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為何物131168249
-
2 # 風燻寓言
“知止”不見得是要停止,確切說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方向,有時需要停下來,有時需要快馬加鞭。境界、方向定了,我們就能安定下來去好好考慮,有所收穫。
-
3 # 凰鳴九天
這是個次序問題。先要止住紛飛的亂念頭和行為,之後才靜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能夠說安。心安了考慮問題才會周全而詳細,將種種可能性都考慮到。如此,才能有所得。
這個次序,是自身修行的一個又一個臺階。穩步邁進,不能越階。真是經典啊!
古人的智慧之語,諄諄教導,是很可貴的。現在的人浮躁,主要是恩慮多,念頭紛飛擾亂行為,行為也就很亂。亂中短視,易出差錯。所以,為生活得過且過,不能有長遠的謀劃和目標。這是需要引以為戒的。
人生是一場修行,負重行遠,更需意志堅定。心是一切所思所為的起點,心要定靜,這是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這一點,在汛息氾濫的社會太重要了,一定要做好這一步。
心靜下來,慮事周詳。不多受外界干擾,有了抵抗力和免疫力,心中有稱砣,行為自不亂。所以,能看得透,行得遠。方能有大擔當。
智慧啊,偉大的古人經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擔當。努力學習吧!
-
4 # 三十三四
手邊正好放著這本書[呲牙]
大學第一章的內容。意思是知道所應達到的理想境界(止於至善),而後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志向,而後才能內心寧靜,內心寧靜後才能泰然安穩,泰然安穩後才能行事思慮周祥,行事思慮周祥後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才能有所收穫。
這也是告訴人們,做學問要先懂得學習的規律,學習不是看後知道就完事,要真正的學會,學明白,要有自己的見解、體悟、收穫才行(達到至善)。結合後兩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實際是在解釋前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再止於至善。”
-
5 # 大貓語
知道心可以被外物所左右,
然後就知道了止,
知道了心念未必讓人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質
然後就知道了止,
當這些都停歇,以後人就會變得清醒,這樣了就叫他定吧!
這樣的人就慢慢慢慢地安靜下來了
心尼,就得到了安息
當心安葉了,以後人就會變得清醒而又明澈
在明澈的世界中,再去看那些困擾自己的事情
這是儒家呢,很重要的一段話,
這個呀呃,可以是一段儒家,息心的辦法,
因為呢,他們若是為國事操勞
人呢?經常會被很多問題啊,所左右與困擾,
在這個時候呢,如何從這個裡面走出來?
然後了浪心一點點的安靜,一點一點的安息,
然後呢?再去看那些自己沒有明白的事物
就能明白很多
這樣呢,就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
才不至於,因為自心的煩躁與混亂
而給老百姓們帶來不好的東西
這應該是如調心新的,或者是細心的一段方法
然後做完這些啊!
就慢慢的安定了
這樣疑惑或許就漸漸地打開了
影片中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
-
6 # 墮落紅塵的菩提
這個問題我覺得和個人修為有關。
止、定、靜、安、慮、得是作成一件事的過程,佛家講四大皆空的出世之理,不去說他;道家講天人合一的修身成仙之道,也不說他,只有儒家講究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入世之道,屬合這個程式。
儒家其實不光是"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也很講究靜修的,其中也不乏高明人士。一個"止″字便是修行入門功夫,語不動為口止,身不動為身止,意不動為意止,不動是不外求的意思。"止″到一定程度自然得"定″,有了定功身心自"靜″,不受外面環境影響,身心"安″穩,考慮問題自然周到,就是"秀才不出門,天下事盡知″的境界,這時已達到儒家聖人的境界,而後諸事自然成就。
短短几句話,就是一幅儒家修心的路標,成就事業的精華,在這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7 # 孔明諸葛843
知易行難,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貪字就把我們困住了,貪吃,貪睡,貪財,貪色,貪圖美好生活,貪圖和愛的人白頭偕老,這有錯嗎?
很多女人渴望有這樣一個男人:在他面前,你可以肆無忌憚地笑,也可以嚎啕大哭;可以高興時一臉爛漫,生氣時無理取鬧;可以和他蠻橫地爭吵,然後等著他來哄...在他心裡,知道你的逞強和脆弱,給你需要的安慰和呵護;清楚你所有的缺點,然後用溫暖細膩的愛來包容;即使身邊佳麗如雲也不為所動,心中只有你。這些年好不容易身邊有一個非守護不可的人,就是你。
但現實中不會有人對你就是一忍再忍,不懂得拒絕,甚至不對你發火,因為有時候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有多過分。
知止,止在何處才是剛剛好呢?所以人生的修行挺難。因為我們心中有愛恨情仇。當遇到你真正愛的人時要不要去追求;遇到可相信的朋友時:要怎麼樣相處下去,人的一生中,能遇到知己真的不易;如何相處才能濃淡相宜,彼此舒適。所以知止,止在何處才是最考驗人的問題? -
8 # 夏蟲言
要分開看。
首先,這句話的邏輯起點是“止”,終點是“得”。簡單地說,就是剋制慾望,停止不必要的動機,然後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結果。這個主旨思想是沒問題的,也是有效的處世之道。朱熹說,聖人之道,存天道滅人慾;諸葛亮也說“儉以養德”,其實這都是古代儒家對“舍”與“得”的一種論述而已。
另一方面,從論述細節來看,這是一種文人的表達方式,裡面的起承轉合不一定就嚴絲合縫。像心不靜就不能慮啦?明顯不是。類似的還有,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仗工整,但真正落實也沒那麼古板。
讀書,得其大意即可。除非你是搞古文研究的,才需要逐字深究,這樣才會出研究成果。學以致用的,靈活更重要。
-
9 # 九彩錦鯉
最近學習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很願意透過回答這個提問分享下自己的所得!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出自《大學》,孔子用精簡的幾句話講述修身中達到“明明德”的方法。“止、定、靜、安、慮”是所要經歷的5個過程階段,“得”是“達到”的意思,這裡是指達到“明明德”的境界。好比現在打遊戲中的“段位”升級。
止:是讓外界世俗的誘惑阻止在外,不讓它影響自身。
定:知止是做法,做的好了就能達到不為外物所動的境界,是為“定”。
靜:一瓶水放在桌子上不再晃動,裡面的水也會漸漸平靜下來。瓶子定,水靜;人不為外物所動,心靜。
安:內心久久平靜,沒有外物侵擾,心態逐漸安然自得,似有所獲。
慮:靜極生慧,此時思考產生智慧。
以上是個人的淺見。為什麼說是淺見?並不是謙虛客套。這裡涉及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點,這一點必不可少的,但也正是現代人忽視和缺少的一點:修身。
古人都是知識和身體“雙修”的。儒家叫修身,道家叫修道,佛家叫修佛。全部都是基於身體的修行。
古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主要透過身體的“功能”。舉個例子,比如被我們認為神乎其神的“天眼”,就是身體本來就有的功能,只不過多數人被後天矇蔽了,專業名詞叫“內證”。科學研究,這個能力與人的大腦中的“松果體”的結構有密切關係。
身體是認知宇宙世界的主要工具。透過內證,古人可以觀察到宇宙世界中肉眼見不到或者難以看清的存在,好比現代我們擁有顯微鏡和望遠鏡。人體的經絡和穴位、五大行星、四宮(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的顏色和形狀等,我們熟知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道德經》等經典都是內證的結晶。
身體的強化升級。修身,是身體的強化改變,就是工具的升級。好比今天我們的望遠鏡,觀察的越來越遠,能瞭解的宇宙知識就越多。修身的境界越高,所觀察到的宇宙世界越深遠,認知就越深刻。
提問中的“止、定、靜、安、慮、明明德”,每個境界都是有標誌性的特點,都伴隨著身體的變化。
古人所認知的世界。不論古今,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但是認知的結果卻有不同。科學把物質分“有物質”與“無物質”兩大類,肉眼或透過儀器裝置看到的都是有物質,看不到的是”無物質”,而“無物質”佔了宇宙的90%以上。而我們古人自伏羲時代就已經可以透過內證觀察到“無物質”,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再此認知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比如我們的中醫。
以下是內證下的銀河系,與現代我們觀察到的有何區別嗎?
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今天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主要是基於思考和認知,也能做到有所得並加以延伸。但是沒有了修身,很多傳統知識成了雲裡霧裡的大道理,對於《道德經》始終眾說紛紜,難以理解,《黃帝內經》中更是疑問重重。
也許,是時候走出“知止而後定”這修身第一步了!
-
10 # 孤燈點文化
止,就是放棄你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停下你亂七八糟的的行動,然後你才能找到你最想專注的那件事。這就是道家所說的“抱元守一”,放棄了雜念,才能專注丹田。
注意力集中了,堅定地專注於一物,心才會真正地靜下來。靜下來,人就會顯得冷靜從容,待物處事就能有度有法,就不會犯錯誤。
從容有度了,做起事來當然就能思慮周到,無有遺漏。
思慮周到,做事當然就能周祥,那結果豈有“不得”之理,達成美好結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社會充滿慾望與誘惑,最難的便是靜心。心靜不下來,人就像無頭蒼蠅,找不到明確的方向目標,又談何“能得”呢?
古人的智慧總在時刻啟迪滋潤著我們,可惜知易行難,實在應該愧疚啊!
-
11 # 遁世迷糊人
知止而後有定,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至於更多的事是可做、但要控制在一個度。知到能做,只會帶來更多的誘惑。只有知道什麼不能做、該做到何種程度最好,事情才有了定論。
定即可以是固定、也可以是恆定、或者也可以是定性。定而後能靜,一個事,要是定下來,慢慢的就會被做成“常態”,也就是“基態”,道家管這叫歸根,歸根曰靜。
靜而後能安,把靜做成“常”來解,道家《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做,兇”。人知常態而明睿;不妄做,無兇險,自是安然。
然而人為就是人為,它是仿道、近道,卻不是常道本身!“流水不腐,戶樞不蠱”的道理,既然不是“大道”、“恆道”自然有適用範圍。時移世易而法不變?久了自然積累隱憂。安而後有慮為何?因為法非恆道,時世俱皆在前進。
慮而後有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罷了。
-
12 # cxllong
這種狀態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在現實社會中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拋棄浮躁,更多的是保持佛系不斷學習的狀態。
-
13 # 生活禪讀書會
止,是指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使命是什麼,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這個人就會內心安定,獲得智慧,達到自己的目標!
-
14 # 使用者9152974242576
你是八股文學多,拐彎抹角,不就是:遇事要冷靜,思過而後行嗎?別在這理裝文人,有膽你和王福重教援談談農民到底會不會種地!
-
15 # 尚茶居
先止住你的慾望,
達到與你的認知能力相匹配的心情,
去掉雜念瑣碎,
然後定下來,
就像定下來的水自然會清澈,
才會到靜的狀態,
從而得到心安。
這就排除了慾望所帶來的患得患失,浮躁,外界的干擾,得失的干擾,甚至於自擾,
在這種狀態下去考慮問題,會有良益收穫。
如此,循序漸進,聚沙成塔。
-
16 # 中國插花藝術工作者
個人覺得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會是完美的,如我們講到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按照中醫理論對應的就是人體的肺,肝,腎,心,脾五個內臟。它們又各自對應五德,仁義禮智信,同樣也對應五毒,貪嗔痴慢疑。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一開始都是帶著缺失而來,所以要在生命的修行過程中不斷完善缺失的部分,完善自我,你才能身體健康,思想健康,從而讓家庭幸福美滿,再擴大講人人都如此,社會就更和諧,國家就更強大。當今的人普遍認為生命裡缺失信仰,生命沒有方向!其實大學之道就已經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格物致知。字字珠璣,句句真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們來檢討一下自己,對照自己的行為,過去六七十年代火車道杆落下,然而總是有人跨越障礙心存僥倖,今天的人們看見禁行的紅燈警告,又有多少人依然膽敢穿行?這就是犯了五毒中的痴念。再比如,有人佔據高位,竊取本不該屬於自己的財產,這就是犯了貪念,有些人什麼事情做不好,卻會千方百計責怪生不逢時,怨天懟地,這就是犯了嗔念…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僅
-
17 # 水墨畫意
這段話講人處事的修為。
通俗地講就是找準人生定位,確立人生目標。人生有目標就能靜靜地朝著目標的方向努力,能靜下來,心情就不會焦燥不安,心裡安定,遇事才會思慮周祥。做事思慮周祥,注重細節,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終會有所收穫,甚至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也是儒家的積極入世,同時也要獨善其身。儒家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所作為,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但這些是建立在獨善其身的基礎上的。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要靜下心來,戒驕戒燥,完善自己,培養足夠的能力和學識,而後才能一展抱負。
這段話講人的兩種狀態動和靜。
人生常態是動態和靜態。動態是進取的姿一,積極奔赴,有所承擔的形象。靜態是心靈的迴歸與棲居。動態是實線。靜態是感悟,思考和品味。
在這喧囂又忙碌的塵世中,喧鬧紛爭,碌碌無為佔據了生命空間。常有一種疲憊和焦慮不安。那麼就讓自己放飛心情,寄情山水,安頓心靈。靜靜地體悟生命之美。這大概是此中真意。
-
18 # 愛哭的小眼睛
話語原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1)知止——理清期許 !有理想,有原則的人知道自己的方向,有了方向就知道自己活著的目標,有目標生活才有了動力,有動力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
2)有定——堅定不移 !只有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才可以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都說要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立定了自己的志向,不管目標有多難,都不給自己退回的藉口,生命中很多的事情最後可能就差一步便會豁然開朗,但我們常常就在那一刻放棄了!
3)能靜——心不妄動 !心態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負能量,一個總是心浮氣躁的人是沒有辦法沉靜下來去踏踏實實做事!一個情緒總是被別人影響的人是沒有辦法去平衡情緒和自己的相處方式,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心也就無法釋懷,心得不到釋懷,又如何能夠平靜去面對問題?
4)能安——從容有度 !一個平常心看待一切,身心就可安穩自由,不受轄制,不受轄制便可從容自在,進退得宜,做事有章法,不會操之過急,也不會懶於行動。
5)能慮——思慮周到!細節決定成敗,能夠在細節上用心的人,一定是考慮周全的人,考慮周全就會有備無患,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心思周全,事情就會水到渠成。
6)能得——得之自然!順勢而為所獲得的便是一切都好像是命中註定的,沒有刻意而為之,卻發現一切都得償所願!
-
19 # 雨林臨墨香
知進退進可據退可守,根據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適合而止,然後才能從容鎮定!;
動則亂定則靜,一旦塵埃落定,周圍一片平靜;
靜則心安,心安穩下來就可以考慮前途考慮未來,考慮時機和局勢;
考慮周全,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劃好了付諸行動就可以種瓜得瓜!
-
20 # 一念歸無
知止,其實就是停下來你的作為,而停下來之後其實就表示不動了,不動的意思就像站住,定住一樣。所以,知止而後有定。
你都定住了,不動了,這其實就表示你的心不在向外張揚了,能夠安靜下來了。
能夠安靜了,就會內醒,內醒之後就會有一種安定的狀態,內心不在慌亂,不在焦躁,不在盲目的狀態了。
這樣的話,你的思路才會清晰起來,這樣面對目前自身的狀態就會去思考,去思慮,去顧慮下自己該面對的事情,需要去做的事情。
當思考清楚了,你就得到成長了。這種得,並不是你得到了什麼物質財富,而是得到了人生財富,生命財富,和靈魂的財富。這種財富,其實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成長,自我靈魂的提升和覺醒。
回覆列表
對待遇任何事物,要具備一定的知識面,才能有足夠的認識。並完全的理解他的原理,從而達到認識,理解,靜心去對待,去處理,並完完全全的去全面刨析,正確對待和正確處理,而達到存在於心在遇不慌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