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筆落墨卿訮

    朱淑貞(約1131年前後在世),是兩宋交替時代著名的女詞人,約生活於南宋高

    宗、孝宗時期,浙江杭州人。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

  • 2 # 胡渡的江湖

    宋代才女輩出,得益於宋代的女子教育。最知名的有四大才女: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還有很多風塵才女,數不勝數。個人認為易安當屬第一,另三位各有千秋,個人還是稍微對朱淑真好感多點。

  • 3 # 小龍女5505

    宋朝排名第一的才女是名揚天下的李清照,排名第二的是生於南宋、與她齊名,才華蓋世、卻一生悲情結局悽慘苦命的才女,後世稱她為“斷腸”詞人的朱淑真。

  • 4 # 小南史

    如果說李清照在宋朝是第一女詞人,那麼第二的肯定就是魏玩。

    魏玩,字玉汝,襄陽鄧城人。出身世家,詩論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之妻,北宋女詞人。因夫貴初封瀛國夫人,後封魯國夫人,人稱魏夫人。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評價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李易安,即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把她與李清照並列,可見評價之高。《白雨齋詞話》雲:“魏夫人詞筆,頗有超邁處,雖非易安之敵,然亦未易才也。”《歷朝名媛詩詞》評曰:“詞筆疏秀,無一拖沓之語,是從能文得來,晦翁稱之有以哉!”

    魏玩自幼聰穎,博涉群書,才思敏捷,工詩尤擅詞,詩作甚多,誦詠佳句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布結成夫妻後,極力提倡並恪守封建倫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獎。夫婦日相唱和,鑽研更精。成詩出語不凡,豪放豁達;為詞清麗婉約,意境感人。

    《菩薩蠻·春景》:“溪山掩映斜陽裡,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魏玩善於捕捉典型,運用借喻手法寫景寫情寫人,往往皆恰到好處。熙寧年間,曾鞏任職洪州,曾布調任潭州路過洪州,而曾肇又恰來洪州探親,三兄弟都是進士,今又聚會洪州,欣喜之情無法言表,魏夫人當即題寫一聯:“金馬並遊三學士,朱幡相對兩諸侯。”時傳為佳話。

    曾布屢遭奸臣蔡京的排擠,被貶在外,夫婦離別日多,她的詞多為思夫之作。其《系裙腰》:“燈花耿耿漏遲遲。人別後,夜涼時。西風瀟灑夢初回,誰念我,就單枕,皺雙眉。錦屏繡幌與秋期。腸欲斷,淚偷垂。月明還到小窗西。我恨你,我憶你,你怎知。”反映出那種只有互相信任的夫妻之間,既怨恨又思念的複雜感情。還有《點絳唇·波上清風》、《卷珠簾·記得來時)、《江城子·春恨》和《菩薩蠻·紅樓斜倚》等詞均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其詩僅在《江西詩徵》上有一首以項羽、虞姬的故事為題材的詠史詩《虞美人》。

    魏玩著作頗多,以詩詞見長,著有《魏夫人集》。明朝楊慎在《詞品》中所說:“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當與秦觀、黃庭堅爭雄,不徒擅名於閨閣也。”其詞多寫悠閒情懷及風光景物。描寫景物,語言清麗,形象逼真;抒發情懷,感情真摯,愁思動人。尤其是他們夫妻之間的唱和詩,受到當時人們的讚賞傳誦。可惜其詩詞多散佚,存在不多。原著《魏夫人集》已散失。詩有《虞美人草行》一首。詞多寫閨情,《全宋詞》輯錄了她的詞作14首。周泳先輯為《魯國夫人詞》一卷。

  • 5 # 不保溫的保溫杯

     宋代文學成就在古代中國絕度屈指可數,不僅誕生了蘇軾、陸游、王安石、歐陽修、辛棄疾等一大批著名男性文人,這個時代也有優秀的才女,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李清照。

      宋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1084-1155),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

      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

      吳淑姬

      吳淑姬(約1185年前後在世),失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後在世。父為秀才。家貧,貌美,慧而能詩詞。為富家子年據,或投郡訴其姦淫,時王十朋為太守,(按十朋為湖州守,在乾道中)判處徒刑。郡僚相與詣理院觀之,乃具酒引使至席,命脫枷侍飲,即席成二詞,眾皆歎賞。明日,以告十朋,言其冤,乃釋放。後為周姓子買以為妾,名曰淑姬。(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國大文學史均據誠齋雜記,以為嫁士人楊子治。按誠齋雜記中之吳淑姬,乃汾陰人,與湖州之吳淑姬為二人。)

      有《陽春白雪詞》五卷,《花菴詞選》黃升以為佳處不減李易安。

      張玉娘

      張玉娘(1250 ~1276),宋末文學家,處州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人。字若瓊,自 號一貞居士,張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長詩詞,當時人曾經將她比作東漢曹大家(班昭)。然她才豐而運蹇,未盡其才,將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

      她著有《蘭雪集》兩卷,留存詩詞100餘首,其中詞只有16首,有人稱之為李清照《漱玉集》後第一詞集。詩詞既有閨怨,亦不乏金戈之聲

  • 6 # 唐明國亮

    宋代有四大才女之稱,分別是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排在第二的是幽棲居士——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

    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

    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

  • 7 # 落霞孤樹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一首釵頭鳳,訴遍愛情苦短。才女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她是陸游的第一任妻子,與陸游兩情相悅,後因陸母偏見而被拆散。她也因此寫下著名的《釵頭鳳》(世情薄),寫下《釵頭鳳》不久後,一代佳人唐婉便香消玉殞,抑鬱而終。也因此而有了陸游眾多紀念佳人的千古絕唱。

  • 8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宋代重視文化,女性也比較自由。許多大家閨秀,擅長詩文書畫。但能夠有作品留下的,少之又少。如果翻翻宋人筆記,有許多記載。李清照一生輾轉,但文學史上比較幸運。這確實也是個話題,如果真是我是第二,沒有敢稱第一。

  • 9 # 文拾遺

    “宋代閨秀,淑真、易安並稱雋才”

    李清照第一,朱淑真第二。

    朱淑真,浙江海寧人,號幽棲居士,北宋末南宋初人。據傳說她喜詩書,擅繪畫,通音律,詩詞尤為風流蘊藉,今有《斷腸詞》、《斷腸詩集》流傳於世。

    朱淑真出身世家,但命途多舛。年少時把芳心暗送於人,但那人卻離開了。於是她的詞中滿載了思念和哀愁。

    點絳唇

    黃鳥嚶嚶,曉來卻聽丁丁木。芳心已逐。淚眼傾珠斛。

    見自無心,更調離情曲。鴛幃獨,望休窮目。回首溪山綠。

    隨後,父母罔顧她的意願把朱淑真嫁給一個小吏。這位丈夫胸無點志,又愛酒縱酒,還喜歡尋花問柳,狎妓廝混,朱淑真獨守閨中自傷自憐。

    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

    已無鴻雁傳家信,更被杜鵑追客愁。

    孃家千里,音書斷絕,隨父宦遊,身不由己,閒愁真是說不盡,道不完。

    後來朱淑真離開了丈夫,來到汴梁,這裡有志趣相投的同好,也有鼓瑟吹笙的宴飲,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愛情(也有人說是重逢了少女時代的愛人)。

    清平樂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徽傍妝臺。

    封建社會的禮教給女子的枷鎖難以想象,但是朱淑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與自由。倒在愛人的懷裡,對麼熱切又大膽

    不過後來她還是與愛人離散了,最終抱恚而死。留下了作品《斷腸詞》和《斷腸詩集》。斷腸,一歡愉太少,痛斷人腸。她一生的苦痛和掙扎,從詞集名字中可見一斑。

    她把自己的滿懷愁緒一字一句的凝在詞中,在最廣為人知的《減字木蘭花》中,“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連用五“獨”,如同她一生的寫照,追求過,炙熱過,最終煢煢孑立,形單影隻。

  • 10 # 不服你就繼續跑

    這個排第二的人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她姓武,就是武松的本家,名子就一個單字,叫無:

    文無第一,武無 第二嘛

  • 11 # 鎮江夢想

    李清照是宋代的詞人,是婉約派的,她的作品大多是有愛思想的,對社會有著很大的激勵意義,“千古第一才女”是她很厲害的稱號。上官婉兒是唐代詩人,是皇妃,因為祖父犯罪被殺以後進入宮裡,展示出獨突的智慧和才華,被武則天看重,負責宮裡的制悎,她的詩文也特別的厲害。

  • 12 # 飛灰塵

    宋代才女的排名第一李清照無可置疑,她在整個歷史才女排名至少在前三,那誰第二呢?宋代女子的教育是宋代文明的一個亮點,無疑是中國女性最有聲色的時代,宋代湧現的才女眾多且質量高。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被後人稱譽為宋四大女詩人,但還有嚴蕊,魏夫人,唐婉等等才情也是驚豔於世。那誰能排第二呢?

    蘇小妹

    除了李清照,宋代才女讓後人念念不忘,傳下不少佳話的首推蘇小妹,這位蘇小妹,據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的女兒,也就是大文豪蘇軾和蘇轍的妹妹。而和她喜結連理的,也是才情兼備的宋代名士秦觀。據說,她雖是女兒身卻有不輸於父兄的才學,尤其擅長聯詩作對,所以她後來才和秦觀發生了以對聯"三難新郎"的故事。還包括和佛印鬥對的民間傳說。

    總結

    蘇小妹也許是虛構的人物,但深受民間喜愛,留下的佳話也讓後人津津樂道,,出於個人喜好排她第二哈。

  • 13 # 子仙TT

    李易安,朱淑真,宋代才女首推此二人。朱淑真的詞:“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寥寥數語,悽苦之情讓人不忍卒讀。

  • 14 # 閒花

    宋代四大女詞人分別是:李清照,朱淑真,張玉娘,吳淑姬。

    如果從各方面的成就來看,李清照當屬第一,朱淑真其後。不同的是,李清照所處的年代,思想較為開放,朱淑真所在的年代,正是南宋朝廷偏安苟且,與金攘和的時候。這一時期程朱理學空前繁榮,留給當時女子的思想活躍空間很小。

    這也是朱淑真人生悲劇的一個因素。朱淑真原本是官家小姐,從小聰慧過人,善曲,猶工詩詞。她心中本有心儀之人,可惜有緣無分,最後嫁給了一個地方小吏,一生憂鬱成疾。

    朱淑真的丈夫是個庸俗之人,絲毫不懂朱淑真的心意。她寫詞,他說她不貞,不守婦道。她在詞裡寫到“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說她與丈夫根本不是一路人,卻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到一起。這樣的婚姻,根本就不合適,怎麼可能幸福呢?

    她一直想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可惜她所處的時代理學嚴謹,世俗陳規將她的願望徹底澆滅。她給自己的詞集命名為《斷腸集》 ,讀來字字泣血,字裡行間,處處透著她的憂愁與哀傷。

    她的詞不輸李清照,但她沒有李清照幸運。李清照有趙明誠陪伴半生,心心相印,但朱淑真卻在最好的年紀,上錯花轎嫁錯郎,含恨終生。

  • 15 # 懶洋洋社長

    “李清照排第一,第二非朱淑貞莫屬。”

    朱淑貞(約1135年-約1180年)是兩宋交替時代著名的女詞人,生活於南宋高

    宗、孝宗時期,浙江杭州人。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一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而《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祖籍安徽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不見去年人,淚溼青衫袖”,道出她失戀的傷感之情。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

    流傳頗廣的《生查子》

    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閒卻鞦韆索。

    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捲簾看,寂寞梨花落。

    年年玉鏡臺,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

    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

    《元夜》:

    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朱淑貞天生麗質,才華橫溢的一名才女,由於父母失審,將其嫁給了一名俗吏(有一說是嫁個俗不可耐的商人)。兩人志趣各異,和意中人相比反差太大,方導致其終生失意斷腸。她丈夫納妾之後這種情懷更為強烈。回到老家後,她依然盼著心上人能尋來,她漸漸地老了,她日益感到人事的無常和空虛。朱淑貞“每到春時,下幃跌坐,人詢之,則雲:‘我不忍見春光也。’蓋斷腸人也。”這是當時人真實的記載。

    她在《減字木蘭花·春怨》中寫道:

    “獨行獨坐,獨唱獨酌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說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最後她在傷心、寂寞中死去,人們也不知她究竟死在哪一年。

  • 16 # 神機叨叨

    有史稱宋代有四大才女,“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和張玉娘”,這些多為人所熟知,後世流傳的詩篇也比較多。不過在當時還有不少女才子工於詩詞,卻由於各種原因記載偏少,瞭解的人並不多,比如陸游的前妻唐婉,一首《釵頭鳳》感動了無數後人;比如嚴蕊,一個有著高尚品格不向權貴低頭的風塵歌女,一首《卜算子》表達了自己對命運不公的堅韌態度;還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說的孫道絢

    有關孫道絢的史料記載並不多。祖籍是建安,也就是現在的福建建甌市,號沖虛居士。

    大約也是在金兵南侵是,流徙江南,和李清照差不多,只是她盛年寡居後,一直孤身一人撫養兒子成才。她的兒子黃銖也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朱熹是同門學友。

    孫道絢才智出眾,據傳讀書有過目不忘之能,她的文學造詣相當深厚,落筆情感細膩,詩意蘊味幽遠,晚年由於失火導致大部分詩篇焚燬,後世流傳僅有8首詞。

    經典作品

    非常膾炙人口的有兩首,一首《南鄉子.春閨》,一首《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此作》。

    南鄉子.春閨

    曉日壓重簷,斗帳春寒起來忺。

    天氣困人梳洗懶,眉尖,淡畫春山不喜添。

    閒把繡絲袴,認得金針又倒拈。

    陌上游人歸也未?懨懨,滿院楊花不捲簾。

    這是一首傷春的詞,推測應該也是在南渡之前創作,很有點李清照的《武陵春》的味道,後人評價“堪與李清照頡頏”,稱讚這首詞的水平和李易安不相上下。

    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此作

    晚霞紅。

    看山迷暮靄,煙暗孤松。

    動翩翩風袂,輕若驚鴻。

    心似鑑,鬢如雲,弄清影,月明中。

    謾悲涼,歲冉冉,蕣華潛改衰容。

    前事銷凝久,十年光景匆匆。

    念雲軒一夢,回首春空。

    綵鳳遠,玉簫寒,夜悄悄,恨無窮。

    嘆黃塵久埋玉,斷腸揮淚東風。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悼亡詞,孫道絢在亡夫十年的祭日裡,寫下這首詞,讓讀者深深感受到她濃濃的哀思,追憶從前美好情感的失落和幽怨,“恨無窮...斷腸揮淚東風”是點睛之筆,這首詞意境可與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江城子》相媲美了。

  • 17 # 春風解語

    宋代有四大才女,分別是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

    如果說把李清照放在首位,那麼朱淑真一定是第二位。

    李清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在那一個信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李清的父親李格非,沒有封建文人身上的酸腐味,而是把這一個獨生女當成是掌上明珠,甚至在一些教育上按照士階級的要求來培養。書香門第、萬卷藏書薰陶出了這一個驚才絕豔的“千古第一才女”。

    李各非還常常拿著李清照的詞,去向同僚們顯擺,就在這個過程中,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被她的才華所打動。

    婚後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她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朱淑真

    如果說李清照是宋代第一才女,那麼另外一位,就不得不提一下朱淑真了。

    朱淑真出身官宦世家,童年時光是快樂的,小小年紀的朱淑貞通詩詞,工書畫,曉音律,還幫著父親朱延齡收拾古董清玩。

    朱淑真的母親逼迫她與當地的一個小官吏結婚,而朱淑真的丈夫是個小官吏,他長期混在商妓之中,有時他竟然把妓女帶回家中,朱淑真忍不住要說幾句,就被丈夫狠狠的打一頓,不得已,她只能和丈夫分開。

    朱淑真的才名遠播,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正寓居在京城汴梁,也過著寂寞的日子,她是位善於作詞的女子,於是甘願折節下交,千里迢迢地把朱淑真接進汴梁,吟詩填詞,常常是盛筵歡笑,歌舞助興,她成為了曾布夫人魏玩的座上客,也交往了一些貴族夫人,生活過得多彩多姿,但總丟不開那一份失落的情緒。

    朱淑真本不是被禮法束縛之人,婚姻破敗後,她回到孃家,開始追求自己真正的愛情。在當時,這可以說是離經叛道之舉。

    她回到家中後,也不為世俗所容,朱淑真去世後,她的父母將女兒的手稿焚燒,希望來生,她能放下執念,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吳淑姬

    吳淑姬本出身在窮苦人家,卻遭不幸被當地一惡少長期霸佔。

    後來別人還誣陷並告發她有偷情的行為,因而被捕入獄。

    當時審理此案的郡僚,知道她是冤枉的,更對她的才華也早有所耳聞。於是命令獄卒開啟她身上的枷鎖,對她說:“久慕你的文采非凡,我也是憐香惜玉的人。如果你今天能即興作一首自詠的好詞,我就會把你的冤情轉告太守。這樣一來,興許能替你開脫罪名,還你清白之身。否則,你會很危險的。”於是她現場做了一首《長相思令》。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霏霏,形容大雪紛飛紛亂的樣子。惡劣的天氣下,無情的雨雪正摧殘著不幸的梅花。可她所向往的春天,會在何處回來呢?這一句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在問:在這不公的世道里,我蒙受了不幸的冤屈。不知那位解救我的大人,如今又在何處?

    吳淑姬做出詞來,就被釋放。南宋人黃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收錄其詞作三首,並寫有:“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陽春白雪》詞五卷,佳處不減李易安。”其中“黠慧”二字,頗值得玩味。

    張玉娘

    張玉娘(1250 ~1277),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處州松陽(今浙江松陽)人。南宋女詞人。

    張玉娘生於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於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僅活到27歲。

    她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官員家庭,祖輩都是做官,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

    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時以班昭比之。然她才豐而運蹇,未盡其才,將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

    這些女子,都用自己的才華征服了歲月,誰前誰後,又有什麼意義呢?

  • 18 # 瀚予

    吳淑姬(約1185年前後在世),不知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後在世。父為秀才。家貧,貌美,能詩詞。為富家子年據,或投郡訴其姦淫,時王十朋為太守,判處徒刑。郡僚相與詣理院觀之,乃具酒引使至席,命脫枷侍飲,即席成二詞,眾皆歎賞。明日,以告十朋,言其冤,乃釋放。她的一生並不知多少,但是她的美句流傳至今。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海寧(今屬浙江)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來了這樣一位小娘子,既有傾國傾城之貌,又富琴棋書畫之才。才貌雙絕的她,名叫朱淑真。花非花,霧非霧,她非他,但,也是個詩人。

    她的生卒年不詳,身世不甚清晰,婚姻故事又總有缺漏。可以說是一個迷離神秘的女子。但是,人生若只如初見,被歷史塵封往事的人並不代表著精神的缺失,她的魅,她的痴,她的悲,她的絕,都深深印刻在雋永精緻的詩詞中。她生於官宦之家,家境殷實,閒情遐趣之間,往往寄詩抒懷。

    張玉娘(1250 ~1276),宋末文學家,處州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人。字若瓊,自 號一貞居士,張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長詩詞,當時人曾經將她比作東漢曹大家(班昭)。然她才豐而運蹇,未盡其才,將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

    南宋末年,古老的松陽縣城官塘道,有一戶書香門第,姓張,名懋,當過地方官,中年得女,取名玉娘,字若瓊。張父把她視作掌上明珠。少女時代,玉娘度過了一段頗為快樂的幸福時光。父母有心栽培,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精。另一大戶人家沈家也在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了一個男孩叫沈佺。祖上是湖州人宋狀元沈晦嫡系七世孫,系張玉孃的表兄。張沈兩家交誼甚厚,來往密切。父母為他倆從小訂下婚約,光陰如箭,日月如梭。十幾年後,女大十八變,玉娘出落成沉魚落雁,且善詩能文;沈佺風流倜儻,倆人時常一起遊玩,賦詩作畫。

    天有不測風雲,後來沈家家道中落。玉娘父母嫌貧愛富,自稱已有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似有悔婚之意。沈佺為排解心中苦悶,隨父前往京都(臨安)趕考,不負眾望考中榜眼。可是,人有旦夕禍福,由於勞累過度,卻不料沈佺染疾而亡。沈公子的離去,另玉娘悲痛交加,身心遭受到巨大創傷,終日以淚洗面,神情恍惚。這時,玉娘父母欲替她另擇佳偶,攀高枝,可是,玉娘堅決不從。為了寄託哀思,張玉娘把所有的精力用於創作詩詞。

    六年後,恰逢元宵佳節,縣城街巷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日見所思,夜有所夢,玉娘在睡夢中見到沈公子在身邊,喃喃細語說:“玉娘,我來看你了,我要離你而去了。”此後,玉娘病情日益加重,不久於世。家人被玉娘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徵得沈家同意,玉娘與沈佺合葬於縣城西屏鎮官塘門外楓林地裡,墓稱“鸚鵡冢”。

    宋詞是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而宋朝更是湧現出很多有名的女性詞,淺斟低唱,巾幗不讓鬚眉。

  • 19 # 山下河

      說起宋朝的才女,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李清照了。李清照要稱宋朝第二才女,我想沒人敢說第一。她留下諸多的千古絕唱,我們就不說了。其實,宋朝除了李清照外,還有一個才女,是朱淑真。

      說起這個人,我們可能比較陌生,但我們對這首詞可能不陌生。那就是《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關於這首《生查子·元夕》很多人都說是歐陽修的,但更多人說是朱淑真的。全詩瀰漫的那種從甜蜜到痛苦,以及舊情難續的傷感,分明就是一個多情女子情思幽幽的喟嘆,無論是從意境韻味還是表現手法來看,一點都不像歐陽修的作品。但歐陽修其實也有類似的細膩和感懷。

    她是南宋人,是已知留下詩詞最多的才女。不過根據一些民間故事和歷史,我們得知她出身官宦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家人保護的太好,所以一直天真爛漫,過著詩情畫意的生活,不食人間煙火。

      有詩詞為證,《秋日偶成》:“初合雙鬟學畫眉,未知心事屬阿誰?待將滿抱中秋月,吩咐蕭郎萬首詩。”

      所以說這又是一個嚮往的生活,是郎才女貌,琴瑟相和,詩酒趁年華。那個他,一定是滿腹才情,玉樹臨風。

      不過在南宋時代,當時程朱理學已經開始流行,婦女已經沒有北宋開放了,朱淑真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被嫁給了一個俗吏。至於這個人的名字,我們不知道。

      不過從朱淑真的詞作中,我們可以知道她的丈夫粗鄙庸俗,毫無才華,熱衷鑽營,是一個充滿銅臭味的俗吏,如此不懂風月,更不懂詩詞、文學,自然難以和朱淑真心靈相融。

      《寄別》:“如毛細雨藹遙空,偏與花枝著意紅。人自多愁春自好,無應不語悶應同。吟箋謾有千篇苦,心事全無一點通。窗外數聲新百舌,喚回楊柳正眠中。”

      二人沒什麼共同語言,後來王剛另尋新歡,朱淑真只能借酒消愁。“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

      不過才華橫溢的朱淑真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而是果然離開了王剛,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我猜測那首《生查子·元夕》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作的。

      我們剛才說了,朱淑真生活在南宋,存天理滅人慾已經開始流行,這樣的朱淑真肯定不被世俗所容忍,殺人的流言蜚語讓她倍感壓力。

      最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朱淑真梳妝打扮之後,懷著絕望的心情,緩緩走近附近的一條小河,望著戀人所在的方向,大喊幾聲她的名字,縱身一躍,瞬間淹沒在滾滾流水中。

      一代才女,就這樣被當時的社會所拋棄。任何人和事都逃出不來時代的侷限性。

  • 20 # 文乎

    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采沒有名次之分,欣賞角度不同,評出來的第一名總有人不贊同。

    歷代才女芳名流傳的有許多人,列舉一二:如,班固的妹妹,為哥哥續寫史書的班婕妤;被曹操接回家鄉的才女蔡琰;情辭哀婉的西晉文學家左芬;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少女時代寫《再生緣》的作者陳端生等等。

    尤其是宋代,湧現不少才華卓絕的女性詩詞大家——李清照、琴操、嚴蕊、魏玩、譚意哥、聶勝瓊、孫道絢、曹希蘊、吳淑姬、僧兒、阮逸、樂婉、陳鳳儀、朱淑真、舒氏、淮上女、趙才卿……當然這些名字都是文史記載的,除了專業學者以外,一般都不清楚這些才女的詩詞。喜歡文學的朋友可能會有所瞭解。

    為什麼女子也可以讀書認字學而時習之呢?這和宋代的文化氛圍和制度有關。

    在宋朝那個文化開明的時代,提倡女子讀書。宋代是我國文化教育的大發展時期,在較為寬鬆的教育環境裡,女子所受的教育內容也相當廣泛,不止習讀《孝經》《女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可專研學習。

    這種風氣所薰染下“三歲童子恥不知書”,女子雖然被排斥在正規官方學校教育之外,但是可以家庭教育、塾師教育、等途徑認字讀書,提高文化修養。

    在一個家庭中,女性承擔主要的教育子女的義務,宋代許多名臣、鴻儒文豪也多成就於母教。《宋史》中著名的“歐母畫荻”,把歐陽修的母親含辛茹苦教育孩子的故事傳為美談。如蘇軾蘇轍的母親,程夫人也是知書達理的女性。

    一個家庭中,母親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女子的品德是家庭的福澤,也是社會的進步。

    宋朝女性地位受程朱理學影響大嗎? 有人就認為宋代女性地位在程朱理學影響下較低,其實不然,程朱理學在明清才奉為獨尊思想。

    朱熹在才子、詩人如過江之鯽的宋代,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之言而已。

    儘管朱熹評價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但是被後人承認的才女比比皆是。

    從上面的名單裡挑出來一位與李清照比肩,她就是宋代才女朱淑真。曹雪芹都認可她,我當然認可。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浙江海寧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人,生於仕宦家庭,相傳因婚嫁不滿,回孃家,後抑鬱而終。能畫,通音律,詩詞多幽怨,流於感傷,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

    香菱初學《斷腸集》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是一幕經典的劇情,香菱忙完一天的活計,半夜裡拿起一本《斷腸集》看的入迷,孜孜不倦,心裡產生一絲絲共鳴。這本《斷腸集》就是朱淑真的詞集,曹雪芹為什麼沒有安排香菱學李清照的《漱玉詞》呢?因為香菱是學詩不是學詞啊!其實呢,曹雪芹透過林黛玉口中說:學詩讀王維、杜甫等,而女詩人那麼多,單單選了朱淑真,足以說明曹雪芹認可朱淑真為人與才情。

    《斷腸集》一直陪著香菱到最後,都被她翻破了,在她離世的時候,寶玉滿懷悽苦地將桌上的《斷腸集》緩緩放在她胸前。香菱與朱淑真的命運都可憐悽慘,只能說情多累美人。

    《斷腸集》主人朱淑真

    清代的陳廷焯所說:

    “宋婦人能詩詞者不少。易安為冠,次則朱淑真,次則魏夫人也。”

    他說,李清照第一,朱淑真第二,魏玩再靠後一點。

    朱淑真的性情與李清照頗有幾分相像。大膽開明,可愛嬌媚,敢愛敢恨。她們才學也相當,命運不相同,李清照“易安”她“幽棲”,李清照嫁得心儀的夫婿,朱淑真卻沒有一個與之恩愛的夫君,從她的文字中表露出婚後的生活多半是在等待的孤獨和傷心的眼淚中度過的。

    《斷腸集》展露出朱淑真的才情也記載著她心靈上的傷痕:“梨花細雨黃昏後,不是愁人也斷腸”;“肌骨大都無一把,何堪更駕許多愁”;“哭損雙眸斷盡腸,怕黃昏後到昏黃”;“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幹吹出斷腸聲”。文字裡充斥著傷春悲秋,不為賦新詞強說愁,心情幽怨,看春光秋景反而更惆悵,讓讀者不由的跟著蹙眉。

    沈雄《古今詞話》引《女紅志餘》描寫朱淑真“每到春時,下幃趺坐,人詢之,則雲‘我不忍見春光也’。”也怕聽秋雨,因為“點點聲聲總斷腸”!……為什麼她如此神傷腸斷呢?

    南宋淳熙九年(1182),魏仲恭在《斷腸集序》中這樣述說:

    朱淑真“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嫁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鬱不得志,故詩中多有憂愁怨恨之語”。

    女子的幸福,丈夫承載一半,如果沒有好的伴侶,夫妻不能恩愛白頭,對於女子真是一生之不幸。如朱淑真這般摯情的女子,對美好的愛情比 常人的期許更高些,更懂得尋覓靈魂之伴侶,求之不得,哀哀怨怨,垂淚腸斷。

    王士禎《池北偶談·朱淑真璇璣圖記》記朱淑真:“

    自號幽棲居士,祖籍浙江海寧路仲,世居桃村。工詩,嫁為俗吏為妻,不得志歿”。

    有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沒有愛情的婚姻更可悲,朱淑真在沒有愛的世界裡窒息。一個女子的才情就是她的人生情懷,賦予生活,大的方向可以家國天下,如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狹小一些就是女子小小的情感世界,朱淑真的文采斐然也是點點傷痕的記錄。

    四十多歲的時候,她瘞玉埋香。她的書稿詩詞被父母毀之一炬了。

    幸好後來有欣賞她的知音魏仲恭,收集整理編纂出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

    倖存下來的詩詞數量,仍是唐宋以來作品較多的。她共留下了337首詩歌,33首詞,《斷腸集》,與李清照的《漱玉詞》並稱為宋代女性文學作品的雙璧。

    魏仲恭在詩集序中寫道:

    “比在武陵,見旅邸中好事者往往傳頌朱淑真詞,每茄聽之,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所能及?未嘗不一唱而三嘆也”

    他在歌女口中聽到朱淑真的詩詞被傳唱,甚為喜愛,收集整理。才所得兩三百首,流傳至今。就像詩詞大會中酈波老師說:“有一兩個粉絲真的很重要啊!”

    可是古代通訊沒有發展,朱淑真的詩詞是怎麼傳到歌女口中的呢?

    古人詩詞是怎麼傳播出去的

    詩詞寫好了,是怎麼讓人看到的呢?

    出詩集,一是自己出詩集;二是欣賞自己詩詞的達官貴人資助;三是出版商給印刷以此牟利。

    歌女傳唱,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很多詩歌便透過青樓、戲院等娛樂場所傳播,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才子經常光顧那裡的原因之一。

    民間傳播,老百姓雖然作不了詩,但卻可以讀詩,就如白居易、杜甫等人作品的在民間廣為流傳。詩詞於他們是一種文化娛樂。老百姓口口相傳,也可以抄錄。民間的記錄在流傳範圍上發揮作用,長久保留就需要整理編纂。

    風景名勝地題詩留名,遊人看到唱誦傳播。

    古人對詩文很崇敬的,有時甚至是崇拜,特別是那些不會寫詩的人,他們是使詩歌能傳播開的主力軍。

    如朱淑真這般的小女子的詩詞怎麼傳播開來的呢

    女子寫詩大多都是在閨閣之中寫的。不似男子可以在樓臺軒榭題詩,又不像現在透過網路傳播。她也不像蘇軾歐陽修這樣名聲在外的文人士大夫,當朝為官,寫的詩詞自然有人追捧, 有歌女傳頌,有官方的蒐集和編撰。

    原來,民間的女子只要詩詞寫得好,家庭條件允許,可以送給當紅歌女傳唱,也可以在親朋好友之間傳頌,當然寫得好是客觀條件。

    朱淑真少女時期也曾歡樂無憂

    朱淑真出身大家閨秀,從小聰明伶俐、生性警敏,才氣橫溢,無師自通。

    王漁洋《池北偶談》指出,朱淑真出身於官宦門第,況周頤《蕙風詞話》也認為,朱淑真是大家閨秀。

    而從她詩詞作品中的描述中,可見其家中建有“東園”、“西園”、“西樓”、“水閣”、“桂堂”、“綠亭”等供休憩娛樂的場所。

    自小聰明伶俐的她,就在這書香門第中接受了文學的薰陶,在她的作品中,會發現其所吸取的蘇東坡詩詞中的一些風格元素,加上她天生的悟性,很早就開始作詩填詞。

    在與家族的聚會盛宴中,在與朋友的遊山玩水中,都能一逞才思。從心中流出一首首筆觸細膩的小詩,少女時期已寫下了大量的詩篇。

    此外,她還工書法,擅丹青,識琴譜,解音律,儼然是閨秀淑媛的典範。從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窺見其婚前天真閒適的情態,對生活充滿了極大的熱愛。也可看出她小小年紀,才情初露鋒芒。

    憶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

    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

    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猶記當年正月初六夜,家人帶她出門遊玩,火樹銀花,星橋鐵索。詞句清新流麗。

    遊“西園”時,看著蝴蝶就問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莊周之夢?可見她讀書功底已到了化他人為己用的境界。再看腳下草茵如席,眼前花紅似錦,在忘情快樂中月亮已升上了夜空。儘管心裡催促自己該回閨房了,但自己的影子卻還在月光中徘徊。夜色蒙朧的西園美景讓人無比倦戀。詩中所透露的色彩與心情,辭句的輕鬆歡快,當是她少女時代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了。

    閒步西園裡,春風明媚天。蝶疑莊叟夢,絮憶謝娘聯。

    踏草翠茵軟,看花紅錦鮮。徘徊林影下,欲去又依然。

    人生在世,總有那麼一段快樂時光可以值得一生回味。儘管朱淑真半生沉浸在無法排解的愁苦中,但童年生活象平常人一樣充斥著童心貪婪的快活以及倍受家人愛護的幸福。《春園小宴》描述的就是和親人們在花園中賞花觀景宴飲的快活情景。

    春園得對賞芳菲,步草粘鞋絮點衣。萬木初陰鶯百囀,千花乍坼蝶雙飛。

    牽情自覺詩毫健,痛飲惟憂酒力微。窮日追歡歡不足,恨無為計鎖斜暉。

    漸漸地,朱淑真長大了,天真爛漫的姿容下多了分成熟之韻,情竇初萌,姻緣可期,少女情懷總是詩。她這樣憧憬著:

    初合雙鬟學畫眉,未知心事屬阿誰。

    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郎萬首詩

    她敢於表露自己的心跡,還大膽的寫出來,寫的那麼直白。剛剛長大學會打扮自己,就想著未來的意中人是何模樣,“蕭郎”是泛指情郎或者意中人。

    天真爛漫的她,遇到可以為之寫一萬首詩的蕭郎了嗎?命運偏愛捉弄人,她沒有嫁於一個情投意合的有情人。

    南宋魏仲恭《斷腸詩集序》即記載:

    “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嫁為市井民家妻。”

    她的父母為何沒有給她擇良婿,箇中緣由,無從得知。 關於其丈夫,留下的記載寥寥,姓名無從查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談不上喜歡,但是她對婚後生活還是充滿熱情與希望。由此也看出朱淑真的孝順,善良。

    從她的詩中,可以看出來,其夫君是一位讀書士人。可能是南宋州學的“外舍生”,曾數次科舉落第。

    她作有《送人赴禮部試》一詩:

    春闈報罷已三年,又向西風促去鞭。屢鼓莫嫌非作氣,一飛當自卜沖天。

    賈生少達終何遇,馬援才高老更堅。大抵功名無早晚,平津今見起菑川。

    鼓勵丈夫發憤圖強,不要由於應試失敗而氣餒,要學東漢馬援六十二歲仍能率師出征,老當益壯,力爭再試成功。可見,她此時對丈夫寄予的一片深情和厚望。

    可能她丈夫沒能在科場上取得佳績,不過透過某種辦法,也終於獲得了一官半職。由於官職卑微,所以《斷腸集序》有“嫁為市井民家妻”之說。

    此後,朱淑真一度隨丈夫遊宦吳、越、楚、荊諸地。其間所作詩詞,不見有對各地名勝古蹟的遊覽吟詠,“從宦東西不自由”表達出不開心的意味,終究是因為兩個人不能情投意合吧!所以才有“巧妻常伴拙夫眠”的哀嘆!

    朱淑真追求的多是精神上的契合與幸福,夫君不是懂她的人。他也不願意欣賞她的多愁善感的詞句。

    她也曾感慨,或許也曾自省,但是多半是抗議,女子弄文 得不到夫君的理解與支援嗎?

    女子弄文誠可罪,那堪詠月更吟風。

    磨穿鐵硯非吾事,繡折金針卻有功。

    後來丈夫外出,朱淑真獨留家中,多愁善感的人最怕孤獨的。

    其《菩薩蠻》嘆道:“山亭水槲秋方半,鳳幃寂寞無人伴。”對丈夫還是有些許思念。

    更難過的是,丈夫在此時尋花問柳,討了妾室,完全冷落了原配之妻。朱淑真再也抑制不住滿腔的怨憤,其《愁懷》道:

    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

    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

    為什麼把兩個不相愛的人連在一起。

    另一首說得也同樣清晰:

    荷葉與荷花,紅綠兩相配。鴛鴦自有群,鷗鷺莫入隊。

    越來越感覺到所愛非人。

    也很想寫幾封書信去規勸,其《初夏》這樣說:“待封一掬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倖人。”丈夫是不回心轉意的了,甚至連一點慰藉之語都沒有,受到丈夫的遺棄,終令朱淑真愁斷肝腸,恨斷肝腸!

    對於這位在少女時期如此對生活充滿浪漫柔情,且又“才容冠一時”“罕有比者”的大家閨秀來說,追求幸福,已不止是理想,而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信念。誰料想,婚後的生活發展到這樣的結局,不啻是當頭一棒。舊日美妙的夢想已成泡影,過去曾有的感情也蕩然無存,婚姻如此快的走向絕望,讓朱淑真猝不及防。

    朱淑真在這一家庭情變中是如何應對的?

    有學者認為,朱淑真賭氣回到孃家,和丈夫斷了音信而獨守空房。

    按朱淑真的性格,要愛就愛得纏綿,不愛就毅然決絕。她主動提出夫婦分離,回到臨安孃家,從此兩人分道揚鑣。

    朱淑真雖主動擺脫了婚姻的桎梏,但她的身份畢竟是一名“棄婦”,在封建禮教和傳統偏見的雙重壓迫下,其處境是不難想像的。這一時期的哀音怨歌,在《斷腸集》中俯拾皆是。

    誰伴明窗獨坐,我和影兒兩個。燈盡谷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悽惶的我。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發起一段“牽情於才子”的戀愛故事

    一次西湖春日的詩會中,朱淑真邂逅了一位風流多才的青年詩人,相互萌生了好感,兩人作詩唱酬,此後常常互送詩箋,孤燈相思。

    第二年的元宵節燈會,他們又相會在一起,互相傾吐了情愫。朱淑真的詩作《元夜》,記錄了這美妙的時刻: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此詩記載了朱淑真當時複雜的感受:有意外的欣喜,也有沉痛的過往,有真情的陶醉,也有清醒的擔憂。

    二人月下回廊,湖上泛舟,叢中賞花,籬下春愁,極盡興然。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

    她就是這樣豪放大膽,內心有如一團火,在激情地燃燒著,而情人間的纏綿愛戀取之無盡,甜蜜無限。

    而這段戀情是沒有結果的,因為並沒有記載朱淑真的二次婚姻。

    她又開始陷入心靈的荒原,荒原裡無愛而生枯草,隨風飄搖。

    如《恨春》中說:

    “春光正好多風雨,恩愛方深奈別離”

    有時她思念太多,發出無力迴天的感慨:

    展轉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

    她對愛人的思念充斥著心身,增一分噴薄而亡,少一分傾頹而坍。

    可是寫多少詩也無法排遣心中的嗔痴恨怨,縱使眼前景物美成詩,她也只是個無心的賞客:

    春到休論舊日情,風光還是一番新。

    東君負我春三月,我負東君三月春

    兩人的約會和吟箋漸少,從春至秋,現實越來越沉重,這段戀情是不會有好的歸宿。

    果真,第三年的元宵夜,沒有燈火,沒有笙歌,在黑夜中只有她在流淚抽泣。

    魏仲恭在序中提到:

    其死也,悒悒抱恨而終”不能葬骨於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死後之所欲不能葬骨於地下,

    朱淑真應該是以“非常”的方式結束了一生,世人普遍認為是投湖。以至於找不到屍骨,不能埋葬地下。

    結語:

    她的詩詞展現了她的才情,也是她女性意識的覺醒表現。勇敢愛,勇敢恨,雖然孤立無依,文字中卻處處顯示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而在幸福中生髮的幻想因為期望值太高,所以當現實擊碎了那個飛入雲彩之上的肥皂泡,自然萬物也就成了她眼中悽迷的寫照。

    從朦朧憧憬“分付蕭郎萬首詩”的少女時代,再到“供廚不慮食無錢”的新婚初嫁,由“從宦東西不自由”的流離漂泊,到“鷗鷺鴛鴦作一池”的失望,直至最後以一曲《斷腸謎》開始夫妻分居。又百轉千回遇到心儀之人“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的大膽追愛,她在命運的夾縫中延續著一直未曾忘懷的珍貴情感,這 是她的生命力量,再坎坷,心底也向往熾熱純粹的愛。

    她用她的詩文,將生活描繪的深刻又厚重。展示出一個細膩而狹深的女性心靈空間,這也正是朱淑真詩詞真正價值之所在。

    才學是天賦,追求生活的愛是天性。她的才情與秉性都值得尊重與理解。朱淑真這一輩子,柔情一生,執念一生,斷腸一生,痴情一生,幻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打破命運枷鎖。

    她的詩詞只是遣懷,她的才情是命運的附加卻不是命運的補償,無意留名千古,只想有一個愛人的懷抱,因為她只是一個愛寫詩詞的小女子。

    朱淑真一生苦楚,就苦在沒有可以憐惜她的知音,短暫的一生,就正如一株肅殺秋風中努力不肯凋落的白菊花,孤傲地盛開在枝頭,嚮往美好,展示熱愛的情懷。默默地,卻又充滿力量,透著人性的溫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九年的還沒結婚,沒有娶到老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