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21 # 馬旭的老婆律文君

    軸心國(1940年9月27日至1945年5月25日)主要是由德日意三國組成,但是依照三國公約來看,實際上一共有八個國家或地方政權加入。分別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國(元首希特勒),日本帝國(天皇裕仁),義大利王國(首相墨索里尼)簽訂三國公約,11月20日匈牙利王國(攝政王霍爾蒂)加入,11月23日羅馬尼亞王國(國王米哈伊一世)加入,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王國(國王鮑里斯三世)加入。此外,克羅埃西亞和斯洛伐克兩個傀儡政權也加入其中,但史學家一般將加入三國公約的德意日羅匈保六國歸為軸心國,它們不僅同蘇聯為敵,也會對英美作戰。另外,還有兩個國家芬蘭和泰國,雖然沒有加入三國公約,但卻同德國,日本簽訂軍事同盟,前者只針對蘇聯,後者只對英美宣戰。因此,軸心國實際只有六國。當1945年德國投降17天后,也就是5月25日,日本撕毀三國公約,軸心國宣佈瓦解。

  • 22 # 使用者夏天的風

    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主要分佈在歐洲與亞洲,其中歐洲的以德意軸心為主導。包括了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閥克,克羅埃西亞偽政權等,西班牙為非交戰軸心國,芬蘭為軸心國交戰盟國,維希法國政權為非交戰軸心國準盟國。

    亞洲主要以日本為軸心國,包括了偽滿洲國、暹羅、菲律賓偽政權、昂山的緬甸獨立政權,印尼偽政權及印度鮑斯領導的印度自由軍政權。

    中東的伊拉克以及波斯與德簽訂有雙方互助合作協議,也屬於軸心國的準盟國,但於194~1941年被英國聯合蘇聯佔領推翻了政權成立了親同盟國政權。

    南美洲約巴拉圭、烏拉圭、智利與阿根廷等國也是德意的準盟國,只不過在戰爭末期被迫選擇戰了隊。

  • 23 # 安道爾的喵

    法西斯軸心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為核心,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屬於法西斯陣營

    反法西斯同盟國: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等

  • 24 # 大地生華

    二戰的軸心國主要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僕從國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盧森堡、西班牙、芬蘭、丹麥、挪威、比利時

  • 25 # 乏味的生活1982

    軸心國(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戰爭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法西斯軸心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結局大家也都知道,經過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艱苦抗爭終於擊潰了軸心國,贏得了勝利。那麼二戰時期除了德意日外,還有哪些國家也加入了軸心國呢?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大多數國家都遭受到了嚴重創傷,許多國家走上改革經濟政策的道路,但是德意日三國卻選擇了軍國主義法西斯道路,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義的力量和非正義的力量形成了兩大聯盟,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同盟國和軸心國。同盟國大家很熟悉,中英美蘇法都屬於這一陣營,他們並肩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1940年9月27日, 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與日本帝國三國外交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至此,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這三個國家是典型的軸心國代表。

    而軸心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眾所周知,大家所知道的軸心國,有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個國家。他們三個國家各自選擇自己的勢力範圍開展侵略活動,比如德國的主要進攻目標和軍事中心位於歐洲;義大利的重心在非洲;而日本的軍事主攻方向是亞洲,三者形成了掎角之勢,雖然沒有向盟國那樣聯合作戰,但互為聲援,相互打氣。

    其實在當年的軸心國陣營中,不僅僅是德意日三個國家,還有這樣五個國家不被人所知,我們現在就來盤點一下。

    第一個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的東北部,國土面積約為二十四萬,人口兩千萬,算是一箇中等國家了,至少在歐洲這裡,實力也算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拉攏羅馬尼亞成為自己的盟友,主要是看中了對方的石油,因為現代化的戰爭,離不開石油,而羅馬尼亞正好有這方面的資源,因此被德國所利用。

    不過等到德國入侵蘇聯遭受重大慘敗後,見勢不妙的羅馬尼亞立即投向了同盟國的懷抱,這讓德國氣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

    第二個國家是芬蘭。芬蘭是一個北歐國家,號稱“北歐五國之一”,他們為什麼會和德國等軸心國混在一起呢?原因是在十九世紀初期,芬蘭曾和沙俄大打出手,當然最後戰敗的是芬蘭,沙俄沒少佔芬蘭的便宜,這也使得芬蘭和從沙俄演變過來的蘇聯不對付,因此主動加入到軸心國的陣營之中。

    第三個國家是匈牙利。匈牙利願意加入軸心國,和德國結盟,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一戰的時候,匈牙利的前身奧匈帝國,就曾是德國的盟友,兩個國家一起戰敗,一起遭受制裁。所以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匈牙利也是主動和德國結盟。不過在二戰中後期,不禁打的匈牙利就早早投降了。

    第四個國家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也是一個東南歐的國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都是堅定地站在了德國的一方,算是一個傳統意義的盟友了。不過兩次世界大戰,保加利亞都站錯了隊伍,兩次被打敗,兩次投降,這眼光也是太不準了。

    排在第五位的這個國家位於亞洲,他就是泰國。泰國是一個非常善於投機的國家,當年的日軍準備攻打他們的時候,泰國主動表示向日本靠攏,願意和對方結盟。但是等到了二戰的中後期,泰國一看日本敗局已定,直接又反水投靠了同盟國,日本也是乾著急沒有辦法。

    軸心國(17個):主要軸心國:1.德意志第三帝國(德國)2.大日本帝國(日本)3.撒丁王國(義大利)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僕從國:1.捷克斯洛伐克(德佔)2.保加利亞3.南斯拉夫4.比利時(德佔)5.盧森堡(德佔)6.波蘭(德佔)7.羅馬尼亞8.匈牙利(德佔)9.芬蘭10.丹麥(德佔)11.挪威(德佔)12.克羅埃西亞13.法國(德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汽大眾好還是上汽大眾好,寶來1.5l怎麼樣?