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天霸

    為什麼唐朝詩人多不得志,首先,唐朝人才濟濟、競爭激烈,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當公務員。唐朝在建國初期,由於國家財力不夠養活那麼多人,所以,唐朝統治者精簡了大量的人員和機構。即使到了後來,唐朝也很少擴招政府辦公人員,因為唐朝的人才太多了,唐朝的功臣子弟也太多了。在這種狼多肉少的情況下,唐朝的詩人肯定沒有多少機會當上正式的工作人員。

    另外,唐朝的詩人多是孤芳自賞、孤高自傲,由於他們鄙視唐朝政局的混亂,所以,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寧願幫官員當幕僚,也不想趟禍水,比如孟浩然、高適等等。其次,唐朝的詩人過於理想化。詩人也是文人,還是涉世未深的社會人。他們看待問題,往往沒有很好地考慮實際情況,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有了這樣的幼稚,這些詩人自然就沒有太大的出路,往往在鬱鬱寡歡中渡過餘生。

  • 2 # 韓江之東2018

    在古代,得志的,白天忙於應付各種公務;晚上可能是各自潛規則社交,或者是風花雪月……總之沒空……只有哪些人生不怎麼順暢的,才有時間去考慮人生,研究文學——我亂猜的,各位諒解。

  • 3 # 我的布丁回來了

    首先,唐朝人才濟濟、競爭激烈,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當公務員。唐朝在建國初期,由於國家財力不夠養活那麼多人,所以,唐朝統治者精簡了大量的人員和機構。即使到了後來,唐朝也很少擴招政府辦公人員,因為唐朝的人才太多了,唐朝的功臣子弟也太多了。在這種狼多肉少的情況下,唐朝的詩人肯定沒有多少機會當上正式的工作人員。

    另外,唐朝的詩人多是孤芳自賞、孤高自傲,由於他們鄙視唐朝政局的混亂,所以,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寧願幫官員當幕僚,也不想趟禍水,比如孟浩然、高適等等。其次,唐朝的詩人過於理想化。詩人也是文人,還是涉世未深的社會人。他們看待問題,往往沒有很好地考慮實際情況,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有了這樣的幼稚,這些詩人自然就沒有太大的出路,往往在鬱鬱寡歡中渡過餘生。

    比如,杜甫的詩歌寫得很好,可他一輩子窮困潦倒,一輩子過著顛簸流離的日子,在仕途上更是十分的艱難,最終死在了投靠朋友的外地。詩仙李白也是如此,從青年時期就在到處地投奔他人。到了中年,李白不再為功名利祿奔跑,甚至於放浪形骸,遊遍了名山大川,最終死在了投奔朋友的路上。最後,唐朝當官講究出身和門第,還靠大官員的推薦,並不是一味地靠科舉選拔。唐朝自開國以來,就很講究出身和門第,在選拔官員的時候,往往看他是否大家出身。後來,唐太宗更是把全國的名門望族排了順序,供官員選拔時使用。

    雖說唐朝已經有了刻苦科舉制度,可是科舉制度只是剛剛實施,在一些方面還處於開始階段,所以,唐朝依然延伸了以前的推薦制度和考察制度,並且給予官員後代可以繼續當官的權利。在種種因素下,唐朝詩人即使才華橫溢,也很少有舞臺。這是時代的悲催,也是唐朝的悲劇,更是唐朝詩人的悲哀。

  • 4 # 勇哥談歷史

    1、其實大量有才學的人士得志的,你說的很多不得志的詩人,只佔有才學的人的一少部分,因為詩人比較有名,比較顯眼,比如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蘇軾等,但是得志做大官的詩人也很多啊,歐陽修 王安石 王維 都是宰相級別的,所以不能因為有幾個混的不好的,就籠統的認為詩人不得志。

    2、其實朝廷任命官員也要看很多因素,不是會寫詩就是會治國,不是會寫詩就是能當好官,不是會寫詩個人操守就好,還得看機遇,看人品,很多詩人是放蕩不經的,桀驁不馴的,不負責任的,不能做官。

    3、有一部分詩人,在因為不得志才出名的,因為他得文學造詣在於閒雲野鶴的生活,比如蘇軾,他在被貶之後,去了偏僻的黃州務農,在此期間他得文學造詣有了一個飛躍,超過了李白。

    4、就現代角度而言,詩人屬於文學藝術家範疇,和當官是倆嘛事,不存在因果關係。

  • 5 # 讀紀錄片

    我覺得吧,唐代詩人還是得志的多。

    但人這個動物吧,總覺得自己不得志。

    所以唐代詩人作為人,也總說自己不得志。

    意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6 # 王者茶盞

    唐朝沒有科舉制度,政府公務員一般都是上級委任,還可以子承父職,並且唐朝文人特多,一個比一個奇,一個比一個傲,在肉少狼多的情況下,想謀個一官半職是非常不容易的。另外詩人的毛病很多,持才自傲,會以下犯上,所以手中有權封官的人,都不願找文采太好的,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催。最著名就是李白和杜甫,文采無人可及,卻終身顛簸流離,特別是杜甫窮困潦倒一生,最後客死他鄉,李白前期有些家底還好,但一生好酒,最後也是死於投靠朋友的路上,天生我才必有用,還要碰上好時代。

  • 7 # 方圓故事

    詩人本不該出現在仕途,他們的特性與仕途的要求相去太遠。可是古代環境下的價值觀,又讓詩人時刻不忘身份價值的追逐,同時社會的價值認同,又驅使他們進入崎嶇的仕途。用今天的話說,他們就是一群入錯行的人。

    不過,我們也沒必要為此惋惜,不得志正是詩人創作的原點,離開了這個原點,詩人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古代詩人成為政治家的幾大障礙

    詩人,包括其它型別的文學家,他們身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塑性,越是偉大的詩人,其特質越強烈。而這些獨特的地方,往往與仕途的基本要求,形成強烈衝突。

    一、特質:感性與理性的衝突

    詩人是感性動物,他們能讀得懂秋風的悲,河流的暖,山川的博,綠色的情;他們的筆可以攪動人的心扉,可以撩撥人的慾望,可以刺破人的夢魘;哪怕一粒塵埃、一絲清香、一個淺笑,在他們的世界裡,都是萬千氣象。

    所以,他們是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悲情主義的化身。

    政治家的特質跟詩人完全相反,兩個字足以概括——現實!他們是現實主義,思維模式必須是理性的。

    魯迅先生曾經撰文回憶,他在日本仙台大學學醫的經歷,說他有一次畫人體血管時,覺得血管的位置不美,將它挪了一點位置,顯得更美觀。這就是典型的感性對理性的“戕害”,果然後來魯迅先生棄醫學文了。

    感性就像生活的調味劑,理性才是主食,詩人恰恰生活在胡椒、味精、辣子、陳醋的混雜世界,這種特質是天賦,給了他們在藝術領域的入門證,又把他們阻擋在仕途之外。

    二、能力:才華的幾個誤解

    詩歌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愫就是“懷才不遇”,如韓愈的“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曹植的“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蘇軾的“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似乎詩人是古代最倒黴的一個群體,明明裝的一肚子學問,卻被人當作啤酒肚。可是當我們把這些怨氣沖天的詩人們,拉出來曬曬,就會發現,其中大多數只能說是有“才”,卻無“能”。

    我們常說“才能”,其實“才”和“能”不是一回事。才,是知識儲備量,有才的人儲備量大,知識廣博,往往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可以稱之為“有見識的人”。能,則是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它跟知識儲備關係不大,往往取決於人的社會閱歷、性格、胸懷等方面。

    舉個簡單例子,張良陳平就屬於“才人”,劉邦就是“能人”。酈食其當初應聘時就對劉邦說:你的見識和品行都不如我!劉邦一點不生氣,這是實情,酈食其說的是“才”,劉邦確實自認才華不夠。

    大詩人王維,進士出身,才華橫溢,中進士當年就被任命為太樂丞,居然在一次典儀中,安排伶人舞黃獅子。按唐律規定,黃獅子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這個大烏龍導致他開局不順,被貶地方。安史之亂時又被迫出任偽職,差點因此被砍頭。

    詩人們認識不到才與能的區別,把“能”視作低階吏員該做的事,不屑於參與,自恃才華空悲切。

    三、性格:念著中庸走極端

    詩人的性格缺陷幾乎是通病,他們孤傲、清高、脾氣古怪、行為乖張,不合群,情商低,缺乏自我管理,放縱不羈,一邊念著中庸之道,一邊走著極端的路。

    比如李白,辛辛苦苦十幾年,挖門盜洞四處拜山頭干謁,寫了很多拍馬溜鬚的詩歌,終於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可是不到一年時間,老毛病又翻了,沉迷於酒色山水,唐玄宗經常找不到他人,交代的工作也不能勝任。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李白又恃寵而驕,瞅誰都是一肚子泔水的蠢貨,與唐玄宗身邊的人矛盾不斷。高力士著靴這個故事雖然是編的,但李白當時的心態確實就是如此。

    極端化是文學表現形式的慣用手法,詩歌極度誇張,極端情緒的表達,才能形成強烈的感染力,才能與讀者形成共鳴。政務則不行,那是個很“低階趣味”的活,詩人的性格不適合。

    四、權謀:燒傷的是自己

    古代詩人是孔孟教育最成功的典範,他們清澈如水,執拗又單純。這個人群與權謀二字很難沾邊,可是仕途離不開權謀,越往上層越如此。

    詩人們固執地以為,儒家就是最大的道,也是官場之道,結果灼傷了自己。

    蘇東坡大概是中國最偉大文學家,他的詩詞高度曠古爍今。但是蘇東坡的仕途一生坎坷,剛一出道就被譽為未來的宰執,可結果一輩子在京城沒呆幾年,反倒是風沙吃了,荒山爬了,海腥聞了,離宰相的位置越來越遠。

    蘇東坡一生有個“可愛”的毛病——不識人,看著誰是好人,結果一次又一次受傷害,很容易被人忽悠瘸了。

    跟詩人談權謀,就像跟井底的娃談天一樣!

    所以,詩人本質上是不適合混仕途的,他們的特性決定了與仕途的不匹配,從事仕途對詩人來說,不光是趕鴨子上架,更是對個人才華的壓抑和浪費。

    古代詩人為何熱衷於仕途

    按我們今天的理解,既然詩人不適合當官,乾脆當個文學家就算了,何必往仕途擠?如果你這麼對詩人說,他會瞪大眼睛衝你吼:“人怎麼能這麼墮落?”

    我們今天的人都讀書,古代讀書人太少,這群人被稱為士族階級。士族階級是一群思想被固化的人,孔子為他們設定了人生的最高目標——當官。

    從帝制時代開始,人分士農工商,在世人眼裡,士族高人一等。士族唯一的追求就是當官,這是個人身份和價值的唯一表現。孔子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地,孔子罵他是“小人”,意思是讀書人怎麼能做種田這樣的下賤活?太沒志氣了嘛!

    所以,儒家為自己設定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四步走進階模式,誰要是脫離這個模式,就不算士族階級,就是自我毀滅,就是自甘墮落。

    我們今天不在乎做什麼,而在乎能不能做到極致,把它當作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古代不是,古代把身份當作價值標準,所以必須做官,必須維護“士”的身份。

    縱觀幾千年歷史,有幾個讀書人能擺脫這個束縛的?寥寥無幾。

    古人狹窄的就業選擇面

    除了社會階層,這個價值觀的固化影響,客觀上,古人所能從事的職業選擇太過狹窄,這個環境不是靠個人能力可以突破的。

    假如李白等人活到今天,他恐怕能樂得飄起來:背個酒壺,帶上手機,就可以浪跡天涯了。走到哪兒先把自己喝個半醉,即興寫吟唱幾首,發到網上。醉臥山林溪邊,一覺醒來,哇!空間爆了,全國的媒體都在轉載他的新作,合約、打賞雪片般向他飛來。高興之餘,他可以玩個直播,互動一下,幾小時之後,原本空寂的山野,擠滿粉絲......當什麼官吶,我李太白就是真神仙!

    是不是為古代詩人們惋惜,太生不逢時了。生不逢時嗎?未必吧,估計李白生在今天,只有兩個結果,一是繼續憤懣不得志,從詩歌的幻想中尋找快樂;二是短暫的快樂之後,再也不會寫詩,李白徹底變白!

    詩人離不開大起大落的心境煎熬,偉大的詩篇都是在這種煉獄中誕生,詩人也離不開悲歡離合感性世界的強刺激,否則他們的“詩界”就要枯萎。

    所以,偉大詩人是天賜,不得志是老天撒向他們的營養!

  • 8 # 京華新媒體

    唐朝時期,特別是在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之間,國力強大,四方臣服,國富民強,文化繁盛,特別是做詩作詞之人眾多,創作了很多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好詩詞。如浩瀚星空,數不勝數。這麼多的詩人,為何在當時大多不得志,境遇坎坷呢?

    首先,大唐從來不缺人才。無論是建唐初期還是開元盛世,大唐一直都是人才過剩,競爭激烈。就連李世民還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其中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倆也很優秀,並不比李世民差不少!

    其二,大唐初期,國力匱乏,公務人員精簡,本來就是僧多粥少,再加上又要分封那麼多的有功之臣,公務員的崗位就更少。所以,沒錢,也沒有那麼多崗位去養閒人,包括詩人在內。

    第三,唐朝的著名詩人,如初唐四傑,大李杜(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隱),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等等,基本屬於遊山玩水,仗劍天涯,快意江湖,吟詩作賦的文化人,而不是什麼政治家,思想家或者戰略家,主要還是屬於文化娛樂範疇。

    第五,科舉選拔雖然也算是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考慮到這種制度也是唐朝剛從隋朝傳承過來,真正透過科舉上來的人少之又少。

    第六,正是因為科舉選拔人員有限,前朝使用的推薦制度和考察制度還在大量使用。在唐朝,當官是講究門第和出身的。特別是唐太宗時期,把全國的名門望族又重新排序。所以,沒有皇親國戚,沒有主政官員,沒有名門望族的背書和大力推薦,你再有名,也沒有多大可能能當官入仕。

    就算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樣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宏篇鉅著的偉大詩人,也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而官場仕途坎坷,窮困潦倒,最後只能借酒消愁,鬱鬱寡歡。倆人死的都很悽慘。李白是死在投奔朋友的路上。杜甫是死在異國他鄉的朋友家裡。

    連李白和杜甫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詩人?

  • 9 # 何老師的筆耕花園

    唐朝的詩人為何在當時大多不得志,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唐朝的每個時期去討論,因為政治的導向性是詩人們的風向標,至於說我們看到的大多不得志,只能說是表象。每朝每代都有不得志的人,我們能看到的是文化傳承下來的而已,唐朝是一個相對開放,包容的時代,放在清朝文字獄盛行的時代,有幾個敢發牢騷。

    初唐時期,國家開創,百廢待興,一個新的國家正在崛起,每個人都想建功立業,所以每個人都想有所作為,文人也都想參軍,為國效力。如初唐四傑的楊炯詩歌中說到“寧作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個時期的文人大多是積極的,向上的,很少看到不得志的。

    中唐時期,唐太宗,唐玄宗這一百年時期,國家政治經濟大力發展,是全球的大帝都。政治經濟的繁榮下,社會矛盾,官場黑暗也是必要的,這是一個龐大的官僚網。所以那些自詡清高的讀書人,沒有取得功名時便發牢騷,覺得自己滿腹才華無處用。如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說詩人多不得志,我們看看李白,也就知道那麼多人發牢騷,覺得自己委屈是實在有原因的。人家真正當官的,如王維,賀知章等人就不會說“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了。

    安史之亂以後,國家慢慢衰落,伴隨著政治經濟也走下坡路,自然而然這種想象是敏感的詩人們最能感受到的。這是的他們不在像前輩人一樣好高騖遠,動不動“疆土封侯”,“致君堯舜”了,他們多務實當官,為民服務。如劉禹錫,白居易,韓愈等人。

    晚唐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面一片光彩,帝國核心搖搖欲墜。黨爭,節度使割據,農民起義,苦不堪言。這時的詩人們也就一片抱怨,一片牢騷,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了。杜牧,李商隱等人的詩歌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了。

    總言之,唐代詩人都是有正當職業的,他們是當官之餘做詩是興趣愛好,是感慨寄託,是文化傳統,也是副業。我們瞭解到的唐朝詩人大多不得志不能一概而論,是因為唐朝的包容開放和唐詩的光彩奪目而流傳下來我們看到的“不得志”。那麼,試問哪個朝代沒有失意詩人?

  • 10 # 木鎬侃江湖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成就。要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唐詩是我國詩歌的巔峰?

    原因很多,但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應試”的推動。隋朝首開“科舉”,到了唐太宗時得以完善。唐的科舉要考詩賦,因此有了全民寫詩的風氣。南宋詩人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說:“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只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明白了這個原因,我們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唐朝詩人為何在當時大多不得志,境遇坎坷?

    所謂“得志不得志”,所謂“境遇”,一般是指這些詩人們“當沒當官”,“官當的順不順利”,“自己的政治主張得沒得到實現”,但題目最後有個問號,這說明題主也不肯定。確實如此。

    由於科舉的原因,唐朝的很多政治家在當時又是詩人。這些人中有很多還是混的不錯的。比如房玄齡,就是隋朝的進士,其文頗具文采。再比如開元時期的韓休,是一位詩人,有不少作品傳世,也做到了丞相,頗受皇上器重,死後諡號“文忠”。這樣的詩人兼政治家在唐朝還是不少的。

    當然,政治脫離不了爭鬥,不少詩人也因此而敗下陣來,因此而“不得志”、“境遇坎坷”。比如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自稱是漢中山靖王之後(和劉備一家子),曾任監察御史。這已經是個不小的官了。但他參與的“永貞革新”失敗了,被貶為朗州司馬,自然就“不得志”、“境遇坎坷”了。

    但有些人純粹是自己“作”的,比如唐詩人中的大boss李白(絕無不尊重詩仙的意思)。這傢伙絕對是天生寫詩的料,幹不了別的。境遇坎坷,不得志也在必然。為什麼?

    我們看他的詩就知道了。比如他的《南陵別兒童入京》先寫了鄉野之樂,“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巴拉巴拉,很愜意。既然這麼愜意,你就別想別的了,但還是想當官,唐玄宗一召喚,馬上便“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很狂,還有那麼點自戀。

    等當上官了,你倒是好好當,不,偏偏繼續“狂”,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楊貴妃、高力士等。那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人,以至於本來對他頗為欣賞的李隆基也不得不讓他捲鋪蓋滾蛋。

    不得不說,詩仙李白本性就“自帶狂”,他的詩歌也寫出了他的“狂的真性情”,所以才會有那麼大的成就,“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視錢財如糞土,“狂”出了境界,“狂”出了水準,也“狂”出了千古一仙!但想想,這樣的人當官,怎麼能行?何況李白寫詩行,論起政治主張卻是菜鳥。不會當官,人又狂,自然就“不得志”,“境遇坎坷”了。

    其實“狂”對於唐朝的詩人們來講,並非李白獨有。像杜甫,都窮的那樣了,還“天子呼來不上船”,贊李白,也是舒自己的胸懷。

    不過,我們不得不說,唐詩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成就,跟出了很多李白一樣的“真性情”詩人有絕大的關係。但我們又不得不說,這文壇盛世的後面確實有“不得志”、“境遇坎坷”的力量推動,如果他們“得志了”、“不坎坷了”,也許就沒有唐詩了。不是嗎?

  • 11 # 國學明志

    首先,唐朝人才濟濟、競爭激烈,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當公務員。唐朝在建國初期,由於國家財力不夠養活那麼多人,所以,唐朝統治者精簡了大量的人員和機構。即使到了後來,唐朝也很少擴招政府辦公人員,因為唐朝的人才太多了,唐朝的功臣子弟也太多了。在這種狼多肉少的情況下,唐朝的詩人肯定沒有多少機會當上正式的工作人員。

    另外,唐朝的詩人多是孤芳自賞、孤高自傲,由於他們鄙視唐朝政局的混亂,所以,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寧願幫官員當幕僚,也不想趟禍水,比如孟浩然、高適等等。其次,唐朝的詩人過於理想化。詩人也是文人,還是涉世未深的社會人。他們看待問題,往往沒有很好地考慮實際情況,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有了這樣的幼稚,這些詩人自然就沒有太大的出路,往往在鬱鬱寡歡中渡過餘生。

    比如,杜甫的詩歌寫得很好,可他一輩子窮困潦倒,一輩子過著顛簸流離的日子,在仕途上更是十分的艱難,最終死在了投靠朋友的外地。詩仙李白也是如此,從青年時期就在到處地投奔他人。到了中年,李白不再為功名利祿奔跑,甚至於放浪形骸,遊遍了名山大川,最終死在了投奔朋友的路上。最後,唐朝當官講究出身和門第,還靠大官員的推薦,並不是一味地靠科舉選拔。唐朝自開國以來,就很講究出身和門第,在選拔官員的時候,往往看他是否大家出身。後來,唐太宗更是把全國的名門望族排了順序,供官員選拔時使用。

    雖說唐朝已經有了刻苦科舉制度,可是科舉制度只是剛剛實施,在一些方面還處於開始階段,所以,唐朝依然延伸了以前的推薦制度和考察制度,並且給予官員後代可以繼續當官的權利。在種種因素下,唐朝詩人即使才華橫溢,也很少有舞臺。這是時代的悲催,也是唐朝的悲劇,更是唐朝詩人的悲哀。

  • 12 # 北國葉秋

    唐朝盛產詩人,唐詩成就獨樹一幟

    大唐歷經風雨,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切造就了大唐盛世,進而有萬國來朝的盛況。

    前中期的大唐,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一片繁華景象。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大家紛紛筆耕不綴,寄情山水,謳歌愛情,書寫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所以,這一時期的詩歌節奏明快,佳品眾多。

    此外,統治階級大力提倡詩歌創作,這對詩歌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太白醉酒”的故事便可見一斑。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風雨飄搖。其中以詩聖杜甫為代表計程車大夫階層,他們既忠於朝廷,又關注民生;矛盾的內心極為痛苦,進而迸發出強烈的強國願望。當這種願望無處申訴時,他們只能又寄託於詩歌。因此,這段時期的詩歌大多沉鬱頓挫,充滿滄桑厚重之感。

    鬱郁不得志,是精神層面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被視為正統,成為國之顯學,極大的推動了儒學的推廣和發展。

    儒家入世的思想在讀書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當時讀書人樹立的人生理想。

    當這一理想不能實現時,讀書人的精神無從寄託,既而轉嫁別處;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適合讀書人生存的空間很狹小,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一光輝思想指引下,讀書人的選擇很有限。於是,大家又把目光投向詩詞歌賦,聊以自慰,文人紛紛趨之若鶩,尋求共鳴。

    經歷坎坷,是客觀事實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李唐王朝的統治長達二百八十多年。這其中有序幕,有高潮,有衰落,情節跌宕起伏,線條分明。生活在當時的讀書人,他們的命運和整個國家的命運是休慼與共,息息相關的。他們希望自己生活的年代風調雨順,長盛不衰;然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有人能超越自我,達到世俗的完美境地。故而,詩人們的坎坷是註定了的,時也!運也!命也!

    詩歌是精神的寄託,是情感的傾訴,是人類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先賢們,象他們一樣去熱愛和創作詩歌,伴隨歷史的巨輪駛入未來吧!

    我相信,無論何時何地,詩歌一定會裝飾我們的精神家園,成為永恆的主題。

  • 13 # 客家詩話

    詩人光靠寫詩永遠難於養活自己。愛寫詩的人大多直率。詩出於心,言多有失,難免得罪人或統治者,故而命運多舛。唐朝詩人相對景遇較好,畢竟當時崇尚詩歌。

  • 14 # 孤獨的老屋

    縱觀整個唐朝,唐朝詩人雖然透著十分才氣,喝一壺酒的功夫,便能寫詩一首,行雲流水,一揮而就,給我們留下了絢爛的精神財富,在今天看來,唐朝詩人都是大才子,無論為官,生活都應該成為人中翹楚,但唐朝詩人的境遇,談不上好,甚至還糟的不是一點半點。從唐朝的作品中,我們很多的讀到懷才不遇,命運多舛的感慨 。 如果辯證地看待問題,唐朝做到大官的寥寥無幾,如上官儀,元稹,韋莊,張九齡,都做到宰相的高位,實現了平天下的終身夙願。其次如白居易,韓愈,崔護,嚴武也位居高位。但大多數的詩人,無論做官,生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窮困潦倒,如果沒有那些詩詞,恐怕要留下名字都是困難的,究其原因,(一)科舉取士難上加難,許多大才子,如韓愈,白居易都屢考數次才上岸,可見,科舉選拔真是筷子裡面選旗杆,難上加難。(二)唐朝對官員要求高,即使高中,也是在底層徘徊,除非有大的機遇,才會出人頭地。

  • 15 # 劉斐然

    再說大唐詩人何其多,為官為相的畢竟是九牛一毛,剩下的都是仕途不順的,在古代要獲得身份認同,就是出入朝堂,光宗耀祖,但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就像今天考公務員,熱門的崗位幾千人競爭一個,只能用慘烈來形容了。

    要說境遇坎坷,恐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吧,直到四十四歲,才當了個看門的小官,同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他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連家人都養不活的杜甫,仍心胸闊達,憂國憂民,心裡裝的是天下蒼生,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兩句詩對生活寄予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見大唐詩人的胸襟。

  • 16 # 依楓的微博

    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其實唐朝詩人有大部分都是在做適應統治者愛好的讚美詩!縱觀歷朝歷代都是一個規律!給朝廷唱讚歌,高喊當今皇帝萬歲的詩人,都是青雲直上,高官厚祿;凡是視才狂傲,關心百姓疾苦,對貪官汙吏看不慣的詩人都不會得到重用!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這種規律發展到大明朝,達到了高峰,以寫青詞拿手的嚴嵩官居一品,長時間把持朝政,排斥異己,迫害忠良!

    唐朝詩人懷才不遇的代表人物首選杜莆,他的詩詞水平被後人尊為"詩聖",創造出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但就是這樣一個詩詞天才,科舉考試只得了一個九品小官。安史之亂逃荒受盡折磨,飽嘗人間疾苦,詩詞意境和詩詞水平得到提高!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亂逃荒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草堂,那麼對於當時生活窘迫的杜甫來說,他的草堂是靠他結交詩友蓋起來的。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4年,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建了草堂後,結交了許多有名的詩人,在草堂題詩,成為了一段佳話,也是在這個時期杜莆的詩詞水平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創作出了許多千古名篇。但他的理想抱負始終沒有實現,才華也沒有被朝廷認可!他詩人的的性格,對賞識他的成都節度使高適的執政策略也持反對意見,借送嚴武回朝復職之時,替一個地方刺史給皇帝上奏章之際,提出了他的主張,建議朝庭把四川由嚴武統管!

    在杜莆打算離開成都,迴歸長安去尋找報國實現抱負的時候,聽說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任嚴武為劍南節度使統領兩川。他聽說了這個訊息後,立刻返回成都。嚴武上奏朝廷,封杜莆六品官職,在任職期間,由於他詩人的性格,喜歡自由放蕩不羈,言論也不是循規蹈矩,特別是和嚴武主張不同,不久杜莆就和嚴武之間產生了矛盾。酒醉吐狂言,不是嚴武母親極力勸阻,嚴武很可能把杜莆殺死了。從這些事實證明一個詩人在文學上有成就,在仕途上,社會生活上就是個天真幼稚的笑話!

    這只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像李白那麼狂傲,自由散漫的個性!就是做官了,喝了酒隨便發牢騷,不觸犯朝廷權貴都難,不是也被貶到邊陲,這樣的詩人不可能得到重用。分析原因,這些在詩詞有造詣的名人,都是個性突出,隨心所欲,當時朝廷都不是怎麼認可,名氣也都是民間,或是後人推舉出來的。另外他們在政治上並不成熟,仕途官場一般都玩不轉。向李白不是把唐朝的正統和安史之亂比喻是同等的嗎?這不是犯了大忌!

  • 17 # 小豬三弟

    怎麼說呢!

    正如有些人說的,只有當一個人才華出眾又不得志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感慨萬千留存與後人的詩句!

    而這些恰恰就是那些得志的人所不太能具備的東西!

    所以,你問的問題“為什麼詩人都不得志境遇坎坷是不太成立的!

    換一個方向角度來說,為什麼不得志境遇坎坷的人,容易成為留名千古的詩人,這樣很容易成立!

  • 18 # 那年飛雪落成霜

    根源在這。唐代以來,科舉盛行,所以科舉就成了讀書人的唯一仕途出路,要想謀求一官半職,只有科舉可行,除非科舉常年落榜,讀書人才會考慮進入權貴的幕僚體系,但幕僚內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十年寒窗,中舉寥寥無幾,讀書人心中自然有苦悶,只能透過詩詞化解,將鬱悶轉移到山川湖泊,田園風光,很少有人中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人進入官場,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大家,他們的性格要麼放浪不羈,要麼憂國憂民,處處為百姓著想,想透過實幹成事,在官場老油子眼裡,這些詩人明顯不合群,就要擠兌、排擠、刁難,你看歷史,詩人全都是被貶的經歷,空有一腔報國熱血,難遇識得千里馬的伯樂。

    但有一點,官場的不得志,才有了很多千古名句啊,比如李白因為李璘事件,差點丟了命,釋放之後寫出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可以看出,李白當時真沒有什麼遠大抱負了,能活命就成,恨不得插翅見到家人。

    李商隱更是一生在官場顛沛流離,跟家人聚少離多,在一個巴蜀雨夜,因為懷念妻子,寫出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不朽愁思。

    你看,科舉相當於一把官場的鑰匙,那個時代讀書人必須科舉,可鑰匙開啟的門,就包羅永珍了,再加上讀書人骨子裡的儒家正派和道家灑脫,怎麼能憑藉一己之力幹出驚天大事。

    不得志是悲也是喜。

    悲的是詩人自己未大展宏圖,喜的是流離讓詩人感悟人生寫出佳作,生活就是這樣,有舍有得嘛,看怎麼取捨了。

  • 19 # 山岩談詩論文

    詩人不得志是很正常的,尤其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由帝王將相都喜歡詩詞,詩詞成為學生的主要考題之一,唐詩在歷史上成了詩的夏天。

    詩成為學生研究的主要功課之一,專門研究詩也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而讀書的出路主要是當官。而天下之大,哪來那麼多官位呢?

    再說讀書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認為自己優秀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這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詩人不得志歷朝歷代都有,只是沒有去專門挖掘它,海子是詩人,海子也不得志。

    其實,詩,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適當的讀一詩,懂一些詩,畢竟“腹有詩書氣自華”。但不能強求不愛詩詞的人去研究,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實際用處。

  • 20 # 滌塵索金讀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不應該這麼看,換一個角度就很容易理解:

    什麼樣的人會寫詩,能寫出好詩

    唐朝是一個文風很盛的朝代,經濟的繁榮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推動了唐朝文學的發展,寫詩是唐朝文人普遍的一個感情表達方式。

    現今流傳的唐詩非常多,詩的內容無外乎歌頌盛世、紀念友情、醉心愛情等,其中更多的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憂傷情感,正是因為這是他們真情實感的抒發,才讓他們得詩句有了生命力。

    唐朝文人很多,我們只有透過詩句才能知道詩人,才會瞭解他們的經歷

    唐朝幾百年的歷史,寫詩的詩人肯定不會少,但是真正能夠將詩作留存至今的只是他們中很少的一部分。

    對於詩人的瞭解,首先是透過詩作,然後才會去看寫詩的背景,詩人的遭遇等,最後一總結髮展他們中很多都懷才不遇,人生經歷坎坷。

    結語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我們認識過程先後的問題,我們從詩句到詩人,最終才會瞭解他們的遭遇,因此說詩人大多不得志是一種錯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健康碼暫時沒有航班號坐位號就提交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