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樓臺皓月

    哲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問,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是哲學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學習過系統的哲學理論,所以日用而不知的居多。

    比如說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是不是哲學呢,當然是,但不會有人去糾結它是不是哲學吧,這就日用而不知了。再比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也是哲學。

    總之生活處處是哲學,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 2 # 山山而水

    哲學?

    你這話說的我覺得我不正常因為我想學哲學找了個哲學的基友,從她那裡拿到了哲學大佬的日常

    哲學保研率特別高

    這個能應用

  • 3 # 蘭山文苑

    哲學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可以學習和理解的,只要你用心去學。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很多,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等都是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

  • 4 # 靜觀永生

    所謂哲學,其實就是各種自然規律的理論化,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哲學也是如此。只是大部分人沒有去關心這方面的理論而已。比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作用經濟基礎。當然有一部分的規律發展成為社會科學,基礎科學等等,但一部分涉及到精神層面思想層面的客觀規律單獨沉澱成為哲學,作為人文學科,哲學與其他學科相區別主要標誌就是與人有關。主要牽涉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範圍小一點可以影響人的愛情觀,家庭觀,人際觀等等。人們對於各種人文哲學通常是有一定總結的,但不一定形成完整理論,但一般情況下都會形成個人的定見,也稱定向思維。所以說人們的各種觀念其實就是建立在各種日常哲學基礎上的,由於個人受到影響不同,則形成的觀念也不同。例如某女子認為穿的漂亮,就有利於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而某男子認為女人的外貌相比于思想內涵來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人的氣質和知性。看起來很簡單的兩個觀念,其實蘊含了大量的生活經驗,並從經驗中形成了規律。這種區域性領域的小規律都有一定的成功實踐,但並不能達成普世價值般的哲學高度。例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就帶有普世價值的味道了,但即使如此,這樣的經驗總結也並非總是絕對正確,對於單身狗三十年而言光棍而言,是非常樂意拿自由換媳婦的。總之,哲學起源於生活,也存在於生活,要驗證它的正確性,也僅限於特定的條件和範圍。即使迴歸到精神和物質的基礎概念和相互關係,也是隨著人們的認識深入而有所改變的。比如意識作用於物質,就是幹活咯,但要是濟公來了,只要一個咒語就能解決問題了。。。

  • 5 # 亂夢齋主人

    哲學是高不可攀的學問嗎?不是!

    首先,什麼是哲學?可能每個人對於哲學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哲學,個人認為這是一門知識面比較廣泛的學科,它是人們對於宇宙、自然、社會、自我等等問題進行研究、思考、概括和總結的一門學問。

    “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哪些?

    生活中哲學處處可見,哲學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哲學的一部分,可以說,哲學伴隨著人的生老病死。舉例如下:

    1、“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意思是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用“哲學”可理解為:為區域性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域性或整體。

    2、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在“哲學”中講的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在“哲學”中講的是質量互變的道理。

    4、諱疾忌醫: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在“哲學”中講的是迴避和遮掩矛盾,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

  • 6 # 慢步生活自由寫

    最高階的哲學應該是自然之道吧。

    道在腳下,哲學就在生活裡。不識道不懂哲學,因為人就在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呢?

    比如“自作自受”“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善若水”“人無完人”“為道日損”“腳踏實地”等,都是常用的生活哲學,我們確實很少深究其義。

    個人想法,不知各位朋友如何看待呢?

  • 7 # 煙雲人生208

    問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的一門抽象的學科,它是關於意識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理論體系。作為一門學科,它的鼻祖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後來陸續誕生了柏拉圖,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受時代的侷限是隨著人類自然科學的進步而逐漸完善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吸取了黑格爾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舊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誕生的。

    哲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無不息息相關,從我們的日常起居到工作生活,從江河湖川到日月星辰都有哲學的影子。如白天我們要工作,晚上要休息,人需要吃飯,需要排洩等等,一切都是安天地人的規律去執行,違背了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這三條線是貫穿哲學的動脈,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都融匯在其中。比如兩個人有矛盾怎麼解決?用哲學的方法就是一分為二的分析雙方的對和錯。這樣雙方都可換位思考,如此問題就得以解決。再比如下雨刮風,原始人類就認為神靈在左右。而用哲學的理論就破解了這種迷信。因此哲學左右著科學的發展方向,而反過來科學又完善著哲學的完善。

    說到家哲學就是人類認識世界解決世界發展世界的一門學問,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 8 # 果子雨點

    哲學是關於整個世界的學問,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他的一言一行總會秉持某種觀念,因此,哲學是貫穿於每個人每時每刻的,並非高不可攀。

    有時候,越是幼小的心靈,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越樸素和統一,反而越接近真理。

    生活中我主張大道至簡,一個人的生活資料並不是越多越好,簡單的生活使人智慧平靜。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社會人又不得不考慮高房價等帶來的物質方面的壓力,這又體現了生活哲學的辯證特性。

    總而言之,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也要與時俱進。

  • 9 # 夕佳亭主

    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

    哲學不但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學問,反而像空氣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要靠水、食物和空氣。同樣,正常人的思維、行動是靠哲學支配的。

    人的行為受人的世界觀支配,而世界觀的基礎就是哲學,哲學就是“人對世界的看法”。世界上有萬事萬物,也就有了各種哲學,如“人生哲學”、“處事哲學”、“戀愛哲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生物哲學”學,等等。

    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哲學潛意識的支配,日用而不自知,比如:

    對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對事:“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笨鳥先飛”,“事必躬親”,“勵精圖治”對錢:“有錢能使鬼推磨”,“視金錢如糞土”,“仗義疏財”,“廉潔奉公”,“貪汙腐化”,“錙銖必較”

    等等等等···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接手改造破產重組的“日航”時,對“日航”的員工首先做的是“講哲學”,即把經營京瓷公司的成功的哲學介紹給他們。結果日航公司上下在接受了稲盛和夫的哲學之後,很快便扭虧為贏,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個人有個人的哲學,公司有公司的哲學,國家有國家的哲學。個人的哲學決定了人生的成敗,公司的哲學決定了公司的成敗,國家的哲學決定了國家的成敗。哲學的高度決定了一切。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但有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哲學,更有決定著我們生死成敗的哲學。所以,應積極地重視並有意識地去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哲學,使之服務於我們的人生。這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 10 # 淨觀山王

    哲學不能脫離自然規律,不符合自然的事物絕對不是哲學。人生的理想信念(信仰)感應著情感,情感轉動著自然,自然果報為緣(事物的成就),人生的緣點來源於時空的運作。加速度是人為,人為的就失去了精確度,非緣點剎那就失去了,沒有了意義。人世間的事物基本都是人為的,也就是普遍的加速度(自私淫巧),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這與自然科學去道遠矣,如意不隨,吉祥不確定,是人心不波象時空故。自然是什麼?如人體編輯著人體成為了新生命,三維編輯著四維為量化體,心寬了,體廣了,一切疾病消失了,晶格創新造就了,生命與時空同體了,這就是科學精神!

  • 11 # 託福喔喔

    所有哲學家都是安照自己的觀察總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原理,這是很難的。而學習引用哲學家的觀點以及原理是不難的,這方面一定要看清有些人的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還是發展引伸。對於前者是像于丹這樣的人物,對於後者比如像孟子,朱熹等人物。

  • 12 # 啵唧啵唧就是我

    首先,哲學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哲學是對生活規律的抽象性總結,是“科學之科學”。哲學並不能給人帶來具體的方法措施,只能給人一個原則性的指導。

    例如對面矛盾的特殊性,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這個抽象性的哲學話語放入日常生活中,則告訴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的討論,不能只看到片面之詞,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也不能全憑經驗之談,要針對問題的特殊性,對具體的分析,設計適合該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個人肚子疼,那麼這個人不一定是吃壞了東西,也有可能是急性闌尾炎,如果以經驗之談用吃壞東西的方法治療,那麼事倍功半,所有要針對這個具體的病症,對症下藥。

  • 13 # 雲面相

    哲學的字面含義是愛智慧,哲學反思的過程體現了對智慧之愛。哲學的基本觀念是存在,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是關於存在的學問。生活中很多的經驗最終的確可以上升為哲學。哲學可以細分為很多門類。其中的道德哲學可以說與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相關,大家日用而不知。

  • 14 # 杜家人

    關於哲學是高不可攀的學問嗎?“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哪些?我個人理解,既然哲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就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了。

    什麼是哲學

    哲學首先來自於豐富的知識,才能認識事物,理解事物。哲學的本質是,對事物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毛主席的《實踐論》就是哲學的理論。任何一個理論,必須要在實踐中論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哲學反對教條主義,反對經驗主義和形而上學。主張多面手,一人多用的工作方針和邏輯。方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下面再說;

    什麼是學問

    學問,文字解釋,就是孔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不但要善於學習,不懂的事情要勤問,不懂不可怕,就怕的是不懂裝懂。

    學問從寓意上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認識事物,不但要看他表面現象,還要看它的實質性的問題,方稱為有學問。我們懂得了人情事故,才能隨機應變,應對自如,有了豐富的知識,方能出口成章。經歷的多了,才能老練成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方能稱為有學問。

    什麼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學

    1,首先是我們做人做事。我們做人應是,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不落井下石。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與形形色色的打交道。總會遇到“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的人。她他總是喜好當面阿諛奉承,必然喜好背地裡詆譭人。對於這種人,我們就會下意識的,對她他們敬而遠之。

    2,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兢兢業業,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浮厭了事。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不成人之惡。都知道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都知道尊老愛幼,不做那遭人唾罵的不孝兒孫。我們都能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有以上這些行為,都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學,很多人只是不懂它是哲學而已。

    結束語

    哲學,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只是我們沒有在意和不懂而已。只要我們積極向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就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學。只要我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只要我們實事求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有學問。只要我們有豐富的知識,見多識廣的經歷。便會是人情練達,出口成章的人。

  • 15 # 使用者王培25096256151

    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那些?

    你為了活著必須吃飯嗎?

    你吃飯只是為了活著嗎?

    想通了或許你就明白。

  • 16 # 粵語知多滴

    要用辯證的思想看待問題。我的理解便是,事物都有多面性,有人厭也有人喜,遇到自己不喜的事,也不要急急忙忙的去爭論啦。

  • 17 # 悠悠於茗

    哲學就是生活,它的範圍太廣,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個世界上,不管我們怎麼追求統一,事實上還是到處都有不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群體規則……因為存在即合理

    早晨起來,睜眼看到陽光,你知道它是怎麼回事,不會因而恐慌。

    起床洗漱打扮,是因為除了自己舒服,你還知道它決定著別人對你的評價,從而影響你和他人的關係。

    吃早飯的時候你知道這是為了保證上半天的營養,它得是實實在在的食物,而不能只憑想象就能充飢。

    上班了,你知道你和領導,同事及客戶之間不同的人際關係相處方式,它們會決定你目前生活品質走向。

    下午下班後你會有豐富的業餘活動,它們都可以解決你為了生存得更好而語言解決的問題,這些活動不是隨機的,是你基於自己利益考慮後的刻意選擇。

  • 18 # 冉空

    哲學很簡單,

    就是一陰一陽的轉換平衡而已

    大道至簡,難得糊塗,

    就是處世哲學中心思想

  • 19 # 馬衛東隨感

    生活處處離不開哲學,哲學處處離不開生活。俯拾皆是的哲學你看到了嗎?毛主席就非常喜歡和提倡大家學哲學。

    虞美人是一棵有生命的植物。

    馬衛東日記回答來了。共勉!握手!

    哲學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毛主席總是提醒和要求我們的幹部學習一點哲學。他在延安抗大講哲學深入淺出,很受歡迎,抗大學員來源複雜,文化層次不一,思想基礎、覺悟程度、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是“他的語言、思想、風采,像陽光沐浴著我們,像春風吹拂著我們火熱的心”,“主席講哲學深入淺出,講得非常生動、活潑、有趣,許多聽眾不斷髮出笑聲,有時則鬨堂大笑”,“毛主席的話,講到我們心窩裡去了”。“工人、農民、兵士、老太婆們聽了他的講話不以為深;大學教授,文人,學士聽了不以為淺”。

    哲學的定義是什麼呢?哲學: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哲學一詞最早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

    所以說,哲學就是一種高階的、普遍的智慧,它不是高不可攀的。我們在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事例有很多很多。讓我們一起來想想看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不違拗自然的規律,這符合人的自然生物鐘的有機體。這是健康的,這是智慧的、哲學的。

    抓大放小。我們抓主要的矛盾和事情,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則使所有問題面臨被瓦解、攻破的局面,這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哲學運用啊。

    趨利避害,近君子遠小人。我們躲開有害的事物,親近有益的人和事,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學道理,使自己身心健康,保持昂揚的生機,做一個正直、有成就的人,這是有巨大的哲學道理的。

    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常常做一件事情前,自覺地、充分地去提前準備,安排好路線、行李、食品、計劃等等,以備萬一。這樣才能順利完成。我們每天的買菜摘菜、和麵發麵、洗衣服曬被子等等不都是這個哲學道理嘛?!有備無患啊。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見面客客氣氣,有禮貌有謙卑,都是我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哲學道理吧。我們常常隨口說“貴姓”、“免貴”、“您”、“請”、“我不太懂”、“借光”、“客氣了”、“謝謝”、“學習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等等,這都是我們的哲學已深刻在我們骨子裡了。

    去粗取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自自然然要選擇好的經典的來學習來吸收,自然要摒棄壞的頹廢的東西,你買東西時就常常精挑細選,貨比三家,也正是這個哲學道理。

    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拔苗助長不行,慌不擇路不行,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在自然規律的要求下,一步步來,不能超越事情本身的耐受期耐受力,不然,適得其反,過猶不及啊。

    與人為善,擇善而居。遠親不如近鄰,一個好鄰居能夠幫助自己很多,互相照看房門,互相借用東西,互相幫助經濟,互相照看孩子,互相交流聊天,共同解乏身體疲勞,解決生活難題,舉手之勞,相得益彰,不知不覺間又用到了哲學大道理。正能量總是養人的,順天承陽,頤養天年。合道,合道就是智慧,就是哲學。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順著腳印走。順風駛船,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借力打力,順勢而為。甚至有些貶義的投其所好,趁熱打鐵,都是這樣的道理,智慧創造生活,智慧開闢道路。但是也要選擇正能量的智慧和哲學,不能任意胡為啊。

    這樣的生活智慧小常識太多了,今天到這裡拋磚引玉就不多說了,你自己想想看,一定也能想出很多來的。

    一棵有智慧有人情味的植物啊!

    祝好!

  • 20 # 開門說事

    “哲學”一詞,源出於古希臘文,意思是“愛智慧”。

    哲學,屬於意識形態。

    【一】在西方哲學史上,流傳著一個“知識圓圈”的故事。

    一次,一位學生問他的老師、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多,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很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就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在這個故事中 ,芝諾把知識比作圓圈,生動的揭示出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

    這個故事表明: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的問題就多,思考的問題也就多,就越覺得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就低,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把人類的知識視為一個圓圈(有知領域)在另一個更大的閉合圓圈(無知領域)之內不斷擴充套件的過程。因為,依據這種觀念,只要這個更大的無知之環是封閉的,我們仍然可以得出“知識越多,無知越少”的結論。

    人類的認識是一個有知與無知矛盾運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無知的領域並不是一個閉合的圓圈,而是一個無限的、開放型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對於人類整體還是對於每個個體來說,知識的擴充和增長都意味著所知越多、無知的領域就越大。

    【二】人類的認識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人類的認識活動不斷地把人的知識推向一個尷尬的境地,即所知越多、無知就越多。

    在有知與無知之間,人類的知識呈現出的這種不確定性,給人類的理性提出了嚴峻挑戰,給人類的哲學思維帶來了更嚴謹的新課題。

    【三】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定要自知其無知;哲學就是在人類的理性思維對無知進行不懈追問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那麼,在今天,談起“哲學”二字 ,人們的腦子裡就很容易冒出來一種朦朦朧朧感,人們的心裡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虛無縹緲感 ,人們常常以為哲學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學問,或者認為哲學是一些枯燥無味、生硬刻板的概念化模式abc。

    【四】哲學非常普通;哲學所揭示的答案通俗易懂。

    例1: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夜裡躺在床上休息時,人雖然沒有動,可是他(她)的身體內部的各個器官正在忙碌著;在安靜狀態下,成年人的心臟每晝夜泵出的血量約8000升,重量約8噸,是心臟本身重量的3萬倍,要用兩輛解放牌卡車才能運完,於此可見,人體內血液的運動之迅速!

    如果把上述現象歸納一下,可以這樣說:靜止是相對的靜止,並非是絕對的靜止;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這就是哲學。

    例2:任何一個單位既有與其它同級單位相同的共性(普遍性),也一定有與其它同級單位不同的個性(特殊性),因此,在貫徹上級工作精神要求時,就必須把上級要求與自己單位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絕不能照葫蘆畫瓢、照搬照抄,要根據自己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制定出最佳工作方案。

    如果把上述情況歸納一下,可以這樣說: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只有辯證的處理複雜事務,才能切準問題要害,推動工作開展。

    這就是哲學。

    【五】哲學源於好奇,人類是由於好奇而開始進行哲學思考的。一個對事物和現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無知 ;人類就是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的 。

    所以,哲學,並非高不可攀;哲學與人們密切關聯;哲學就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之中。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伊朗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對全世界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