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者手機
-
2 # 科研夢我的夢
教育沒問題,問題出在找工作上去。出了校門便是第二個世界,在學校你可能是某某會長,某某。。。在校外,沒錢只能從小做起,太難了。
-
3 # 高考數學每日精講
目前形勢不容樂觀,確實讓人擔憂。教育資源不平衡帶來的差異化越來越明顯,比如縣城一中再無清華北大,甚至985院校寥寥無幾。原因有二: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出現明顯差距,比如師資,大家一致同意一代中師生群體的犧牲也好付出也好,成就了1982—2000年的高中生,他們紮根鄉村教育,默默奉獻,才有了縣城一中教育的輝煌,現在他們多數已經55歲左右,基本離開教育一線。二是走出去的人才基本離開農村,也未反哺。反觀城市的低階層,他們選擇面窄,教育方面的投入少,差距更大,他們沒有選擇,名校,名師離他們更遠。所以縮小差距靠招生政策優惠解決不了本質問題,你把他們低分送入大學,差距總還是有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就加大基層教育投入,看看今年華中師範大學高薪招聘老師的薪資,基礎教育有出路嗎?
-
4 # 一名鄉村九零後男老師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也許真的是寒門子弟最好的出路,寒門子弟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知識改變命運,一沒金錢,二沒地位,三沒關係。透過知識去改變現狀,只要遇到合適的機會並能一舉成名,透過參加高考,考入名牌大學,在大學努力深造,把自己專業知識學紮實,定能寒門子貴!可能寒門最大的痛點就是一窮二白,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只能靠著理想支撐自己努力堅持下去,很容易被現實和各種誘惑所動搖!!!
-
5 # 小曦愛吃肉肉
從前總是說“寒門出貴子”,可在當今這個時代,卻是“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為啥呢?
第一,寒門意味著家境貧寒,生活不富足,恩格爾係數較高,那相應的家庭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就比較少,而如今學習並不是只在學校認真學習就能有好成績的,現各類補習班興趣班也同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家境貧寒意味著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資源較家境富足的少的多。
第二,寒門中的孩子需要更早的負擔起家庭中的責任,我們在生活中也不難看見很多很小就給自己家庭幫忙的孩子,幫父母照看生意、幫帶弟弟妹妹、幫做家務等等,這些就佔用了孩子的時間,學習時間久相對變少了。
第三,寒門中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知識、原生家庭影響,使他的眼界較富足家庭孩子較淺,做起事情來可能會不敢放開手腳,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
6 # 行走的Uncle
“寒門”不單單是城市和農村的比較,是社會階層的差異;每個人的出身都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後期的家庭環境和性格培養對於個體的成才才是更為重要的因素!當然了,“寒門”貴子出站的機率還是有限的,因為所處環境社會資源的不同會影響其視野和格局。
-
7 # 杯杯墨老師筆者身處教育一線,同時有過農村學校和城區學校教書的經歷,對兩者的差距有過親身的體驗。接下來我只談親眼所見,不談傳言;只談普遍現象,不談個例。家庭方面:對教育的重視兩者確實不同。每次考完試,一定會接到城區學校的家長的電話轟炸,成績進步的打電話感謝,退步探尋原因。農村學校這樣的家長較少,一般是老師打電話給家長,有的家長還來一句“老師,我現在在幹活,過會打給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學校方面:就我呆過的兩所學校來看,農村學校對老師的管理更加嚴格,就是生怕出現老師偷懶、懈怠的情況。發到工資卡上的工資,農村比城區更高,有鄉鎮補貼。至於教師教學水平,因為沒有控制變數,將兩者放到同一環境下對比過,所以在此也不敢妄下定論。學生方面:農村先頭部隊其實很好,聰明努力,一點也不比城區學校差,就是人數比較少。中間力量強大,但因自身條件的限制,讀書很吃力,不知能否堅持到初三。後進生較多,但因學校管理嚴格,倒也較少出現擾亂課堂的情況。總之,因為初中是劃片入學,所以無論城區還是農村,學生素質都是參差不齊。但總體看,城區確實比農村各方面要要好一些,可能這樣的好,最終會量變引起質變,導致最終出現“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但也不乏“鯉魚躍龍門”之輩,我教的農村學校中有一個孩子就比城區學校的孩子都要優秀!所以也不能讓反正“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成為不努力的理由!
-
8 # 金釣竿兒
說到"寒門",還記得那個"郊寒島瘦",寫《遊子吟》的唐代名詩人孟郊嗎?古代取人才實行"分科舉人、設科取舉"的四級科考制度,比現在難多了。
在生產力原始低下的古代,寒門指不能入仕的尋常貧寒百姓。其後代唯有透過十年寒窗苦讀才能在科舉考試中找到登階入仕改變世代寒門布衣的命運。不過,科舉雖路漫漫,卻沒有因你出身貧賤或年紀長幼而對你關起希望之門,有人考了一輩子還在考。尹樞七十中狀元,姜子牙七十遇文王。孟郊屢試不中,直考到40有6才最終脫穎而出、金榜題名。狂喜中他寫下《登科後》這首千古名篇:"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昔日"意恐遲遲歸"為他操碎了心的寒門孟母可以無憾了。
這就是古代不拘一格降人才,寒門也可出貴子的例子。不過,那樣的科舉制度無疑是十分狹窄的。遠非廣納人才的好渠道。與我們今天的教育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從今天應試教育和中考高考制度上看,一定程度上也有古代的科舉模式痕跡,考錄製度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基本的公平公開。然而迅猛發展產生的不均勻,導致的貧富差距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也造成教育上的某些不合理現象。如果這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繼續加劇,階級固化形成不可逆定勢。所謂的"寒門出貴子"將越來越不可能。因為底層者上升渠道曰益消失。這和我們的初心是相違的。正因此,繼續改革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止。改革,教育可以做得更多。
-
9 # 貳先生123
古語有云:“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元·王實甫《破窯記》中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門生將相。”清· 吳浚《飛龍全傳》寫到:“又道:‘寒門產貴子,白戶出公卿。’況大哥名門貴族,那裡定得。”這種觀點和當初陳勝發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思想上是一致的。
還有一句更讓“寒門子弟”興奮莫名的話:“自古寒門出貴子,從來紈絝少偉男。”
然而,如今的現實開始打我們的臉。如題主所言,現在寒門是越來越難生貴子了。
寒門生貴子原本就不易每年高考後,那些“寒門子弟”如果成績優異就會成為新聞。為何?因為家境優渥的孩子考出高考狀元實在是太普遍了。看看近幾年清華北大錄取學生的背景就不難發現,所謂的寒門出貴子本身就是種奢望。也許同在一個學校,寒門子弟能進來是因為國家扶持政策降分錄取的。
原生家庭是寒門難出貴子的主因我不認為寒門難出貴子是教育的不公,是教育的痛點。恰恰相反,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還是在家庭。
我們常常會在新聞裡看到,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也許同時伴有父母生病、兄弟姐妹眾多等困難,透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可是很少有人會想想,在這個孩子一個人孤軍奮戰時,其他的學生是怎麼個情況?那是全家總動員。“你不是一個人在奮鬥”這句話常常在中考、高考的學生耳邊響起。
是啊,一個人和起碼三個人的競爭,即使不考慮資源因素,你說誰更容易勝出?
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是難以逾越的屏障為什麼學區房那麼火爆?為什麼出國遊學變成時髦?在這場“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競爭中,寒門子弟只能乾瞪眼。沒有名校就讀機會,我只能努力;沒有名師答疑解惑,我只能更努力;沒有各種交流學習機會,我唯有專心致志地努力。但是,沒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滋養,你再努力也是會打折扣的啊!
雖然國家在政策上考慮到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但是優質教育資源始終掌握在部分人的手裡。缺少經濟條件,想要享受這種資源,一個字:難。四個字:難如登天。
最後我想表達一下我的立場:優秀的人才,也就是我們說的貴子,其實不必計較他們的出身背景。古人尚有“英雄不問出處”的意識,我們又何必給他們貼上寒門貴子的標籤?我們需要倡導的是努力奮鬥的精神,既為自己,也為了自己的孩子。 -
10 # 民哲家庭教育
寒門出貴子,機率越來越小,客觀的說,這的確是事實,而且,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一直延續下去,因為所謂的寒門,我的理解就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家庭群體,這樣的家庭不僅指偏遠落後的鄉村,也應該包含城市的弱勢群體。這樣的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是人均收入較低,一般來說,收入低可以和家長的文化素質緊密相連的,即:文化水平和收入成正比,有了這個大前提,寒門出貴子的機率越來越低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家長文化水平雖然不是教育好孩子的絕對先決條件,也是有很大的相關性的,因為家長的眼界,認知能力和家庭氛圍等都和其文化程度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對孩子的成長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條件好,就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教和求學的 外部環境。而所謂的寒門,家長還為生存而奔波,甚至離家謀生,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這樣的孩子心理上不出問題,性格上不存在缺欠已是萬幸的事,更不要談什麼貴子。
第三,如果人生存都成問題,壓力自然就會過大,那還有耐心去教育孩子,不把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
此外,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家長忙於生意或工作,很少拿出時間陪伴孩子,而是用物質來彌補,這樣的做法後患無窮!可以說,這樣的家庭也可稱謂“寒門”,精神寒門。
因此,不改善“寒門”的經濟條件,同時不提高其家長的文化素質,寒門貴子只能越來越少。
-
11 # 易老師初中數學
我本人對此我深有體會,我說說我的看法。
我印象深刻的是,我16年在培訓機構才工作兩個月,剛開始我學生少,主要陪一個體育特長生學習,基本早上八點多到晚上十二點多剩至一點,和學生以及家長慢慢熟悉了,估計對我比較瞭解也比較滿意了,然後這位高三同學的表弟也來了,一下續了1000個課時的費用,分兩次刷了19萬,夠用好幾年的,這個讓我這從小鄉鎮出來的年輕人印象極其深刻!
我來自於黃岡下面的一個縣城,2007年參加高考,我在學校裡算是成績拔尖的了,但無論我如何努力,我也只能考到武大華科這個水平,我成績最差的一科應該要算英語了,一般只能考到接近120,數學是強項,平時考試滿分也是有一些的。高考考炸了,語文平時成績120—135,高考只考了九十分,語文第一科考試,不知道腦子出了什麼故障,在那個時間段似乎啥都不會,也是悲哀,最後只上了考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數學算是考的不錯,考了145,犯低階錯誤錯了一個線性規劃的填空題。
從我的高中時代起,一直到目前,我們那裡基本上沒有人考上清華北大了。我原來一直也覺得奇怪,難道是我們那邊的孩子腦子不好使,考不贏別人麼?
1.家長的眼界和素養有差別,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投入有很大差別。武漢這邊很多孩子沒有完整的週末休息,兩天中至少一天在補習,要麼補差,要麼培優,下面的孩子可能還在呼朋引伴,四處玩耍。是的,學習不光孩子要努力,還需要很多額外的幫助,經濟條件太重要了。你可能會說,我認識的一個孩子不補習,也能考的不錯。我想說的是,如果他經濟條件好點,能考的更好。
2.學校師資差別很大。越是經濟條件好的地方,你會發現好一點的學校,對新招老師的要求還是很高的,不錯的大學畢業,學歷也較高,而且是那麼多個人競爭,然後挑選出來的。經濟條件差的地方,有能力的年輕人基本不願意去,去了工資低,找不到老婆,養不起家。
3.經濟條件差,除了招不到新老師,優秀的老師很多也都流失了。其他地區我不知道,但是黃岡高中部分犀利的老師要麼被武漢名高挖走了,要麼去了沿海,有一次我去深圳華僑城中學參加一個年級家長會,發現年級主任就是黃岡的老師,才去一兩年吧。
4.經濟條件不行,當地財政對教育的支援就少很多,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軟硬體不行,惡性迴圈,家裡條件好點的孩子都送到好的學校去了。
-
12 # 小白會理財
首先來說中國教育是很公平的,高考考的內容,無論你是出身富貴,還是貧寒,都一樣。要說不公平,只能教育資源的不同。
如果你想透過上一所好的大學改變自己的階層,我只能說機率小的可憐。中國的教育是工業化教育,是培養工廠裡打工的工人,而不是培養你成為企業家,投資家。這個學校裡說學不到的,如果可以的話,大學教授就會辭職創業投資了。
今天的社會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具有機遇性,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基本上沒有什麼門檻。
還有就是如果能力強,所在的公司上市,你拿到原始期權。一樣可以成為人生的逆襲。總得來說要逆襲人生,應該從個人的方面找原因。而不是責怪教育的存在。
-
13 # 親子故事蓮子說
寒門貴子越來越少,可能跟以下原因有關:
第一,部分寒門父母,已經不相信一紙文憑能改變家族命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我的村子裡,人們更看重孩子出去賺錢多不多?像我這樣讀到了研究生,但只是普通工薪階層,就會成為鄉親們的反面教材:
你看XX家的孩子,上學挺好,出來了還不是掙死工資。一月的收入還不如XX家,人家小學畢業,現在開工廠,住大別墅…
父母如果只看錢而不看重教育,孩子也不會認真學習,有些寒門子弟天分很好,但他不認為學習能給他帶來好未來,所以在學習上並不投入。
第二,現在的教育更需要家庭配合,寒門的父母多數在為謀生奔波,沒有太多精力協助孩子。比如,疫情階段,孩子是需要上網課的,寒門家庭可能根本沒有網,孩子就會落後一大截。
即便有網路,有些作業需要家長協助,寒門家長天不亮就起來工作,哪有這個精力去管孩子?
以前學校教育老師認真負責,孩子回家就算不學習,他在學校吸收的知識也不少。我們那一屆就有一個學霸,他父親不認字,連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
現在從小學開始,老師留很多作業都是需要家長協助,家長不投入,孩子怎麼可能進步?
寒門家庭給孩子提供的資源有限,可能會限制孩子的學習。以前學習對工具的要求不高,農村城市都一樣,幾本書你弄通透了就能考好得高分。
但現在一個是要求上網課,還有一些綜合素質的成績。
另外,某些學科的學習非常講究創意,也需要家長提供好資源:美術課要用彩泥,音樂課要用鋼琴,科學課要準備各種科學實驗的器材…
這對於寒門家庭來說是不可能達到的,寒門子弟一開始就落後了半截。
雖然,寒門子弟要出頭不容易,但是也別把這個當藉口,好學的寒門子弟還是會有機會:在疫情期間,跑到鄰居家借網也要上網課的孩子,住在寒冷的山頂上學習的孩子,和兄弟姐妹共用一個手機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學、勤奮只要堅持下去,未來還是會有好的出路。哪個時代,都不缺機會,缺的是動力、熱情和向上拼搏的這股勁兒。你說呢?
-
14 # 蘋果樹0228
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
就每個家庭個體而言,收入差異必然帶來教育投入的差異,兩條腿的跑不過騎腳踏車的,開汽車的更是一騎絕塵,如此看來寒門難出貴子是必然的了。
但是就社會公平而言,國家還是有很多可以作為的地方。更多優質公辦學校存在,基層教育投入和政策的傾斜,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力量加強,都是有利於寒門出貴子的舉措。
讓寒門出貴子才是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
-
15 # 油膩膩的歐叔
90後是最後一代可以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一代了,之後階層逐漸固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機遇慢慢的變少,少有的機遇也被高階層的孩子壟斷,打破階層難之又難。
-
16 # 教育教學漫談
寒門貴子,現在的機率越來越少,據說現在農村孩子考上清華北大的比例越來越小了,這是為什麼?出路何在?
一、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
1、家境貧寒,只能就讀於最普通學校。寒門之所以難出貴子,首先在於家境貧困,所以他們只能就讀於最普通的學校,這些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管理粗放,學風不好,時間長了,即使資質比較優秀的學生,也難以茁壯成長,最終成績一般化。
2、囊中羞澀,付不起昂貴的輔導費用。現在條件較好的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輔導班,尤其在初中高中,輔導班確實能幫助孩子明顯提高學習成績,或者使孩子學到一技之長。但是,貧寒人家的孩子,生活所迫,參加課外輔導培訓是不可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寒人家的子弟學習必然會逐漸落後。
3、出身低微,周圍的成長環境不健康。貧寒人家的子弟,周圍的人往往都是相對的低素質人群,耳濡目染,對孩子的成長經常不僅不能帶來正面效應,反而會使一些孩子沾染不良習慣,給學習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4、生活所迫,貧寒孩子學習時間減少。貧寒人家的子弟,從小生活壓力大,不得不很小就幫家裡勞動謀生,這無形中大大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時間。
總之,寒門難出貴子,根源在於教育市場化,導致兩極分化嚴重,窮家子弟獲得的優質教育資源太少。這是目前教育的一大痛點。
二、寒門難出貴子的出路
1、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公立學校的辦學條件。要使寒門出貴子,關鍵是推進教育的公平化。教育公平化,當前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大對公立學校經費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使基礎教育階段的寒門子弟也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辦好公立學校,是整個教育公平化的基礎。
2、建立制度督導,促進公立學校的良性發展。目前公立學校的弊病,主要是教師積極性低,大鍋飯問題突出,各學校質量參差不齊。要促進公立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探索建立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督導制度。優勝劣汰,提高活力,強化薄弱學校建設,促進公立學校良性發展。我覺得這方面可以借鑑日本的做法。
3、完善社會保障,保證貧困生學習生活費用。貧困生往往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把部分時間用在幫家裡勞動或者打工賺錢上,所以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補助制度,才能圓寒門出貴子的夢想。
4、改革教育評價,多渠道向貧困學生傾斜。因為寒門子弟的學習條件要差的多,所以重點大學錄取時可以考慮向他們適當傾斜,比如降低一定分數,增加特殊素質獎勵等。
-
17 # 未班車123
隨著社會的城鎮化建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距離被越拉越大。城市的等級被無形劃分,從而也劃分了資源人才以及家庭背景。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如篩子一樣進行篩淘,“寒門”也意味著“邊門”。
-
18 # 陪孩子成長的寶媽
我認為有三點,一是有穩定工作,收入較好的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也有條件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從小就開始進行閱讀,英語,邏輯思維訓練等。
二是寒門的父母多數要離開孩子去打工,就算在本地上班,上班時間也很長,有的能上十個小時一天。沒有時間陪孩子,寒門沒有嚐到教育帶來的好處,所以也不夠重視孩子的教育。
三是環境,寒門的環境讓孩子接觸不到大量的書籍,沒有好的師資力量,就是說既沒有機會讀萬卷書,也沒有機會行萬里路。
這種種因素導致寒門出貴子有點難。但卻並不絕對,照樣可以出人才。
-
19 # 月亮凡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的變化,之所以“寒門再難出貴子”?我認為這或許只是一個放棄努力的藉口吧。好家境可以提供一些資源,但是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一顆上進心。對家境貧寒的學子而言,翻身是難,但個人努力可以彌補“寒門”“貴門”差距,“門”只是一種輔助,只要學子足夠認真用心,鯉躍龍門、一朝逆襲,並非不可能。各種優惠政策,再助寒門“勝天半子”“寒門”不會成為阻擋學子的進階之路,相反,只要寒門學子足夠努力,整個社會都會幫助寒門學子。如一些重點高校們也都表示,考生家庭經濟存在困難的,均可透過獎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等多種方式給予學生資助。
社會貧富差距是不爭的事實,可是無數事實也在證明,“寒門”裡的普通人透過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確實比以往大大提高。二三十年前,農村裡出了一個大學生會舉村慶祝,而現在隨著優惠政策源源不斷出臺、高校擴大招生,寒門學子透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社會的階層一直在流動,從未真正固化,“貴子”與是否“寒門”也沒有必然的反比聯絡,如果一個人真心上進,並沒有什麼能夠阻礙得了成功,而這也是諸多寒門學子依然在努力奮鬥的意義。
那麼,我們教育的痛點在哪裡?我認為只有真正地去發展城鄉普惠式的教育,去除教育功利性,把目光真正投向鄉村,讓更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孩子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才真正給了他們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
20 # 馬老師初中數學
我就出身“寒門”,當然談不上“貴”
我信奉一句話:“人不可以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自我”,有時候會想,如果小時候有條件送我去學舞蹈,或是學一樣樂器,或許現在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可是人生沒有如果![笑哭]
“寒門”最可悲的不是經濟上的貧乏,而是“愛”的缺失,精神上的匱乏。溫室裡可以長出花朵,懸崖峭壁上可以長出靈芝,可腐朽發黴的土壤會讓一個好的種子變質。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了。[可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現實一點說,真的要兩到三代人的努力,才會成就比較不錯的一代,有幸的是我是那中間還沒成就的一代。[害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無私奉獻,傳承的精神。哪怕我有一天,已經升入天堂,我也希望在天上看到我的子孫出息。所以我現在仍然不放棄努力,努力做一個精神上高貴的人,為我的子孫後代,真正的高貴起來。[祈禱]
回覆列表
慢慢來,改革過度期有點弊端在所難免。
但是現在的兩免一補比起10年前好多了,至少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能吃飽飯了。
現在國家在清理教育不公平,我相信國家會做出結果的。
理論講,家長送孩子進私立中學,請老師補課應該是沒有錯,求知,為社會培養人才。但是從教學的公平性來講,有一點失去公平,在教學上要保持公平,除非是國家很發達,國家全全買單,這樣只能是相對公平,都不可能做到100%的公平。
個人覺得教學還是要學德國,在孩子小學階段基本沒有學習任務,都是培養過性,以玩為主,可是德國八千多萬人口,這些年確佔了世界諾貝爾獎的一半。
所以個人覺得中國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學是錯誤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