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故道閒人
-
22 # 私人解憂鋪
哲學是人人需要的!
就和吃飯一樣平常!
哲學就是要思考人和世界,人和宇宙的關係!
難道作為只有一次生命的我們不該好好思考這類問題嗎?!
-
23 # YAO一YAO
哲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就拿學習來說,量變與質變給我們的啟示 首先要重視量的積累。學習要做到厚積薄發,知識要一點一滴地積累,習慣要一朝一夕地養成,題目要一道一道地去做。古人云: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得熱滾粥,欲速則不達。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比毅力,比耐心,比持之以恆,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道德修養,只能給人一種淺薄和無知。我們不要幻想進什麼“速成班”,吃什麼“快餐盒”,按所謂“快捷鍵”,要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要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鶩遠,為達到我們的目的力爭做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其次,要抓住機遇,促成飛躍。人生有很多時候需要及時實現質的飛躍。如果條件成熟了,不能及時抓住“東風”,不能“該出手時就出手”,“關鍵時刻”卻患“感冒”,那麼以前的量的積累就失去了意義。高考是我們人生一次很重要的質的飛躍,如果不能很好地發揮,我們平時的努力可能就要付之東流;運動比賽,如果我們不能調整好心態,不能超水平發揮,平時的訓練就得不償失;發表寫作是我們思想的一次昇華,如果不能把我們的所思所想作為成果發表出去,我們的學習和思考就只能是一種淺層次的。所以, 我們的一切還有什麼比實現質的飛躍更有意義呢? 再次,要堅持適度原則。古人云:“過猶不及,允執其中”。就是要求我們學習和處事要注意把握分寸,把握火候。學習上的“開夜車”,打疲勞戰;運動過量或過少;消費超前或過高;玩笑開的過分;同學關係過分親密或過分疏遠等都是沒有把握好“度”的表現。
-
24 # 孟夏夜的牛
哲學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各類思想體系,基本都是人生哲學。
"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講究陰陽平衡的周易思想,有追求人生積極進取的儒學,有追求個性自由的道學,有追求心靈慰藉的佛學,有追求知行合一的心學。還有無數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思想不勝列舉。
在追問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尋找意義和道理,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活著。
1.周易陰陽隨處可見生活哲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意:積德行善的家庭,會有很多福德,還能代代相承。而不積德行善的家庭,會有很多災難,還能連累子孫後代。
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大意:當受到挫折損失或者人生低谷是,可能即將增益和時來運轉。當人生得意不知進退取捨,那會轉為失意損失。
以上兩個易經道理就是講因果報應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易經像這樣貼近生活的道理還有很多。
2.儒釋道的人生哲學:
儒講仁義“仁”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儒家以“仁”為核心,義為準則,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儒家思想告訴我們要過積極進取的人生,首先是要有明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然後不斷提高自己的品格修養,最後透過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實現成功立業。
佛講戒定慧戒、定、慧作為佛家三學: 修戒提高道德品行,修定保持內心平靜,修慧增長智慧。
中國人能接受在生活中修行,脫離日常生活的修行會被當成逃避現實的責任,能在生活工作中循序漸進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哲理才有生命力,比如禪宗能在中國發揚光大,講求每個都是獨特的也是重要的,不輕視任何一個人;每個人講求每個人都有佛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頓悟。
道講虛靜柔“道”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和諧境界,具體表現為無聲、無形、無慾、無為。作為萬物之本的“道”,其本質特徵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最大的和諧。
處世要虛,待人接物要保持“虛”的態度,才能有博大寬廣的胸懷。
體悟要虛,體悟大道要物我兩忘。“唯道集虛”,虛能去除貪慾與心機,解放心靈。
修心要靜,致虛極,守靜篤;靜生百慧。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修身要柔,處世哲學、養生妙法。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生軟死硬,陰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力量。
3.陽明心學的人生智慧
“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陽明心學主體是儒家思想,繼承仁義和良知,發揚拋棄動物性的人性光輝;也借鑑了佛家禪宗思想的人人都有佛性都可頓悟,人人都有良知;也借鑑了道家思想,面對個人物慾和榮辱不動心,保持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應對外物的本能就是心照,識別是非的本心就是良知。本心本能,是不假思慮的自動分別善惡。本心作為心之本體為“良知”,“良知者,心之本體,即物來則照。”
致才是功夫,良知是人人皆有。當內心起心動念時,良知會分辨善惡,可是人心受物慾矇蔽,以善為惡,自昧其知善之良知;或者持善不堅,自昧其知惡之良知。“致良知”之誠“不自欺”,自欺欺人則無良知。陽明心學主張致良知的知行合一。
百善孝為先:周易陰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骨,孝道即是天道,儒釋道的底層基礎都是孝道。
先天八卦之乾坤為體。後天八卦的坎離為用。
放在人身上來說。乾坤為父母,坎離則為子女。
百善孝為先。
儒家有《孝經》,佛門有《地藏經》《父母恩深難報經》,而道家有《文昌孝經》、《文昌帝君陰騭文》。三家都無不在強調‘孝’做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基本準則。
佛道講返還和返聞。
“返”能給我們真知真覺。佛道兩家也是在做“返”的功夫。因此以坎離之體孝順父母乾坤之體。也是契合易經八卦的返的智慧,由後天返還先天。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宗教也都把孝順父母放在很高位置的原因之一。
孝敬本身就是一種修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根,源遠流長是根本末斷,儒家思想由孝進忠,忠以報國,國在家安,中華文化的根本就是家國文化。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孝”是源於心的本體,由“良知”所發,王陽明所說的“孝”就是“應當”,是一切道德建構的依據。孝道將道德規範與道德實踐的整合一體,人的道德品質、社會道德規範都是由“孝”而生的,道德修養、道德教育都是以“孝”作為出發點。
因為孝道即是天道,是每個人自然而然的會去做事情。日日行孝道,日行而不知。
-
25 # 玄小七
本來就是日用而不知的
就如同你來問這個問題時,你實際上也在替所有想問這個問題的人尋求答案。你為自己時也為了他人。
但你的內心裡是意識不到這個的,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想問,可是你意識不到不代表它的其他面不起作用,別人也會因此受益。
哲學說白了就是多面看問題,多面延伸問題,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就改變了時代的腳步。
回覆列表
哲學是十分深奧的,一般知識的人是無法涉足的,但是我們可以學習慢慢理解,只要你用心去學就能夠從中有所悟。生活中常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有很多,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等都是常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