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虎氣生生
-
22 # 法去三點貪嗔痴
讓我們在對這個問題的本身做一下思考,不得志,是什麼不得志呢是功名利祿嗎?是因為他們沒有達到這個世人的標準所以才叫坎坷嗎?其實人人都有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召喚,成為某一個人。但在成為這個人之前,必須先成為自己。我們的存有深處有某種渴望,渴望人性的完整和終極的意義...
漫漫歷史長河,儒家的家國天下,達則兼濟天下這個道理沒有什麼問題,封官拜爵實現人生理想...理想實現不了我們稱之為不得志,在追求理想道路上遇到困難我們稱之為坎坷,但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反問自己,我自己的理想與內心的自我是統一的嗎,有些道路看似是屬於我們的路,走到盡頭就是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統一的路嗎?
李白供奉翰林,相當於現在中科院工作的人啊!在京僅僅三年就棄官而去史書載是因為不容於權貴,李白的成就我們眾所周知,別的不提在這一點上我是佩服的很,就是終於內心真正的自我,即便他可能理想比翰林還要高甚至想當宰相但是我覺得即便李白當了宰相當現實與真正自我割裂時他還會選擇自我,他本是鳳歌笑孔丘的楚狂人啊,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李白啊!正是世人認為的不得志坎坷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李白啊!也許當時的李白也未能完全參悟!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我們一起共勉吧,讓內在的自我於外在的自我能夠統一像莊子一樣終於內心真正的自我,也許更有一翻我們所看不到的天地……
-
23 # 牛頭鷹0625
是由詩人的特性所決定的!他們與仕途的要求相去甚遠。唐朝詩人在古代環境下的價值觀與現在不同。古代詩人成為政治家的有幾大障礙,詩人們的身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塑性,越是偉大的詩人,其特質越強烈。而這些獨特自有的地方,往往與仕途的要求,相差甚遠、仕途與理想之間形成強烈衝突。同時、他們時刻不忘自身價值的追逐,這樣的話,也就驅使他們不斷的追求夢想進入仕途。但是,進入仕途以後,往往與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詩人們對仕途前景詩夢化的東西與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他們在仕途的路上往往都不順利,不斷地遭受挫折!所以是他們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也正是他們的不得志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因為不得志,使他們創作出了很多流芳千古的詩詞,也就成就了他們成為了一代偉大的詩人,而不是得志的達官貴人! 成了得志的達官貴人的詩人也就很少能成為偉大詩人了。所以他們的詩詞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千古流傳!
-
24 # 曹立麗1970
在唐代,詩人的地位已經算是高的了!李白可觀貴妃之舞,王維可與公主交往,白居易劉禹錫都曾做官,而且做的也風生水起!杜甫杜牧李商隱溫庭筠都曾做過幕僚或文秘……唐代文化繁榮,對外交流最廣,也最為開放,詩歌詩人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按當時來說,詩人地位並不低!另外,詩人普遍具有浪漫唯美情懷,不太擅長於官場的左右逢源,情緒化的詩人,很難當好地方長官!所謂的不得志,只是你想取捨什麼而已,治理國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備殺伐果斷之能才,而詩人就略遜一籌了!
-
25 # 歷史緣來有此
唐朝詩人為何在當時大多不得志,境遇坎坷?
關於這個問題來談下個人淺顯的理解: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下,有許多文人武士,由於不會阿諛奉承、溜鬚拍馬,再加上正直、率真、無私,個性孤傲。所以必定會官途失意、窮途末路,而且很多詩人都有著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性格,嚮往著閒雲野鶴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而朝廷任命官員也要看很多因素,不是會寫詩就是會治國,不是會寫詩就是能當好官,不是會寫詩個人操守好就可以,還得看機遇,看人品的。縱觀歷史的大部分詩人、文人墨客們得志的也有不少,有的在官場也是春風得意呢。比如歐陽修、王安石 、王維都是官至宰相級別的,確確實實有很多詩人自己的遠大志向不得抱負,一生坎坷,為何會這樣呢?這和他們自身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絕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身因素,另外還有和他們所在的朝代背景也有關係。先來看看他們自身有哪些影響因素:
俗話說得好“當官不比讀書易,功名好求事難做”。從詩人們的自身剖析原因
第一:詩人自認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比較清高自傲,不會低頭不會阿諛奉承,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對現實充滿幻想,缺少實際經驗、閱歷,所以充滿了憤憤不平,而且是隻有抱負思想和理論,但缺乏抱負實踐的基礎錘鍊和組織能力與魄力,遇到困難就灰心喪氣,沒有忍耐力。
第二:詩人大部分都是性格耿直,桀驁不馴有著江湖味道。愛意氣用事,不分場地與官場“顏色”,對事情的態度易偏激。
第三:雖然他們有的是才高八斗,思維敏捷可是管理才能與水平低下,遇事情和問題在觀點上目光短淺,特別是不善於權謀之道。
他們自身的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即是再有才華也不被權貴和執政者看好,甚至生厭反感,排擠打壓文人執政。導致他們雖有遠大志向卻難得償所願。
唐朝作為我國當時的一個經濟大國,在當時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國。可謂是國富民強,萬方朝賀,天大地大,唯我獨尊呀,自然而然人才也就多,那可真是人才濟濟,俗話說的好狼多肉少自然競爭也就非常激烈了,國家強盛來自於人才,這樣功臣也是比比皆是,功臣子弟也多了,而且唐朝延伸了以前的推薦制度和考察制度,並且給予官員後代可以繼續當官的權利,這樣難免出現舉親不舉賢的局面。另外當官講究出身和門第,還靠大官員的推薦,並不是一味地靠科舉選拔。唐朝自開國以來,就很講究出身和門第,在選拔官員的時候,往往看他是否大家出身。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在此種種因素下,唐朝詩人即使才華橫溢,才高八斗,也很少有有上舞臺的機遇,更不用是用他們的“用武之地”,縱使有遠大理想抱負也難得有舞臺去實現,這也許是時代的悲催,也許是唐朝的悲劇,更是唐朝詩人的悲哀。也是他們生不逢時,空有才華沒機遇。
回覆列表
有道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的人可能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例如王勃,有的人可能是古來才大難為用~例如李白,有的人可能是清高自詡、孤高自傲~例如孟浩然,……凡此種種不足為奇,雖然這些飽學之士,仕途失意,功名無望,但是他們的文學作品千古流芳,永遠閃耀瑰麗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