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狩秋人
-
22 # 白雲雁水
通常人們認為,在宋代,朱淑真是唯一可以和李清照相提並論的女作家,應該也必須排在第二位。但是,南宋大儒朱熹不這麼認為,他指出:“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其實,兩宋時能作詩文的女性大有人在,而朱熹不是不瞭解朱淑真,偏偏認為魏夫人和李清照可稱,這實在要大跌很多人的眼球。可是,當我們瞭解了這個魏夫人之後,始知朱熹的觀點又不無道理。
魏夫人,字玩,宋代名作《臨漢隱居詩話》的作者、一代名士魏泰的姐姐,宋徽宗宰相曾布(曾鞏的弟弟)之妻,封魯國夫人。在兩宋,她的詩詞名氣甚大,除了朱熹對她傾慕之外,大詩人陸游等人對她亦很讚佩,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
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至陝州,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雲:“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
陸游說的是,曾布赴任慶州,中道被招歸,後又還慶州,道路往來,多次途經華山下,所以魏氏寫詩戲謔。
魏夫人能詩,但最出色的還是填詞。她的作品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詞作,而且其中不乏大膽表露女性戀愛思念之情的作品,這雖然是五代詞的本然面目,但是出自北宋宰相夫人之手,也非同一般。看這首《江城子》:
別郎容易見郎難,幾何般,懶臨鸞。憔悴容儀,陡覺縷衣寬。門外紅梅將謝也,誰通道、不曾看。 曉妝樓上望長安,怯輕寒,莫憑闌。嫌怕東風,吹恨上眉端。為報歸期須及早,休誤妾、一春閒。
詞中不求避諱,直接把思念的人稱為“郎”,點化李煜的“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句子,抒發與情 郎分別後期待相見的苦惱心情。自從別後,詞中的這位女子,無心梳妝,容顏憔悴。門前紅梅花,開了又將謝,一年光景已度過,而情郎的遊蹤無定,歸信無憑,讓她十分心焦。實在無法排遣,只能獨上高樓,極目長安,消除心中的思念。然而消瘦而嬌弱的身體,早已因為相思而憔悴,所以,身心敏感,而不耐曉來輕寒。此時正是初春天氣,乍暖還寒,氣溫的多變,雖然起伏不是太大,但是對人來說,正在冷暖之間,所以,一個“怯”字,寫盡了她此時多愁善感的情懷和心思,表現出心理的波折。此一“怯”,首先是因為氣溫變化,其次是擔心春天的東風,把春恨吹上眉端。東風怎麼會把恨吹上眉端呢?那是因為,綿軟的東風,容易喚起愁人心中的哀傷;望眼欲穿,會因為傷感而凝眉。而一縷愁緒,似乎是由風帶來,掛在了精心描畫的眉尖。因為這麼多的擔心,所以她未登樓,就已經告訴自己不要憑欄。登樓而不憑欄,登樓又何益?種種惆悵,在含吐進退、欲說還休的態度中寫得如此真摯細膩。然而這種被壓抑著的心情,到了作品的最後,變為兩句直白的傾訴,呼喚情郎早告歸期,免得她空自期待,誤了春情。這就說出了所有含愁思婦的悲劇命運,有多少人在這種等待中絕望地死去,而絕望地等待比死去更令人感到悲傷。
魏夫人的《武陵春》,則是一首更接近花間詞風格的作品:
小院無人簾半卷,獨自倚闌時。寬盡春來金縷衣。憔悴有誰知。 玉人近日書來少,應是怨來遲。夢裡長安早晚歸。和淚立斜暉。
詞中依然寫一位女性,半捲簾籠,小庭深院,獨自倚欄,春來愁思,暗中憔悴。這是一系列外在的形體和姿態,暗寫此人的心態;而下片則直寫她此時心中的思緒,她此時正為一件事苦惱,那就是她思念的玉郎,近來很少有書信給她。對於離別而不能會面的人來說,有書信往還通音訊是多麼大的安慰,然而如今信也變少了,這都讓她難以忍受。其實,她也知道,並不是書信來得少了,而是她盼望書信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於埋怨書信來得遲。明知其中道理,但是情感的苦惱豈是理智可以說服消除的。這種“無理”的情感狀態,才顯出女性的痴情。現實中無法聚會,只能期待夢裡的相尋。但是,眼前此時此刻,還是傍晚,斜陽猶在,所以還不能 成寐做夢。於是,只能讓所有的思念化為黯然淚落的身影,獨立於斜陽小院。用一個動人的身影結尾,引人回味。而且,佇立斜陽,作為古詩詞中常見的一個動作,它還蘊含著在斜陽冉冉西下的過程中,拖延那無盡的情思和惆悵情懷的韻味。
魏夫人的詞善於運用景物襯托情緒,創造藝術境界,明顯具有北宋前期士大夫詞的色彩,這也就說明她的作品在當時為什麼會得到那麼高的評價。如《減字木蘭花》二首:
落花飛絮,杳杳天涯人甚處。欲寄相思,春盡衡陽雁漸稀。 離腸淚眼,腸斷淚痕流不斷。明月西樓,一曲闌干一倍愁。
楊花飛絮,是暮春時的風物之一,看到落花飛絮,自然是到了春盡之時,說明整個春天將要徹底流逝了。但是,詞中的女性思念的人,還沒有回來,不知道淹留在何方,使得詞中的她在嘆息春去的心情中,又嘆息生命和情感不諧的悲傷。既然對方不知歸來,那麼她就寫一封信寄遠,表達相思深情。可是,到了暮春,連傳送書信的大雁都已經全部飛回北方了,還有誰會為她帶去這一封寫滿相思紅字的信箋。沒有辦法表達,沒有辦法了卻的愁思,就這樣掩抑在心中。想到這種情感上的不幸,她淚流而腸斷,佇立在明月西樓之上;而樓頭的欄杆十二曲,那曲折的欄杆,正好映襯著自己柔腸百結的愁緒,凸現了“曲折”的心態和情態,讓人沉默。再欣賞第二首,這種意境描寫得更加到位:
西樓明月,掩映梨花千樹雪。樓上人歸,愁聽孤城一雁飛。 玉人何處,又見江南春色暮。芳信難尋,去後桃花流水深。
又是月照西樓,而院落中的梨花正一片雪白,在明月照耀下更顯得如冰如玉,晶瑩透明。這種高潔的景象,正好映照出詞中女主人的情趣和人格境界。而此時的她,佇立樓頭,獨自體味與心上人離別之後的萬般孤寂,正在凝愁之際,天邊孤雁一聲悽慘的鳴叫, 驚動了她的愁心,不由得心中呼喚,那今夜的玉郎,正在何處。自他去後,艱難地度過了一年,如今,又是個江南暮春,沉沉的春色渲染著濃郁而深沉的心情。可是,不知道他的遊蹤何在,無法尋覓,只能在無言的等待中尋求寄託。美好的春天去了,落花隨著流水漂走了,他們的愛情當年如同桃花一樣嬌豔,如今會不會也在銷殘之後,只留下深深的愁緒,如同綿綿的流水一樣無盡。
我們發現,魏夫人的詞不僅僅是這種傷感的離情,還有一些比較爛漫活潑的詞作。如《菩薩蠻》二首: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玉。盪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 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
小小河曲,一座紅樓。河中的流水,清寒如玉。一位採蓮的佳人,盪漾著木蘭舟,駛入了荷花碧葉叢中。而她嬌羞含情的面容,如同清豔的芙蓉。鴛鴦棲息的河洲上,傳來她銀鈴般的笑語。直到暮色漸起,波上寒煙低迷,她才唱著清新的菱歌,載著明月,輕楫歸去。江南女子採蓮的情景,化為清新的詩歌境界,這在宋詞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溪山掩映斜陽裡,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斜陽晩照,山色掩映,一條溪流,脈脈流淌。臨溪有一座小小的樓閣,在水中映出隨波盪漾的倒影;而倒影中的鴛鴦,突然由於波動影搖而驚飛。隨著飛去的鴛鴦,看到河流對岸的兩三戶人家,有一枝紅杏,伸出牆外。這兩句用簡淡的筆法,勾畫出一幅紅杏村溪圖,清新雅麗。然而,這條河流是她的心上人離去的地方。看到河堤下的綠楊路,她不由得想起,自從別後,已經歷了三度春秋,如今又一次看到楊柳的飛絮,怎不讓人心添愁煩,但離人音訊,依舊杳然。
魏夫人在當時不僅僅作為一個女性詩人出現,她還收了學生,教人作詩,致力於培養女性詩人。她到底先後指導過多少人,我們至今難以知曉。但是,我們能夠看到她的學生張氏的情況。張氏,海州懷仁監酒使臣之女,她早年跟隨魏夫人學習詩書,誦讀不已。宋哲宗紹聖初年,她被招入宮中。不久,靖康之變發生,她跟隨宗室南下,80餘歲去世。可見她能進宮是和良好的文學素養分不開的,而魏夫人對她的教導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當魏夫人去世時, 她十分悲痛地寫了《哭魏夫人》一詩:“香散簾帷寂,塵生翰墨閒。空傳三壺譽,無復內朝班。”悼念她翰墨一生的經歷,表達對她的懷念。
-
23 # 詩人劉長玉
說起宋朝的第一才女無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婉約派代表李清照,後世粉絲直接冠其為“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最喜歡她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除了李清照,宋代有史可查的還有其他幾位才女,如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嚴蕊等等。這些才女們大多正史鮮見其跡,卻在稗官野史和宋人筆記中屢屢出現,朱淑真有一段公案,就是那首《生查子 元夕》的詩,"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大家且看,全詩瀰漫的那種從甜蜜到痛苦,以及舊情難續的傷感,分明就是一個多情女子情思幽幽的喟嘆,無論是從意境韻味還是表現手法來看,哪像是大老爺們歐陽修所作?
如若不信朱淑真對於愛情的大膽追求和熱情奔放,且看她的這首《清平樂》,“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此詞通俗易懂,即使是放在現代,詞中的女子如此任性也足以驚世駭俗了,一對黃梅細雨中的小情人,攜手湖上小徑,不管閒言碎語,我自嬌羞幸福,哪怕睡倒情郎懷中,亂了妝梳,且分手回家再說。
宋代的女子如此開放?答案是肯定的,宋代女子無論是遊春踏青,還是正月十五鬧花燈,都有自主擇婿的風俗,我的愛情我作主。南宋康與之有詞為證“郎意濃,妾意濃。油壁車輕郎馬驄,相逢九里松。”男女青年在九里松下,一見鍾情,這大概不是什麼媒妁之言吧?而踏青時節,更有“柳外雕鞍公子醉,水邊紈扇麗人行”(《紫薇詩話》)描繪清明的詩句,在煙雨迷濛中,如織的遊人究竟是在看風景?還是在留意帥哥美女?
宋徽宗時,在東京汴梁元日放花燈,青年男子張生在鬧市中偶拾一個紅綃帕子,還有一個錦囊,那上面附詩一首“囊裡真香誰見竊,鮫綃滴血染成紅。殷情遺下輕綃意,奴與才郎置袖中。”詩後還有一行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請待來年正月十五夜於相籃後門一會,車前鴛鴦燈是也。”張生第二年依約前往,果見妙齡才女,和詩一首,二人互訴相思,通達情款,即成美好姻緣,可見宋朝才女示愛的大膽和奔放。(見話本《張生綵鸞燈傳》)
可惜才女朱淑真的真實身世已經不可考,只知道她是南宋人,是已知留下詩詞最多的才女,正如癩漢娶嬌妻,朱淑真的悲劇在於嫁給了一個充滿銅臭味的俗吏,只知鑽營而不懂風月,更不懂詩詞、文學,與之難以心靈相融,故此朱氏有”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這樣的幽怨和失望,朱淑真向我們展示了宋朝女子讓人驚豔的才華,以及熾熱大膽地追求個人幸福的果敢,宋朝的女人,令人驚歎。
第三名吳淑姬的事見《夷堅志》,其人大概生存於宋孝宗年代,慧而能詩,曾被一富家子欺凌侵佔,後被誣陷為偷情,依律處刑,恰逢名臣王十朋時任當地太守,察其冤,又素知其能詩,命現場作詩,吳氏眼望積雪未消,臘梅怒放場景,略作沉吟即作《長相思》“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吳淑姬用自己的才情重獲自由之身,後嫁人為妾。南宋黃升以為吳淑姬詞佳處不減李易安。
第四名張玉娘為宋理宗時人,從小慧敏絕倫,尤擅詩詞,可惜卻天妒紅顏,只活了二十七歲,玉娘生逢遭遇非常淒涼,十五歲那年,與表哥沈佺訂婚,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無奈後來沈家家道中落,玉娘父親悔婚,想把她嫁給一富家子,玉娘寧死不從,非沈佺不嫁。沈佺自此發憤苦讀,赴京趕考,居然高中榜眼,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年僅二十二歲就不幸病逝,玉娘痛不欲生,矢志守節,在鬱鬱寡歡中香消玉殞。死後,家人將二人同穴。
沈張故事恰似宋版“梁祝”,令人扼腕嘆息。張玉娘有詞《玉蝴蝶 離情》“何時星前月下,重將清冷,細與溫存。薊燕秋勁,玉郎應未整歸鞍。數新鴻、欲傳佳信,閣兔毫、難寫悲酸。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詞中為愛情的悲唱令人潸然,不過,張玉娘詞中並非只有淒涼清婉,她還另有悲壯豪邁詩詞,抒發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塞上曲》《王將軍墓》《詠史·謝東山》《從軍行》等皆如是。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這首“如夢令”的作者是嚴蕊,嚴蕊原姓周,字幼芳,為台州營妓,琴棋詩畫俱精,色藝雙絕,嚴蕊的事情和大儒朱熹有關,因學術相爭,朱熹連上六疏彈劾時任台州知府的唐仲友,其中有一條即指證唐與營妓嚴蕊私通,嚴蕊被捕後,被施以酷刑,但寧死不認與唐仲友有姦情,可見風塵女子嚴蕊的骨氣與勇氣。
後宋孝宗認為朱唐二人閒得無聊,為“秀才爭閒氣”。瞧瞧,你們兩個文化大名人學術之爭,何故致小女子自辯其誣,且差點致人死地,這事做得也太不地道了。後來岳飛後人嶽霖任提點刑獄,釋放嚴蕊,因同情而問嚴蕊今後作何打算?嚴蕊作《卜算子》,詞雲“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嚴蕊後從良,一說嫁與宗室為妾。
除了這些有名的才女外,宋朝民間還有一些並未留下姓名的女子,也具有絕高的才情,或者這些看似淺顯、通俗易懂的詩詞更加真實,更接地氣。《齊東野語》載,宋朝時蜀地流落風塵的女子大多擅長詩文,追根溯源,可能是薜濤之遺風。當時,陸游有個門客從蜀地攜一妓歸,雖兩情相悅,可此人不敢將此小三帶回家,就另置別室,開始時還三天兩頭往這位情人住處跑,時間一長,就開始找藉口,或者病了,或者公務繁忙,找各種理由推脫。小三始疑之,客作詩辯解,妓以其韻和詩以答。
詩云“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個先生教底?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閒,又那得工夫咒你?”曾經的海誓山盟,情深意長,想一想就早已春愁滿紙,誰知道你早已忘卻了過去誓言,如今謊話成篇,這究竟是誰教的?儘管如此,我還是相思成病,為伊憔悴,愛你還來不及,又哪裡有時間去咒你,罵你。一副又氣又惱,深愛又怕失去的痴情嗔意躍然紙上。
無獨有偶,另有一位淪落風塵的女子在送別情郎之時,作如下詩“欲寄意,渾無所有,折盡市橋官柳。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將放船楚江口。後會不知何日又,是男兒,休要鎮長相守。苟富貴無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好輕快明麗的詩!不管以前怎樣繾綣纏綿,如今情郎要去求取功名,也只有折柳相送,分明是盼望長相守,卻又知難償心願,看似不在意離別,卻又寄希望於無相忘,多希望情郎就此表態,”若相忘,有如此酒”。好一個至情至性的宋朝女子,小三都這麼有文化,有才情,是不是羞煞現代的白富美們?
最後講一個結局為大團圓的故事,本來嗎?宋朝女子具有這樣絕佳的才情,怎麼能落忍悽美的愛情結局呢。馮夢龍《情史》中講道,宋代有個名妓叫做聶勝瓊,與一位叫做李之問的官員產生了婚外情,李因家書催促,無奈分手作別,勝瓊餞行於酒樓,唱一詞曰“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唱得李之問心淚滂沱,於是又留數月,後家中妻子督責甚嚴,李無奈作別歸家,途中得勝瓊一首情詩《鷓鴣天》,詞雲“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李之問讀後無限唏噓,不得已藏於書箱中,歸家以後,李妻無意中發現了這封書信,被其中情深意切的語句深深打動,“喜其語句清健”,問之於李,具實告之。這位賢明的女人竟然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讓其夫將聶勝瓊娶回家中,從此,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李妻是多麼善良而通情達理呀,其實與其說李妻具有博大的胸懷和同情心,不如說有文化有才情的宋朝女子,那份才氣,那份痴情,得具有多大的殺傷力,居然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化情敵為姐妹?
-
24 # 李欣磬
磬以為:
當今,
無人有資格給先賢排座次;
今天,
愛給先賢排座次的,
大抵,
其人學問是不配的,
其次,
其人品格,
更是不值得談什麼配不配的,
因為,
根本配不上。
-
25 # 青蓮2459
謝邀: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她是宋代知明女作家,兼擅,詩,詞,文,在詞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無人能及,她生於文學氣氛十分濃厚計程車大夫家庭,其父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李格非,自幼受薰陶,她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流芳千古。我個人觀點排第二的是唐婉,她寫的"釵頭鳳"成為千古絕唱。
回覆列表
如果說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魏玩可作第二
魏夫人,魏玩,字玉如,一作玉汝,鄧城(今襄陽縣)人。北宋女詞人。文學家魏泰之姊,曾布之妻,封魯國夫人,世稱魏夫人。 魏玩自幼聰穎,博涉群書,才思敏捷,工詩尤擅詞,詩作甚多,誦詠佳句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布結成夫妻後,極力提倡並恪守封建倫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獎,封魯國夫人。成詩出語不凡,豪放豁達;為詞清麗婉約,意境感人。她善於捕捉典型,運用借喻手法寫景寫情寫人,往往皆恰到好處。其著作頗多,以詩詞見長。 其詞多寫悠閒情懷及風光景物。描寫景物,語言清麗,形象逼真;抒發情懷,感情真摯,愁思動人。原著《魏夫人集》已散失。詩有《虞美人草行》一首。詞多寫閨情,《全宋詞》輯錄了她的詞作14首。周泳先輯為《魯國夫人詞》一卷。
明朝文學家楊慎曾在《詞品》中評價:李清照、魏玩的詩詞,可與秦觀、黃庭堅相媲美。可見對魏玩的評價之高。
說起李清照可謂是世人皆知,可說起魏玩卻鮮有人曉,關於她的史載也是一筆帶過。說到魏玩,就不得不說其夫曾布,魏夫人恪守禮節,被封“魯國夫人”。可他的丈夫曾布卻並不安分。曾布是曾鞏之弟,參與過王安石變法,後來蔡京等當權,多次遭貶。而在他得意之時也對魏夫人極其冷淡。
三見柳絮飛,離人猶未歸,三年離人不歸,只有思婦空嘆。這首《江城子·春恨》充分表達了魏玩當時的矛盾心裡。“別郎容易見郎難,幾何般,懶臨鸞。憔悴容儀,徒覺縷衣寬。”又說:“嫌怕東風,吹恨上眉端。為報歸期須及早,休誤妾,一春閒。”如果說"別郎容易見郎難"還是怨愛交織的話,那麼"為報歸期須及早,休誤妾,一春閒"就只剩下滿腔的怨恨了。
其實到處做官,漂泊不定,並不能成為不帶家眷的理由。蘇軾即使是被貶到偏遠地方,也帶著紅顏知己朝雲。曾布的官運比蘇軾亨通,特別是他中年時期,是不斷升遷和受到重用的,他不帶魏玩隨行,想來是對魏玩沒什麼感情。
因生活苦悶無趣,巧合之下結識了另一位大才女朱淑真,兩人因同病相憐,文采相近,譜寫了女子對家庭對愛情的執著與奔放。
曾生當苦無妨,良人當歸即好。一代詞客魏夫人,終也老去,可良人猶未歸。曾布居然和魏夫人自小收養的孩子張氏好上了。
魏玩病死之後,作為學生和義女的張氏,前來哭吊,還寫了一首詩:香散簾幕寂,塵生翰墨閒;空傳三壺譽,無復內朝班。詞句多有敷衍之意。魏玩曾在詞中對這份感情寫到“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我恨你,我憶你,你怎知”等傷心欲絕,讓人潸然淚下的詞句
魏玩雖說沒有排進宋代“四大才女”之列,但詩詞歌賦,文學造詣還是被世人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