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唐召遠
-
22 # 無V先生
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關羽之死固然與東吳有關,如果劉備意氣用事他應該立馬“伐吳”,為什麼等到張飛死後再“伐吳”呢?我想原因有二:一、違背了“聯吳抗曹”的方略;二、天下人共知他們三人要“同年同日死”,關羽、張飛都死了,如果劉備無動於衷怎能讓天下人信服呢?再加上劉備稱帝后有點“膨脹”,錯誤地估計了劉吳雙方的實力對比。
-
23 # 不老真言
說劉備幼稚,那是影視劇的誤導太深,與事實嚴重不符。
力證有三,說明如下。
首先:曹操煮酒論英雄,言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裡的史君就指劉備。曹操何許人也?一代梟雄,無論是《三國志》這樣的正史,還是《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無不公認曹操為冠絕天下,不世出的奇才。能與曹操比肩的人物,其才能情商絕對在眾人之上,怎麼可能與幼稚沾邊呢!
其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劉備的兄弟是誰呀,關羽,張飛,趙雲。這三個人都是當時以一抵萬的猛將。他們能心甘情願的追隨劉備,而且至死不渝,說明劉備不但英勇蓋世,而且重情重義,有大哥和領導風範。能給英雄作大哥的人,本身就得是英雄,能給一群英雄做大哥的人,不但是大英雄,而且還是有著遠大志向和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英雄。對於一個大英雄,能用幼稚來形容嗎?顯然不可以。
再次:三分天下,建立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皇室貴胄,那都是為了蒙人。中山靖王和劉備相差近300多年,而且據說當時這個靖王一共生了200多個兒子。200多個兒子繁衍了三百年,那後人多的簡直無法計算。劉備其實就是一個織蓆販履的最底層普通勞動者,在當時講究門閥的時代,一窮二白,白手起家的劉備能從眾多有背景的諸侯中勝出,最終與曹操,孫權這樣的貴族平分天下,其雄才偉略足以名垂千古,彪炳史冊。開國的君主都是亂世梟雄,對於這樣八面玲瓏,能夠屢屢化險為夷,把絕境轉化成機會的的人,幼稚一詞更是和他八竿子打不著。
透過上面的論述,還會有人覺得劉備幼稚嗎,我想應該不會了!
-
24 # 熱愛輕運動的生活達人
您這個問題我是既不能舉手,但手也要伸出一點點來,因為人都有兩方面的性格,既有睿智成熟的一面,也會有幼稚意氣的一面,我相信劉備也不例外理由如下
首先,縱觀劉備的一生,應該是以隱忍為主,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展露出梟雄的氣質,把自己的缺點很好的隱藏了起來,比如曹操煮酒論英雄的事件當中,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此事件當中劉備表現的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且有急智的一面,所以想要成為天下梟雄,在不得志的時候,要先學會隱忍,保全自己,慢慢等待時機,劉備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其次,劉備懂得收攏人心,這是一個梟雄所必備的技能,在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雖然名聲在外,但說到底也只是一介布衣,劉備當時已經是豫州牧,手下關張二將,本身擁有一定的勢力了,卻仍然要低聲下氣的三顧草廬,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正是隻有梟雄才能展露的氣場,還有一件事就是長坂坡趙子龍單騎就阿斗,七進七出闖曹營,單騎面對百萬兵,血染徵袍透甲紅,最終將阿斗救了出來,在看劉備的表現,劉備直接就把阿斗投擲於地上說“為此兒險失我一員大將”這種收攏人心的態度正是奠定了他梟雄的道路
第三,劉備也有意氣用事的一面,夷陵之戰就是最好的寫照,由於急於為關羽復仇,更加心憂荊州的得失,剛剛稱帝僅三個月的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重臣的勸阻,毅然出兵伐吳,而後就有了夷陵慘敗,此次戰役也成了前後三國的分界點,劉備的這次意氣用事,不僅讓蜀國大傷元氣,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本來可以兵強馬壯的聯吳伐魏)也完全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述的戰略部署,為蜀國最後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
25 # 博古通鑑
並不同意劉備幼稚。
劉備能請出臥龍,足以證明以下幾點:
1.劉備清楚自己的智慧和運籌帷幄的能力不足。一個企業的領導,明白自身的不足,請到高人為自己所用。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幫助自己排除困難。這樣的領導力很足。
2.劉備託孤。一個企業的領導,為了在自己功成身退之際,找一個有能力處理大事小情的人去輔助自己的接班人,不讓大權旁落。明上是交給孔明,暗裡是依然掌權,做到可控。難道劉備不清楚自己的阿斗?當年子龍救回來的時候,可是要摔死的人啊!
3.結盟東吳。正所謂曹魏愛人妻,東吳控蘿莉,那麼蜀漢呢?這麼多硬漢還要結盟東吳來抵抗曹丞相,可想而知,劉備的聰明勁用在了借力打力。隨著結盟的不斷失敗,才有了一系列錯誤的決定。
以上幾點,雖然並不能完全證明劉備的當時想法,但從中可以窺察到,劉備並不是幼稚之人。更不是意氣用事,反而是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的小算盤。
商人永遠都是利益最大化,企業永遠都是戰略合作,而劉備跟像一位商人。算盡天下生意,為我蜀漢所用。誰說全是基?
回覆列表
為奠定三國,一統天下作準備,劉備率兵攻打吳國並非幼稚和意氣用事,是透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作出的決定,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一統江山,恢復大漢之初的輝煌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