教導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靈活變通不閉塞,做學問就要追求博學多識。

    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就包涵了我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準則,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踐行。

  • 14 # 琳達的詩與遠方

    讀《論語》讓我們看到了思想的價值和光輝。

    懂得了人的學習修養是終生的任務。“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第二》),傾聽生命成長的聲音,在絕境中醒悟昇華、在順境中不斷成熟。清醒地認識自己,珍惜時間的饋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人類智慧的啟迪中成長,在禮的規矩中生活,在藝術的陶冶中快樂前行,不斷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 15 # 有話少說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論語》中的這句後感觸頗深。

    細讀《論語》發現,利、命、仁,孔子一個也沒罕言。僅仁,《論語》有一百多個,《論語里仁篇》前七段短文,孔子一口氣就言了十八個仁。

    利與命與仁,兩個“與”連線,說明是並列關係。對此,《論語》的翻譯者,故意拆開這句話,“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與”的意思也變了,翻譯成:孔子很少言功利,但對命與仁卻很讚許。

    這樣拆句,不能自圓其說,利,孔子也沒罕言,特別是在《易傳》裡,利,比比皆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生活中,給我的啟示是,說話千萬不要前言不搭後語,賣矛說我的矛無堅不摧,賣盾說我的盾可擋住任何鋒利的矛。

  • 16 # 一壺細沙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感觸最深。

    一個正直善良的心靈總是寬廣明亮而寧靜快樂,它有如在朝陽照耀下一覽無餘,綠波盪漾的廣闊草原,因為他正直善良的品質與行為使他感受到的只能是生命的和諧自由與幸福快樂,一個不仁不義的小人的心靈總是侷促不安而又誠惶誠恐的,它有如置身快刀利劍之下的一棵危在旦夕的小草,因為他不仁不義的品質行為使他感受到的只能是對自己生命的擔心害怕,與恐懼不安。

    無倫得意還是困惑,做人都要能夠保持達觀,胸襟開闊,是做君子還是做小人,心情是陽光還是陰暗,我們自己可以做出選擇。

    為什麼對這句感觸最深呢?因為我在職場上就遇到過小人。記得我做公司部門主管不久,來了一個大學生,應該是剛畢業不久,可能是以為自己是大學生,年輕,對電腦方面又熟,對我不是很尊敬,說話也讓人不舒服。最不可思議的是不知他跟領導說了什麼,三個月後我的位置就換成了他,但我還是接受了公司的安排,繼續對工作盡心盡職,配合他的工作,處理好各種關係,這樣又三個月過去了,有一天,領導找我去他辦公室,然後對我說,這個主管還是你做吧。我說為什麼呢?他說是那個大學生提出來的,說他自己不能勝任,還是你比較合適,工作認真細緻,溝通能力強。我們幾個領導也透過觀察,還有你做出的成績,也是你比較適合。

    所以美好的心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拿得起,放得下,又有什麼想不開、跨不過。

    所以我對論語這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感觸最深。

  • 17 # 呼呼84496

    學而時習勤而溫,時有收穫快樂存。朋友遠來緣未盡,殷勤款待不怠心。不知不慍是君子,交往常記淡水情。人有顏色已不爭,和顏悅色理常新。《論語》不分那一句,各人理解有各心。

    答友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18 # 小熊貓和大熊貓

    論語中有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致意思是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與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相反,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這是值得憂慮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句話?

    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下,我以前遇到的一件事。相信也有很多朋友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歷,幾年前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自認為也是好朋友,因為我一直把他當兄弟在看,但是沒想到就是這個人在背後捅了你一刀,具體什麼事在這裡也不想再說了,說實話一些損失倒沒有什麼,只是覺得特別的痛心!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讓人看不清。所以話說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19 # 悅耳a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要時時溫習,也是很快樂的事,這句話,用到現在也不過時,不論做什麼都應該時時用功,才能不斷進步。

  • 20 # 高勝歷尋常話

    《論語》中的哪一句話令你感觸頗深?

    《論語 》中有一句令我感觸頗深的話,是《為政》篇裡的這一段:“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非勇也。”明明不是你的祖先。你去祭拜,就是諂媚。應當站出來擔當的事情卻畏縮不前,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夫。這樣的金剛怒目,正氣凜然的表達思想的句子,在孔子的章句裡並不多見。用現在的話說,一向溫文爾雅的夫子已經出離憤怒,直接開罵了!你們這些認錯了祖宗的東西,明擺著不是你家的墳頭,裡面埋著的也不是你的祖宗,你卻非拜不可,非要趴在人家的墳頭上哭嚎不可。這樣不知羞恥去巴結討好強勢力量的勾當,不是世風墮落到了極點,是沒有人能做得出來的。“諂也”二字,就等於罵人是一個“大馬屁精”,以孔子那樣深厚的修養、儒雅的風度,不是悲憤難抑達到極致,是不會這樣說的。

    春秋戰國是個社會大動盪的時期。在禮崩樂壞的世道人心面前,孔子說出的這句話,令我感觸頗深。我想起了自己在一家國內有名的網站論壇裡潛水時,經常看到那裡集聚著一大批人,不遺餘力的吹捧他們的理想天堂,倡導“全盤西化,”醜化自己的歷史文化。他們太像孔夫子說的那種在別人的墳頭上賣力地哭嚎著的人。他們似乎不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他們的精神已經被掏空了,他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批“精神美國人”。

    我還想到曾經見識過的那些屁股從來就不會坐在自己的國家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一邊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人物 。他們的醜態原形,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給他們勾勒得惟妙惟肖了。從歷史長河裡的盛衰廢興去看,這些拜錯祖宗的人,輕率地以為自己的民族國家註定會是輸家,其實不過是鼠目寸光而已。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傳承至今,太多的磨難,太多的曲折,都一個個挺過來了。這種倔強的生命力,不是那麼容易泯滅的。想透過文化上的滲透和傾銷來動搖我們骨子裡的文化自信,是非常膚淺,非常可笑的想法。《論語》裡的這句話,不就是對於中華文化裡的強健的民族精神的佐證嗎?不正是彰顯出炎黃子孫的骨氣嗎?有了這樣的精神氣質,才會一代代湧現出見義而勇為的勇士,中華大地,才會成為英雄輩出的沃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男的從來不給女朋友過任何節日,是不是早該對他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