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4872198

    劉備生前其實對諸葛也並不是言聽計從的,諸葛是治國之才,但在軍事上,劉備基本都是自己拿主意,參謀的也大多是法正等人,劉備對法正的意見倒還能聽得進去,後來諸葛亮也說,如果法孝直(法正)還在的話,還能勸得住主公不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如此下場。可見諸葛亮也承認,劉備聽不進他的勸,法正倒還成。至於託孤,其實當時除了諸葛,也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 2 # jiaoxiaoxu1314

    劉備假仁假義,如果有充足的實力肯定找機會攻打魏吳,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實力不擠,人才不擠,孫劉聯盟是為了一致抗曹,劉備不敢也不好意思破壞孫劉聯盟,剛好呂蒙殺了關羽,借報仇之名對東吳,再說劉備已經晚年了,人老了都想做點事,劉備也想做點大事青史留名,所以攻打東吳

  • 3 # 縱泰精神領袖

    歷史上,劉備打東吳,諸葛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發表觀點。因為並不像電視演的,諸葛在劉備在世時,並沒有受到重用。軍事第一人一直是法正,諸葛根本說不上話。當然劉備也不會聽他的。不過從其他的傳記裡可以看出諸葛是不同意打東吳的,後來劉備一死,諸葛馬上與東吳修好就可以看出。至於為何最後託孤諸葛,因為蜀國實在無人可用。

  • 4 # 三日軒主人

    劉備打東吳,其實其戰略目標是很明確的,也並不一定就是錯誤的。

    他的這個舉動表面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其實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諸葛亮所謂的東聯孫吳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東吳從來沒有把劉備作為盟友來對待,所謂的吳蜀聯盟在呂蒙偷襲荊州以後也名存實亡了,這個時候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和東吳的所謂友誼之間孰輕孰重就很明顯了。

    奪回荊州,在曹魏的虎視眈眈之下,東吳未必就有膽量和西蜀全面開戰,但是沒有了荊州,西蜀無論是戰略防守還是進攻都無法全面展開,諸葛亮和劉備謀劃的《隆中對》中,後期的戰略反攻階段是依託在荊州在手的基礎上的,可以說,劉備要想有所作為就一定要把荊州奪回。

    因此,劉備所犯的僅僅是戰術錯誤,被陸遜火燒連營一戰而勝,在大的戰略層面還是非常正確的。

  • 5 # 尋道底呢

    備的心懷,氣度!智慧能統一江山嗎!在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時!水鏡先生已看出諸葛亮完成三分天下得蜀後,必定累死!(原話是亮雖得明主!不得時也"。劉備不懂什麼叫時,亂用義氣伐吳!從此三分天下必亡與魏帝國的司馬懿!因司馬懿懂時也"。固劉備是三國時首壞天機第-一人。

  • 6 # 三國逐鹿
    劉備為何伐吳

    劉備忠肝義膽,對漢室衷心不二,心懷天下,以除賊興漢為己任。滅袁術、戰曹操、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盡顯英雄本色。然而劉備卻在蜀漢蒸蒸日上之際,舉全國之兵伐吳,不顧一切勸阻,最終兵敗夷陵,損兵折將而不得不白帝城託孤,直接導致蜀漢一步步走向衰弱。劉備為何不顧反對、孤注一擲率軍伐吳呢?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讓劉備很透了東吳。張飛鞭打部下被殺,成為真正的導火索。劉備忙於漢中之戰,關羽因建功心切,擅自出兵攻打樊城。出乎意料的是關羽屢戰屢勝,曹操退無可退,與東吳結盟。東吳呂蒙帥軍偷襲了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自殺,劉備怎麼也沒有想到,吳蜀聯盟頃刻崩塌,吳國背信棄義殺害關羽讓劉備恨之入骨,便開始準備討伐東吳,後來張飛因關羽被殺整日鬱鬱寡歡,打罵部下,兩名部下趁張飛熟睡,砍下頭顱,投奔了東吳。劉備兩位愛將、兄弟之死都與東吳有關,況且又有桃園三結義的盟誓,劉備也不願違背誓言,將士上下也是同仇敵愾,劉備不去報仇,會被天下人恥笑,也沒辦法向國人交代。於是便發誓與東吳勢不兩立,不共戴天,舉全國之兵伐吳。

    收復荊州,一雪前恥,最好能一舉殲滅東吳,為關張報仇雪恨,也可達到恢復漢室的戰略目的。攻打東吳,除了報仇之外,劉備也想透過戰爭收復荊州,不但劉備想收復荊州,蜀中將士更想。這是因為古人的鄉土觀念非常濃厚,也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隨劉備入川的大部分將士,都是荊州人士,而荊州也是劉備的根基所在。如果坐視荊州易主而無動於衷,那麼蜀中的將士也會心寒,劉備又何以信義服天下呢?

    劉備更想借此機會,憑藉著蜀國暫時兵力優勢,一舉吞併東吳,這樣離興復大漢又近了一步,也能更好的與魏國交戰,就像劉備所說,滅不了魏國,那就先滅吳國吧。

    伐吳是明智之舉,此時若堅持連吳抗曹,必然討不到好處。劉備稱帝,並建立了蜀漢政權,經過兩年修正以後,具備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能力和物資。吳國呂蒙被殺,已經找不到統領吳國軍隊的人才,因為此時陸遜還沒有被重用,東進在地勢上也可以居高臨下。而魏國,實力強大,不是短期內可以消滅的,關中還有秦嶺天險的阻隔,隴右道路遙遠,不利於行軍。最主要是東吳已經背離盟約,不報仇有損劉備漢室正統的影響,連吳抗曹已經不可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劉備只能東征伐吳,若再伐魏,也會被東吳偷襲,也可以說吳國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儘管劉備有足夠的理由伐吳,將士上一下一心,但劉備不善用兵,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也沒有帶上諸葛亮,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一敗塗地。雖然失敗,劉備也不辱威名,沒有背離桃園結義的盟約,為荊州將士討回尊嚴,也贏得後人的敬重,你是怎麼看待夷陵之戰的?

  • 7 # 姚熙止

    第一,窮人乍富。膨脹了!想幹掉東吳,謀其民,奪其地!

    第二,關羽的去世,讓劉備意識到歲月不饒人,時間緊迫。想趁著諸葛還在,五虎大將還有四個!自己也還能騎馬行軍,把事情辦完!畢竟自己死後,劉禪是鎮不住的。知子莫若父。

    第三,荊州的丟失,雖然是賴荊州不還得根,但是背後捅刀子畢竟是東吳的不對。三國鼎立每個政權能存在下來,離不開互相牽制。聯吳抗曹的戰略只是一部分,但是當劉備強大到程度了,東吳不會不去聯曹抗劉。所以劉備想真正的和曹操對幹一場,必須解決東吳這個大患!

  • 8 # 葉藏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后,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被後世尊為武聖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江南四郡,又從東吳那裡借來了南郡,實力從赤壁之戰前的不到兩萬殘兵敗將發展到了六萬多精兵強將。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統領駐守各郡,可謂兵強馬壯。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領數萬軍隊入西川,和劉璋翻臉後又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留關羽守荊州。此時關羽手下再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兵力也只剩下約兩萬人,駐守在南北一千華里,東西五百華里的荊州地區。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關雲長親自駐守之外,其餘各郡並沒有很強的守禦力量。

    事實歷史上是孫權在得知劉備取得益州後,就要求歸還荊州。被劉備耍賴拒絕後,孫權直接派官員去接收荊州南部的三郡,結果被關羽全部趕走。孫權大怒之下,直接派呂蒙攻取三郡。劉備知道訊息後,率領五萬大軍出西川下公安,派關羽率領三萬軍隊在長沙西北的益陽和魯肅呂蒙率領的吳軍對峙,企圖奪回南部三郡。後因曹操出兵漢中,劉備不得不和東吳劃湘江為界,把長沙桂陽劃歸東吳。關羽已經失去了一半荊州!這可是一點大意都沒有,純屬實力差距使然。

    劉備回西川后,關羽的轄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時劉備孫權重新結盟,雙方依舊各自提防對方。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率軍前往襄陽攻打曹仁,適逢大雨,漢江倒灌,水淹七軍,關羽擒于禁,殺龐德,包圍樊城,威震華夏。大家注意關羽刮骨療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時間更早。刮骨的原因是箭傷痊癒後,遇到陰雨天骨頭會疼。當時的醫生既沒有X光機,也沒看到過當年的箭是什麼樣的,就這樣斷言箭簇有毒。於是就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施行手術,割開了皮肉看骨頭。關羽並不是如小說上和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飲酒,談笑自若。

    呂蒙偷襲荊州,小說裡提到了呂蒙裝病,誘使關羽把駐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備東吳的預備隊調往襄陽前線。這是符合歷史的。後面只強調了東吳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賈偷襲關羽設定的烽火臺崗哨。和關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呂蒙,斷了關羽的後路。有朋友就會問,為什麼西川劉備不派人東下救助關羽呢?那是因為小說裡沒有提到,陸遜在呂蒙進佔公安南郡的同時,已經率軍佔據了南郡西邊的宜都郡的秭歸夷道,駐紮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峽出口防備蜀軍東下。關羽北有曹軍,南有呂蒙,東有孫權,西有陸遜,手下兵卒又紛紛逃散。萬般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退走當陽東南的麥城。東吳攻略荊州,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多路合圍作戰,配合北面曹軍實現對在外作戰的關羽的全面碾壓,而不是僅僅靠白衣渡江。

    小說最後提到,關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劉封孟達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和關羽所在的當陽麥城之間隔著可怕的神農架原始森林。從麥城去上庸求救有兩條路,一條是水路沿著漢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說逆水行舟的困難,這條水路首先要經過曹軍重兵駐守的襄樊,壓根就走不通。另一條路是從神農架東麓走五百華里山路,經過房陵縣到上庸。小弟實在不知道,廖化怎麼在幾天之內趕完這五百華里山路的?即便廖化一個跟頭雲飛刀了上庸,但劉封孟達也無可奈何。他們率軍無論從水路還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東吳四面圍困的當陽麥城。

    關羽失荊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力懸殊。割讓湘江以東荊州後,劉備又要對漢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視荊州。如果能夠在關羽出征襄陽時,派出一員如張飛趙雲這樣級別的將領,率領一萬軍隊來駐守南郡統籌防備東吳,結局可能有很大不同。即使東吳三路進擊,他們也許能保住南郡根本。關羽也不至於陷入四面包圍的絕境,最終敗死。

    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佔據天時地利,對蜀吳兩方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關羽的一時大意,不僅使他失了這樣一塊寶地,也給他自己提前鋪了一條走向死亡的道路。

  • 9 # 小柯談事

    個人覺得有以下三點:

    1.從兄弟情義上講,為關羽報仇。桃園結義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劉關張三人結為兄弟。從劉備起事到創立蜀漢基業,關羽一直跟在身邊。每當劉備在外出席重要會議,關羽張飛常站其左右,保護劉備。在關羽被殺身亡後,魏國很多大臣都認為蜀漢國力弱小,不可能對吳國發起進攻。劉曄卻說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

    2.從戰略規劃上講,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裡絕對不能丟失的地方,戰略規劃是這樣的,一旦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兩路兵回合,大事可成。而且益州易守難攻,敵人攻不進來,自己人也打不出去。如果只是一路出兵北伐曹魏,成功率會低的多。好幾次北伐都是因為道路崎嶇,糧草補給不夠,導致失敗的。而司馬懿每次與蜀軍交戰都是耗對方糧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3.從蜀漢內部矛盾講,總共有三大集團,益州本土集團、劉璋的東洲集團、還有劉備的荊州集團,這三大集團本來就有利益矛盾衝突,關羽打了敗仗,丟失了荊州對劉備在益州的統治有很大的震撼,所以必須透過對東吳的戰爭,來緩和蜀漢內部的矛盾,或者說轉移視線。在夷陵大敗之後,南方孟獲就開始叛亂,說明蜀漢內部不穩。

  • 10 # 我說真話但不違法

    我認為此次出兵最初的戰略目標是奪荊州,重新完成整體戰略部署。從帶出的將領可以看出,有相當能臣名將留守西川,雖然號稱70多大萬大軍,實際不可能,頂多20萬(推理的,未考證)。

    失敗原因是開始太過順利,過於輕敵。忘記初衷,企圖一鼓作氣滅掉東吳,目標混亂,終成大禍。

  • 11 # 小屋253315373

    劉備進攻東吳,主要是為了爭奪荊州,特別是零陵、武陵、江陵等三郡,尤其是南郡江陵。其次是曹魏的曹丕剛剛代漢自立,內部還不穩定,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所以劉備整軍東進,藉機搶地盤。第三是可以團結內部勢力。攻打東吳可以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

  • 12 # 傲視蒼穹39

    從劉備敗於長坂的初期,應魯肅之邀,與東吳結成同盟是對的。但是,擊退曹操後,再想著怎麼聯吳就是大錯特錯的!從戰略上來看,諸葛亮的戰略籌劃不如魯肅、戰略眼光甚至不如孫權與甘寧。我們試分析一下;

    魯肅的“榻上對”記述;魯肅說孫權的策論是:“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這就是東吳的國策。也就是說;東吳要效法漢高祖奪取天下,荊州是必取之地。只有奪得荊州,東吳才有穩固的奪取天下的“基業”。至於後來的曹操敗於赤壁,“魏書”是這樣記載的:“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也就是說;曹魏只承認敗給了劉備,而且又遇到了疫病流行,不得已而退軍。並不承認敗給了周瑜。另外據裴注的“山陽公載記”記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曹操認為劉備才是與他同等的對手,只是計略稍遲於他,所以被他逃脫了。要是劉備想到早點燒船,他曹操也就跑不掉了。完全沒有提及東吳任何人的片言隻語。

    而蜀書的“先主傳”記載:“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這裡倒提了孫權派出了周瑜、程普率數萬水軍與曹操交戰。但是還是與劉備合力而為,根據魏書的說法,主將是劉備,根本不是周瑜。也就是說,擊退曹軍的赤壁大戰的總指揮是劉備自己,周瑜、程普僅是孫權派給劉備的援兵。充其量是個“副將”的身份!儘管東吳的史料把功勞都歸於周瑜,但只能視為東吳的自我誇讚之詞而已。根本不足為信!從魯肅的全取荊州的“榻上對”策略,再到說魯肅“勸”孫權借荊州與劉備,魯肅的這兩個說法明顯的自相矛盾。所以,“借荊州”之說,根本就不可靠。荊州應該是劉備乘勝自己打下來的,最多是借用了東吳的部分兵力而已。而東吳出兵相助劉備,之後啥也沒撈到,當然於心不甘。所以,總想分一杯羹,就趁著劉備西征,偷襲了長沙等三郡。劉備本來也不肯三郡就這樣給孫權的,但是曹操在攻擊漢中,西川面臨了被奪的威脅,劉備才不得已與孫權劃湘江為界的。

    再看甘寧對荊州的論述:“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甘寧不過一介武夫,也有如此的戰略眼光。可見荊州對孫權大業的重要性!

    諸葛亮的《隆中對》論述荊州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而魯肅的《榻上對》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此兩“對”有明顯的重合。這就是說;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是以全取荊州為根本,作為戰略宗旨的。而且,雙方也一直都因荊州問題而劍拔弩張,沒有半點緩和。從這就看得出;諸葛亮的既要“取荊州為家”,又要“東和孫權”,而且對東吳方面還不作任何防範的策略有多幼稚!

    正因為荊州對雙方的戰略地位之重要,劉備自然不肯輕易罷手。很多人都說;劉備東征是“戰略錯誤”,那是平庸之見。劉備是雄才大略之主,絕不會眼光這麼短淺。作為一方霸主,在三國之中不先攻弱者,而是聯合弱者對抗強者。這種方略最好的結局;無非就是各守本土,保持鼎立而已。對於一個想一統天下的雄主,絕不是最好的方略!所以,我認為劉備並非僅是奪回荊州這麼簡單,而是想順勢滅了東吳!我們可以根據劉備的思維來分析一下;

    1、劉備此時已經穩定了漢中,有魏延為主將鎮守,並有馬超相助。後面是諸葛亮統管國政,並有李嚴、趙雲等宿將扶持,即使曹魏趁機向西南用兵,也是難以得逞的。這也是劉備東征,不帶諸葛亮、趙雲等一起出徵的原因。

    2、吳軍擅於水戰,陸戰能力很弱,所以才會屢次倚強凌弱,都敗於張遼。這一點劉備是心中有數的。在劉備的意識中,東吳的帥才零落;周瑜已死(劉備也並不怵周瑜),魯肅已死,後起之秀的呂蒙也死了,孫權不如他自己。陸遜名氣不顯,他也並不知道;關羽其實是敗於陸遜。所以,在劉備心裡,根本不認為陸遜是“帥才”。也就是說,在劉備的眼裡;此時的東吳,連個領軍陸戰的帥才都沒有,正是他大展宏圖的機會。而劉備所帶之將,有吳懿、廖化二人均有獨當一面之能。其他的如吳班、傅肜、馮習、張南等等均是新生代勇將,陸戰精英。還有沙摩柯的蠻兵相助。水戰有黃權,黃權還能兼謀士,並不懼怕東吳的水軍。這是劉備的想法!

    劉備東征的大軍約五萬人,略少於陸遜(陸遜帶了五萬大軍,連著原來孫韶等的守軍約六萬左右),但是,陸上的戰鬥力蜀漢軍遠超東吳。這也是劉備為何僅率五萬大軍,沒帶一員一二代猛將就敢於大舉伐吳的原因。

    而事實上劉備的判斷都對了,只有陸遜是他不瞭解的。故此,前期的陸戰打的風捲殘雲般的順利。事實證明,東吳的陸戰能力的確是不如蜀漢軍的!此次東征,他唯一的錯漏,就是對陸遜的認識不足。如果陸遜真像劉備認為的僅是個“書生”,那麼,他的設想還真有可能會成功。況且,荊州為四戰之地,即使孫權歸還原屬關羽的地域,還是一樣面對的是魏、吳的兩面夾攻之勢的威脅。多留兵將負擔太重,而且守城之將雖然還有幾個。可有能力鎮守一個戰區的大將,僅剩魏延一人。關羽已死,魏延又調不出來,誰來防守荊州?何況,要荊州起到戰略基地的作用,就必須佔領整個荊州才有用。這樣,還是得從孫權手上奪取長沙等三郡,還是得和東吳開戰。那麼,何不一勞永逸,一舉全佔東吳呢?由於荊州在東吳的上游,又有荊南廣大的區域。對東吳側後處於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一旦劉備奪回荊州,只要能防住曹魏,蜀漢對東吳的進攻威脅,是遠遠大於曹魏對東吳的威脅的。所以,我認為劉備的東征策略並沒錯,他是想先以荊州為第一攻擊目標,順利的話就會直接揮師東進,一舉拿下東吳。這是“先攻弱”,擴大自己的實力,“後對強”與曹魏一決勝負的戰略。符合兵法的要詣。俗話說,柿子要揀軟的捏。歷史上成功的案例並不少,我認為劉備的設想是對的!

  • 13 # 甜冪影視劇

    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抓住並殺害。劉備知道了,作為大哥,他要為關羽報仇。公元221年,劉備率大軍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

    當時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實力最強的還是魏國。

    當劉備決定發兵攻打東吳時,蜀國不少臣子建議劉備不應攻打吳國,仍應堅持孫劉聯盟。老將趙雲,就是反對的代表。趙雲諫言劉備:“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

    但是劉備不顧反對,仍然堅持發兵攻打吳國。因為劉備攻吳,並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

    關羽丟了荊州,在劉備手下的荊州派系自然不甘心,荊州派系是劉備集團的核心組成部分。為了保證內部的穩定,攻吳是必要的。而且劉備攻吳時,東吳掌握荊州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根基還不穩固,奪回荊州也未嘗不可。

    雖然攻打吳國是個冒險的策略,但是比起攻打魏國,那就是個不錯的戰略。魏國根基深,實力強,打魏國不是一時就能打勝的。要是能奪回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講,意義更大。

    劉備丟了荊州,只有個益州,劉備只靠個益州,是打不下天下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提出了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可以和益州互相救援。

    劉備稱帝時已經61歲,壯士暮年,更要抓緊時間恢復漢室。東吳沒了周瑜、魯肅,知名大將也去世了不少,比起魏國,東吳是比較弱的對手。所以劉備才會選擇攻打吳國。

    可惜劉備輕視了陸遜,夷陵之戰慘敗。要是劉備攻吳成功了,歷史可就真的改寫了。

  • 14 # 鄉村田園慢節奏生活

    個人覺得這仗不得不打。劉關張向來以義者自居,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劉備必須要高舉為弟報仇的義旗討伐東吳。這樣才能讓這面義旗長久的飄揚下去,當初出師表有明確的連吳伐魏的方針劉備心裡像明鏡一樣。

    所以說這仗不管輸贏都必須得打!

  • 15 # 吃不胖的圖圖

    劉備打東吳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所有男人都有一個夢想就是皇帝夢,劉備又作為皇帝的嫡系,劉氏後代,漢末年兵荒馬亂,需要一個人真正來統一江山,而三國鼎立之初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聲名鵲起,而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在三大勢力之首,所以劉備只能從孫家動手,任何打仗他需要的是一種合理的藉口,好比如近代美國給小日本兩顆原子彈也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也就是珍珠港被偷襲之事,其實美國早已破解日本的秘聞,只是三本五十六不知道而已,同樣劉備也趁關羽敗走麥城之事引起一個導火索,御駕親征,大戰東吳,只是結局不好罷了,從關羽和張飛的死來,關羽的去世劉備動作更大,翼德的去世劉備也就傷心罷了,所以這是打東吳最好的一個藉口,順勢而為,一鼓作氣,動員士兵,

    2、另一種就是兄弟之間的友誼,這種可能不大,雖然情同手足,但是匡扶漢室一直是劉備心中的夢,我認為這段佳話流傳至今更多的是劉備沒有一統漢室,不然就和劉邦一樣,即使有更多的更厲害的韓信也只是過眼雲煙。

  • 16 # 一斗書生說歷史

    劉備被取西川、奪漢中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過高的估計了己方的軍事實力、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軍事能力很弱,好像所有的戰績都是諸葛亮取得的。其實,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從來沒有獨當一面指揮軍事,或者可以說,劉備並不認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劉備自己早年被曹操、呂布打的東奔西跑,但是赤壁之戰後,軍事上多有勝績。先是攻取荊州南部四郡,然後拿下益州,最後連過去的老對手曹操都被攆出了漢中。這可能大大膨脹了劉備的自信心。

    劉備認為,雖然關羽打不過孫權,但自己出馬肯定能搞定孫權。

    劉備率領攻打東吳的部隊中,既有從荊州帶去益州的老部隊,也有新整合的部隊。雖然劉備的地盤不大,但是軍隊人數不少。有史學家分析,劉備攻吳的部隊有八萬人左右,陸遜的防守部隊只有五萬人左右,劉備兵力上也佔優。

    另外東吳的大都督呂蒙病亡,接替他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劉備覺得這是出征東吳的好時機。沒想到的是,陸遜雖然年輕,但手段比呂蒙更高超。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並不是意氣用事,而是以為自己穩操勝券,誤判了形勢。

  • 17 # 史苑空間站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在不適當的時機攻打東吳,是一生當中最失誤的一個決定,這是由劉備野心膨脹所決定的。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東奔西走沒有立足之地。赤壁之戰後,以荊州為資本,西取益州,進而佔據漢中,派孟達劉封奪取上庸,一度形成了強於東吳的勢頭。

    這時劉備的戰略思想和諸葛亮發生了分歧,產生了先滅東吳,再和曹魏一爭雌雄的想法。而孫權也一步步的激怒劉備,把戰火引向東吳

    既然孫劉聯盟,老是瞅著荊州不放,劉備取了益州立足未穩,又要和曹操爭奪漢中,無奈暫時割捨了三郡給孫權,卻是十個不情,八個不願。

    孫權既然把妹妹嫁給劉備,卻又把孫夫人騙回江東,若非趙雲張飛,差點把阿斗也帶走了,這就使劉備非常不爽。

    關羽舉兵向曹攻打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作為盟友的孫權沒有助劉攻曹,也沒有采取觀望的態度,卻從背後下手,偷襲荊州並且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讓劉備損失慘重。

    如此種種,給本來就想先滅東吳的劉備找著了藉口,所以,任誰都阻擋不了劉備先伐吳的決心。最終,劉備率 舉國之兵伐吳,結果大家都知道。

  • 18 # 撓歷史癢癢

    第一,劉備和曹操曾經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曹操很愛劉備,而劉備卻背叛了曹操,心中有愧,不願意直面曹操,攻打孫權可以調整自己心態。

    第二,曹操屬於梟雄級別,劉備自知能力不如曹操,打曹操幾乎沒有勝算,而認為孫權是一個普通的官二代,對孫權有一定的心理優勢。

    第三,劉備和曹操可能很早就私下有約定,北方歸曹操,而南方歸劉備。曹操從未對劉備趕盡殺絕,無非是虛張聲勢,客觀促使劉備壯大了勢力。曹操對劉備是有恩的

  • 19 # 前程說歷史

    劉備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執意去攻打東吳呢?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歷史背景:公元222年劉備欲奪取荊州而伐吳,即夷陵之戰,是歷史上經典的戰役之一,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此役是劉備一生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戰爭,然而夷陵之戰以東吳的完勝而告終,劉備伐吳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倉惶敗退,年事已高的劉備認識到這次失敗將會埋葬自己半生心血,憂鬱之下,病痛夾雜,客死白帝城,一代梟雄劉備於公元223年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對於劉備這次東征伐吳,歷史上已經有過無數討論,也有很多的見解,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場戰役是必須的,而且還必須是劉備自己親自出馬,劉備在取得漢中稱帝后也想再次獲得荊州,畢竟漢中和荊州是蜀漢圖謀中原的戰略要衝,也是蜀漢政權的能否長久的基石!所以說於私劉備可以借關羽之死為由攻打東吳彰顯仁義,於公可以平衡蜀漢內部利益進而鞏固蜀漢基業,可見劉備伐吳是別無選擇,確實是政治上的需要。我們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一、戰略上,伐吳比伐魏更具可行性!

    從國家硬實力上來看,蜀國偏安一隅,人力物力資源匱乏,如果傾全國之力去進攻經濟和軍事實力數倍於蜀國的魏國,無疑是以卵擊石,況且地理上蜀漢雖然取得了漢中,但蜀道之難限制了蜀漢軍隊的機動性。而吳國則不然,與魏國相比實力相差太過懸殊,並且蜀國佔據了有利的地理條件,進攻吳國,可以居高臨下,順江直搗荊州,雖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在機率問題上勝算要比攻魏國大的多。

    二、政治上,蜀漢政權必須有所行動!

    劉備以漢室皇親自居,借匡扶漢室而立足,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后”大漢皇叔,復興漢室”的口號已然大打折扣,如果再不有所行動,劉備的號召力將喪失殆盡,今天下三分,不以圖謀天下為幾任,安能一統山河,萬民歸心?更何況蜀漢內部矛盾,皆因東吳而起!早年追隨自己的將士,如今都已是股肱之臣,眼瞅著東吳背盟偷襲,斬殺關羽,眾將之怒難平,從劉備政權內部構成來看,其最倚重的都是荊州派系,荊州一失,荊州派系不僅僅是失去了根據地,而且失去了話語權,在蜀漢的地位也將一落千丈。如果不發兵回奪荊州,勢必導致益州等派系壓制荊州派系。內部必生禍亂。

    三、道義上,東吳背叛”孫劉聯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黃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關羽大意失荊州,身首異處,東吳所為令蜀漢顏面掃地,劉備自詡英雄,仁義之名更看重,二弟被害若不報仇,天下人眼中劉備是有多絕情寡恩。何況孫劉聯盟共拒曹魏,於赤壁之戰奠定三足鼎立之勢,可如今,東吳叛盟,背信棄義,斬殺劉備五虎上將之首,是可忍孰不可忍!佔據道義制高點,興兵伐吳,出師有名!

    四、決策上,蜀漢對局勢的誤判。

    魏國兵多將廣,反觀東吳呂蒙已死,早年跟隨孫策的名將所剩無幾。從未嶄露頭角的陸遜在久經沙場的劉備眼裡並無大才,缺少實戰經驗!劉備經漢中大捷後,早已被群臣捧上了天,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劉備意已決,征伐東吳!

    然而,事以願違,關羽的傲慢,葬送荊州;劉備的輕敵,葬送自己!

  • 20 # 菜菜的蔡蔡蔡

    首先,從情義方面來講,關羽張飛或直接或間接因為孫權而死。這個仇他不能不報,而且假設當時老劉他當時能夠攻下東吳的話,既能報仇也能離自己一統天下的心願更近一些。我個人更願意偏向前者,畢竟桃園三結義聽的多,或許這是我先入主的原因,畢竟歷史無從猜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該怎麼喝養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