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壺裡的清茶

    人性是人自己的觀點,而萬物性是是世間萬物的觀點,萬物性又是自然性。

    當人性與萬物性相沖突,人性必須遵守萬物性,不遵守就會遭到萬物的排斥,最終人就會退出歷史的舞臺。

  • 2 # 詩人孫慢慢

    這個問題很好。

    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除了人,還有無數其他的存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

    不同的存在有不同的屬性。

    它們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人離不開物,對物有著各種各種各樣的需求。也免不了要受它們的影響。

    人性與物性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太陽能帶來溫暖光明,而人性中也有溫暖光明的成分。

    水溫柔隨和,人性中也有溫柔隨和的成分。

    中國的古人講天人合一,正是把人跟物相統一起來來看待我們的世界。

    《周易》有六十四卦,就是透過觀察萬物的屬性,來推演成卦象,把各種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關聯起來,從而指導人的思想行動。

    在古人看來,人的性情是需要修養的。

    透過修養性情,來知道自己的天命。

    而修養性情,需要格物致知。

    這就是研究各種事物,來獲取知識。

    往往物的屬性是亙古不變的,具有真理的性質。

    特別是它們真善美的屬性,尤其會讓人神往。

    所以說到人性,其實離不開物性。

    正是因為人在物質世界中的生活體驗與研究發現,才有了人性。

    唯心主義認為,物即心,心外無物。

    從唯物主義角度而言,物質是精神的基礎。

    無論哪種觀點,都無法切斷物性與人性的關聯。

    我們今天研究物的天然屬性,一方面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物理,實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成果。

    還有就是重視物所具有的真善美屬性,珍惜大自然,與它和諧相處。

    這樣,人類的社會才會更加文明。

  • 3 # 三秀才

    道法自然萬物存在自有道理。

    人性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存在,有壽命的更替,有生命的進化,有文化的傳承!

    萬物性主要是物質的存在,隨自然變動而變遷。然物質的存在亦可以證明歲月年輪!

  • 4 # 說文解字的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分明直抒胸臆,道出天地不仁的意思,世人卻不以為然,還要去過度解讀,然後得出天地仁慈,視萬物為平等。著實是有點搞笑的!這反映了世人上不敢遷怒於天,下不敢問責於地的下賤姿態。

    以草結狗做貢品,如果都能理解為萬物平等的話,是否人人如黃金與人人如糞便是相同概念?兩人一樣美貌與兩人一樣醜陋是一般無異?

    不與天爭,不違上意,是為政治正確。哈,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卑的自欺而不自知!

  • 5 # 梁迷生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我曾經有過一個體驗,明白一個事情: 沒有人是孤獨的。

    孤獨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在古往今來,多少人表達了孤獨的冷與滋味,賦予孤獨厚重的本色,直言孤獨是人的底色。

    那你怎麼知道你是存在的呢?他是不存在的呢?你又怎麼知道你不是他?他又怎麼知道他不是你?說得有點繞啊。扯一個典故。

    莊周夢蝶,蝶是莊周,還是莊周是蝶?還是莊周是莊周,蝶是蝶?你確定嗎?

    以人這個狹隘的生物來說,人有著個性與共性。個性就是自我的體現,執我,我執都是自我。共性除了有獨立意識的我以外,還有一個大我,無論是從生物結構上,基因本質上,還是精神意識上都有著共同的“我”。

    細說下去,我也沒有更多的語言了,只是一個感悟。

    所以,沒有人是孤獨的。日常感到自己孤獨的人或執著於孤獨的人,是他太自我了,執著於自我便是孤獨。

    回到題目,其實我覺得一樣的,人性與萬物性也是有著個性與共性,如果過於強調區分區別,那麼心理疾病就上來了。人性是個性,也是萬物性,正如你我,有共性,也有在獨立的個性。

    所以,和諧相處,才是人與人,人與萬物該有的。

    然而,人類自身的傾軋,對自然的過度掠奪,也是存在的。應了一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以上。

  • 6 # 驪山少女

    世間萬物,唯有人類才是具有理智的高階動物,因此人類的思想和感情不同於獸性,要說有所相似,只能在某一情形下相比,但其中絕然不同的是,萬物所表現出來情景卻無理智,只是一種天生的個體特徵,永遠比不上人類的思想,感情和智慧。

  • 7 # 墮落紅塵的菩提

    性,也可以理解為道理和自然規律。

    萬物皆有性,或者萬物都會尊循一個自然規律在發展,這個規律是亙古不變的,古人對此也很有研究,道家叫作"道″,佛家叫作"佛性″。其實就是萬物所共有的規律。

    人為萬物之靈,當然也遵循這個發展規律,"人性本善″,善表示一種正道、光明,與黑暗的負面力量成對立。古人也把這種力量稱為"天理″,所以有"順天則昌,逆天則亡″的說法。

    人常說"泯滅人性″,特指那種荼毒生靈的戰爭狂和殺生害命、毀壞大自然生態的人,或是輕視人命的亡命徒。原因是這些人的心靈是黑暗的,是於"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天理或"人性″所背離的。

    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有思維,也會對人們的起心動念作出反應,也會貪生怕死,更別說有生命的動物了。可見"善″不光適應人類,也適應萬物。

  • 8 # 洪山青玉

    人性和物性,都是是性,物性是自然屬性,人性在具有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增加一性,我暫時命名叫“思想彈性”,思想一旦融入人性的自然本性,便同化吞噬了人的本性,人性便不再單純!人類一切過極或消極的行為皆因“思想彈性”引發!要小心“思想彈性”這個”魔鬼”!看似無影無蹤,卻是人類的“精神核彈”,能炸燬一箇舊宇宙,墊基一個新宇宙!至於新宇宙什麼樣?卻說不清楚!因此,人類必須給“思想彈性”裝上“道德”疆繩!只有為人類好,並充滿無限長遠的未來之“道德”信仰,才能管住並約束極易膨脹的“思想彈性”。

  • 9 # 哈大叔3

    在中華象形科學文化中:所謂的“性”是以自然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以“像”之,形成陰陽五行的理論,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分有二十有五的天文與三十的地文,兩者閤中是五十有五的人文……形成了《易經》太極理論,談經論道是說文(經文):天地是人,萬物是人,兩者的區別是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區別,兩者合一是一統天下之理。一統天下之理的核心理論來自“自然五性”。性只有“別”,沒有人性與萬物之性之分。

    象形科學理論的性不是現代科學概念的性。根本不同。

  • 10 # 逆旅行路人

    人性在於思考,在於能夠感知外物而匯諸己心。有感情有思想,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蘇格拉底說:“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誠不欺我。動物多一份思想便是人,人少一份思想便是動物耳。

  • 11 # 丁迎勝

    世間有萬物,必有萬物性,不同的是,動物的牲都是為利益而戰,為生存而存活,它是直接的。

    而人是穿上人的外衣,儘管和動物一樣為了利益而戰,為生存而存活,礙於面子,法律,影響,團結,後果,等因素考慮,必需要有兩套面孔,一套是和功物一樣的貪婪的本性;一套官名堂皇的外表,如果都象動物一樣,那這個世界就不是人類主導的世界。

    因為人都還能顧及到人的面子,外表,以及不得不送遵守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教育與法律,所以才有了人類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性的存在,更肯定了當今社會敎育與法律的重要性。

  • 12 # 明心自覺

    人與萬物都是產生於自然。所以人與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所謂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萬物要合一。但是人有思維和自我意識。所以人性就有善惡之分。而萬物則沒有善惡之分。因此有人形容惡人。禽獸不如!其實也是侮辱人家禽獸了。[笑哭]

    自然界裡有食草動物就必有食肉動物。這是生態平衡的需要。是自然法則。那你能說食草動物就是善。食肉動物就是惡嗎?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草原上獅子,鬣狗。在活吃食草動物時,那種血淋淋的場面。他們卻吃的很從容很坦然。也不會覺得噁心。而人則不行。這也是人與萬物的區別之一,也正是因為人有思維意識,才能使人處於生物鏈最頂端

    因為人類有善惡之分。所以人類有時候就會做出破壞自然。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違背聖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我們人類就有必要修行。修正我們的行為。去惡行善。才能愛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真正做到人與萬物合一。

  • 13 # 御壽草本

    世間萬物皆有其尺度和規矩,無物不然.樹有樹的尺度,水有水的尺度,人也不例外.人性是類人對其自身之本質屬性的一種指稱和概括.作為人之屬性的人性自然必須依附於人兒存在,相對於人而言說,並因人之行為及思想的變化而變化.按照古人的說法:天、地、神、人四個位格乃是四位一體的,四者渾然天成,相生相剋,息息相關.正是在人與人、人與神、人與天地之間的互動關係中,人類一步步塑造、形成並變換著自身的屬性.古往今來,無論哪朝哪代,不管滄海桑田,萬千變化之中始終如一的屬人的特性,才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性.這人性貫通古今,這人性融匯中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德性”.人在處理天地神人四位關係時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構成了人性的基本核心.那麼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以及修齊治平”就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 14 # hewigui

    人性和萬物性有共性,也有區別,共性就是叢林法則,區別就是自我控制的效能,為了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就要控制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一個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與動物及萬物就沒有區別了。

  • 15 # 去無悲

    古希臘思想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禮記》中記載,“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把人看作世界的中心。

    荀子在闡述人與萬物的關係時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荀子的觀點是:天地之性人最貴。

    中國文化中對人的價值,往往是與其在倫理關係中的表現聯絡起來的。

    古人常用‘三綱五常’,來調整和規範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現代人類雖不再過於迂腐,但依然秉承古人的道德智慧,繁衍生息。

    人為萬物之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能思考和體驗,並把知識經驗和感受透過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傳承下去,使後人總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探索。

    ——END——

    我是@無悲去

  • 16 # 賈克

    世間有萬物,必有萬物性。人也是屬於萬物,自不可脫離萬物。

    人與萬物的區別在於,人有大腦能思考,有雙手能勞動,雙腳直立能直立行走。

    馬克思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能進行勞動,是人與萬物區別的根本。

    人性有善惡之別,萬物雖有靈性,但也只是一種本能的體現。

  • 17 # 小菲菲不是我

    看你怎麼看待人與萬物 若人在萬物之內 人性只是物性之一 從屬於物性 若人超越了萬物 人性邁向了神性 凌駕於物性

  • 18 # 之間詩意呼

    萬物性自然,充實,奉獻而不言語;人效能思想,複雜,多變而饒舌。人性常錯讀萬物之意,人性想駕馭萬物而欲速不達,而萬物永遠沉默無語,泰然處之。

  • 19 # 域笛飛聲

    世間萬物分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性),智慧等級不同罷了。有情眾生乃五蘊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識),緣起而生、緣落則散、迴圈不已!

  • 20 # 簡單34778

    世間有萬物,每個物種都有自己內在的個性,這個範圍大的可以區分動、植物;定義範圍小的話可以在同類物種裡區分個體。

    萬物性的範圍比人性大得多,萬物性包含著萬物的共性(其中有人在內),人性只是萬物性中的一類物種細化的個性。

    人和其它物種區別是人的智商更高,主觀能動性更強,可以分析事物,使用工具,創造更高階的工具來改造世界。從人類剛開始的茹毛飲血,屈服於別的動物,到現在的較發達的科技文明就是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大戰殭屍2為什麼有人說5級獼猴桃沒有4級獼猴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