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神話靚靚
-
22 # 木説歷史
劉備為什麼執意打東吳,因為劉備有必須打可以打的理由,而且在當時打曹魏沒有打東吳的勝算大。
個人總結劉備打東吳的理由如下:
第一,劉備年齡大了,劉備打東吳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夷陵之戰之後就鬱鬱而終),作為一代梟雄劉備當然想在活著的像高祖劉邦一樣統一全國成就一番霸業。但是蜀漢丟失荊州之後成為“三國”裡最弱的一個,想要統一打仗,相比較強大的曹魏(曹操還沒死)孫權的東吳更容易打。
第二,荊州丟失、關羽身死給了劉備出兵的理由。呂蒙偷襲關羽是東吳“三國”時期最卑鄙的行為。其一,雙方經過“湘水劃界”之後理論上已經沒有荊州領土的分歧,無論“湘水劃界”劉備是繼續“借”的荊州三郡還是獲取,這都是雙方協議好的,但是東吳背信棄義與曹魏合擊關羽;其二,關羽的劉備早期起兵時的大將,雖然沒有考證演義中結拜的情節,但是關羽坐鎮荊州門戶可以看出是劉備的心腹大將,呂蒙俘虜之後斬殺關羽還送其頭顱企圖嫁禍曹操,這樣的行為給了劉備充分的起兵理由;
第三,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看來並不是很強。公元215年曹吳合肥大戰,張遼以八千對陣孫權十萬(實際應3-5萬人),不但成功守備合肥更是差一點活捉孫權,由此可見東吳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很高,當時東吳主帥呂蒙病重也是劉備想要抓住的機會。(夷陵之戰在正常的攻守戰中劉備確實佔據優勢)。
第四,與諸葛亮一樣需要轉移蜀中的政治矛盾,雖然劉備丟失荊州之後只剩下了益州,但是卻有三股不同的政治勢力,荊州勢力、劉璋勢力(劉焉、劉璋時期帶來的政治勢力)以及益州本土勢力,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劉備需要透過對外戰爭轉嫁這種矛盾。
第五,荊州對於劉備軍團來說十分的重要,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提到,在時局發生變化時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攻奪取天下,因此劉備決定進攻荊州東吳,(個人猜想,劉備的本意如果能打贏最好,如果打不贏就逼著東吳把荊州割讓給他,這應該是劉備真實的戰略意圖)希望可以透過征伐東吳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六,東吳偷襲關羽之後,東吳已經對諸葛亮關於“東吳只可以和而不能圖”的觀點產生執意,因為孫權不但不和而且還幹著“圖”劉備的事,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顯然是勸不了劉備的。
以上是個人總結劉備打東吳的原因彙總,個人是贊同劉備攻打東吳的,一個隨時可能咬你一口的隊友不如一個面對面的對手。
另外,劉備病逝之後諸葛亮重修蜀吳的關係但數次北伐依然沒有辦法開啟局面,就算劉備不打東吳多了幾萬人的蜀國也難在北伐曹魏上有所建樹。
-
23 # 秋媚讀史
班上有三個比較優秀的同學,分別是小曹、小孫、小劉。這三個人當中,小曹有一罐糖,小劉和小孫各有一顆糖。這三個同學,各有各的小算盤。小曹身體最強壯,想把另外兩顆糖給搶過來,經常欺負另外兩個。小劉和小孫比較弱小,為了保護自己的糖果,避免被小曹欺負,只好聯手。
小曹單挑沒問題,可要一個打兩個還真沒辦法。於是,小曹乾脆抱著自己的一罐糖,待在家裡自娛自樂,順便看小劉和小孫玩耍。過了一段時間,小劉同學變強壯了,還撿到一顆四川冰橘糖。小孫就著急了,眼紅了,搶了小劉原來的那顆糖。小劉就不幹了,為了一顆糖,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透過這個故事,就明白劉備為什麼要攻打孫權了。
孫權、劉備和曹操的關係,就如同故事中的三個小同學。當曹操南下的時候,孫劉聯盟能夠抗曹;當曹操在北方休養生息的時候,孫劉之間就會出現裂痕。
第一,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孫劉雙方一直都不可調和,這也是矛盾的焦點。自從呂蒙白衣渡江之後,荊州被孫權佔據。劉備的志向是興復漢室,統一天下。要完成這個目標,劉備必須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橫跨荊州和益州。要延續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就必須奪回荊州。
戰場上得不到的,就不可能在談判桌上取回。要奪回荊州,透過和平方式是不可能的,只有透過武力。
第二,為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在諸葛亮之下。孫權在奪取荊州時,連關羽也一併斬殺,讓劉備身負國仇家恨。
第三,劉備剛剛稱帝,內部矛盾需要轉移,同時也需要證明自己。劉備入蜀後,蜀漢內部就分為三個派別(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彼此矛盾重重,並且其中有一些人不服劉備。內部的不和諧,只能向外轉移。透過討伐東吳,掩蓋內部矛盾,加強蜀漢內部的凝聚力。
新官上任都會有三把火,新天子登基肯定會一展拳腳為自己立威。劉備當皇帝后,也想有一番作為。
形勢的變化,讓劉備不得不調整與吳國的關係;曹操的按兵不動,讓劉備錯誤地判斷主次矛盾;荊州的丟失,讓劉備義憤填膺;關羽的犧牲,讓劉備的理性被仇恨矇蔽。
-
24 # 段子手錢不少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首先是報仇,關羽作為劉備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將,最早獲得獨鎮一方的委任,從他的表現來看,無疑是劉備左膀右臂。又是創業初期就一起征戰四方吃苦的元老,私人上肯定是情如兄弟。關羽被害,於情於理要打上報仇的旗號。
第二是資源,劉備拿下益州後,實力大增。但是那時候蜀地實力畢竟有限,可以說他手底下人口收入荊州益州各佔一半。荊州一失,傷筋動骨,所以一定要趁孫吳佔地未久,趕緊搶回來。
第三是根基,劉備手下的幾個幫派中,荊州派以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為主幫助他穩定荊州,又拿下益州,無疑是他的核心幕僚團。荊州丟了不就等於家都丟了麼,人心必然會不穩。
第四是戰略,劉備的策略大家都熟悉,待天下有變之時,劉備出漢中,以一大將出荊州,打入中原復興漢室,所以荊州也是整個劉備集團的出征基地。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蜀漢一方要出征每次都得出秦嶺山道,補給行軍都很困難,也是導致了諸葛亮等人某幾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
-
25 # 小刀三國
是的沒錯,夷陵之戰蜀軍敗得很慘,劉備落荒而逃,被吳軍追殺差點就回不來了。因而很多人覺得劉備發動伐吳之戰這一決策本身就是錯誤的,只有“孫劉聯盟”,一致對抗曹操,才能夠興復漢室,其實這麼說並不客觀,要是劉備打贏了呢。勝敗乃兵家常事,劉備之所以不顧秦宓、趙雲等人的勸諫,執意這麼做,當然是有原因的。
劉備
其一,荊州戰略要地,不得不奪回來。不管是《隆中對》還是《榻上策》,都對荊州非常重視,因而劉備集團的戰略是“跨有荊益”,即荊州和益州,孫權集團的戰略是“坐擁荊揚”,即荊州和揚州,雙方在荊州歸屬問題上多次產生衝突。荊州為何如此重要,想必大家都明白,劉備集團若佔據荊州,孫權集團在三大集團中就最為弱小,會很被動,同理,孫權集團若佔據荊州,劉備集團在三大集團中就最為弱小,會很被動,別提及什麼“孫劉聯盟”,三大集團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所以說,荊州必須要拿回來,至少也要拿回來一兩個郡吧,此戰就算不勝,也要跟孫權集團耗著,讓孫權集團感到害怕並屈服,說不定曹丕趁機率軍南下,到時候可能和公元215年一樣,再來個“平分荊州”也好呀。(備註:公元215年,劉備為了和曹操去爭奪漢中,被迫與孫權達成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的協議。)
只有荊州兩三郡在手,或者說南郡在手,才有圍攻襄樊地區的可能,才有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可能。
陸遜
其二,北伐艱難,東進容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足以表明,北伐路途遙遠,十分艱難。哪怕劉備集團僥倖奪取了雍涼地區,曹丕若派大軍再來攻伐,劉備集團亦難以守住,這也是孫權集團放棄奪取徐州的重要原因呀。
相比之下,東進則順風順水,從地理位置上看,益州居於高處,荊州居於低處,由上而下,作戰有利,《三國志·陸遜傳》有記載,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可見其實陸遜也曾害怕劉備的“水陸俱進”,即水軍、陸軍協同作戰。
夷陵大戰後,曹丕為何攻打孫權集團,而不攻打劉備集團,料想其中有一個原因應該是攻打漢中路途遙遠,補給線太長,再加上魏延兵團駐守,難以得逞。
魏延
其三,曹魏強東吳弱。
從名義上來說,劉備集團確實應該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正如趙雲勸諫時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但實際情況是,曹魏強大而東吳相對弱小,柿子要挑軟的捏。
來看看夷陵之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關羽軍團雖然敗了,但是劉備在益州還有不少兵馬,完全有實力可以和孫權一戰。
關羽
其四,荊州是“家”,熟門熟路。約在公元210年,劉備集團已然佔據了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以及零陵郡,於是自領荊州牧,因而劉備靠著荊州起家,對荊州可謂是相當的瞭解,地形、人口、田畝等等,畢竟是“故土”啊。
更重要的是,劉備集團中有很多文臣武將均來自於荊州,比方說黃忠(南陽郡人士)、霍峻(南郡人士)、馮習(伐吳參戰、南郡人士)、輔匡(伐吳參戰、襄陽人士)、廖化(伐吳參戰、襄陽人士)等等,拿回荊州,也是他們的願望啊。
黃忠
其五,劉備年邁,後主無能。曹操一去世,劉備肯定也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沒錯,劉備確實老了,六旬了,不再年輕力盛,騎戰馬赴沙場的機會並不多了,而面對僅僅佔據益州的國家,劉備不得不擔憂起來,再者說後主劉禪能力平庸,如果劉備不再賭一把,蜀國侷限於彈丸之地,根本沒有進取天下的機會呀。
劉禪
其六,為關羽復仇,出師有名。孫權集團背後偷襲,呂蒙“白衣渡江”,將關羽趕盡殺絕,從道義上來說,是不對的,是理虧的。劉備既可以為重臣/兄弟關羽報仇,又可以拿著這個“幌子”振奮士氣,使得蜀軍出師有名。
呂蒙
以上六大原因,可以看出,劉備發動伐吳戰役,其實是在做最後的“博弈”,勝,則跨有荊益,敗,則保有益州。劉備執意攻打東吳,這一決策本身並沒錯,錯就錯在劉備此戰準備不夠充分,還犯了很多軍事失誤。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
劉備為何要執意要打東吳!有那麼幾點
1.荊州丟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就是爭霸天下中,籌碼中的籌碼,因為荊州可以養兵20萬,包括,水軍,步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騎兵。古代的騎兵就相當於今天機械化部隊。對劉備來說,太重要!
2.他對孫家的恨,遠超曹孟德,他雖然怕曹孟德,但是人家曹孟德給他尊重!注意了,劉備大半輩子,過著什麼生活,顛沛流離。在他只有一個“劉皇叔”身份的時候給了他做人的尊嚴,而孫權,名義上是孫劉聯盟,實際上不過是一句沒用的話,尤其在亂世中。
首先,孫權周瑜這兩位,先用計謀,想把劉備困死在東吳,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讓劉備,往後餘生,風花雪月的過完足矣。後來周瑜的計謀也失敗了,不然也沒有“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典故。
劉備是一個一定要成就帝王夢的人。他整天就跟人說:我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裡說一句,誰知道血統純不純!)如果他連一塊像樣的地盤都沒有,那就不用再談了!
好了拿下益州後,劉備終於品嚐到,什麼叫人生高潮!這時候,他的壽命,估計也活不久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也等不到統一的那一天,那就寄託給我的下一代。但是在這之前我必須以荊州為基礎在擴大地盤。
可是,命運這東西,不是你說咋樣就咋樣,呂蒙偷襲荊州得手,關羽戰死,劉備很痛苦,為關羽傷心是有,最大的痛苦還是荊州沒了,既然這樣,一不做二不休,孤注一擲,先把長江以南地區全部拿下,這樣也好給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基礎。這就他執意要打東吳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