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團山子3
-
2 # 偉人的故事
在南宋,一個陰柔的軟塌塌的朝代,卻有一位純陽至剛的男神級人物,“男兒到死心如鐵”,他就是辛棄疾,以陽剛之氣,讓南宋蒼白的歷史面孔多了點血色。遺憾的是,這個本來能夠改變歷史的人,失去了機會,身後,又被歷史忽略.
長期以來,辛棄疾以“詞人”身份存在於歷史中,他寫下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文字,與蘇東坡齊名,被稱為“蘇辛”。首先辛棄疾是個戰士!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在他2歲的時候,岳飛於風波亭遇害。在他8歲的時候,另外一個歷史上的名人、同為山東老鄉的丘處機出生了。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把丘處機寫成武藝高強、抗擊金兵的英雄,名氣頗大,但真實的情況是:辛棄疾、丘處機都是出生在“淪陷區”,當時山東一帶是金國的地盤,史料上沒有丘處機反抗金朝的記載,在成為全真教名人後,他反而是金朝的合作者,但辛棄疾不是,他始終自認為是宋朝子民,21歲那年,就拉起兩千人馬,武裝起義了,開始在淪陷區打游擊戰。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絕對算是辛棄疾的經典詞之一了. 詞文賞析:一:辛棄疾之詞,風格豪放,氣勢雄渾,境界開闊,已成為不刊之論,是學者所共識的,但論及最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時,眾人皆推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殊不妥。這首詞,雖有豪放之因素,但細究可發現,此詞風格非“豪放”一詞所能全面概括。從整體上來看,此詞並非一首激情澎湃、鬥志昂揚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鬱頓挫、悲壯蒼涼之作。
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筆,噴薄而出,力沉勢雄,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於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後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傑。辛棄疾對孫權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詞作《南鄉子》中,他就以萬分欽佩的口吻讚揚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江東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正如明代楊慎所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江河不改,青山依舊,但歷史卻是風雲變換、物是人非了。
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共蘊含了三層意思:一、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一如淘淘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捲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尋常草樹”而已。二、由於世無英雄,奸臣當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經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三、把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而自己卻屢被貶謫,遭遇坎坷,抒發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有壯志難以實現的無奈心境。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於言表,為全篇奠定了沉鬱蒼涼的情感基調。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於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燕、後秦時,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氣吞萬里之勢。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
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為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於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於借古喻今,警告主戰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韓並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五: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在此,作者將筆鋒從沉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開始追憶住事,回顧自己一生。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事不斷,連年不絕。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併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難,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於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裡值得探討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的人民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於異族的統治,竟至於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後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冑一夥人不能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一次落空。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並小是辛棄疾的缺點,而這首詞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
3 # 萬物I生長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實磅礴,懷古詩。
感傷辛棄疾,面對南宋政府,面對入侵者。
浪打石岸,猶如刀割。
-
4 # 北社野老
我非常認同,這是辛棄疾的顛峰之作,感慨人生,英雄本色猶在,而江河日下,廉頗老矣,馮唐何處?千里馬猶在嘶鳴,伯樂已往矣!
我不僅愛讀這首詞,而且喜愛辛棄疾的所有詞作,常常背誦,也引喻人生。
那年,在一次詩詞筆會上,偶然遇見我的一個早年的老師。我的老師非常有文學造詣,猶甚詩詞。他被錯劃為右派淡出教育界,我們多年沒有見面。一見面,我們都愣住了,互相說了分別後的情說,又細推了分別時間。恰好四十三年,我脫口而出的就是那句: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風火揚州路。”
我們共同讀著這句詞,我們落淚了。
又有一年,鎮子上有廟會,唱著大戲。廟會承辦方請了許多書法界的朋友要留墨寶。一個朋友應邀寫一條幅。人家要他寫那句四個字“金戈鐵馬”。書法字古老的寫法從右往左寫,朋友為了書寫方便他從左往右書寫。一個“馬”剛寫完 ,他一聲喊著:“哎呀!不好,這金戈鐵馬只有四個字,這六尺長的宣紙我安排佈局有誤,馬字太小了,重來。”說著他就要揉宣紙。我趕緊攔住了他說:“這好的宣紙不能糟踏,我來安排。”朋友說:“你怎樣安排?這一個馬字太小了,把局定死了。”我說:“這樣,我們改變佈局,如果反過來從左往右念,馬字就成了第一個字,我們還寫辛棄疾的詞句。”朋友說:“好,我聽你的,那麼寫那一句,它是以馬字開頭的?”我說:“就寫,馬作的盧飛快。”就這樣不僅沒有糟踏那張宣紙,朋友從左往右寫筆也順了,揮灑自如地寫下了那句:
馬作的盧飛快。
-
5 # 黃牛短笛
謝謝邀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以說是辛棄疾的巔峰代表作之一,從這首詞也充充分說明了他和蘇軾的差距主要在於用書生氣太濃,用典太多。
有個故事這樣說:辛棄疾一次請客時,命歌妓演唱他的最新佳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自己在一旁親自助興。歌罷,辛棄疾便要求門客們給他的新作提意見。
門客們礙於情面,只是客套了一番,唯有岳飛的孫子岳珂少年氣盛,大膽提出:“您老的大作氣勢宏偉,雄視古今,但是一氣連用了四個典故,是否太多了些?”辛棄疾聽了眼睛一亮,特地起身為岳珂斟上一杯酒,高高興興地對大家說:“嶽公子可真是明眼快語,直爽地指出了我的老毛病。了不起喲,真是後生可畏啊!‘
-
6 # 霧都溼氣
生活在宋金對峙時期的辛棄疾,他的詞不再是詞人的詞,而是一個愛國志士的心聲。他的詞中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成為主旋律。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曾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兒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蔭、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酒歌。待它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水龍吟〕是一篇為韓南澗尚書祝壽的詞,他在祝壽時仍不忘國事,以裴度、李德裕、謝安勉勵自己及好友,文筆激揚,讀來使人心神為之搖盪。
醉裡挑燈看劍,夢裡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他渴望這種〔破陣子〕裡的生活,他無法忘記昔日抗金戰鬥生活,二詞激盪著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
這些詞是辛棄疾戰鬥生涯巔峰時期的心志,強烈的愛國熱情,頑強的鬥爭精神,以及豪邁的英雄氣概,確立了辛詞的基調,恢宏的氣勢使辛詞在豪放詞的創作上獨樹一幟。
懷古之作是辛棄疾的一大成就,作者往往借登臨懷古來抒發自己的苦悶、憂憤。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霸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白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往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辛棄疾有感於古代的人和事,以古寫今,〔八聲甘州〕發出了自己的憤懣與不平。西漢武帝時,銳意開邊,本是豪傑之士施展抱負,建立功名的時代,卻有李廣這樣的名將鬱郁不得志。辛棄疾對自己實現抱負的可能性更加失望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全篇在懷古中陶寫自己的情懷,以古人寫自己的憂憤,表達自己對戰鬥的渴望。他不滿於南宋統治者的昏庸懦弱,以廉頗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暮年無人知賞、壯志難酬的悲劇結局。這首〔永遇樂〕詞曾被楊慎評為辛詞第一,卻是晚年悲歌,滿紙英雄恨。
-
7 # 蓮華先生說六爻
個人喜歡這首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8 # 期期艾艾的舌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已經六十六歲,當時宰相韓侂冑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似乎一切都燃起收復失地的熱情,可是實際上韓侂冑只不過想賺取軍功。辛棄疾表達了深深地擔憂。
這首詞正對應當時的環境,辛棄疾追憶了孫權、劉裕兩位英雄,下闋追憶了元嘉北伐的失敗。正是再這樣的追憶中,表達了自己渴望為國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決定,同時又對自己願望難以實現表達了憂慮和悲憤。
辛棄疾,他的名字就是一種渴望像霍去病一樣,橫掃漠北,成為一代名將。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真個天涼好個秋。六十六歲的辛棄疾已經把這份憂愁體會的更加深。
-
9 # I恕我直言I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由五個典故談辛棄疾巔峰之作!
辛棄疾,南宋愛國將領,慷慨悲歌之失路英雄!其軍事、政治方面的才華在豪放的詞中全部得以展現。
開禧元年(1205),六十六歲的辛棄疾任鎮江知府【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棄疾於會稽奉詔晉京,隨即改調鎮江知府】,三月到任即投入積極備戰。然而,南宋當局對辛棄疾任而不用。是日,登北固亭,感嘆生不逢時,壯志難酬。憑高望遠,追昔撫今,留下了這篇千古佳作。
懷古、憂世、抒志的三重主題匯為一箇中心——家國情懷!而詞中最大特點是運用典故五處,是為此詞精妙之處。
一、“英雄無覓,孫百仲謀處”——美好江山猶在,卻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形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儘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蹟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此處感概千里江山,無英雄用武之地。
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為農家之人,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政治家、軍事家。此處仍是感嘆古時英雄北伐中原,氣勢如虎,表達了辛棄疾希望北伐復國的軍事主張。
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是劉裕之子劉義隆年號。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文帝有“北顧涕交流”句記載此次失利。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餘,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準備不足,倉促用兵。表達了辛棄疾“打有準備之仗“的軍事策略。
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北魏太武帝(字佛貍)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佛(bì)狸”其實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種。進過境遷,後來的百姓們只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祇來奉祀。當年當地人民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於異族的統治,竟至於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何等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辛棄疾以此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五、“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是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廉頗因受排擠離趙投奔魏。在魏國,廉頗亦未得到信任和重用。後趙王欲重任用廉頗,派使臣去探望。郭開以重金賄賂使者,讓他詆譭廉頗。廉頗見到使者後,當他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以表示自己還能被任用。使者回趙王:“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任用他。這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典故。辛棄疾用廉頗的典故是因為同。廉頗命運相同。其希望得到重用,卻又擔心別人認為年已六十五歲的自己老了,不能勝任重任。所以想起廉頗當年還有趙王派人來看看,而自己卻沒人來問問自己飯量可好?能否為國效力?這句典故直接示出了詞人無路請纓,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
詞中用典較多,但這些典故用得卻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這首詞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成就。
辛棄疾一改當時詠情、婉約、哀怨、無病呻吟的詞風,可以說是率先開了豪放風格的詞風,所以說,此詞在辛棄疾的眾詞中,算是巔峰之作。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10 # 雙宿曉飛
文以載道,不是載政。個人認為,辛棄疾最好的文采如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
11 # 百味寫春秋
我覺得,如果更為全面客觀評價辛棄疾的巔峰詞作這個問題的話,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稱之為之一。因為還有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青玉案•元夕》也被近代宋詞研究者並舉為辛的巔峰之作。尤其是這兩首中的詞句:“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和“眾裡尋他千有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己經深入人們的心田,千古傳誦。
-
12 # 物語之意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其一
這首從行文來看,大氣之中帶著不甘,卻又如戰歌一般令人噴張,絲毫沒有低沉。對於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來說,雖有有力使不出的鬱結,但絲毫沒有負能量。讀來反而讓人頓生豪邁之感。
其二
用典頗多,卻不紛亂無序。從孫權,到劉裕。從劉義隆,到拓跋燾 ,還有廉頗等,將一幅幅歷史畫卷渲染於紙上,但又不突兀,符合此時那種平復江山,卻又無能為力的心境,並且最終化為戰鼓般的吶喊,陡然將全詞昇華。
其三
與毛主席《沁園春·雪》做比。主席是在1936年2月作詞。十個月後,便是著名的“西安事變”。面對外敵步步緊逼,國內氣氛也是空前的激昂。北上抗日,聯蔣抗日,不絕於耳。因此,這首詞全篇,也都是激昂慷慨,引用歷史中各大帝王,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可以說,應時而生。
但相比辛棄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背景,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這年春初,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此種心情之下,情感上的矛盾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猶如陰陽魚一般,反而令人不覺得情感的對立和撕裂,反而融為一體。
相比主席的豪邁,更有一份獨特的悲哀。好似一首樂章,抑揚頓挫,最終達到高潮。
其四
作為鎮江土生土長的人士,自然更加偏愛,這首在北固山眺望長江,感慨萬千的詞了。
-
13 # 僉都御史
當然不是了,對於我們這些大愛辛棄疾的人來說,辛棄疾的詞很多非常優秀的,你要選出第一非常困難。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
14 # 酒香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數年罷官閒居里,辛棄疾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在夢境中重回沙場。而寫這首詞時,66歲的辛棄疾終於被再次啟用,此時的他內心感慨萬千。一方面他覺得自己抗金報國的機會來了;另一方面他的數項建議並沒有被掌權的韓侂冑採納,對此次北上他憂心忡忡。於是在登上京口北固亭時,他寫下了這首詞,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代宋將的豪情,也看到了一位老將的悲情。
詞的上片共用兩個典故,一個是三國孫權,一個是宋武帝劉裕。 站在北固亭上,往事一幕幕如浮現在詞人眼前,當年孫權何等英姿,如今也不過是被雨打風吹去。而寄奴劉裕當年氣吞萬里之處,如今也成了斜陽下的尋常巷陌。
在這上片中,辛棄疾的高明之處在於兩點,第一:他時常用典,但卻總能用得恰當好處,不露痕跡中既寫了眼前之景,又句句皆是情語;第二:虛與實的強烈對比,眼前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的實景,與詞人心中氣吞萬里如虎的虛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張力,這也是上片讀來凡景中帶著一股悲壯的原因。
詞的下片開篇再用兩個典故,“元嘉草草”指的是宋文帝劉義隆輕率動兵,想學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結果反遭重創,落得個倉皇逃命的下場,用這兩個典故是想告誡急功近利之人,引以為戒。後兩句詞人由他人想到自己,43年前23歲的辛棄疾曾在揚州抗金,如今那當年烽火連天之處,早就淪為失地。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內心並非是消極的,抗金是他一生的夢,哪怕高齡他也願再次出山。只是回首往事,詞人是痛心疾首的,少年時的他何等英姿勃發,一心希望南宋朝廷能給自己機會建功立業,等來的卻是被罷官半生結局,而如今66歲的他站在北固亭上,只能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這一問,是對朝廷多年的不滿,也是以廉頗自況,表達自己的一片赤膽。
我也認為,這是辛棄疾的巔峰作品!
-
15 # 桃花塢裡桃花扇
辛棄疾64歲時,忽被宋寧宗召見。朝廷授於他浙東安撫使,一年後又改任鎮江知府。這讓辛棄疾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他看到北方金國的衰敗,抗金時機就在今朝;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朝廷的闇弱乏勁,眾臣貪愚,韓侘胄有急功冒進之嫌,南宋並不具備取勝的條件。
-
16 # 詩文餘境and研學行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65歲還能有如此豪邁的氣概,著實讓人讚譽,但我更加喜歡辛棄疾另一的巔峰詞作《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境之高,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把它稱為人生的第三種境界。
-
17 # 才華有限菇娘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被稱為辛棄疾的巔峰詞作,你認同嗎?
我認同這個觀點,《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絕對是辛棄疾的巔峰詞作,這首詞創作於宋寧宗開禧元年五月初。
通篇貫穿著強烈的英雄功名意識和生命價值追求,作者透過登臨古蹟,想起發跡於京口之地的兩位英雄人物孫權和劉裕,劉裕代晉建宋,率兵北伐,奪取青兗,兵臨關中,拓展比當時晉朝還要遼闊的疆土;孫權據守江東,有問鼎中原之志。提到孫權和劉裕,流露出對英雄功業的渴望、對自我追求的期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是君王“天下事”,更是自我“身後名”);用歷史上劉義隆錯用王玄謨的慘敗教訓,來告誡主政者要用人得當,而“我”才是合適的北伐擔當者。辛棄疾在北方起兵後南歸朝廷已經43年,但這43年來卻歷經坎坷浮沉、功業未成;作者一刻不曾忘 懷的被侵略、被踐踏的恥辱情形。當年的恥辱“我”一刻不曾忘記,“我”有著堅定的主戰立場和強烈的報仇雪恨之心。同時,辛棄疾心中也充滿著隱憂,中原淪陷已久,老百姓已經開始為拓跋燾修建供奉的祠廟,幾乎要忘記被侵略的淪陷之恥,幾乎要淡忘仇恨、接受異族統治了,所以趕快收復 失地啊!儘管廉頗可悲,但趙王在危機之下至少還是想起了他,並派人來查看了他。那麼詞人辛棄疾呢?他經常被主和派所攻擊,被小人所彈劾,屢次落職閒居, 一句“憑誰問”,有誰來問一問、關心一下“我”的情況呢? “我”在焦急地期待著有人來問一問,然而竟無人來問,這是一種完全被人遺忘的巨大悲哀,一種英雄的無以言表的巨大孤獨。因此,廉頗之典不重在用“廉頗”之意,而重在強調“憑誰問”—— 誰來重用我?
這首詞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看似句句縱論歷史、評點他人他事,然無不以“我”發端、指向“我”心、為“我”所用,非但沒有妨害詞人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淋漓地表現了“我”深刻而豐富 的情感內容。
-
18 # 黃勝華
我認為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足以堪稱辛棄疾的巔峰之作!
辛棄疾在創作上不僅繼承了蘇東坡以詩為詞的主基調,而且更是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化為文為詞。若論其詞作豪放之風格,較蘇東坡的曠遠壯闊而言,辛棄疾的作品則是彰顯狂放激昂。加上其詞作中所飽含的愛國熱情和慷慨激昂的鬥志,讀來令人無不為之熱血沸騰!特別是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以說是辛棄疾將豪放和氣勢演繹到了極致!
下面我們就來一睹辛棄疾這首最具代表性;最具霸氣的豪放派巔峰之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棄疾以“千古江山”下筆,其四字在入目就讓人一下子有氣勢噴薄而出和境界開闊之感的同時,也為借古喻今的不忍這大好河山淪落異族之手而感慨留下了伏筆:
“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因為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雖然當年的舞榭歌臺儘管還在,但那以京口為軍防重鎮進行西拒黃祖,北抗曹操而稱霸江東的世人公認一代英雄人物孫權,卻也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物是人非了。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段詞人依舊還是以典故著筆,遙想當年生長在京口並以此為根基的南朝開國大帝劉裕,曾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揮師北伐,一如猛虎般氣吞驕虜萬里!但如今卻是一派滄桑!只留下這夕陽斜照下,那長滿荒草野樹的普通小巷。
上闋雖然是詞人登臨懷古的滄桑感慨,但也卻是用語不乏雄壯豪邁,其中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片段,其用霸氣絕倫形容也是一點也不為過。我們縱觀南宋詞壇,能與之並肩的也就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可也。
下闋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則回到現實而感慨時事。寫南朝宋文帝三次“草草”北伐,其縱然有著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的大志,卻也終究落得倉皇逃命,望著北面的追兵而垂淚的前車之鑑進行借古喻今,從而以此警告主戰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韓侂冑卻是置辛棄疾之建議而不顧,依舊我行我素的進行倉促出戰,從而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三句是詞人辛棄疾將筆墨從一去不復返的過往中切到自身。開始追憶自己從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的這四十三年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險而一直極力主戰的戎馬一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詞人在這壯志未酬的過去四十三年裡,眼看著英雄已經遲暮,並且如今的中原已然安於異族的統治,從而在收復失地的無力迴天中,詞人實在是不忍面對過去和眼前的前的現實。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三句是詞人以疑問句的方式用典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和擔憂。其意既表示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可以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的可以充任北伐主帥;又擔憂自己也有可能像廉頗那樣雖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但還是為奸人所害而落得背井離鄉……
辛棄疾的這首詞以懷古隱喻時事,其中飽含著詞人深切激昂的愛國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激憤。全篇豪壯慷慨,激憤難平,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縱觀南宋詞壇,也唯有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爭鳴!所以,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足以堪稱辛棄詞作的巔峰!
-
19 # 跨文化
是的,同意。由北入南的辛棄疾是一個文武全才的詞人,詞風豪放,有英武氣。
對照宋金對峙的歷史,《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宋詞名篇明顯是在借古事感慨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意。
吳國第一個皇帝孫權曾經在京口建都。南宋主戰派辛棄疾想像三國英雄那樣,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可是年紀大了,就像老了的廉頗一樣,被人懷疑還能上戰場打仗嗎?其實,老將廉頗壯心不已,還能打仗。
作者已經66歲,自比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有重上戰場、收復失地的志向。這首詞用典多而精當,有懷古、憂世、言志的多重主題。
詞中還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冑,又像劉義隆(劉裕,生長在京口)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擔憂。
-
20 # 1啊米豆腐1
這不僅是辛棄疾本人,也是宋詞的顛峰之作之一。說到宋詞,世人普遍公認的最顛峰的,也是各類穿越小說最喜歡抄襲的作品:
豪放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有就是辛棄疾的這首永遇樂。
婉約詞: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蘇辛雙峰並立,猶如李杜詩篇萬口傳
回覆列表
寫的的確很好,回顧歷史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再看當下,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以廉頗自況,抒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